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地球科學領域哪些論文讓你特別有啟發?
一個另類的2017總結
我來寫一個地震解釋方向的。
2017年,最有意思莫過於機器學習在地震解釋上的應用。
做地震解釋的同學肯定進行過無窮無盡地追軸,而更精細的解釋工作中,小斷裂也畫得手疼。
面對地震採集技術的提升,數據量的增長,在解釋技術制約的情況下,公司只能招更多的人。
當項目削減,利潤下滑時,公司只好進行裁員。而當行業沉澱下來,重新解釋老資料,新老資料拼接等成本較低的項目會受到公司預算的青睞。
那麼在工作量比以往還多,人手卻遠不足之前的情況下,先進的技術顯得愈發重要。
作為現代工業的提速車頭——計算機,顯然是人們研究的重要方向。
於是有人發問:
Can Computers Finally Do an Interpreter"s Job?(Scott Michell etc.)
這篇文章的嘗試比較成功,雖然是一些限定條件下的數據,研究者通過全波形反演,建立了較為精確的鹽下層的速度模型。
Fast salt boundary interpretation with optimal path picking
這篇文章依據人工粗略的一些拾取點,通過一種自動計算方法來識別鹽層的邊界,並應用在三維地震數據體中。提高了地震解釋的工作效率。
Seismic fault detection based on multi-attribute support vector machine analysis(Haibin Di*,)
這篇文章運用SVM(支持向量機)原理在地震屬性中,以此識別出其中的斷裂,並在紐西蘭的南部盆地中得到較好的應用。
相關的文章在SEG上還有不少,大家可以去自己下載,回頭我會往知乎地學群里傳一份。
今年和同門在國內某地方運用深度學習方法進行了儲層預測,通過鑽井結果看效果還不錯。
現在國內地球物理人員多數還停留在熟練不同軟體的優缺點,隨著軟體的強大,對使用者依賴越來越小。高效、可靠、精準向來是地物發展的方向,經驗的優勢一直在減弱。地物還是離不開演算法和代碼。
最受啟發的,當然是我自己的文章咯
整個審稿過程讓人絕望,得知接收的那一刻,顫抖著給老闆發了個只有一個單詞的簡訊
開心的是,這篇文章被主編推薦,掛在了主頁上好幾個月,然後不到半年的時間已經有了引用
剛剛才發現這篇文章在老闆個人主頁,被老闆列進了他的Most important 5 publications (這個有點受寵若驚了,讓我冷靜會兒....)
其實對我而言,比接收更重要的是,讓我重拾了丟棄很久的野心
希望能在2018年,把2017年吹過的牛逼都變成事實
2017年更換方向,前後讀了2700篇文獻,從中吸取了很多數據、觀點
所謂取長補短,有一名作者,他論文的觀點和數據,啟發其幫助了自己,有種平行世界的感覺,而他本人的一些事迹,也觸動了自己
我很想自己花時間把已發表論文中,青藏高原北部柴達木盆地周緣阿爾金山、祁連山和東昆崙山岩漿岩有關的鋯石測年數據、全岩數據等做一個系統總結,但苦於做含油氣盆地出身,身體力行比較困難,有沒有別人做過類似工作呢?
11月份,web of science 推送了一篇刊登在《Gondwana Research》的論文,作者是北大程豐博士,標題為「Tectono-magmatic rejuvenation of the Qaidam craton, northern Tibet」,程博士已經結合大量實測和調研,總結好了構造-岩漿事件,通過驗證,跟自己的認識完美契合。可貴的是,作者還提供了相當數量的原始數據,要知道,在青藏高原跑野外,1台車日均3000塊錢毫不稀奇,並且樣品還採自昆崙山深處,人家的工作給我節省了多少精力和時間,真的十分感謝,非常興奮
之後,聯想到還看過作者一篇源匯分析的論文(Cheng F, Fu S, Jolivet M, et al. Source to sink relation between the Eastern Kunlun Range and the Qaidam Basin,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during the Cenozoic[J].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2016, 128(1-2): 258-283.),之前沒發現,這篇文章,作者也提供了原始數據,毫不猶豫的納入自己的資料庫,兩篇文章完美解決了自己的問題
抱著對作者的感謝之情,搜索發現,他博士入學後曾受重傷,卧床休養。。。重返校園後先後5次赴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青海油田開展地質學研究
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程豐:靠毅力重挺脊樑,用雙腳丈量高原
一方面感謝人家做出的成果和數據,可以借鑒使用,一方面人家歷經磨難取得這麼多優秀成果,作為同年出生的人的,十分佩服,也許這就是為什麼北大地質學能評為A+的原因吧,因為有一批年輕人在成長
當我看到某個台灣學者這麼描述增生楔時,我是一臉懵逼的…
整篇文章如流水文還不及本科生…出自台灣某著名大學教授之手謝邀。「特別有啟發的論文」很難說,畢竟不是吃地學這碗飯的,作為旁觀者雖然業餘能花在地學興趣上的時間並不多,能看到的文獻也有限,但確實也讀到不少印象比較深刻的論文。
從地學領域新進展的科技新聞熱點來看,我注意到2017年有幾個方面很突出:
- 恐龍研究
- 地震預測
- 地球內部結構的研究和計算機模擬
- 對板塊學說許多細節和未知問題有了更深入的研究解釋,但另一方面則發現板塊學說新的問題
- 當然,還有2017年行星地質研究的進展,其「風頭」蓋過了地球自身的研究。
這裡要強調的是:上述觀察完全是基於主流地學研究刊物的文獻,與民科無關。等有時間具體討論,列出文獻來源。我想著重第一、二、四點,略及第三點,省略第五點,因為 @haibaraemily 老師的專欄和相關回答已經完美地覆蓋了這個方面,推薦。
將繼續。。。
蟹妖。
至少在我的領域(石油地質,碎屑岩儲層微觀演化),暫時沒有特別重大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論文發布。
歪個樓。
要說2017地學領域的話,當然是各路地學學者,科研人員,從業人員,在校學生,普通地學愛好者與著名民科guoyupeng的』戰爭』。我也曾短暫參與,但迅速敗下陣來。真的惹不起,惹不起。當然是GPL上的一篇文章
非常大膽,也的確成功了。改變了我對UHP礦物的理解。也十分有趣。Ps:GPL影響因子很高,並且發文章難度和NS上差不多。
又到了拿出這幾張圖的時候:《暗物質暗能量與地球動力學》很久以前在另一個回答里發過今年讀到的,雖然是2015年的論文但題目既然沒明確說是「2017年發表的論文」還是「你在2017年看過的論文」,我就打個擦邊球好了233333
地球科學涵蓋的領域太廣,題主這麼問讓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地質學,地球物理科學的打破頭嗎
推薦閱讀:
※2017 年你心目中最佳體育明星是誰?為什麼?
※2017 年,你有哪些想和大家分享的書?
※2017 年你坐了哪些飛機?
※2017 年,你在幹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