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知識共享經濟平台「8點後」的關閉?
專註於職業技能經驗分享的【8點後】於4月11日正式關閉,網站和app應用都停止了服務。8點後,2015年8月14日上線,專註於在線一對一經驗分享。
【小插曲】一直在關注8點後的發展,三周之前在8點後平台上預約了一位導師,和他聊了半個小時左右,收穫很大。前幾天,8點後上線了一個功能——學生髮布問題懸賞回答的好的導師。11號產品就下線了。聽到這個消息,心裡還是有點難過的。
這一款上線不到兩年的技能經驗諮詢平台的下線,讓我在感嘆:技能經驗分享的出路到底在哪裡?
市場分析
據統計,共享經濟在2015年已經是一個萬億的市場了,知識技能經驗的市場也一直在高速發展。
這是知識分享在百度指數的統計數據,2011年以來,搜索量一直挺高的。技能經驗分享是一個必然的趨勢。當人們物質上極大的滿足,個人認知開始盈餘,分享便會成為人的一種慾望,以便提升自己的影響力,並且還能夠取得一定的回報。這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以及個人需求理論的。個人技能經驗分享兩種模式
1,按需供求。
有的人需要有經驗的人來給他提供諮詢服務。平台上面聚集導師,通過對導師個人在某些領域的技能和經驗來吸引學員,進行預約,付款,諮詢等一系列的流程。
分析一下平台交易雙方的特點。導師,他們屬於不夠積極的一個人群,對他們來說,空閑時間比較少,他們更多的是去被動的接受別人的預約;對於學員,一般用戶群體為20歲的大學生到30歲職業生涯不夠長的職業人士,他們在與遇到問題的時候可能會花費比較多的時間去選擇,對比,從而選出一位自己中意的導師。
這種模式,符合平台雙方的用戶群特點。
2,按求供需。
有的人有諮詢需求而去平台發布自己的問題,導師選擇自己擅長的問題進行回答,從而得到學員的付費。
分析平台交易雙方的特點。發布需求的人的群定位依然是20歲的大學生到30歲職業生涯不夠長的職業人士,這時人群改變的是回答問題的導師。如果按照一個導師的資質來評判的話,一個行業專家是幾乎不會來瀏覽問題選擇回答。相反會是一些資質不是太權威的導師來給出回答。對於發布需求的用戶來講,他依然可以解決自己的問題,但回答的專業度他自己沒有能力來評判。
這種模式,可能會帶動起一批草根導師來進行經驗分享。
平台應用三種模式
第一,線上到線下,區塊化時間滿足諮詢。
線上到線下的典型代表是在行。這種模式有好有弊。線下面對面一對一,導師與學員之間可以進行充分的互動,可以全面完整的對學員的問題給予解答。但線下見面,時間上額外的時間花費(來去約定地點的路上),金錢上額外的花費(約定地點一般在咖啡廳,買咖啡的錢)。
3月份我約見過一位在行導師,200元約定諮詢時間為1個小時,我來回的路上花費了1個小時,和導師聊了2個小時,咖啡的價錢接近100元。不過約談很順利,我的問題完全解決,並且還加了對方微信,結識了一位朋友。即使多花費了100元和2個小時的時間,我也覺得很值,因為和導師的交談,我不僅在我困惑的問題上得到了專業解答,並且通過了解導師早年的經歷,我開闊了眼界。
第二,完全在線諮詢,碎片化時間解決問題。
這種模式相對來說比較輕,因為所有的流程全部在線上完成,只需要利用自己零碎的時間(半個小時或者一個小時)就能得到導師的解答。但限於網路通話或400電話,不能和導師見面聊。對於一個普通用戶,花幾百元和導師電話聊天一個小時諮詢問題,能夠通過電話解決的問題是不是還會有其他替代方案呢?這個需求不知道是不是完全符合現實生活場景。
第三,線上線下均可以諮詢。
兩種方式都可以,但對每一位導師來講,ta能夠提供的的諮詢方式一般只有一種。所以用戶還是要去根據導師的要求進項相應的諮詢。
聊聊8點後為什麼下線
1,直接原因:A輪融資失敗或許是【8點後】宣布關閉的直接動因。
2,【8點後】的下線和中國時勢現狀有必然聯繫。在行創始人姬十三曾表示過知識共享經濟在中國至少還有5年以上的培養期。知識和經驗的共享受限於市場化認知瓶頸,運營數據不可能像UBER或Airbnb那樣短時間內呈現指數級的增長,甚至需要很長時間的培養才能達到爆發的奇點。
技能經驗共享發展四大難題
一、場景。
技能經驗共享平台的使用場景是什麼?當用戶有問題的時候,ta會去選擇百科,知乎還是身邊大神?什麼情境下會去平台?只有當用戶預先知道這一個平台,並且是實在沒有辦法解決問題時。從交易習慣來看,為一個話題與一個陌生人在線聊30分鐘300元錢的,這不是一個很容易讓人接受的問題解決形式。如果一個問題真能通過線上交流就能完成,那麼產品很可能也不屬於剛需範疇。
二、入口。
目前市場上出現的技能經驗共享的產品中,在行屬於全品類覆蓋,有創業、職場、生活和學習等,靠我偏重於職業和創業,領路偏重職場。這些產品雖然切入點有些不同,但都有做全品類的傾向。全品類可以是最終的目標,但前期一定要專註於比較容易形成爆款的角度。比如情感諮詢、心裡諮詢和法律諮詢,早期專註,建立規範的流程交易和培養用戶習慣,更容易在後期做到全平台產品。
三、頻次。
技能經驗分享的產品,用戶使用的頻次會不會很高?單單從導師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幾百元的客單價來講,產品的使用頻次也不會太高。加上這一類產品的同質化程度很高,用戶選擇使用哪一個平台也不確定。解決低頻問題,是否可以考慮除了產品通話的服務以外,給用戶提供一些有價值的信息,比如開發圈子板塊,用戶可以瀏覽導師寫的技能文章等。
四、標準。
技能經驗分享,一般情況下用戶需要去解決的會是職場、創業等問題,那麼這些問題的答案沒法來量化。對於交易規則的制定,是一個平台最基礎的問題。前期做好對導師的選擇入駐,評級體系,以及推薦給用戶導師的標準,反過來就是導師會選擇什麼樣的用戶來解答。通過交易規則的建立,可以讓導師,用戶和平台三者在規則之下有效運轉,形成一個積極的生態圈。
最後,關於技能經驗分享,你有什麼想法嗎?可以關注我的個人微信公眾號peam。我們聊聊!
正常的a輪死了,每年能碰上無數個,一個個要就過來累都能累死。
今年要關掉一大批…
運營數據不達標…融資不成功的項目任何行業都有成功的 失敗的。成功與失敗並不是衡量一件事物的唯一刻度。向那些勇於嘗試的人致敬。
我們的產品和8點後比較類似,我們會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
推薦閱讀:
※風投領域有哪些有趣的比喻,比如賽道、獨角獸、蛋糕、風口、分水嶺、天花板?
※一份合理的投資組合應該包括哪些內容?
※如何看沈南鵬「中國互聯網很多地方已走在美國前列」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