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留學,如何提高交流能力?

來美國已經一年了,雖然平時吃飯這種日常交流沒有問題,但是總是不能完整的表達自己的意思,和美國人交流也比較有障礙。而且,比較經常發生的情況是聽不懂美國人在講什麼?講話總是不地道的感覺。怎麼解決?


打客服電話!

我的經驗是如果能在電話裡面順利溝通,那你的英文交際能力應該沒啥問題了。美國有很多服務電話,比如給小米打電話,諮詢學校的項目或者活動,安裝cable,辦手機卡,水電費單子有問題,銀行賬戶要開通某個服務關閉某個服務,買車諮詢dealer,租房子打電話諮詢情況,要收養寵物,預約看病,買寵物的口糧等等。以及無數網購時遇到的問題!好多學生喜歡通過網上留言或者email解決問題,我每次一遇到都是拿起電話!尤其是剛去美國的時候,雖然感覺很困難,但一個多月下來處理了這些事宜,感覺聽說還是大大的進步。

這個過程有個好處:

1. 對方會很耐心,認真的聽你的訴求和困難,而且聽不懂肯定會反問,這是一個corrective feedback!你就知道下次該怎麼組織,哪個詞你發的有問題老美會聽不懂。

2. 不焦慮。因為看不見對方,不知道對方的神情和態度,自己可以慢慢來。

3. 自己會非常上心,而且既練習英文又處理自己的好多爛事兒。因為很多是和自己利益相關的事兒,比如買車,貸款等等,不搞清楚怎麼行。

4. 對方使用的都是標準、正確的英文,可以學到很多禮貌用語等等。

如果練習的慾望實在強烈,每天家門口的郵箱里有那麼多廣告,都可以拿來打上面的客服諮詢電話,那種廣告可真多啊,瑜伽班啊,寵物醫院啊,小狗小貓糧啊,幼兒用品啊,etc. 我試過一個賣一個小狗房子的電話,非常非常耐心,非常非常熱情,我們聊了半個多小時!後來對方知道我是從中國來的,還胡扯八扯了好多別的,最後還感謝我和她聊了這些:)有一次給租房公司打電話,房子有問題對方態度也差,我就生氣了,和對方吵了起來,當時第一次發現自己英文可真溜啊。。還有一次打給ATT,因為我要退訂業務,小伙兒非常幽默,也聊了半天還想把我勸回來。

這個過程非常有益,尤其在電話中,換到面對面的時候,就發現自己輕鬆多了。

12/12

突然多了好多贊,好多知友指出遇到的都是印度客服,這點我還真沒遇到,我打過那麼多電話都是正宗美音哎!不過我離開美國已經一年半了。這說明什麼?!印度人已經佔領了客服行業!!!中國同胞你們還不努力?!讓我們打客服有中文交流的那一天!!!!!

感謝@小熊貓提到:客服大部分都外包給印度了以至於打電話的時候真是深深地無力啊……運氣好碰到美國客服就特別快能解決問題 樓主可以註明一定要在美國工作時間打電話(晚八點到早八點很多時候無法很好的溝通。。 )


從09年到美國到現在也6年多了,感覺最大的變化就是當年那個托福口語考了17分的我也慢慢地融入了這個大環境。記得上次去bar和姑娘們搭訕,她們問我是那來的,當我說我才來6年時她們驚訝」 Oh wow I total can』t tell that!」

我提高交流能力的過程主要是分三個方面,分別是從詞,內容,表達媒介三個地方提高的。

我記得剛剛到美國的時候,我所有的辭彙僅限於紅寶書,而且紅寶書就背到hermit那頁,所以說話顛來倒去就那麼幾個詞。感情表達完全看face expression。 後來我意識到,詞的靈活應用是表達方法出彩的方法之一。一個好的表達,可以讓整個表達生動活潑。比如:I vaguely remember this vs. this sound a distant but familiar tone。 高下立判。

用好表達的另一個方面就是要了解表達方式的語境。The Economists 和 New Yorker 的用詞肯定是不一樣的,就像寫小說用的詞去寫學術論文可能教授看了就要皺眉頭。比如說discolor這個詞,我是在creative writing課上學的,當時老師舉例 … being discolored by the prejudice。當時我覺得,啊哈,這應該就是distort的近義詞吧。後來有次我在寫化學report的時候用到了,就被TA花了一個大圈,然後打了一個問號。

提升詞的用法,個人建議是多讀:

  1. 提升生活類用詞:可以讀Coming of age novel。 個人推薦如 William Kruger。這個作者的文風清晰,用詞準確,是中階往高階走的推薦讀物

  1. 提升商業/學術類用詞:可以讀各類商務周刊: The Economist 是我個人最愛的。裡面的很多表達方式非常地道,值得摘抄學些

(The Economist 一直是我最喜歡的經濟類雜誌)

名詞我要單獨拿出來說一下。這是因為在學術環境中名詞準確是很重要的。講一個簡單例子,學金融的人知道debt 的 liability的區別。你要是平時和不學金融的美國人說,他們也能懂;但是你若是在圈子裡說亂了,估計就要被冠上交流能力不強的帽子。修理東西別人問你尺寸是metric or imperial, 如果你不知道,東西也修不起來。

因此學習準確的名詞表達也是很關鍵的。生活類的沒有什麼好方法積累。我個人的辦法就2種:第一是慢慢從周圍人中學習,第二種就是每次去逛例如Costco或者 Orchard的時候留個心眼,多看看標牌上的名字。久而久之就學會了。我有的時候去超市,看見東西叫不上名字,我就會問問營業員那個玩意叫啥,久而久之養成一個習慣就是每次逛超市都要逛足一圈,看夠了才走。後來有中國人要買faucet,因為不知道怎麼說找我幫忙,我聽了下他描述就知道他要wall mounted faucet。跟售貨員一說,問題就解決了。

(花園供銷社 =D)

內容的話,生活內建議多follow一些local內容。比如學生黨多關注學校內的活動,工作了可以多關注當地發生的事。當年在Stanford的時候,學校會放Stanford Daily在食堂里,有的時候一遍吃飯一遍看,有時上課前後同學們聊天也能插得上嘴了。原因是交流的第一要素是別人講的你要知道是啥,你講的別人也要知道個大概。因為大家談話內容局限本地的情況比較多,你了解的話自然能參與的話題就多了,交流能力就上去了。關注方法有校報 (Stanford有 Stanford Daily, San Francisco 有 the San Francisco Examiner)

(Stanford Daily)

除此之外一些national的news也是值得關注的:比如說現在進行的presidential primary, 剛剛過去的Super Bowl 50之類的,都是大家熱烈談論的話題。我現在工作了,公司在super bowl前一周就開始各種討論各種打賭。為了參與討論,我去吧Panthers和Broncos的每個player都google了一遍。後來大家看比賽時我發現能參加討論各個player的performance真的讓比賽有趣很多了。

(Super Bowl)

最後一點就是表達媒介。這點大家一開始出國都很明顯,因為一開始學英語基本都是書本上的,所以很多用詞都是書面語言。我剛到美國的時候就是滿口3-4個音節的詞,結果我美國朋友看著我一臉疑問,每次非要我重複兩三遍才豁然開朗。後來我問他們為啥第一遍他們聽不懂,結果他們說「 Well, that is not how we use to say that」。 就像一個美國人開口就之乎者也會讓人感覺奇怪,很多時候口語和書面的表達是不一樣的。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要區分什麼是口語表達,什麼是書面表達。

書面表達看書,口語的話我推薦就是看劇了。有人推薦Mad Men之流(其中還包括 Boardwalk Empire, Sherlock之類的),其實我不推薦這些。原因是這些劇為了符合時代背景,添加了很多現在已經過氣的表達,平時生活中也用不到。如果從提高表達能力的角度看,推薦比如 Friends, Big Bang Theory, How I met you mother 之類的生活劇。


很多美國人要找一些獨特的或有同樣的愛好的朋友。為了更好表達自己,你可以:

1. 多看美國流行電視劇,比如 Mad Men, Orange is the New Black, Breaking Bad, Game of Thrones等。其實,很多中國人已經在優酷上可以看一些電視劇,但是這些電視劇不一定是美國現在最流行的那些。很多中國人跟我說他們很喜歡看Friends和Police Story. 這種的電視劇已經到期了好幾年以前。

2. 只用英語說。如果你日常用英語交流,這個肯定會提高你的能力。而且,這樣做的話還有一個另外的好處: 如果你總是用英語說,美國人看到你的時候你是一個非常approachable的一個人,能更容易跟你交流。

3. Hang out with more Americans than Chinese friends. 找更多的當地的美國朋友,比你的中國朋友多。如果一個美國人看到你和你的朋友圈只有中國人或者亞洲人,無論你們都是在用英語說,他們可能認為他們跟你的差距太大了,不好意思不跟你們說話。Of course, 我覺得美國人應該做一些讓他們不舒服的事情,多跟中國人說話,學習中文...


我的經驗是到處和人聊天,很快你的交流能力就突飛猛進了。哪怕在聊天的時候問人家,這個怎麼說?我這麼說對不對,這都是ok的。而且在美國,很多人都是外來。幾乎沒有人會歧視你的口語不好,因為大家都是這麼過來的。我最喜歡的就是Uber司機聊天,不僅提高了表達能力,更深入體會美國社會的人情冷暖。

直接粘過來,大家看看我的交流心得,但絕對是幹活。文章有點長,可以直接收藏原文。

揭秘美國社會人情冷暖,Uber司機告訴你! - 知乎專欄

體育是讓城市沸騰的最好機會

最喜歡和美國人聊的是體育。記得有一次早上等醫院班車的時候,旁邊有個大叔非常激動地跟我說「Did you see the game last night?」什麼比賽?籃球、橄欖球、棒球,或者是冰球?我一臉懵逼,後面他說的似乎是橄欖球,但是我卻一竅不通。因為是籃球熱粉,所以我一般都主動打開話匣子,聊聊籃球。大多數人都是自己城市的忠實球迷。前不久在馬刺隊主場絕殺火箭的比賽之後,一位馬刺球迷司機把我送回住處。談到晚上的比賽,我們都久久不能平靜,「不可思議」這個詞,我們至少說了10次。曾經遇到亞利桑那鳳凰城的女司機,大約30歲上下,不愛太陽隊,反而是瘋狂的馬刺球迷;休斯頓的黑人球迷,因為洛杉磯是曾經居住了10年的城市,最愛的是湖人。How are you doing tonight?難道不是看一場球賽,且主隊又取得了勝利么?什麼事情能讓一個城市歡騰起來?什麼能讓人們在街頭巷尾歡樂地遊行?除了申奧成功,似乎只有城市的球隊獲得勝利,甚至是最後的賽季冠軍。申奧成功,可遇不可求,但是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球隊和性格。體育精神,絕對是美國文化的精髓。希望生活在中國的城市,我們也可以獲得盡情吶喊的機會。

孩子依然是許多普通美國家庭最大的期盼

達拉斯的中年男人,簡單的寒暄之後,知道我是從中國來的醫生。其實他早對中國的醫療有所了解,並且分享給我他的故事。55歲,生意人,曾經有一個孩子,但在17歲時因病夭折了。「我們要孩子要的太遲了!」他一直重複。真是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傷故事,但是他非常勇敢和積極,和他老婆一起嘗試,希望還能有自己的孩子,但是很長時間無果。他們也嘗試採用輔助生殖,但是美國的醫療費用太貴,一次失敗之後,他們再也支付不起高額的賬單。雖然都有穩定的工作,但是輔助生殖並不能納入醫保,僅僅是試管嬰兒檢查的費用,都花去了幾千甚至上萬美元。但是,再有一個孩子已成為了他和愛人後半生最大的願望。他們甚至想去中國做試管嬰兒。我告訴雖然不能保證成功,但是中國的試管嬰兒費用會低很多。我把自己的號碼留給他,如果他去中國,希望我可以幫助到他。一路的車程,他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I think I can!」再聯想起我在達拉斯看到許多領養中國孩子的家庭,如果沒有孩子,可能對子女之情沒有太深的羈絆,而有了孩子的人,尤其是這樣經歷過喪子之痛的人來說,孩子往往是美國家庭最大的期盼。祝福他夢想成真!希望他能在中國實現夢想!

老一輩美國黑人的優良傳統:上進和節儉

還是達拉斯,一個黑人大叔,60歲上下,一臉嚴肅,坐上車後氣氛有些緊張。於是乎,我主動打破沉默,「I like the music!」這是我最常用的開場白。沉默了2秒後,大叔用渾厚的聲音回答「Thank you!」然後就和我聊了起來。他對於年輕人願意多學習和嘗試非常讚賞,也透露出一種可能是自己小孩不太爭氣的恨鐵不成鋼的感覺。要知道,美國許多年輕人並不像中國人那麼努力上進,也許是找不到足夠的動力,許多青年一代荒廢學習,沉迷於酒精、夜店。許多年輕人僅靠打工湊夠吃喝的錢,再加上點買酒的錢,就不再工作,也沒有任何積蓄,更不用說事業發展的空間了。短短几十分鐘的聊天,卻能看出美國中下階級的生存現狀——不求上進,保持現狀,但良好的福利也讓年輕人沒有任何緊迫感,今天花明天的錢,花光了自己的青春。老一輩人,經歷過辛苦打拚,對迷惘的年輕人頗有微詞,卻也無法改變現狀。最後聊到購物,我告訴他中國的阿里巴巴,美國叫aliexpress,非常便宜,他甚至拿出手機,讓我幫他下載。和中國的老年人一樣,他們都是從窮苦的日子過來,對於認真上進倍加讚賞,勤儉節約也是刻在骨子裡的基因。

拋棄武裝,打開心扉,你會收穫更多

這次是一個墨西哥裔司機,他是個生意人,專門賣卡車。以前在加州,現在搬到了德州,因為德州人都喜歡開大車,這裡的生活成本低,生意也更好做。因為打車是去博物館,我們很自然地聊到旅遊。說到旅行,他強烈推薦我去墨西哥的海灘。他每年回去2次,因為那裡有他心目中最美的海灘。他一邊開車,一邊把手機扔給我,讓我看他上個月回墨西哥的照片。確實是非常優美的海灘,後來我也求證過,很多德州人都覺得哥倫比亞和墨西哥擁有最美麗的無敵海景。相對德州休斯頓的海灘來說,實在是好太多。許多中國人,出於安全考慮,擔心墨西哥治安,擔心哥倫比亞的黑手黨,而對於本地人來說,基本沒有這樣的擔心。可能南美洲確實沒有中國安全,犯罪率稍高,但只要小心一些,旅行度假應當完全沒有問題。司機非常熱情,甚至說如果我想去墨西哥,他或者是他哥哥可以做我的嚮導。快到目的地的時候,導航說「Drop off」,他哈哈大笑,說最不喜歡「drop off」這個詞,好像要把乘客扔下來的感覺。我還是第一次聽到這樣的吐槽,不同文化的人,對語言有著不同的感覺,這種交流非常有趣。但是,他可不僅是把我「扔」下去,還拿了一瓶冰鎮的礦泉水送給我。「Good water, thank you!」我給他做出了乾杯的動作。如果有時間去墨西哥,我一定會給他打電話。

在大城市打拚,在小城市體驗親切和友善

大約70歲的女性司機,真是非常罕見。打完籃球,已經晚上8點,菲尼克斯的公共運動場離我的住處大概還有20分鐘的路程,人有些少,自己走回去可能有些不安全。於是乎,我遇到了這樣一位和藹可親的老太太司機。白人老太太,一頭花白的頭髮,穿著考究,戴著珍珠項鏈,車子也很乾凈整潔。知道我常待在舊金山,我們聊起了小城市和大城市的生活。我們都喜歡小城市,尤其是南方的小城市,節奏更慢,人們沒有那麼忙碌,當你和人聊天的時候,他們更健談,更願意犧牲自己的時間去給別人提供幫助,畢竟閑著也是閑著。但是在紐約、舊金山這樣的大城市,寸土寸金,人們的時間彷彿更加寶貴,而且大城市對外來人有一種天然的地域歧視,就像北京人上海人歧視外地人一樣,雖然是一種隱性歧視,但這一點不可否認。外地人有一天拿到了戶口,也可能會歧視苦苦追尋戶口的其他外地人。隱性的優越感不經意的表露,會讓交談出現一些障礙。因為在陌生人面前,只有放低自己,才能讓對方感到舒適。能在短短的路程上和這個和藹的太太就這個問題達成共識,真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美國沒有廣場舞,希望uber司機的旅程,不僅能提供經濟補助,也能讓她的晚年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中國的飲食豐富多彩,為什麼只有酸甜雞?

作為中國人,和司機聊天大話題肯定離不開中國。你去過中國么?去過哪裡?這是非常常見的話題。今天和一個墨西哥司機聊天的時候,驚喜地發現他去過很多次廣州。對於中國最驚奇的地方就是中國的飲食。很多中國人都對美國的中餐有著深深的怨念——那麼多的中國美食,到了這裡就變成了酸甜雞,和各種酸甜口味的雞鴨魚肉。光顧中餐館的美國人確實不少,但是大多中餐館把中國的美食完全改造成了適應美國人的口味所謂「中餐」。而來過中國的美國人,也多有驚嘆,原來中餐有那麼多種類、派系!曾經以為中餐就是panda express裡面的那幾道菜而已,原來中國人烹飪雞,有起碼不下10種經典的方法,而不是美式中餐例唯一的酸甜口味。當然,墨西哥不只有卷餅,西班牙不只有燴飯,巴西更不只有烤肉,而美國,只有漢堡、披薩和三明治。美國並沒有太多的美食文化,他們僅僅是把不同人種帶到美國的餐飲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改良了而已。但不知道為什麼,改來改去,他們居然選擇把漢堡作為代表自己飲食文化的產品,真是太無聊了。

美國人眼中年輕的秘訣。

和司機聊天聊到家庭的時候,他們總會驚嘆我有孩子了,而且還不止一個。他們說,「你看起來太小了!」直到有一天,跟一個美國司機聊天,他給出了總結,「你們亞洲面孔比看上去實際年齡至少年輕10歲。」我哈哈大笑,哪有那麼誇張。但是他非常認真,並且給出了他的理解,「我知道你們的秘密!因為你們吃的比較健康。」這一點確實沒錯,亞洲人吃不了那麼多肉,蔬菜吃的更多。和歐美健身房裡練出的大塊頭相比,亞洲人的肌肉棒子比較少。我個人覺得,肌肉發達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當今時代,除了彰顯個人魅力已並無大用。為了獲得這樣的肌肉,不得不花費很長的時間在健身房,因為健身應該是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這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但是每天背著一身的肌肉,其實各個器官承受的壓力都不小,心肺功能可以訓練,但是諸如肝臟、腎臟功能這一類臟器的功能,可不是能鍛鍊出來的。想到這裡,在健身房裡每一次聲嘶力竭的吶喊,彷彿都在強化臉上那一道道的皺紋。

美國人如何看待奧巴馬醫改——沒有最優的醫保,全世界都在努力

因為從事醫療行業,我也非常想知道美國老百姓對於醫保的看法。大部分司機自己都有工作,也有保險,uber只是副業而已。大部分人的感受是不管奧巴馬醫改還是廢除奧巴馬醫改,對於他們本身都沒有太大的影響。但是許多人,以中產階級為主,還是表達出對醫療全覆蓋的支持,也就是對奧巴馬醫改的支持。可能還有人不了解,簡單說一下,奧巴馬醫改就是希望所有人都享受醫保,其中企業和國家多付出一點,而廢除奧巴馬醫改就是恢復市場調節,不買醫保可以,生病了自己倒霉。簡單說說美國的醫療,如果比效率,美國的醫療就像米其林餐廳,專人停車、專人開門、專人點菜,專人燒菜,專人送餐,而中國就像fast food,一個員工可以負責整個就餐流程;在中國,醫療效率明顯高得多,但醫療服務的質量卻與美國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之前也說過,美國拿18%的GDP用於醫療,而中國只有5%,相形之下,對於中國的醫療服務的質量,確實也難以要求太高。言歸正傳,談到共和黨人川普上任之後,廢除奧巴馬醫改,很多人覺得其實更像是一個政治手腕,長達幾千頁的醫改方案已經實行,口號上廢除,但要拿出新的方案,還為時過早。人類對健康的要求是沒有止境的,如今也沒有最好模板可以參照。作為國人,我們也應保持觀望態度。

伊拉克難民在美國生活的一撇

美國的社會層次階級、族群非常明確,許多不同階層、不同族裔的人可能終生都沒有交集。於是,uber打開了與更多美國人交流的一扇窗。這一次,開車的司機是一個中東面孔,英語也非常一般,甚至因為沒有辦理手續,連休斯頓的高速都不敢上。簡單地了解後得知,他是伊拉克人,他似乎也覺得伊拉克的身份在美國有些敏感,於是提到伊拉克之後車上有了短暫的沉默。好在我一看就是亞洲面孔,也因為中國在伊拉克問題上的老好人形象,司機跟我講述了他的故事。10年前,因為伊拉克的戰亂,他開始申請美國簽證,在敘利亞待了6年之後,他終於拿到了美國簽證。剛來美國時,他連英語都不會說,找不到任何工作。後來憑藉積蓄和努力,他學會了一些英語口語,再去找工作,別人又要求他會英語讀寫。如果不行,他只能拿很低的薪水。他坦誠地跟我說,他不想像很多墨西哥人在美國一樣,和別人干一樣的工作,卻拿比別人低得多的薪水,也就是我們說的打黑工。於是乎,開uber車為他提供了希望。如今買了新車,他就可以做一份合法,且收入尚可的工作了。他在美國的新生活開始了。

其實他對中國也頗有好感,但是我們一致認為美國更適合他,因為在美國是一個個人主義至上的國家,而且非常容易找到自己國家的小團體,不同民族、背景、宗教信仰的人都能得到極大的包容;如果在中國這樣一個重視集體主義價值的國家,為了融入集體,他就必須遵守中國人的處事方式,因為沒有別的選擇,幾乎在哪接觸的都只有中國人。在問他為什麼要來休斯頓的時候,他深深地嘆了口氣。最早是因為朋友,一起等待難民簽證的2個伊拉克朋友建議他來,因為他在美國一個人也不認識,也不會英語,沒有別的選擇。但是,提到這2個朋友,他又修正到,不是朋友,只是「someone I know.」因為他們品行不端,偷他的錢,他也早已離開了這2個所謂的朋友。可能是因為嫉妒,嫉妒他媽媽給他了寄錢,買了新車。「不過還好,我現在又有了很多朋友,各個國家的,現在我過得很好。」看到他的生活,可以拍成一部反映美國難民生活的電影了。「很辛苦,不過至少這裡比伊拉克安全!我還有個姐姐在丹麥,哥哥還在伊拉克!」這是他對美國生活的總結。我也為他現在在美國的生活感到高興,感謝美國的包容性,也祝福他獲得更好的生活。

巴鐵兄弟在美國的生活之道

坐uber車最喜感的生活是遇到了「巴鐵」兄弟。一上車,司機師傅就熱情地伸出手,說實話,我第一時間以為他需要我的uber信息,我正準備掏出手機看看會不會上錯了車。「Shake hands,brother!」他哈哈大笑。「You are from China,I am from Pakistan!」哈哈,原來是我們的巴鐵兄弟。他異常興奮地說,看到你的手機信息,我就知道我的中國兄弟來啦。談起中國和巴基斯坦的關係,大家都滔滔不絕。他告訴我,他來美國20年,有一個巨大的家庭,有45個家人在美國。他還告訴,他很愛自己的祖國巴基斯坦,但是巴基斯坦政府非常腐敗,他們不讓年輕人接受教育,既得利益階層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國外去接受教育,回來繼續統治相對愚昧的人民。於是他們一家人都來到了相對自由的美國。

巴鐵大叔看到中國人真是停不下來,更絲毫沒有把我當做外人,跟我介紹起他在美國的生活方式。中美物價差異極大,這一點在兩個國家生活過的人都會深有感觸。在國內吃頓飯十幾塊搞定,在這邊變成了十幾美元,一件T恤幾十塊,在這邊也變成了幾十美元。剛開始可能大多數人看到標價還用中文換算,但是後來也就對美國的物價麻木了。但是,巴鐵大叔告訴我,這樣的物價差異,完全是一條生財之道。如果你從中國郵寄或者帶來一些小玩意,幾十個帽子、手機殼之類的東西,成本只有幾美元,在這邊可以賣到幾十美元,不要搞太多,沒有人會在意。如果能在美國買個房子,因為房價比中國便宜得多,出租出去,在國內也可以舒舒服服地收租金。等你的孩子長大了,如果他們想來美國讀書,你有現成的房子,一切都很方便,這就是他在美國的生活方式。

也許你來美國求學,也許你來美國旅行,也許一年,也許一天,或許你無法深入體驗美國的人的生活。但是如果你乘坐Uber,這就是一次絕佳的機會,因為Uber司機很多都是兼職,他們來自各行各業、不同階層(真正的富人可能比較少,但是有時候也經常會坐到賓士寶馬、凱迪拉克)、不同背景、不同經歷。不同於全職的計程車司機,Uber司機能給你帶來的故事太多太多。不要畏懼英語不好,因為寫這篇文章的前天,我剛認識一位古巴司機,他幾乎不會說英文,但是有西班牙語的GPS,開車完全不成問題。我們一路比比劃劃,也有一一段歡樂的旅程。我還學會了西班牙語的:hola,gracias,adios。


多看電視(或者在做飯聊天的時候把電視放做背景聲),看電視是了解美國當下發生了什麼的最好途徑,這為和當地人交流提供了素材。發音不重要,辭彙量甚至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內容表意傳達清楚。


There are a lot of really complicated and elaborate answers on here, but those are the wrong approaches.

You can force yourself to learn the basic components of any subject through brute studying, memorization, and repetition. This is the basis of the entire Chinese education system.

But you will never get truly comfortable with a language given all of its intangible complexities, without learning to relax and naturally immerse yourself in the language itself.

Instead of getting hung up on memorizing particular words or phrases, just constantly surround yourself with English. Watch English tv shows/movies, read English books, and speak in English with your friends and family (if possible). I guarantee you that over time your mind will naturally rewire itself to understand and communicate in English more efficiently.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I knew students who majored in specific languages (Spanish, Italian, Arabic, Mandarin, etc.) and practiced speaking and writing in classrooms for four straight years. Then they actually went to a country where everyone spoke the language and they were completely overwhelmed. All of their rigorous practice was useless. Only after completely immersing themselves for a few months to a year were they able to become fluent in another language.

Your mind will naturally feel more comfortable speaking in Chinese and will urge you to go back to Chinese whenever it can, but you should resist this impulse. The more you force yourself to rely on English, the more your brain will literally rewire itself to accommodate the new language. So the key is to not break the immersion, stay in the zone!

It』s not easy, but you will be amazed at the progress you make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哈嘍你好, 這個問題以前回答過一個類似的. 本來想直接弄連接的, 可是不知道為什麼連接出來之後是連接在問題上不是在我回答上, 只好這樣複製粘貼了.......我把答案簡單編輯了一下, 刪除了書寫那一塊, 祝你好運!

10多歲來的就不一定沒有口音哦, 有的時候我也會有發音不準確的時候(12歲來美), 特別是說話著急的時候, 所以這個你先不用比較感覺自己有差.

我們先講講軟體: 關於說英語時候那種自信感 (與英語好不好無關的那種流利)

自信我個人認為其實就是一種了解自己長短, 懂得揚長避短, 對周遭以及個人能力富有安全感的一個狀態. 雖然我從5歲就開始學英語(還是那種專門注重口語的美式英語班), 但是當我12歲來的時候還是有差別. 單論口語和聽力, 容易詞不達意, 感覺身邊的人說話太快, 然後想表達深刻意義的時候總需要一陣子組織語言, 有些單詞發音還不準確. 後來儘管慢慢適應了, 但是這個過程里發生的烏龍啊, 窘迫啊這對於一個從小演講和參演話劇的我打擊不小, 導致我對於語言組織能力的信心不見了. 再次撿起來那種「說的好不好不知道但是氣場很好很流利很讓人願意聽」 的自信是隨著高中時代各種榮譽和領導經驗慢慢積累的, 因為開始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朋友. 在高中時候第一次競選隊長, 和學姐PK. 學姐是美國白人, 練舞時間也比我長. 但是PK的結果就是我比她跳舞更好更認真, 面試時候回答的更完整更有說服力(舉例子, 面試最要緊的就是舉例子證明而不是說空話保證). 成為隊長之後因為有很多場合需要口語能力和溝通能力. 剛開始也一樣有所擔心, 認為自己說話有口音別人會笑話, 認為自己不是完全理解他們的文化怕不被隊員所接納. 可是當我放下這樣的顧慮時, 才是自己越來越有風采的時候.有一次guard party說心裡話, 我和隊員們坦白了自己的顧慮和擔憂, 大家立刻一副OMG不要鬧了我們大家都很愛你你英語說的比我中文好我們感覺你很有趣很善良很為我們著想的支持態度blah blah blah. 聽到這樣的話我的心裡自然是溫暖的, 而她們的「你的英語比我的中文好」讓我感覺有了挺直腰板的感覺. 從此再和別人交涉有障礙的時候就想著沒關係反正我英語比他中文好他沒有什麼好笑話我的. 而且當自己的能力被認可和接納以後, 自己對於自己的信心也蹭蹭蹭的越來越高. 而有了自信之後, 也就越來越敢說. 敢說的結果就是提高的也快, 因為同學朋友會給你各種友情提示幫助你進步哦. 講這個故事的原因是因為我感覺自信和表達能力是相輔相成的, 有了好的表達能力自信是會有所提升, 可是原本自信的話自然也會在表達能力方面上體現出那種氣場. 所以說不要感覺和其他人相比自己有所不行讓自信心打折扣, 因為這樣的比較很有可能給你在口語提高的道路上帶來困擾. 如果自己先對自己的表達能力保持信心, 那麼所表達出來的東西自然也會變得更」自然」和」自信」.

1)口語:

口音的問題我個人的拙見是-很多人都會有, 南部的美國人著他們的口音, new yorker有著他們口音, 就好比咱東北人有東北人的口音, 山東人有山東的口音. 因為這是和個人經歷以及地域文化有關的. 平時比較正式的場合, 因為自己比較注意著要留下好形象, 所以談吐起來也更正式, 往往大家都不知道我是來自中國的丫頭. 但是當和大家混熟了之後就呵呵了, 有些人反映過說一直沒感覺沒意識到口音, 而有些人則說慢慢能夠聽出來我一些詞語發音的不同. 以前我也經常糾結口音的問題, 感覺有口音會被人嫌棄. 但是自從我男朋友和朋友說我口音可愛之後, 加上自己個人不再對於口音有所想法和偏見, 認為這是自然的之後, 就沒那麼糾結了. 而當和朋友在一起討論改變口音這件事情時, 他的回復為: why do you want to do that? It』s what makes you 「you」, 我倒是開始有點喜歡自己有口音這件事情了. 當然啦, 每個人都有追求更完美的權利. 理解你想要讓自己英語更地道., 說這一段intro主要就是希望大家可以把心態放的好一些, 不要過於糾結, 也不要對於自己甚至其他人的口音產生厭惡感, 我感覺犯不上.

在我看來, 口語這個東西是一項工具, 是需要練習並且慢慢成為自己一部分的. 我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個英語地道的人一起說一起練, 請他幫助你正確英語的發音和語氣. 在矯正發音這個旅程上我要感謝男友, 男友他哥, 男友他弟, 男友他爸媽, 我高中的好友們, 我高中的隊友們, 我高中的老師們, 我大學的好友們, 感謝CCTV….哎說偏了. 我本身話就多, 所以說聊天什麼的是我的特長(這算是特長嗎?). 和大家交流的時候他們會好心提醒哪些發音不正確需要改正. 比如說我th音不喜歡咬舌頭, 所以老發s的音, 就此問題我和男友都快達成一種只要我說不好他就瞪我的默契. Water這個詞以前我老把er說的特彆強烈, 後來也是在身邊人提醒的時候改過來了. 平日里和朋友說話, 他們會善意提醒我哪個用詞不當, 遇到生詞新詞也會幫我解釋.你甚至可以聘請accent coach/speech coach幫助你矯正哦(好萊塢明星在演繹外來人員的時候就會找人來「學口語」), 雖然這個聽起來有些不現實...:P

說英語的時候不用急著說, 因為說得快不代表流利和熟悉. 遇到過一些同學說英文總是有點搶著說的感覺, 語速太快了倒讓人聽不太清.

地道表達

我不太明白地道的表達是指什麼, 是指用詞呢, 還是邏輯呢, 還是語句, 還是slang呢?

用詞方面: 很多人都會用查字典的方式背單詞, 我個人認為查英漢字典還不容查英文字典, 查英文字典不如讓其他人解釋. 別人解釋還能舉N個例子, 還是實用的例子. 很多單詞在不同語句里有不同的意思, 這也就是為什麼context很重要. 你背了很多單詞可是往往都不一定會用, 因為不知道放在什麼樣的context里代表什麼意思. 記得很清楚一次SAT背單詞背了commotion, 結果是最近才會用. 也不是說不知道什麼意思, 就是不知道應該在什麼場合用. 我感覺Slang方面除了日常生活中交流, 經常上reddit和urban dictionary也能學很多. 比如說netflix and chill, IRL, on fleek, bae, shady這些很多只可意會的詞.

表達方式: 一個人在某個環境和某個人接觸時間長了之後, 自己的表達方式也會被影響. 打個比方, 據我所知, 全美國只有南加州一個地方會在freeway前面加the. 「how to get to riverside」 「you take the 15 and get off at magnolia」 這句話在我男朋友姥姥耳里聽起來很奇怪, 因為他們北加州的人會這麼回答」you take I15」 或者」you take 15」. 小安子他哥在德州呆過一段時間, 回來之後也開始不要」the」了. 雖然是一個很小很微乎其微的差別, 但是一來顯示了語言表達上面地域的不同. 二來體現了人被環境所影響的結果. 我不知道大家朋友圈子怎麼樣, 多和本地人交流, 可能會得到也學到這些」地道」的口語習慣的差別.

2)聽力:首先應該仔細分析一下自己聽力聽不懂在哪裡. 是語速太快聽不清, 還是一句話裡面有很多生詞, 還是表達結構不理解, 還是什麼其他原因? 才能對症下藥去有所提高. 很多人說看電影啊看電視啊, 我感覺這都只是一部分, 重要的部分是你要聽得懂. 聽力當中辭彙量很重要, 看big bang theory的時候謝耳朵只要一說和工作有關的東西我就犯糊塗, 不光他說的賊快, 說的這分子那分子的物理詞我也聽不懂啊!? 再說第一次看指環王, 這表達方式和口音不看字幕真著急. 所以說掌握一定的單詞量, 了解一定的句子結構是能聽懂大概的基礎, 從而才能夠學到更多的辭彙, 揣摩他人的說話語氣. 而看電視的素材也有差別, 就拿美劇來說(雖然我看的不多), 迪士尼頻道幾年前的Hannah Montana和老片子Friends和近期很火的Game of Thrones簡直不是一個頻率的聽力. 我一直認為聽力和口語是相輔相成的, 學習聽力的同時, 也可以藉機揣摩大家說話的語氣, 遇到事情的表達方式. 打個比方, 說seriously?裡面那種滿腹可疑和不屑的口氣是需要聽過才能了解的, 以前雖然學過watch out, 可是真正開始用的時候也是在聽到別人這樣說之後才慢慢使用的.

至於方法, 對於我本人來說, 完全就是實踐加環境. 我沒有考過聽力的經歷, 所以沒有精聽啊泛聽啊這樣的經歷, 也沒有過那種反覆聽錄音練習的經歷. 就是「簡單而粗暴的」每天在學校上學聽, 每天和同學聊天聽, 即便不插話也會聽身邊的人說話. Audible是一個網上有聲書的網站/app, 網上有很多podcast的下載, 喜歡聽書和podcast是因為省事(加上老爸以前老聽單田芳的習慣), 推薦給大家做練習的素材.

話題方面不理解不了解其實和我們自己熟悉的相處的以及所關注的信息有關. 我在一個關於融入美國文化的回答裡面是這麼形容的: 多少人來了美國之後從來沒有看過美國報紙, 不怎麼用FB, 不聽新聞, 不看SNL, 不理解social justice issues, 不曾想過environmental problems, 不讀本土小說, 不看documentaries...久而久之, 生活在美國的他們和美國人其實是活在兩個有不同信息組成的世界. 沒有說誰對誰錯的意思, 只是說這是一個很好的解釋為什麼不相容的原因. 我和我朋友很喜歡DNC-deep night conversation. 深夜裡一起學習啊或者hang out的時候會開始說一些或嚴肅或秘密的事情, 比如說怎麼看待school shooting, 怎麼看待神靈, 怎麼看待俄國, 怎麼看待電子競技, 怎麼看待女權主義....或者說一說小時候和父母最大的衝突, 自己身邊流逝過的生命, 今後結婚生子, 如果有一天做不了以後想做的職業事業有什麼plan b...這樣的對話是鏈接我和我好朋友們最棒最棒的地方. (這些朋友都是歪果仁). 通過對於身邊current event的關心和了解, 你在和別人交流的時候才能找到更多共同話題, 同時也可以練習著發表自己的見解. 如果沒有了解, 怎麼會有見解呢? 如果不發表見解, 怎麼能練習自己發言辯論的能力呢? 在國內刷微博了解時事(雖然這個渠道不好), 刷美國社交網也能了解身邊的時事呀. Facebook上面的trending雖然有時候會被無聊的八卦充滿, 但是也含有身邊的新聞.

最後想說的是真的認為環境很重要.日日夜夜語言的熏陶, 和一天8小時上班的交流, 和集訓般的練習效果還是不一樣. 而且我真的是一個話很多的人(也是我的缺點, 嗓門還大容易煩人), 但也是因為我話多, 我才能和同學們有說不完的話, 給自己創造了無數次的練習機會. 也是因為有過演講功底和領導主持的經驗, 我一直認為自己的表達能力還可以, 而且做過研究也熟悉辯論, 可能也在學習英語的路上有所幫助吧. 我知道自己的經驗和提供的方法很單一, 都是-多說多練, 多讓自己進入那個語言環境. 而且這個過程是一個細水長流的過程, 不能半途而廢. 而且我感覺英語當作很多地方都是能夠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是以辭彙作為基礎的, 所以說日常多積累點總沒錯. 希望有所幫助吧, 最後祝你好運!


剛到美國學英語的最好途徑是ESL, 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幾乎每個城市都有一大堆這種課程,白天晚上工作日周末都有。

然後打客服電話也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客服的工作就是弄清楚你要表達什麼,所以一般而言不能主動掛斷你電話,也不能不耐煩----不要以為你的電話給他們增加了工作負擔,相反的,越多的電話代表他們的工作也重要,你操著半生不熟的英語和他們blabla聊了一個小時實際上是在保證他們不丟工作。。。

剛開始我也覺得口語不好,不太好意思張嘴,後來上單位的培訓課時裡面有一句話說「美國有3000萬人不能流暢的使用英語交流」。。。。 還有什麼不好意思的呢?


我覺得開車聽廣播不錯。反正開車時也沒事做。廣播里的英語口音也極好懂,比電視還好懂。不過可能美國大部分地區不像洛杉磯這樣開車的時間那麼多。那樣你可以在健身或者跑步或者走路坐公交上學的時候用手機聽

電視這個么,你在家裡有太多別的選擇。加上不買付費 電視也看不到什麼好節目,難以堅持。

當然最好的還是廣交朋友,甚至說找外國人談戀愛。


「我是美國人,來中國已經一年了,總感覺自己交流有困難,聽不太懂中國人說什麼,自己說話也不地道,應該怎麼辦?」

你會怎麼回答這個問題?

你可能有非常多的建議,但是你內心深處一定覺得:「我擦我學了20年的母語,你來一年就想和我水平一樣,你是不是瘋了?」

首先要接受,你這輩子可能都不會達到美國人的英文水準,無法和他們一樣流利地交流。然後再想怎麼在現有的基礎上一點一點提高。畢竟一口吃不成個胖子。

如果有個美國人要你告訴他怎麼學中文,你會給他什麼建議?多說啊!!每天和自己的美國朋友在一起說英文,只有出去點餐的時候說中文,生活基本只用你好謝謝對不起,你也會覺得沒轍。所以一定是多說。

然後就是,和誰說,怎麼說。

我覺得只有一個原則,一定要解決問題的說。不能聽不懂就算了。所以一大堆人一起聊天作用不大,因為你聽不懂就過去了,看美劇作用不大,一是有字幕,二是聽不懂你也能猜個差不多。我當時覺得口語提升最大的一段是我在一門課TA的時候。lab TA,幫人debug,講原理,必須聽懂,必須講明白,連續三小時不停,面對各種口音。那時候覺得自己英語突飛猛進。然後就是進公司之後,整個公司沒有一個會中文的,不得不用英文,不得不說話,不得不聽懂。最後就是有機會和人一對一聊足夠久。不是那種3分鐘的how are you? thank you and you?那種。是聊八卦聊娛樂聊政治聊三觀聊學術,一兩個小時,一對一聊下來不至於不知道該說啥或者你倆有一個人瘋了,多來幾次,肯定會進步的。


在美留學生在這兒回答一下。諸位講的都很有道理,但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用英語的思維講英語。

說起來很玄乎,我在這兒給大家解釋一下。

相信不少人聽過一個理論,像嬰兒一樣學語言。之所以嬰幼兒學語言學的最快,是因為語言此時對他們來說是未經加工的,他們可以直接理解一門語言。等於說此時是在一張白紙上作畫。而後期再學語言呢,等於是在一張畫作上再加工,空間就小了許多。所以諸位不妨試圖「忘掉」你的母語,把自己當成一個不會講話的人(不是指啞巴哦),去學英語,千萬不要把英文翻譯成中文,再翻譯回英文!!!!! 比如說看到這個東西:

英語為母語的人會說:「 It"s a baby."

"baby" refers to this picture, the "thing" in the picture called "baby".

也就是說這張圖裡的」東西「叫做「a baby",我看著類似的事物,不用翻譯,直接叫出來:「 It"s a baby."

這當然是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但相信大家可以初步理解我想表達的意思。總而言之,千萬不要想著去翻譯。在國內,99.9999%的英語機構,或者教材都是給你一個英文單詞,再給你一個中文解釋,然後就開始背。答主在這兒毫不留情地說,這是愚蠢的!!愚蠢這個詞可能有些過,不科學或許更能表達我的意思。

因為,1:

一個英文單詞可能表達很多個意思。翻譯並不能很好地幫助我們去了解這個英文單詞。比如我說:「Thay player is quick!." 翻譯成中文就是:「這個球員好快!」所以大家肯定開始腦補C羅,貝爾這樣奔跑速度極快的球員。可實際上,「quick」 與 「fast」是有區別的,大家理解的是「fast」,不是「quick」。「quick」指的更多的是頻率快,原話指的其實是梅西這些腳下很靈活的球員。(當然貝爾和C羅也很quick)

或者我說:「That kid is sick!!" 可能很多人一看,哦,那個人生病了。可實際上,「sick」在這兒可能是一個褒義詞。「5. informal excellent: it was a sick party and there were tons of cool people there.「 這是我在詞典上照抄出來的解釋,也就是說」sick「在生活中也可以被人(尤其是年輕人)用作牛逼的意思,原話的意思是那個小夥子(年輕人)很牛逼。

從這幾個例子中大家也可以看出單靠翻譯不靠譜吧。

2.

第二個原因是反應慢。如果留學生還在用翻譯的方法使用英語的話,聽課,交流,讀書都會有很大的問題。很多美國人的語速還是很快的,大家還在忙著想中文的意思呢,人家已經講下一句了,完全跟不上吧。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托福分數很高的人出了國發現自己無法交流的原因之一。還有的時候留學生們會上一些很有難度的課,比如你一不小心報了個解剖學,上來就是一堆專有名詞:osteoarthritis, rheumatoid, calcaneal, popliteal等等,你真的會翻譯成中文然後用中文再學一遍?亦或者你學了一門語言,你總不會把拉丁語/西班牙語/法語翻譯成英文(教材就是英文的),再翻譯成中文吧?你不嫌累我看著都累...

所以我希望大家首先買一本英譯英的詞典,或者直接使用http://dictionary.com,然後試著用英文的思維講英文。一旦大腦開始翻譯了,就立馬停止。這種方法開始會很難,但受益無窮。尤其是各位留學生,理應有一定的語言基礎,相對來說更好起步。

遺憾的是由於國內的英語教學水品普遍不敢恭維(得罪人了不好意思啊),所以大部分人根本無法接觸到這些相對高端的方法。答主也是有幸接觸到一位美國大學的語言學教授才慢慢開始領悟到這種思維的,所以在這裡也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嘗試。千萬不要再死記硬背。死背或許能讓你達到一定的分數,但根本無法表現你真正的英語水平,耗時害人。

祝大家成功!

如果各位還有問題的話,歡迎私信並討論。

另外喜歡足球的朋友們歡迎交流哦。


其實說實話,最有效的方法是找個外國女(男)朋友。親身經歷告訴你,我在美國才5,6年,我的英語口語已經和外國人沒兩樣了。

原因如下:

1. 學習興趣高,過程更快樂。人家說了什麼東西不懂,你會想知道什麼意思。不像教授說了什麼不懂,你可以說 hey, i don"t understand but i don"t care!

2. 對方不會中文,毫無退路。有時候,沒有退路是個好事。我看著有些中國人為了練口語,一開始互相說英語。最後過了大概幾天,又是天天中文的老套路了。和外國人談戀愛你會發現毫無退路,逼著你練英語。想讓對方解釋?沒問題,也是用英語給你解釋的。

3. 人家會和你耐心解釋。人家教授也許會被你問的煩,如果是自己的男女朋友,當然會更加耐心啦!

然後有個更大的問題。。。。人家一開始憑什麼和你這個英文都不溜的孩子說英語呢?如果贊多,我會考慮詳細解答。

再套套我的老答案。

原鏈:在英文水平一般的情況下,如何與外國朋友談笑風生? - Yulin Wu 的回答

本人不少美國朋友,也在美國摸爬滾打5、6年了,也交往了很多美國女友。現在和外國人愉快地深層次交流毫無問題。不過還是來談談這個話題。

首先你如果覺得高中英語水平會很吃力,那就錯了。因為你如果想和他們交流好,就算是大學6級英文水平也會很吃力。 本人去美國之前,自認為聽聽托福聽力無障礙就可以隨意交流了。實則不然,你會發現他們說的東西和你平時聽到的完全不一樣。就像你去聽漢語考試聽力和老百姓們平時交流中的是完全不一樣的。更具體來說,托福聽力(美國教授上課)和平時生活中聊天的英語完全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平時朋友間對話更為CASUAL(隨意)並且允許有很多語病、俚語,雙關語等等。這些夾雜在美國人本來就非常快的語速之下,會讓一個初到美國的孩紙非常痛苦。因為這些孩紙從來沒接觸過俚語也不懂雙關語是個什麼概念。

所以我覺得樓主的問題應該改成,「如何以高中英語水平假裝和美國人談笑風生"。畢竟如果聽不懂對方說什麼,你也無法做出正確回應。

接下來教教大家假裝能開心交流的方法。

首先,儘力試圖抓取對方關鍵詞並且轉移到你自己熟悉話題。比如,如果你很懂籃球,但是對方一直在說FOOTBALL。然而你只聽懂了「football」但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東西。你可以直接插話,"In China, we don"t have football. We prefer basketball。」 這種轉移到你熟悉話題是一種讓對方在不知不覺中開始把話題轉移到你熟悉領域的辦法。然後你就可以開始裝了。因為籃球你畢竟是比較了解的,還能裝模作樣地參與到討論中去。當然,切記這種方法不能多用,否則人家沒人再願意和你交談了。說來說去老是被你轉移到你喜歡的話題,誰還願意和你交流?!

其次,多聆聽,耐心等候插話機會。看看有沒有哪一句你聽懂了,然後你就可以提點你自己想法之類的。 當然,如果這個話題你等了20分鐘還沒有一句聽懂的。請默默離開這個討論小團體,因為明顯不在一個LEVEL上。

最後,多問多說多聽。最大化你自己在對話中的參與度,千萬不要怕丟人。不懂就問。因為你這樣一直不懂裝懂或者怎麼樣只會越陷越深,因為你不可能裝一輩子。問的不丟人方式是這樣,如果對方說了什麼你聽不懂。你可以用玩笑式口氣說:「sorry. I『m 』from china. what do you mean by..??」 先用CHINA為借口,然後讓對方解釋。人家也比較不可能不耐煩一點。美國佬有點優越感,你說你來自CHINA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對方為了秀智商,應該會給你好好解釋。恭喜你,你剛剛得到了一個免費英語學習的機會。當然了,有些人也會出現被問煩了的情況。沒事,美國人很多。找個新的小夥伴好好聊聊吧,只有這樣不斷磨練,你才會真正磨練到可以真正愉快交流的目的。

記住這肯定是個累積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好多留學生美國生活學習很多年,還是沒有辦法和美國人正常交流。因為中國人現在太多,一些人覺得沒必要一定要和美國人混在一個圈子。所以如果你真的有一天不想再裝下去,一定要讓自己更多地接觸美國人並且融入到他們的圈子裡。孩子,加油!


謝邀!

坐uber!!!!

每次上車之前想一個話題,也不用管司機問你啥,你上車就往這個方向扯, 比如今天就說 describe the city you live in, 明天就說 一次讓人難忘的一夜情 之類的。

祝你好運!


大家好,我是美國人Tom,以下是我的看法。

Do you sometimes feel that the cat has your tongue or you』re at the end of your rope learning English? Well, it might just be because Americans love to use idioms in everyday conversation and writing. They can be confusing because the meaning of the words as a phrase has little to no connection to the individual words taken separately. The idiom 「Cat has your tongue?』 is an Americanism for 「Is there a reason for not speaking?」 Of course, a cat is NOT holding a person』s tongue, though it』s funny to visualize the literal meaning.

Howdy dowdy fellow idiom fan!

Are you hot to trot (eager/excited) to read more idioms…those quirky English phrases that have their own unique meaning? Well here we go!

#1 A high school or college student is busy as a beaver (working extremely hard) preparing for final examinations in May.

#2 Teachers will advise students to dot all the i』s and cross all the t』s before turning in their final papers. (to pay attention and take great care of details; proofread)

HINT: This approach to academics usually results with students passing with flying colors. (with ease and success)

#3 Unfortunately, some students complete the school year by the skin of their teeth. (by a narrow margin or just barely) These students usually end up low man on the totem pole! (lowest ranking or least important person in a group)

#4 A professor once advised me Put your best foot forward (to make the best effort possible) and you will succeed.

So remember…when you encounter an idiom, there』s no need to say 「This is Greek to me.」 (too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With a little bit of practice, recognizing and interpreting idioms will be a piece of cake and easy as pie! (not difficult)

It』s time for me to call it a day. (to stop working on a project for the moment)

謝謝大家。


1. Make a nice American friend.

2. Ask that person to help correct your speech.

3. Learn new vocabulary on your own and learn to use them everyday.

4. Repeat.

We use language to communicate with people, in thus, we must communicate with people to get better.

If you are scared of people or failure, then you will never get better in a language. However, don"t worry, there are people everywhere in the world, trust me. Someone is bound to like/help you.


謝邀~~

打個廣告先,針對DIY申請的同學,推薦一下ApplySquare的免費申請工具,有網頁版,也有iOS,Android版本。具體介紹可以點這裡:強烈推薦一個DIY留學申請的APP: applysquare - a2 Mia姐 - 知乎專欄。

進入正題:

對於這個問題,題主首先不要太焦慮,這是所有來美的留學生都會遇到的問題,大家要積極且平和的看待它。

所謂的完整流暢的表達自己的意思,這個在短時間內真的很難做到。有的留學生在國外待了四五年了,英語溝通能力也只能說是平平,也就跟樓主差不多的水平。至於如何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準確理解,並且說上一口比較地道的American English,這個還是有一定方法可循的。

1.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多交美國本地的朋友,多和他們聊天,添加各種聯繫方式。如果運氣好的話,交個美國男(女)友,個人覺得這是提高語言能力的最快方式。

2. 那麼如何結交本地好友呢?首先在留學期間可以選擇住學校的多人宿舍,或者是homestay,這樣可以提供一個比較好的純英語環境。盡量不要和國內有人長期扎堆在一起。留心學校的各種社團活動,參加一兩個。另外,學校里的酒吧(club)也可以定期參加,老美是很喜歡去酒吧的。Club不同於pub,這是一個非常理想的交友聊天的場所。有條件的也可以參加學校的語言培訓課程

3. 如果有時間有機會的話,可以合法的在學校進行打工,比如學校的國際學生辦公室,食堂,圖書館等等。一般在暑期申請還是比較容易的。

4. 樓上也有人提到了美劇,新聞,電影這樣的方式途徑。我個人還是比較贊同的。美劇和新聞的話,關鍵是培養語感和聽力的,時間長了很多經典生活情節和事實熱點你就會熟悉起來,這樣也幫助你在和老美交流時有話題可聊。最起碼不會出現,他們在聊啥你完全不知道的情況。至於電影,原版無字幕的英文電影,會幫助你克服,看美劇時尋找字幕的壞習慣。

5. 至於給客服打電話。我個人覺得也是不錯的形式了。有朋友就說,當年自己剛來的時候都不敢開口講話,後來就是通過與各種客服的溝通聯繫,壯大了膽,學到了不少東西。我個人的經驗也是這樣。一般的客服都特別的耐心,吐詞清晰,語速適中(除了少部分印度客服),即使你表達不順溜,不明白,他們會一遍遍給你講解。這樣,既鍛煉了口語,有熟悉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名詞術語。真心佩服國外的服務行業人員。

6. 最後的最後,要向印度友人們學習。不怕丟臉,不怕說錯,要懷著咱是外國人的思想,『不恥下問』。同時,盡量放慢自己的語速,做到吐詞清楚,外加合理的肢體語言。

其實說到底,想要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從清楚的表達到完整的表達,再到地道的表達,這是一個時間和量的積累,凡是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美國留學的一些必備禮儀常識,供參考!

不論在家或搭乘汽車,美國人通常不會要求貴賓坐上特定的座位。禮讓的情形很少,你所能見到的禮讓情形,可能是請吃飯的時候,讓貴賓坐在主人或女主人的右面。在某些國家裡,汽車后座是上座。但在美國,私用汽車裡駕駛座旁邊的位子才是上座,一半是因為司機往往就是主人自己,另一半是因為坐上前面那個座位,可以清晰地看到車外的景象。

  體語

  兩個人談話,彼此所站的距離,隨文化不同而異。在一些國家裡,人們交談時可能站得很近,談話下去,兩張面孔常常越來越貼近。根據研究所得,美國人談話如果跟他人站得太近,就覺得不舒服;他們最合意的距離是五十公分左右。另有一些國家的人,還喜歡站得比五十公分更遠一點交談。

  你會注意到美國人的另一個社交習慣,就是他們跟其他許多民族一樣,說話時往往做手勢。他們談天之際,可能拍拍對方的肩膀,以示友好,或者輕拍小孩的腦袋,以示親愛。依照其他國家某些民族風俗來說,這種表達法可能不受歡迎,尤其是用左手來表達。許多美國人都用慣左手;在美國左右手沒輕重之分,不論用左用右,都沒有什麼不敬。不過,在這一類的小事上,如果對方在社交場合中用雙手的用法令你不快的話,你只須略加猶豫,你的美國朋友往往就明白你的意思了。

  靜居獨處

  美國人無靜居獨處之念,往往是遊客難以了解的。美國人不是圍牆高築、重門深鎖的國民。他們的院子通常連在一起,連籬笆亦付闕如。他們通常不經邀請,也不先通個電話,就互相過訪;他們在辦公室工作,總是大門敞開。

  他們無靜居獨處的念頭,也許是本國歷史發展的結果。美國是個幅員廣闊的國家。美國從無築牆之城,美國人也用不著防犯鄰邦。美國在初期居民極少,所以鄰居非常重要,不能把他們摒諸門牆之外。鄰居在艱苦創業時會提供保護和幫忙,他們彼此守望相助。

  從美國早期歷史發展出來的這種不願獨處,只求坦然相對的願望,遊客可以從許多小的地方觀察到:美國家庭可能有幾間無門的房間或只有玻璃牆。假若你看見有人走出你的房間忘了關門,別認為他粗魯無禮。幫他們,讓他們知道你喜歡把門關上,要不然你就得適應新方式了。總之,你對於彼此間的不同,要忍耐。

  沉默

  美國人人都不喜歡沉默。他們會侃侃而談,以免談話中止,縱使片刻的停頓,亦非所願。假若你很久沒作聲,美國人就會盡量設法讓你加入談論。他們也許問你是不是身體不舒適,要不要他們幫忙。不過,美國人如果不同意你所說的話,可能默不作聲。他們不出聲,未必表示他們同意你的意見,而是表示他們認為同你繼續辯論下去是沒有禮貌的。

  說話爽直

  遊客到了美國,都發覺美國人不說「廢話」。這就是說,美國人答話的時候,往往簡單到只說「是」、「不是」、「當然」,或極普通的一個「對」字。但簡單的答語並不表示美國人怠慢、粗魯或腦筋簡單。美國人平時匆匆忙忙,跟你打招呼不外一個「嗨」。真的,你在美國居留期間,將一再聽到這個招呼,幾乎人人都說,不論地位、年齡、職業。不過,聽慣了比較長的、漂亮話的人,也許要經過一段時間,才會對美國人的「坦言」不當一回事。

  美國人感到難為情時,就實話直說。遇到別人特別客氣的稱讚或道謝時,美國人可能難為情而不知道該答什麼話好。他們不是有意粗魯無禮,他們其實是喜歡別人稱讚他們的。除了特殊的假日,例如聖誕節,美國人通常不送禮。因此,你會發現美國人接到禮物的時候很難為情,他們如果沒有東西回禮,就更加如此。他們大體上是個熱情不拘禮節的民族。

  介紹

  美國社會風俗跟別國社會風俗大不相同的一點,就是名字的稱呼。美國人不重視「地位」,尤其是社會地位。大多數美國人都不願意自己因年齡或社會地位的關係而特別受人尊敬,這樣會令他們覺得不自在。許多美國人甚至覺得「先生」「太太」「***」的稱呼太客套了。不論年齡,大家都喜歡直呼其名。「別稱我史密斯太太,叫我薩莉好了。」稱呼名字,往往是表示友善親近。不過,你如果覺得直呼其名不好,盡可用比較客氣的稱呼。你可以向對方笑笑,說你已經習慣成自然,初與人見面的時候總是比較拘謹,過一陣就會直呼名字了。

  介紹的時候,往往是連名帶姓:「瑪麗·史密斯,這位是約翰·瓊思。」遇到這種情形,你可以自己決定該稱呼那位女士為「瑪麗」還是「史密斯***」。有時你們兩人交談,開頭是稱呼對方的姓,但沒過多久,其中一人或彼此就直呼對方的名字了。你盡可自己選擇,假若你不願意一下子就直稱別人的頭字,而要依照你自己的習俗稱呼別人,誰也不會覺得你沒有禮貌。

  你可能會注意到,美國人聚在一起聊天的時候,幾乎從不提彼此的頭銜。如果你平時聽慣了不離頭銜的談話,就會覺得美國人說話不客氣,不近人情。你高興的話,盡可依你本國的習慣稱呼別人的名銜。美國人聽你這樣說話,只是覺得有趣,覺得特別。不過,假若他們談話時不稱頭銜,你可別不高興。

  頭銜

  社會階級的差異,在美國是不受重視的,所以美國人沒有家庭世襲的頭銜,雖則他們對於用慣了頭銜的外來客也會以他的頭銜相稱。美國人反而有時用職業上的頭銜。這種頭銜有別於家庭頭銜,因為它是靠自己「掙來」的,而不是由祖先傳下的。有頭銜的職業,最常見的是法官、高級政府官員、軍官、醫生、教授和宗教領袖。這裡且舉幾個例子:哈利法官、史密斯參議員、克拉克將軍、布朗醫生、格林博士(教授)、懷特神父、科恩老師(對猶太人的尊稱用語)、格雷主教等。

  至於從事其他行業的人,則稱他為「先生」、「***」、「太太」(音密西斯)。「Ms。」(音密絲)對已婚和未婚的女士都可適用,近年來在美國已甚為通行。假若你跟一個美國人第一次碰面,不曉得他的頭銜,但又要對他表示尊敬,那麼可用「先生」或「夫人」稱呼。被你這樣稱呼的人也許會想到你不知道該用什麼稱呼,於是會把正確的名稱告訴你。不過,一個人除非是從事某種特殊職業,否則正式的頭銜是不常用的。美國人注重友好的、不拘禮節的關係,而不注重地位頭銜。美國人相信自己即使直稱一個人的名字,仍一樣可以對他表示尊敬。

  服務

  頭銜之外,美國生活中還有別的事情,是平時受女傭、司機、廚師侍候慣了的遊客,可能發覺和他在本國的情形大不相同。有的遊客也許想到自己是有身份的人,但在美國所受的待遇即跟普通人一樣,因此覺得自己被怠慢了。不過,美國是個「樣樣自己動手」的國家。一般美國人,不管是醫生、教授、商人、律師,都是自己煮飯、洗衣、上市場買東西或做其他工作。在美國,服務是要錢的;誰都可以「買」服務,只要付得起錢就成,地位是不相干的。一個人不管幹的是什麼職業,如果自己動手做家務,絕對不會被人認為有什麼不對。其實,許多美國人都花得起錢請廚師、司機,但他們不那麼做。他們寧願享受家庭寧靜,如果家裡有個請來的幫手,寧靜感可能多少就會喪失掉。也有人寧願把錢花在旅行或其他方面,而不願付出高昂的美國工資僱人幫忙料理家務。

  找漱洗間

  一位新到美國的遊客,最近有人問他,在美國第一天最麻煩的事情是什麼,他毫不猶豫地答:「找漱洗間。」

  有些國家在大街上有明顯可見或在小建築物裡面標誌明顯的公眾漱洗間,美國可沒有。在美國,公眾漱洗間均設於加油站(都是乾乾淨淨的,免費的,不過可能要向站員索取鑰匙)。機場、公共汽車站、火車站、餐館、圖書館、大商店、戲院,以及一切歡迎大眾光臨的場所,都有漱洗間,你還可以走進任何一家旅館借用「女漱洗間」或「男漱洗間」,即使你不是這家旅館的住客。

  不要被漱洗間門上的名稱弄糊塗了。有時上面寫著「男」或「女」以及「女士」或「夫人」,或乾脆叫「漱洗間」。有的在門上可能畫個圖形或其他標誌,以示男女之別,餐館尤其採用這種方式。女用漱洗間有時稱為「化妝間」。歐洲人使用的「方便處」或「W.C」,在美國是少用的,但一般人都明白是什麼意思。

  對你國家的認識

  你可能會遇到一些對貴國知之甚少的美國人。假若有這種情形,請容忍他們。很遺憾,美國學校很少教授他國的文化風俗。美國東西兩面是大洋,跟其他國家隔得很遠。結果,美國人對於其他國家的文化和不同的工作方式都不大熟悉;這在其他國家也是常見的。假若美國人用你所不熟知的辦法來幫你的忙,假若他們把貴國誤認為是千里以外的另一個國家,請多包涵。跟別的國家相比,美國發展成為現代國家的時間極短,只有300年的光景。美國人一直忙於本土的成長,忙著修建公路,忙著建立城市,忙著為千百萬的孩子制定免費教育制度,忙著發明,忙著發現,忙著為全球的利益而發展。在這300年間,有大部分的時候全國的注意力只集中在美國本身,而不在世界。直到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美國人才開始對世界其他地區發生興趣。

  社會習俗

  美國人的祖先來自全球各地,所以在美國境內「認可的」社會習俗,比有些國家的社會習俗要多得多。因此,到美國旅遊的人如果要照自己國家的風俗習慣去做,也不必覺得難為情或有什麼不對。雖然美國人不拘禮節,但是,如果你願意在社交場合中穿著打扮得很正規,你儘管照你自己的方式做好了。你周圍的人一定會接受的。

  不過,你能夠對美國一般的習俗做詳盡的了解,也是有所裨益的。當然,這個題目範圍太廣,不能在這裡詳加探討,下面所談的,只是你訪問美國時可能會遇到的一些常見情形。

  有些私人問題,在甲國可以提出來談,但在乙國則不應該談。比方說,美國人可能會問你:「你在什麼地方工作?」「你有幾個孩子?」「你的房子有多大?」「你有沒有假期?」在美國人看來,這些問題不算是純粹的私人問題。他們往往問這些話,不外是要了解你與他之間的共同點,或作為交談的開始。請你明白,問這些話的本意都是友善的,問者是對你表示關心,不是對你無禮。美國人自己也是這樣相識的。由於美國人在美國時常搬遷,這類問題就是他們每年認識許多新朋友的常用辦法。

  有些國家的人們幾乎終生未離開過一個市鎮,所以社會風俗頗為不同。遊客到了這些國家,可能要過了許久,才會有人向他問起家庭、職業、居所等私人問題。但是在美國,樣樣事都快,美國人沒時間講究禮節。他們一定要在今天認識你,因為不久他們可能又要搬到遙遠的另一個市鎮去了。

  在一些國家裡,居民的社會關係需要長期慢慢地培養。習慣了這種情形的遊客一旦到了美國,可能覺得美國人的方式可怕,太注意私人問題和無禮。不過,美國人認為純粹是私人問題的一些事,在美國也是避而不提的,否則未免太無禮了。這些問題包括一個人的年齡,他有多少錢,他的衣服和財產一共值多少錢,他的宗教信仰,和他的私生活等等。

  假如有人向你提出什麼問題,而你覺得這純粹是私事,那麼你盡可不答。你可以說「不知道」,或說:「在我的國家裡,這個問題好怪。」再不然,你可以把話題一轉,談些不關私人的事情。你這樣做,美國人不會覺得你無禮,事實上,他多半會明白你是不想回答或不想繼續談論這些私人問題。


個人經驗是看美劇什麼的效果不是很好,尤其是內容精彩的很容易就只顧著劇情了。當然不看字幕對聽力確實會有幫助,但是缺點是只靠猜劇情無法達到積累地道詞語句法的目的。一直覺得語言就是一個input和一個output,兩個缺一不可。第一階段是力求基本都能聽懂課堂對話和教授的講授。之後的階段,相比較output更重要,因為你表達的時候會自己注意到有些地方表達不好,那麼之後聽別人講類似話題的時候就會有意識的積累這個方面的講法。一個有效的學習循環是:講不出-聽別人講-自己重複類似語句-完成話題的掌握-嘗試新的話題。這是我自己提高語言的方法。

另外同其他幾位講的,一定要多找開口的機會。跟同學隨便聊一聊,上課跟教授互動,甚至參加job fair,networking event,走出自己的comfort zone,發現哪方面不足,會有很快提高。尤其是真正把自己放到全英語的環境去,比如小組討論,實習兼職等等,在國外其實講國語就能做很多事情,但是當英語成為唯一交流的媒介,會自然地把學習語言的潛力挖掘出來,效率提高很多。

最後我覺得調整好心態是最關鍵的。一直覺得英語牛人肯定也是心靈強大的人。因為錯過了「童子功」的機會之後,磨練語言技能伴隨的一定是「丟臉」和「難堪」。把心態放好,不要跟別人去比,別的英語好的人之前下苦工流汗流淚的時候你沒看到而已,所以只跟自己比,每天能有進步就一定能成功。其實我也是還在自己摸索中,雖然進度不是突飛猛進,但相信堅持一定時間肯定見效啦,一起加油: )


有朋友問,在美國如何提高英文交流能力,特別是提高英文口語表達能力?開車聽廣播怎麼樣?

我有個好建議,就是聽podcast。現在podcast在美國開始流行了,跟著podcast學英語挺有效的。比如說我吧,我都聽了4000多部podcast了。

美國這裡有一些不錯的學英語的podcast,是學英語非常好的資料。比如,在手機上的podcast app里搜索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Podcast by
Center for Educational Development。很貼近生活,很多對話,都是慢速一遍,然後這個老師用英語解釋,
之後再正常語速一遍。

其實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英語的瓶頸已經不是語言問題,而是文化問題了, 有六級基礎的人聽這個廣播很合適,不會覺得太難,又可以學到新的用語。

至於開車聽廣播怎麼樣? 我覺得也不錯,特別是聽NPR (National Public Radio)。因為NPR主要以談話節目為主,沒有插播亂七八糟帶音樂的廣告。其他美國的各種電台,廣告太多,聽著不舒服。

順便介紹一本提高英文用詞技能的書。Word Smart, 5th Edition (Smart Guides)。這本書收錄的單詞很有用,可以幫助你了解單詞的用法,擴大辭彙量,潛移默化中對整體英語語言能力有提高。

我也很喜歡Facebook上這個叫Humans
of New York(紐約的人)的賬號。創辦者是一個美國80後,三年前失業來到紐約,每天上街拉著陌生人拍照,配上一段對方的話,講述他們自己關於愛,友誼和人生的故事,都是最簡單不過的語言,卻往往在瞬間擊中人心。耐心看完,你一定能明白這個賬號深受無數人喜愛的原因。當然這些都是English
storytelling哦

最後要分享一條朋友圈故事,堪稱真實版的humans of New York。

「昨天的lyft
司機是個十足的段子手,一邊分享自己ride過的各種奇葩事迹。他好奇的我們為啥翻山越嶺來吃頓西班牙料理。。。我們異口同聲回答是DineLA。他說自己都不知道這個,還說大部分Beverly Hill的餐館都是自己的客人科普給他的。我立馬強烈建議他去試試不貴的中午餐。
回來時候我就看到一個關於瑞典菜的食評,作者講到自己去Rolfs K?k(米其林推薦的瑞典本地菜)路上有個有趣的插曲。他在斯京的雪地里走了一整天,回到酒店放下戰利品,實在沒力氣自己走到Rolfs
K?k了,就麻煩禮賓處叫了一輛的士。司機是個中東裔的大叔,問他Rolfs K?k是不是一家餐廳。他說是,有點好奇按理說這家米其林餐廳的口碑已經挺高了。大叔笑著說,我們也只是過日子而已。 我對這句過日子的話記得很深,想到lyft司機,昨晚咀嚼了很久。這周狂試菜,其實不過是生活的一個非常態。生活還是這種早上起來燉個湯,洗洗衣服喝喝茶 的本來的樣子。大部分浮誇的裝飾和本質沒有太多聯繫,好好喝粥才是對牙疼患者的一種福音。繞了這麼大彎我才想說,
牙齒上火了,下周飯局取消」

在陌生的城市做陌生人的車,每一個你遇到的司機都有自己的故事。

不要老是刷知乎,多多刷刷quora。你能看見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quora.com 的頁面 這是我幫一個公司寫的軟文。我還有另外10個賬號,總的閱讀量上萬。既然出來留學,就要好好體會不同的觀點,思想,而不是呆在華人圈的comfort zone里。

最後來一個分享吧,希望大家不要反感。

lyft現在推出新用戶5次免費打車機會。我曾經借著這5次打車機會,認識了從戰亂中逃出的阿富汗難民,退休的美國私立大學董事,來自墨西哥城最終和美國的拉丁裔移民結婚的打工者,接手父親餐館生意的廣東ABC小伙以及去過中國從事過假髮貿易的美國大媽

Lyft $50免費打車,大約每次可以免費走7mile。2016優惠代碼:JHU

只要在手機上下載Lyft App,在payment中輸入這個promo code,下載後請在一個月內使用。 歡迎大家推薦給朋友。我之前試用過,沒有任何附加條件。和滴滴打車一樣,純補貼https://www.lyft.com/invited/JHU

我在在美國生活,有哪些省錢的技巧? - 知乎用戶的回答里有更多關於在美國如何融入社會,增進交流的思考

大家借著美國互聯網巨頭補貼的風口好好鍛煉口語吧!


1. 很多人提到看美劇,可以培養一個英語環境。但是被動接受是無法提高英語交流水平的。需要把你覺得有可能運用到生活中的「知識點」記下來,最重要的,要在實際生活中用出來。什麼叫做可以運用到生活中的點,比如在《生活大爆炸》有一集中,Leonard一干人準備在網上買一個time machine,有一句台詞:

-Howard: Do you have $800? 你有800塊嗎?

-Leonard: Not to blow on a miniature time machine. 有也不想全花在一台迷你時光機上呀。

「Blow on」就是一個知識點。你要拿筆記下來,記到本子上,記著別人當時是怎麼用的。然後下一次你遇到類似情況,你就要把它用出來!用出來比你看電視劇看十遍都要有效。

這種東西要有系統的積累,反覆的運用,有心地觀察身邊人的對話。不是什麼被動的聽一聽美劇就能掌握,並提高自己的能力的。

2. 要學會聽。很多人覺得張口說難說,豈不知有時候聽不懂才是問題。老師在課堂,或者一群人在交流,你聽不懂,一切都是空的。聽也不是說一位的多聽就能提高。我曾經試過一個辦法,把TED上的視頻(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的演講稿找出來。先不帶英文subtitle的聽,聽一句,在紙上把聽到的內容寫下來,聽十句後,返回,再對照subtitle聽一遍,然後把剛才自己聽寫下來的內容根據subtitle修改,然後再次關掉subtitle,再聽寫一下這十句,直到可以準確無誤的把這10句聽寫出來為準。然後按此方法聽完一整個視頻(15-18分鐘)。你會發現你的聽力會有極大的飛躍。長此以往,你必會有耳朵打通了任督二脈的感覺。這些英文材料,有Coursera的課程,網易公開課上也可以找到,有一些audiobooks也可以,還有TED。總之先選擇自己愛聽的,有興趣的開始。我比較推薦先從non-fiction開始,因為這些用詞更容易在生活中用的上,讓人更快能夠提高自信。

3. 要慢下來。有時候你覺得,一定要流利,要快才顯得說得好。非也。我有一個同學,英語說得非常慢。但是入學時我們同時參加一個助教英語水平考試,她卻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後來經我觀察,就是因為她說話慢。說話慢,你就有時間思考。有時間組織一個完成的句子。有時間思考語法的正確與否。因此,如果你說得不快,不要緊,慢下來。你會發現很多做英文演講的大師,其實語速都很慢,但正因為他們慢,觀眾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身上了,認為他是個bid deal :) 這也是讓我等屌絲等到心理自我安慰的一種好方法。

如果你還有其它問題,可以私信諮詢我 @張耕 。


推薦閱讀:

中國人說話講究字正腔圓,英語口語卻講究語流、連讀、有「失去爆破」「含混音」這些概念,這是矛盾的嗎?
英劇中出現頻率很高的bloody是什麼意思?
大家都在什麼地方讀英語練口語啊 ?
還有一個月如何備考雅思口語?
沒有被晉陞,因為口語不夠專業,怎麼辦?

TAG:美國 | 英語 | 留學 | 口語 | 留學美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