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使用塑料作為立面的優秀建築案例?
在EL君心中,當代的建築師里,用塑料用得最好的當然是賽爾加斯加諾工作室的建築。
用西澤立衛的話說,賽爾加斯加諾工作室的作品給人一種「漂浮感」,看上去好像處於一種即將湧出場地邊界的狀態。建築作品大多使用圖像化的處理,並使其擁有輕盈的姿態,且往往整合了景觀設計元素。他們的大部分建築作品都並非傳統的直接擱置於地面之上,而顯得更像是高出地面,漂浮在空中似的。
普拉森西亞演藝和會議中心
普拉森西亞演藝和會議中心
梅里達工廠(表面是LC 耐力板)
蛇形畫廊(外立面是etfe膜)
「巴特爾」卡塔赫納演藝和會議中心(立面是半透明甲基丙烯酸酯板)
「第二個家」寫字樓(立面是半透明甲基丙烯酸酯板)
巴達霍斯演藝和會議中心
實際上,賽爾加斯加諾工作室在選擇這些材料時有多方面的考慮,多數在試圖將地上建築的體量盡量輕質化。事實上,這對你們來說,也許算是一種材料層面的慣用手法,這種處理也形成了一種場所的穩定性和圍合的脆弱性之間的對比。
至於上面的這幾個建築的為什麼用這種材料,有時間再展開講。
JOSé SELGAS 和 LUCíA CANO
拓展閱讀:步履蹣跚的自然丨賽爾加斯加諾工作室 ELcroquis171
給很多例子總是容易的,只要上建築案例類網站隨手搜一下plastic就能出來很多。
值得思考的或許是題主題干中提到的優秀二字,即塑料作為立面材料時怎樣使用才算是優秀案例的問題。若判斷標準不清晰,則讚美無意義。
既然是關於塑料建材的使用問題,不妨從塑料這種材料的幾點特徵入手。從建築師而非材料學家的角度簡單想一下,普通塑料大致有如下特徵:
1.質輕
2.多數情況易燃
3.經過一定時間易老化,脆,難以用作結構材
4.可塑性強
5.生產過程及材料廢棄後有污染問題
6.一般作為建材著重強調其半透明的視覺特徵
綜合123三條材料特徵可知此材料易於感知到其臨時性與輕盈性的特徵,且宜用於立面填充材料;
綜合45可知儘管其能適應形體做出各類形狀但定製起來污染較為嚴重也不甚經濟,自身屬於具有一定社會性的材料。而若能將廢舊塑料製品使用起來則對環境也有一定幫助;
從6可知塑料適宜於一些對視覺效果或光環境有要求的場所。
所以這裡推薦位於印度尼西亞萬隆Taman Bima的Bima微圖書館。
場地位於一個較貧困居民區中的小型廣場,廣場上有一個露天舞台,市民們常常在那裡聚會活動。建築師不希望拆除這個舞台,於是將圖書館建在了舞台上方。這樣不僅解決了圖書館的用地問題,還可以為舞台遮擋陽光和風雨,更好的改善了社區環境。建築的樓板和屋面由工型梁和混凝土板構成。舞台用混凝土進行了整修,並且增加了一個通長的樓梯。由於地處熱帶,為了在不使用空調的情況下營造舒適的室內空間,建築師對於材料選擇進行了審慎考慮。這一材料不僅成本較低,並且具有優良的熱工性能,在讓可見光通過的同時提供充足的通風。最初,建築師找到了幾家銷售回收的白色半透明汽油罐的廠家。但是隨著工程的推進,汽油罐的數量逐漸無法滿足使用。於是,團隊找到了一種可替代材料——回收的塑料冰淇淋桶。經實踐發現這種材料比預想的效果更佳好,並且在切割後也十分穩定。這些冰淇淋桶被組裝在樓板到屋頂之間的垂直鋼肋之間,角度傾斜以向外排水。在天氣惡劣的熱帶風暴來臨時,半透明滑動門可以暫時關閉。
Bima 微型圖書館,印尼 / SHAU
可以看到,這個在貧民區舞台之上的建築設計本身具有一定的臨時性與社會性。而塑料在二層立面填充中的應用不僅因其廉價且質輕,也考慮了光環境與風環境:部分切掉底部的冰淇淋桶具有很好的通風性能,而因桶內深度帶來的立面上的厚與桶壁自身的薄使光線被過濾得十分均勻柔和,符合圖書館閱覽空間的光線需求與空間特徵。同時這種使用廢舊塑料製品的設計不僅沒對環境造成新的污染,也部分解決了原有的白色垃圾問題,可以說事半功倍。
或許建築空間自身的設計並無太多出彩之處,但對於材料應用來講,這個微型圖書館算是使用塑料作為立面的優秀建築案例吧。
題外話: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來那本本來想暑假抄繪但是抄了幾面就被收起來的《立面構造手冊》,暑假一下子過去了突然有點哀傷 _(:3 」∠)_
於是現在翻著書來答題順便安利一下這本書
另外,多圖預警,流量黨慎重
塑料在外牆上應用的發展
塑料製品是在1931年到1938年間發明並大規模生產發展起來的,如pvc。到1935年已經成為管道和填充物的首選材料。最初塑料只用於內部的裝備和製作傢具,到20世紀50年代後期隨著這種人造材料建成的整體建築物的出現,人們看到了塑料迅猛發展的勢頭。一些新方法的採用促進了這種發展,例如將其製成薄片以及製造成玻璃纖維增強膜製件。
Richard Hamilton和Marvin Goody於1957年設計出「未來房屋」
1968年Matti Suuronen 設計了另一個「未來房屋」
建築中使用了自承式GFRP夾層構件,採用聚碳酸酯面層和聚氨酯泡沫板作為絕緣芯板。
這一時期另一個突出的例子是英國南部由James Striling設計的Haslemere的Dlivetti培訓中心,(1969~1937),塑料各種種類材質特性在這裡得到了系統的結合。這種結合的目的是為了製造出薄板式、自承式構件。外部牆體和屋頂間無縫過渡,且具有隔熱性。
(這三個例子太冷了,沒找到別的圖片,截的書上的原圖)
說到透明建築外維護結構,慕尼黑奧林匹克體育場的屋頂是一個好的例子
這是世界上首次大規模地將透明、丙烯類的板(3m*3m)應用到建築工程中
類似的還有IBM臨時侯展亭(網上搜IBM臨時帳篷才搜得到)和BMW展亭,這兩個都是佐倫·皮亞諾設計的
上圖是ibm的帳篷
分類:
除了鑲板和薄板的發展,人造纖維和薄膜在塑料歷史上的使用也是很早的,這些將有助於生產輕質、具有通透性的張拉外圍護結構。
張拉結構:
張拉結構的概念是美國工程師富勒首先提出來的。應用如下
1992年在美國建造的世界上最大的索穹頂體育館—喬治亞穹頂(Georgia Dome),它是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的主體育館,平面為橢圓形(193m×240m),這種雙曲拋物面型張拉整體索穹頂的耗鋼量少得令人難以置信,還不到30㎏/㎡。
不過這一記錄又被倫敦的千年穹頂超越
這一長相酷似體育場的建築其實是大型綜合性展覽建築,也有餐廳、商業、酒吧等等
彎項直徑達320m,周圈大於1000m,有12根穿出屋面高達100m的桅杆,屋蓋採用圓球形的張力膜結構。膜面支承在72根輻射狀的鋼索上,其截面為2×φ32,這些鋼索則通過間距25m的斜拉吊索與系索為桅杆所支撐,吊索與系索同時對桅杆起穩定作用。另外還設有四圈索行架將鋼索聯成網狀。膜結構屋面設計中的一個關鍵問題是要避免雨雪所形成的坑窪,千年穹頂的大部分屋面都比較平坦,因此膜面的支承結構必面對清除這些難點,同時將周圍的索抬高於膜面,能使連續水流達到排放干管。幅向索在周圈與懸鏈索相連共固定在24個錨圓點上,頂部則與12根φ48鋼索組成的拉環連接,拉環直徑為30m,中設天窗供穹頂通風用。桅杆為梭形,由縱向的圓鋼管與橫向的方鋼相貫焊接成格構狀,桅杆沿直徑200m的圓周設置,支承在由四根桿組成的四角錐形底座上。一些細鋼索從高10m的底座引出,因而不妨礙展出。
百度百科
再就是迪拜的土豪帆船酒店(Burj)
背部白色的是帶有PTFE塗層的玻璃纖維織物雙層薄膜結構,立面拆分成12個單元,由鋼結構支撐,和玻璃立面相比自重減少了50%,半透明光薄膜立面有10%的輕微透光性,夜間還可以當作投影屏用。
另外張拉結構在路邊常見的自行車棚、公交站、看台這些地方用的也挺多。
充氣結構:充氣結構主要有氣承式和氣囊式兩種。
①氣承式結構是直接用單層薄膜作為屋面和外牆,將周邊錨固在圈樑或地樑上,充氣後形成圓筒狀、球狀或其他形狀的建築物
例子有磯崎新的充氣音樂廳
其他的話水立方也是這種結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充氣膜結構工程。
②氣囊式結構是將空氣充入由薄膜製成的氣囊,形成柱、梁、拱、板、殼等基本構件,再將這些構件連接組合而成的建築物,由於內部氣壓是外部的2~倍,故是一種高壓體系
例子沒有找到...拿這個湊合一下你們不會介意的吧
我換了好幾次關鍵詞才知道這個原來叫慶典拱門
篷式結構
世界上最大的帳篷:哈薩克首都的由福斯特建築事務所設計的沙特爾可汗大帳篷
薄板和模製件:
上面已經舉了一個慕尼黑奧林匹克體育場
妹島的東京dior表參道店
最外面是高透明層壓玻璃,裡面是被彎曲成褶皺狀的白色丙烯板,像是衣服的群褶,不管哪個角度看都有一股優雅朦朧的氣質。
隈研吾的食材之家
「食材之家」利用了透明與半透明的塑料浪板引入光線照射植物,加熱室內空間,在寒冷的北國冬季延長植物可生長時間;在溫暖的夏季,立面的拉門與屋頂的天窗可適度地打開以產生空氣對流。使位於空中的茶室享受冬暖夏涼的氣候狀態。
Nest We Grow Memu Meadows /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UC Berkeley and Kengo Kuma Associates
這兩個都是從塑料半透明的氣質出發的設計,其他的薄板和模製件的建築其他答案有不少了,就寫到這了。
南京四方當代美術館,斯蒂文·霍爾設計。
圖片來自網路。
太贊了,升級版的解構主義
3d列印的大都是。請搜清華於雷的3d列印。
畏研吾的好多作品,你搜搜看
推薦閱讀:
※室內裝修中如何處理地板和門檻石的收口問題?
※為什麼中國的建築相比於外國的來說普遍短命?
※塔吊是怎樣壘起來的?
※近幾年的建築中,有哪些在被成功使用的新材料?
※很一般的建築材料有哪些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