李開復為什麼選擇在那個時候離開 Google?

Google幾位相對重要離職員工:

2009年4月7日Tim Armstrong和David Rosenblatt離開,Armstrong加入AOL。AOL給的條件是價值5000萬美元的股票期權。意圖很明確,為錢。

2009年4月30日,Google產業發展和市場部門的副總裁Jeff Levick追隨Armstrong,加入AOL,任職AOL全球廣告和策略總裁。Armstrong走後Google內部權利鬥爭嚴重,Levick的離職意圖也很明確,權力鬥爭失敗,追隨以前的老大。

2009年7月8日,Dick Costolo離職(現twitter的COO),他是自己原先創辦的公司的被Google收購之後加盟的。意圖也很明確,自己想做的在Google沒機會做,高層職位自己又上不了位。

--------------------------------

2009年9月4日,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宣布離職(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b3d560100erg5.html)。

2009年9月8日創新工廠創立,其中許多核心成員都是從Google離職後加入的(汪華、陶寧、王曄、吳卓浩、蔣凡、王俊煜等)。

可以理解成與Costolo一樣,想自己出來干。因為當時Google同樣開出了天價股權挽留,但未成功。

這事本來到這就告一段落了,但是……天朝確實是片神奇的地方。

2010年1月13日,谷歌高級副總裁和首席法律顧問David Drummond在谷歌官方博客上發文表示,谷歌集團考慮關閉「谷歌中國」網站以及中國辦事處。

2010年3月21日,Google中國宣布正式退出中國大陸市場。

這時再回頭看看,其中看著總感覺有些必然的聯繫,李開復的離職,再加上後來多數Google員工的離職(部分去了創新工廠,部分被騰訊、百度等企業挖走,現雷軍投的幾家創新公司里也有不少前Google員工),是否與當時Google中國的發展狀況有關?這其中還有哪些內幕呢?


  1. 主要的理由是看到中國互聯網創業的機會,和創業者需要輔導幫助。VC都往後期走,早期投資成為真空狀態,是一個最好的搭建品牌,提供價值的機會。而做早期需要的團隊和專長恰恰是我和我的創始團隊擁有的。雖然做「超級天使」很辛苦,而且「批量孵化」引起不少質疑,我覺得如果能很快打造品牌、構建團隊,這是一個很特殊的機會,但是這個機會只有一個短暫的time window,而且只屬於願意冒險的人。

  2. 谷歌中國是很好培養挖掘創業者的環境,我在谷歌中國4年離職創業的員工至少有15位,而且每個都做得很不錯(郭去疾、周韶寧、王懷南、沈思、周傑、Andy田等。。。)。看到他們的成功,我也感覺到躍躍欲試,甚至錯失良機的感覺。

  3. 我在過去十多年,總是和中國青年有著特殊的緣分,寫過書,做過演講,辦過網站,也嘗試過教育。我有一種使命感,希望在這特殊的時代,能夠幫助他們走得更好。回望我的工作經歷,我發現我最大的資產不是我書和演講的內容,而是我在蘋果、SGI、微軟、Google四個世界頂級公司的歷練。創新工場是最好的方式來傳授我最有價值的資產給中國青年。我希望能夠和他們在一起,讓我之前積累的工作經驗,能夠很好地幫助他們建立團隊、孕育文化、提升領導力。我希望和他們在一起,提供給他們一個機會,去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而我也願意充當一個創業教練的角色,站在他們身邊,告訴他們我所犯過的錯誤,讓他們能夠有更大的成概率。
  4. 2007-2008年,谷歌中國達到了非常讓人振奮的產品和市場份額提升,2009年的關鍵是推廣,而且在內部可以看到推廣是有明確的作用的(從汪華負責的網吧和站長聯盟,等於是谷歌份額成長的一半,到崔瑾負責的公關市場推廣,上一次《天天向上》幾乎擠爆伺服器)。可是碰上了經濟危機,並且這類推廣並不符合谷歌價值觀,所以沒有得到總部的支持。當我們看到延續2007-2008年的成長無望時,留在谷歌這個選擇相對看來來就比較暗淡了。上面提到的汪華、崔瑾也很快地跟著我走了。
  5. 有些外界推測的「早知道谷歌要退出中國」,是荒誕無稽,絕對錯誤的。一方面,谷歌已經明確描述它的撤離是2009年12月GMail伺服器被攻擊導致,而我9月就離職了。就算你不相信谷歌的解釋,從一個中國區負責人的角度來說,一個負責的領導,如果不認可總部的做法,他必須留到最後一刻,盡他的一切能力,來嘗試讓總部收回成命。確實,也有不少人說,如果我還在,也許有挽救的機會。當然,如果無法挽回,我將面臨一個艱難的抉擇:是離職表態,還是留職盡責。我很幸運,沒有被命運逼到這個角落。無論如何,在2010年1月谷歌撤離的那天,我在新浪微博和Twitter發了這麼一條微博:「A captain would never run away from his duty, if he knew the ship was sinking.」 這句話可以解釋一切。


曾經寫過:

早在2007年,一名熟悉谷歌總部的人士即對本刊表示:「施密特從來沒想過換掉李開復,他更擔心開復離開。」而在今年四月,李收到了總部派發的未來四年的期權,據說與他加盟谷歌時的數目相當。換句話說,未來四年李開復完全可以獲得千萬美元收益。

但到2008年下半年,李開復已經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可能性了。

李開復或許為谷歌中國打破了跨國網路巨頭們在華共同的慘淡命運,但他還有另一個命運有待突破:他是不是要像其它在華職業經理人一樣,最終只能在一個小圈子裡兜兜轉轉?

自1990年代末期名噪一時的李漢生,到後來的杜家濱、孫振耀、陳永正,中國已經擁有了一批成熟而為外界所尊重的職業經理人。但他們遲早都會面臨一道選擇題:或者停留在一個高位之上不作二想,逐漸將一個有挑戰的工作做成熟練工,或者大膽跳出原有格局,換個平台證明自己除了有一流的執行力,還有好的戰略思考——這後面一個選擇有多刺激,也就有多危險,畢竟一旦失手,功過便俱成往事。

這個道理李開復不會不懂,但他也看到了前一個選擇最可能的結果:留在谷歌,接下來的四年里,他的騰挪空間將變小。

理論上,谷歌和百度25:65的市場份額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位勢,但現實中,谷歌想再次大幅提升自己的市場份額已經變得困難。

最根本的原因是,搜索技術本身已經成熟到一定地步,它的後續改進已經不易為普通用戶強烈感知。可顛覆式創新又沒有出現。就像在美國,微軟的Bing或之前的雅虎都難以撼動谷歌一樣,在中國,讓谷歌靠搜索質量的改進而將百度甩在身後已經不太現實。

另一方面,李開復該做的事情都已做過。過去幾年裡,谷歌主要用兩種方式拉升市場份額:一方面補齊產品線,另一方面以商務合作方式攬取儘可能多的夥伴。在常規產品線的布局方面,谷歌音樂算得上拼圖的最後一角,而在商務合作層面,人們幾乎可以說,百度和谷歌已經瓜分了今天的主流渠道。

當然,以谷歌之雄厚財力,它可以與百度一路「耗」下去。只是行業內盡人皆知,李開復的最大對手李彥宏,是個追求穩妥的人。今天的百度只要保持與市場同步的進步,加速精進自己的廣告系統,其業績就仍可以在很長時間裡保持不錯的提升。人們一時間還看不到百度會犯下致命錯誤的必然性。

於是,未來幾乎可以預見:谷歌和百度在中國的規模將在很長時間裡宛如兩條平行線,各有增長,但市場份額難以改變。

對於到2009年底即將48歲的李開復,這是一個不算壞但較為無聊的前景。他固然可以相對從容的再做上四年,可除了穩定局面、伺機突破,這份工作也就變的更像為錢而打工。如果無從破局,四年之後呢?

換個角度看,李也已經到了可以離去的時機:只要其繼任者穩健經營,谷歌中國將很難重現三年前兵敗如山倒的危急局面。

李開復第一次獲得離開的機會,是在2008年9月。當時他已經與一家美國知名VC談好,由對方提供資金,以自己的名義在中國成立一家風險投資公司,專註從事早期投資。

這是個不算壞的選擇。它既超越了李開復以往在跨國科技公司就職的軌跡,又可發揮其熟悉科技方向的長處。而且,以李開復悉心經營的優雅名聲,會有很多在意投資者信譽的創業者主動投誠。

不巧的是,他和合作方在一個周五敲定合作意向後,對方表示,接下來只需公司的投資委員會討論通過,一切就可以開始。可隨後那個周末就是華爾街的災變時刻:雷曼兄弟倒閉,AIG宣布破產,美林出售給美國銀行??一切君子協定就此作廢。

不久後便是2008年底的百度競價排名醜聞(詳情請見《環球企業家》2008年12月下《百度的危與機》)。順理成章的,谷歌中國的團隊普遍認為這是一個絕佳的拉升市場份額的機會。但在有限的提升之後,李開復們沒有看到更多的用戶掉頭而來,而在春節之後,因為李彥宏頻繁出現於春節聯歡晚會的電視轉播中,百度挽回了此前略顯頹靡的品牌聲勢。

這再度證實了李開復對谷歌中國未來的預期。不久後,他把自己的辭職時間改定在今年六月。

這顯然是個精心策划過的時間點:重量級產品谷歌音樂得以從容發布,而在總部提出續約意向後,李開復也不會因去職而被外界誤讀為被解約。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因為 6 月 18 日媒體對於谷歌涉黃事件的報道,以及隨後谷歌一系列功能被強令關閉,谷歌中國再度陷入了沼澤地帶。李開復只好暫時擱置去職計劃,埋首於相關工作,直到7月底,谷歌中國的全部功能恢復。


與創始人的價值觀不同,「谷歌進入中國,意識到它的競爭對手並不是百度,而是谷歌本身的全球文化,以及自己在中國的做事方法和體系。」 kaifu的位置很難做。


一個時間很寶貴的人再也不願意把他的時間浪費在往返北京和山景城的飛機上,與其忍氣吞聲,不如去做一件造福社會的事


換一種生活吧,趁年輕,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推薦閱讀:

為什麼谷歌的貨幣轉換那麼差,輸入許多貨幣都無法轉換?
你對阮一峰和 Chrome 迷的 Google Adsense 賬號被封如何看待,Google 為什麼這麼霸道,還是僅僅只是中國小組這樣?
為什麼中國大陸地區的 Google Earth 沒有街景視圖?
Google Developers 中國網站正式發布是否標誌著Google重回中國大陸?

TAG:李開復人物 | 谷歌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