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城市二流大學、二線城市一流大學,你怎麼選?

比如,吉林大學與上海師範大學、南京大學與華東師範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與深圳大學,你選哪一個?


「吉林大學與上海師範大學的抉擇」據說是一個真實的故事,說有位上海考生本來可以就讀本地的上海師範大學,卻選擇了遠在東北的吉林大學,然後這位上海同學被親戚朋友說成缺心眼,他們想不明白這位同學為什麼選擇的是東北大農村,而不是全國人都羨慕的上海國際大都市。

這個故事讓我感到吃驚,這究竟是考大學,還是考城市?吉林大學是全國聞名的985高校,在自然指數的科研產出排名中,與復旦、交大相當,在不少上海人眼裡,居然連上海本地一個二本院校(當時情況)都不如,上海人的城市優越感居然已經達到這個高度了。

當然,很多人會說,不少上海人之所以會選擇上海師大,是因為留在上海更容易找工作,而去到長春,哪怕大學再好,也沒多少好的工作機會。聽到這裡,我說「那也對」……其實我更想說的是:如果純粹是為了就業考慮,竊以為藍翔是更好的選擇,一是因為藍翔學校的就業率更高;二是開挖掘機的工資早已超過辦公室小白領;三是靠手藝吃飯的人不怕炒魷魚,可以活得更有尊嚴,坐辦公室的人則要處理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為了升遷或者避免炒魷魚,還可能被上司潛規則。

剛才說笑了,現在進入正文:

1 什麼情況下,大學比城市更重要?

當「心儀的大學」與「心儀的城市」發生衝突時,或者說在「二線城市的一流大學」和「一線城市的二流大學」之間做選擇,我更建議你選擇前者。理由很簡單,因為上大學這個過程是「求知」,不是「就業」。如果是就業,城市當然很重要,但如果是求知,城市就沒那麼重要。

而且,等你畢業後,拍拍屁股就可以撤了,買一張高鐵票分分鐘就能奔赴你夢寐以求的城市。不信你去到一線城市的那些大公司看看,有多少員工從外地大學過來的?在今天這樣一個時代,人才流動、企業招聘早就不受地緣關係的影響。決定你應聘成功的關鍵因素還是靠你的真本領,不是靠你在地緣關係上的優勢。

比如,華為公司里的很多員工都是來自武漢的華科大。這種情況下,如果你的目標是華為,那肯定是想辦法上華科大,而不是深圳大學?深大雖然在地緣上與華為很近,但在人脈關係上卻遠不如千里之外的華科大。

這是怎麼回事兒呢?在高鐵與互聯網的時代,企業識別人才早已不受地緣關係的限制,地緣相近已經越來越不重要,你有真本領,就是從鐵嶺跑到深圳,像華為這種完全市場化的企業也一定會用你。

2 別太相信一線城市所謂的人脈聯繫

很多人認為到一線城市上大學,有助於建立人脈關係。

我當然認可人脈關係在我國還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建立人脈關係的技術含量已經提高了,很難再像過去那樣靠親緣相近、地緣相近就能蹭人脈了,現在更多的是要靠校友關係,以及能力相近、趣味相投等東西。就像前面說的,華科大與華為的人脈聯繫,就遠大於深大與華為。

說來說去,你還是得有真本領,沒有真本領,就是天天在陸家嘴念abc也進不了陸家嘴的公司。有真本領,就是從鐵嶺過來,也能到華為上班。

那麼,真本領哪裡學?中國山東找藍翔——對,好學校是不問出身的!廣大二線城市有很多非常好的大學,他們的教育水平、科研水平、人脈資源,都能甩過一線城市二流大學幾條街。都這個年代了,一線城市與二線城市的差別也沒那麼大了。再說,就一個在校大學生所能接觸到的社會面來說,一線城市能看到的東西,二線城市現在也基本能看到了。

當然,如果你有條件上一線城市的一流大學,那沒什麼好說的,你不是這篇文章的讀者。

3 你選擇的城市當然也不能太差

上一篇文章里有讀者拿廣州和梅州、上海與海口做比較,就沒什麼比較價值了。既然是上大學,你選擇的城市當然不能太差。條件允許的話,至少也得去個二線城市或者省會城市,起碼得是一個人口超過500萬、有地鐵或者有星巴克的城市吧。

大學期間,「知識」雖然比「見識」更重要,但也不能完全沒見識,至少也應該學會喝喝星巴克、穿穿快時尚、認認豪車車牌等基本的白領生活小貼士。

4 什麼情況下,城市比大學更重要?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很重要,沒有多少觀點可以無差別地適用於所有人。

簡單來說,如果你的分數完全夠得上二線城市的211或者985大學,就完全沒必要去到一線城市上個二流大學。

如果你的分數的確很慚愧,無論去到哪都只能上個二三流大學,那肯定還是去一線城市比較好,至少還能長長所謂的「見識」。

也就是說,前者是學霸的選擇,後者是學渣的選擇。

5 你應該離開家鄉,去遠方上大學

我說大學期間知識比見識更重要,但不是說長見識就完全不重要了。

見識是怎麼來的?很多時候,是靠衝突感來獲得的,是靠接觸異質感的東西感悟到的。一個上海人一輩子待在上海也不見得能長多少見識。因為他從未走出自己熟悉的環境,從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什麼不同,甚至因為沒有對比,他其實都不知道上海好在什麼地方。

正如一位朋友所言,世界很大,你應該趁著上大學出去看看,否則你都不知道豆花還可以咸著吃、饅頭麵條也能當飯吃。

所以,如果你在南方,就去北方上大學吧;你在北方,就去南方上大學吧;你在山裡,就海邊上大學吧;你在海邊,就去看得到山的地方上大學吧。

當然,你最好能出國。出國可以獲得更大的異質感、更廣泛的衝突感。在陌生的環境里,你一定每天都生活在新奇之中,你一定可以見到很多很多沒見過的東西,你一定想問很多很多的問題,你一定會變得更加的開放、包容與樂觀,你一定進步神速。

你已經18歲了,可以展翅高飛,可以詩和遠方。

6 專業真的沒那麼重要

我知道很多人認為上大學的目的就是為了找份好工作,但恰恰是因為這樣,專業才不重要。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世界變得太快,你根本把握不住,現在選填的專業很可能三五年之後就屬於夕陽專業了。

讓我們簡單回顧一下歷史。十多年前最火的專業是什麼?我記得我有很多同學選擇了機械、冶金、傳媒等專業,這些專業在當時看來都是不愁找工作的。問題是,十多年後的今天,他們開始愁失業了,因為他們所在的行業要麼是產能過剩型,要麼是被互聯網衝擊型。

大概五年多年前,一位朋友的表弟想報考計算機專業,我那位搞IT的朋友表示反對,因為那個時候的計算機畢業生的確太多,在職場上屬於供應過剩的專業。然而,這才幾年時間,IT行業碰上了移動互聯網技術革命,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身價倍漲。今天,在北上廣深這幾個城市,隨便一個APP程序員的月薪都是兩萬起了。

更讓人看不懂的是,十多年前大家瞧不上的「小三門」專業,比如音樂、美術、動漫、舞蹈等等,現在的就業行情越來越好了——因為今天這個社會越來越重視美學了,企業越來越需要美學專業的員工。BAT與廣大遊戲公司的美術設計師薪酬可不低,如果懂點攝影攝像與音樂,還有機會像papi醬那樣成為網紅。

我舉這些例子的意思是,世界變得太快,今天的熱門專業或者說新興行業,也許過個幾年就成了夕陽產業,一個人如果把自己的飯碗完全寄托在一個看上去不錯的專業,其實是非常危險的。所以,比起掌握一門過硬的專業知識,你還需要掌握一種更深層次的本領——學習能力、應變能力、創新能力。有這些本領在,世界在變、我心不慌。

再舉一例,最近有位朋友問我,她妹妹想學經濟,應該選南京大學還是上海財經大學?我當然知道上財在金融界非常深厚的人脈(南大金融專業在這一點還真比不上),但我仍然建議她選擇南京大學,因為我相信這樣一個全國一流的綜合型大學,對一個學生整體的成長更有幫助,那種「潤物細無聲」的熏陶力,是一個專業型大學都很難企及的。

再說了,誰知道五到十年後,金融行業還沒有現在這麼風光?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華爾街那麼多精英都破產了。真到那個時候,你會發現專業反倒成了你的「負資產」,學習能力、應變能力、創新能力才是的你的真本領——而這,正好是一流綜合大學更擅長的東西。

所以,一線城市二流大學、二線城市一流大學,我會選前者;南大與上財、華科大與深大,我都會選擇前者。

另外,如果大學對學生的影響力還不如城市,那隻能說明是大學教育的失敗,不能說是城市就有多牛。在英美國家,小鎮上學、大城市就業,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也沒見過哈佛大學與MIT的大學生在抱怨波士頓郊外的康橋小城長不到什麼見識,他們的見識首先來自浩瀚的圖書館以及那些學富五車、風度翩翩的教授,而不是紐約洛杉磯的霓虹燈。

真正好的大學,給學生的正面影響力會遠大於城市這個「社會大學」。只有那些沒心思念書、一門心思混社會的學生,才會認為城市比大學還重要。


黝黑我科

華科的水平不知道比深大高哪去了

無論是科研水平還是整體實力

深大的唯一優勢就在於在深圳,僅此而已。

然而這並不意味在找工作中華科就比深大有劣勢,每年有大批深圳企業專門來華科招人,以往應屆生去深圳的比留在武漢還多。所以在就業方面,華科至少也和深大差不多

年輕人,你還是too young

當你考研,保研或者留學的時候,你就知道一個好平台有多重要

晚上更新一下回答

說為什麼讀書要去好學校,因為好學校資源多,一圖勝千言


南京大學和華東師大這個,一下子黑了南京市和華師兩個地方。我個人認為,南京不是二流城市,華師好歹985更不是二流大學


x瀉藥。

華東師範大學什麼時候是二流大學了?

第二,這個問題很簡單,到大學是受教育的,不是去城市觀光的。國外的著名高校,劍橋牛津,還有麻省理工什麼的,都不在大城市,難道影響了生源?


首先不要相信雞湯。上大學不僅是讀書的,讀書只是其中一個任務而已。

其次,如果有心儀的、理想的專業,那麼就去專業實力、行業認可度突出的院校,這點最最最重要。

最後,如果沒有認定專業,或者符合你條件的院校的該專業都不具有突出的行業認可度,那麼就選大城市。學校在不同地區,其校風也不一樣,學校活動平台內容也都不一樣。

再強調一遍,不要相信雞湯。初步進入社會,生活環境、人文氛圍都非常重要。如果年紀輕輕就有了職業理想,那麼就盡量選擇最好的教育來提高自己;如果沒有,那就好好過大學生活,多接觸外面,豐富眼界。


二本大學不是二流大學,是三流以下的大學。你例子舉錯了。


一般來說在哪裡讀書就在哪裡就業,這裡不說全部都是這樣,但大多數的學校和大多數的學生是這樣的,一來大多數學校在本地容易被知曉,企業單位也原意接受本地學生,當地政府也會鼓勵接受本地學生,學生在當地讀了4-7年的書,同學朋友老師關係都在,更容易在本地生活。

如果你拿不是大多數的學校平均水平而是全國前10的學校來比就不是大多數範疇了,這沒有意義,即使清華大學在石家莊,作為No.1的學校到哪裡都能找到好工作,但作為已經很不錯的211南京師範大學甚至985的大連理工大學,你拿著文憑到廣州深圳試試?在深圳未必如深大來的好用!

同樣也要拿大多數畢業生的平均值而不是某幾個學生的例子來對比,可能會存在一個班裡某幾個人到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工作的情況,但不在北上廣深的學校班裡大多數人到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工作的情況是少之又少,有人用武漢的華中科技大學舉例子說一個班裡大多數人都在深圳工作,這明顯是特例中的特例,平均來說華中科技大學應屆畢業生到深圳工作的比例絕對在15%以下,而到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比例也不會超過70%,而華南理工大學一線城市就業率超過85%,深圳大學一線城市超過93%

對於那些在A校上學到B地就業的學生來說,為何不直接到B地讀書?所以北上廣深的學校分數普遍比較高,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同樣的分數讀華中科技大學為何不去讀北京郵電大學?同樣的分數讀西安交通大學為何不去讀華南理工大學?甚至讀了所謂985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你的分數上深圳大學完全沒問題啊!

中國大學教育是什麼情況大家都清楚,讀書除了為了找一個好工作其他都是屁,科研這類的在前10大學還勉強,其他大學裡基本都一樣,前10外大學的所謂科研最後還是為了找一個好工作。那些上大學為了科學研究的人們,很抱歉你們考錯了地方!

中國現實就是一線城市和其他城市的差距會越拉越大,20年前差距是10年發展水平,現在差距是10光年,後面的城市永遠沒有追趕的機會,有個答友說的好:如果說一線城市是城市,那其他絕大多數城市就是農村。 有人說高鐵拉近了距離,那也不過是讓你們更容易看到一線城市的好更加羨慕嫉妒恨。沒認識城市之間差距的,讀大學也提高不了智商了。

落後地區高校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高校的競爭力無非是學生素質、教師水平和資金投入。東北/西部甚至中部高校錄取分數逐年下降,優秀青年教師從每個角度都更原意到北上廣深學校工作,就算中國特色的教育資金分配方式讓所謂982/211能拿到一定的資金支持,但是一線城市對本地高校的支持是其他地區無法比的,深圳政府每年對深大投入超過10個億,而且國家投給一線城市高校的經費明顯比其他城市的多,你看看貴州大學每年能從國家拿到幾個錢?貴州又能給貴州大學每年投入多少錢?東北人但凡有機會都逃離了東北,東北的大學還忽悠其他地區的學生到東北讀書,當別人是傻子嗎?東北的高校已經看到這一趨勢,哈工大建威海、深圳等校區就是想擺脫東北魔咒,但只是延緩衰落的速度,卻改變不了結局。

至於現有的985/211排名和學校影響力都不過是10年20年前的遺物,現在的大學真實情況在10年後20年後你將看到落後地區高校競爭力越來越差,前20名的東北/西部高校寥寥無幾甚至絕跡。

所以諸位,但凡同樣的分數能選北上廣深學校的,一定不要選其他城市學校!


這是武漢和華科在知乎上被黑的最慘的一次


二線城市一流大學。

成本最低,收益最高。


別聽那種:城市更重要,可以開拓眼界。。。的鬼話。。。大學裡,理工科的要麼忙成狗,在實驗室里,要不待在宿舍打遊戲,。再要麼出去KF而已。。大多數人都很宅的。。在大城市裡開拓啥眼界?沒做過地鐵,沒見過高端酒吧?。。。一個好的學校,經常有大牛來開學術講座,會接觸更多優秀的導師,同學。。這才是開眼界,。還有,好學校,自然有大企業去開宣講會。。


對於非一線城市的考生來說,大學選擇的順序應該是1城市2學校3專業。

以帝都為例,本地孩子可以以同樣分數去選擇到外地上個更好的大學。但是外地考生想畢業後進入一線城市,最好的選擇就是考入當地的學校。08年以後北京就已經停止外地畢業本科生的落戶了,如果你不是在北京上學,建立圈子,想找工作紮根的難度就會更大。

而專業看起來並沒有那麼重要,從事大學所學專業,且專業性很強工作的同學並不是多數。

你未來工作機會和收入的多少更多的取決於你在哪兒上學在哪裡就業。看看2016年的收入統計大學排名前100,北京上海佔了多少。


看你自己的背景。

如果你來著大城市,善於利用資源,有志於一切有「錢途」的事業,選城市。先進的商業模式,眼界,比課本上的一些東西,重要。

如果你本身來自三四線城鎮,自身背景一片空白,未來靠自己的雙手打拚,選學校選專業,謀求一個閃亮的畢業證書和過硬的個人能力。


感謝邀請

先說結論

過了一本線,學校選擇應優先於城市選擇

一本線以下,城市選擇應優先於學校選擇

等到了大四保研考研就業這一步,你就懂學校多重要了。

——————————————

我在高考畢業時面臨的問題是選擇二線城市的三流學校還是三線城市的二流學校。我選了後者。

全國排名40的二流高校,部屬211,坐標長春

嗯,這有些偏題,我想說說我室友,還有二流學校和一流學校的差距。

——————————————

室友教育學專業的,年級第一,績點接近5

從大一下學期開始,每天朝六晚十,有課上課,沒課去圖書館,飯點快速去食堂快速吃飯。

專業書,文獻讀了不計其數;學術會議,專業講座也是有空就去。

國創做科研,結果不知道,起碼是通過了。

大三時在省級學術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了一篇論文。

看上去確實有些死讀書只做和學習有關的事情,但是也對象牙塔外的世界略知一二,每天十點回宿舍我們會一起討論一些微博上的熱門新聞,或是一些社會問題。雖然我和他觀點時常相悖,但是我很欣賞他的思考,不是書獃子那樣的照本宣科,有自己的一些思考在裡面。

——————————————

基本狀況就是以上。

昨天他失落地說他保研失敗了,沒去成北大,去了北師大。

確實北師大也不差,但是無論是學院老師,還是我們這些同學,都覺得他值得去北大。

我們學校雖然二流,但是教育學專業全國第二,是高於北大的,專業排名第一的學生,有已發表的學術成果和已結題科研項目。

我問他,那你看保上北大的人里,有你認識的嗎?

他說沒有,都沒聽過,不過有一半都是北大的,剩下一半才是全國各地的。

是的,上了大四才體會到211和985的巨大差距。。。211是死皮賴臉爭奪幾個保研名額,985是學校給很多名額可能還沒人稀罕(有條件的都選擇出國深造)

即使把985選擇出國的排除在外了,剩下的學生依然可以順次補上本校的保研名額。我還真不信我的這位舍友在北大的教育學專業排不到前列。

不說北大了,就說我們學校一街之隔的鄰居985,每年有多少個保研名額,又有多少個人親手寫下放棄保研名額另尋出路。而反觀我們學校,只有專業排名第一第二(可能還有第三)才有保研機會,讓我等第四第五第六的煞是羨慕,也只有羨慕的份了。

——————————————

廢話這麼多,我也只是說了一流和二流大學之間的這一點差距,這一點,就很大吧。

至於在哪上學很重要嗎?反正這幾年也基本就是在學校里,和所在的城市倒沒什麼聯繫。找工作的時候,你的實力,你的學歷難道不能給你足夠的自信走南闖北嗎?


華科被黑的有點慘啊……

雖然地域不行,名氣不大。

但深圳是華科主場啊…

騰訊華為…


題主對中國大學真的了解嗎,你如果問哈工大和北航,西交和同濟還可以一說,你說的幾個學校,雙方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學校


最近簡歷篩選的新聞不就很好回答了這道題么。

HR篩選標準是去掉「非985211學校」還是去掉「非1線城市學校」?


有華科居然不然上華科似不似灑


目前為止碰到的吉大的畢業生無論本科還是研究生,無論哪家公司,都基本功紮實!然而題主問的其他幾所學校的學生沒啥特點。


第一:選專業

第二:選學校

第三:選城市

城市是最無關緊要的東西..

無論怎麼樣.住久了你會愛上他


優先學校,同檔次下,優先北上,就這樣。放著985不去,去北上的211,有點虧,當然了北上211王牌專業也行,問題是北上211的王牌專業可以去北上的985了。反正招聘的人只認985其次211,不認你北京上海念的書倒是認你戶口是不是北上正式戶口而不是臨時戶口。所以你這個問題毫無意義。


推薦閱讀:

如何分析一個城市的房價走勢,需要哪些數據?
以「美食」和「城市」為主題的的電影或者紀錄片有哪些?

TAG:城市 | 大學 | 深圳市 | 高考 | 一線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