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名牌大學 PhD 的學習工作強度有多大?

最好是實驗室或者認識的人的平均強度並有專業排名的說明,謝謝。 補充:題主明年即將在國內高校攻讀 PhD,問這個問題的目的是想了解下國外的學生們的工作強度。能去國外名牌大學攻讀 PhD 一定都是很牛逼的人,但是我想這不代表他們一定都是天才,很多都是靠勤奮。所以想了解下大概的努力水平,看看自己與身在 top 的學霸們差距有多大。

Ps:近日已經看到有人在微信及微博開始轉發本問題下面的部分答案。敬請轉發人提前與各答主聯繫,注意版權問題。


不同研究方向和學科差異挺大,得身體力行去做實驗的學科強度都很大,CS方向會大概好一些。我日常作息一般是早10點晚7點在辦公室,晚上把實驗跑上了一般就去做gym,攀岩,看閑書(最近在看Machiel Lewis的新書Undoing Project),或者練琴去了。晚上1點之前睡覺,8點半起。周末從來不去實驗室,周六下午攀岩,周日下午樂隊排練,上午嘛睡到自然醒,晚上跟朋友吃吃飯啥的。之前三年每年暑假IT公司實習三個月(被公司包養的感覺,三餐+corporate housing,大家懂的),每年寒假回國探親大概一個月。感恩節或者聖誕節會有一次長距離的背包旅行(去年是roadtrip去keywest,今年去的是秘魯)。但是,deadline前每周工作100個小時是經常的=,=(恩,我們的樂隊名字就叫Deadlines)。

讀PhD畢竟是智力密集型行業,靠勞動密集去堆積竊以為不可行。我很多時候是在跑步機上或者看閑書的時候一下來了研究靈感。讀PhD本身是個長跑,合理安排和平衡工作和生活,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想想看20多歲里最燦爛的5,6年時光來攻讀PhD學位,路上的風景往往會比結尾更值得欣賞和體會。

最後轉一個我自己非常喜歡的王安石《游褒禪山記》的段落,以此與在PhD戰線上奮鬥的各位共勉(其實裡面的一個關鍵道理是勸各位要鍛煉好身體 :p ):

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貼一篇我們院葛冬冬老師寫的日誌吧,前段時間在人人貌似還上熱門分享來著。他是斯坦福的PHD,當然可能比別的學校的更苦一些。但是感覺讀PHD都很苦,不是有一句話這樣說的么,「哪個PHD沒有在被子里偷偷哭過」。類似這個意思啦,原話我忘記了……o(╯□╰)o

原文地址:人人網,中國領先的實名制SNS社交網路。加入人人網,找到老同學,結識新朋友。

讀PhD最難過的幾個瞬間

1,第一年快完的時候,春學期期末,幾個作業擠在一起,有的是老師自己剛發在頂級期刊上的paper改編的,還不給我們看draft,眼看著做不出來要完不成了,和同屋的土耳其美女mm一起乾脆不做了,坐在外邊的樓梯上聊天。土耳其mm平常總是胸有成竹氣定神閑的樣子,這次顯然也扛不住了。。。我第一次看見她掏出了香煙,還問我要不要來一根。然後開始跟我各種後悔,為什麼要來讀這個phd。。。然後我們就開始幻想各種quit的可能性,然後倆人抱頭痛哭。。。哭完了各自該幹嘛幹嘛去,該通宵通宵去。。。

2,有次48小時的take home final,三道題,40小時的時候,只做出來0.3道左右。。。基本沒睡,累啊,索性趴在地毯上想問題,想著想著,鼻血嘩嘩的留下來,流了一卷子都是,怎麼也止不住。。。然後在血泊中睡了過去。。。最後四小時,猶如神助,福至心靈,三道題全部搞定。。。

後來跟大師兄談起,才知道從來都英明神武的大師兄也在這個考試上跟我一樣大流特流鼻血。。。

3,有段時間,research怎麼也做不出來,非常絕望,總覺得自己要被導師開掉了。。。有天晚上騎車去上課,經過Green圖書館和main quad之間,暮色下Green和Quad燈火輝煌,莊嚴大氣,鼻子一酸,覺得這麼好的學校,自己卻要呆不下去了,悲從中來,不能自抑。。。

4,有次老何來訪,一起從系裡走回家,路上跟他講大S讀phd多麼受罪,老何很不以為然。。。正說著,忽然一個女同學騎自行車路過,剛剛超過我們,沒有任何徵兆,啪的一聲,車子倒了,人就在我們面前,乾脆利落的來了個昏迷不醒。。。大家嚇壞了,一群人圍上來搶救。面如白紙,形容枯槁,一看就是典型的中國PhD mm。醒了以後,幾個老美張羅著打911要救護車,mm說,沒事,我就是做實驗連著觀察了三天,有點累。。。讓我回家睡一會兒就好了。。。

老何對我說,他信了。。。

5,快畢業的時候,找工作找的很憔悴。忽然聽到商學院一星期內連著跳了兩個PhD,都是韓國人。有一個還是讀到第五年的,攜妻帶子的那種。。。土耳其mm指著我們辦公室的小破窗戶,幽幽地跟我說,其實我也時不時有跳下去的衝動。。。瞬間覺得,似乎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但是後來想想,辦公室很小,要跳的話,得先爬過我的辦公桌,這個破舊的辦公桌上貼著上一任主人的名字,George Dantzig,就沖著這個glory,也得堅持到底。。。

6,第三年的時候做出了一個很好的東西,然後發現跟本領域超級大牛十年前的博士論文重了。。。整個第四年,老闆都在催我想辦法修補,可是實在想不出辦法。老闆人很好,只會唉聲嘆氣,也不忍心罵我。但是每周一次組會上,看著大家爭先恐後報告自己的進展,有個兩三次沒東西彙報,人就會很崩潰。其結果就是有整整一年,每天晚上必定做夢,夢裡一定是被老闆各種訓。從不間斷,極其穩定的做各自被訓的夢。有一次夢見回到住的宿舍三樓的樓梯口了,老闆還跟著訓,一怒之下我跑到天台,轉身跳了下去。。。醒來後竟然那種解脫感久久不去。。。

7,其實論文出了問題真是最悲劇的。某優青曾經跟我回憶他已經工作了,某次回新加坡的日子,大過年的,一個重量級結果被老闆發現錯了,被老闆叫過去罵,罵完了老闆關起門來自己家裡過年去了,要他馬上回去修正。他壓根不知道該怎麼辦,一個人茫然走在新加坡的街頭,看著家家張燈結綵,那個晚上還下著大雨,自己就那麼被雨淋著,茫然的走著,被淋得精濕。人生之悲情,莫過於此。

想起來再補。。。其實多數時候還是很開心的。。。讀完了戴帽子的那一刻覺得都值了。。。

葛冬冬老師工作十分敬業,經常很晚了他的辦公室的燈還是亮著的(是不是聽著很像作文里的話……但大學見到這樣的老師真的是蠻佩服的),也為改變現有的不好的風氣做了很多努力,是我很敬佩的一個人。

也很敬佩有勇氣讀PHD的每一個人。。。


我來大概說說純數學博士在我們這邊的感覺吧。

事實上要做純數學並不是要讀多少東西,要學多少知識才能開始做。數學注重的是理解。有可能在精讀完兩三篇文章,你就可以開始動手做問題了。再者數學並不要做實驗,所以每天你有大量的時間。一般而言就想問題,讀論文,聽講座,然後刷刷人人微信嗶哩嗶哩什麼的2333333……

【補充:最近覺得數學方面最花時間的其實是寫論文。主要是你在論文中要表述清楚,讓評審人看的時候能夠看懂。各種註解各種語法各種奇奇怪怪的東西都要掌握好。因為這個導師大人已經批過我好幾次了。說真的,這個實在是太耗費時間了,但是又沒辦法。總比被評審員無情地打回來重新改好吧……】

數學最重要的是想法,而想法往往是需要靈感的。用功固然好,但是在某個時間內太過於專研某個問題往往會走入死胡同。欲速則不達。另外,學數學的人往往是因為興趣使然,因此很有可能在你回家的路上你無聊都在想問題(我經常這麼干,反正又不要做實驗,並且好幾次我就是在回家路上得到靈感的),甚至於打遊戲看動漫洗澡的時候都有可能花那麼一兩分鐘的時間去琢磨一下(笑)。所以很難說數學工作者每周或者每天的工作時間是多少,不過興趣會促使你不斷地前進。

曾經有段時間我做不出問題很苦悶,導師教育我時說了一段話:

What is important? Having progress? But if you do not have any progress, sun still rises. Maybe garden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but it may not be that important.

所以現在感覺比較工作時間刻苦努力程度什麼的都是很可笑的事情。工作到自己覺得能夠承受的程度那就是合適的。事實上,自律的人永遠不需要人催促;而不願意工作的人,無論你多少皮鞭都是無用的。


我只想給大家舉個反面事例。

在我出國讀phd之前曾得到一位教授的教誨,說朝九晚12,一周至少六天是修行之道。這位教授曾是我父母的兒時玩伴,非常有成就,國內top2畢業,美國top5讀的phd,而今已拿下美國top20的終身教職,健身跑步也沒拉下,雖然年過五十,身板依舊棒棒滴。也對我說了很多鼓勵的話,我很感動。

可是我感動歸感動,還是10點到4點走…有一天突然決定發奮了,就在facetime里給父母表決心,說要向教授學習,明天起我也要一周工作70小時。然後我媽有點黯然的跟我說,「忘了跟你說了,前幾天這位教授不幸去世了,是過度勞累導致的猝死。」

所以提醒勤奮的各位,悠著點!

不要讓周圍的人感嘆你可惜了。


祭出一本我很喜歡看的書,Philip Guo的&, 書中記敘他的博士生活.

地址: Philip Guo - The Ph.D. Grind.

這位還是帶著獎學金, 衣食無憂的情況下讀的CS Phd.

我常半夜看的唏噓不已.


正在多大訪問,轉一個帖子吧。

俗話說,早起趕課太悲催,TTC上只想睡……

一名29歲的前多大工程系學長,在Imgur上發表了一個可以在地鐵上睡覺,但又不會坐過站的方法。

這件T裇衫的背面上寫著:」"Wake me up at St. George Station (請在聖喬治地鐵站叫醒我)」。當你穿著這件衣服,趴在書包或者胳膊上睡覺時,周圍的人都能看到你的指令了……

在這條信息的下面,還有一隻用虛線描繪的手。這是為了讓好心的乘客不必糾結,應該怎麼叫醒沉睡的你。他們只要在這個區域輕輕拍打,就可以在St. George Station叫醒你了……發明這個的學生說:」我在多倫多大學工程繫上學時,想到了這個點子。因為我經常趴在書包上睡死過去。」


理科Ph.D.在讀。

-------------------

身心健康乃讀PhD之本。身心健康能保證科研質量,延長科研壽命。

工作強度這個還真要分專業。好多人講的是工作時間,其實時間長不代表產出高,工作時間也不能代表強度。

我們專業一周(高效)45小時左右就可以了(入學時老闆給的建議),其餘的時間運動,休息,有點興趣愛好都能促進自己的學習效率,幫助大腦思考。

舉個栗子:老闆美國人,MIT業內頂級大牛組,發了一堆高引,帶課,帶學生,是業內主要會議的committee,還有時間發展自己烘培、攝影等興趣愛好。耳濡目染,覺得idea和效率才是關鍵。我不帶腦子學習十個小時不如帶腦子學習兩個小時;做模式前把熱動力過程思考清楚再寫代碼,比無腦等結果至少節約一半時間。否則重複勞動,看上去學習了一天,其實有效性很低。睡眠充足,智商也比較在線。導師口頭禪:這個是不是很難啊?是不是很興奮迫不及待要去做了?我知道你肯定是的。。。這個會議是不是投個報告啊,我知道你肯定不滿足於poster。。。(老師你想多了)

導師的個人風格也很重要,我在別的答案評論過,年輕一代根正苗紅(牛校大組資源好)的老闆喜歡堆效率,老一輩教授(特別是華人教授)喜歡發奮刻苦的,一些極端主義的教授覺得你周六周日不來實驗室就是渣渣,態度有問題,每天熬通宵才能達到態度的及格線。

但是我後來認識了一個搞生物的好基友,一周無休做實驗;有的實驗因為隔幾個小時要加點什麼,通宵泡實驗室,相同實驗的結果還會莫名其妙的不一致。看到回答里這麼多生物博士...祝福身體健康,天天開心!

講真,你做的愉快,自然能有源源不斷的動力。祝大家都順利畢業!

一些和老闆的對話如下。認可是最好的動力。

------更新-----對話中說的research grant funding已經拿到了----

(原圖刪了...)

-----------------------------------更新----------------------------------------

我前兩周博士qualifying exam,每天就睡五個小時,剩下的時間要麼在高效學習,要麼在高效焦慮,胃難受到想死。哪怕現在回想起來都想吐。你說,長期工作強度那麼大的生化類博士是怎麼過下來的。好了,我要去恢復吃好睡好效率好的生活作息了。

----------------------------------更新完畢-------------------------------------


最後一年,現在基本早上起來回郵件處理一些需要處理但是能在家做的東西,11am左右到實驗室,5點半離開去健身房, 完了吃飯,回家看會書,看美劇練聽力,看英語版火影。12點以後睡覺。

Offer letter 上寫著一周20小時 實際工作一周30~40小時 (實驗科學)

導師寫過一篇關於如何成為成功phd的文章 (how to be a successful doctoral student) 有興趣的可以百度或google下. 其中有一條就是 have social fun, do not grind through your research. 裡面隻字未提每天得工作多久. 記得nature上面有一篇如何成為好導師的文章 大家也可以看看 其中就有respect individual difference. Be social, not everyone wants to be leading researcher.

Push的老闆各有各樣 打著各種借口; nice的老闆卻差不多 我不覺得這個世上有什麼可以值得你消耗生命 捨棄社交個人生活和其他一切去做的. 如果你在一個實驗室感到很大壓力和不適應 要麼是你自己不喜歡做這個研究 要麼就是老闆太push. either way 儘早離開.

當然生物科學一塊實驗強度可能是很大 但是不給學生個人時間的老闆 寧願不要 讀博的這幾年本應是個人成長最快的階段 你卻要在痛苦中度過 何必呢~


算不算名校自己看吧……反正不是頂尖的那幾所就是了。前一個實驗室朝九晚五的,效率賊高,當時還想著鄙夷那些7*12的是沒效率,但現在這個實驗室,不僅效率高,工作時間還長,差不多就是7*12,讓我不禁有愧,切莫以自己的境界意淫別人。

所謂的效率高,就是,從早到晚都在做實驗,每周都有conclusive 的negative或positive的結果,同時,idea嘩嘩的冒,實驗間隙看paper看著看著,跑去跟xxx說 I think I got a new idea about how to detect xxx, and I need a second opinion. 這確實跟領域有關,即便都是生物也是不同情況,我是做biochemistry的,相對腦力也很密集,就更顯得苦逼,但恰恰是因為難,反而覺得有意思,否則真是搬磚的了……

bonus,我有同學在Yale朝九晚十二*7,工作時間一刻不停的做實驗或看paper,我不知道怎麼做到的,但你要承認,境界就是不一樣,你做不到不表示別人做不到

居然挺多人贊同,那再補充幾句。私以為人一天只能專註三四個小時是個偽命題…PhD不論畢業後做什麼,當下是科研人員,是個職業,就像作家音樂家或者運動員一樣,哪個好的作家不是起早貪黑筆耕不輟的?哪個好的運動員不是從早到晚訓練的?科比的凌晨四點半雞湯怎麼來的?業餘愛好者才會一天花兩三個小時玩一玩…另一方面 我們也是學生,這是培養科研素質最重要的時段了,一萬小時定律基本是扯淡的,但天上也不會掉餡餅,idea也不會來自paper都沒讀過幾篇的大腦。掰指頭給您算一下,假設,每天只做一個實驗,並且成功,大約需要2小時,看一篇paper大約需要半小時,您算算3,4個小時就算是天才頂上天去也幹不了啥事兒啊。。。當然勞逸結合是必要的,施一公大師那種拚命做實驗的水平能做到就做 不能的話就算了……

又更新,原文是因為看了很多答案覺得傳播了一種不太正確的理念,好像沒怎麼回答問題,我個人的schedule是這樣的,早上六點起床,健身房認認真真練半小時,吃早餐,帶午飯,七點五十齣發去實驗室,八點到,先把一天的實驗安排一下,順便看看實驗間隙有沒有什麼問題待解決,如果有,記下問題,到時候讀相關文獻,每天都有兩個小時的課,好好聽,記筆記,回來接著做實驗,晚上七八點左右回去,做個hiit, 吃晚飯,學習倆小時,洗澡睡覺。周末實驗做得比較少,學習比較多,順便再買個菜。midterm和final的時候,經常通宵,叫外賣,邊看paper邊吃。所以,真的是太容易胖了,誰有減肥妙方望不吝賜教。


是時候祭出這封電子郵件了!

此文據說是著名華人生物學家蒲慕明先生給本組所有成員的一封郵件,大家欣賞一下。

Lab members:

Over the past several months, it has become clear to me that if there is no drastic change in the lab, Poo lab will soon cease to be a productive, first-rate lab that you chose to join in the first place. Lab progress reports over the past six months have clearly shown the lack of progress in most projects.

One year ago, when we first moved to Berkeley, I expressed clearly to everyone my expectation from each one in the lab.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what I consider to be sufficient amount of time and effort in the lab work. I mentioned that about 60 hr working time per week is what I consider the minimal time an average successful young scientist in these days has to put into the lab work.

There may be a few rare lucky fellows like Florian, who had two Nature papers in his sleeve already, can enjoy life for a while and still get a job offer from Harvard. Nobody else in the lab has Florian"s luxury to play around. Thus I am imposing strict rules in the lab from now on:

1. Everyone works at least 50 hr a week in the lab(e.g.8+ hr a day, six days a week). This is by far lower than what I am doing every day and throughout most of my career. You may be smarter or do not want to be successful, but I am not asking you to match my time in the lab.

2. By working, I mean real bench work. This does not include surfing on the computer and sending and receiving e-mails for non-scientific matters unrelated to your work(you can do this after work in the lab or at home, and excessive chatting on nonscientific matters. No long lunch break except special occasions. I suggest that everyone puts in at least 6 hr concentrated bench work and 2+ hr reading and other research-related activity each day. Reading papers and books should be done mostly after work. More time can be spent on reading, literature search and writing during working hours when you are ready for writing a paper.

3. I must be informeded in person by e-mail(even in my absence from the lab)when you are absent from the lab for a whole day or more. Inform me early your vacation plan. Taking more than 20 working days out of one year is the maximum to me. In fact, none of you are reporting any vacation and sick leave on your time sheet(against the university rule, although I have been signing the sheets), but you know roughly how many days you were not here. On the whole, I understand and accept the fact that you may not fulfill the above requirements all the time, due to health reasons, occasional personal business. But if you do not like to follow the rules because it is simply a matter of choice of life style, I respect your choice but suggest you start making plans immediately and leave the lab by the end of January 31. I will do my best to help you to locate a lab to transfer or to find a job. If you do accept the conditions I describe above, I am happy to continue to provide my best support to your work, hopefully more than I have done in the past. I will review the progress of everyone in the lab by the end of June of 2002. I expect everyone to have made sufficient progress in the research so that a good paper is in sight(at least to the level of J.Neuroscience. If you cannot meet this goal at that time, I will have to ask you to prepare to leave my lab by the end of August.

As a scientist, you must dedicate everything to this business 8-hour is unpractical. There is NO way for a scientist or a Ph.D student to work only 8 hours a day!

Go to your mother』s house for afternoon naps and never come back!

5 weeks per year (Chinese New Year, the May Day and the National Day breaks are included)

Start your morning work not later than 8:30 am and afternoon work no later than 1 pm

Surf over the Internet for non-scientific purposes should be less than 30 min a day

Reading newspapers should be limited less than 30 min a day

Novels or other non-scientific journals/magazines are not permitted in the lab and office

If you are absent from the lab more than one hour, get permission first.

Everyone has personal business, but the lab business always has priority unless in emergency

In this business, an「average」student who works seven days a week is definitely more productive than a「genius」who works five days a week

If you are able to make any major progresses by working 8 hours a day and 5 days a week, every fortunate in this world must be on your side!

施一公對此表示深以為然,而且認為應該加到60小時/周,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5025909fpage=1target=blank

據觀察,不論國內外的,只要做實驗,每周60小時應該是下限了。


有一次我老闆跟我說,如果你想將來做 faculty, 現在應該每天工作 16 個小時。

對了,我是土鱉大學的。


2年前,我在國內創業,我有個朋友在美國東海岸某大學讀phd,我以為我7x14的工作已經是人的極限了,但有次跟他聊天讓我深深地震驚,他說:

1.「從入學到現在我每天只睡5小時,包括周六日」

2.「我連擼一發的力氣都沒有了」

3.「聖誕節復活節都沒休息」

4.「進學校門就再也沒出去過,更別提旅遊了」

5.「我導師還嫌我速度慢」

6.「他說我再這樣明年就cut一半的funding」

7.「我估計未來幾年都沒時間回國看父母了」


剛開始第一個實驗,工作日早上9點自動上班,晚上11:30下班,周六蹲點做實驗。今天除夕,還有8個小時的實驗要做。

不過還好我還挺開心的。我家那隻也支持。

實際上,博士忙不忙跟大姨媽一樣,周期性的。

不過,做科研又沒人逼迫,要是還不認真,根本趕不上前輩的腳步。

---

啊答完了才發現你專門問美國的常春藤。額...我是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感覺在這兒冒頭有些不要臉... 來自Brain Faculty下的UCL Ear Institute, 專業是聽覺神經科學,排名還可以,應該是世界第一了。


觀點放在前面:我對於過分片面強調工作時間對於PhD重要性感到十分反感

先說身份,中西部某公立大學在讀PhD,之前在物理系就讀,現在正在策劃轉組。

再說原來的情況,之前的實驗室大概周一到周五都是起碼朝九晚七,經常會九點多才能回家,周末也會去工作,所以算一算還是可能湊夠60-70小時一周的實驗室另一位同學更是做到了幾乎七天至少10小時在實驗室和辦公室。

現在的情況,現在打算加入的實驗室是做生物信息,沒有實驗要做,都是跑程序處理數據,大概一天在學校8小時,周末也比較自在。

再來詳細回答題主,看題主的意思是想對自己嚴格要求,督促自己讀博期間取得好成績。

不過我有幾點看法:

  • 對科研的興趣:好幾位答主都說到了讀博一周要做到多苦多苦,但是這裡面的時間對於不同人可能感受完全不同,如果是一個很有趣的項目,很有可能你花了很多時間卻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有那麼累,而如果是一個興趣不大的項目,很有可能自己花進去的時間只是讓自己更加痛苦。特別是中國人,很多人(比如我)對科研確實是有些興趣,但是還沒到love的程度,非要去追求一周多少時間,恐怕會相當痛苦。

  • 科研的回報:題主問這個問題,前提是建立在更多時間投入科研一定會有回報(好吧或許會有人 真心愛科研可以不計回報,但我估計大多數人還是需要回報的),但是很多時候這個前提並不一定成立。看蒲慕明信里寫的輕鬆

In this business, an「average」student who works seven days a week is definitely more productive than a「genius」who works five days a week

  • 但是科研也跟很多其他事情一樣,客觀的因素會起很大作用。在實驗室里經常聽到師兄們聊起某個大牛組的結果沒有多厲害,但是就是名氣大,就是能發nature,science。還有在一個組內,有的項目出論文水平就高速度還快,有的項目就花時間長還不一定好出文章。試想你如果處在這些情況下,每天投入比別人多收穫卻很少,你還能堅持多久?
  • 個人生活:其他答主也有提到,在實驗室拚命沒啥精力找女友啊社交啊等情況。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為了做實驗,犧牲很多自身的需求,是否有這個必要?

  • 時間和效率:如前文所說,時間長並不代表效率也相應提升。畢竟人的身體是有極限的,長期過度勞累可能對自己的工作帶來負面影響。正如企業界有華為這樣強調狼性的企業管理模式的成功例子,但也有谷歌這樣通過提供舒適的工作條件來提高員工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的例子。

談完這幾點負能量的看法,我想總結下我的感觸,讀phd最重要的是興趣,很多時候讀phd相比於其他選擇,犧牲了個人時間金錢以及很多其他的東西,如果只是為了逼自己,再把開心犧牲掉,感覺就沒什麼意義了。而如果你在讀的過程中真正覺得開心了,恐怕時間也不是什麼問題了。施一公那個文章里也提到,他最後有段時間每天都只睡三四小時,其他時間都主要來實驗,但是因為一直有進展,所以內心一點也不覺得苦。反過來,有國外網友說蒲慕明組其實沒有培養出多少科學家(具體情況我不清楚,如果有人能統計下最好了)

it is noteworthy that given the number of high-profile publications out of Poo"s labbe, the number of independent scientists it has spawned is extremely low. This can be contrasted, for example, with Richard Axel or Eve Marder.

可以想見的是,很多人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恐怕是對科研的極度反感的情緒,自然也不會再畢業後再想繼續科研了。所以還是希望讀博的題主能找到自己興趣所在並且樂在其中!但是如果題主找不到這樣的狀態,也不必過於強求自己,每天做做實驗,課餘時間上上網搞搞自己的個人愛好,生活不也很美好么?


我們學校肯定是名校,生物排名世界上怎麼也能top10,top5?老闆是院士,業界大牛,但基本是甩手掌柜型的,完全靠自覺。

實驗室的平均強度大概是早上九點半到,晚上六點到八點走,這個不一定。有事則長無事則短。同時同意樓上一個答主說的,生物這個東西急不得,很多時候有實驗做就很高興了,更多時候是在等。周末博士生一般會來,但很隨意,快中午才到,到晚飯點一般就走了。博後一般有孩子或者有家,周末很少來。

在實驗室的時候大家都在干正事,做實驗,討論,看文獻等等。但英國這邊早上和下午要去喝茶,一般一搞也有半小時。

我本人么……呵呵,正處於等實驗的階段,其實跟放假差不多……接下來忙起來大概也就是一般博士生的樣子。有時周六去,周日是不去的,因為跟男友小異地,周末要聚一下。覺得生活其實需要找一個平衡,如果把時間完全花在一件事情的話,其他生活中重要的事情可能以後要花更多時間去彌補,沒錯我說的就是戀愛;)啊哈


作為一個PHD,每次被老闆問道每周工作多少時間,總是支支吾吾回答不出,於是老闆質問:你每天工作一個小時還是兩個小時!瞬間就會讓自己在當天晚上感到非常的焦慮和恐慌,但是第二天醒來之後繼續忘記前一天的恐慌,依舊保持著一種非常拖延的狀態。白天依舊無所事事,深陷PHD的時間陷阱而不能自拔;每到深夜,就會為自己在白天的虛度光陰而悔恨。每天,每周,每個月,甚至一整年都處於一種非常拖延的狀態,科研依舊毫無進展,每次看到別的PHD一年寫出幾篇文章,都會覺得自己的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拖延症還是有可能繼續困擾著每一個PHD,甚至會一直的影響下去。對於一個患有嚴重拖延症的PHD而言,要保證一天好幾個小時的科研時間,簡直就是天方夜譚。而且有一段時間,患者的學習的狀態時好時壞,科研一直停滯不前,就像這樣:白天起床—焦慮—瞎忙—挫敗—焦慮—放鬆—發現自己之前做錯了—挫敗—拖延—憂愁。那段時間,別說一天能夠工作8,9個小時,哪怕能夠克服心理障礙並且高效的工作一個小時,都已經是非常不容易的了。

後來到了高年級,面臨著畢業的壓力,科研必須有進展,痛定思痛,於是就開始想辦法克服自己多年的拖延。據說連續兩周讓自己保持一種狀態就可以形成習慣,要突然改變自己拖延的狀態談何容易。苦海無涯,回頭是岸。但是對於一個高年級的PHD而言,苦海無涯是真,回頭是岸是假。猛然回頭看一眼,已經沒有退路,只能竭盡全力游到對岸。同時也會覺得,身邊的人能做到的事情,自己也沒啥做不到的。於是思考許久,就想到用GOOGLE日曆記錄時間的方法來看看自己每天都幹了啥。

首先第一步需要做的,就是弄清楚自己每天必須要做的事情有哪些。作為一個PHD,當然科研是我們必須要做的,但是我們出門在外,遠離家鄉,肯定還有很多生活上面的瑣事需要我們來處理。同時,學校也會要求每一個PHD每個學期完成一定數量的助教任務。做這些事情都肯定會佔用我們的時間。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先提前一周把這些雜事先在GOOGLE日曆上面標記出來,表示這些時間段是沒有彈性的,是我們必須處理的。標記這類時間的時候,一定要做到盡量精細。比方說:坐車的時間,花在路上大概需要多少時間,吃飯的時候,休息的時間,運動的時間,社交活動的時間,諸如此類。

標記完這些時間之後,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自己每天,每周,甚至每個月能夠在科研上面最多投入多少時間。於是剩下的就是開始執行科研這項事情。科研畢竟不是上班,上班重複的工作多,需要創造的時間少。但是科研恰好相反,需要自己創造的時候是非常多的。由於博士論文是需要PHD自己獨立完成一個項目或者一個課題,這個時候就非常容易給人帶來一種挫敗感。能夠選擇讀PHD的,雖然不全是特別聰明的人,但是至少不是傻瓜,至少在讀本科的時候都得到過老師們讚許的人。對於學習這件事,只要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規定一天看多少書,基本上還是能夠按時解決。但是科研這種事情恰好不同,規定一個PHD在幾天甚至幾周內搞定一個博士課題,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就算天天不睡覺,天天想問題,在這段時間內也未必有新的想法來解決手上的問題。如果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在科研的過程中就很容易產生一種挫敗感,因為科研的道路並不像自己所想像的那樣一帆風順,都是在曲折中不停地往前走。這個時候就一定要放棄那種所謂的完美主義,有的事情做到就好,不需要完美,只要自己在不停的做這件事情就可以了。為了保證自己每天都有一定的時間投入在科研上,就必須要時刻記錄好自己的工作時間。如果是嚴重的拖延症患者,一開始工作的時間不能夠太長,就以一個小時,甚至半個小時作為最佳的時間。這個就是所謂的30分鐘工作法。每當自己專心的投入科研半個小時,就可以在日曆上面記錄自己工作了半個小時。如果三心二意的在看書,就不要記錄這段時間。每天投入的時間也不需要太長,一定要放棄那種一天能夠工作10個小時的想法,一開始的時候每天投入三個小時即可。只要自己做完了這三個小時的科研,剩下的21個小時就可以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吃飯睡覺,想做啥做啥。這個30分鐘工作法的目的就在於減輕PHD的時間焦慮,改進自己的工作學習流程,精確的保質保量。把一天,一周,甚至一個月分成可以控制的時間片段,通過不斷地積累來促進科研的進展。俗話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要對抗拖延,就必須選擇一個小的,可以操作的目標,集中注意力做30分鐘,甚至一個小時。此時不需要惦記著一個很宏大的目標,只需要著重於腳下的路。

看到這裡,也許有人會說,每天3小時算什麼,每天有24小時呢。當然,對於每天能夠持續思考科研難題8,9個小時的人來說,3個小時確實少了許多。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說,科研與學習有本質的區別,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聰明才智能夠持續不斷地做出書後面的習題,從而刺激自己每天不停地學習下去。在科研過程中,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合格的博士課題是能夠讓一個PHD在幾天,幾周,甚至幾個月之內完成的。在一個人持續幾個月沒有新結果新想法的時候,就會沒有動力來刺激自己繼續進行這項工作,繼續做這項工作,就很有可能給自己帶來一種更大的挫敗感。在這個時候,就需要把自己的注意力從最終的結果轉移到過程上面,只需要關注自己每天,每周,甚至每個月工作了多少時間即可,不要一直想著自己什麼時候能夠做出來結果,也不要期望著自己努力了幾天就能夠解決最終的科研問題。每天需要做的就是進行一次不完美,但是完全符合人性的努力。其實每天3小時的工作量雖然看上去不夠多,但是幾年累積下來,就是一個非常大的工作量,一年的平均科研時間已經達到了1000小時。不要以讀完一本書,寫完一篇論文,或者連續工作4個小時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而要以30-60分鐘的高質量專註工作為目標。

最後,對於一個PHD來說,科研中的失敗肯定是家常便飯,如果一直懷著一種完美主義的心態,就不會願意去冒險,不會願意去採取行動。當你在為了自己而找各種各樣借口的時候,就是一種退縮;而懷著一種成長的心態,就會樂於採取行動去解決問題,即使這件事情看上去很難,看上去是多麼的遙不可及,或者說不是很喜歡去做它。與其相信自己找的各種借口,讓它們帶著你進入泥沼,不如不去理睬這些借口,直接採取行動去解決問題。

轉自:http://zr9558.com/2014/11/08/google/


美國某普通公立學校,CS方向PhD,為了跟上周圍peers的發文進度,一天爭取8小時(身體不剛,花更多時間,都沒有實際效益了),一周七天沒有特殊事情不休。此外,偶爾身體狀態好的時候還會通宵(前提是第二天必然要補覺)

高中畢業後就不再是學霸了,很難保持這樣高壓的工作狀態,算下來一周勉強超過50個小時。。。

其餘時間一般花在睡覺,吃飯,看論文和專業書籍,當然還有上B站了。。。

至於。。。

談女朋友?每天要關心的research太多,已經無暇再考慮談女朋友了。之前想追一個喜歡的妹子,最後感覺自己人生狀態不對,還是不要耽誤人家了。。。

和家人保持聯繫 - 晚上11點回到家累成狗,還得裝出良好的精神狀態給家裡打電話

老闆其實不push,混日子的話也可以過,但是可能是自己對自己的期望比較高吧


老闆口頭說:"你應該每天工作24小時,每周工作7天「

老闆心裡想的:」這小兔崽子一天能工作12小時,每周6天就已經碉堡了"

我計劃的:」每天工作10小時,每周干6天」

實際我一天可能不到8小時,能幹5天不錯了。。。。

========割一下========

剛開始沒頭緒的時候還是挺苦逼的,從早干到晚,周日來加班,也什麼都沒做出來。

現在已經混成老油條了,工作也上路了,按部就班的就不錯了。。。


看個人智商和效率以及寫作能力,看導師水平及人品,看課題難易程度


已經畢業回國工作了,至今無法再到達當初讀博時的工作強度。

有差不多3年半,基本保持一周90小時的工作量(假期回國不算),

每天比掃地阿姨來得早,比巡邏的保安走得晚,

提交博士論文之前,一周睡眠時間不足10小時,真以為自己會死。

現在想起來,真是瘋狂哈哈


推薦閱讀:

誰可以介紹一下美國頂尖大學的東亞語言文學系的情況?
讀 PhD 是選擇大牛老闆還是選擇活躍的新人好?
既然都說 PhD 要獨立研究,那為什麼需要課題組?
作為博士生的你,工作區是怎樣的?
你是如何當上大學老師的?

TAG:科研 | 博士 | 留學美國 | 常春藤聯盟IVYleag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