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為什麼要殺商鞅但卻又沒聽舊貴族的繼續沿用商鞅變法內容?商鞅的死在當時的環境之下有意義嗎?
商鞅 歷史 意義
這麼簡單的道理,借君項上人頭一用而已。
作為法家法治派的衛鞅,所著《強秦九論》作為大綱治理秦國,當時是有一個背景前提的。就是當時的秦國積貧積弱、內憂外患,所以秦孝公才要頒布《求賢令》。
假設當時秦國富強,衛鞅的法家法治派學說根本沒有採用的必要。衛鞅所代表的法治派能使秦國強盛,很大的因素是打破了貴族政治、分封專制導致的階層固化,讓平民可以有一個階層上升的通道。而這個上升通道的保障、存續是建立在衛鞅所建立起的秦國法律體系之下的。既然打破了分封貴族的政治壟斷,平民有了上升的通道,社會生產、秩序在法治的保障之下,那麼必然會使秦國國力短時間內迅猛增長。
但也因此留下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衛鞅的法治得意實施又是由什麼來保障的?
在封建社會的時代背景下,最高權力往往都在君王手上,即便君王是個傀儡,但權力的表現依然要經過君王的賦予,才能實施。衛鞅法治實施的保障就來源於君王的授權,君權是一切權力的核心。而君權授予法治實施的目的是為了強秦,一旦秦國強大了,法治的實施也已經成為常態,君王的目的達到了,那麼法治依舊需要保留、實施,但是當初具體負責實施的人卻是可有可無的。再加上變法過程中受到損失的分封貴族長期的積怨和仇恨,作為君王一定要平衡多方的勢力。其實變法之難,不是在於底層,一定是在於上層,打破上層權力的壟斷,但凡有政治頭腦的君王,一定不會將自己和分封貴族放在權力對立面的位置,恰恰需要找一個執行力很強、政治抱負很強的人去代替自己做這件事。即便分封貴族有不滿,也會將怨氣發泄在這個人身上,而衛鞅就是秦孝公所需要的這個人。
然而秦孝公一死,衛鞅的法治又已經使得秦國強大的目的得意實現,那麼新君王臨朝執政的第一個也是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使得自己的君王之位穩固。而封建社會君權的保障主要是受分封貴族的擁護,一旦貴族政治有叛亂、謀反、另立新君的意圖,國家不僅會陷入內亂,而且自己的君王之位也會受到挑戰。對分封貴族的制衡之道,古代君王向來是時緊時松,亂世則緊,治世則松。既然秦國強大的目的已經得以實現,那新君王為了穩定分封貴族,擁護自己的君王之位,一定要有所妥協或交換,這個妥協可以是政治態度,這個交換可以是爵位封地。政治態度無非就是恢復分封貴族中最有影響力的貴族在變法過程中失去的政治地位和權力。而爵位封地也無非就是恢復其他分封貴族中大族在變法過程中失去的爵位封地。總體來說就是拿本就屬於分封貴族應有的名利作為賞賜,讓分封貴族重新用戶自己,而古代君主新老更迭往往也常用此招,老君王退位時把部分臨朝重臣分權、削權,讓新君主即位後,再重新賦予,這樣做既能保證王位更迭的平穩,又能使部分重臣在複位之後重新擁護新君王。
總之強秦的是法,不是衛鞅這個人,而強秦的法需要君王授予衛鞅來實施,而強秦的目的達到之後,法的存續回歸君權本身,而衛鞅其人,需要作為政治態度的妥協,反過來穩定君權的地位。
因為秦惠文王不傻。
但此計絕非上策,這是歪樓,不詳答。
一個新首領和一個功高震主的手下之間會發生什麼呢?
巧的是,新首領在上任之前剛好被這個手下收拾打臉過。詳看史記。
另外,商鞅為維護法治,為了改革,得罪了不少人,並且在根本上傷害了世襲貴族的利益。哦不,狗屁的世襲呀,後來都是軍功制的了。
史記中記載某位門客曾勸告商鞅(書里有詳細記載,名字我忘記了),不要以為得了志,誰你都要騷兩下,誰你都敢收拾,你知不知道五gu大夫恩?那麼好的榜樣不知道學,非要作死嘛?
商鞅牛逼上頭,不聽。勞資都踏馬一人之下了,屁的百里奚,渣渣~
這也為後來車裂商鞅埋下伏筆。畢竟,沒有朋友,沒人幫忙說句話,是很容易拜拜的。
商鞅對秦國重要嗎?
我這樣表達你就明白了
「商鞅的改革對秦國重要嗎?」狡兔死,走狗烹,更何況,走狗咬過主人。你抓兔子的技能我要了,你還是下火鍋吧。冬天了嘛。
商鞅只是個人名,代號,秦王治下千萬子民中的一員。這貨除了太過強硬之外,還有一點搞不明白,他是為了國家而改革,可是之於秦王,商鞅是為了自己的霸業而改革。我是第一位,國家只服從於我的利益。
就跟「商鞅」和「商鞅的改革」一樣。形有所同而已。
商鞅的死對秦的意義?
新來的總經理把一個部門領導開除了,會怎麼樣。
強化皇權。
這是最粗暴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雖然持續效果短,容易二次萎。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