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閦佛凈土的往生法門 般若經有佛 法 僧 戒 舍 天隨念的故事 ,那彌陀凈土又是如何思維佛法僧?
1. 「善現,云何菩薩摩訶薩修學佛隨念?謂菩薩摩訶薩修學佛隨念時,不應以色思惟如來、應、正等覺,不應以受、想、行、識思惟如來、應、正等覺。何以故?色乃至識皆無自性,若法無自性則不可念、不可思惟。所以者何?若無念、無思惟是為佛隨念。
2. 「複次,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修學佛隨念時,不應以緣性法思惟如來、應、正等覺,不應以緣起法思惟如來、應、正等覺。何以故?緣性、緣起俱無自性,若法無自性則不可念、不可思惟。所以者何?若無念、無思惟是為佛隨念。
3. 「善現,云何菩薩摩訶薩修學法隨念?謂菩薩摩訶薩修學法隨念時,不應思惟善法非善法,不應思惟有記法無記法,不應思惟世間法出世間法,不應思惟有愛味法無愛味法,不應思惟有諍法無諍法,不應思惟聖法非聖法,不應思惟有漏法無漏法,不應思惟墮三界法不墮三界法,不應思惟有為界法無為界法。何以故?如是諸法皆無自性,若法無自性則不可念、不可思惟。所以者何?若無念、無思惟是為法隨念。4. 善現,是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法無性為性方便力故,覺一切法皆無自性,其中無有想亦復無無想。善現,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修學僧隨念,謂一切法無性性中,僧尚不可得,況有僧隨念?
5. 阿閦佛凈土的往生法門
阿閦佛凈土在初期大乘凈土中是重自力的、重般若的、重現實的、重頭陀行的凈土。所以往生阿閦佛佛注重自身德行的完成,而不以貪著心往生,
如《阿閦佛國經》說:
有異比丘,聞說彼佛之功德,即於中起淫慾意,前白佛言:天中天!我欲願往生彼佛!佛便告其比丘言:痴人!汝不得生彼佛。所以者何?不以立淫慾亂意者,得生彼佛;用余善行法清凈行,得生彼佛。(7)
由此可知,凈土是不能以愛著心(貪圖凈土的莊嚴享受)往生的;要修善行,清凈梵行,才能往生。所以,舍利弗最初請,就是要知道過去菩薩的願行,而學習奉行:『若有求菩薩道者,當如昔者諸菩薩摩訶薩所願,及行明照並僧那,令入德號以聞者,當如是學奉行之。』(8)從經文中可以看出,菩薩發心修學,應當以往生阿閦菩薩為模範,從大願與凈行,為正法而精進,如此得莊嚴的凈土。當然阿閦佛凈土法門也勸人發願往生。
綜合《阿閦佛國經》與《大寶積經》的《不動如來會》,往生阿閦佛國的因緣共有七項:
1、發願學阿閦佛往昔的願行。
2、行六波羅蜜,善根迴向,願生阿閦佛國。
3、願當來見阿閦佛的光明而成大覺。
4、願見阿閦佛國的聲聞眾。
5、願見阿閦佛佛國的菩薩眾,與菩薩們一同修學。願見具大慈悲的,求菩提而出家的,舍離二乘心的,諦住於空的,念佛念法念僧的菩薩。
6、念十方佛法僧──』三隨念『,迴向無上菩提。
7、誦念阿閦佛佛的德號、法經,臨終時得阿閦佛佛之見護,便得生阿閦佛。
前二項是往生阿閦佛法門的根本,足以代表阿閦佛凈土思想的特色。凈土法門,一定有佛力加持的成分,然而往生阿閦佛仍以自力為主,要學阿閦佛因地的願行,及行菩薩六度。
次三項,願當來生在阿閦佛,見佛光、聲聞與菩薩,主要是與菩薩共學,與般若空性相應。只有在第七項才有他力凈土的色彩,但在整個阿閦佛凈土思想體系中並不重要。
總之,往生阿閦佛凈土的因緣,是清凈的願行。
《隨念三寶經》
1、 三寶的作用分別是什麼?
答:佛的作用就是指引解脫的道路;法的功用就是產生五道十地的智慧功德;僧的作用就是我們修行道路上的道友,先行一步的帶路人。
2、 簡釋佛三德。
答:佛三德:斷德、智德和悲德。
斷德:佛已斷盡煩惱障和所知障,覺慧增廣。
悲德:佛具大慈悲心,被大悲所系縛;念念不舍眾生,幫助眾生解脫和覺悟。
智德:佛對於一切所知境界妙智增廣。
3、如何從四個方面(四門)去隨念三寶?
答:一是法相門:學習《寶相贊》;
二是法性門:學習彌勒菩薩的《寶性論》;
三是次第門: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和《略論》;
四是止觀門:修三皈依觀法。
4、為什麼說一切福報都從三寶而來?
答:一切的福報都從三寶而來。因為我們得到這個人身,我們要持五戒能得人身,而持五戒是依靠三寶的教化,這是正報。那麼依報,我們的衣食受用,從布施來,從供養來。我們在三種福田之中,三寶是敬田、父母是恩田、貧苦是悲田,我們在敬田、恩田、悲田之中去行供養,行布施,能夠感得我們衣食受用豐足自在的果報。所以其實一切的眾生福報的源泉都是三寶,所以稱之為佛陀是福德等流,「諸如來者,是福等流」。
謝邀:其實這種類似的問題回答過好多次了。這也是許多人學佛的大障礙之一。
先給你講個故事:弘一法師所著《蕅益大師年譜》里講了一段蕅益大師早年的經歷:
(蕅益大師)夏、秋作務雲棲。聞古德法師講唯識論。一聽了了。疑與佛頂宗旨矛盾。請問。師云:「性相二宗。不許和會。」甚怪之。佛法豈有二歧耶。一日。問古師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且如中陰入胎。念起受生。縱令速覺。如何得脫。」師云:「汝今入胎也未。」大師微笑。師云:「入胎了也。」大師無語。師云:「汝謂只今此身果從受胎時得來者耶。」大師流汗浹背。不能分曉。竟往徑山坐禪。始受一食法。
癸亥。二十五歲。大師坐禪徑山。至夏。逼拶功極。身心世界忽皆消殞。因知此身從無始來。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但是堅固妄想所現之影。剎那剎那。念念不住。的確非從父母生也。從此性相二宗。一齊透徹。知其本無矛盾。但是交光邪說大誤人耳。是時一切經論。一切公案無不現前。旋自覺悟。解發非為聖證。故絕不語一人。久之。則胸次空空。不復留一字腳矣。
《楞伽經》中大慧菩薩問佛:大慧復白佛言:「世尊!為言說即是第一義,為所說者是第一義」?佛告大慧:「非言說是第一義,亦非所說是第一義。所以者何?謂第一義聖樂,言說所入是第一義,非言說是第一義。第一義者,聖智自覺所得,非言說妄想覺境界,是故言說、妄想不顯示第一義。言說者,生滅動搖展轉因緣起,若展轉因緣起者,彼不顯示第一義。大慧!自、他相無性故,言說相不顯示第一義。複次、大慧!隨入自心現量,故種種相外性非性,言說、妄想不顯示第一義。是故大慧!當離言說諸妄想相」。
- 你以為什麼才是真正的「佛法第一義諦」,非關乎語言文字,語言文字本身不是第一義,語言文字也不顯示第一義。第一義是聖人的自證境界。
- 所以佛說種種法,立種種名相,種種演說,無非方便。皆是為了讓眾生自悟自證。
- 所以不同的「宗派」在名相的施設和渡人的方便上有所不同。
- 華嚴宗五祖宗密所著的《禪源諸詮集》講:空宗性宗有其十異: 一、法義真俗異, 二、心性二名異, 三、性字二體異, 四、真智真知異, 五、有我無我異, 六、遮詮表詮異, 七、認名認體異, 八、二諦三諦異,九、三性空有異, 十、佛德空有異。
若對於佛法沒有升起圓信圓解,不能通達,就如蕅益大師早年的疑問一樣,認為不同的經書之間互相有矛盾,所以如今有很大一群學佛人,看了某一部分的經書,落入文字相,而未能通達。以此宗的思維批判他宗。這樣很容易落入邪見。其實題主的問題也是如此。
- 佛法並無二歧啊。。。。你要問凈土宗如何思維佛法僧?不都是覺正凈么?
- 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體是法界。是心是佛,如今念佛,即是作佛。
- 建議題主搞不懂凈土法門前,可先多了解。
- 前面其實和你說過了,你整日掛在嘴邊的《大般若經》其實是玄奘法師翻譯的。而其弟子所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及唐《續高僧傳》里都有記載。最後玄奘法師是往生彌勒凈土。
您好,謝邀。
佛隨念,重點在隨。
隨緣。隨是隨順;緣是條件。
佛隨念,非空非有。兩邊不靠,中道不存。念而無念,無念而念。
(照搬照抄,非末學境界,似懂非懂)能這樣念佛念法念僧的,十法界的菩薩都做不到,一真法界的菩薩才行。
凡夫念佛都是攀緣,而不是隨緣。
佛觀眾生根性,而說方便法。攀正緣,不攀邪緣。五戒十善就是凡夫的正緣,雖然不能離相,但境界總是向上。佛隨佛念,菩薩隨菩薩念,凡夫隨凡夫念。
初學者念佛,別想念無,先要念有。有什麼?有愧疚心,有感恩心,有改過心,有遷善心。修學的過程是先有後無。
有不是貪婪,有是依教奉行。人應該做的,就是我們需要有的。
無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做什麼都不執著。初學者怎麼可能沒『有』?
修行修行,『有』錯才能改。修福修福,『有』福才願修。菩薩修學,行與凡夫無異,所異在發心。
凡夫修學為己,菩薩修學為人。凡夫初學沒有資格為人,業障深重自身難保。因此,佛說:人不能自度,何以度人?凡夫念佛,就該有念而念。
念自身障重,
念自身過錯難改,念父母恩重,念修善得福,念佛祖加持。念佛法門是二力法門,自身發心改過遷善+佛菩薩加持。
阿彌陀佛的名號好比電話號碼,只是為溝通而用。怎麼才能溝通?
要有信。信有阿彌陀佛,信有極樂世界,信依教奉行可去西方。信就如同手機的信號。我們信心越深,手機信號越強。
要有願。
願就是發心。不發心怎麼和佛菩薩感應?發心就如同手機的電池。手機沒電,喊多大聲對方也聽不見。要有行。
所做所為,都是為了達到往生西方的目的。嘴裡說去沒用,去是用腳走的。行就如同撥電話號碼,不撥通也說不了話。信願行三資糧,缺一不可。
末學後進,才疏學淺,僅供參考。謝邀!
佛寶
十方三世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佛。十方,東、西、南、北,是四方;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又是四方;這八方,再加上、下,便是十方。三世,就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諸佛。
法寶
三藏十二部,這一切佛所說的經典。法寶,不是單單我們人間有,盡虛空遍法界都有;真正念經,是念「無字真經」,念「不開口的經」,不用用口來念。——沒有字的真經,都在虛空裡邊。所謂「無字真經」,不是說經典上真正沒有字,是凡夫看不見這個經典有字。「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在盡虛空遍法界,都有佛所說的經典;
僧寶
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賢聖僧;誰是賢聖僧呢?一切的大菩薩、大阿羅漢、大比丘僧,都是賢聖僧。
以上摘自宣化上人 句解大悲咒
個人認為,各宗派只是修心方法不同而已,凈土宗要人觀佛念佛。都一樣的常念皈依佛法僧三寶。
前面有位修到四禪的師兄的回答,簡直嚇尿我了,但我也修念佛法門,還是忍不住說兩句關於念佛法門和往生凈土的關係。1,般若經的念佛法門,世尊是在教我們如何觀修。我理解的意思是見佛後應該思維佛也是性空、相空的,這在般舟三昧經里說的更直接,見到十方諸佛後應該思維佛不是外來的,就是自心想生,所以有想是愚痴無想是涅槃。陳兵老師說的很明白,這樣觀修後就是修真如三昧了,可以見道。2,所以念佛法門就是止觀,修這個法門可以見道,世尊他老人家只是很強調見佛後如何起觀而已。南傳也有念佛法門,就是佛隨念,阿姜摩訶布瓦禪師有很詳細的佛隨念的自身歷程,大概就是念佛,進入無念的三摩地境界,然後起觀去觀五蘊,最後見道證初果乃至阿羅漢。他是從觀受蘊也就是身體疼痛開始的。3,下面要說的就純粹是我的猜測了。我也讀摩訶般若經,摩訶般若經里不論世尊用神通現他方國土,還是授記弟子死後去哪個凈土,基本都是不動如來的妙喜世界的。但是呢,最後講賢護菩薩求聞般若波羅蜜,賢護菩薩又是般舟三昧經的主角,而般舟三昧是念阿彌陀佛為主的。而且關鍵是賢護菩薩求聞般若波羅蜜的過程直接顯示了般舟三昧的精髓,就是不睡不坐不卧一直念佛憶佛。我還不至於質疑這部分最後一段經文,我的理解是,世尊他老人家可能想告訴我們,一是末法時代要想修念佛法門這種止觀成功,最快的方法是修般舟三昧。二是世尊他老人家還在的時候念佛法門的修法是念佛到止觀到見道,見道後可往生不動如來凈土,但末法時期念佛不一定見道,所以念阿彌陀佛好,因為往生極樂世界肯定不需要一定見道。4,所以念佛,你是當成一種止觀方法修,還是當成凈土法門修。當成止觀方法修,就要按世尊強調的觀修方法來,這樣可以見道,證初果或初地。當成凈土法門修,就修阿彌陀佛了,往生極樂世界不需要見道,但見道肯定往生的把握更大。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王舍城鷲峰山頂,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阿羅漢諸漏已盡 ……
依賢首十門,大乘般若經所披機宜為何?世尊觀何機設此教?目目瞭然也!
凡夫若不全然依古德之教,躐等解經,必生諸疑謗。
作此問已有強分釋尊法門之嫌,豈未明凈土,於般若亦無少分見地。
凈土者,般若經中開闡無遮,明白陳示。云何謂凈土宗如何思維佛法?
複次善現。是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時。應自入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亦勸他入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稱揚顯示入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功德。歡喜讚歎入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者。是菩薩摩訶薩安住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能以財物施諸有情皆令滿足既行施已安住戒蘊。安住安忍。安住精進。安住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智見蘊。由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蘊清凈故。超諸聲聞及獨覺地。趣入菩薩正性離生。入菩薩正性離生位已。便能嚴凈佛土成熟有情。嚴凈佛土成熟有情得圓滿已。便能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已。便能轉正法輪。由轉正法輪故安立有情於三乘法。有情安住三乘法已。解脫生死證得涅槃。善現。是菩薩摩訶薩由靜慮故。雖能如是作漸次業修漸次學行漸次行。而觀一切都不可得。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無故。
念佛求凈土者,不離般若。以具足金剛般若故能破一切無明,無堅不摧,制心如鐵。以具金剛般若即知念者是佛,即心即佛,無能念者,亦無所念佛,心佛眾生無二無別,無佛亦無眾生,了無掛礙,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即往生極樂,成阿彌陀佛也!
稱名念佛,聲聲佛號,歷歷分明,而了不可得。了不可得,而歷歷分明。豈非暗合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之妙諦?
至無生而生,無念而念,豈非契於應無所住而生心耶?
以都攝六根,不起分別,念念是佛,豈非具足六般若蜜?
以凈念相續,不住空,不執有,不落兩邊,豈非中觀義諦?
以觀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能生信,以西方極樂之殊勝而能發願,以信願具足而能念佛、憶佛,二六時中,語默動靜,無有間息。
以背覺合塵,尋聲逐流,則有見聞覺知之別。以背塵合覺,則六根歸一,緣所遺者,元一精明。見即是聞,念亦是聞。念念佛即是念念心,即是反聞聞自性,入流亡所,悉歸耳根圓通也!
故一聲佛號歷經瑜伽所謂:「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無尋無伺地、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地、無心地、聞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有餘依地、無餘依地。」
以想澄成國土,無念即念,無念不凈,無念非佛。又何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之指鹿為馬?
但信諸法如義,釋迦法門,一門總攝萬門,門門悉歸一途。
大矣哉!凈土之法,一路涅槃門。
九界眾生離是門,上不能圓成佛道;
十方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
發無上心,覓菩提者,云何泥於文字,自塞悟門,望文生義,迷於世間戲論,不能見指摘月,實痛哉哀哉!
且聽文殊偈曰:
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
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
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
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
初心入三味,遲速不同倫
色想結成塵,精了不能徹
如何不明徹,於是獲圓通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漢地佛教最大的特點就是凈土宗,不知誤了多少漢家子弟。蒙元推行喇嘛教,使得華嚴宗,天台宗等漢地佛教不振,漢地思想體系嚴重退化,漢族百姓已不知進取,漢族民眾思想完全禁錮、不能開放矣。
朱元璋推行佛教管制,實行嚴格的宗教管制,和尚尼姑的數量一個縣不能超過百人,更不要提佛學思想的思辨了,那麼只有凈土宗才是安全的佛教。
清代更是高壓管制,以致佛學完全變成統治者管制人民的工具。
元明清三朝,佛教從一個活潑潑的思想體系,完全退化為一種不能思考的凈土宗。這就是中國500年來思想不能發展進步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國元明清三朝以來,不斷退化的根本原因。我一直在思考這一問題,今天明矣。
===========================================
凡夫修行貴在堅持不斷,不斷地捎去塵埃,不斷地種善根,凡夫念佛先是有念而念,而後待善根圓滿才能進入悟道,進入念而無念,不思念有想不思念非有想,無住、無相、無願才是究竟法門。
-------------------------------------------------
師兄,這樣理解還比較有條理。凈土宗往生極樂世界不需要見道,這是漢地佛教最嚴重曲解佛法的地方,也是漢族人民族特性的表達。
漢地佛教諸師認為,往生極樂世界須是聖者根機,尤其凈影寺慧遠大師判得特別高:「言上上者,是四地至七地以來菩薩」,四地以上到七地菩薩,就很高了。《觀經疏》對諸師的解釋列得很詳細,諸師認為能往生的至少也是上根利智的人。
如果像諸師解釋的那樣,那我們今天就不要學凈土法門了,我們欲哭無淚,沒辦法了。所以,「楷定」對我們的恩德,就是給我們開闢了往生凈土的捷徑,使我們往生有分,因為凈土法門是凡夫為本——「但此《觀經》,佛為凡說,不幹聖也」。說話懇切有力,乾脆徹底,毫不含糊!這樣我們才覺得往生有分。
「凡夫」就是罪惡生死凡夫。凡夫沒有清凈的,都是染污的,是煩惱、罪惡、生死的,是流轉、輪迴、墮落的。我們都會自慚形穢,會覺得「像我這樣的人,往生沒有分」,再遇到一些大法師說「那要聖者、上根利智的」,那我們肯定沒分了。
可善導大師不一樣,他說「佛為凡說」,就是說,凈土法門是佛為凡夫說的。這對我們恩德非常深厚。對凡夫能要求有多高的行法嗎?要能夠明心見性,證無生法忍?還是要破無明,證實相,行六度萬行?那都不可能。
也就是說,可善導大師的凈土宗,只要依照他的方法,不需要修行其他佛法,比如般若波羅密多了,四禪八定了,菩薩行了,菩提道了,更別提南傳佛教了,顛倒愚痴的有情眾生,帶著貪嗔痴念想,帶著我執法執就可以立馬進入佛國凈土。
這種凈土宗,完全是漢族佛教發明的嘛,不是佛陀的本意。大小乘佛教之爭,不過是阿羅漢道與菩薩道之爭,但是大小乘佛教還是在堅持佛陀本意,緣起性空的理論,苦集滅道的理論,十二因緣的理論。到了漢地佛教的凈土宗,直接否定阿羅漢道與菩薩道,有情大眾不管你是否明白我執法執,可以帶著貪嗔痴就直接進入佛國凈土。漢族佛教之湮滅,凈土宗罪不可赦也。
師兄,我們修行佛法,是要正知正念正見。何為正知正念正見,首先是佛經為標準,佛法2500年的理論發展為依據,而不是只是一門之宗派為標準。
今天是2017年,是互聯網信息時代,我們研究修行佛法,可以比南北朝隋唐宋明清時代的大德有更有力的條件,【大藏經】南傳佛教、大乘佛教、原始佛教、根本佛教等各類經典我們都可以了解修行,世界各地的佛教徒思想、基督教思想、印度教思想。猶太教思想、伊斯蘭教思想我們都可以研究修行,這都是人類的共同的財富,而不是只有漢地佛教的凈土宗一種法門可以修行。
---------------------------------------------------------------------------
《隨念三寶經》
1、 三寶的作用分別是什麼?
答:佛的作用就是指引解脫的道路;法的功用就是產生五道十地的智慧功德;僧的作用就是我們修行道路上的道友,先行一步的帶路人。
2、 簡釋佛三德。
答:佛三德:斷德、智德和悲德。
斷德:佛已斷盡煩惱障和所知障,覺慧增廣。
悲德:佛具大慈悲心,被大悲所系縛;念念不舍眾生,幫助眾生解脫和覺悟。
智德:佛對於一切所知境界妙智增廣。
3、如何從四個方面(四門)去隨念三寶?
答:一是法相門:學習《寶相贊》;
二是法性門:學習彌勒菩薩的《寶性論》;
三是次第門: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和《略論》;
四是止觀門:修三皈依觀法。
4、為什麼說一切福報都從三寶而來?
答:一切的福報都從三寶而來。因為我們得到這個人身,我們要持五戒能得人身,而持五戒是依靠三寶的教化,這是正報。那麼依報,我們的衣食受用,從布施來,從供養來。我們在三種福田之中,三寶是敬田、父母是恩田、貧苦是悲田,我們在敬田、恩田、悲田之中去行供養,行布施,能夠感得我們衣食受用豐足自在的果報。所以其實一切的眾生福報的源泉都是三寶,所以稱之為佛陀是福德等流,「諸如來者,是福等流」。
5、佛身具足哪五種圓滿?
答:佛身德相具足,具足五種圓滿:
⑴佛身根本因圓滿是「安忍莊嚴」。
⑵佛身差別因圓滿是「福藏根本」。
⑶佛身自體圓滿「妙好間飾,眾相花敷」。
⑷顯示佛身分位圓滿「行境相順」。
⑸頌佛身所作圓滿「見無違逆」。
6、我們從無著求見彌勒菩薩的公案中可得到哪些啟示?
答: 我們從無著求見彌勒菩薩的公案中可得到四個啟示:
第一個啟示是我們要知道業力蒙蔽一切。
第二個啟示是我們一定要真實的信解,佛身遍一切處,我們一念就在我們面前。
第三個啟示是大悲心、菩提心能夠迅速地摧毀一切惡業障礙。
第四個啟示是我們要知道佛菩薩慈悲地以那些外境來啟發開示我們。
7、 受三皈依的因可分為哪五類?
答:皈依三寶之因,一般來說是分為五類:
一是惡的因。
二是無記的因。
三是善的因。
四是出世的因。
五是最無上的因。知道自己在六道輪迴裡面有苦,所以推己及人,就普觀一切眾生沉淪在無色界、色界、欲界,三界六道的苦海之中無有出期。所以發起大悲心來,願意普度一切的眾生同離生死苦海。並且也深信三寶有這個力量,發菩提心誓求成佛。觀眾生難度,不生疲厭;聞佛道長遠,不生疲厭。這樣子地來修行,是最無上的皈依的因,真實發菩提心,上士道的皈依。依此大悲心、菩提心而皈依三寶,這個是具足最無上正因的皈依。
8、念死無常的三根本九因相是什麼?
答:念死無常的三根本:
第一根本是思維死決定。
第二根本是思維死無定期。
第三根本是思維死時,唯有佛法能夠對我們有利益,幫我們得解脫。
每一根本都有三因相,所以合起來稱為九因相。
第一根本思維死決定三因相:
①死主決定當至,無緣能令退卻。
②壽數無可增添,不斷減損。
③於在生時亦無閑暇修法,就要面對死亡。
第二根本思維死無定期三因相:
①南瞻部洲人,別於濁世,死期無定。
②死緣極多,活緣極少,所以死期無定。
③身體脆弱,故死期無定。
第三根本思維死時除正法外,余皆無益三因相:
①財物無益。
②親友無益。
③身亦無益。
9、試從實、德、能三方面闡述三寶可作為我們究竟的皈依處。為什麼三寶有無量功德,很多人也皈依了三寶但還是難以超出生死輪迴?
答:唯有三寶可以作為究竟的皈依處。⑴首先是真實。佛陀是真實的人天導師,是真實的歷史人物,真實地在歷史上示現。佛陀所傳授的教證二法,能夠引導一切眾生斷除無明妄想,成就慈悲與智慧。並且千百年來無數的祖師大德都依佛法而得到解脫,這個也是真實不虛的。所以我們對於這個真,深信不疑。⑵德,德行圓滿。佛陀圓滿具足斷德、智德、悲德,斷除一切的煩惱,不再有任何的缺陷,不會起絲毫的貪、嗔、痴。⑶能,佛陀具有度化眾生的大能力,值得我們信賴。因為成就斷德圓滿故,所以能夠指導眾生息滅煩惱、斷除妄想;因為智德圓滿故,所以能夠按照眾生的種種根機施設教化,能夠普遍地觀察一切眾生的根機,然後現種種身去教化一切眾生;因為悲德圓滿故,所以能夠沒有親疏分別地平等救度。
很多人皈依了三寶但還是難以超出生死輪迴,是因為沒有得到真正的皈依體。皈依體,我們說要有畏懼心和信心,大乘上士道的皈依體要有大悲心,悲心和信心,才能得到皈依體。因為正確的皈依之因有外因和內因。外因是三寶的功德,三寶的功德實、德、能,這個是圓滿的、真實的、無漏的。內因是我們修行人,內因如果不具足,沒有真實地生起至誠皈依之心,沒有真正地了解三寶功德,沒有真心的信仰,我們對佛的信心不夠,還是難以超出生死輪迴。
10、佛三身各以什麼為體?
答:佛三身:「身」是表佛寶的三身功德:法身;報身;化身。
法身是以空為體,遍一切處。
報身是以智慧為體,莊嚴無比,教化十地諸大菩薩。
化身是以悲願為體,隨類化現,拔苦與樂,普度眾生。
11、佛語功德遠離哪三種過失?
答:「語言清凈」,是佛語功德遠離一切過失。①遠離虛誑不實的語業過失,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妄語者、不異語者、不誑語者,所以毫無過失,所以稱為「語言清凈」; ②遠離令聞者毛骨悚然等言說過失,不會刻意地去駭人聽聞;③遠離聲音不美等音韻的過失。說起來這個聲音非常動聽,聽了的話很生歡喜心,是音韻非常莊嚴。如來言辭柔軟,悅可眾心。所以佛陀的語言,無論從文句上,還是意義上都沒有任何的過失,所以說「語言清凈」。
12、結合佛陀三聖智解釋「妙智圓滿,住去、來、今諸佛世尊所有妙智,不住涅槃,住真實際。」
答:佛陀具有三智,三聖智:第一是一切種智,第二是無差別智,第三是無所住智。
「妙智圓滿」,是指佛陀的一切種智,如空如幻,空幻不二;「住去、來、今諸佛世尊所有妙智」是指無差別智,是指一切智,如理智。三世諸佛,他們的壽量、身形、國土等等的事業,雖然有無量的差別,但是諸佛如來法身常住,周遍法界,證平等性,無二無別;「不住涅槃,住真實際」是指諸佛如來的無所住智,不會住於二乘的無餘依涅槃,以無住為住,住於諸法平等法性。四句連貫都是形容如來的智德圓滿。
13、闡釋下偈並說明出自哪尊菩薩的何種著作中
「如帝釋鼓雲梵天,如日亦如摩尼寶。
如來猶如谷響者,亦如虛空與大地。」
答:此偈出自彌勒菩薩的《寶性論》,偈中以九種譬喻來形容佛陀度化眾生的事業功德。佛陀教化眾生、利益眾生的功德好像帝釋天一樣;好像忉利天的天鼓一樣;好像雲一樣;好像梵天一樣;好像太陽一樣;好像摩尼寶一樣;好像谷響一樣;好像虛空一樣;好像大地一樣。以這個九種譬喻來形容。
⑴如帝釋,身像莊嚴,無功用行,任運映現,令眾生生歡喜心。眾生見到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這樣子莊嚴的佛身的時候,也就會很生歡喜心。希望能夠成就佛身,而去修積福慧資糧,而去修積其因。這是佛身事業。
⑵如鼓,忉利天「持力」大鼓,不擂自鳴,發出妙音,勸求解脫。諸佛如來任運自然地普宣佛語,將眾生安置於增上生和決定善之中。這是形容佛語事業。
⑶如雲,雲中降雨,禾苗生長。佛意的悲智功德也能夠使所教化的有情眾生心相續之中的善根生長。這個是譬喻佛意功德。
⑷佛有身隨示神變。
⑸佛有語普說神變。
⑹佛有意等持神變。
⑺佛意功德如摩尼寶,佛陀能於一切有情眾生現身說法,能夠隨求普應。
⑻佛陀利眾的事業功德有二種殊勝:第一個是任運的殊勝,第二個是無間斷的殊勝。
⑼佛陀的利生事業如日光。中午的太陽光能夠讓蓮花盛開,但是只有那些蓮花它本身已經成熟了的話才會盛開。佛陀事業對於根機成熟的眾生就能夠讓他得到究竟的解脫樂;對於還沒有完全成熟者呢,就教導這些眾生離苦的方便,安置於人天善道之中,得到暇滿的人身,能夠漸次地成熟根器,究竟地圓滿成佛。
14、佛陀利生事業有哪兩種特性?
答:佛陀利生的事業兩種特性:任運和無間斷。
15、佛法真正的含義是什麼?有哪四性?
答:佛法的真正含義是佛菩薩的思想行為和品德境界。
佛法有四性:實踐性、情感性、理辯性和知識性。
16、四種菩提信物的表法意義是什麼?
答:皈依之後應該有菩提信物,四種菩提信物:法名、皈依證、念珠、法本。
===================================================================
阿閦佛凈土的往生法門
阿閦佛凈土在初期大乘凈土中是重自力的、重般若的、重現實的、重頭陀行的凈土。所以往生阿閦佛佛注重自身德行的完成,而不以貪著心往生,
如《阿閦佛國經》說:
有異比丘,聞說彼佛之功德,即於中起淫慾意,前白佛言:天中天!我欲願往生彼佛!佛便告其比丘言:痴人!汝不得生彼佛。所以者何?不以立淫慾亂意者,得生彼佛;用余善行法清凈行,得生彼佛。(7)
由此可知,凈土是不能以愛著心(貪圖凈土的莊嚴享受)往生的;要修善行,清凈梵行,才能往生。所以,舍利弗最初請,就是要知道過去菩薩的願行,而學習奉行:『若有求菩薩道者,當如昔者諸菩薩摩訶薩所願,及行明照並僧那,令入德號以聞者,當如是學奉行之。』(8)從經文中可以看出,菩薩發心修學,應當以往生阿閦菩薩為模範,從大願與凈行,為正法而精進,如此得莊嚴的凈土。當然阿閦佛凈土法門也勸人發願往生。
綜合《阿閦佛國經》與《大寶積經》的《不動如來會》,往生阿閦佛國的因緣共有七項:
1、發願學阿閦佛往昔的願行。
2、行六波羅蜜,善根迴向,願生阿閦佛國。
3、願當來見阿閦佛的光明而成大覺。
4、願見阿閦佛國的聲聞眾。
5、願見阿閦佛佛國的菩薩眾,與菩薩們一同修學。願見具大慈悲的,求菩提而出家的,舍離二乘心的,諦住於空的,念佛念法念僧的菩薩。
6、念十方佛法僧──』三隨念『,迴向無上菩提。
7、誦念阿閦佛佛的德號、法經,臨終時得阿閦佛佛之見護,便得生阿閦佛。
前二項是往生阿閦佛法門的根本,足以代表阿閦佛凈土思想的特色。凈土法門,一定有佛力加持的成分,然而往生阿閦佛仍以自力為主,要學阿閦佛因地的願行,及行菩薩六度。
次三項,願當來生在阿閦佛,見佛光、聲聞與菩薩,主要是與菩薩共學,與般若空性相應。只有在第七項才有他力凈土的色彩,但在整個阿閦佛凈土思想體系中並不重要。
總之,往生阿閦佛凈土的因緣,是清凈的願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