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讀二十四史是一種什麼體驗?

一直想通讀二十四史,可還沒下決心買書


一般圈子裡把買齊二十四史的土壕們戲稱為「241」計劃

因為中華書局的點校本一共是241本

像我這種墮落成狗的,每天空閑時間以手機為生的稍微認真一些可以一年看5本。

自制力強的,理論上一年可以看10本。

24年就能看完啦

我的目標是:進墳墓之前回答這個問題,有生之年系列


有位前輩曾經做過考研面試的記錄員,據伊說有一年來面試的一位學生自稱通讀二十五史。考官老師們互相看了一眼,有一位教授和顏悅色地問這位考生,看的是哪個出版社的,從哪裡找到的,花了多久,等等。問了一陣搞明白了,這位考生通讀的所謂「二十五史」是被嚴重刪節的一種盜版書,僅有一冊,封面上寫著二十五史四個字,實則大約與歷史故事小人書差不多。

且不說吹牛上稅之類的問題,本來人就術業有專攻,而且各領域對於初學者、進階學習者都可能有更好的讀物;「通讀二十四史」云云大略說說還可以,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講,可能意義很有限;與其說是追求學問,更像讀書缺乏方法。


按道理來說,治史者是有必要通讀的,而且不是那種走馬觀花的瀏覽,而是帶著腦子去讀,只有這樣,才能在研究某種制度或者某件事的時候做到融會貫通,對於歷朝類似案例信手拈來。

舉個例子來說,清代綠營往前是明代衛所,明代衛所往前是元代萬戶府。那麼,如果你在寫明代衛所的時候,是有必要聯繫元代鎮戍軍萬戶府制度來系統看待的。可如果你連元史都沒讀,又怎麼能做到這點呢?再者,元代萬戶府又是從哪裡借鑒的呢?總不能是憑空出現的,這一制度在金代和宋代有什麼類似的制度作為基礎呢?

沒通讀過宋遼金元明五史的,這個問題恐怕要吃癟。

事先聲明,我也沒看完過,我所看完的不過金元明三史,其他的也是跳著看。

不過這問題下,那些說自己通讀完了的,洒家就問幾個事:

《明史》歷志里那個記載回回曆法的推算曆數,大致是說的什麼意思?

《元史》職官志裏海西遼東哈思罕等處打捕鷹房怯憐口萬戶府,是什麼個存在?

《金史》兵志里都元帥府與樞密院的隸屬關係是如何界定的?

如果你連這幾個名詞一點印象都沒有,那通讀有個甚用?

下面居然還有個認識一位「讀完」經史子集的?!

不知他讀完的是《四庫全書》的經史子集,還是《續修四庫全書》的經史子集?

說話不怕閃了舌頭。


土豪,可為友乎?

還看到有能看四庫全書的,大土豪……請受我納頭便拜……

要問我體驗,肯定是有錢,賊雞巴有錢……


二十四史是紀傳體,就是說以人物傳記為主要組成部分(當然還有其他部分,比如志書之類,是真心想理解歷史的人去閱讀研究,而一般讀者多數不感興趣),這意味著一個人貿然扎進去,看到的是一個人物長廊,什麼志啊表啊書啊基本似懂非懂,甚至根本不懂,並且連基本的系年時間線都理不出來。

你想想,一個人要是連時間的前後順序都搞不清楚,他怎麼理解事件,又怎麼理解歷史?如果連事件歷史都理解不了,又怎麼能看懂史筆,理解作者為某人物作傳的用意,以及區分對某事怎麼寫是出於公心還是夾雜私貨?歷史上那麼多人,為什麼要選擇為某人立傳?某人一輩子那麼多事情,為什麼要記錄某事?某事那麼多說法,為什麼要採用某一版本?

如果連這一點也做不到,那他看到的人物長廊也就只能是自己想當然的投射,和廿四史也就關係更遠了。

當然了,我上面這段話的默認前提是:你得具備一定的小學基礎,音韻訓詁知識足夠支撐你理解文本。

如果一個人的水平尚且停留在高考語文閱讀理解的水平,乃至於更低,那麼顯然是不足以支撐閱讀廿四史的。

看個刺客列傳還成,看項羽本紀目測就要撲,至於到了喜歡拽文弄賦玩雅言的《漢書》這兒,基本上是被摁在地上摩擦的節奏。還讀什麼廿四史,別鬧了我的寶寶。

我的公眾號:凱鵝


只讀過前四史,其中《三國志》是看著玩的,剩下的前三史出於寫論文的需要,算是一字不漏的通讀過了,光摘抄的史料彙編大概就有二三十萬字。

如果單從學習歷史的角度來讀,這種紀傳體例真的是特別不適合,在只讀一遍的情況下,你很難留下什麼很深的印象,更別說形成比較完整的歷史脈絡了,遠不如找一本現代人編寫的中國通史來得方便。

如果是出於解悶的目的來讀,很多時候這些正史又太過枯燥了,各種書、表、志再加上大量的奏疏,至少比歷史教科書更要無趣。

不過忽略那些比較枯燥的部分,相對於編年體的史書,讀紀傳體最大的好處就是,可能只是寥寥數語,古人那種強大的人格魅力卻已躍然紙上,讓你特別容易受到感染。

這也正是讀史的魅力所在。


本問題下面,保守估計有八個答主(or 他們認識的人)讀完二十四史的。而我在知乎見過的自稱讀完二十四史的,超過20位了……

很敬佩。不愧高端社區,大神輩出。

利益相關:《明史》還有十幾卷沒讀完。

//聽說淚痕大師通讀白話二十四史、通鑒、續通鑒(好好得長編不看非得看清朝人寫的不靠譜玩意也是emmm),有四五百萬字的讀書筆記,那就更佩服了。寫了四五百萬字筆記還(消音)是這個水平,怕不是讀了假書。


只有一句感想。

政治可以犯罪,但絕對不可以犯錯。

還有最讓我懼怕的兩個詞。

「大飢」 「人相食」

這兩個詞平均二十年出現一次。

每當看到這兩個詞。成片的白骨橫七豎八地倒在泥濘的土地上,出現在我面前。


請看:《毛澤東點評二十四史》

一部「二十四史」,大半是假的。所謂「實錄」之類,也大半是假的。但是,如果因為大半是假的就不讀了,那就是形而上學。

不讀,靠什麼來了解歷史呢?反過來,一切信以為真,書上的每句話,都被當作證實的信條,那就是歷史的唯心論了。正確的態度是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它,批判它,把顛倒的歷史顛倒過來。……

一部「二十四史」,寫符瑞、迷信文字,就佔了不少,各朝各代的史書里都有。像《史記·高祖本紀》和《漢書·高帝紀》里,都寫了劉邦斬白蛇的故事,又寫了劉邦藏身的地方,上面常有雲氣。

這一切都是騙人的鬼話。而每一部史書,都是由封建的新王朝臣子奉命修撰的,凡關係到本朝統治者不光彩的地方,自然不能寫,也不敢寫。《 意有所指啊!現在看真話也。》

如宋太祖趙匡胤,本是後周的臣子,奉命北征,走到陳橋驛,竟發動兵變,篡奪了周的政權。《舊五代史》(宋臣薛居正等撰)卻說他「黃袍加身」,是受將士們「擐甲將刃」、「擁迫南行」被迫的結果,並把這次政變解釋成「知其數而順乎人」的正義行為。

同時,封建社會有一條「為尊者諱」的倫理道德標準,於是皇帝或父親的惡行,或是隱而不書,或是把責任推給臣下或他人。譬如宋高宗和秦檜主和投降,實際上主和的責任不全在秦檜,起決定作用的是幕後的宋高宗趙構。這在《宋史奸臣傳》的《秦檜傳》里,是多少有所反映的。……

洋洋四千萬言的「二十四史」,寫的差不多都是帝王將相,人民群眾的生產情形、生活情形,大多是隻字不提,有的寫了些,也是籠統地一筆帶過,目的是談如何強統治的問題;有的更被歪曲地寫了進去,如農民反壓迫、反剝削的鬥爭,一律被罵成十惡不赦的「匪」、「賊」、「逆」……這是最不符合歷史的。

在「二十四史」中,毛澤東最愛讀的是:《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四志》、《晉書》、《南史》、《舊唐書》、《新唐書》、《明史》;他批註最多的是:《三國志》、《晉書》、《南史》、《舊唐書》、《新唐書》。

他認為:

像《史記》這樣的著作和後來人對它的註解,都很嚴格、準確。

《後漢書》寫得不壞,許多篇章,勝於《前漢書》。

西漢高、文、景、武、昭等讀起來較有興味,東漢兩頭均無意思,只有光武可以讀。

顏師古注《前漢書》,李賢注《後漢書》,裴松之注《三國志》,就是盡量使你了解,而且反反覆復。

特別是顏師古,他剛才講這個字或者這一句是什麼意思,下一篇沒有隔好遠,他又重複,然後又重複,甚至重複那麼那幾遍。

李賢好。劉頒好。

李賢賢於顏師古遠甚,確然無疑。裴松之注《三國》,有極大的好處,有些遠近於李賢,而長篇大論,搜集大量歷史資料,使讀者感到愛看。「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其此之謂與?譬如積薪,後來居上。

章太炎說,讀《三國》要讀裴松之注,英豪巨眼,不其然乎?

《舊唐書》比《新唐書》寫得好。

《南史》、《北史》的作者李延壽有傾向統一的思想,比《舊唐書》更好些。

作者:王暘

出版年:1998年03月第1版

書 目:

史記

1 項羽本紀

2 漢高祖本紀

3 陳涉世家

4 商君列傳

5 張儀列傳

漢書

6 漢元帝紀

7 司馬遷傳

8 趙充國傳

後漢書

9 黃瓊、李固傳

10 陳實傳

三國志

11 魏武帝紀

12 魏文帝本紀

13 袁紹傳

14 劉表傳

15 張魯傳

16 郭嘉傳

17 劉曄傳

18 周瑜傳

19 魯肅傳

20 呂蒙傳

21 陳武、虞翻、呂岱傳

22 駱統傳

23 全琮傳

24 陸遜傳

晉書

25 郭象傳

26 江統傳

27 王羲之傳

粱書

28 韋睿傳

南史

29 宋高祖本紀

30 宋太祖本紀

31 梁高祖本紀

32 王鎮惡傳

33 臧質傳

34 王弘傳

35 王僧虔傳

36 袁顗傳

37 袁粲傳

38 孔琇之傳

39 范曄傳

40 劉湛傳

41 曹景宗傳

42 陳慶之傳

43 賀琛傳

北史

44 周太祖本紀

45 王建傳

隋書

46 隋高祖本紀(下)

舊唐書

47 唐高祖本紀

48 唐太宗本紀

49 盛彥師傳

50 劉世讓傳

51 李君羨傳

52 李百葯傳

53 許敬宗傳

54 蘇定方傳

55 楊再思傳

56 朱敬則傳

57 劉幽求傳

新唐書

58 李恪傳

59 馬周傳

60 徐有功傳

61 姚崇傳

62 張說傳

63 韓休傳

64 李叔明傳

65 康承訓傳

66 田弘正傳

67 王承元傳

68 劉晏傳

69 裴度傳

70 盧綸傳

71 許胤宗傳

72 李義府傳

舊五代史

73 梁太祖朱溫

74 雷滿傳

75 李琪傳

76 王彥章傳

77 武皇本紀

78 董璋傳

79 李襲吉傳

80 少帝本紀

新五代史

81 唐庄宗本紀

82 周太祖本紀

83 劉鄩、劉仁贍傳

84 死節傳

85 宦者傳

86 張廷蘊傳

87 皇甫遇傳

88 四夷附錄第一

89 五代史卷八考證

宋史

90 宋太祖本紀

91 宋太宗本紀

92 楊業傳

明史

93 明太祖本紀

94 明宣宗本紀

95 楊爵傳

96 沈煉傳

97 趙彥傳

98 陳新甲傳

99 朱升傳

100 海瑞傳


有人通讀二十四史,資治通鑒看了17遍。根據需要,後漢書劉盆子傳、三國志郭嘉傳、宋書范曄傳、後漢書黨錮傳、三國志田疇傳等等, 隨手甩出來讓下屬去讀。


雖然我沒有通讀二十四史,本不配回答這個問題的。但是排第一的那個答案舉的例子也太……

白話二十四史有很多版本,除去台灣版,境內最全的大約是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6開88本的《二十四史全譯》?這個不是太確定,求證。不過應該是最權威的了,有長者題詞的哦!

配圖,長這樣,很喜興!

還有一個小一點的版本是華僑出版社的16開23本《白話二十四史》。這個在噹噹上查不到也是因為它不是新書了。其實很多非近幾年出的新書噹噹淘寶這種地方都買不到的。我一般去孔夫子買。東西全,價格便宜,很多十品也不到半價,而且存貨充足。(這不是廣告哦!管理員不要封我哦!我可以改的哦!)

畫風還是那麼喜興!

(找配圖的時候發現某寶某當也都是有的嘛!想要新書的親們方便了。)

至於32開12冊的那肯定是刪了大量內容了。比華僑版的容量都小了一大半。88冊版比23冊版多的除了文白對照以外大概是表志等內容?(全不全我就不知道了)

以上,供有志攻讀白話二十四史的親們參考。


我先謝謝邀我回答的某大佬。

不知道為啥,這兩天不斷有人邀請我。我難道出名了。???抱歉,在下有些怕。

你問我通讀二十四史?什麼體驗???很遺憾,我沒通讀過。有也只是讀過史記,白話的,和淚痕一樣的,我也讀白話史記。但請不要噴,白話史記我初二買的,讀(其實是看,或者說瀏覽)了六年,到高中畢業。

三國志看了幾卷我感興趣的人物的傳記,在書上寫滿了注釋,

大概,我這種渣渣的學習方法,是不足以算作讀書的。

我喜歡宋史,所以入手了一套《續資治通鑒長編》,通讀?我只是撿出神宗熙豐時候的記載看了看,畫了幾個圈,做了幾個注釋而已。

我也叫苦連天,有陳振的《宋史》不去看,幹嘛要看《長編》啊,累不累啊,記事那麼繁瑣,裹腳布似的老長。二十四史??勸你非專業研究者,別去觸那個大坑。

即使是研究人員,通讀或者說精讀某幾卷,是完全需要的,但因為研究需要,就從頭到尾讀一遍,其實是不太必須的。哪個研究者,不是對整個歷史發展脈絡了解很深的??

最後,題主好像是想買一套二十四史看看了,沒關係,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祝你讀書愉快,熟讀古文,練出一身精湛的古文讀寫能力,學得一身歷史研究法,承繼先賢絕學,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吧!


根本沒必要通讀,你要有這功夫氣力,還不如把白壽彝主編的那一大套《中國通史》讀完,這還能幫你對整個中國歷史的發展脈絡有一定了解,畢竟它本就以通史形式書寫,講究連貫順通,而且還有一套現代史學理論支撐,有史學分析,也有對以往史料考證勘誤。

二十四史則是由二十三部紀傳體斷代史和一部紀傳體通史組成,斷代史合起來不夠連貫順暢,紀傳體的體裁又讓它是碎片化的形式,從整體上並不好讀。就一般的可讀性上,是不如《資治通鑒》的,如果只是為了閱讀文言史書,讀《資治通鑒》更好。

要讀二十四史,只讀自己想要了解的那一部分就夠了,把它當成百科全書或者辭典一類的書用比較好使,要看什麼查什麼,紀傳體的一大優勢就在於方便查找。或者說是讀二十四史中比較著名的部分就行,比如說《史記》全本,《漢書·地理志》,《隋書·經籍志》之類的。當然真要對某一段歷史感興趣,只讀二十四史相關部分又是不夠的,還要讀其他相關史書。


沒想到前一段時間用小號 @西南大忽悠 答的題目居然有淚公親臨,這就很刺激了。

還記得我答完之後,就有一位淚痕的鐵杆粉絲說:這道題是給那些通讀《二十四史》的人答的,你自己沒看過有什麼資格答?

現在刺激了,淚痕親自出來在這個題目下說:我沒通讀過《二十四史》。但淚公還是要回答,現在問題來了,淚痕究竟有沒有資格答這個題?你鐵杆粉絲都說了,沒通讀過就別裝逼回答了,你不要這麼打你鐵杆粉絲的臉!

另外, @成剛 朋友,你說的1000萬字太少了,《二十四史》原文全套計3213卷,約4000萬字!4000多萬字的文言文變成了1720萬字的白話文,很刺激。讀完之後就可以宣稱:我是通讀過的《二十四史》的,雖然是白話版。仔細想想,那我十幾歲可能就通讀《史記》、《四書五經》了,真的覺得自己牛逼壞了!

後來發現吹皮吹的有點大了,趕緊表示:逗你們玩的,一點幽默細胞都沒有。我想說的是我完整的讀了一套白話《二十四史》。麻煩淚痕大神,能不能直接說:《二十四史》精簡白話版。我還從沒見過白話版連原文字數一半都不到的書敢號稱:完整讀了一套。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讀過就讀過,沒讀過就沒讀過,也可以好好回憶一下《滿文老檔》這部書,您涉獵過沒有?涉獵過的話咋一張口就是:給你們推薦幾本研究明末歷史比《明史》還權威的書,其中有一本叫《滿文老檔案》。不然您這吹牛一時爽,粉絲們為了洗地忙成火葬場,到時候還得洗這部書叫做《滿文老檔案》也沒錯,怪累的。


基本上自稱讀完《二十四史》的貨翻都沒翻過這部書,有可能從二手渠道看到了不少章節。

禮樂、天文這種資料性質的部分。外行人看了也沒用。太專業了,看懂那玩意需要深厚積累。

一般的史學研究者都不怎麼去看的。


剛剛查了一下,目前唯一的白話文全本無刪減二十四史,只有許嘉璐主編的《二十四史全譯》,91冊,文言文4000多萬字,白話文5000多萬字,共計1億多字。如果只看白話文的話,應該兩三年看得完,不過都是繁體,需要適應。

網上有全套PDF版。


我讀二十四史的過程是這樣的。

前十多年時間,大量閱讀各種現代學者編寫的歷史人物傳記(有二百多本)、各種版本的中國通史(有六七部);並在此過程中,讀了《史記》原著的大部分內容。並讀了一些現代學者編寫的二十四史白話彙編、原文精選;還通讀過一部足本全譯的白話版《資治通鑒》。

在此基礎上,又用了近十年時間,全文閱讀了《史記》、《漢書》、《三國志》,以及在寫作過程中,翻閱了大量的其它二十四史原文。

最主要的是,我在此期間,完整的讀了一套白話版的二十四史(華僑出版社出版;非足本全譯,總字數1720萬)。

嚴格的說,我並不算通讀過二十四史;但是讀二十四史,讀到我這種境界,多少也可以作為過來人,講一講自己讀二十四史的體驗了。

為什麼二十四史給人感覺難以閱讀呢?

原因非常簡單,那就是絕大部分的二十四史,都如同流水賬一樣。翻開各種人物傳記,通常都是他在某年某月幹了什麼事,在某年某月他又幹了什麼事;接下來,還是他在某年某月又幹了什麼事;或是某年某月發生了什麼,某年某月又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年代跨度太大,人物太多、字數太少,不論作者寫得多精彩,你看起來,也難免會感覺它就像流水賬一樣。

這種書,沒有足夠歷史知識積累、沒有足夠的興趣,看上幾十頁,恐怕就會有一種要崩潰的感覺。

說到這裡,許多人也許會說,我也讀過眾多二十四史的內容,怎麼沒有這種感覺呢?原因非常簡單,那就是你看的相關內容太少,而你的知識儲量非常大。當然了,也有一種可能,那就是你受過嚴格的史學訓練,而且功底非常深厚,這種原因,我們這裡暫且不表。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關羽、張飛、趙雲三個人在《三國志》中的傳,加起來一共多少字呢?也就兩千多個字吧。算上《注》的內容,也不會超過五千字。

關鍵是,這樣短的文章里,連關羽、張飛、趙雲的兒子、孫子的履歷還要介紹清楚。

《三國志.注》以這種形式寫出關羽、張飛、趙雲的歷史,我們看的時候,不覺得它象流水賬,甚至還會覺得它很生動,原因非常非常簡單,那就是我們在看《三國志》前,就對關羽、張飛、趙雲非常熟悉了。

一切是顯然的,如果一個人對關羽、張飛、趙雲,都說不上非常熟悉,就敢試圖看〈三國志.注〉,多少有點無知無畏了。

因為類似的原因,所以《三國志.注》對他們的記述雖然如同流水賬一樣簡單,但我們依然會感覺它說的非常清楚,而且讀起來也會感覺非常輕鬆。當然了,看曹操、劉備、諸葛亮等人的傳記時,也會有類似的感覺。問題是,看那些我們比較陌生、甚至非常陌生的人物傳記時,肯定就是另一種感覺了。

事實上,一部《三國志.注》,很多人看了好多年也無法通讀下來,原因就在這裡。因為除了少數大眾非常熟悉的人物、事件,絕大部分內容,他隨便看幾眼,就會本能的選擇繞過去。

大部分二十四史,我們翻開一看,通常都是陌生的人物、陌生的事件,就二十四史這種簡潔之極的記述方式,隨便翻開一本,不用多看,看上十幾頁,普通閱讀者恐怕就會選擇放棄的。

甚至而言,不要說看原文的二十四史了,面對白話版版的二十四史,能一本接一本看下去的人,也必須得有充足的歷史知識儲量(或是受過極為專業的史學訓練),否則隨便看幾十頁,也會只想放棄的。因為出場人物太多、羅列的事件太多、一切又記述的太過簡潔。

說到這裡,我們不得不提下《明朝那些事》,嚴格意義上,《明朝那些事》就是《明史》的通俗版本,因為它主就是取材於《明史》,而且也沒有什麼太過演義化的地方。

人們閱讀《明史》困難,而閱讀《明朝那些事》輕鬆,絕不是簡單的因為文字本身。而是因為《明朝那些事》只是選擇非常重要的、非常有特色的人物、事件,然後比較細緻詳細的介紹它;《明史》介紹的人物、事件,顯然比它要多的多。這樣一來,同樣的篇幅,所承載的信息量,那就不可同日而語了。

看二十四史那種書,我們感覺非常困難,就是因為它通常在很短的篇幅內,承載著太多的信息量,這種巨大的、密集的信息量迎面而來,足以讓普遍讀者產生一種要崩潰的感覺。

因為類似的原因,只要我們對相關歷史人物、事件非常熟悉,看二十四史的相關記載時,通常就是另一種感覺。因為在這種背景下,我們可以很容易的接收文中的相關信息,自然不會感覺它如流水賬一樣乏味,相反只會感覺到它文筆的簡潔、清晰、甚至還能感覺到它的生動具體。

二十四史中,自然會有許多非常精彩的、生動的、具體的、充滿文學性的描寫,畢竟幾千萬字的大型文集中,找到什麼樣類型的片段,也不是難事。但這種文章,所佔比例通常是非常小的。

正是因為類似的原因,所以不要說讀二十四史原文了,就是讀二十四史白話版,普遍讀者也會望而生畏的。不要說讀大部分缺乏文學性的二十四史了,就是讀《史記》那種文學性極強的二十四史,普遍讀者通常也只能挑幾篇比較熟悉的人物傳記去,大部分人物傳記都會本能的選擇繞過去。

就我理解,我們真有通讀二十四史的想法。就應該先閱讀大量現代學者寫的歷史人物傳記、中國通史,再看各種現代人編寫的白話二十四史彙編,或是二十四史的原文精選。

沒有這種準備,買上一套二十四史,也就是用來充門面的,即使是白話的二十四史,恐怕也只是用來充門面的,因為根本就不可能讀下去。

我看二十四史最大的收穫,就是越看二十四史,越會感覺,哪段歷史,也不是某個、某幾個英雄人物只手托天改變的。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了,清華北大的校長,都是學界的牛人吧;浙江、廣東省長,都是政界的牛人吧;各大軍區的司令員,都是軍界的牛人吧;能在世界富豪排行榜上留下名字的人,都是經濟界的牛人吧。但是這些人,在二十四史那種體例的史書中,想留下一篇傳記(即使只有二三百字),恐怕也是可遇不可求的。絕大部分這種級別的人,在二十四史這種體例的書中,恐怕只能在字縫中找到,甚至在字縫中也找不到。問題是,這些人哪個是打醬油的?

甚至毫不誇張的說,能進入政治局常委的人,也未必一定能在二十四史那種體例的史書中留下一篇傳記(哪怕只有二三百字)。事實上,許多混到這種級別的人,在二十四史那種體例的史書中,也只是在字縫中出現幾次罷了,甚至連個名字也未必能留下。問題是,這種級別的人,哪個不是舉足輕重的?

從某種意義上,二十四史那種體例的書,在記述過程中,已隱沒了眾多舉足輕重的大人物;而我們大多數在看歷史時,常常把在二十四史中留下傳記的人,也當成打醬油的人去看。在這種背景下,自然會把歷史當英雄傳奇看了,好像某個帝王將相想一念之差就能改寫歷史。其實呢,歷史哪有這樣簡單?

當我們讀的二十四史內容越多,我們就越會發現,歷史並不是哪個大人物可以決定的,因為哪個歷史大人物,也會受制於太多的人約束、左右。

讀歷史時,我們常有一種錯覺,那就是眾多省軍級的、副國級的大人物,都好像是打醬油的人。

其實呢,不要說能混到省軍級、副國級上的人,就是能混到能稱雄幾條街、一個鄉、一個縣的人,有幾個是省油的燈呢?讓你當這些人的頂頭上司,你敢說自己能隨便擺弄這些人?皇帝面對各種常委級的下屬,通常也是這種感覺!

所以人們常常把皇帝說得神秘無比,但是歷史上被廢、被殺、被當傀儡、擺設看的皇帝,弒君上位的皇帝,加起來足足有多一半。事實上相對而言,合法上位的、並且大權在握的皇帝,永遠是少數。


認識一個自稱熟讀《清史稿》的,同校的,想約我面談,結果我表示不想,就在QQ上聊聊行了。

然後他就抓著我罵了我半小時,什麼「你這人真狂妄」之類的話,然後把我刪了..

沒啥,我只是個《三國志》都沒通讀完的小透明....人家大佬惹不起惹不起


哪位大神敢拍胸脯讀完二十四史(不是書名叫《二十四史》的地攤貨,是二十四本紀傳體史書。),我一定給你立個長生牌位!

因為光讀一遍二十四史就需要最少三年時間,還不看其他的書,就是一天一天的讀!(至於有人說主席讀完過,人家沒讀志,只有本紀和列傳,好不好。)

另外,二十四史加清史稿,電子版、TXT版、PDF版,網上很多。買中華書局的二十四史,基本上就是裝逼格用的。因為光是書就可以擺滿一書架(這裡的一書架等於一遮住堵卧室牆的面積。)

——————————

貴乎果然是高端社區!


怎麼說呢?個人覺得,年輕的時候,單單是掃一遍二十四史,還是不難的,而真正難的,就難在你該如何能理清楚這些歷史。

小時候,因為對於三國歷史的迷戀,所以,到高中開始間接性的把《三國志》讀了大部分,但,很顯然,讀了並不能代表什麼,因為這其中的信息量太大,我們真正能掌握的,還是太少了。

正如小時候開始的時候,剛讀《三國演義》,是罵曹操,覺得這是什麼玩意啊。然後到了長大之後剛剛開始讀《三國志》,然後就是喜歡曹操,覺得曹操是那個時代最牛叉的人,但是到了後來,再細讀之下,才發現,曹操是有多爛,屠城殺人屬他最多,用人失誤,垃圾操作各種,比孫權失誤的事情多了去了,繼承人還選了個病秧子,直接為魏庭後來的覆滅埋下了禍根,而且曹操雖然掌握實力最強,卻連個孫吳和蜀漢都對付不了,以及曾經我最欣賞曹操的所謂唯才是舉的做法,在歷史中卻是曹操極力啟用宗室子弟,而不信任外姓大將的記錄,更為魏國後來一步步走向覆滅締造了直接緣由,等等。然,即使是以上現在的觀點,很多時候,我也明白,隨著我閱讀《三國志》的更加深入,也都會隨之改變的。

而再說我讀《史記》和《漢書》,尤其是前者,開始讀的時候是完全抱著那種極為尊敬和崇拜太史公的態度讀的,但是,當我讀到後來。

正如我在這個專欄華夏歷史人物誌【目錄】(20171203)下面寫的那幾十篇漢初的文章,說白了,這些文章都是我閱讀那些人物列傳後的一些讀書筆記的整合再加上我的一些隨感而成的,然而,讀的越多,越深入,其中前後矛盾的事情也就越多,而且更多難以解釋的事情也就出現了。

如我在這篇文章【西漢篇】漢初失考八大名將彙編整合及其失考原因的些許探討(已修正)中寫到的那八個人,都是赫赫威名的將軍,結果,不知因為何種原因,消失的消失,早死的早死,也無任何列傳計入,為何?說白了,史家就只是把他們想讓我們知道的事情告訴了我們,而更多我們想知道的,或者說,真正能夠影響那個時代的事件,卻是有意無意的忽視了。

如此,說完這些,再說讀二十四史。如果是簡簡單單的當故事讀,宋以前的我個人覺得,你還不如去《資治通鑒》,那個或許趣味性更強一點。而要是生讀二十四史這類書籍,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你,讀完之後,你會發現,讀了和沒讀沒什麼區別。

因為二十四史這些書籍,是需要精讀的,是需要前後文聯繫,通盤思考,甚至裡面的每一處,每一個字,都是需要仔細斟酌,慢慢考量的。這樣吧,我還是舉個例子:

還是剛才說的那篇文章【西漢篇】漢初失考八大名將彙編整合及其失考原因的些許探討(已修正)中我收錄的一個人的記錄:

以舍人從起沛,至咸陽為郎中,入漢,以將軍從定諸侯,侯,四千八百戶,功比舞陽侯。死事,母代侯。《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以舍人從起沛,至咸陽為郎,入漢,以將軍定諸侯,四千八百戶,功比舞陽侯,死軍事。《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

這是《史記》和《漢書》只有在功臣表中才記錄的一個人,只有這麼一段話,但是,這其中分別記載的這個人「功比舞陽侯」,就可以看出這個人的厲害程度,但,史家就是不願意為其列傳,為何?我們無法得知。而且,關於其是何時死的,我們也不知道,只知道在漢六年劉邦分封功侯的時候,他就死了,而且,死因呢?《史記》中記載的是「死事」,而《漢書》中記載的是「死軍事」。

如此,一字之差,就是天翻地覆,而且就單單這麼一句話,每個人就都有每個人的理解,可是,如果你是粗略讀史書的話,你或許根本就不會發現這個人,甚至都完全忽視這個人,為何?就是因為這個功勞堪比樊噲的人,在兩本史書所有的人物列傳中都沒有任何記載,一個字都沒有。

所以,有時候我也經常感慨,歷史,真的很奇妙,而史書,更是如此。你說那是真的吧,但很多真實卻沒有記載,你說那是假的吧,但確實記載的都是真的。

說到底,還是那句話,歷史是由人寫的,但是有很多人,真的是寫不進歷史的。

而我長這麼大,有且也只見過一個人是真正讀完二十四史的,比我年長一些,這個人,強到什麼地步呢?我隨便從史書中說到一個人,他都能給我大概的講清楚這個人是誰,可謂博聞強記。但是,問題就在於,當我和他仔細討論關於漢初這段歷史的時候,就會發現,很多東西,他還是需要重新閱讀一些的,畢竟,僅僅是一本史書中的信息量就是非常龐大的,更不要說是二十四史了。

當然,能夠去讀史,我自然是贊同的,畢竟,二十四史中所記錄的,不單是那些王侯將相的傳奇故事,更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記憶,那裡,還包含著我們所有中國人最深層的基因密碼。而如果真正能夠了解那些,那對我們以後為人做事,就都會有很大的幫助,而這一點,我也從未質疑過。


推薦閱讀:

滿清士兵背上的「兵」與「勇」什麼意思?
爵士樂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TAG:歷史 | 二十四史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