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讀書能讀得如此快?

例如,一周三本歷史書或經濟學書籍


最基本的一條是:讀得書越多,讀起書來越快。看得多了,對文字會越來越敏感,看了幾個字就自然知道這句話在說什麼。就好比看外語文章,一開始看得慢,看個半年,自然就快了。未必是單詞量擴大了,也許只是對字母文字更熟悉罷了。

其次,看學術書也是很容易讀得快的。我認識的讀書快又多的人,都有這個體會:當一個領域你很熟悉時,再看該領域的書會特別快。比方說你對某個學者特別熟,當看到關於他的內容,只需要看幾個關鍵詞(如學術專用名詞),就知道這裡講的是什麼,常常只需一掃而過。有個簡單的方法就能證明這一點:看科學松鼠會某個作者的文章,例如專門講食品安全的雲無心的文章,你連續看5-8篇,就會發覺其實他的基本理念是一脈相承的,接著看他其他文章,只要掃一下標題,你自己都知道結論和分析過程是怎麼樣子的了,看都不用看。

最後,像文學類的書怎麼讀得快,我體會不多。憑著第一條的基礎,應該也能讀得很快,但不知道有沒有像第二條那樣專門的提速法。我猜想,當對基本的文學結構,寫作手法熟悉之後,也能看得很快。


  • 讀書速度受到視覺輸入影響:
  1. 不回視;
  2. 不跳讀;
  3. 結構化閱讀;
  4. 重點記憶重點部分。
  • 讀書速度受到理解影響:
  1. 提前閱讀導讀、書評,整體了解書籍內容;
  2. 預習相關定義知識;
  3. 多讀此類書,了解結構特點;
  4. 如果是入門書,看你對這方面的天賦和興趣,或者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
  • 讀書速度受環境影響:
  1. 找個安靜的地方讀書;
  2. 讀書,其實最重要的是光線、心情,外界噪音,很容易被無視的。
  • 讀書受到心裡因素影響:

  1. 因為恐懼,比如不喜歡英語,看不進去任何帶有abc之類東西的,可以通過心理暗示解決;
  • 一些小地方要注意的:
  1. 不是讀書越快越好,讀書最後要的是相關知識的理解率和理解程度;
  2. 有些書,就是用來一天享受一點的;
  3. 讀書關鍵要前後呼應,不要單純讀書,讀後,要反思,要回想;
  4. 多看書,速度也好,理解率也好,記憶力也好,在掌握了方法的基礎上,還要多加練習。


前面的答案已經非常精彩了,一直有人在邀請,簡單回答一下:

從大的方向上來說,就二點:

1、構建一個知識框架:讀得書越多,讀起書來越快。當你對某方面的學問了解的越多,就能建立起一個系統知識體系,再閱讀時就可以跳過已了解和掌握的內容,只關注不同的點。速度自動就快。

任何一個方面的內容深入到一定程度之後,不外乎幾種固定的結構和風格,當你熟悉了之後,這個速度可以很快。

比如看看梁文道的每天8分鐘,就能知道他對文學方面的了解和研究已經深入到一定程度,可以在非常短的時間內閱讀完一本書

2、在閱讀中形成自己的方法,對於知識結構以內的書籍,在閱讀時只關注書中最核心的20%內容.除了少數的書籍,大多數書籍的核心內容,也就1-2頁,閱讀技巧熟練了之後, 對於暢銷書 ,基本上可以1-2小時搞定一本。我去年就是用這種方法看了400本左右的書。

對於難以理解的書,比如某些專業書籍、哲學、高等數字、詩歌之類的書籍,剛開始時只能慢慢讀,在讀的過程,多做筆記多寫讀後感,一點一點的構架知識框架。參照第一條。

如果對於技巧類的東西更感興趣,可以去讀《如何閱讀一本書》和 http://www.read.org.cn 里"閱讀技巧"中的文章,我花了不少精力和時間去收集這方面的資料,基本上已經比較完善了。

想要速度快的技巧:

  • 不要默讀
  • 反覆練習集中注意力

  • 擴展視野寬度,鍛煉掃視能力
  • 能快速歸納和尋找一句話、一頁、一篇、一本書中的要點
  • 適合閱讀的環境
  • 有強烈的好奇心和興趣
  • 不斷的做筆記,多跟別人分享從書中學到的內容,
  • 大量的閱讀,學會利用一切零散的時間
  • 閱讀一段時間內適當的休息,不過讓眼睛過於疲勞
  • 閱讀時有明確的目的,帶著問題去讀書,而不是漫無目的去閱讀

技巧類的東西別想著短時間就能見效,要練習幾個月或1年才能看到一定的效果


一天讀一本鬼吹燈,我信,說自己一天讀過《戰爭與和平》《尤利西斯》的人,一天讀一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我就當他在說他沒讀過。

也許有的人是過目不忘,記憶力超好,但有些書,是思辨,思想,創造的結果,根本不是信息量堆砌的事兒。


因為熟,相關的知識足夠多,足以一目十行,比如我看喬布斯相關的書,就是補充些故事細節。


1、讀書有明確的目的性,在讀的時候,就會更關注和目的相關的內容,而無關的略過即可,自然就快,同時,也會專註,少受外界的打擾;

2、在少干擾的地方讀書,比如飛機上;

3、如胡天翼所說,讀得越多,就會越快,這和理解力有關,讀書是為了理解,讀得少,理解力不足,一眼看過去不明白,自然逗留的時間長,讀的書多了,會發現不少書的內容其實有類似之處,明白的地方就可以不必再讀;

4、用舒爾特表格鍛煉,擴展視野,這個道理非常簡單,比如你以前讀書是一行,練習了擴展視野後,一目可以十行。


「學而不思則罔」,讀書不要太較勁,大部分值得讀的書都不值得逐字細讀。蘭小歡寫過一篇「視而不見讀書大法」,我比較認同:

但我讀書的方法和別人不一樣,很少一句句的看,所以一本書讀完,我能看過其中20%的內容,就很難得了。我也有一句句讀的東西,那是本專業的一些重要論文和書的重要章節;或者是文學藝術作品,重在文字的感受。但其他學術著作,尤其是我經常提到的各種其他專業的面向外行的普及讀物,我都只是翻閱。

如果我想知道什麼東西,通常會花很長時間選擇一本讀物。尤其是自己不懂的東西,要看很多的推薦和評論,然後再選一本公認的有份量有啟發並且行文清楚的。這時間一般比讀書時間長。

精選之後也不精讀,就是翻,每一段只看頭一句,這樣的好處是思維連貫,框架清楚,知道作者的思路。因為我讀書容易走神,要一句一句讀的話,讀不了20分鐘我就忘了前面說什麼了,再繼續1小時的話,你都能聽見我打呼嚕了。

大概不用十分鐘就能翻完一章吧,然後開始想。這章說了什麼,為啥這麼說。這時候什麼是好書什麼是爛書的差別一目了然。你想想,做為外行的讀者,大致瀏覽了一章, 想出了自己感興趣的覺得特有意思的問題,然後重新翻回去某段去找答案,靠,居然沒有!這叫什麼破書!如果這種情況出現幾次,那這書多半是垃圾,寫書的人算不上專業精深且能深入淺出的高手,書那麼多,趕緊換一本讀吧。

但是,如果翻閱一下,沒有問題咋辦?這一般是兩個原因:或者你對作者談的東西不感興趣,或者他組織材料或敘述方式沒有啟發性。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如果粗翻提不出有意思的問題,精讀是浪費時間。

……

選擇的困難,從來不是在好壞之間選,而是在一堆好的東西之間選。時間有限,好書無限,更重要的,書本之外美好的東西無限,如果不為稻粱謀不為專業,字斟句酌的讀書,不值得。業餘讀書,除了天才的詩歌,哪有什麼東西值得一個字一個字看啊?而為增長見識,則最重要的是主動思考而不是被動閱讀,努力提煉自己的東西,然後與別人互相比照,否則不如去旅行


我在身邊人裡面看書算快的【補充:沒說我看書很快很快,畢竟就是平時看書多點】,1-2小時看完一本暢銷書的路過【補充:現在我追的一些書,一本也就6--8萬字了,1小時還嫌多的】,自己算過,看通俗點的小說,時速是7-9萬字【修正:9-11萬字一小時,剛查了我去年的閱讀數據】

談談自己的體會:

1全神貫注的閱讀,注意力全在書上,抹掉雜念,平時對思維的束縛在閱讀時都不存在,全部心思沉浸到書里去。

2閱讀速度可能有天生的快慢,我小學六年級時就能一個半小時看完一本暢銷書,現在也沒快多少。

3碎片再構造的過程,前面很多朋友都提到這麼個說法吧。尤其是同類別的書,一段時間密集閱讀之後,你腦袋裡儲藏了很多相關的遣詞造句模式和故事情節構造。到了閱讀時,思維全速運轉,邊看邊在自己組織後面的遣詞造句和故事展開,閱讀變成了一邊思考一邊印證的過程,速度飛快完全正常。這一條來自於日常閱讀積累。

其實,對普通人而言,快速閱讀的訣竅就是三個字:不要念


最近讀了哈耶克和布爾迪厄兩個人的書。無疑,這兩個人的書,都屬於很硬的一類,其中很多的概念、論斷,需要思考、分析。並不是簡簡單單的讀過去就可以的。

在看這兩本書前面部分的時候,看的非常慢,原因就在於需要對其中新鮮的概念、定義鑽研、理解。但是,當對這些高頻、核心的概念、論斷掌握之後,逐漸理解了作者的思路,開始用作者的視點考慮問題。在閱讀的時候,閱讀速度明顯增快。

同樣,在讀其他的書的時候,如果是一個自己熟悉的領域,速度基本上就算得上快;反之,要是剛剛接觸的領域,因為有大量的新的概念要掌握,缺少該領域一般的思維方式,所以閱讀速度就慢。

總之,讀得越多,讀得越快。


大學之前看書不多,一直沒有發現自己有這個問題。自從買了 kindle 之後,問題越來越凸顯,最重要的是我很在意這一點。我發現,越是在意速度慢,就越是快不起來。

這個問題困擾我很多時候。一方面,看的書少接觸的知識面窄,很容易在閱讀的時候卡頓,導致速度慢;另一方面,人比較浮躁,花費了好些時間但是文字量如此低,這時候如果沒有從書中得到乾貨的話,人對書是很難提起興趣的。但問題是發現,即便是閱讀普通的作品,並不是有很多專業名詞(如政治,科研類書籍)的書籍,我的速度依舊慢。

大半年的時間裡,一直在尋找解決的方法,而今天一大早在學校的觀星台階梯上拿著 kindle 讀書的時候,茅塞頓開。

要訣:讀一個句子的時候,你要做的是肢解簡化它,而不是純粹從頭至尾讀完它。

譬如正在閱讀的《烏合之眾》里隨手摘抄的一句:

這些觀念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那些因一時的環境影響來去匆匆的觀念,譬如那些只會讓個人或某種理論著迷的觀念。另一類是基本觀念,它們因為環境、遺傳規律和公眾意見而具有極大的穩定性。

我會先讀到「這些觀念可以分為兩類。」,於是,我對接下來的句式有一個宏觀的了解,無非是「一類……另一類……」。


再來,我會讀到「那些因一時的環境影響來去匆匆的觀念」,這句該如何肢解?所要做的就是簡化這個句子,即把上面的句子肢解成「因 XXX 的觀念」,接下來我才接受「一時的環境影響來去匆匆」這個信息。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閱讀速度上去了,二作者的意思一目了然。


再舉一個例子,「它們因為環境、遺傳規律和公眾意見而具有極大的穩定性」,肢解後是這個樣子「因 AAA 而 BBB」,接下來才去接收句子中的信息 AAA 和 BBB。

我發現,抓住了中文裡面的連接詞會讓閱讀速度大大提升,譬如「雖然但是」,「因為所以」,「只要就」等。這樣也是為什麼一開要去肢解簡化句子的原因。

這個方法只是提高閱讀速度的技巧,不能讓你脫胎換骨。最直接的方法還是,多看看書,少在意這些。

最後,很多同學喜歡說自己一天能讀多少頁的書,有些人一天能讀50頁,有些人能讀100頁。可是一旦你用「頁數」為單位來度量讀書這種行為時,從一開始你就錯了。

勉乎哉。


基礎閱讀的三大坑:默讀、走神、重讀

回顧我們的閱讀歷程,最初的閱讀都是從識字開始的。

啟蒙老師教我們識字,並指導我們在閱讀中檢驗和鞏固識字的成果。為了避免錯讀和漏讀,老師會要求我們一字一字地指著讀,讀出聲來,或者在心裡默念。這是最基礎的閱讀方法——先把文字轉換成語言,再從語言中獲取信息。

這種基礎閱讀的速度是非常慢的,因為它受限於語速。一般人的平均語速是150字/分鐘,即使我們刻意加快語速,基礎閱讀的速度也只能提高到200-300字/分鐘。

當我們念完了小學,認識了足夠多的常用字,這種基礎閱讀的教育也就結束了。從此,再沒有老師教我們如何閱讀了。這是出於一個錯誤的認識:誤以為只要會認字就會閱讀,誤以為閱讀技能沒有繼續提高的必要了。

於是,很多人就把小學階段的基礎閱讀方法延續了下來。他們也許不再讀出聲,但還是習慣於默讀,在心裡一個字一個字地讀給自己聽。

默讀很慢。但它的害處不僅僅是慢。

一個人默讀的時候,每分鐘餵給大腦200字的信息,而Ta的大腦每分鐘能處理500字的信息,那Ta就一定會走神——因為大腦覺得處理這點信息太容易了,它用剩下的閑工夫開小差去了。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常一邊讀書,一邊在琢磨:晚上吃什麼呢?天色這麼暗,是不是要下雨了?話說,昨天那顆球好精彩!對了,明天還有一個報告要交呢……

當我們走神的時候,貌似我們還在繼續閱讀,但是讀的內容並沒有進腦子裡去。明明讀完一大段了,可是回頭一想,哎,不對啊,這段講什麼了?不知道!完了,只能退回去重讀一遍。

一旦掉進了默讀、走神和重讀的三大坑,我們就被困在一本書的前50頁里了。

那麼,如何突破基礎閱讀的瓶頸呢?很簡單:學習速讀。


速讀是通過訓練就能掌握的技能

要提高閱讀速度,首先就要減少默讀。默讀是先把文字(圖像符號)轉換成語言(聲音符號),再由大腦進行處理,它受限於語速。如果我們能略去「轉換成語言」這一步,閱讀速度不就大大加快了?

因此,速讀就是用眼睛獲取圖像符號,然後直接交由大腦處理。而訓練速讀,就一是要訓練眼睛,快速獲取更多圖像符號;二是要訓練大腦,增強對圖像符號的處理能力。

如何訓練呢?有幾個小竅門:

一是保持頭部不動——轉動眼珠要比轉動頭部快得多。所以,如果保持頭部不動,讀每一行時從左至右轉動眼珠,就可以使閱讀速度提高一些。

二是擴寬視距範圍——假若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閱讀過程中,眼珠不是均勻移動的,而是每次停頓就攝入信息,然後跳躍到下一處,再停頓再攝入信息。有些人每次停頓只攝入一個詞,有些人每次能攝入一個片語,還有些人每次能攝入一個分句。有意識地擴寬視距範圍,就能使每次攝入的信息更多一些。

三是充分利用餘光——如果我們的視線從每行的最左邊一個字開始移動,那麼左側的餘光就浪費掉了。如果視線移動到最右邊一個字結束,那麼右側的餘光又被浪費掉了。所以,我們可以左右各縮進1.5厘米作為視線停止處,充分地利用餘光。那麼,眼珠在每一行移動的距離縮短了,閱讀自然又快了一些。

四是尋找關鍵詞——請回頭再讀本文的第一段話:

為什麼我們會把「買書如山倒」當作一個大問題呢?歸根結底,還是因為:那些買來的書,我們讀得太慢了,甚至陷入了停滯,幾乎不讀。

如果我們抓住了「為什麼」、「買書如山倒」、「大問題」、「讀得太慢」、「陷入了停滯」這幾個關鍵詞,其實就已經掌握了這段話的意思。而這幾個關鍵詞,只佔整段字數的40%。所以,如果我們有意識地尋找關鍵詞,就能在理解文意的同時,大大加快閱讀速度。

五是使用加速器——我們把書平攤在桌面上,用手指或書籤作為閱讀加速器,自上而下勻速移動(注意:不是從左至右),就能引導視線逐行向下,幫助自己集中注意力。

除了使用上述方法,反覆進行速讀訓練,我們還要注意:排除手機、電子郵件的干擾,別聽有歌詞的音樂;閱讀的環境和姿勢不可不舒適,也不可太舒適;每讀半小時可以休息片刻,以保持大腦的專註力和理解力;等等。


用「地圖閱讀法」閱讀非虛構類書籍

掌握了速讀的技能,你大約已經脫胎換骨,不再視讀書為畏途了。

如果你讀的是虛構類的書籍、想像性的文字,那麼,你用上述方法,跟隨作者沉浸進去,就可以了。因為對這類讀物,任何略讀、跳讀,都有可能使你錯過關鍵的情節或體驗。

可是,如果你讀的是非虛構類的書籍、論述性的文字,那就不一樣了——你還可以利用「地圖閱讀法」,使自己的閱讀速度更快一些。

什麼是「地圖閱讀法」呢?容我細細道來:

記得車神舒馬赫接受記者採訪時,曾被問道:你為什麼能把車開得這麼快呢?

車神回答說:因為我會使用剎車。

這真是個絕妙的回答。想要把車開得更快,就要在該快的時候快,在該慢的時候慢;在直道上加速,在進入彎道之前減速。

閱讀也是一樣。想要讀得更快,就要靈活調整閱讀速度:在重要的段落慢下來,在不重要的段落略讀,甚至跳過不讀。

而車手駕車,如果事先對賽道全程的地圖瞭然於胸,就能提前預判,控制好車速。

與之相似,「地圖閱讀法」就是主張:閱讀者在真正開始閱讀之前,要通過預覽和檢視,對整本書的「地圖」瞭然於胸,以便在閱讀過程中適時調整閱讀速度。

那麼,如何掌握一本書的「地圖」呢?

快速瀏覽標題、目錄、序言、小標題、段落首句和結論,同時留意黑體字、圖表、引文、腳註等信息,像X光一樣,透視出全書的骨架(也就是大綱)。然後根據透視的情況,擬定閱讀策略,在該快的時候快起來,在該慢的時候慢下來。


讀過莫提默·J·艾德勒的扛鼎之作《如何閱讀一本書》的朋友,可能會說了:「地圖閱讀法」不就是艾德勒所說的「檢視閱讀」嗎?

沒錯,幾乎是同一個意思。但本文所介紹的閱讀方法,其實是從另一本書里總結出來的,它就是普林斯頓語言研究中心、艾比·馬克斯·比爾所著的《如何閱讀》

相比而言,《如何閱讀》更適合那些想要通過訓練,提高閱讀速度的人們。書中所介紹的「普林斯頓閱讀法」(包括文中所提到的速讀和地圖閱讀法),是一種很容易上手的閱讀方法。

而對暫時欠缺閱讀技能的入門者來說,《如何閱讀一本書》的門檻太高了。這使它的地位有點尷尬:人們想通過這本書來學習閱讀,卻被這本教閱讀的書給難住了。它更適合那些有一定閱讀基礎,想要增強深度閱讀能力的人。


更多文章,請關注魚鮮支的微信公眾號:觀念的牢籠(guanniandelaolong)


我反倒覺得自己年齡越小看書就越快,那時候記憶力好,一般通俗的語言文字都能看明白大概意思,不用去過多地重視和花費心力。隨著年齡的增長,理解能力更深刻,對一些書中的某個語句往往會停留很長時間,極力來回欣賞,最後導致閱讀過慢,另外注意力不集中也是一方面。


中學的時候,我每次寒暑假,保持2天3本書的速度,不過是看武俠小說:-)

讀同一類書,看的越多,速度越快,因為很多文字是類似的,如果是理解過的,看起來就過過目而已。如果在不同領域,能有相同速度,除非他對每個領域都很熟悉。現在的快餐式書籍太多,小說類的歷史讀物,和普及型的經濟學讀本,當然可以看的很快,但專業書還這樣讀,就難以置信了。

書讀的越多,約喜歡慢的感覺。悠閑自在的翻上一兩頁,海闊天空的暢想或者YY,對浮躁社會的浮躁人,幫助相當大。也不用故意求慢或者求快,也不用羨慕別人看的快,自在就好。


認真看完前面74個答案,發現沒有一個案例像我這樣的。除了@陳超說的某一點有些相似。照像式或拍照閱讀。

我從小沒玩伴,就是一屋子書一一世界名著。於是就不停地看,不認識的字查字典,基本上80%的漢字都是自學的,小學時就讀完了一般大眾所知的中外名著(理解多少,多深另當別論)。中學課程緊家長禁止看書就躲被子里打手電筒偷看,去做客就去人家書架找書看一天或一下午,中學6年沒好好吃過幾頓午飯一一飯錢都買書了。到了大學突然發現自己只要書到了手裡,從上到下只需掃一眼,全頁文字就印在腦子裡了,而且內容盡知包括理解。就是再過個兩三年再想起此書,大腦里立刻出現一頁頁"照片",連全頁標點符號的位置都不會錯。所以我看書未完時從不折頁記頁碼,下次繼續時一下就能翻到在讀頁。

工作後工作巨繁忙壓力大,夜夜加班,每天讀書成為?望,既使看書也是零敲碎打。多年後終於可以盡情閱讀時,又猛然發覺照像式記憶已不復存在。雖然看書速度依然高於常人。

申明一下,大學包括大學前我看的大多是各類文學作品。還有大學時期各類政經課我一律不喜不學,考試前一晚把書放面前擼一遍結構框架,再從頭通看一遍,第二天考試一考一個第一,但頂多兩三天背誦內容就跟抹布從大腦里抹了一遍,丁點不留。另外我嚴重偏科,文科能拿百,理科就差零分。

有我這樣曾經的記憶及閱讀經歷的人來分享一下,或者分析一下?謝過。

============================

回復 柳越 :你說的"音化"情況我從來沒有產生過,除非朗誦,看字從來沒有"讀"的過程,後來能力退化跟閱讀量降低有關。你讓我又想起另一件事:某年和傈僳族人同吃同住一起生活了一段日子,大約一周後突然有一天,他們說的每一句傈僳語我完全聽得懂、理解得了,是不經過大腦翻譯直接就懂得、明白他們在說些什麼,後來離開了怒江自然就不會了。這種情況在我目前生涯中只出現過一次,非常神奇的感受。另外我的語言一一說的能力比較差,很羨慕會說方言的人。你也提醒了我:我的文字寫作習慣確實是看的,用字很好"看",讀出來就可能拗嘴。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里,提到了閱讀的層次和方法。針對不同的書,不同的閱讀目的應該採用不同的方法,比如,輕鬆類的讀物適合快速瀏覽,專業性的書則需要仔細研讀,自然所花費時間不一樣。

另外,我比較認同所提到的一種閱讀方法,即,開始閱讀前,要通過封面、前言、目錄等對書的內容結構有比較清晰的了解,在未讀之前已經可以大概知道作者要講什麼,有一個思想脈絡,跟著這個讀,就會讀得比較清晰,比較快。


事實上效率低下並不是這個時代才有的通病,拖延也不是當今才有的癥狀,它只是當今才有的概念,我時常會對著書柜上滿架子的書,作望書興嘆狀,讀書是一件體力活,尤其是現在的書籍實在多的嚇人,據說全世界每天約有67400000本書出版,我們偶爾囤積一下也沒什麼大錯。

不過如果想將工作水平提升、生活質量提升,閱讀又是很重要的一個基礎。面對大量的出版物,如何高效閱讀就成了一件需要琢磨的技能了。最近掌握了一個零秒閱讀的方法,來分享給你。

- 1 -

首先說明的是,所謂的零秒閱讀,並不是指「Biu~」的一下你就讀完一本書了,而是指讀書的效率大幅提升,關於「零秒」的概念,是日本作家赤羽雄二最喜歡提的概念,他畢業於斯坦福大學,進入麥肯錫公司工作多年,1990年從零創辦了麥肯錫韓國分公司,推動了許多韓國企業,尤其是LG集團走向了世界。赤羽雄二先後寫作出版了《零秒思考》、《零秒工作》,其實都講的是如何提高思考、工作的效率,也就是速度為王。

講到高效閱讀,我們要先澄清並不是所有書籍都適合快速閱讀的,比如研究類書籍、專業性書籍是需要我們沉下心慢慢啃的,而有一些高雅文學也是需要用心地品味的。適合高效閱讀的,是目前市面上比較多的有助於提升我們工作能力、生活品質,以及拓展我們視野的書籍,最近十多年這類書籍的出版量特別的大。

所以,高效閱讀的首要原則是看書(人)下菜單,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主動思考一本書它的內容和我們自己的生活有什麼關係。我們今天就以同樣講究速度和效率的《零秒工作》這本書為例子,來講一講如何高效閱讀。

- 2 -

高效閱讀的第二個要點,就是要先澄清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讀書是否要把書讀完,答案是否定的。讀書尤其是讀工具類書籍,完全沒有必要非把書本啃完,因為我們是為了提升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為目標的,只要吸收到必要的養分,就足夠了。

比如這本《零秒工作》,它講的是為什麼我們常常工作效率低下,我們能否用改善工作速度的方式解決工作中的許多難題,以及提升工作速度的一些具體的方式方法,作者在書中提到的「提升思考速度」的方法在他另一本《零秒思考》中有過大量闡述,如果你讀過《零秒思考》就沒必要在《零秒工作》中長時間停留。而作者在書中提到的高效寫郵件的技巧、短時間製作文件資料等技巧,如果你在工作中不是經常用到,也不必佔用你大量時間去閱讀。

所以,讀書是為了有用而讀,不是為了讀完而讀,講到這裡,你是否鬆了口氣,覺得開啟閱讀之旅有了更多信心。

第二個問題,讀書是否要一頁一頁讀,答案是否定的。讀書是為自己服務的,而不是反過來,你為書籍服務。一頁一頁讀書的方法過於單一了,讀小說和讀工具書方法是可以完全不同的。再以《零秒工作》為例,他前面大篇幅論述了造成白領工作效率低下的8個原因,如果你初入職場,真的值得好好讀清楚,而作為進入職場多年的我,其實早已身心同感,完全沒有必要看他再論述一番,所以我們可以直入主題,去閱讀他有什麼解決問題的乾貨,這就是讀書是為自己服務。

- 3 -

梳理清楚為什麼而讀書的兩個重要問題之後,我們的高效閱讀策略也就有了,我們可以使用「零秒閱讀四步法」來極大地提升我們的閱讀效率,就如《零秒工作》一樣對提高工作效率提出了8個方面內容,我們仍然結合著一起來說。

第一步,零秒破解全書。要想提高讀書的效率,就得先從了解要讀的書的全貌開始,不要一拿到手就急著翻開就啃。了解全書其實並不難,關鍵是我們許多讀者往往會忽略以下四個部分:封、目、序、尾,分別是指封面、目錄、序言和結尾四個部分內容。由於它們並不是一本書的主要部分,所以常被讀者忽視,不過它們恰恰是我們提高閱讀效率的關鍵基礎。

以《零秒工作》為例,封面上除了中文書名外,還寫著英文單詞——Speed,並且副書名是「用速度解決一切麥肯錫工作術」,它說明了本書來源於麥肯錫工作法,經過實踐檢驗,而且它談的問題是提升工作速度,所以你如果想學習精細化工作、金字塔結構、ISO2000之類的,估計就不應該讀它了,因為它一定是圍繞如何快速地開展工作,在工作精細化上也會有所捨棄。再看它的目錄,其中「速度能夠解決一切問題」、「提升工作速度的8個原則」、「提升思考速度的方法」都驗證了關於封面信息的判斷,而「最大限度提升工作速度和效率的技巧」一章也表明作者會教讀者一些實用的提高工作速度的技巧。前言部分讓我們了解到作者寫作此書的起因和意圖,以及作者的相關經歷,讓我們再次可以結合目錄,找到我們對本書的好奇點。本書沒有結尾部分,比較可惜,作者沒有進行全書綜述,可能是因為本書沒有體系化的緣故,它更接近一些方法論,所以是零散的。這也說明本書是可以跳躍著閱讀,而不會太影響閱讀效果的。

第二步,先思考再翻書。零秒閱讀的第二步並不是馬上開始閱讀,而是合上書,不看書。那該做什麼呢?我們需要自己先思考,並寫出自己的觀點,只有帶著自己的思考去閱讀,才是更高效的。當我看完《零秒工作》的封、目、序、尾之後,我想了一下,我似乎並不完全同意提高工作速度是解決一切工作的手段,尤其是在公司管理結構化不很清晰、層級管理不太有秩序、或者上司管理能力不太成熟等情況下,有時候「慢」半拍往往可以有效地避免無效返工。另一方面,不少工作並不是純粹由效率原因造成的,單純提高速度於事無補。帶著這些思考,當我閱讀《零秒工作》的時候就能更清楚地理解作者提出的速度解決法都適用於哪些情境,哪些方法是我可以借鑒學習的,而哪些方法是我可以快速略過的。

第三步,由表及裡讀懂書。看書不止看個熱鬧,重點是讓書能服務自己。所以,看懂作者的做法(表)、思考作者方法的原理(里)、延伸自己的行動(行),就非常的重要。而《零秒工作》所講的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作者提出的」提升工作速度的8個原則」,它們分別是指:

原則1.首先形成整體印象,不要將工作任務當作一個個完全分離且獨立的點。

原則2.工作不要過於細緻,記住「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原則3.掌握工作的要領,領會老闆的意圖很重要,不清楚可以多問一遍。

原則4.形成良性循環,作者提出了一個PDCA循環,不斷地實施與糾錯,讓工作呈螺旋式上升與推進趨勢。

原則5.對改善方法本身做改善,嘗試多種複查方法,向有經驗的同事學習。

原則6.凡事提前,在力所能及範圍之內,都盡量提前一些完成。

原則7.凡事先行一步,嘗試多想一步,思考工作需求的本質是什麼。

原則8.盡量避免返工,這是最容易傷害自信和勇氣,以及信任感的結果。

第四步,延續閱讀。做完以上三步,現在你可以清晰地知道是否需要認真仔細地通讀完一本書了,以及也清楚是否要做衍生閱讀。至少,經過以上幾步高效閱讀法,想必你已經大致清晰了赤羽雄二的這本《零秒工作》,以及如何高效閱讀它了吧。

仔細想想,高效閱讀和高效工作的竅門有許多是相通的呢。世上沒有難做的事,只有難以行動的人,掌握方法,不再空想詩和遠方,還是先著手把眼前的苟且給零秒消滅了吧。


非常簡單,「默讀」。絕對不好在心裏面念出聲音來,堅持訓練自己,看字詞直接反映含義,然後繼續下去,絕不要默默念誦。人眼掃過一行字,1秒都用不上,念誦的話,會花掉幾倍的時間。


快速讀書法,在歐美和日本比較流行,是適應新社會的一種讀書技巧。速度來源於日常讀書累及和一些技巧,比如禁止默讀、回讀,眼珠來迴轉動要快等等,實驗證明,通過速度訓練時可以提高閱讀速度的,但是閱讀效率(理解率)往往不成正比,但是腦科學研究證明:大腦喜歡圖像甚於文字,因為右腦主管理解和閱讀。所以,讀書速度不能一概而論,書讀的多了,自然能尋找到節奏。國內一些速度培訓,往往是唬人的。建議看些普及知識,是很不錯的。


讀書讀得快有幾下幾個原因:1.本身理解力比較強,看的東西多。2.相關知識基本概念學的好,讀起來不費力。3.懂閱讀技巧,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技能。4.自身遷移能力強。


不走心的時候看的很快。


推薦閱讀:

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上,沒有飲用水了,船上的人如何補充水份?
有沒有聽到一首歌會讓你想起一段特定的時間?

TAG:閱讀 | 學習 | 時間管理 | 生活 | 職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