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文筆非常精妙,字字珠璣?

為什麼說史記 是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文筆非常精妙,字字珠璣?舉個栗子


舉一小例:《秦始皇本紀》中寫尉繚為始皇出謀劃策以後覺得「不可與久游,乃亡去」,後來「秦王覺,固止,以為秦國尉,卒用其計策。」「而李斯用事」 注意「用事」二字,寥寥二字包含了多少前因後果個中就裡,尉繚的無可奈何李斯的洋洋得意都浮於紙上。


《史記》中多是這樣的字字珠璣,太史公頂頂文曲星。額外說一句,《史記》之不朽太史公之不朽他自己老早就知道,列於最後的《太史公自序》中就透露出來: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今於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這樣的話我讀到馬上五體投地,幾千年來執筆書文的人何止萬千,有誰敢這麼想嗎?即使有人敢想,敢寫出來嗎?


前面的答案都是在抒情不是回答問題。「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句話出自魯迅的《漢文學史綱要》第十篇,要想理解這句話要去原文中找,現將原文摘錄「……恨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傳畸人於千
秋,雖背《春秋》之義,固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矣。惟不拘於史法,
不囿於字句,發於情,肆於心而為文……」這段引文就是解釋這句話的。「史家之絕唱」這句話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肯定了《史記》為「史」的身份,二是在史記之後無「史」。關於第一點要注意這句話「雖背《春秋》之義」,《春秋》為代表的史書遵循的是「直敘」並不對其中的人物有褒貶,或許有人會說「鄭伯克段於鄢」不就是有貶低的意思么,這個不算是貶,「鄭伯克段於鄢」只是陳述了鄭伯和共叔段都缺乏了「禮」,都沒遵循自己身份應當作的事情。《史記》是對記載的人物進行了評價的,這一點和其之前的史書不一樣,所以先要肯定《史記》記史;第二點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史記》是敢於批評當權者和主流思想的,司馬遷在「孔子世家」中記載孔子是私生子這件事是違背當時的主流思想的,班彪原文「又其是非頗繆於聖人」,在這一點上《史記》之後的史書都沒有這個膽量;第二層是從體例上說的,《史記》是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之後的二十四史都按照紀傳體寫成,但是考慮其他的史書本身就是皇家寫史,公正性不能得到保障。「無韻之離騷」主要談的是《史記》的文學性了,關於這一點要注意「離騷」。在魯迅看來司馬遷和屈原都是受過厄運而成就偉業的人,用「離騷」來類比最為恰當,還有一點原因是「離騷」是敘事長詩,《史記》的主要功能也是敘事,這也是為什麼不是「無韻之《詩經》」的原因。

題主說要舉例,未如茅坤的評價最好「讀遊俠傳即欲輕
生,讀屈原,賈誼傳即欲流涕,讀莊周,魯仲連傳即欲遺世,讀李廣傳即欲立斗,
讀石建傳即欲俯躬,讀信陵,平原君傳即欲養士」。


首先抱歉不是很了解楚人好東這個背景

當時只是從鴻門宴那塊上下文來分析

我只是想無趣地指出范增坐在主位是逆天的行為。。

這句話有待商榷

=====================

不是很贊同 @姬軒亦的槽點。

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

看似亞夫已逆天居主位。實際上

張良西向侍;張良至軍門,見樊噲;噲遂入,披帷西向立

軍帳朝東開,項羽面朝軍帳門口,背靠西,亞夫居左,劉邦居右

不知哪裡逆天了,難不成讓項羽朝南面壁么

==============================

此謂「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文筆精妙,字字珠璣


手上就有《史記》,就看過的說說自己的感受。

1.秦始皇本紀,寫他窮兵黷武,不直接寫,都是寫大興兵,緊接著寫是年大旱,民飢。

2.史書基本都是以成敗論英雄,但把項羽寫進了本紀裡面,本紀裡面寫的都是秦始皇高祖文帝景帝武帝,把項羽列在與皇帝同等的位置;還有孔子,寫進了世家裡,裡面都是王侯將相代代相傳,但他不是。記得有句某人「弒其君」,也有態度。裡面都有司馬遷對人物的態度與評價。

3.寫戰國四公子,裡面充滿猜忌反覆,被猜忌-逃離-被召回-又逃離,裡面寫政治鬥爭太多太常見了,不直接發表意見,只是寫過程,看得人心驚膽戰,害怕。非大手筆不能為。

4還為刺客列傳,為遊俠列傳,見識廣,眼界寬。

5語句簡略,兩三句話就可把一件事說清楚,沒多餘的話。


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雲。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太史公曰:吾如淮陰,淮陰人為余言,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余視其母冢,良然。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勛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同輯),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

君臣一體,自古所難。相國深薦,策拜登壇。沈沙決水,拔幟傳餐。與漢漢重,歸楚楚安。三分不議,偽游可嘆。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史記》諸贊,褒貶合中,又不能忘情,可謂「史家之絕唱」!

金聖嘆評《史記》為六才子書之一,無愧其名!


說兩個《史記》的典故吧,在鄙人看來,《史記》的文學成就實在不亞於其史學成就。

一、1、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 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慨,自為詩曰: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項羽本紀》

2、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呂后真而主矣。」戚夫人泣,上曰:「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歌曰:「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歌數闋,戚夫人噓唏流涕,上起之,罷酒。

——《留侯世家》

曾經「虎擲龍挐不兩存」的兩位夙敵在人生末路之時竟如此相似,當年太阿在手、意氣豪盪,驀然回首,威權早已悄然消釋,乃至於不能保護自己心愛的女人,讓人為二姝喟嘆「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這兩個堪為《史記》最唯美的片段被明代詩人王象春(一代詩宗王漁洋的叔祖)寫進了一首詩《書項王廟壁》,詩曰:

三章既沛秦川雨,入關又縱阿房炬。

漢王真龍項王虎

玉玦三提王不語。鼎上杯羹棄翁姥,

項王真龍漢王鼠。

垓下美人泣楚歌,定陶美人泣楚舞,

真龍亦鼠虎亦鼠。

此詩寫得奇僻奔軼,乃明詩中的珍品,得益於太史公的如椽大筆在先。

二、其後安國坐法抵罪,蒙獄吏田甲辱安國。安國曰:「死灰獨不復然(通燃)乎?」田甲曰:「然即溺之。」

——《韓長孺列傳》

《韓長孺列傳》在名篇迭出的《史記》里並不十分出色,然而這個黑色幽默的段子卻顯得格外醒豁,好比一個並不十分美麗的女子擁有一雙漂亮的的眼睛。韓安國因犯法被抓,問獄吏死灰難道不可以復燃嗎?言下之意即是我總有翻身的一天,你可別得罪我。可是獄吏田甲卻答道,復燃我就撒泡尿澆滅它。深得竇太后、景帝信任的安國最終還是死灰復燃了,還把懼禍逃跑的田甲抓回來調侃了一把,最終卻還是善待他。

這一經典篇段被錢鍾書用典到一首詩里,名為《閱世》:

閱世遷流兩鬢摧,塊然孤喟發群哀。

星星未熄焚余火,寸寸難燃溺後灰。

對症亦知須葯換,出新何術得陳推。

不圖剩長支離叟,留命桑田又一回。

這首詩堪為錢鍾書先生《槐聚詩存》的壓卷之作,特別是這句「寸寸難燃溺後灰」,洵為神來之筆。乍一看此句是化自陸崇《誰遣》詩「一寸難然既死灰」,實際上是江西詩派筆法,運用《史記》此典,換一「溺」字,於是便有點石成金、奪胎換骨之效,其境界超出原詩不可道里計,試想,如寫成「寸寸難燃死後灰」或「滅後灰」云云,則不過拾人牙慧耳,而換成這個表面上看起來俗不可耐的「溺」字則強烈地突出了詩人的自我嘲解和詩之反諷意味。這首沉痛悲憂的作品也讓許多本來反感錢先生的人對錢先生尊重起來——他不只是那個愛譏笑別人學問不好的刻薄老頭,他更是一座深藏風骨與悲憫的文化崑崙。

此詩不好多講,因為…………


舉幾個栗子,不時更新之。

-

1. (150407) "亞父"一詞的位置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

——初讀時感覺末句非常突兀,為啥突然寫亞父,不直接寫范增呢?

(沛公)於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

——後文謎底揭曉,鴻門宴之後劉邦托張良送禮時提及亞父,如果在劉邦說話之後再介紹亞父是誰,太啰嗦了,也不符合古文習慣(總不能像今人寫法「玉斗一雙,欲與亞父(註:亞父指范增)」吧?)。所以更好的寫法是在之前就交待清楚亞父是誰。那麼在之前的哪個位置交待最好呢?

鴻門宴之前,「亞父」一詞從未出現,范增只為范增:

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鴻門宴之時,「亞父」第一次出現: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

與後文緊密聯繫,不致間隔過長影響人理解。

可見,太史公寫鴻門宴開頭時已考慮到對結尾做鋪墊(或此節已刪改潤色了好幾遍),「亞父」一詞出現的位置也是精心布置的。

可謂字字珠璣!

-

2. (150407) 項羽分封諸王的段落

乃分天下,立諸將為侯王。項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業已講解,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乃陰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關中地也。」故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而三分關中,王秦降將以距塞漢王。項王乃立章邯為雍王,王咸陽以西,都廢丘。長史欣者,故為櫟陽獄掾,嘗有德於項梁都尉董翳者,本勸章邯降楚。故立司馬欣為塞王,王咸陽以東至河,都櫟陽;立董翳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徙魏王豹為西魏王,王河東,都平陽。瑕丘申陽者,張耳嬖臣也,先下河南,迎楚河上,故立申陽為河南王,都雒陽。韓王成因故都,都陽翟。趙將司馬卬定河內,數有功,故立卬為殷王,王河內,都朝歌。徙趙王歇為代王。趙相張耳素賢,又從入關,故立耳為常山王,王趙地,都襄國。當陽君黥布為楚將,常冠軍,故立布為九江王,都六。鄱君吳芮率百越佐諸侯,又從入關,故立芮為衡山王,都邾。義帝柱國共敖將兵擊南郡,功多,因立敖為臨江王,都江陵。徙燕王韓廣為遼東王。燕將臧荼從楚救趙,因從入關,故立荼為燕王,都薊。徙齊王田市為膠東王。齊將田都從共救趙,因從入關,故立都為齊王,都臨菑。故秦所滅齊王建孫田安,項羽方渡河救趙,田安下濟北數城,引其兵降項羽,故立安為濟北王,都博陽。田榮者,數負項梁,又不肯將兵從楚擊秦,以故不封。成安君陳餘棄將印去,不從入關,然素聞其賢,有功於趙,聞其在南皮,故因環封三縣。番君將梅鋗功多,故封十萬戶侯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此段交待了劉邦、章邯、司馬欣、董翳、魏王豹、申陽、韓王成、司馬卬、趙王歇、張耳、英布、吳芮、共敖、臧荼、田市、田都、田安、田榮、陳餘、梅鋗、項羽 共計王侯二十一人。

只看此段就可知道,楚漢爭霸時間,爭霸天下的主要就這二十一人(後來的韓信是異數),分別看每個人的生涯,就可大致了解該時期的天下大勢。

太史公寫的這段,把每個人的背景都交待得很清楚,描述又各有不同,當真妙不可言!

-

3. (150416) 小人物桓楚的寓意

七月陳勝起義,九月會稽太守某通找到項梁,說「阿梁,大家都反了,看來天要亡秦!先發者制人,後發制於人,我決定發兵,由你和桓楚率領!怎麼樣?」,項梁回答「聽說桓楚正在逃亡,不知在哪,我回去問問我家阿籍。」項梁帶著項羽來,項羽不客氣,一劍便砍死了某通。於是項梁主持發兵。

——初讀時感慨項梁真是個狠茬,說殺人就殺人,可以選擇合作啊,何必殺人!讀到後面看到與項梁齊名(至少在某通看來)的桓楚在給項羽跑腿報信,明白了:誰起兵誰是老大啊,這才是先發制人的最高境界。某通者,naive也!桓楚在史記中共出現兩次,一次是在某通的言語推崇中,另一次是給項羽跑腿,想必不是偶然的吧(太史公想藉此告訴我們,先發制人是非常重要的?!)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涉等起大澤中。其九月,會稽守通謂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吾聞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將。」是時桓楚亡在澤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處,獨籍知之耳。」梁乃出,誡籍持劍居外待。梁復入,與守坐,曰:「請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諾。」梁召籍入。須臾,梁眴籍曰:「可行矣!」於是籍遂拔劍斬守頭。

……

(項羽)使人追宋義子,及之齊,殺之。使桓楚報命於懷王。

-

4. (150729) 一事只寫一次,不浪費筆墨

《田敬仲完世家》中,有齊威王九年不治,突然獎懲兩大夫的故事。而實際上在獎懲兩大夫之前,有淳于髡納諫的故事,因為要給淳于髡立傳,所以將淳于的故挪到列傳中了,與此處遙相呼應。

齊威王獎懲兩大夫的故事:

威王初即位以來,不治,委政卿大夫,九年之間,諸侯並伐,國人不治。於是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語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毀言日至。然吾使人視即墨,田野辟,民人給,官無留事,東方以寧。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譽也。」封之萬家。召阿大夫語曰:「自子之守阿,譽言日聞。然使使視阿,田野不辟,民貧苦。昔日趙攻甄,子弗能救。衛取薛陵,子弗知。是子以幣厚吾左右以求譽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嘗譽者皆並烹之。遂起兵西擊趙、衛,敗魏於濁澤而圍惠王。惠王請獻觀以和解,趙人歸我長城。於是齊國震懼,人人不敢飾非,務盡其誠。齊國大治。諸侯聞之,莫敢致兵於齊二十餘年。

齊威王版一鳴驚人的故事:

淳于髡者,齊之贅婿也。長不滿七尺,滑稽多辯,數使諸侯,未嘗屈辱。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亂,諸侯並侵,國且危亡,在於旦暮,左右莫敢諫。淳于髡說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於是乃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賞一人,誅一人,奮兵而出。諸侯振驚,皆還齊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語在田完世家中。

-

5. (150729) 難辨真偽的故事版本,全部保留,留給後人分辨。

4中引用的一鳴驚人的故事,史記中還有一段楚莊王版的:

庄王即位三年,不出號令,日夜為樂,令國中曰:「有敢諫者死無赦!」伍舉入諫。庄王左抱鄭姬,右抱越女,坐鍾鼓之間。伍舉曰:「願有進。」隱曰:「有鳥在於阜,三年不蜚不鳴,是何鳥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將衝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舉退矣,吾知之矣。」居數月,淫益甚。大夫蘇從乃入諫。王曰:「若不聞令乎?」對曰:「殺身以明君,臣之願也。」於是乃罷淫樂,聽政,所誅者數百人,所進者數百人,任伍舉、蘇從以政,國人大說。是歲滅庸。六年,伐宋,獲五百乘。


所謂「史家之絕唱」,是對史記的地位而言,它開創了紀傳體的體例,並一舉奠定了正史獨尊的地位;「無韻之離騷」,是對史記的內容而言,所謂」成一家之言」。同是抑鬱之人所創,屈原把悲憤寫進了《離騷》,司馬遷把悲憤寫進了《史記》。把《項羽本紀》列在《高祖本紀》之前,把《伯夷叔齊列傳》放在列傳之首。寫俠客,寫刺客,寫小丑,秉筆直書,曲筆反諷,筆法絢麗多變。一不小心,把部歷史就寫成了特么的小說。前後史書,無論是個人修史,還是官修史書,都為賢者諱,為尊者諱,哪兒敢這麼玩過?這書要放在後來任何一個朝代,作者就算不被誅九族也不遠了吧。從這層面上說,這也是「絕唱」吧。


第一次認真回答一個問題,打字好累啊。

首先對 @姬軒亦@項魯恩 答案中關於座次的討論做個小補充,並非只是楚人尚東。

舉例:(武安侯田蚡)召客飲,坐其兄蓋侯南鄉,自坐東鄉,以為漢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橈。——《史記·魏其侯武安侯列傳》

田蚡認為自己是丞相,所以自己坐了首席(東向),讓他拐子蓋侯王信坐次座(南向)。足見在當時,至少楚漢之際(後世沒考證不敢說),宴飲時東向為尊。其次為南向(如亞父作為主人之副),再次北向(劉邦為客人之尊),最末西向(張良為客之副)。

然後舉幾個我印象較深的例子來談談。

比如,沛縣起兵時:蕭、曹等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後秦種族其家,盡讓劉季。

後人在談高祖成功之時,多引用的是高祖奪天下後與臣下的那段對話: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然而,相信不獨我自己,很多人在讀史的過程中,都會有一個疑問:遠者如劉邦、朱重八,近者如我朝太祖,在那個群雄並起英才輩出的年代,是如何在一坨坨的人精裡面脫穎,進而確立領導者的地位的?高祖微末時,蕭曹為掾、主吏;重八入濠州,湯和已是千戶;我朝太祖。。。哎呀有包裹我先去忙點別的。 不可否認,他們所用之人都是人中龍鳳,甚至很多在創業之初名望、地位和社會資源並不亞於後來的人主。政治、武力、計略等參數也並不遜色。因此,比用賢更值得思考的,是人家挺」賢「的,可能比你還」賢「點,憑啥為你所用,認定了你就是帶頭哥哥?

對於」白蛇被秒傳「、」光芒照四方「、」聖母劉媼湖邊人龍獸交記之太公喜當爹「等有虛構色彩的事,我們且存而不論,」隨份子不給錢「也掩面逃走不知情。太史公一句」自愛,恐事不就,盡讓劉季。「很大程度上讓劉邦和臣下高下立見。而在寫劉邦面對種種異象時,用了」獨喜「「自負」這樣的字。或者說是自命不凡,再或者說,是一種為王霸業,做老大的霸氣。他,是早已認定自己要成為海賊王的男人,哎呀哎呀跑偏了跑偏了。所謂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即便真的說劉邦處處不如臣下,大戰不如,籌劃不如,治國不如,但有一點是,和存有那麼點點顧忌妻子家產的私心的儕輩,他的心更大。

換個台,再比如這一句:或聞上無意殺嬰,復食,治病,議定不死矣。乃有飛語為惡言聞上,故以十二月晦論棄市渭城。

彼時春夏生髮,秋冬行刑。如《漢書·酷吏傳》中「好殺行威」的王溫舒,有犯人待決,因冬去春來,錯過行刑期,頓足嘆曰:「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卒吾事矣!」亦有熬刑之說,使用各種手段,以待來春,有復起或迴旋或赦免。

而以月晦(最末一日)行刑,可以想見那怎樣的一天。獄吏焦急地看看手錶,不是。。。水鍾,說了聲,不能再等了,明天就不能行刑了。,我們對待敵人要像嚴冬一樣殘酷無情。於是,急急忙忙辦完手續,搶在開春的鐘聲來臨之前,一刀咔嚓,沒有給竇嬰任何求生的機會。

突然肚子好餓想去吃飯,虎頭蛇尾,不能詳論。還有好多值得兩片一起嚼的細節沒說。

史筆如鐵,他是冷冰冰的。沒有情節的渲染,沒有辭藻的鋪墊,沒有人物表情、心理的細膩描述,沒有BGM來撥動我心跳。沒有座談會教他文學創作,沒有周小X同志想和他談談,不懂得到處換小號為自己點贊。太史公用最簡潔的一兩個字,能寫出血雨腥風,能寫出驚心動魄。我想,《史記》擔得起」字字珠璣「四字。


李斯嘆鼠,趙高指鹿,項羽烹翁,高祖俯足,項莊舞劍,樊噲護主,張良拾鞋,韓信忍辱,蕭何追將,陳平暗渡……


受 @姬軒亦大大啟發,我也舉個栗子:

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舉幾個例子

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信,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這個喜字,一下子就把韓信的角色透露出來了。

呂不韋賈邯鄲,見而之,曰「此奇貨可居」。

不是見而喜之?

項羽大怒,伏弩射中漢王。漢王傷匈,乃捫足曰:「虜中吾指!」

酒酣,高祖擊築,自為歌詩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兒皆和習之。高祖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

於是高祖嫚罵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遂不使治病,賜金五十斤罷之。已而呂后問:「陛下百歲後,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上曰:「曹參可。」問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憨,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呂后復問其次,上曰:「此後亦非而所知也。」

因言曰:「今年祖龍死。」使者問其故,因忽不見,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聞。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過知一歲事也。」

斯乃仰天而嘆,垂淚太息曰:「嗟乎!獨遭亂世,既以不能死,安託命哉!」

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屈原至於江濱,被髪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


看看後來寫史書(國家史官寫的)的大多也都是什麼什麼年,什麼什麼人,什麼什麼事兒的流水賬模式。看起來非常生硬無聊。。。如果不是特別有愛的話很難看進去。史記小學生就能看的津津有味了。對比之下算的上絕唱了。


今天碰巧翻到一例。

《項羽本紀》開篇有這樣一處記敘。

項梁嘗有櫟陽逮,乃請蘄獄掾曹咎書,抵櫟陽獄掾司馬欣,以故事得已。

剛讀到這裡時覺得莫名其妙,與前後文干係甚為勉強。

可再往後讀,到了章邯項羽對峙的時候,跳出來勸降章邯正是司馬欣。以及項羽封三秦的時候司馬欣、曹咎赫然在列,始有草蛇灰線,伏脈千里之感。


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舉個栗子 項羽本紀最後這段戰鬥的描寫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這戰爭場面!嚯!除了戰鬥之宏大還有人心之向背、項王之英勇、楚軍之精銳,太史公你不服不行啊。。


我只知道司馬遷的外孫看懂了,多次辱罵漢宣帝,然後被腰斬了。

說明其本質是光明的。。。而現實卻是。。。


一句: 沛公安在?

出自 鴻門宴 開始部分。 項羽說的。

一直覺得呂布是項羽轉世。。

霸氣,地位,水平,為人。。。

都在裡頭了。 你說厲害不厲害?


傳神


可以參考《中國文學史》袁行霈主編

有空更


《史記》是傳記文學的開端。是紀傳體史學的奠基之作。是對先秦文學傳統的繼承融會。《史記》所滲透的人文精神是多方面的,有積極入世的精神,百折不撓的精神,勇於犧牲的精神。後代散文,小說,戲劇都受它的影響。許多傳記情節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為後代小說創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素材。

為了體現「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修史宗旨,司馬遷創立了紀傳體通史。全書由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組成。這種互相補充的結構框架使敘事範圍廣泛,展示了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其中對人物的刻畫更是被魯迅譽為無韻之離騷。

首先是開創了閭巷之人入傳。社會各個階層都有人物,這與司馬遷的進步的歷史觀及開闊的視野密不可分。人物的個性與共性都有展現。在刻畫人物時,採用多維透視的方法,比如項羽,司馬遷把他描繪成一個剛愎自用,卻又優柔寡斷,又勇武豪壯的霸主。抓住項羽生平的重大事件,以人物命運的變化為線索,串聯起人物的事迹和歷史事件來結構全篇,巨鹿之戰,鴻門宴,垓下之圍,司馬遷為了突出項羽的性格,氣質與形象作了精心選材。以性格化的人物語言和典型性的人物行為,揭示個性特徵。以細節描寫傳達出項羽的精神風貌。在戲劇性的場面中展現人物的性格,刻畫人物形象。並且司馬遷大量使用人物對話,運用對比手法。他使用的藝術手法特別多,值得一再學習。

其中最標誌性的是旁見側出法,又叫互見法。在人物的傳記中著重表現他的主要特徵,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徵則放到他人的傳記中顯示。


開創了紀傳體這一新的歷史記載體例,既有本紀、世家,也有表和書,更有列傳;把上自三皇五帝,下至漢武帝時代以人物傳記為主的各方面歷史綜合在一本書中

它塑造的栩栩如生的各個具有代表性的歷史人物畫廊,讓人嘆為觀止

從文風上來說,它為歷代文家所學習;從創作技巧、描寫技巧上說,《史記》對傳記文學、小說、散文等在情節安排、描寫技巧,語音運用等方面,都有不可估量的影響;從題材上說,後世的很多戲曲、小說、詩歌等,都從中索取題材


魯迅先生這句話評價史記非常中肯,史家之絕唱,是指它的歷史地位,能寫出這樣的巨著,且內容比較詳實可靠,無韻之離騷,一方面,司馬遷文筆確實字字珠璣,也摻雜了個人評價與偏好,另一方面,當朝人寫當朝事,必然有所忌諱,用迂迴的方式保住姓名也是不得已而為之。自然是意蘊非常。


推薦閱讀:

孔子為什麼因為其父葬在防山而疑其父墓處?
據說嫪毐可以用生殖器提著木頭輪子走路,這在生理學上可能嗎?
難道《史記》一類的算是正史嗎?
傳國玉璽,在《史記》中有記載么?若有,還有哪些史料中有記載?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勝吳廣這句口號的原意到底是什麼?

TAG:史記書籍 | 歷史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