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友中有沒有人了解朝鮮人民軍歷史上和現時的裝甲部隊的部隊沿革,組織編製和裝備情況?求科普
對朝鮮人民軍的部隊構成,組織編製和裝備一直很有興趣,但囿於資料限制了解不多。請各路大神科普
4月5日已更完。
――――――――――――――――――――謝邀!
最近出門,耽誤了一下,見縫插針寫的極慢。但這個問題絕對是一個巨坑,原因在於一方面朝鮮是一個封閉的國家,信息極度不公開,莫說中國和韓國的公開資料很少(機密的我也看不著),就連我熟識的幾個前人民軍坦克兵,對於自己所在部隊的變革、編製和裝備也是不甚了了(應該不存在保守秘密的問題,這幾位兄台已經被東亞某國特色社會主義腐蝕的差不多了,而且網際網路上的巨大信息量早已讓他們那點「保密意識」拜服的五體投地,大部分時候不說話的原因是怕丟人);另一方面對一個國家的裝甲力量進行一個系統性的梳理,完全是著書立說的工作量,在這兒想完全說明白基本不可能,所以只能揀著我掌握的,簡單說一說。如有錯漏,實屬正常,歡迎指正。
另外,文中凡是涉及到韓文資料的,都翻譯成中文直接使用,就不貼那些花里胡哨的外文資料截圖,裝的很專業來騙贊了。
下面說正經的。我主要按照時間軸來闡述,兼顧編製發展和裝備變革。
一、朝鮮裝甲部隊的起源及戰爭表現(1948年-1953年)
二戰結束,美蘇兩大國將半島一分為二以後,朝韓兩國在蘇美的支持下,意識形態、政治體制嚴重對立。1948年8月、9月,韓國和朝鮮先後舉行選舉,建立獨立政權。朝鮮首相金日成、韓國總統李承晚都試圖通過武力手段完成國家統一,雙方在邊境線的摩擦不斷增多,關係更趨緊張。
李承晚韓國軍隊的M8裝甲車
旅團編製
1949年10月,第105坦克旅團整體換裝,每個坦克聯隊採取「三三制」編組,轄三個坦克大隊,每個大隊13輛T34,加上聯隊長坐車,共40輛。大隊的編組方法類似,下轄3個中隊,每個中隊4輛T34。整個旅團一線坦克作戰力量為120輛T34-85,外加數十輛SU-76M自行火炮,朝鮮第一支作戰裝甲力量宣告誕生。在當時的東亞範圍內,日本軍事力量已經被摧毀,中國解放軍正在四處搜羅能開動的日式、美式坦克及零件,其餘國家不值一提,除蘇聯遠東軍區外,朝鮮人民軍第105坦克旅團是首屈一指的裝甲作戰力量。聯隊編製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朝鮮裝甲兵也隨即迎來了高光時刻。
臨津江大橋
第107、109坦克聯隊配合朝軍第3、4師團進攻漢城北部通道―――議政府走廊。朝軍第4師團正面進攻防守的韓軍第7師團,吸引其注意力,第3師團以坦克開路,於6月26日攻佔議政府市東部重鎮抱川,從右側迂迴夾擊韓軍。韓軍第7師團在朝軍多路進攻下崩潰,漢城北部門戶洞開。佔領漢城後,由於韓國軍隊炸毀了漢城以南的漢江大橋,使得朝軍進攻受阻,特別是裝甲部隊無法渡江參戰。7月3日,大橋被修復,第107坦克聯隊的4輛T34-85率先抵達對岸,缺少反坦克手段的韓軍再度潰敗,朝軍拿下南岸據點―――永登浦,韓軍的漢江防線被突破,之後以第109坦克聯隊為先導的朝軍攻陷了仁川港。
還是這圖,永登浦在下邊
隨後,美國軍隊介入戰爭,史密斯特遣隊和第24步兵師主力先後投入戰場,但美軍發現以蘇械為主的朝軍火力明顯超過了日軍,經過車嶺、錦江等一系列攻防戰鬥,美軍的M24坦克和無后座力炮對陣T34顯的非常吃力,朝鮮人民軍的靈活穿插戰術也讓美軍非常不適應,第24步兵師收縮並被包圍在了大田。M24
7月20日清晨,朝軍坦克引導步兵衝進大田市區,美軍建制被完全打亂,只能各自為戰。麥克阿瑟電令騎1師加快馳援第24師,打開突破口。第24師師長迪安少將帶師部及部分部隊突出包圍圈,但師座大人不慎跌下山谷並落單。在山中獨自轉悠了一個多月後,8月25日,迪安少將被人民軍俘獲。人民軍為了諷刺迪安之前「殺進平壤吃冷麵」的狂言,特地安排餓得皮包骨頭的將軍大人吃了幾次冷麵。隨著戰爭進行,雖然朝軍依然連戰連捷,戰線不斷南推,但坦克部隊缺乏休整,補給線不斷拉長,加上美軍加大空襲力度,尤其是對地火箭彈和凝固汽油彈,使得朝軍裝甲部隊作戰使用大受影響。此外,美軍M26重型坦克(當時已經改叫中型坦克)M46「小巴頓」的運抵,也使得T34面對M24時的優勢蕩然無存,美軍坦克兵將T34蔑稱為「罐頭」。不過摧毀T34最多的是美軍的M4A3E8,佔到了朝軍坦克損失的一半。至1950年7月底,第105坦克師團僅剩42輛可以作戰的坦克。隨後在「八月攻勢」,第105坦克師團負責中路突擊,僅差一步就攻進大邱,但最後耗儘力量,功虧一簣,再無大規模進攻能力。1950年8月,第208獨立坦克聯隊配屬朝軍第8師團進攻韓國中部重鎮安東。經過激戰朝軍最終佔領該城,但由於坦克等裝備全部損失,人員傷亡巨大,第208獨立坦克聯隊被撤銷番號,重新改編回教導聯隊,再次編入第105坦克師團序列。8月23日,為了加快「八月攻勢」,人民軍在蘇聯成立了第16、17坦克旅團,兩支部隊人員以蘇聯教官培訓的朝鮮裔蘇聯人為主,共有85輛坦克。其中第16旅團轄第41、42、43坦克聯隊,每個聯隊有15輛T34-85,共45輛;第17旅團轄第45、46坦克聯隊,每個聯隊有20輛T34-85,共40輛。2個旅團在蘇聯伯力組成後,經中國東北鐵路運抵平壤,在平壤誓師後迅速南下,加入對釜山-大邱防禦圈的總攻擊。朝鮮人民軍的旅級裝甲部隊也由1支變為3支。就在疲憊的朝鮮人民軍做著最後的努力的時候,9月15日,美軍發動仁川登陸,戰爭形勢急劇逆轉。9月17日開始,人民軍組成第17坦克師團(下轄新組建的第17坦克旅團和第42摩步聯隊),發動多輪反衝擊,試圖阻擋仁川登陸美軍,但遭到美軍艦載機和陸軍火炮的集火打擊,損失慘重,特別是第45坦克聯隊全軍覆沒,剩餘的44聯隊少量坦克向平壤撤退。在第17坦克旅團反擊失敗後,漢城岌岌可危,人民軍在洛東江前線的部隊開始總撤退。朝鮮人民軍前線指揮官金策大將命令戰鬥力劇減的第105坦克師團北上支援漢城前線。9月26日,第105坦克師團僅余的14輛裝甲車輛引導一個聯隊步兵(12輛T34,2輛SU-76)向美海軍陸戰1團發動攻擊,但再次被美軍優勢火力擊退。第105師團殘部在向東撤退時,遭到美軍陸軍穿插部隊(美陸軍第32團一部)伏擊,僅余的5輛坦克被擊毀,師團指揮部被摧毀,部隊潰散。26日晚間,人民軍收攏師團殘餘人員,僅餘1600餘人,車輛裝備全部損失,部隊被迫撤銷番號,撤退到中朝邊境的江界。9月26日夜間,實力尚存的第16坦克旅團對登陸美軍發起反擊,美軍使用「徐進彈幕」將陣地前沿炸翻了幾個個兒,10輛T34被美軍榴彈炮、M4坦克和巴祖卡擊毀。此戰過後,第16坦克旅僅剩的18輛坦克耗盡燃油和彈藥,被遺棄在公路。損失了全部裝備後,第16坦克旅團撤銷番號,改編為步兵分隊撤退到惠山地區。10月19日,人民軍最後一支坦克部隊:第17坦克旅團第44坦克聯隊投入平壤保衛戰,但此時面對壓倒性優勢的美韓聯軍,僅存的十餘輛T34已經無力回天。隨著平壤的陷落,第44坦克聯隊被徹底殲滅,撤銷番號,平壤之戰也成為了朝軍坦克部隊作為一支作戰力量的絕唱,從此朝軍再無投入成建制坦克部隊作戰的力量。1950年11月1日,朝鮮人民軍集合起搜羅到的7輛T34,平城地區(平壤以北)與美軍第6坦克營A連進行了最後一場坦克戰,此後朝軍最後一點裝甲力量也不復存在。
在這裡做一個概要回顧:在朝鮮戰爭的頭4個月,朝鮮軍隊能夠一路摧枯拉朽,差點將李承晚趕下大海,裝甲部隊絕對是不可忽視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得益於蘇聯的前期投入,朝鮮軍隊能夠完全掌握和熟練使用T34坦克,能夠不斷撕開缺乏裝甲和反裝甲力量的韓國軍隊防線,甚至能夠在與美軍交手初期不落下風。
在戰略方向選擇上,朝鮮半島以山地為主,中央山脈向兩側海岸逐漸降低高度,直至海濱平原,其中漢城及京畿道核心區域位於面積較大的沿海平原和丘陵,朝軍將主要裝甲力量沿西線展開,直接擊潰韓軍重兵集團,佔領政治中心,這方面沒有什麼太大問題。但在裝甲戰術運用上,朝鮮人民軍也存在一些問題。雖然朝軍師從蘇軍,而且戰果赫赫,但並未像蘇軍那樣集中使用裝甲突擊力量,實施大縱深連續突擊和鉗形攻勢,而是將坦克坦克部隊拆散分配給各個步兵師團,近乎一線平推,使得殲滅戰較少,大多打成了擊潰戰。除了地形限制客觀因素,以及自身實力有限外,沒有從蘇聯紅軍身上學到裝甲戰精髓,也是根本性原因。
有觀點認為,朝軍成立第208獨立坦克聯隊,並配屬第2軍團從春川方向向橫城實施突擊,就是為了和旅團主力形成鉗形攻勢,在漢城以南聚殲韓軍主力,但因遭到韓軍第6師團阻擋失敗,可以作為一說。
另外一個方面,朝鮮人民軍醉心於另起爐灶,利用源源不斷的蘇聯後續援助,成立新的坦克旅團、聯隊,使得部隊像「攤大餅」一樣快速擴充,而不是優先補充戰損嚴重的第105坦克師團,一方面使得經驗豐富的一線作戰部隊實力不斷下降,另一方面新成立的裝甲部隊由於欠缺作戰經驗和默契程度,發揮的並不盡如人意。總的來說,朝鮮人民軍裝甲部隊在「南下統一」的進程中,完全發揮了其應有的作用,並在壓倒性優勢的美軍面前表現的頑強勇猛,堪稱「雖敗猶榮」。
二、朝鮮裝甲部隊的重建與發展時期(1950年代-2000年代)
1953年7月,朝鮮戰爭停戰。整個朝鮮一片焦土,首都平壤真正成了「平壤」,直至50年代末期,朝軍也僅有約35萬人(《尤金關於莫斯科會議與毛澤東談話備忘錄》,1957年11月)。到1959年,朝軍編有1個坦克師團、18個步兵師團和5個獨立步兵旅團,而韓軍則擁有63萬人。
戰爭甫一結束,朝鮮勞動黨決定將主要精力放在國家重建上―――1953年8月5日,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召開第六次全體會議,決定仿照蘇聯發展模式,分三個階段完成國家經濟重建:1953年至1954年為準備時期;1954年至1956年為三年計劃,主要用於恢復戰爭創傷,將國家經濟恢復到1949年水平;1957年至1961年為第一個五年計劃,重新打下工業基礎(重工業為主)。由於日據時代殘存的工業底子已經被摧毀殆盡,朝鮮憑藉自身能力重建裝甲部隊無異於天方夜譚,加上中國在朝鮮仍有大批駐軍,所以朝鮮在這一階段的軍隊重建要求並不急迫。1952年,第105坦克師團重建,但主要作為人員培訓單位,兼顧平安北道海岸防衛任務。整個50年代,朝鮮人民軍僅有這一支裝甲部隊,依然使用T34-85作為其主力裝備。
60年代中蘇關係破裂,處於夾縫之中的朝鮮小心翼翼的處理與中蘇兩大國的關係,以免影響自身國防建設。到60年代後半期,朝鮮推進「主體思想」(????)體系化,並在國家各個領域全面推廣,其中也包括國防和軍事領域。60年代中期,蘇聯開始向朝鮮提供約700輛T-54、T55成品,不過大部分是蘇聯遠東軍區的二手貨。同時,朝鮮還進口了約300輛T-54零散件自行總裝,初步實現「國產化」,命名為「金日成68」型坦克。中國也在1972年向朝鮮提供了約500輛59式主戰坦克成品,並提供了約180輛車輛底盤。這部分底盤一部分被朝鮮安裝了ZSU-57-2高射炮,成為自行高炮;另一部分則安裝加農/榴彈炮,成為包括「谷山大炮」(朝鮮稱之為「主體炮」)在內的自行火炮。在這一時期,朝鮮主要關注主戰裝備更新,編製上沒有太大動作。
進入70年代,朝鮮的經濟形勢和總體國力大幅領先韓國,開始下力發展裝甲部隊,制訂了利用15至20年時間「兩步走」的軍隊建設方針。這裡需要先介紹一下朝鮮對於國家統一的戰略思想。60年代,朝鮮基本從戰爭的影響中走了出來,金日成開始重新思考國家統一問題,並對之前的戰略方針進行調整完善。由於冷戰背景,以及駐韓美軍的實際存在,金日成清醒的認識到像1950年那樣單純依靠軍事手段統一半島已經不可行,應該將政治、外交等手段融入到其統一戰略體系中。據此,金日成明確提出要「在朝鮮、南朝鮮(即韓國――我注)和國際等三條戰線上號召進行革命」。1962年12月,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會通過了《常規及非常規手段促進統一綱要》,決定分三個階段實施:第一個階段加快發展朝鮮軍事工業和相關重工業,為統一半島打下基礎;第二個階段是分化破壞美韓同盟關係,使得美國在南朝鮮軍事活動受限;第三個階段就是在南朝鮮掀起武裝起義,並配合正面戰場攻勢完成祖國統一。第一個階段於1963年開始實施,朝鮮在全國施行「四化」:全軍現代化、全軍幹部化、全民武裝化和全國要塞化,並將這四條寫進朝鮮憲法(第四章第60條);第二個階段於1967年年初展開,不斷在軍事分界線挑起小規模摩擦,在美國逐步深陷越南戰事時,動搖其在韓動武意志;第三個階段於1968年初開始實施,重點參考南越游擊隊敵後鬥爭經驗,不斷派遣特工人員滲透到韓國組織社會主義革命(在韓國經濟騰飛之前,加之朴正熙及其繼任者們的威權統治,朝鮮優越的國家發展使得那一套在韓國也頗有擁躉),做好配合朝鮮人民軍南下的準備,第三階段的成功將為朝鮮使用軍事手段完成統一「鋪路」。
所謂「以奇勝、以正合」,「奇」(這個字念「激」,不念「齊」)準備好了,下面還需要「正」,這裡就回到剛才說的「兩部走」―――加強朝鮮武裝力量建設。1965年開始,由於內外種種原因,中朝關係惡化,朝鮮從各個方面更加靠近蘇聯。在這一階段,師從蘇軍的朝鮮人民軍在「大縱深作戰」理論的基礎上,針對朝鮮半島獨特的環境因地制宜,發展出一套「兩條戰線」作戰理論。其中一條戰線就是我們剛才所提到的「三個階段」中的第三階段,即在韓國國內共產運動的支持下,派遣特種部隊滲透到韓國後方,破壞美韓軍指揮、通信、交通等重要節點,削弱韓國戰爭潛力。另一條戰線即以一支強大的常規武裝力量,在炮兵部隊、裝甲部隊及野戰防空部隊的掩護下,無徵兆的快速突破38度線,穿插、包圍和殲滅韓國重兵集團,佔領整個朝鮮半島。這個理論直到現在依然在指導著朝鮮軍事發展。
直至70年代末,朝鮮都在其「兩部走」的第一階段,將整個國家的工業發展、資源投入,以及軍隊建設方向都為這一目標服務。最突出的就是入役大量裝甲車輛,1971年至1976年間,朝鮮進口了約1200輛T-54、T-55和59型坦克,又許可生產了2000多輛上述三型坦克。同時,1970年代初,朝鮮通過參加代理人戰爭,從埃及、敘利亞等國搞到T-62坦克散件和成品進行逆向仿製。1976年蘇聯在不願意轉讓T-72的情況下,同意正式向朝鮮轉讓T-62主戰坦克生產技術和生產許可證,並在1978年底之前,分兩批交付了500輛整車和散件。從1979年起,朝鮮開始著手仿製T-62坦克,並於1982年基本掌握生產技術,開始批量生產,命名為「天馬76」號坦克(???,應為「天馬號」,「天馬虎」實屬錯譯。韓國聲稱的「暴風號」坦克 ??? 譯成「暴風虎」同理,也屬錯譯。謝@samhero大神提醒,朝鮮內部稱「暴風號」為「先軍號」),用以紀念全國建設的「千里馬」運動。但由於朝鮮技術水平和工業底子比較薄,黃海鋼鐵聯合制鐵工廠生產出來的勻質鋼質量極差,自產T-62較蘇聯援助的原裝貨質量反而大幅下滑,另外朝鮮產炮長瞄準鏡也受到伊朗等使用國惡評如潮,直到80年代末才逐步解決問題。在高速增長的裝甲力量背景下,不僅第105坦克師團得到極大擴充,各前線步兵師團不斷加入機械化分隊、摩托化步兵分隊及自行火炮等作戰分隊。進入80年代,朝鮮開始實施「第二步」走戰略。主要是調整陸軍部隊的編製體制,組建4個機械化步兵軍團(第108、425、806、815機步軍團,每個軍團下轄5個機步旅團),1個裝甲軍團(所謂第820裝甲軍團,這個軍團稍後我會重點說)和2個炮兵軍團(第620炮兵軍團、江東炮兵軍團)。其中815和425機步軍團在西線,806和108機步軍團在東線,沿南北向公路部署,位於前沿步兵軍團後方。炮兵軍團和坦克軍團頂在首爾-議政府方向,在第2、4步兵軍團後方,準備直插首爾。朝鮮人民軍陸軍的數量從1979年的69.6萬人增加至1990年的96.2萬人。平壤-元山連線以南地帶部署兵力由38%提高到71%。1982年至1985年,朝軍將20個機械化步兵師團改編為隸屬於機械化步兵軍團的機械化步兵旅團。1個機械化步兵軍團下轄5個機械化步兵旅團(如第425機械化步兵軍團下轄第226、331、417、523、628機步旅團。第108機械化步兵軍團下轄第218、325、427、517、610機步旅團)。每個機械化步兵旅團由1個主戰坦克營、1個輕型坦克營、1個機械化步兵營、3個摩步營、2個自行火炮營組成。朝鮮之所以將師改旅,主要是根據朝鮮半島地形條件,提高快速機動能力、實現速戰速決。下面說說這個「820裝甲軍團」(終於撬到了一點信息,那頓飯果然沒白吃,也印證了我之前的想法)。在朝鮮人民軍序列中,並沒有820坦克軍團這個番號。「820」這個數字的來源,在前文我已經說過,是紀念金日成的下達指示日期「8月20日」而來,這個比較確鑿。
分析如下:
1,從1973年開始,由於保密需要,第105坦克師團對外改稱「第820訓練所」,其他軍團也有相對應的「XXX訓練所」。但在1985年,金日成提出「如果改叫訓練所,這支英雄部隊會被人們遺忘,還是叫近衛坦克師團吧。」第105坦克師團得以恢復原有番號(下轄6旅1團,軍團的架子)。但外界依然沿用「820」番號,結果就出現了「820裝甲軍團」,實質上是「820訓練所」的訛傳,指的就是第105師團本尊。
2,駐沙里院市的是第105師團司令部,而非820軍團。
3,網上盛傳820裝甲軍團下轄第105坦克旅團等單位,但朝鮮人民軍編製序列中也沒有第105坦克旅團,第105坦克旅團早在1953年就升級為師團,這裡應該指的是第15坦克旅團。
4,網上盛傳隸屬第820坦克軍團的第105(實際是第15)、106、107、923坦克旅團等單位,都在第105坦克師團名下。若直轄於820軍團,就說不通了。
所以,綜合各方面信息來看,820坦克軍團與第105坦克師團實為一個單位。如有異議,歡迎指正。
三、朝鮮裝甲部隊的現狀(2000年代-)
2001年至2006年,朝鮮對裝甲部隊和機械化步兵部隊做了大幅調整,將806、815兩個機步軍團降格為機步師團,又新組建了125、318兩個機步師團,使得機械化步兵部隊數量為2個機步軍團(108、425)、4個機步師團(806、815、125、318)。(此外,將第620炮兵軍團降格為518炮兵師團,這不是本文重點,按下不表)。改編後的機械化部隊,坦克裝甲車輛數量有了大幅增加,攻擊力得到進一步加強。
下面介紹一下第105坦克師團。
作為數十年來南進統一的「刀尖」,第105坦克師團是重點建設部隊,加強加強又加強,雖然還頂著師團的名頭,但已經是軍團一級的架子。目前,第105坦克師團的編製如下:
第15、106、107、923坦克旅團,第518機步旅團,第393機步聯隊,第105偵察大隊,以及警衛、防空、通信、技術、運輸、化學、工兵等直屬隊。裝備各類坦克588輛、裝甲車輛440輛、火炮195門、載重車輛近800輛,員額近21000人。其主要任務就是,前方的第2、4軍團在炮兵師團的支援下砸開突破口,第105坦克師團從突破口攻擊首爾,並將西部沿海平原從韓國防禦體系中撕裂,最後迂迴轉向大邱、釜山方向,消滅韓軍防禦力量。
更完。談一點自己的一個記憶。1992年人民軍成立六十周年閱兵式,在電視錄像里,坦克登場的時候,李春姬稱105師團為「近衛首爾-柳京洙第105坦克旅團」。
朝軍步兵軍、師及團組織圖:@達瓦利希熊@蘇翻譯@Samhero請各位大神指教。
知友中有沒有人了解朝鮮人民軍歷史上和現時的裝甲部隊的部隊沿革,組織編製和裝備情況
-----我覺得如果現有的公開,普通民眾能接觸到的軍事刊物和書籍上已經有刊載的
你可以買回來或者直接看影印版或者電子版.如果沒有的話
有人能非常詳細的從時間和軍事編製單位2個角度上詳細考據,寫作的話這個問題給軍事刊物投稿我覺得也.. .. ..不算差.題主請出主流軍事刊物的稿費
估計有人能寫.另外有人保密竟然要求保密他國的軍事秘密.. .. ..真是醉了.朝鮮80年代有個變態的裝甲軍,同期解放軍的裝甲部隊最大的編製也只是坦克師和幾個不滿編的機械化師,大部分陸軍師都是步兵,純粹的步兵!還有他們的火炮自行化率也比同期的解放軍高得多。前幾年據說他們也改革了裝甲部隊的編製,大概方向也是師改旅,在美韓絕對火力優勢下大規模的裝甲戰就是活靶子。具體的情況就不知道了
歷史不了解,說說朝鮮的現役部隊吧,作為一個隨時面對著戰爭的國家,朝鮮在軍隊建設方面是不遺餘力的,朝鮮現在保持著12個機械化步兵師的快速反應部隊和數量龐大的步兵集群,其中最為強大的是負責首都平壤防務的特別師,該師裝備了大量最先進的重型蘇式坦克T—100和代號鐵鎚的中型坦克,還有大量的防空機炮裝甲車,除此之外朝鮮還秘密研製了代號鐮刀的全地形反步兵機甲,在陸航方面,朝鮮創造性的開發了雙刃直升機。
推薦閱讀:
※鐵甲艦、無畏艦時代桅杆的意義?
※為什麼我軍自抗戰以後很少同時使用師和旅的編製?
※二戰蘇聯的空中力量vs日本陸航海航會是什麼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