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互聯網公司特別注重融資,比起實體經濟,開廠?

為什麼互聯網公司特別注重融資,比起實體經濟,開廠。互聯網公司,例如共享單車,團購,外賣,出行平台那些,為什麼特別注重融資?


謝邀。

宏觀理論不是我的專長,不過我可以強答一下,算是拋磚引玉。

我在傳統的實體經濟公司,重資產低毛利的偽壟斷央企,公司曾經嘗試斥巨資搞電子商務,但是以階段性失敗告終,不過轉型電商的努力一直未停止。

但是讓絕大多數人難以理解的是,這家年銷售額萬億的公司,搞電子商務最難的部分竟然是缺錢。

這就是互聯網經濟和傳統實體經濟最大的區別了,互聯網經濟更燒錢,連所謂的壟斷央企都燒不起。為什麼央企混改?你只看到他們天天收錢了,沒有看到背後運營的龐大資產和沉重負擔(這個話題不展開了,會吵得一塌糊塗),所以需要引入投資和活力。

舉個例子,我在電商項目部的時候,去京東去噹噹去新蛋學習,請業界大咖講課交流,但是我們自己做的時候,卻束手無策。因為事事要預算,要審批,要計算投資回報率。

傳統經濟發展一個經營網點,投資100萬,這100萬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投資回報率是多少,幾年收回,公司都有嚴格的標準和依據,落實到責任人。

電商就不一樣了,到了促銷季,你燒個幾百萬進行促銷,連個迴音都沒有,因為你燒的不夠多,同樣的東西人家還不願來你這裡買。投資回報率哪?

電商客戶退款,發現根據公司內控流程,要公司分管領導才能審批,同樣的事,京東的客服幾分鐘就退完了,我們還在走審批。改審批流程行不?看了下制度,不行,上上任董事長被捉進去就是因為內控執行不到位,誰也不敢承擔這個責任。

互聯網企業和實體企業的經營理念和盈利模式是截然不同的,一個是輕資產重運營,一個是重資產重運營甚至輕運營。實體企業的前提是我有金剛鑽才攬瓷器活,資產要增值,實體企業做小黃車肯定要天天做盤點的,丟了多少車,查找原因分析問題定位責任人,這活就沒法幹了;互聯網企業表示錢都不是事,小黃車丟了再買,不需要僱人去盤點... ...

傳統經濟的融資渠道不多,基本靠貸款、少數股東的投資、自身經營現金流等方式,而你想要擴大融資的時候,必須要有足夠抵押的資產。我曾經去清理過一家合資公司,由於該公司的資產都已經折舊完畢,土地和房產是租賃的,想要擴大經營,銀行等金融機構以沒有抵押物為由不給辦理。所以傳統企業吃夠了融資的苦頭,會優先做大資產,資產越大,融資渠道相對越容易。

互聯網經濟就差別巨大,畫個PPT就可以融資(正在美國畫PPT造車的賈總抬起頭來,一臉茫然),因為投資機構和銀行等金融機構對標的公司的評估標準不同,所以互聯網企業通常不會刻意去做大資產,只要有概念可以炒作,就能夠融到資。反過來,又因為互聯網企業通常是輕資產,資產的盈利能力有限,所以必須要靠「燒錢」來維持高速發展的經營模式。


所謂融資,是企業生存的不二法門。無論你做任何行業,你要擴張,就需要融資。不分是不是互聯網公司還是傳統行業的企業。

區別在於融資的渠道。

傳統行業的融資渠道一般為重資產抵押或者現金流抵押貸款。因為傳統行業所有的利潤率,毛利率,經營性開支等等都是可以算的明白的。

互聯網公司的融資渠道普遍為股權質押借款或者稀釋股權引入投資。

因為互聯網公司是輕資產規模,所以沒有抵押物。而且又是體驗型產業,早期沒有現金流。所以支撐公司的運維只能靠借貸來維持。但一旦規模化以後就會有大量的用戶數據和流量導入,這些就是未來變現的渠道。

共享單車,大眾美團,餓了么等都不屬於純粹的互聯網企業,都只是借互聯網的平台銜接了消費者的需求,它們做的是抓取用戶流量,以數據沉澱和流量接入作為未來的變現點。其實它們都不屬於剛需產品。共享單車的興起是因為城市交通網的欠發達,等未來城市交通網布局點到交叉重疊的時候這個產業自然就會消亡(參照日本的交通)。大眾美團,餓了么是用戶出賣自己的隱私權去交換的不等價服務。未來在中國個人隱私權得到更多立法保護和隨著收入的進一步提高,消費升級的擴大,這類的企業也會被淘汰而轉型。

這些企業都只是阿里和騰訊在爭奪流量接入市場中的一些附屬服務類品牌。並沒有實際價值。


大部分的互聯網企業屬於寡頭企業,一旦商業模式定型,不是為了盈利而是挖掘需求做大客戶和市場,後期壟斷了在考慮盈利,加上輕資產和邊際成本接近0等綜合來看更能看到融資燒錢做市場

1:輕資產規模越大邊際成本接近0(實體工廠你得增加生產線一個階梯一個階梯向上爬,第一個產總共投入50萬獲利100萬此時在加大投入50萬獲得100萬利潤,而互聯網同樣增加100萬利潤可能投入成本接近於0)

2:互聯網的寡頭經濟電商例如淘寶京東,社交就是微信,搜索就是百度第三或老二想進場基本不可能


互聯網是寡頭經濟,其運行的核心機理就是贏者通吃,老大吃肉,老二喝湯,剩下的全部去死,連苟延殘喘的機會都沒有。

實體企業不是不能通過規模壟斷獲取市場的專營權,相反,世界級的超巨企業都是通過資本擴張方式,縱深整合,通吃全行業的。例子不勝枚舉,如寶潔、通用電氣、西門子電氣、霍尼韋爾等。

互聯網巨頭與實體企業里的霸王龍們,其生長軌跡都是一樣的。今天人們看到的比較大的幾十顆巨樹,是因為資本加持了,讓我們見識到了資本的力量,而互聯網產業中,沒有獲得融資,大部分靠小老闆幾十萬、幾百萬資金哺育的企業比比皆是。只是你孤陋寡聞而已。

在國際資本市場,每年實體企業(傳統產業)的融資規模是虛擬經濟(it)產業的幾十倍。稍微有點經濟常識的都懂。


互聯網跟實體經濟很大不一樣是在於,互聯網企業,如果商業模式可行,通過融資可大規模複製,然後實現規模化,降低邊際成本。而實體企業,屬於重資產,短時間很難大規模複製,再且,實體企業大部分行業都已經定型,企業成長空間有限!而互聯網企業想像空間更大!


1,互聯網公司前期燒錢的多,不融無法維持。2,和目前銀行體制有關,在銀行貸款要抵押物,互聯網公司是輕資產公司,在銀行難融到錢。3,互聯網公司大多開始時仍釆用免費模式,自身無造血功能,不融就死了,所以必須多輪融資。


謝邀。

其實實體經濟和互聯網公司一樣注重融資,只不過融資的方式和渠道不一樣。實體經濟的籌辦階段的融資方式貸款和股東投資是主要方式,經營階段的融資一般是抵押貸款和銀行授信等方式,其目的是保持資金流健康;當然也有股權融資、政府注資等方式進行擴張,但是少數。而互聯網經濟,多數是以股權融資的方式換取大量資金用於快速擴張;原因其實在於,實體經濟的融資是為了解決當下,互聯網經濟是為了兌現未來。


其實這個最主要的問題在於融資的方式和運營模式的不同;

實體產業主要的融資方式來源於商業貸款,而銀行貸款最重要的是要有實質的抵押物。運營上從開發到實質商品要一條一條生產線得上,就像我們爬台階一樣,底層穩了才能上高一層沒有空中樓閣的可能。

互聯網企業主要融資來自於民間資本,主要是看你的未來和你的PPT。過多的就不說了。運營上互聯網企業就是在燒錢已獲得更多的用戶量,當達到行業壟斷目的後才可以實現真正的盈利。

可笑的是某些人一度提倡發展互聯網經濟,我們可以想一下目前中國最大的幾個互聯網公司他們的是否產出了實質性的產品。互聯網行業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只有第一沒有第二。


這個於與互聯網的性質有關。一方面,互聯網公司大部分輕資產,無有效抵押物,擔保物,初創期很難通過傳統信貸融資,而互聯網又是燒錢的;另一方面,互聯網有高成長性,存活下來的話,可以給投資人帶來豐厚的利潤。李澤楷受讓過騰訊股權,如果持有到現在,這一筆賺的就就比李嘉誠一輩子賺的多


互聯網公司融資的目的,是以砸錢的方式前期吸引大量用戶基數,後續利用平台自有用戶基數在賺取錢。


這年頭開廠搞製造業的都是有錢的SB


我認為,因為相比實業,金融本身解決的就是信息不對稱,所以互聯網能夠加上金融(貨幣信息),那麼

從業務體量(市場規模)從實施難易程度(產品標準化)從複製速度(不需實體的製造生產),都是實體不可比擬的。


推薦閱讀:

在交易中輸掉的人生要怎樣才能重新站起來?
三線城市房子投資的潛力如何?比如嘉興和湖州
大家怎麼看「在中文域名交易的網站上,大多中文域名都賣20萬元左右」?

TAG:互聯網 | 投資 | 融資 | 互聯網創業 | 實體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