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用地圖來解讀一個城市?

用地圖解讀城市。或圍繞地圖向別人介紹一個你熟悉的城市。


說一個凱撒很熟,又特別有特色的城市吧——蘇州。先上圖:

蘇州自己的口號是「一城四核,四角山水」。從口號看也已經很有意思,再配合這張圖。什麼意思呢?就是古城區是個平底鍋(因為限高),然後古城往外一點的距離四周高樓拔地而起。而且古城四周是四個區,每個區都有自己的CBD,而且往往就建在離古城不遠的地方。站在任意一個臨近古城的高樓往其他3個方向看,你看到的是幾乎無遮擋的視野,北面的蘇州站,東面的東方之門,南面的麗豐重心,西面的獅山路都盡收眼底。

北面是平江新城(屬於姑蘇區)+相城CBD;

東面是園區湖西湖東CBD;

南面是滄浪新城+吳中CBD

西面是高新區的獅山CBD

蘇州所謂一城四核,除了古城區一片扁平之外,每個城區都有各自的中心,都有各自的性格。

從太空中看蘇州,你很難找到哪裡是絕對的市中心

所以你問一個蘇州人,市中心在哪兒,大家是有點懵逼的,有人說觀前石路,可是你要不是遊人買旅遊紀念品或者觀光,你會發現一個90年代的商業街,根本不是現代的市中心。然後新潮一點的年輕人會告訴你園區湖西或者湖東,可是地理上,這個往東偏移的可有點厲害。

說沒有重心,但每個區域的人卻有著自己的重心。老蘇州把古城區當做市中心,逛的是觀前、石路;新來的白領、科技人才酷愛園區,逛的是圓融久光,住的是現代大道;然後高新區有他的獅山、相城區有活力島、吳中區有麗豐;至於吳江,目前還沒有完全融入大市,太湖新城自己在搞。更別提姑蘇區,建了平江新城、滄浪新城、金閶新城,每一個都要做區域中心。

接下來說說四角山水,也挺有意思的:

蘇州的東北角是陽澄湖

西南角是太湖

西北角是虎丘和寒山寺

西面是靈岩山、天平山、穹窿山,以及郊遊採摘重地——東山西山

東邊有甪直、同里、澱山湖

南面是蘇州灣(又到了無處不在的太湖)

每到節假日,不光蘇州人,還有很多老上海人都殺到蘇州的四角山水,吃大閘蟹的,採摘楊梅、草莓、枇杷的,春遊踏青掃墓的,秋天拍楓葉的,一年四季各有玩兒法。

如果遊客來到蘇州,玩兒法是兩極化的:要不就一兩日超短途玩玩兒拙政虎丘山塘平江,逛逛誠品。要不就多住些日子,把蘇式生活好好把玩,4-5日的旅遊最沒法安排,這點和杭州以及南京等城市很不同。

對比蘇杭,其實很有意思。蘇州是有高原沒高峰,你要說蘇作、蘇州建築以及歷史,以及山水,都是稟賦非常高的,到處都是高原,但是缺少西湖這樣的爆款。蘇州在文化的發掘上也有這個問題,要說蘇州的工藝、傳承、生活方式,簡直浸潤了這個城市的全部,每一個角落你都能發現獨特的蘇式生活,但是可能因為大學不昌的原因,沒有現代大學的學術助推,這個城市的文化很多還保留在原始狀態,沒有人挖掘。

歡迎關注同名公眾號

「相信凱撒」(inCaesarwetrust)

不談城市談樓市都是耍流氓


既然是解讀城市不是介紹城市,推薦一個不再更新的網站:視物致知

點進去第一張地圖是紐約布魯克林區:

紅色越深,說明房子的年齡越早。街區的歷史、城市的發展過程一目了然。
下面還有一張荷蘭的類似地圖:

紐約通勤時間地圖,暖色代表交通方便,冷色代表上班時間長:

再看紐約語言地圖:

香港人口分布:

最後放兩張從微博搜集的圖,出處見圖片右下角:

北京發展史:

上海:

地圖的精細化還大有可為。

相關回答:

怎麼用地圖來加深對這個世界的理解? - 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你看到過哪些有意思的地圖? - 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你見過哪些好玩、有趣的地圖? - 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那我就來介紹一下我的家鄉吧——新疆巴州庫爾勒市,日本37萬平方公里,她48萬平方公里,只比日本大11萬平方公里。

想知道這裡有多大嗎?

上個月我們所管轄的且末縣發生6.0級地震,同學給我消息讓我趕緊打電話回去問問我爸媽,結果我一個電話打過去,我爸很驚奇,什麼?地震了?我怎麼不知道!沒感覺!

然後我百度查了一下,震中離我家1092公里,嗯就是這麼任性。

「庫爾勒」維吾爾語意為「眺望」,因盛產馳名中外的「庫爾勒香梨」,又稱「梨城」。是古絲綢之路中道的咽喉之地和西域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是南北疆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也是該地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庫爾勒香梨,有著2000年的栽培歷史。據說當年香梨一直被作為貢品,供歷代帝王、諸侯享用。《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偷吃人蔘果的故事,傳說這人蔘果就是馳名天下的庫爾勒香梨。

另外,維吾爾民間也有一個美麗的傳說:鐵門關國王的鐵干里克行宮裡,有一座果樹品種很多的大果園。但唯獨沒有他妹妹康巴爾罕皇姑最喜歡的梨樹。國王的馬官依明歷盡艱辛,找來50棵香梨樹苗栽進了果園。隨著梨樹苗的成活、開花、結果,依明與國王美麗、善良的妹妹康巴爾罕的愛情也日漸成熟。就在兩人準備喜結良緣的時候,依明卻被口蜜腹劍的霍加用毒箭射死。傷心欲絕的康巴爾罕哭死在和依明親手載種的大梨樹下。從此痛失親人的易卜拉音國王也離開了這個傷心地。並按照其妹康巴爾罕的遺願,與宮女們一路走,一路播撒梨種,一直將象徵愛情的香梨樹種撒到了庫爾勒。從此,這裡就成了著名的庫爾勒香梨的產地。1953年我爺爺剛進新疆的時候,庫爾勒只有一個個地窯子,就是在地下挖個洞,住裡面。然而我爺爺他們那一代人沒有抱怨、沒有怯懦、沒有畏懼也沒有退縮,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建設,這裡已經從一片荒涼變得瓜果飄香。

每年都會有很多野生天鵝來這裡過冬,今年是200隻,或許我們是唯一市中心有野生天鵝的地方吧~

這一切來的是那麼不易,希望更多人珍惜發展的成果,團結各族人民,讓塞外明珠庫爾勒在一帶一路的偉大構想下發揮出她更加燦爛的光輝。


很有意思的問題。我試圖先用手頭的資料來介紹大多倫多地區(Greater Toronto Area, GTA)。

很多時候,如果你有時間,可以給自己電腦安裝一個Google Earth,這樣你就可以足不出戶瀏覽世界上多數國家的城市,景點圖片,街景,立體建築物模型等等。我認為對一個城市的觀感可以先從Google Earth開始。

天際線

參觀多倫多大學主校區

參觀百年工地,約克大學

參觀加拿大最大的遊樂場Wonderland

參觀新、老市政廳

參觀密西沙加

參觀皮爾遜機場,三角洲畫質。

MacMillan Yard,加拿大第二大列車編組站。

萬錦的居民區。萬錦38.3%的人口是華裔。

當然如果只是這樣,這個回答就太無趣了。

大多倫多地區,GTA,包括了除了多倫多市以外的很多地方。在多倫多地區生活的日常可能比如,早上從Richmond Hill駕車沿著404公路一路南下到downtown上班。我認為如果要了解多倫多,不把GTA都算上,那樣的多倫多就不是完整的、鮮活的。

可以看到多倫多對南部的安大略湖。安大略湖是五大湖中面積最小的一個,但已經是青海湖的四倍以上了。

通過對ASTER GDEM的初步處理,我們可以大概得出大多倫多地區的海拔高度。ASTER DEM的解析度是30米(所以對於湖面部分尤其是多倫多湖心島並不是很準確),可以用來繪製全球的digital elevation model,並且免費對所有人開放。鏈接可以在後文找到。可以看到大多倫多地區地勢從大概萬錦市和里士滿山向北有很高的丘陵,這一道高海拔地勢分割了大多倫多地區的河流流向:向南到安大略湖,向北到休倫湖(Georgia Bay)。

大多倫多地區的open water,包括濕地沼澤,開闊的湖面等等

大多地區的河流分布。事實上這些河流也構造了多倫多多數公園的走勢。

而這就是大多倫多地區所有的綠地公園和公共娛樂場所。離市區最近的最大的那些綠地,可能就是沿著Humber River和Don River河谷的那些公園了。當然你甚至可以看到High Park和湖心島公園。

高速路在多倫多的分布。最有名的怕是401了。

除了Highway,主幹道就更有意思了,通過主幹道的密度你大致上可以猜測附近的城建水平。

當然最有意思的是,通過GIS的幫助,我們可以看到大多倫多地區的城市熱島。熱島的演算法學術界很多種,常用的比如說選取一片城市區域取平均值溫度,選取城市附近的非建成區取平均值溫度,也有極端的用最大值減去最大值等等。在此我用MODIS Land cover type yearly數據(開放)來分辨大多倫多地區的城區和非建成區:

用ArcGIS簡單裁剪之後,大多倫多地區的建成區大概就是:

(可以看到整片區域,同樣遙感衛星的分類即便在城市裡也有不少其他分類諸如水面,農田等等)

用Environmental Canada的模型SPS(surface predicting system)來看,這是多倫多建成區的植被覆蓋率,解析度是250米。你甚至可以看到皮爾遜機場,downtown,以及Don River Valley沿岸的公園。

農村區域我們選取紅色部分,主要是農田(距離多倫多近,擁有同樣的物候,參考價值更大)

如果我們先參考取樣2015年7月28號的Terra衛星的熱成像儀器MODIS的數據(因為這一天雲彩少數據全)會看到在白天:

晚上的MODIS熱成像:

大致可以看出來在白天主要城市建成區都是很熱的,而在夜晚這一趨勢主要向著多倫多downtown集中。你可能會發現晚上湖水溫度很詭異。Terra衛星在每天白天大概十點多掃過此區域,晚上十點多再次記錄。問題是如果能得到同一天的晝夜熱成像,犧牲的是解析度(MODIS LST解析度是1km左右,考慮衛星早晚都是大角度掃過,解析度超過1km很多)。如果夏天你在多倫多感到很熱,很正常。

那麼我們來算一個熱島就是:

只是單看MODIS這樣的低解析度的熱成像就有白天城市與農村差距十幾度的地方。當然實際情況是很複雜的。簡而言之,在夏季的多倫多,白天要找涼快的地方,除了樹林湖邊,可能就是downtown很多高樓的地方,反而很涼快。晚上downtown才是最熱的。

我試過用類似的方法來觀察中國華北華中地區夏季的熱島效應,結果是讓我很震驚的。因為我發現在中國這樣的熱島效應基本上看不清楚,即便是Landsat這樣高一點解析度的熱遙感圖,我也很難追跡所謂城市與農村的清晰分界線,而更像是隨機的。這是個很有意思的課題,在未來有時間很值得研究。

======================分割線===========================

關於多倫多的地理信息系統/科學的成品、公開數據都可以在Toronto Maps Catalogue - Toronto Maps - Your City | City of Toronto 找到。

ASTER Global DEM的下載鏈接:https://gdex.cr.usgs.gov/gdex/

ArcGIS是業界的標準,但是價格很貴。我個人是很希望諸如GrassGIS、QGIS能在國內推廣,畢竟是免費的軟體,而且這個行業很有前景。

喜歡地圖,會用GIS的人可以試著用NASA網站:Reverb | ECHO 以及USGS的EarthExplorer 來下載衛星圖之類的,註冊一下都是免費的資源。未來的世界,是地圖的世界。

本回答禁止任何形式轉載。


為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特別整理手頭上的舊地圖,可以用來理解一個香港的城市發展。

1554年:明朝抗倭名將胡宗憲著《籌海圖編》中香港附近的衛所丶烽堠圖,當時香港屬東莞縣,圖中有官富山(觀塘)丶梅蔚山(梅窩)丶筆架山(九龍)丶杯渡山(屯門)。

1595年:明朝郭棐撰《粵大記》,出現香港丶黃泥涌丶赤柱丶大潭丶九龍山丶官富巡司丶尖沙咀丶鯉魚門丶葵涌等地名。

1810年:英國人繪製的澳門道路海圖,當時澳門已開埠多年,圖中出現紅港(香港)丶九弄(九龍)丶藍麻(南丫島)丶涌州(長洲)丶九以州(交椅洲)等音譯地名。

1834年:德國人繪製的廣東省沿岸海圖,在鴉片戰爭之前,Hong Kong(香港)丶Co Lun(九龍),Lamma(南丫島)丶Lantau(大嶼山)等地名已出現。

1841年:《南京條約》附圖,之後香港割讓予英國。

1842年:由黎敏斐編繪的開埠前香港附近古村丶航路圖,可見當時香港島與鄰近地方的貿易關係。

1860年:《北京條約》附圖,之後九龍割讓予英國。

1861年:香港附近海圖,海上的數字代表水深,可見當時英國人已大舉測量香港航道。

1866年:義大利人繪製的新安縣圖,可以看到當時深圳的地形。

1898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附圖,之後新界租借予英國。

1915年:九廣鐵路於1910年通車,地圖顯示了路軌,另外還有黃埔船塢丶九龍寨城。

1937年:日本人繪製的軍用地圖,果然是早有預謀。

1938年:陳公哲著《香港指南》內的地圖,很多細明的地名都標著出來。

1941年:香港港口發展規劃圖,當時已有開發觀塘和荃灣新市鎮的計劃,可惜等來到的是日本人。

1945年:香港重光後的一幅官方地圖。

1950年:《通用地圖》復刻的五十年代香港地圖,在書展內買滿$100加$5換領。

1954年:注意當時深圳部份。

1955年:《海光半月刊》附贈地圖,標註了很多設施。

1961年:香港行政區圖,留意當時香港沒有分區丶九龍分為九龍和新九龍丶荃灣元朗大埔均是大區。

1968年:將地圖印在紙幣上的有利銀行100元鈔票,是不是有點兒俗。

1977年:海底隧道於1972年通車,過海隧道巴士當時是新事物。

1984年:地下鐵路1982年通車,可以看看1984年時的車費。

1995年:《通用地圖》香港陸上交通系統,當時有建議由香港島興建公路到大嶼山,後來建了迪士尼樂園就沒了下文。

1996年:《中華書局街道圖》,留意西九龍丶紅磡灣和將軍澳正在填海。

2008年:特區政府官方地圖,香港與其鄰近地區。

2012年:特區政府官方地圖,香港全境。

安利一些香港古地圖網頁:

http://www.localstudiohk.com/hks-maps--01.html

http://www.localstudiohk.com/hks-maps--02.html

http://www.localstudiohk.com/hks-maps--03.html

http://www.lib.utexas.edu/maps/china.html

http://www.hkmaps.hk/details.html

==========分割線==========

好吧,再造多個深圳版:

1554年:明朝抗倭名將胡宗憲著《籌海圖編》中香港附近的衛所丶烽堠圖,當時深圳屬東莞縣,圖中出現大鵬丶鹽田丶福永等地名。

1834年:德國人繪製的廣東省沿岸海圖,在鴉片戰爭之前,Sinn-gan-luen(新安縣)丶Tai-schan Bai(大鏟灣)丶Ty-pung(大鵬)等地名已出現。

1866年:義大利人繪製的新安縣圖,可以看到當時深圳的地形。

1870年:新安縣圖,可以看到當時深圳的地形。

1898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附圖,之後新界租借予英國,劃定深港邊界。

1930年:美國軍用地圖,留意沙頭角有鐵路。

1934年:九廣鐵路地圖。

1945年:香港重光後的一幅官方地圖,關於深圳的部份。

1954年:注意當時深圳部份。

1960年:英國陸軍地圖,沙頭角鐵路拆了。

1970年:中國軍用地圖。

1985年:《通用地圖》深圳羅湖一帶。

1998年:深圳羅湖一帶地圖,多了很多樓宇。

1998年:深圳市域圖,當時仍有二線。

2001年:特區政府官方地圖,有關深圳的部份。

2008年:特區政府官方地圖,有關深圳的部份,市建區擴大了。

2012年:萬里機構深圳地圖冊,有大比例圖。

2013年:深圳城域圖。

這是深圳市官方地圖。

=====分割線=====

安利一個香港和深圳地圖的網站:http://www.hkmaps.hk/mapviewer.html

簡直是喪心病狂地好玩。

=====分割線=====

再有進一步的更新:

1. 港島中西區:西環1997-2015

雖然回歸距離現在只是十多年,但西環變化真是翻天覆地,除了有港鐵開通外,還有眾多重建項目落成。

寶翠園:前身是政府宿舍,後由新鴻基和信德合作重建

翰林軒:前身是滙豐銀行宿舍,後由長實重建

嘉輝花園:前身是舊樓,後由恆基重建

泓都:市建局項目,由新世界重建

加惠台:房協項目,由房協重建

以前附近有垃圾焚化爐和屠場,均已紛紛關閉拆卸,而區內也有多個單幢的重建項目在進行中。

正是由於港鐵開通,港島北岸的繁盛地帶,正向西移。

舊圖來源:通用地圖(1997)

2. 港島灣仔區:灣仔1963-2015

灣仔原來是一個海灣,多年來不斷填海造地,而社區亦不斷更新。

灣景中心:填海地,後由新鴻基發展,其中一座售予華潤,成為木棉花公寓

會景閣:填海地,會展中心的服務式住宅,由新世界興建

修頓花園:原貝夫人健康院,後由於興建灣仔港鐵站而重建,由恆隆發展

嘉薈軒:市建局重建項目,由嘉華進行重建

尚翹峰:市建局重建項目,由華人置業進行重建,底層建成新灣仔街市

星域軒:原本是港燈發電廠,後重建為住宅,再由太古收購重建

灣仔的重建,謝菲道以北漸轉型為商業為主,以南仍是以住宅為主。

沙中線的會展站,已選址在灣仔碼頭巴士站以及灣仔泳池,並成為將軍澳線與沙中線的轉車站。

位於灣仔北的三座政府大樓,部門正陸續搬離,究竟重置還是出租,還是未知之數。

舊圖來源:華橋日報地圖(1963)

3. 港島東區:鰂魚涌1963-2015

鰂魚涌以前是港島的工業區,船塢丶糖廠都興建於此,後來廠房外移到外區,騰出土地興建住宅。

太古城:原址為太古船塢,後搬至青衣聯合船塢,地皮則由太古重新發展

康怡花園:原為康山山脈,因興建港鐵站夷為平地興建康山花園,山坡則由恆隆發展

南豐新邨:原本為太古儲水塘,後由南豐重新發展

康景花園:前身太古鰂魚涌三號水塘,後由恆基重新發展

華蘭花園:前身是太古職員會所,後由太古發展

另外,前太古糖廠地皮,亦已陸續發展為商廈太古坊,使到鰂魚涌成為兼有商業和住宅的區域。

太古坊亦正在進行重建,商業價值繼續增長,同時帶動周邊的住宅

舊圖來源:華僑日報地圖(1963)

4. 港島南區:薄扶林1973-2015

薄扶林以往是港島的鄉郊地帶,除了村落丶海灘之外,就是牧場,後來才隨著城市的發展轉變為住宅區。

置富花園:原本是牛奶公司牧場,後由置地發展

薄扶林花園:前身是聖母無原罪修院太古樓,後由長實和新鴻基合作發展

碧瑤灣:原鋼線灣村地,後由新世界發展

貝沙灣:原本是鋼線灣填海地,後成為數碼港計劃的一部份,由盈科大衍地產發展

政府公布放寬西半山和薄扶林的發展密度,加上港鐵南港島(西段)計劃,未來仍有進一步改善的空間。

舊圖來源:華僑日報地圖(1973)

5. 九龍油尖旺區:大角咀1967-2015

大角咀以前是船廠區和工業區,後來船廠陸逐重建為住宅,工業則改為工貿大廈,漸漸變成商住混合區域。

大同新邨:原和記黃埔四海船廠,後由大昌地產重建

港灣豪庭:第一期是油麻地船廠,第二期是油麻地工業大廈,後由恆基重建

亮賢居:原本是油麻地小輪員工宿舍,後由恆基重建

由於通了港鐵,所以大角咀的發展速度加快。

除了大型屋苑之外,附近很多舊樓都由市建局和私人發展商重建。

舊圖來源:華橋日報地圖(1967)

6. 九龍深水埗區:荔枝角1967-2015

位於荔枝角的美孚新邨,很多人都知道是美孚油庫重建而成,那麽附近其他的屋苑呢?

美孚新邨:前身是美孚油庫和商業電台舊址,後由新世界重建

曼克頓山:前身是九龍巴士荔枝角車廠,後由新鴻基重建

盈暉台:前身是荔園遊樂場,由長實重建

美孚港鐵站在通車之前,名為「荔灣站」。以前的荔枝角灣是著名的泳場,後來填海成為荔枝角公園和游泳池。

荔枝角有一個河谷,名為蝴蝶谷,傳說以前有很多蝴蝶居於此,隨著城市發展,河流變成雨水渠,僅餘下蝴蝶穀道一名。

舊圖來源:華僑日報香港年鑒地圖(1967)

7. 九龍九龍城區:黃埔1983-2015

紅磡有兩個大屋苑以黃埔為名,均是由以前的船廠重建而成,另外亦有其他設施被改變用途。

黃埔花園:原為黃埔船塢的一部份,後由和黃與大昌地產合作發展

黃埔新邨:原為聯合船塢之九龍船塢,後由和黃髮展

海名軒:原為和記洋行中心,後由長實發展

海逸豪園:原本是中電鶴園街發電廠,後由長實與中電合作發展

紅磡原有土地已經完全發展,只有轉向將工廈拆卸重建,如康力投資大廈及凱旋中心曾入紙改為商住發展,後未能落實。

紅磡灣填海區目前仍有新住宅及商業項目。

舊圖來源:通用地圖(1983)

8. 九龍黃大仙區:鑽石山1993-2015

鑽石山沒有鑽石,而是鑽石材的石礦場,以往附近均是寮屋區,後來因為大老山隧道工程而被政府收地。

星河名居:原為大磡村寮屋區,後由會德豐發展。

鑽石山將會成為觀塘線和沙中線的轉車站,對面的空地也會重新發展。

舊圖來源:政府地圖(1993)

9. 九龍觀塘區:藍田1975-2015

藍田在上世紀末時,仍然是市區的邊緣地帶,其發展甚至不及油塘和鯉魚門,後因港鐵開通,成為九龍東主要住宅區之一。

匯景花園:前身是曬草灣村,後收回作為油塘站及上蓋住宅項目,由長實興建

麗港城:前身是蜆殼油庫,後與長實合作發展

現時藍田尚有土地儲備,就是前茶果嶺高嶺土礦場,將會發展私樓。

茶果嶺村亦正納入檢討之中,當然以目前的進度,都不會是十年之內發生的事情。

舊圖來源:政府地圖(1975)

10. 新界葵青區:青衣1990-2015

青衣可算是香港過去百年的縮影,先是一個漁港,再發展油庫丶船廠和水坭等工業,再將工業重建為住宅,其間更大面積地填海。

盈翠半島:前身是青衣灣填海區,後由長實及港鐵合作發展

灝景灣:前身是牙鷹洲油庫,後由長江實業丶新鴻基地產及華潤合作發展

翠怡花園:前身是青衣碼頭填海區,後由新鴻基透過官地拍賣發展

海欣花園:前身是香港水坭廠,後由新鴻基地產重建

原青健臨時房屋區,已重新發展為綠悠雅苑。政府已公布未來不會將青衣島西南岸發展為貨櫃碼頭。

除了發展公私營屋苑外,還保留大片土地興建公園丶運動場丶泳池,加上保留原有居民的村落,青衣島的居住環境在新市鎮也算不俗。

舊圖來源:政府地圖(1990)

11. 新界荃灣區:荃灣1977-2015

荃灣是第一代的新市鎮,傳統是工業和商住混合區域,住宅項目的發展亦各有來源。

萬景峰:市建局荃灣七街項目,由信和發展

綠楊新邨:原木棉下村地,後因興建港鐵荃灣站而成為上蓋項目,由僑光丶置地丶怡和及大新合作發展

愉景新城:原本是中國印染廠,後由香港興業重建

荃灣西站的項目已全部推出,除環宇海灣已落成外,其餘仍在進行建築工程。

舊圖來源:華僑日報地圖(1977)

12. 新界離島區:東涌1998-2015

東涌站一帶,是北大嶼山新市鎮的一部份,而港鐵負責填海的是第2A期發展計劃,分為四期發展。

東堤灣畔:東涌站物業發展項目第一期,由恆隆丶恆基丶新鴻基丶新世界和太古發展

藍天海岸:東涌站物業發展項目第二期,由香港興業投得發展

海堤灣畔:東涌站物業發展項目第三期,由由恆隆丶恆基丶新鴻基丶新世界和太古發展

映灣園:東涌站物業發展項目第四及第五期,由長實與和黃投得發展

現正在開售的新鴻基55A區東環,和南豐55B區升薈,是北大嶼山新市鎮第3期發展計劃,政府現正研究大嶼山北岸的進一步發展。

舊圖來源:地圖王(1998)

13. 新界屯門區:屯門市中心1977-2015

屯門以前有一個名字叫青山,除了青山一座山,和一間醫院外,還有青山灣,以前新墟已是海邊,整個屯門市區幾乎都是填海得來。

屯門市廣場:填海地,由信和投得發展

時代廣場:填海地,由恆基換地發展

瓏門:前身是新發邨,後拆卸為屯門站,上蓋由新鴻基投得發展

卓爾居:前身是石頭排村,後由新鴻基換地發展

大興花園:前身是大興紗廠,後由恆隆合作發展

現時屯門站對岸的巴士廠及工業區一帶,已劃為綜合發展區,將作為商住混合發展。

未來興建屯門南站,將沿河道伸延,車站的位置暫時未定。

舊圖來源:華僑日報香港年鑒地圖(1977)

14. 新界元朗區:天水圍1980-2015

好多人都知道,天水圍之前是魚塘,但魚塘的範圍有多大呢?從舊地圖看,天水圍站以北,天慈路以西都是。

嘉湖山莊:區內首個私人屋苑,由長實興建

慧景軒:拍賣官地,由長實和新鴻基合作興建

栢慧豪園:拍賣官地,由長實興建

現時尚有三個地盤在發展中,包括天榮路站上蓋項目丶天水圍第112區及第115區地皮,均為新鴻基投得。

天水圍一河之隔的流浮山,已經劃入洪水區新展區的一部份,或者會被用作興建公營房屋。

舊圖來源:政府地圖(1980)

15. 新界北區:粉嶺1980-2015

北區上水和粉嶺兩個市鎮,粉嶺的範圍遠比上水大得多,其中粉嶺南部原本是九廣鐵路和合石支線,後來取消並將兩旁土地發展起來。

碧湖花園:前身是田心臨時房屋區,後由信和發展

牽晴間:前身是田心臨時房屋區,後由恆基發展

花都廣場:前身是和合石村,由恆基和華懋投得發展

粉嶺南也不是一次過發展起來的,最先有的是華明邨丶欣盛苑和景盛苑等私人屋苑,然後才到私人屋苑。

直到回歸後,才發展到畫眉山附近的雍盛苑丶昌盛苑,反而鄉村已縮到只剩下一角。

舊圖來源:政府地圖(1980)

16. 新界大埔區:大埔墟1973-2015

大埔很多屋苑都是建立在填海地上,以前汀角路以東都是吐露港,隨著逐漸填海,範圍也擴大了。

大埔中心:填海地,分布在林村河南北兩岸,由新鴻基發展

新達廣場:大埔墟站項目,由新鴻基發展

太湖花園:大埔舊墟村地,後由信和發展

大埔新舊墟和大埔市中心已經連成一片,未來大埔繼續發展周邊的地方,新的屋苑往山上發展了。

舊圖來源:華僑日報香港年鑒地圖(1973)

17. 新界沙田區:沙田市中心1975-2015

沙田市中心是全新界最繁盛的地帶之,不過40年前只是一個小墟市,很多地方仍然是農田,甚至仍未填海。

新城市廣場:原沙田市場,後由新鴻基重新發展

沙田中心:原為海濱灘涂地,後由恆基發展

好運中心:原為海濱灘涂地,後由華懋發展

當年很多鄉村至今仍然保留,而填海地帶也分別興建為公營房屋。

從來填海取地都是成本平而且牽涉爭議少的擴展城市方法。

舊圖來源:政府地圖(1975)

18. 新界西貢區:調景嶺1980-2015

調景嶺原是港英政府用以安置摩星嶺國民黨軍屬的平房區,後因發展將軍澳新市鎮,將居民安置到厚德村,原址的山坡已被剷平作填海之用。

維景灣畔:原紹榮鋼鐵廠,後由新鴻基丶太古合作發展

都會駅:港鐵調景嶺站項目,由長實發展

比較兩幅地圖,可見已面目全非,只保留下的是寶琳南路,原調景嶺警崗改建為普賢佛院。

舊圖來源:政府地圖(1980)

圖片來源

http://notcomment.com/wp/?s=%E5%9B%9E%E5%88%B0%E8%B5%B7%E6%A8%93%E5%89%8D

安利一下筆者有關地理的專欄文章:脫苦海的文摘【地理】

專欄短網址:http://blog.tokuhon.org

相關問題:

脫苦海:為什麼颱風很少正面經過廣州?

脫苦海:對於小白來說,哪些地理書值得推薦?

脫苦海:如何看待即墨市(即將)被撤市劃區,之後青島市的格局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脫苦海:什麼樣的才能稱為半島?有沒有人感覺從渤海灣斜拉一條直線到北部灣,線的東面可不可以稱為半島?

脫苦海:全球通史北歐地理概念的劃分問題?


第一次在知乎上認真地回答問題,不是很專業,輕噴。

想介紹一下自己的家鄉連雲港。

【交通】東瀕黃海,坐落在海州灣畔,港口自然條件優越[好像民國時候還挺重要的,反正我們高中校歌(民國傳下來的)裡面就唱「朐山蒼蒼,連雲泱泱,隴海二等港」][雖然後來各種原因沒有好好地發展利用],又是隴海鐵路(新亞歐大陸橋)的東端起點,有連霍高速、瀋海高速等過境,204、310國道交匯,另外還有一個規模不大但挺有用的軍民合用機場——連雲港白塔埠機場(並且在規劃新建一個機場),交通還是很便利的。

但是,自從進入高鐵時代之後便與徐州之外的蘇北各市一樣被無情拋棄!預計2017年(現在說2018年底通車——更新於2017年8月 ),連鹽鐵路和青連鐵路可以通車,但是用處似乎仍然不大呀!私以為,把徐州和連雲港用高鐵串聯,才是接入全國高鐵網的關鍵(不過已經開工了,但是建成預計2020年,我都大學畢業了,尷尬)

【尷尬位置】連雲港在江蘇東北角,與省會南京在對角線上。

市區與省內的城市都比較遠,反而離山東的日照、臨沂比較近。

而且,與周邊城市存在不少領土爭端,比如:

與山東日照的前三島(當年鬧得很兇)

與江蘇鹽城響水的開山島(島太小了,連淡水都沒有,地圖上找不到,總之在灌河口南岸)(守島夫婦王繼才、王仕花)

【區劃與沿革】現在的連雲港市是從周邊幾個市慢慢挖過來的。連雲港是江蘇第七個地級市,但是當時的市區僅限於下圖中的海州區、連雲區(並且更小一點),東海、贛榆(2014年撤縣設區)是80年代自徐州劃入,灌雲是同時期自淮安劃入,灌南自淮安划進來是90年代的事情了。(哦,當時應該還是淮陰)起初的市區是新浦、海州、雲台、連雲四個,後來先裁撤雲台區,2014年設贛榆區時,又把新浦跟海州合併掉了。(不過歷史上,連雲港的前身海州的轄區甚至比今天都大,還包括了鄰近的沭陽)

所以,連雲港市內也存在著小規模的內鬥現象。以方言為例,海州、連雲、灌雲、灌南以及東海的小部分地區屬於江淮官話,東海的大部分地區屬於中原官話,而贛榆縣(贛榆話是我的母語…)屬於膠遼官話和中原官話的過渡帶,方言比較獨特,是國內方言學研究的一個興趣點。所以,&<廣義的&>連雲港人並不能用方言通話。文化歸屬感也存在問題,比如,在贛榆至今仍然能看到很多山東牌照的車子;而在灌南,很多家長升高中的首選仍然是淮陰中學而非連雲港市區的新海中學。

【「雙城」結構】連雲港真的是很奇葩的一個城市。作為一個海濱城市,他最主要的主城區不在海邊,而是離海邊二十多公里的地方。並且,兩個地區之間並不是緊密相連的,而是被雲台山阻隔[嗯,江蘇第一高峰(丘陵?)花果山的玉女峰便位列其中],現在主要是農田、風景區和開發區,算不上城市建成區。不過也有一部分原因是連雲港山海相依,海濱地區的土地相對也是比較少的。

論年代的話,海州古城最老,新浦和墟溝(即連雲區中心)都是民國產物,但是主城仍然是新浦。以前,海州和新浦之間還是有明顯的界線的,現在隨著城區的擴張,界線不那麼明顯了,但是新浦向墟溝的延伸還是很艱難的。近年來,爭議較大的BRT使得雙城之間的聯繫方便了許多,希望可以為連雲港城市的一體化發展有所貢獻。

來一張連雲區近圖~你還可以看到江蘇第一大島連島,以及中華第一長堤西大堤(不過據說就是這個大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港口的發展)。順便一提,連雲港是江蘇省唯一一個有近海島嶼的地級市,也是唯一一個海邊比較適合遊玩的城市。現在,臨海的徐圩新區(在地圖所示區域的東南方向,可以參考上一張圖)逐漸建成了工業園區,還有田灣核電站(紅圈裡)也在海邊(本地人對此也是情感比較複雜,出於經濟和環境之間的艱難考量)。

大概先說這麼多吧。感謝百度地圖(雖然不怎麼喜歡百度)以及民政部的全國行政區劃查詢平台。

至於連雲港為什麼名列14個沿海開放城市卻至今在江蘇省內排名倒數第二(現在倒數第一了……),前人已經有了非常詳盡的解答了,知乎一搜全部都有,我也挺贊同其中一些回答的。不過,經濟怎麼樣我倒也不那麼看重,畢竟是我的家鄉,一個山海相依的美麗小城~


不請自來,說說我的家鄉——齊齊哈爾好了。我一直認為,齊齊哈爾因其獨特的城市特點,用地圖解讀,會是很有意思的。

首先從歷史上解讀,曾經被《盛京通志》稱為「鉅野為襟,長江作帶,近懷屬國,遠鎮邊羌,扼四達之要衝,為諸城之都會」。然而事實上,齊齊哈爾的山川形勝並不突出,其在清朝到1954年255年中能夠作為黑龍江省的政治、軍事和文化中心,除了部分慣性之外,更多的還是依靠交通樞紐的優勢。其一開始是黑龍江地區驛道的中心,也是重要的嫩江水陸樞紐。

雅克薩之戰示意圖,其中可以看出齊齊哈爾作為後勤基地的作用。

後來,黑龍江將軍府極度內遷,從舊璦琿簽往璦琿,在簽往墨爾根,最後落在齊齊哈爾。

此舉奠定了齊齊哈爾在東北的重要地位。

今天,齊齊哈爾依然是黑龍江省乃至整個東北的重要交通樞紐。雖然其因為中東鐵路的修建造成哈爾濱崛起而喪失了東北北部地區中心城市的地位,不過還是一定程度上因為鐵路,其一直保持了東北西北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地位以及溝通黑龍江西部、內蒙古東部(主要指呼倫貝爾)和吉林西北部的中心城市。

黑線為沿鐵路進行輻射的大概路徑。

齊齊哈爾的城市形態,更加有趣,呈現出歷史和計劃經濟兩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呈現出典型的「一市多鎮」布局,值得一提的是地圖上的富拉爾基、昂昂溪等飛區,均為建國初設置的,與近年來大舉推動的「撤縣改區」是兩碼事。

這裡提到的三間房、榆樹屯是齊齊哈爾樞紐的重要車站,隸屬昂昂溪區。

而其中,各區又都有自己的特點,北市區(中心城區、卜奎城區)包括龍沙建華鐵鋒三區,是由原黑龍江省城發展而來,在50年代之初,大量遼寧工廠北遷,造成了這裡城市上計劃經濟的構造過重。

紅線為大致區界,黑線內圈出有代表性的國有大型重工業企業,可以看出計劃經濟的布局就是使三個區各自擁有自己的王牌工廠。事實上,重點中學、百貨商場等設施也是按計劃分區分布的。

南部富拉爾基區,更是重工業區,規劃也是50年代蘇聯協助完成的。

富拉爾基區,可見城區規劃橫平豎直機器規整,而廠區面積是城區的數倍。

在這幾十年內,這座城市經歷了許多變遷,發展緩慢,從昂昂溪的地圖上可見一斑。

上下2圖分別是30年代的昂昂溪地圖(黃色道北部分是當時的外國僑民聚居區)和近期的昂區衛星圖,輪廓幾乎無變化。

最後發一張齊齊哈爾東6區衛星圖

鳴謝知友 @老許松


我來介紹一下 我大學所在的城市----南昌。

南昌位於江西省中部偏北,鄱陽湖西南,全境與鄱陽湖平原共同組成南昌盆地,像個口袋一樣,北部有個大缺口,導致從北方來的風從湖口長驅直入,又經過鄱陽湖加濕,導致南昌的妖風(異常的,非常的,寫作5級實際8級的,能把天台上的被子吹走的)大,在冬季感覺濕冷。

南昌城區是標準的南方城市一江兩岸格局。南昌因水而發,緣水而興,東北部鄱陽湖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贛江撫河穿城而過,給這座南方的城市帶來了活力。

要致富先修路,南昌在交通上兩條鐵路幹線滬昆線(鐵路/高鐵)與京九線(鐵路/高鐵在建)在南昌交匯,給了這個欠發達地區省會崛起的希望。但坐擁18個一級鐵路局之一的南昌確實拿不出像樣的樞紐,南昌似乎只在扮演一個普通的省城,受地理條件限制,三面環山,西北靠水,依靠交通線向外延伸的可能性也不大,導致南昌作為省會對周邊城市的影響力大大降低。

對比隔壁省武漢,南昌在地形遠沒有武漢有優勢。武漢坐擁江漢平原,號稱「九省通衢」,不光鐵路公路,水路也是相當發達。長沙雖說地形上不如武漢,但是長株潭城市群非常強勢,使得長沙能向南延伸,擴大省會的影響力。而且長沙武漢坐擁鐵路大動脈——京廣線。雖說南昌 武漢長沙同樣擁有南北幹線,但京九線與京廣線帶來的經濟效益真的差太多,何況,京廣線比京九線早通車了將近40年,京九高鐵還沒建成,而京廣高鐵已經運營了4年。

Ps不過想想前幾年的環贛高鐵,國家終於開始注意到這片紅土地了TAT

(圖片侵刪)

當然作為欠發達地區的省會,南昌可能有它的缺點,但南昌包容了一切在這裡生活,在這裡成長的人。作為外地人,我不否認某些在這裡的人素質低,說話難聽,但我還是感謝接納了我的南昌。畢竟一座城,喜歡他的會無條件喜歡,討厭他的會找一萬個理由。我只希望各位再來南昌的時候,能看到充滿活力與朝氣,奮起直追東部沿海的南昌。


華夏故都,山水之城——西安。

周灃鎬-秦咸陽-漢長安-隋唐長安-明清西安-現代西安市變遷圖

(攝於西安博物院)

從漢長安城開始,到後來的隋唐長安城,西安的城市格局就已經基本奠定並一直延續至今。八水繞長安,南依秦嶺北接渭河。(八水指的是渭、涇、灃、澇、潏、滈、滻、灞八條河流,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在著名的辭賦《上林賦》中寫道「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

———————————————

關中是中國的院子,長安是中國的心。

關中經過周秦的開發,沃野千里,自然條件優越,天府之國最早用來形容關中,後來因建都時間長導致了環境惡化,也是長安衰落的原因之一。中國大地原點在西安鐘樓北約30公里,西安也處於關中平原的中心。南有秦嶺,北有北部山系,西有隴山,東有黃河與崤山,易守難攻,所以也成為古代帝王建都的理想之地,同時也是造成了現在的霧霾不太容易擴散的原因之一。

————————————————

唐十八陵分布圖(圖源網路)

關中的黃土埋皇上。可能因為風水太好,長安周邊關中平原也有大量的帝王名人陵墓,從黃帝陵到秦始皇陵再到漢唐陵等等在關中大地星羅棋布。

———————————————

西安周邊地形圖

傳說西安有一條龍脈沿中軸線從秦嶺延伸到渭河邊,有一種說法是鐘樓就是為了壓住西安的龍脈。南邊是秦嶺終南山(終南陰嶺秀 積雪浮雲端的終南山),東南一片高地是白鹿原(陳忠實的白鹿原),東邊是驪山(烽火戲諸侯的地方,兵馬俑秦陵華清池所在地,也是西安事變張楊兩位將軍捉老蔣的地方),西邊有個地方叫興平(說興平可能知道的少,說馬嵬坡就懂了),北邊跨過渭河到就到中國大地原點,再向北一點有個地方叫富平。

———————————————

西安地裂縫分布圖(圖源:陝西地震信息網)

資料顯示,目前西安已發現14條地裂縫。破壞地面建築地下管網,大雁塔成為斜塔,另外,西安地鐵修的慢,除了地下文物古迹太多,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要克服地裂縫的影響(地鐵二號線沿途發現140餘古墓,穿過11條地裂縫,榮獲2014年度「全球傑出工程」大獎,成為中國以及亞洲地區唯一獲此殊榮的項目,這也是全球第一個獲FIDIC大獎的地鐵工程)。大量抽取地下水是造成地裂縫活動加劇的主要原因,幾年前隨著西安市引用黑河水源,嚴打非法開採地下水,同時向地下補充水源,情況已經開始好轉。【感謝評論區:@Lee李華補充】

———————————————

西安夜景航拍圖。(綠線南邊標註稍有錯誤,不影響示意。圖源微博:漢唐網)

可以大致看出三朝城牆輪廓,看到如今西安城區繼承下來的四方城格局。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鐘鼓樓在市中心,四面放射出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到達東西南北四個正門:長樂、安定、永寧、安遠(取首字合為「長安永安」),出城之後改名東西南北關四條正街,向北延伸為未央路,向南延伸為長安路,構成西安城的中軸線。城牆四周延伸出的南北路分別叫太華、太乙、太白、太岳(後改名星火)。西北方靠近市中心卻一片漆黑的漢長安城遺址,為了避讓遺址區強行拐彎的二環路,也可以看出這座城市在現代化和遺址保護之間做出的犧牲,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

西安市行政區劃圖(圖源微博:陝西發布)

隨著戶縣成為鄠邑區,西安市行政區變為十一區兩縣:新城、未央、碑林、雁塔、蓮湖、灞橋、臨潼、閻良、長安、高陵、鄠邑十一區,周至、藍田兩縣。可能有細心的同學已經發現,行政區邊界竟然很生硬地從主城區旁邊切開,甚至渭河南邊一部分也被切走,這裡面也是有很大的文章,與主題關係不大這裡不展開說,有興趣的可以了解一下其中的故事。

———————————————

西安四區一港兩基地示意圖(圖源網路)

四區:西安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西安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安曲江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區、西安滻灞生態區。一港:西安國際港務區。兩基地:西安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西安民用航天產業基地。同西咸新區一起,他們將承擔起西安未來發展的重任。————————————

有好圖再補吧。

(引用的圖片已標明出處,侵刪。)


我想說一下這個由水而生,因水而起的城市

武漢

地圖上看武漢真的是很有特點

兩江三鎮

166個湖泊

更是擁有亞洲最大城中湖湯遜湖和五倍於西湖面積的東湖

水資源對武漢的意義不言而喻

當然這對城市的布局影響是很大的,江湖分割,武漢又是由漢口,武昌,漢陽三鎮合併而成,使得在很長一段時間三鎮都是各發展各的,地區聯繫程度不強,直到前市長阮成發大力發展建設地鐵後才有所改觀。

說到武漢的市中心,我相信沒有一個武漢人能夠準確的告訴你,每個區有每個區的商圈中心,市中心嘛。。。在長江里hhh

武漢沒有像北京成都一樣在地圖上就可以明顯看出的攤大餅式發展,武漢所呈現出的是多中心式發展,原因如下:

江湖分割,長江漢江將武漢一分為三,漢口為民國時期的直轄市,商貿重地,漢陽為中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武昌為湖廣省會,三鎮從一開始聯繫就不大,值得一提的是武昌的幾大主城區又因東湖湯遜湖等湖泊分割,相比漢口漢陽更加呈現出多中心的特點

城區太大,武漢長江兩岸的發展應該是比較均衡的,奈何城區面積太大,七大主城區每個都要照顧到,導致武漢的高樓不少但太分散,難以給人震撼感

當然這有利也有弊,利——各個城區的人距離附近的商圈都不遠,比較方便,弊——各個商圈質量參差不齊,有好的高端的綜合體,也有大賣場式的商場

前幾天新上任的市長陳一新便指出城市規劃建設必須抓亮點、抓窗口,未來5年,武漢要對標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廣州珠江新城等,以世界一流標準,集中力量規劃建設一兩個城市亮點區塊,形成代表武漢形象的核心區域、窗口地帶。

而這一兩個亮點區塊正是武漢所缺少的,目前武漢的城建還落後太多,依然處於補短板的狀態,不過阮成發的滿城挖還是挺有成效的,武漢的變化大家有目共睹,最近好像又有了中部利好政策,國家也支持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希望武漢能抓住機遇,發展得更好吧


說說我的家鄉:重慶。

非專業,輕噴。

可以說重慶的城市發展是地理決定論的一個絕佳例子,答主也主要以地理條件來回答重慶的城市規劃。

總的來說重慶城市規劃在地理條件不利的情況下,因地制宜,發展出了自己的特色。

眾所周知重慶是山城,但是怎樣的山,大家只能靠想像了。

讓我們先來看看重慶所在的地區大的地理風貌:川東平行嶺谷_百度百科,世界三大褶皺山系之一。

我們來看看谷歌地球的截圖吧,就是這樣一條條從東北橫貫到西南的嶺谷區,這就重慶城市發展的坑爹之處了。

讓我們拉近看看重慶城區的地貌。

就是這樣南北方向被三座山脈(縉雲山、中梁山、銅鑼山)隔斷,東西方向被兩條大江(長江、嘉陵江)隔斷,所以重慶山城、江城的名號不是白來的。

這些給重慶的城市規劃發展帶來了各種的困難。重慶的發展受限於這些天塹,城市發展只能在被這寫天塹隔開的區域內發展,所以發展不出攤大餅、網狀的城市結構,所以重慶的城市總體規劃就是組團式發展。

上圖就是我憑記憶標註的較大的組團

這些組團有早已成型的建制城鎮,也有近幾年來在農田上新規劃的。

下圖是我從網上找來的更加詳細的組團圖(侵刪)

在上圖,我們首先需要了解重慶的二環(外環)是一個比北京五環還大的環,從中可以看見這些組團被稱作聚居區,其實這些組團是與中心城區有著快速車道和軌道交通連接緊密的衛星城。這些組團規劃有公立醫院、中小學,以及擁有各自的大型商業中心、商品房社區、公租房社區,是按照「多中心組團式」結構和「產居結合、配套完善」的原則進行規劃的,也就是說居民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完全不需要跨區,一旦需要去城市的其他區域,有有便捷的公路軌道交通,這樣就極大的緩解了城市發展以及人口增長帶來的交通壓力。

上圖是重慶市規劃局的圖,可以看出重慶城市在大山阻隔的情況下如何一步步的擴展城市,形成多中心、有機疏散的城市結構。

以上就是重慶的總體城市規劃:組團發展

留下三個坑,等有時間再來填。

一、重慶開埠以來如何從渝中半島發展而來的歷史

二、城市丘陵地形具體的道路規劃

三、城市公園綠地規劃


友情提示,本答案需要在wifi環境下觀看。

下面說一下我的老家——鶴崗。

鶴崗在東北的東北,基本在小興安嶺-黑龍江-松花江形成的三角形內。黑龍江的形狀像天鵝,鶴崗就在翅根處,此處有烤翅的香味~~

從位置圖上可以看出:

鶴崗在小興安嶺和三江平原的交界處,依山但不傍河,市區距離松花江和黑龍江都比較遠,也就是說鶴崗市不會是一個航運樞紐。

鶴崗並不是陸路交通樞紐,不具備輻射周邊的能力,且不在農業主產區中心,並不是農業時代理想的區域中心。

鶴崗不在山口,不扼守航道,不在重要交通線附近,與佳木斯相比,鶴崗並不是戰略要地。

鶴崗距離邊境也有一段距離,且國界線對面並沒有什麼像樣的城市,看起來也不像是邊貿重鎮。

如果單純看地圖,鶴崗以南50公里的佳木斯位置更優越,鶴崗無論是交通還是區位都更適合做佳木斯的一個衛星城,但實際情況是佳木斯和鶴崗是平級的。單看市區人口,佳木斯87萬,鶴崗68萬。

50公里外是區域中心城市,鶴崗要交通沒交通,要區位沒區位,靠什麼維持著與佳木斯相似的體量?這種地方又能形成一個什麼樣的城市?

我們放大地圖看看。

從圖上可以看出,鶴崗的的確確在山地和平原的交界處,市區北部有很明顯的沿山谷分布特徵,市區應該是向北發展到了山邊,再向南不斷發展。

市區有兩處路網比較密集,見紅框。這兩處就是鶴崗市的中心——向陽區和工農區,本地叫法是老街基和新街基。而其餘四個區呈帶狀分布,且有很明顯的邊界。大家注意,我畫的黑線西側也有一條黑帶,從北到南幾乎就是鶴崗市區的邊界。黃框東部可以看出規劃道路的痕迹,此處是鶴崗著力建設的新城(最近因為沒錢,新城幾乎黃了),城市有非常明顯的從東北向西南建設的意圖,而向東則明顯止於黑線。

鶴崗市區東側是一望無際的三江平原,向南是松花江和通向省內的交通線。一個城市正常的發展方嚮應該是沿河或沿交通線,而鶴崗向南時很明顯避開了交通線,把自己圈在了山和黑帶之間,完全不考慮跨過黑線,城市未來只向黃框部分擴張,像把自己逼到牆角一樣。為什麼會這樣?這條黑帶是什麼?再放大看看。

上圖是鶴崗市區北部,可以明顯看到礦坑、礦山還有各種煤堆。我說的那條黑帶就是這些組成的。

讓毫無區位優勢的鶴崗保持如此人口規模的就是鶴崗市的支柱產業——煤炭。

(順便說一嘴,本圖中南部的「鶴礦集團礦史館」就是我之前某個答案提到的萬人坑——那個在坑邊200平米挖了2米深挖出一千多頭骨以至於根本沒法往下挖的萬人坑。為什麼有很多中國人恨日本人?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 )

再看南部,煤礦更多,市區和礦區只隔著一條馬路,興安區幾乎就是煤礦的生活區。

從地圖上就能看出來鶴崗的發展史。首先在興山區附近發現煤,並在小興安嶺陽面發展出城鎮,隨後陸續向南發現含煤帶,城市也隨之不斷向南發展,受到慣性影響,城市並沒有跨越含煤帶向東發展,而是沿著含煤帶連續向西向南,最終把整個城市圈在了現在的位置上。

鶴崗就是這麼一個因煤而興的城市。

我之前提到過,鶴崗市的中心在向陽區和工農區,向陽區是老市區,本地稱作老街基。鶴崗市政府和鶴崗礦務局都在向陽區。下圖為向陽區大致範圍。

在向陽區,紅色為主幹道,路的盡頭就是鶴崗最大的企業鶴礦集團(原來叫鶴崗礦務局)總部。機關食堂、報社、幼兒園之類的建築在總部大樓左右一字排開。在最北側的拐角處,蝸居著鶴崗市政府。地圖上綠色部分是礦務局下屬單位(只是單位,沒算宿舍和家屬樓什麼的),黃色是鶴崗市政府和向陽區政府(區政府在最下面,只有一棟小樓),大家感受一下礦務局的地位。

鶴崗礦務局現有職工約9萬人,這是在經歷過90年代大下崗和幾次裁員之後的數字,在我印象里礦務局沒甩掉三產之前的職工人數大概是24萬。什麼概念?當年鶴崗市區人口數大概60萬,18-60歲人口大概有42萬,鶴崗礦務局職工數占市區總勞動力的一半以上,鶴崗的工業產值幾乎全部來自煤炭企業和上下游產業,鶴崗市民的一切都或多或少受到煤炭的影響。當年「從頭再來」直接讓這個城市一半的勞動力失去工作,另一半也因上下游產業崩潰而幾乎失去了生活來源。這也是某棺材被東北人罵到體無完膚的原因——如果一個城市5%的人下崗,他們還可以從頭再來,可以賣饅頭、可以開餐館、可以去擦鞋,可以賺剩下95%的人的錢活下去。可一個城市50%的人下崗了,他們賣饅頭誰吃?開餐館誰去?給誰擦鞋?拿什麼從頭再來?

一個班級想要從根上提高平均分,正常的班主任應該做的強化紀律,提高全員的學習熱情,而棺材這個優秀班主任不分成績直接開除後三排學生,讓他們自學成才,結果就是東北持續二十年輸出妓女和黑社會。

上次的餘波還未平息,現如今,鶴崗這個煤炭城市又一次到了危機邊緣。

答案的開頭我們已經看到了,鶴崗沒有任何區位優勢,維持如此的人口規模完完全全是因為煤炭產業,可煤炭不能采了怎麼辦?靠黑龍江沿岸的旅遊?靠蘿北山溝溝里的石墨?靠寶泉嶺農墾?

鶴崗的區位沒有什麼優勢。談交通,無論搞什麼都會被同樣在衰落的佳木斯截胡;論邊貿、旅遊,完善交通路網的投入比預期產值高;靠林業、石墨和農業只能維持一個縣城規模。

本以為煤炭產業會慢慢萎縮,沒想到從15年開始,煤炭工業如雪崩般倒掉,即便今年行情轉好,也只是暫時的安慰罷了,誰都知道煤炭行業的前途如何,誰也都知道鶴崗的命運如何,這兩年不過是突然加速罷了。

鶴崗這座城市因為煤炭而興,也會因煤炭而衰,就像煤炭一樣,急速燃燒迸發火紅的絢爛,本以為她會慢慢熄滅,沒想到如今卻是急速冷卻。我們只能無力地看著家鄉不可避免地衰落,努力做一個旁觀者。

興安嶺高,龍江水長。。。


讀地圖。簡單來說,中國的城市道路路網在舊城區往往縱橫交錯、無甚規律,在新城多是大馬路、方格棋盤式的。新城中普遍出現寬而整齊的道路,並不適合聚集人流,而缺少了許多生氣。這樣的城市比比皆是,比如,廣州:

可以看到左側的舊城區道路密集,且曲曲折折(不過這和地不平也有一定關係),而右側珠江新城明顯直路多出許多,但路網密度下降。

由於各種各樣原因,中國很難出現國外城市地圖中那樣整齊而細緻的路網,但在中國的大城市中有一個特例,就是長春

個人非常喜歡長春的道路網。日本人建立偽滿洲國後,將首都定在長春。日本以巴黎市區的改造樣本改造長春,制訂了「大新京都市計劃」。以大同廣場(今人民廣場)作為城市的市中心(在下圖「長春市」三個字的位置),向外放射出六條道路,市政、銀行等公共建築圍繞圓形廣場布置,以綠化帶分隔居民區和商業區。[1] 城市的路網相當密集,這是中國其他城市難以比擬的;並設置了非常多的公園、親水綠化帶,這也是其他城市中舊城區里很少出現的。

日本關東軍的司令部位於圖片上中部的「勝利公園」以南,在城市中軸線上。卻把滿洲國的權力機構放在圖片左下角,新民大街兩側,不在城市中央。這樣的安排凸顯日本才是滿洲國的實際控制者,滿洲國政府不過是個傀儡政府。[2] 圖左側中部半圓形環繞的區域是現在的吉林大學,曾經並未完成的皇宮,約為故宮的2/3大小。北圓南方的形狀寓意著天圓地方。

建設上下水道,第一個全面實施沖水式廁所的亞洲城市。雨水聚集於人工湖,污水排入伊通河。(日本戰敗前未完工)而上下水道、電線電纜、瓦斯管道都放置在小巷中,使得大馬路上的樹木可以放肆生長,景觀不受干擾。1940年,長春的公園、運動場、苗圃的面積累計達10.8平方公里,達到人均31平方米的高水準。[3]

長春這座城市的道路網真是怎麼看怎麼都舒服,現在欣賞一下長春比較新的城區的地圖:

而長春的新城區,相比之下,路網就稀疏很多了。(此圖和上圖同樣比例尺,圖片大小不同)

大連

和長春類似地,大連也是由日本人規劃設計的。

路網密集,廣場眾多,道路圍著廣場向四處發散。

乾安

在長春的西北,有一座小城市叫乾安。它縣城的路網地圖如下

放這張圖片並不是想說其道路網怎麼樣,而是裡面的路名的取名方式實在是中國小城鎮中的一股清流。許多道路名都來自於千字文,就是「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這一篇。可以看到城市橫向主幹道的名稱為宇宙大路。另外還有

昆岡路:

金生麗水,玉出昆岡。(黃金產在金沙江,玉石出在昆崙山崗。)

果珍路、夜光路:

劍號巨闕,珠稱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最鋒利的寶劍叫「巨闕」,最貴重的明珠叫「夜光」。水果里最珍貴的是李子和奈子,蔬菜中最重要的是芥菜和生薑。)

羽翔路:

海咸河淡,鱗潛羽翔。(海水是鹹的,河水是淡的,魚兒在水中潛游,鳥兒在空中飛翔。)

鳴鳳大街、在竹街、白駒街、食場街:

鳴鳳在竹,白駒食場。(鳳凰在竹林中歡鳴,白馬在草場上覓食,形容國泰民安,處處吉祥。)

其他如誠美路、傳聲街、煒煌路、安定大街等等也是來源於千字文,就不一一列出了。

台中

日本人在台灣經營了許多年,使得台灣大多數城市的道路網跟日本一樣,非常地密。主幹道、次幹道主次分明。主幹道非常地寬闊,一點也不會覺得逼仄。繞進小巷又是另一片天地,驚喜等著你。

城市裡的綠地雖然面積不大,但都貼近居民區,在步行可到達的範圍,生活氣息濃厚。綠園道實在是一個太棒的地方,各路人來來往往,賣藝的、彈唱的,發傳單、小廣告的。當時在綠園道上聽到有人在彈唱粵語歌曲,雖然發音十分不標準,但也有些感動。

深圳

綠地貼近社區,與綠地遠離社區,區別究竟有多大?

有深圳這麼大。

深圳是中國一線城市裡面,公園綠地面積數一數二的城市。看上圖綠色的面積真不小,但這和長春、台中的綠地的顯著區別是,這些公園都被城市主幹道及快速路框起來了。

深圳的中心公園非常地大,上圖只是其中一部分。但卻被皇崗路、華富路、福田路等大馬路包圍起來。圖左側中部的崗廈村是一個非常密集的城中村,人們寧可擠在馬路邊狹窄的區域打牌、娛樂,也不願從天橋或涵洞跨越皇崗路,到環境明顯好更多的中心公園。不過自從去年年底共享單車風暴進入深圳,中心公園的利用率明顯多了起來。

(深圳也是有緊挨社區的公園的,這裡暫時不列出來)

重慶

重慶則是另一個極端的代表,整座城市建在山上。道路彎彎曲曲,不直不長也不平。不過這樣的地形也打開了另一個技能點,就是在城市的山下建設穿城而過的快速路,留意圖片中間渝中區的幾條綠色的道路。

特克斯

另一個有奇特路網的城市是特克斯八卦城。

以下來源於百度百科

道教全真七子之一、龍門派教主「長春真人」丘處機應成吉思汗的邀請,前往西域向大汗指教了治國扶民方略和長生不老之道。

他用三年時間西遊天山,被途中的集山之剛氣、川之柔順、水之盛脈為一體的特克斯河谷所動。於是,他以這裡作為「八卦城」的風水核心,確定了坎北、離南、震東、兌西四個方位。從此,這裡就成特克斯八卦城最原始的雛形。

700年後的1936年冬天,精通「易」理的盛世才岳父邱宗浚調任伊犁屯墾使兼警備司令後,親臨特克斯查勘時發現了這一雛形。隨後,邱宗浚親自設計了八卦城圖。

傳說這座城市從來不堵車,不過我個人是覺得這座城市車少,堵車的可能性比較小。


通過地圖來讀一座城市。地圖能給予的信息無非道路網、路名、主要地標。從路名中可以看出城市的城市風格,舊城區的路名往往都會比較風雅。路網密集的地方,可以探索的內容也會比較多,不經意的驚喜可能會出現。而新城區寬順直的道路也確實沒有什麼可以研究的地方,大多數新城的共同點就是「索然無味」,這一點也許就是「千城一面」的體現。

以上城市或許不能成為最適合的案例,實在因為自己才疏學淺,每個城市都有其特點及可圈可點的地方,請在評論里友好交談。

本人非城市規劃學生,也幾乎沒有學過任何相關知識。如有錯誤還請指出並原諒。


參考資料

[1] 梁江,劉泉,孫暉.偽滿時期長春城市形態規劃探源,城市規劃學刊,2006,4

[2] 劉威.偽滿時期日本對長春城市規劃的三重考量

[3] http://www.19lou.com/forum-111-thread-16401356225559225-1-1.html

圖片來自於openstreetmap, mapbar

http://weixin.qq.com/r/KS9jexDEv03ArVQY93o7 (二維碼自動識別)


#長春#

這是一篇又長又無聊的分析報告!

這是一篇又長又無聊的分析報告!

這是一篇又長又無聊的分析報告!

因為做過這方面的課題,所以敘述起來可能會很正經(???ω???)

#多圖預警,長文預警#

/總體介紹

長春市位於吉林省中北部,

地理位置為東經 125°12′~125°26′, 北緯 44°47′~44°59。區面積

3577km,於中國東北松遼平原東部低山丘陵向西部台地平原的過渡地帶。平原面積較大,台地略有起伏,地勢平坦屬於北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長春市現轄朝陽、南關

、寬城 、綠園、二道、雙陽 6 個區, 以及榆樹 、九台、德惠、農安 4 個縣(市)。

在這裡我將介紹由這6個區組成的長春市主城區。

自然/氣候

長春年平均氣溫 4.8℃,最高 39.5℃,最低 - 39.8℃。平均日照為 2866 小時左右,無霜期為 140 天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為 618 mm,降水多集中在 6-8 月,佔全年總降水量的 87%,年蒸發量為1 392 mm,平均相對濕度為 69%,年主導風向為西南風。

為了更直觀的反映氣候的時空分布,在這裡採用溫濕指數(THI)作為衡量的指標。

THI=T-0.55(1-f)(T-58)

(THI為溫濕指數,f為年平均空氣相對濕度(%),T為年平均華氏溫度)

因為可以獲取到的全國氣象站點的數據有限,因此插值得到的圖比較粗糙,還有就是,像元大小忘記設置了= =

不過總體上還是能看出在降水方面,東北多,西南少。

自然/地形

對於地形的顯示,這裡採用地形起伏度來衡量。

地形起伏度被定義為地面一定距離範圍內最大的高程差,在柵格數字高程模型中,即一定數量像元最大高程和最小高程的差,是宏觀上表達地形因子的重要指標。由於地形起伏度與地形粗糙度,河網密度,高程變異度等指標均有較高相關性,因此本研究選擇地形起伏度作為定量描述地貌形態的指標,並採用了窗口分析法提取。

RDLS=ALT/1000+{[Max(H)-Min(H)]*[1-P(A)/A]}/500

(ALT為最佳窗口內的平均海拔, max(H),min(H)分別為最佳窗口內的最高海拔與最低海拔,P(A)為最佳窗口內平地(坡度小於5°地區)的面積,A為最佳窗口面積)

自然/植被

植被的判定使用歸一化的植被指數(NDVI),反映某一地區的植被覆蓋情況。

通過篩選雲量少的包含長春市的2015年7月份的Landsat8數據進行下載,鑲嵌投影后,通過不同波段運算進行植被覆蓋度的計算。

根據研究區實際NDVI值,分別取αNDVI、βNDVI的值為0.1和0.9。

自然/水文

水文採用水文指數來衡量。水文指數(WRI)採用降水量和水域面積的比重來表示。能夠表徵區域水資源的豐缺程度。

WRI=αP+βWa.

式中WRI為水文指數;P為歸一化的降水量;Wa 為歸化的水域面積。α和β分別為年平均降水與水域比例的權重.

通過氣象,水文,地形,能大體反映出長春的自然環境。

接下來將從便利性,健康性,安全性,來反映長春的人文環境。

人文/便利性

通過爬取火車站、輕軌站、餐飲酒店、醫院、超市、學校的經緯度坐標,反映出人們日常生活與日常出行的便利性。

(Sconv分別為至公交站點、火車站及客運站、輕軌站點等的便利度分值, Dij為距上述目標的歐幾里得距離)

將各個圖層實行疊加,做出長春市主城區的便利性分布圖(值越高越便利)。

人文/安全性

安全性通過人口密度,道路密度,潛在危險,三個方面考慮。

通過大量調查發現,人口密度越大的地區,發生刑事案件的可能性相對較低,安全性相對較高。交通安全通過居住區主幹路道路密度反映,主幹路密度大的區域,交通事故發生率相對較高,安全性相對較差。潛在安全通過遠離化工廠、製藥廠、加油站、液化氣站等易發生火災核爆炸的地區的安全性來反映。

人口密度:根據2015年長春的監督分類圖確定人能夠居住的建成區域,對建成區範圍內的燈光數據按照長春的6個區計算燈光總強度;通過回歸分析得出各區燈光總強度與人口的相關函數,根據函數關係得到空間化的人口數據。

道路密度:通過使用長春市道路的矢量數據,用線密度方法做出圖。

潛在危險:爬取上述易燃易爆地區的經緯度,用歐氏距離做出潛在危險分布圖。

長春市安全性總圖(值越高越安全):

人文/健康性

健康性從空氣,水的清潔度和環境噪音三個方面考慮。

空氣污染:將氣象數據使用克里金插值法後,歸一化,得到長春市的空氣質量圖,值越高,空氣質量越好,污染越低。

環境噪音:環境噪音污染主要通過鐵路線,有軌車道,主幹路產生的交通雜訊污染及由工廠生產,家居建材商場,大型批發市場附近的倉儲物流運輸等引起的生活雜訊污染反映。

水的清潔度:通過爬取長春市廢水超標企業的經緯度,插值作圖。

健康性總圖如下,得分越高健康性越好。

總結/

1/主城區自然環境條件差異不大,自然環境相對較好的區域多分布於研究區的西部,在朝陽區與南關區西南部得分尤為高,向東北部得分逐漸降低,在二道區東北部得分尤為低,在凈月開發區自然環境適中,雙陽區除西南邊界較適宜外,大部分區域得分適中。研究區內自然環境得分平均得分為0.45,微低,自然環境優於全區平均水平的站研究區總面積的49.6%。

2/主城區人文環境便利性條件整體差異較大,城區中部以綠園、寬城、朝陽、南關區交匯處最為便利,研究區邊緣便利性條件最差,交通出行不便,相應配套設施尚待完善;中心城區內便利性條件以長春站前及附近區域為圓心,向四周呈環狀遞減,在凈月開發區較為便利逐漸向東南方向分值遞減;研究區便利性平均分值1.593593,便利性條件優於平均水平的占研究區總面積的54.53%,整體便利性條件較好。

3/主城區人文環境健康性條件差異較大,健康性條件好的區域主要分布於長春西南部的邊緣部分,在凈月區得分值也較大,而在城區中心地處商業中心或大興物流中心,道路密集,車輛來往頻繁,尾氣和生活雜訊污染嚴重,健康性較差。研究區內健康性平均分值0.434206,健康性分值在平均水平以上的地區占研究區總面積的41.3%,整體健康性條件較差。

4/主城區區整體安全性差異較大,安全性較好的分布於雙陽區邊界,雙陽河附近出現高值,在城區凈月及較大型公園附近出現高值,其他城區部分安全性得分均較低,得分出現由西北向東南方向遞減的趨勢,城區中心由於工廠企業較密集,臨近各級公路加油站等危險化學設施較多,較易發生爆炸等危險,存在交通安全隱患,因此安全性較差;研究區安全性平均得分0.636957,安全性分值高於平均水平的占研究區總面積的46.33%,整體安全性較好。

後面就是一張長春市主城區的宜居性評價圖啦~

由圖中看出研究區宜居性綜合得分最大值為1.3313,最小值為0.6997,平均分值為1.067,宜居度高於平均地區的地區占研究區總面積的50.25%,整體宜居性水平中度適宜;宜居性較好的區域主要分布於南關區外圍與綠園區、寬城、凈月過渡的地區;在綠源朝陽相交地區得分較高,在凈月潭附近分值最高,明顯高於周邊舊城區;而舊城區與長春市中心相交的部分得分又高於城市外圍;南關區南部的舊城區得分較低,交通、各類設施及公園等可達性較差,在雙陽區呈現有西北向東南分值遞減的趨勢,在雙陽區東南角宜居性最差。在雙陽河附近也出現了宜居度較高的地區;總體來說長春宜居性較高的地區除較為典型的市中心與大型公園附近外,宜居性較高區域基本延分區界限延展分布在市中心外城區交界處宜居性較高。

參考:

高義,王輝,王培濤,等.基於人口普查與多源夜間燈光數據的海岸帶人口空間化分析[J].資源科學,2013,35(12):2517-2523.

卓莉,陳晉,史培軍,等.基於夜間燈光數據的中國人口密度模擬[J].地理學報,2005,60(2):266-276.

封志明,唐焰,楊艷昭,等.中國地勢起伏度及其與人口分布的相關性[J].地理學報,2007.62(10):1073-1082.

梁文釗,候典安.宜居城市的主成分分析與評價[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44(04):51-54.

劉新華.因子分析中數據正向化處理的必要性及其軟體實現[J].重慶工學

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3(9):152-155.

付博.基於GIS和遙感的長春市宜居性環境評價研究[D].2011.吉林大學.

雖然沉迷賣萌和回答基佬性話題,不過我也很正經的 &> &<


包頭——典型組團型城市。(2.8更新)

一、組團型城市

包頭的組團形城市格局是五十年代興建包鋼時建立起來的,清代、民國發展起來的舊城是東河區,最西端的昆區(昆都侖區)是因為包鋼發展起來的,因為最初的建設者主要來自鞍鋼(昆區有一條路叫做鞍山道),所以昆區形成了一個東北方言島,尤其是在友誼大街附近的包鋼住宅區(包頭人稱之為為南區),感覺基本上就好像是身處東北的一個工業城市。青山是靠一機和二機(北方重工)發展起來的,形成普通話的方言島。

在過去的很長時間裡(見下圖,具體年代大約是八九十年代),包頭的三個主城區可以理解為:

昆區—包鋼—東北方言

青山—一機、二機—普通話

東河—舊城—晉語大包片

整個城市是下圖這樣的布局:東河、九原(過去的郊區)、青山、昆區4個城區被鋁業大道—巴彥塔拉大街—建設路—鋼鐵大街串到一起,整條大街從京藏高速東興出入口到包鋼,一共40公里,號稱「百里長街」。在十年前青山和東河之間沒有發展起來的時候,它們之間9公里長的建設路完全都是在野地里。

除了東西向的百里長街之外,另一條很重要的道路是南北向的阿爾丁大街,雙向十車道(據說撤掉中間的隔離欄就可以起降戰鬥機),連接青山昆區和包頭火車站,早些年包頭站附近沒有發展起來,走在阿爾丁大街南段也是有一種走在野地里的感覺。

圖:從阿爾丁大街最南端的包頭站候車室里拍攝的阿爾丁大街,最遠處的大樓是過去的包頭市政府。

三個區把組團型城市發展到極致,每個區有各自的重點中學、重點醫院(除了青山沒有三甲醫院)、商圈等設施,好像三座可以獨立運行的城市:

昆區:包鋼一中,包九中;包鋼醫院,一附院;包百大樓。

青山:二機三中,一機一中;二附院;娜林商廈。

東河:包一中;包頭市中心醫院;東百大樓。

除了昆區、青山、東河以外,九原區、稀土開發區、濱河新區、新都市區、石拐新區都是這個世紀相繼發展起來的。

組團型的布局造成了城市框架的大,比如以上提到的百里長街,還有幾個其他細節可以體現:

東河的包頭東站到昆區的包頭站之間16公里(武漢的漢口站和武昌站之間也就20公里),大部分列車兩站都停。

包環鐵路(見上面的包頭地圖),連接市區周邊各大工廠, 一圈68公里!!運行2小時!

還有,市區很多的公交線路非常長,比如昆區到東河的35路,單程31公里。

二、遙遠的市轄區

另外,包頭還有一個離主城區140多公里(鐵路里程)的城區(飛地):白雲鄂博礦區,這個市轄區四周被達茂旗包圍,人口僅2.6萬。主城區與白雲鄂博之間火車運行時間需要將近三個小時。白雲鄂博礦區為包鋼和各大稀土廠提供礦石。見下圖:

三、主城區常住人口統計

常住人口統計(六普):

昆區:72.7萬,青山:48.1萬,東河:51.2萬,九原:19.6萬。其中昆區是自治區人口第二多的區縣,僅次於只有一個城區的通遼的科爾沁區(城區)。

四、計劃經濟時代烙印

作為一五計劃興建的工業城市,計劃經濟的烙印在這座城市顯而易見:

市區有5處一共時代留下的毛像,分別在昆區的包百商圈、青山的二附院、青山的一機廠、二零二廠、東河的包鋁。

圖:二零二廠的毛像

比如,包鋼、一機、二機、二零二廠未改造過的住宅區,濃濃的蘇聯風格:

圖:昆區少先路的舊住宅樓

再比如,那個火紅的年代留下來的俱樂部、劇場、工人文化宮:

圖:二零二廠俱樂部

還有,從包頭(主要是青昆二區)的路名上也可感受到來自上個世紀的氣息。

青山區:從北往南三條東西向主幹道名稱:青山路、文化路、科學路,從西往東五條南北向主幹道名稱:富強路、幸福路、呼得木林(蒙語名,意為勞動)大街、自由路、民主路,這些路名里除了青山路以外,都是有很強的時代感:文化、科學、幸福、富強、民主、自由...青山的其他小街巷的名稱還有:互助道、繁榮道、合作道、文學道、昌福道...

在昆區,也有類似的情況,只是沒有青山這麼明顯:除了鋼鐵大街以外的東西向主幹道(從北往南):團結大街、青年路、(鋼鐵大街)、少先路、友誼大街,一些小街巷名稱:三八路、紅岩道......相關問題回答:

有什麼關於內蒙古的冷知識? - Kishen Sharma 的回答 - 知乎


神奇的台北:

台灣的城市最為特殊的就是台北了。

台灣整體地貌,為西低東高。所以,台灣主要城市都集中在西部沿海平原地區。西北部為桃園、新竹縣和新竹市,而苗栗縣大部分為山地,自然將西北部板塊與中部分割。中部則為台中和彰化城市群。跨過濁水溪則為台灣最大平原板塊雲嘉南平原,此平原一直向南延伸至高雄。這些城市基本都是坐東朝西,背靠山脈,面向台灣海峽。

台灣西岸城市群(自上而下為桃園新竹、台中彰化、雲嘉南)

台灣山脈大致縱向(從左往右:雪山山脈、阿里山山脈、玉山山脈、中央山脈、海岸山脈)

而東海岸,則是徹底被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分割。因此平原不多。而宜蘭則是一個台灣東部的一個奇葩,三面分別被雪山山脈,玉山山脈和中央山脈環抱,東面一面朝海,在這裡形成了台灣東部最大一塊平原區域叫蘭陽平原,也是宜蘭的主體地區。而宜蘭以南,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之間有一個細長的峽谷,也就是花東縱谷,南北兩個出口就是花蓮與台東。

蘭陽平原

花東縱谷(藍線)

台灣大部分城市都是坐山靠海。但是台北就不同了(這裡忽略南投這個高原城市),台北市一個典型的盆地組團城市。山地包圍中有一塊大型平原,而這塊平原有通道可以向外界延伸。而這塊平原內部則是多條河流交匯,因此這裡之所以是台灣的首善之區,是有其道理的。

大台北地形圖

台北市主城區,主要是在基隆河南,淡水河以東為主體。萬華、中正、中山,大同為西區,台北的老城區,開發較早,本省人較多,也就是所謂的選舉時綠大於藍的地區。而大安、松山、文山、南港、內湖(基隆河北岸)、信義則是東區,也是新開發區,功能和地位有點像上海的浦東,集中了台北的高新產業和金融服務業,比如信義的101大樓以及商圈、內湖的科技園區、松山文創園區。所以這裡是集中來自台灣各地的人,同樣也有眷村區,101旁的四四內村,所以這裡也是所謂的藍大於綠區。

台北西區(中正中山萬華大同)

台北東區(信義大安松山文山內湖南港)

而台北市的北部兩區也就是士林和北投,背靠陽明山,城建部分主要位於陽明山下靠近淡水河的沿岸地區

而就整個大台北而言,少不了新北和基隆。新北圍繞台北,而新北的市中心則是位於萬華和大安對岸的永和、中和、板橋、土城。板橋則又和新莊隔著大漢溪,而大同的對岸則是新北的三重區,淡水河的入海口,東岸為淡水區、西岸為八里區,也是台灣重要的海港。

新北主城(板橋、中和、永和、土城)

與此同時,大台北盆地並非是封閉,它有幾條道路通向外部

西部通道:桃園。桃園東部與新北西部被山地隔開,而這塊山地中央則是林口台地,北部為新北市林口區,南部為桃園市龜山區。林口台地有多條道路直通山下,其中為中部的「國」道1號,聯通桃園市中心與台北市中心。同時,桃園市區南部的八德區,通過大漢溪谷地的三峽、鶯歌又可以與新北主城區相連,而這裡則有台灣最重要的高速公路:福爾摩沙公路。

林口台地

大漢溪谷地(紅圈分別為鶯歌、三峽、土城)

東北通道:基隆。基隆是天然良港,是大台北的對外窗口。從台北的內湖出發,沿著基隆河谷向東,經新北市汐止,即可到達基隆。「國」道1號,福爾摩沙公路經過該通道。

基隆通道(紅圈為南港內湖,藍圈為基隆市中心)

東南通道:蘭陽平原。隨著解放軍對外作戰能力的增強,因此「國」軍認為,解放軍從東線攻台的可能性增大。而東線來看唯一適合的登陸作戰的就是蘭陽平原。而蘭陽平原,可以說是大台北的後門,從南港區向東南延伸的蔣渭水高速,與蘭陽平原相連,而其中的雪山隧道更是蔣渭水高速的咽喉,而附近又有大台北的水源地,翡翠水庫,因此這條通道在戰略意義上非常重要。所以,2016年的漢光軍演就選擇在這裡進行。

東南通道(上藍圈為南港內湖、下藍圈為宜蘭、紅圈為雪山隧道、黑線為蔣渭水高速)

相關新聞:

台首度為軍演封閉雪山隧道 蔡英文身穿防彈衣校閱演習


想說西安結果被人說了QAQ…西安是我最喜歡的城市,跟著答主@千紙長安 補充一下西安好了。

聲明:

1、引用的會標記出來,侵刪。沒引用的基本上都是出自我手。

2、根據文獻和材料而確定的古代地點會有一定偏差,歡迎有根有據的指正。(有一些上世紀地名現在都改了,非常不好找)

3、未經同意拒絕任何一切形式轉載和截圖!!需要轉載和引用請先告訴原作者並標明,謝謝,跟我說一下不會掉肉掉錢,靴靴。

  • 【西安城建至今還能找到古人遵循三桓四象的遺迹】

我國古代把天空里的恆星劃分成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區。所謂的「垣」就是「城牆」的意思。「三垣」是「紫微垣」,象徵皇宮;「太微垣」象徵行政機構;「天市垣」象徵繁華街市。這三垣環繞著北極星呈三角狀排列。在「三垣」外圍分布著「四象」:「東蒼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說,東方的星象如一條龍,西方的星象如一隻虎,南方星象如一隻大鳥,北方的星象如龜和蛇。由於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天空的星相也隨著季節轉換。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蒼龍顯現;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頭;秋冬之交,朱雀上升。

這也是當時長安建都和後來成為龍脈的的考慮。歷朝歷代都不一樣,不過在現在的西安依然有留下痕迹。

隨著時間推移,現在找了下也能找到。

1、南朱雀-朱雀大街(唐代建成,唐長安城中心街。紫色圈,現今還存在)

2、北玄武,兩個玄武門(都形成於隋唐時期,都在北方,粉色圈代表太極宮和大明宮的玄武門)

3、東青龍(黃色圈,青龍寺也是古代建成的,歷經了戰亂和朝代變化啊,後面越來越小了。)

4、西白虎(古代應該有類似命名,當今不可考,只找到在藍圈附近的地方,也就是周至縣的觀星台,周至縣在先秦時期前後是國都範圍。估計是和秦建都咸陽有關係。)

雖然距離不同,滄海桑田改朝換代後,方向還是幾乎一致,

  • 【「天府之國」——原指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渭河平原】

1、圖片來自央視紀錄片《東方帝王谷》,剛看完。啊看得我更喜歡西安了QVQ,然後推薦大家看,央視紀錄片越來越棒了。

剛好最近在看幾個講先秦歷史的紀錄片,順便說說。

「天府之國」最早出現在《戰國策·秦策一》:「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

最早本是形容地圖上的渭河平原的,平原在戰國時期的經過秦國的「耕戰」政策之後,軍民開墾了渭河平原及其周邊地區,加上上古時期關中地區氣候濕潤,適宜種植,物產豐饒,也成為秦國雄霸諸侯的基礎。

直到今天,從咸陽機場起飛降落還能看到平整的土地和公路,都是先人的功勞。從我的實拍圖裡感受一下令人肅然起敬的先祖勤勞吧。(圖是從咸陽機場起飛時候拍的平原一角,整大片非常整齊看得舒服的很。)

渭河平原由黃河支流渭河沖積,夾在秦嶺和黃土高原之間。另外,西安在上古和中古時期為什麼是首都,還有水的原因。

2、八水繞長安

這是西安成為古都的一個重要原因,後來隨著氣候變化水流減少了,西安在千年之前氣候應該是濕潤的。

現在西安市政府好像又弄起來了,通過引流的方式。

後來這個名稱才形容四川的成都平原,當然了,當時四川一部分也屬於秦地。

【念兩句詩,說幾個從這裡走出來的成語和歷史事件】

範圍包括咸陽。

——————臨潼區·驪山範圍—————

1、白居易《長恨歌》: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地點發生在華清池和華清池的長生殿遺址,都在臨潼區的驪山森林公園範圍內。

2、「烽火戲諸侯」的典故、西安事變發生的地點都在西安驪山。烽火戲諸侯現在都是個景區了……近現代歷史中「西安事變」也是從這開始,華清宮南邊的五間廳就是。

3、草菅人命

成語起源於秦始皇陵的修建。有兩個故事形成了這個成語的來源。其一,秦朝統一之後,濫用民力和繁重徭役就沒停止過,從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開始修建鄭國渠、靈渠、到徭役負重頂峰的修建阿房宮,秦始皇陵墓,光秦始皇和秦二世就讓72萬人去修建了39年,最後還活埋了他們。另外一個故事就是胡亥篡位後殺掉了所有的兄弟姐妹。

驪山從古至今真是個有故事的山啊……好幾個詩詞典故歷史事件都是從這個地點出來的。

————————未央區·大明宮區域————————

1、「千官望長安,萬國拜含元」——這裡指的是唐大明宮含元殿萬國來朝的景象。

含元殿現在只剩地基了……(圖來自網路,我當時沒拍)

發一個復原圖你們感受一下:

含元殿在地圖上就是下圖玄武門遺址公園地標那兩個小點。

2、唐代四次玄武門事變

三次在大明宮玄武門,最著名的李世民玄武門事變是在太極宮玄武門裡。太極宮早沒了,遺址在學校里,沒有開發,一片荒草。

大明宮玄武門我實地去看過。時隔一千多年了,原牆已經被保護起來了,就在這個新建的牆體裡面,實拍圖。

復原圖大概長這樣:

——————蓮湖區·泛西市區域(包含古代隋唐西市和現今大唐西市)——————

?首先能確定唐代西市遺址範圍應該是長方形里這個範圍(不精確,是個大概區域),和現在的大唐西市挨的很近。

開遠門是隋唐時期存在的,現在已經沒有了,遺址上是地鐵站。開遠門在隋唐時期是是絲綢之路起點,外界出入長安城的地方,長方形里當年是唐朝著名商賈中心,吐蕃(今西藏),回鶻(今維吾爾族的祖先之一),大食(中古阿拉伯帝國人),大秦(古羅馬等近東地區的人),新羅(中古日本),百濟(朝鮮半島西部一個存在過的國家),高麗(不用我說也知道是哪裡)出入長安。

以波斯人、粟特人、各路胡姬在此貿易往來,好不熱鬧。

1、李白 「落花踏盡游何處 笑入胡姬酒肆中」——有學者考證,這句詩經過地點唐代的西市,經過唐代皇家園林,就是現在的大唐芙蓉園的春明門,到達曲江池這一路線,這幾個地方在唐朝都是娛樂好去處,也是商業大小中心。

2、杜甫「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古稀」一詞考證最早見於杜甫《曲江》二首,寫詩當時還在安史之亂,杜甫行至現在曲江池的遺址寫下了這一首感懷了一下人生。

此處應該配一張語文課本的他的表情圖應景一下↓

3、白居易《賣炭翁》里老翁與白居易相遇地點和採集地:唐朝西市終南山

經考證與賣炭翁的對話是唐朝西市裡的炭市街,採集地點應該是終南山。現在的大唐西市其實是包含了唐朝西市和絲綢之路起點以及隋朝的利人市的商業區。

無聊測量了從終南山腳下到現在存在的解放前的炭市街和唐朝西市遺址,都是接近30公里,按照賣炭翁的身份,假設駕馬車,在路上至少就要一個時辰(2小時),那麼賣炭翁一天來回就要大概四個小時左右。

————————跨越西咸交界處也有典故————————

1、涇渭分明
——看八水繞長安的圖,最早就是從涇河和渭河延伸來的,因為涇河是西北-東南向,渭河則是西南-東北向,基本上是方向接近垂直。涇渭當然也有不分明的地方是交界處的涇渭鎮和涇渭新區(滑稽)

順手找了下圖,中國國家地理網有拍過,現在也不分明了,倒可以說是「涇渭漸變」「涇渭交融」。但是先秦時期破壞小,應該相當分明,圖源於國家地理網的專題報道↓

2、鴻雁傳書:地點在西漢時期的上林苑

出自《漢書》卷五十四。「數月,昭帝即位。數年,匈奴與漢和親。漢求武等,匈奴詭言武死。後漢使復至匈奴,常惠請其守者與俱,得夜見漢使,具自陳道。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這個是在史書中明確記載的,比項羽的傳說可考。

漢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單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後,漢朝與匈奴和親,但單于仍不讓蘇武回漢。與蘇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蘇武的情況密告漢使,並設計讓漢使對單于講:漢朝皇帝在上林苑打獵射得一雁,雁足上綁有書信說蘇武在某個沼澤地帶牧羊。

單于聽後,只有讓蘇武回到長安。

「上林」指的就是秦漢時期的上林苑,西漢對秦代的上林苑做了擴建。這個上林苑不是今天西安市內那個上林苑,古代那個經過兩朝擴建不知道比現在這個大到哪裡去了。現在的上林苑在曲江池北邊,不在這個範圍內。

————————咸陽區域————————

古代咸陽城地圖大概是這樣的

而根據後來的幾位歷史學家和學者對咸陽城的範圍確定,大概如下↓

基本和今天的咸陽重合。說到西安歷史文學典故,是不能把咸陽拋開的,咸陽也出了不少典故成語。

1、一字千金——來源《史記·呂不韋列傳》,也是一個發生在古咸陽都城歷史典故:「呂不韋乃使其客人人著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餘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意思是當時秦國丞相呂不韋當時做完了呂氏春秋,仿效商鞅南門立木,在咸陽城門處布告,只要有人能增減一個字,都按千金計算。

2、圖窮匕見、怒髮衝冠、指鹿為馬、逐客令:都發生在當時的咸陽宮裡。

完璧歸趙和怒髮衝冠都說的都是「完璧歸趙」這個歷史典故。圖窮匕見伴隨的典故有「荊軻刺秦王」、指鹿為馬是趙高以此作為檢驗朝臣的辦法。

雖然不是成語只是個熟語也要說一下,這個是秦王政二年平嫪毐反叛,罷丞相呂不韋的事情後,秦始皇聽取了朝臣建議要下逐客令驅逐非秦國人,當時的丞相李斯寫了《諫逐客令》向秦始皇說會喪失人才,最後撤銷了逐客令,當然這個詞也保留至今了。

3、鉤心鬥角付之一炬:阿房宮和咸陽宮的孰是孰非?

鉤心鬥角最早指的是杜牧寫的《阿房宮賦》里秦代阿房宮的建築,但是實際上更大可能是咸陽宮。經過2002年中科院考古隊考證,阿房宮並未建成,只有一個地基和前殿,可是前殿也大的可怕,接近一個故宮了。再然後秦朝就被胡亥作到下線了,阿房宮就裸露地基在歷史中。在咸陽宮中幾個出土遺址中(遺址未全部出土)都有被焚毀的草木灰和紅土痕迹,不過不能完全確定。

1)鉤心鬥角:

心,指的是宮室中心;角,斗角,房檐上翹起來的地方。鉤心,指各種建築都向中心區攢聚,所以阿房宮的建築可參考圖上的類似外觀設計(兩圖都是唐代建築和模型,可參考屋頂,顏色和細節有些許不同)

要說鉤心鬥角建築最接近還是清代紫禁城,很有趣,越到近代王宮建築群越接近「鉤心鬥角」。

2)「付之一炬」:故宮在此淪為阿房宮和咸陽宮的單位。

根據學者考證和史書記載,我做出了阿房宮大致地基範圍↓

咸陽宮因為兩千多年前就被焚毀了,目前範圍難以確定,不過,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描述:「咸陽之旁二百里內,宮觀二百七十,復道甬道相連,帷帳鐘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在杜牧的《阿房宮宮賦(也可以叫咸陽宮賦)》也說了「覆壓三百餘里,不見天日」,秦始皇到死都還沒走遍杜牧筆下的「阿房宮」。

按照秦代200里≈今天83.5公里,古文翻譯過來也就是83.5km2範圍里有270座宮觀,用復道和甬道一個個連接起來,密密麻麻不見天日。按照換算倍率,哪怕是杜牧筆下的咸陽宮也覆蓋了300+里≈今天126公里以上。

所以咸陽宮按照史書記載應該在83.5平方公里(有宮觀區)~126+平方公里之間(覆壓面積)。(max值<160平方公里,因為301~399都可以稱為「三百餘」,所以按照400帶入的話,最大不超過160平方公里)

在這裡開個腦洞,以下採用假設法,表示咸陽宮和阿房宮大到咋舌:

···假設事實是《阿房宮賦》里是咸陽宮,燒了三個月還沒完;

···再假設擁有項羽牌的火把的FFF團用100天(方便好計算的假設)燒完為標準計算其他宮殿被攻略的天數;

···這裡以故宮為衡量單位計算面積(滑稽),大概丟著項羽牌FFF團火把到其他宮殿和假設被滅的天數應該是這樣的(以下均是估算,數值範圍有波動)

? 秦咸陽宮(只算有宮觀的區域,不包括上林苑等其他區域)83.5平方公里~126+平方公里≈116~175個故宮單位。(最大不超過222個故宮單位)100天燒完有宮殿的地方最少1天也要紅火0.835平方公里為標準。
? 明清故宮是0.72平方公里為1單位,約一天左右。
所以,
?秦阿房宮光前殿0.55平方公里,已經逼近一故宮單位了,前殿至少能紅火一天。
漢長安城的未央宮4.6平方公里≈6.4個故宮單位,紅火至少約5天半
漢長安城的長樂宮6.6平方公里≈8個故宮單位,至少約8天
唐大明宮是3.3平方公里≈4.6故宮單位,至少約4天

樣子如下↓(圖見水印,地點:涿州影視基地秦王宮)

唯一知道的是範圍肯定比阿房宮大,在阿房宮的北面,具體位置範圍難以知曉。

從地圖,追本溯源,看天圓地方大小;讀地圖,以史為鑒,知古今滄海桑田。這就是我所認為的如何用地圖解讀城市。


地理狗來答這個好玩的題,介紹幾個有趣的城市給大家認識。

1.揚州:吃水不忘挖井人,感謝當年有錢人

中國有兩條重要的河流從揚州相交穿過。

中國第一大河——長江橫穿江蘇南部,長江的中下游段因為江深水闊被譽為黃金水道。

從揚州開始就正式進入河口沖積平原(三角洲),說人話就是最肥沃的土地。

世界上開挖的第一條人工運河叫邗溝,聯通了長江和淮河。

是春秋時期吳王夫差修的,就是被勾踐卧薪嘗膽滅了的那位,揚州就是在兩千多年前為保衛邗溝而誕生的。

後來,隋煬帝繼續挖,成為了京杭大運河的締造者。

不過隋煬帝專業招黑,人們都說他挖運河是為了看花,現在瓊花還是揚州市花,大家感受下,隋煬帝這犯得著么?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大部分河流都是自西向東流淌。

本來隋煬帝修這條南北向的大運河無非就是想吃點江南的大米,可沒想到這一下打通了帝國經濟的任督二脈

流通貿易成為新的財富來源,大運河成為了一條財富河流。

到了唐代,上海還沒露出海面呢,揚州就已經成為了富貴風流的世界中心。

這裡是唐朝最繁華的碼頭——東關古渡

蘇北沿海灘涂自古以來就是海鹽產地

明清以來,運河畔的揚州成為中國鹽運中心

政府還把鹽業管理機構設在揚州,這裡成為全國一半食鹽集散地,匯聚了眾多富甲天下的鹽商

今天去揚州逛園林,都是鹽商的宅子。

鹽商和一般暴發戶可不一樣,他們特別有錢還特別會花錢,如何花錢逼格高呢?

當然是玩藝術!

鹽商家家戶戶會養個戲班子,相當於現在的樂隊,專門用來吃飯時候唱歌助興。

還流行包養書畫藝術家,畫竹子的鄭板橋就是其中之一。

此外,作為中國有錢人的重要標誌,一定還要會吃啊!

豪門的標準就是什麼貴吃什麼,怎麼難怎麼做」,比如「雞包魚翅」是鹽商家常菜。

後來,修個宅子,包養個歌手藝術家都算不了什麼,請皇帝吃飯才是真闊氣!

資深旅行達人——乾隆,多次下江南都是揚州鹽商安排食宿,鹽商派自己家廚子去給皇帝做飯,對於廚師刀工有變態要求的大煮乾絲就是乾隆的最愛。

鹽商家廚成功將淮揚菜發揚光大,雖然揚州的繁華早已落幕,可是淮揚菜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

吃水不忘挖井人,感謝當年有錢人。

2.哈爾濱:豬肉燉粉條里的時髦飛地

故事要從哈爾濱那古老悠久的歷史講起,騙你的啦,哈爾濱算是中國最為年輕的城市之一了。

城市的出現源於工商業的繁榮,其實就是為了滿足人類天生的購物慾望。

兩百年前一個英國人發明火車之後,鐵路沿線成為了新的物流集散地和買買買中心,哈爾濱作為中國第一代火車拉出來的城市隆重登上歷史的舞台,這條鐵路還是洋人修的。

1891 年,沙俄政府財大氣粗決定干一件大事,修建世界上最長的鐵路------西伯利亞鐵路。

西起首都莫斯科,穿過亞歐分界烏拉爾山脈,東到太平洋出海口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長度近一萬公里,跨越8個時區,沿途有 1000 多個火車站,牛逼吧?

1896年,作為西伯利亞大鐵路在中國境內的延伸,大清東省鐵路,簡稱中東鐵路開工建設。

一個叫果科沙依斯基的俄國佬(名字可真難寫)繪製了松花江兩岸目測圖,圖中標出哈阿濱、哈阿濱燒鍋等幾十處村莊。這可是一百多前,哈爾濱第一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

就像當年深圳被鄧爺爺畫了一個圈,俄國佬這一筆可不得了,哈爾濱立刻成為中東鐵路建設中心,也成為中東鐵路T型的三岔交匯點,最重要的鐵路交通樞紐。

第二年中東鐵路就開建了,鐵路修到之處,原來滿清封閉的東北平原,突然開始了現代化進程。

1903年中東鐵路建城通車時,哈爾濱人口達到6萬,三分之二是外國人。

到了二三十年代,萬惡資本主義已經將小漁村徹底腐蝕了,哈爾濱已經從東北翠花兒變身成為摩登女郎,街頭巷尾都是央行會所、劇場電影院、咖啡館和跑馬場,地理狗都經不住感概你們城裡人可真會玩。

先後有33個國家的16萬餘僑民聚集這裡,16個國家設領事館,俄國移民一度到達20萬之多,哈爾濱城市建設就是按照俄國人的意願山寨了一個莫斯科。

為了迎合大量俄國鐵路工人和家眷移民的內心需求,教堂作為西方世界的心理輔導中心被快速建立起來,哈爾濱的第一座東正教堂是1900年開建的聖尼古拉大教堂,不幸的是在文革期間被革命小將強拆了。

好在聖索非亞大教堂保留至今,要不上帝該生氣了。

聖索菲亞教堂是東西伯利亞第四步兵師修建的隨軍教堂,於1907年竣工。1932年重建完成後,它成為遠東地區最大的東正教教堂,也是哈爾濱的城市名片。

這是《黃金時代》劇照。

所以,今天我們可以在典雅的俄式西餐廳里喝著紅菜湯,和大碴子東北哥們聊一聊普希金。

3.威尼斯:人類富貴病的源頭

義大利面向非洲大陸,身後是歐洲各國,自古以來,這裡就是東方世界和整個歐洲商品交換的交通要道

大部分歐洲人在家種地的時候,義大利人就干起了當今最時髦的行當——國際貿易

通過地中海貿易,義大利崛起了當時歐洲最大的城市,威尼斯就是其中之一。

威尼斯位於義大利東北部潟湖中。

澙湖就是因為泥沙沉積,把海灣和海洋分割開而形成的湖泊。威尼斯就是由澙湖中一百多個小島組成。

直到現在,唯一交通工具還是船,這種威尼斯尖船叫貢多拉,距今有一千多年歷史。

船夫會穿著條紋衫一邊撐船一邊唱歌,貢多拉好貴啊(人民幣700塊20分鐘起),狗聽著情歌含著眼淚攥緊了手裡的錢包。

一般城市都建在自然環境好的地方,只有威尼斯是個美麗的意外

公元500 年前後外族入侵,人們逃難才來到這片淤泥和沼澤地

木有耕地,木有木材,連基本的淡水都木有,人們為生活所迫開始販賣這裡唯一土特產——海鹽

沒想到生意還不錯,威尼斯人開始染指香料

通過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將來自錫蘭、印度的胡椒、肉桂,來自馬來西亞的豆蔻和丁香,來自中國的生薑,高價賣給歐洲的貴族。

再後來,嫌香料來錢慢,直接開始販賣人口,公元1000 年左右,威尼斯成為歐洲最大的奴隸市場

到了15世紀,威尼斯進入全盛時期,壟斷了東西方貿易,成為歐亞兩洲最重要的物流集散地金融中心

里亞托橋所在地方就是當年最繁華的商業街。

現如今威尼斯物價極高,喝咖啡還要買座位,上廁所10塊錢,當地人都住不起要搬走了,可依然擋不住遊客們要一睹曾經地中海最富強的海上共和國風采。

當年的威尼斯商人已經富到可以買下全宇宙了,全球最豪的銀行家、珠寶商、造船商都生活在這裡。

以狗對有錢人的了解,每當到了這個階段,他們就要開始玩藝術了。

果然,商人們開始資助建築師和畫家,開始建豪宅,威尼斯建築流行奢靡的東西合璧的混搭風,互相鬥富,看誰家更奢靡。

偉大的威尼斯畫派就這樣誕生了,提香12歲來到威尼斯過上富貴生活之後就再也沒走。

威爾第的歌劇《茶花女》在威尼斯鳳凰歌劇院首演成功,風靡世界經久不衰。

從商業文明到文化藝術大放異彩,威尼斯貴族追求窮奢極欲的生活方式攀比鬥富的消費方式影響了整個歐洲幾個世紀。

至今都引領著義大利所有設計行業的潮流,這也是人類富貴病的一個源頭。

4.新加坡:地圖上兇悍的小紅點

其實這是個國家啦,但是比咱大天朝城市小多了,所以人們都叫他坡縣。

新加坡太小了,在大部分地圖上都找不到啊。

讓地理狗為你們放大,是不是還是有點看不到?

新加坡最早是個大英帝國在東南亞的貿易據點,後來二戰又被日軍打造成色情基地。

東南亞典型的髒亂差老破小,四分之一人口在貧困線之下。

二戰結束,亞非拉各國都爭先恐後鬧獨立,只有新加坡每天都想著能不能找一條大腿抱住。

因為它真是太嬌小了開車一小時就橫跨東西了。

沒有任何資源,身為一個熱帶島國,吃魚都要進口(70%魚蝦來自泰國和馬來西亞)。

沒有湖,連個像樣的河都沒有。地圖上藍色的都是水庫。

被稱為母親河的新加坡河只有3公里長,其實就是遊客們看魚身獅面像的小水灣。

這個世界上人均水資源量倒數第一的國家,至今還要從馬來西亞進口淡水。

新加坡北邊隔著柔佛海峽馬來西亞相鄰,如人所料,新加坡緊緊抱住了馬來西亞這條大腿。

1963年,馬來西亞聯邦成立,新加坡歡天喜地成為大馬的一個省。

馬來西亞是一個以馬來人為主穆斯林國家,而新加坡有70%的華人,哎,兩個民族之間有點合不來,最後還鬧到街頭打群架。

最終兩年後,馬來西亞聯邦投票把新加坡趕出去了。

當時任新加坡總理的李光耀就哭了(真的哭了,當眾落淚),因為他知道新加坡這個爛攤子正式開啟孤島生存模式了。

不過李光耀擦乾眼淚乾了一件特牛逼的大事——解散國會。

大意是,從今往後,誰特么都不要瞎BB,新加坡老子說了算。

自此,李光耀這個CEO,帶領著新加坡有限公司走上了一條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不歸路。

雖然新加坡作為一個獨立國家擁有浩瀚無邊的缺點,但這地段真心不錯。

東南亞的中心,還守在馬六甲海峽的出口處。

馬六甲海峽一千多公里,是全球能源進出口的最重要運輸通道,全球每年有近一半的油輪都經過此通道。

終於,新加坡成為了一名光榮的石油二道販子,從中東進口石油,本地加工後賣給中日韓美這些大哥。

很快,這裡成為亞太最大的煉油中心,亞洲石油定價中心。哎,怎麼但凡和石油沾點邊都能一夜暴富呢,老天對我不公平啊。

工業快速發展,制度法律保駕護航。

吃口香糖違法,地鐵喝水違法,恨不得你家飛出蚊子都違法。

人人害怕坐牢挨鞭子,新加坡政治安全穩定、政府廉潔高效、城市一塵不染,商業環境極好。

世界各地有錢大佬和各大跨國公司全來了,連世界廁所組織的總部都忍不住搬到這裡。

幾十年的時間,新加坡人均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金融中心亞洲最富有的國家。

這就是一個東南亞小小蝦,奮力博大海的故事。

沒有驚濤駭浪,只有一點東方的智慧、一點西方的規則,不多不少剛剛好。

地理狗寫的好累啊,其實還有很多和城市有關的故事,等我再補充。

如果想聽更多地理狗瞎扯淡,

知乎專欄

微信公眾號:地理狗看世界(diligou)


說個我的家鄉。

合肥。

我們先對比一下同比例衛星圖,看一下華東巨無霸上海跟合肥的面積比較。

這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上海

這是大家不太懂的合肥

看起來建成區面積差距巨大,上海還是很牛的。

那我們來看看同比例的南京。

好像就沒有那麼大差距了。

建成區數據上合肥比南京小很多,原因主要是已經跟合肥連成片的肥東肥西自己長豐縣的北城在行政上不屬於合肥市區,統計上也不會歸類到一起。而南京已經把所有下轄縣劃成區了。

合肥行政上只有四個區,如圖,環城公園以內的老城區跟合肥北側叫廬陽區,西側叫蜀山區,東側叫瑤海區,南側叫包河區。

但是合肥又有很多個功能區,如圖,西側的高新區,西南特別小一塊的政務區(市政府所在地),西南的經開區,以及經開區再往西南的肥西縣,現在開車從經開到肥西管轄的區域基本上是看不到分界的,車開著開著導航就會告訴你到肥西縣了。

我們看一下東側跟南側,南側G3京台高速以西還是剛才的經開區,以東就是濱湖新區(省政府所在地)了,濱湖新區濱的是巢湖,最南邊的大片水域就是中國第五大淡水湖巢湖,目前整個巢湖都屬於合肥市管轄。而合肥正東面,就是肥東縣城,跟肥西一樣,開車過去看不出來分界,開著開著就到肥東了。合肥東北角,是新站開發區,新站再往北就是長豐縣縣域了。而整個合肥的東南角,過了東二環以外,現在基本是什麼都沒有的,破破爛爛的地方,基本就是破房子跟農田,行政上應該屬於肥東縣,這一大片地現在正在規劃東部新城,未來可能會比較有潛力。

我們看一下合肥北邊,有一條南北向的主幹道鏈接廬陽區跟北城新區,北城新區簡稱北城,行政上屬於長豐縣,但北城不是長豐縣城所在地,長豐的縣城水家湖在合肥最北側,靠近淮南。

基本就是這樣,整個合肥的行政規劃比較複雜,說起來就四個區,但是擁有多個功能區,功能區的行政和規劃和統計基本上都是獨立的,擁有管委會,沒有區政府。但是他們的管委會又受到所在的行政區區政府管理。

合肥目前發展比較好的區是蜀山跟包河,蜀山帶著高新區和政務區,包河區帶著濱湖新區,這幾個區域發展很快,管理上也比較有力,而坐擁老城區的廬陽跟東側的老工業區瑤海區則有點不爭氣,尤其是瑤海,基本上是整個合肥最髒亂差的地方。這種現象,跟合肥區劃太亂有很大關係,如果把不爭氣的廬陽和瑤海分拆變成同樣面積和範圍的四個區應該會好很多,畢竟現在轄區面積大了有點尾大不掉的感覺。

今天網路還可以,更新一下,送大家兩張圖,都是私貨。

2016年12月某日的衛星夜光圖。

放大填色以後的皖江流域夜光圖,中間的是合肥,東邊偏北一點點的是南京,南京往西南沿江分別是馬鞍山跟蕪湖。


不得不談我的家鄉延安了。高中學習地理的時候,提到一種城市形態--帶狀城市,代表就是延安。

延安在延河、杜甫川河的川道上發展起來,夾在寶塔山、清涼山、鳳凰山三山之間,城市整體看來就是Y字型。如圖

這是在微博上截取的圖片,很清楚能看到延安的發展空間只能順著河道和山溝發展,橫向上根本無法拓展。市區最為寬闊的東川最寬處也不足一公里,長度卻超過了20公里。而地形更為狹長的南川,最寬處只有200米,只有兩三條馬路的寬度。(ps.也能看出退耕還林的效果,還是很顯著的,夏天來過延安的都知道延安已經看不出是黃土高原了,點一個大大的贊)。

隨著延安人口增加和城市發展,僅30多平方公里的建成區面積容納50多萬人口顯得特別擁擠,據官方資料顯示,延安市區人口密度接近北京、上海,達到每平方公里1.47萬人,局部超過了北京和上海的人口密度。延安的人均建設用地僅為72平方米,遠低於國家標準。一般城市半徑每增加1公里,可增加的建設用地在1萬畝以上;而延安的城市半徑每增加1公里,只能增加建設用地不足700畝。

於是,延安人要考慮城市和自己的出路,唯一的辦法就是削山填谷,上山建城。這一工程相當於在山上再造兩個延安老城區的面積。這一工程是目前亞洲乃至世界上在濕陷性黃土地區規模最大的岩土工程,在世界建城史上也屬首例。可以稱得上是現代版的愚公移山。

經歷了四年多的建設,延安新區北區已經初具規模。下圖是我剛隨手截的地圖

可以很明顯地看到Y字型的北面的山已經被填為平地,比山下的城區要寬闊的多。山上已經初具規模,道路公園學校醫院住房公共自行車等基礎設施已經建成,市政府也在去年搬了上去。新建的延安大劇院承辦了十一屆中國藝術節的開幕式。以前因場地原因停辦多年的越野賽也恢復舉辦,風箏節煙火表演等越來越多的文體活動也多了起來。

其實剛開始啟動這項大工程的時候,周圍很多人都並不看好,一來覺得確實不好建,要把山挖了填山溝再夯實簡直是天方夜譚。二來覺得山上會成為鬼城,心理上說很多人也不願意上去,覺得還是老城區生活更方便。

然而現在幾乎每個延安人都對這裡讚嘆不已,每個人的感受都是"新城真大"。平原上的老百姓可能永遠不能理解這種感受,但對於千百年來生活在大山夾縫中的延安人來說,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是前所未有的。

新區建設前後對比,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作為一個延安人,我也沒想到新區真的在山上修起來了,很高興看到她的巨變。以後,這裡還會通高鐵。

延安新區的建設絕對值得在延安甚至中國的城市建設上留下濃重的一筆。

最後歡迎大家來延安玩,延安真的不僅僅是紅色旅遊,一定和你想像中的是兩個樣子。

補一張截圖,來自央視紀錄頻道春節新發布的紀錄片《航拍中國之陝西》,新老城的立體感立現。


推薦閱讀:

有哪些在地球儀上能看到在普通世界地圖上看不到的現象?
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地圖真實嗎?

TAG:城市 | 地理 | 地圖 | 城市規劃 | GIS地理信息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