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論荀子「有治人,無治法」的思想?

有治人無治法_百度百科

有治人無治法,是中國古代思想家荀況提出的一個著名論斷。

他雖然重視法律及其強制作用。但在「人治」與「法治」的論爭中,他仍然認為關鍵是「人」而不是「法」。理由是:法對於治理國家雖然很重要,但法畢竟是人制訂的,仍然取決於「人」,即所謂「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即使有了「良法」,也得靠「人」來掌握和貫徹,因此他強調說:「故有良法而亂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亂者,自古及今,未嘗聞也」,把「人治」、「法治」之爭提到了法理學的高度。


源出《 荀子·君道》:

有亂君,無亂國;有治人,無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猶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則法雖省,足以遍矣;無君子,則法雖具,失先後之施,不能應事之變,足以亂矣。不知法之義而正法之數者,雖博,臨事必亂。

大意:國亂始於昏君,法治源於君子。世雖存羿法而不能百發百中,夏雖有禹法而不能世代稱王。故法不能自立自行,賴人而施,大道為公的君子是治法的根基。故由誰立法及應時變更才是法之正義原則。

可見他並不是說人治與法治孰高孰低,而是認為沒有一勞永逸的良善治法(有良法而亂者,有之矣),關鍵在於有立法權的是否為治人君子(有君子而亂者,自古及今,未嘗聞也),否則多是嫖宿幼女法、巨額財產來歷不明法,雖博雖具,足為亂法。

但我認為,有治人出是上天垂憐,可遇而不可求,嗚呼哀哉!若治人既出,治法既良,則垂拱而治,並非虛妄

法治生態洛書圖解 別世富


荀子說的很正確。

因為他看到了法治本身所不能解決的一面:官僚主義(Bureaucracy)。

法典不會自發的為弱者伸張正義,它只是給所有人提供了保護自己的依據。而如何運用這些工具,則需要大量的官僚來運轉整個體制,為公眾服務,或者說天下為公

一旦官僚成為了整個體制的實際操縱者,他們就必然為自己的利益代言,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將自身的利益放在所有人利益之前,這是人性自私的體現,幾乎無法避免。

所以如果整個體系充斥著官僚主義的官員,你指望這些不負責任、一心謀私的人來天下為公,難道不是笑話嗎?

不要說國家,就是企業內部,這樣的官僚主義也是極端有害的。


荀子的觀點是反制度主義的,溫和式威權主義的


任何規定,最終都要人來執行


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

無君子,則法雖具,失先後之施,不能應事之變,足以亂矣。

不知法之義而正法之數者,雖博,臨事必亂。

故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勢。

故君人者,勞於索之,而休於使之。

這都是君道這一篇里的話。

《荀子·君道》說得很清楚,法制既定,則要在擇人。就是說法律做好以後,就要選擇合適的人去做。

毛澤東也說,路線確定以後,幹部就是最重要的因素。

"正確的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毛澤東選集》第二卷。

荀子說,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什麼意思呢?法律不會自己運轉,必須依靠人來運轉,運轉好了就有意義,運轉不好就白瞎。


推薦閱讀:

孔子世家是如何度過文革的?
「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最原始出處可考嗎?
曲阜能否成為漢文明文化圈的梵蒂岡?

TAG:國學 | 孔子 | 儒家 | 法家 | 荀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