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為什麼不通過改變糧食結構(種玉米、土豆、地瓜……)來應對饑荒,非吃大米不可嗎?
朝鮮鬧糧荒的消息不絕於耳,最近連我國大使都下地收稻穀,大家都知道朝鮮這個緯度和地形種大米並不是非常合適,我是山東的,我們這邊半島氣候地形和朝鮮類似,除果樹外,一般都是種植玉米、土豆、地瓜,作物對於灌溉要求不高,而且產量大,聽老人說,過去生活不好時主食就是玉米窩頭,地瓜飯。
為什麼朝鮮不改變主食結構以應對糧食危機?非吃大米不行嗎?
主要原因如下:
1.歷史傳承原因
朝鮮不是從五十年代就饑荒的,真正大饑荒是九十年代開始的。在此之前,朝鮮農業一度還不錯。主要因為朝鮮繼承了日據時期的工業基礎(當時北邊工業為主南邊農業為主),又在冷戰時期得到蘇聯和中國的大量援助,尤其是和蘇聯長期的易貨貿易,使得國家在很長時間內發展並不差。在這種情況下,朝鮮國內的農業基礎設施發展較快。水利灌溉設施較為齊全,農村電氣化覆蓋到位,農業機械化有了較大發展,化肥等配套物品保障有力,所以很長時間內,朝鮮的農業發展並不差,雖然體制原因對其有所限制,但是溫飽完全不是問題。甚至七十年代時候,還支援過鬧糧災的韓國。
因此,基於朝鮮人一向愛吃大米的傳統,國內農業種植必然以水稻為主。因為在先前情況下,農業基礎設施不錯,可以保證種植水稻大家都吃飽吃好,何必種植別的作物呢?
但是,進入九十年代,這種情況迅速變化了。1991年蘇聯和朝鮮取消了易貨貿易,改為記賬貿易,1992年中國也如此實行了。缺少了社會主義陣營庇護的朝鮮一下子陷入了凄風苦雨的境地。其中對農業影響最大的就是蘇聯長期支援的石油供應沒了。石油是工業的血液,現代化農業又必須依託於工業的發展。沒有了石油,缺少電力,工廠無法順利開工,就意味著上面所說的農村電氣化、機械化和化肥等物品迅速減少甚至沒有,農田水利設施也功效減弱,並逐步老化。注意這個過程是一個快速的過程,也就是說,原有的基礎設施主要都是對應水稻種植的,突然在兩年內幾乎都發揮不了作用了。這時候想改重要種植作物也不是很容易,因為沒有財力對原來的設施進行改建,也沒有時間迅速轉向尋找合適的替代作物。
2.自然災害原因
在朝鮮經濟遭受重大挫折的那些年,恰逢自然災害嚴重,最初兩年是澇災,然後又三年旱災,反覆無常的自然災害情況下,如果沒有有效的抗災措施,什麼作物也抗不過去的,而朝鮮此時的工業情況和經濟狀況註定無法採取有效的措施去救災。所以,當朝鮮只能靠天吃飯的時候,老天偏偏不給力。朝鮮又國土面積狹小,不像中國這種東邊不亮西邊亮,可以調用風調雨順地的糧食支援受災地區。所以全面受災且無力抗災情況下,種什麼作物反倒其次了。
3.作物適應原因
嚴格的說,朝鮮並不是種植水稻最佳地區,因為作為溫帶季風氣候為主的地區,朝鮮由於日照和氣溫有限,所以水稻一般只能是單季稻。但是,其他幾個重要糧食作物在朝鮮的地理情況下,也未必適應。
一是小麥。小麥適合較乾旱地區生長,也能耐受長期的低溫。但是,小麥的單位產量並不算高,常規情況下是低於水稻的。對於朝鮮這麼個吃不飽的國家來說,肯定不必去奢望吃好了。
二是玉米。玉米生長周期短,所以在生長期內對日照和水分的要求極高。一旦這二者缺少,玉米的減產會非常嚴重。以朝鮮的自然環境和農業設施情況來看,即使種植玉米,也做不到高產的效果。
三是紅薯。紅薯也是極高產作物,是中國那個糧荒時代的救命稻草。但是中國能大面積種植,朝鮮未必能。因為紅薯對溫度有一定要求,且溫差較大情況下才更易高產。而朝鮮整體溫度對於紅薯種植來說偏低,溫差也不足,許多地方的低溫低於紅薯生長基本溫度,所以即便種植也難高產。
四是土豆。也就土豆還靠譜點。但是土豆適宜不旱也不澇的沙壤土,喜光照但不喜高溫,所以在朝鮮適宜種植的地帶也不多,只有在北部高冷地區適宜種植。所以朝鮮現在也努力推廣種植,但適宜地區有限。
4.後記
說完正題,補充點評論。
朝鮮因為其奇葩的政治體制和更奇葩的領導人,加上近年來越來越流氓的手段,被大家嘲笑鄙視,這很正常。想黑朝鮮有千千萬條理由,但是,在這種情況下,還要為黑而黑,甚至故意用謊言去黑,那就真讓人遺憾了。我指的就是 @lammer ren 所說的答案。
一個政權要控制人民的方法有很多種,讓人餓著是最危險也是無效的方法。誰也不敢說面對死亡的人會做出什麼,為此付出重大成本,讓國家到最危險的平衡點上,那才真是有病。誠然,蘇聯、中國及東歐一些國家都發生過不同程度的饑荒,但是,沒有一個國家是領導人故意讓饑荒的。這些國家都是為了快速完成工業積累而採取掠農補工的發展方式,從而導致農業出現大問題導致的饑荒。而朝鮮的饑荒則不屬於這種情況。朝鮮的農業在九十年代之前都還算可以,至少滿足本國溫飽完全不成問題。為什麼金日成時代不需要用飢餓控制人民,金正日就必須用這個方法了?相比蘇聯、中國而言,朝鮮的饑荒時真正意義的大饑荒。因為前者饑荒更多是用糧食換取外匯來滿足工業生產而導致了糧食不夠吃,並非真正的糧食欠缺到大面積餓死人地步;朝鮮則是因為不能適應外界的變化從而導致工業崩潰的同時農業也隨之崩潰,糧食真的不夠吃了。忽視兩者的不同,以一個政治體制概括,這是真正的公知型黑法。
這裡順便說一下蘇聯和中國大饑荒後的情況。我在蘇聯早期犧牲農民發展重工業是正確的選擇嗎? - 趙乾的回答中提到二者後期的異同。
蘇聯較好完成了工業積累,此後也努力以工補農,但是已經積重難返,赫魯曉夫種種焦灼而冒進的政策未能帶來太好的結果,而後油田的發現又使得這一努力中止,改為能源換糧食的方式。但是,終究蘇聯政權是想盡辦法讓人們盡量吃飽吃好,從而體現自己的優越性。而中國由於當時錯誤判斷了自身的潛力,所以大躍進這種掠農補工的方式沒有起到應有效果,大饑荒爆發卻未能讓工業更上一層樓。但幸運的是,正是因為開始的失敗,使得中國比蘇聯能夠更早調整農業政策,沒有積累到無法改正的地步。尤其在三年饑荒之中就一定程度否定了這種政策,也為後來78年改革時候從農業突破留了一扇門。
而對於中國來說,三年饑荒時期的調整雖然有意識形態的限制,但也是拼盡全力的——饑荒對於任何一個政權都是絕對的危險信號。其中,專門提一下與本題相關的調整內容:中國當時一個重要方式就是種植作物的調整。以當時的重災區河南為例。河南省在三年大饑荒中損失慘重,之後原省委書記吳芝圃被調走,劉建勛前來主政。當時讓劉建勛主政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在廣西時候推廣紅薯種植做得好,於是調往河南來解決這裡的饑荒問題。劉建勛也確實不負眾望,到河南經過考察後,認為這裡土地也適合大面積推廣紅薯種植,於是改變了河南以小麥和玉米為主要作物的種植方式,開始推廣紅薯。那個時期,河南民謠是「紅薯湯,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劉建勛也得到過「紅薯書記」的雅號。這裡要說明的是,這個雅號是褒義的,因為紅薯的高產量確實很大程度解決了饑荒問題,之後河南雖然依舊窮困,但大面積餓死人的現象沒有了,大部分人的基本溫飽得以保證。這也算是靠作物調整來應對饑荒的一個成功案例。
可惜,朝鮮單一的土地和氣候條件,使得他沒有中國這樣的機會,想靠種植作物調整來避免饑荒,效果不會太大。再加上朝鮮的工業及經濟狀況,短時間內看不到任何可能好轉的機會,農業制度也不可能有實質性改革,所以,要想避免饑荒,最靠譜方式還是祈禱老天風調雨順吧。不敢苟同目前排名的第一 @lammer ren 網友的回答,主觀臆斷的太多。
首先,答主提出所謂「由於朝鮮的工業生產水平太低,農業發展也一直停留在低水平上」。
這個結論有一定道理,但過於主觀,特別是論據實在不靠譜。答主稱:「中國建國後糧食產量的高增長是從70年代開始的,因為國產化肥生產能力提高了」。看下面兩幅折線圖:
上面兩幅折線圖是我根據國家統計局出版的《新中國五十五年統計資料彙編》繪製的(需要說明的是1966-1969年花費施用量無統計數據)。從上面兩幅圖可以清晰的看出,我國70年代末以後化肥施用量有了驚人的提升,而糧食總產量除了1959-1961年期間有一個相對明顯的下滑外,總體保持著穩定增產的態勢,所謂「中國建國後糧食產量的高增長是從70年代開始的」與事實不符。+++++這裡補充一些內容++++
有網友 @徐炳祥 認為在下「忽視了這段時間內耕地的數量和糧食作物的播種面積都呈下降的趨勢」,看下圖:需要說明的是,《新中國五十五年統計資料彙編》中對1996年耕地面積大幅增加這樣解釋:「註:1996年--2004年耕地面積(總資源)來源於國土資源部、國家統計局、全國農業普查辦公室「關於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數據成果的公報」,數據為1996年10月31日時點數。」從上圖可以看出,全國耕地面積除了1956年的111824.7到1959年的104579.3千公頃有一個銳減外,總體並沒有太大的波動,特別是相對70年代末期後化肥施用量的驚人增量相比,並不明顯。
很明顯,答主明顯是在憑感覺提出論據的。
再看下圖:
同時, @徐炳祥 網友提供了一份2008年度人均耕地面積表,認為一些省份「糧食自給率低和工業發達沒半毛錢關係,完全是因為人多地少!」 由於該網友所提供圖表實在模糊,在下查找了部分省份在2014年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後發布的數據:
部分糧食自給率超過100%的省份人均耕地面積為:四川省為1.12畝,河南省為1.23畝,湖南省為0.9畝,均低於全國平均數1.52畝。糧食自給率則分別為:四川102.62%、湖南113.21%、河南149.87%。
四川公布土地調查數據人均耕地面積降至1.12畝(分享自 @農民日報)
河南省耕地面積居全國第三 人均低於全國水平僅1.23畝湖南第二次土地調查:全省耕地面積413.50萬公頃部分糧食自給率低於100%的省份人均耕地面積為:海南省為1.27畝,浙江省為0.56畝,福建省為0.55畝,青海省為1.53畝。(糧食自給率則分別為:海南省56.23%、浙江省35.14%、福建省43.98%、青海省44.28%)。
海南省第二次土地調查主要數據成果公報__海南新聞網浙江人均耕地僅0.56畝約為全國人均耕地三分之一福建省摸清土地資源家底 人均耕地面積僅0.55畝
青海省耕地面積58.8萬公頃 人均耕地面積與全國持平從上述數據來看,部分人均耕地面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省份糧食自給率明顯高於全國水平,尤其是湖南省,人均耕地面積為0.9畝,略高於浙江、福建,但根本無法與青海、海南相比,但糧食自給率明顯高於上述省份。能否說:「糧食自給率低完全是因為人多地少!」
++++++++2015年7月7日分割線++++++++++++
@徐炳祥 網友又提出:「既然談糧食自給率,那就不要扯耕地總面積的事(新疆只有42%的農作物播種面積是糧食,而黑龍江這個數是95%,耕地就更不靠譜了)。這裡應該考察人均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總人口)。數據是這樣的:」
首先,在下真的要膜拜這位網友了,在下起初何曾提過「耕地總面積」?不還是因為這位網友提出了「忽視了這段時間內耕地的數量和糧食作物的播種面積都呈下降的趨勢」這個問題,在下才予以答覆的嗎?怎麼開始鄙視「扯耕地總面積的事」了?左右互博嗎?
其次,這位網友言之鑿鑿「應該考察人均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恕在下對此問題不再作答了,否則又要變成「扯人均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事」了。竊以為,我們還是回到討論的主題上來為好:「糧食生產絕非與工業化水平高低呈簡單的直接因果關係的」,這位網友與其繞那麼多彎來「考察人均糧食作物播種面積」,還不如直接考察直接反映糧食生產能力水平高低的單位面積產量。
我前面說的非常清楚:「糧食生產絕非與工業化水平高低呈簡單的直接因果關係的」,這裡再強調一下:工業化水平高低肯定是糧食產量有著重要的制約因素,但並非決定性因素。
而至於答主提出的所謂「朝鮮一直堅持先軍政治」、「朝鮮的饑荒是金家刻意製造的」,則更是天方夜譚。
下面是韓聯社的報道:「朝鮮糧食產量的統計始於1961年,當時為358萬噸,其後一直徘徊在300-400萬噸之間。1969年至1970年代初期,超過了400萬噸。1980年代再度上升至500-600萬噸之間。1990年代初期,突破900萬噸,創下最高紀錄(1993年913萬噸)。」朝鮮近年糧食產量僅相當於40年前水平
也有資料顯示朝鮮糧食產量為:1964年產糧500萬噸,被國際輿論稱為「經濟奇蹟」;70年代中後期,朝鮮年產糧食超過700萬噸;0年代前半葉超過800萬噸,1984年達到1000萬噸。
當時,甚至出現了朝鮮救濟韓國的情況。1984年8月底,韓國遭到暴雨襲擊,造成嚴重災害。朝鮮向韓國災民提供7200噸大米、50萬米布、10萬噸水泥和大量藥品等救濟物資。應當說,朝鮮經濟下滑是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自然是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朝鮮失去最為重要的外貿渠道,石油供應中斷,市場和能源同時遭受重大打擊,加之連年遭受自然災害,導致糧食生產急速下滑。
這點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然而,客觀情況就是如此。下面是韓聯社的報道:「然而在1994年金日成主席去世之後,朝鮮的糧食生產量急劇下滑。1995年較前一年跌至一半,僅為380萬噸。1996年跌破新低,僅生產糧食259萬噸。據分析,這是因為當年發生了歷史上最為嚴重的洪澇災害(1)。2002年重新恢復至420萬噸後,近10年一直保持在該水平。」朝鮮近年糧食產量僅相當於40年前水平
(1)1995年特大洪水(被洪水沖走100萬噸庫存糧),1996年特大洪水,1997年高溫旱災、海嘯、颱風,1998年海嘯、霜凍。
至於題主的問題,可能對朝鮮的農業生產不夠了解:朝鮮並沒有死抱著大米不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後,面對嚴峻的糧食問題,朝鮮政府指導農民擴種土豆,並且充分利用山坡地,掀起了「土豆革命」,以補充穀物的不足。
2000年,朝鮮土豆種植面積達20萬町步(每町步約合1公頃),若按每町步產量20噸計算,2000年土豆產量約達400萬噸左右(程玉潔:朝鮮調整國家綜合發展戰略)。2008年,朝鮮土豆種植面積達到40萬町步(40萬公頃),土豆產量約達800萬噸。
+++++++++++++++
再補充幾句話。因為「長期饑荒的人更加容易被控制,金家的地位也就更穩固」,對於這樣的邏輯竟然真的有人深信不疑,真的是令人無語了。我想請問這些網友如下問題:1、既然「朝鮮一直堅持先軍政治」,「朝鮮饑荒的重要原因是朝鮮的先軍政治」。那麼,上世紀90年度以前,朝鮮為什麼不僅沒有出現饑荒,還要援助南韓?
2、既然「朝鮮的饑荒是金家刻意製造的」,那麼上世紀90年度以前的朝鮮發展糧食生產難道去要作死嗎?
3、既然「長期饑荒的人更加容易被控制」,那麼,歷朝歷代揭竿而起的起義都是吃飽的撐的嗎?長期饑荒的索馬利亞百姓都去當海盜做啥?(難道僅僅因為索馬利亞是民主國家的原因)?索馬利亞的饑荒災情擴大
4、既然朝鮮「人的體質很差,單體戰鬥力很弱」,積弱積貧,人類的希望美利堅已經把軍事強國的邪惡頭目傻大木、卡炸飛給滅了,為什麼卻對「邪惡國家」朝鮮屯兵於家門而光說不練呢?
5、既然朝鮮「誰手裡有糧食就聽誰的」,為什麼不聽韓國的?
6、既然朝鮮「以飢餓的民眾為砝碼,對中國和韓國敲詐勒索」,為什麼朝鮮最大的援助國卻是美國呢?(通過糧食計劃署來糧食援助朝鮮,最多的國家是美國,第二大捐助者是韓國,第三是俄羅斯。)
7、既然「中國因為害怕朝鮮難民湧入,才不得不援助朝鮮?」,為什麼土耳其不僅不援助敘利亞,反而頻頻敲打他(土耳其截至2014年底共接納了159萬敘利亞難民,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難民庇護國),難道土耳其不怕這場災難?。聯合國難民署警示:全球近6000萬人被迫離開家園--國際--人民網誰說朝鮮只種大米了,朝鮮人也種玉米,因為沒有良種產量不高,看著中國這邊玉米棒子這麼大,就動了心思過來偷。結果,中國的玉米不能留種,長出來的玉米棒子就一拃長。
然後棒子就說中國人真壞...現代農業的高產是育種,農田機械,水利,農藥,化肥合力促成的。農業現在已經是工業的附庸了,朝鮮倒是建立了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不過早已經落後於時代,沒戲了反對 @書生的回答中有關糧食與工業的部分。此君在回答中給出了中國糧食總產量和化肥總使用量隨年份的變化。但我認為那並不能說明問題,我找到了中國統計年鑒上1978-2005年的數據。算了下單位面積耕地化肥使用量(總化肥使用量/耕地總量)和糧食單產(糧食總產量/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結果是這樣的
顯然兩者具有非常明顯的線性關係(那條回歸直線的測定係數0.9184)。之所以此君認為這一段時期內化肥使用量對糧食產量的影響不大我認為主要是忽視了這段時間內耕地的數量和糧食作物的播種面積都呈下降的趨勢。再說各省糧食自給率的問題,下面是2008年全國各省人均耕地面積:其中,上海:0.13,北京:0.14,廣東:0.30,福建:0.37,天津:0.38,浙江:0.38。全國平均:0.93。糧食自給率最低的幾個省的人均耕地面積只有全國平均的三分之一左右,這幾個省糧食自給率低和工業發達沒半毛錢關係,完全是因為人多地少!------------------------------------------------------------分割線--------------------------------------------------------------------
反駁 @書生反駁我的論點。首先,上面的圖確實不太清楚,為此我整理了一下中國統計年鑒2014上各省區的農業數據,既然談糧食自給率,那就不要扯耕地總面積的事(新疆只有42%的農作物播種面積是糧食,而黑龍江這個數是95%,耕地就更不靠譜了)。這裡應該考察人均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總人口)。數據是這樣的:R的排版也不咋好看,湊合著吧,起碼能看清楚。下面是糧食自給率和人均糧食作物播種面積之間的關係:可以看到,除了兩個離群點(江蘇和吉林)以外,其餘各省區這兩個變數高度線性相關,至於此公提到的湖南省,我在圖上已經標出了它的位置,可以看到,湖南省離回歸直線的距離是非常近的。以上應該足以說明問題。就醬吧。另外@書生,麻煩給個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數據鏈接。我沒找到比較全的。謝了。http://www.chinanews.com/gj/2013/07-16/U399P4T8D5046667F107DT20130716140736.jpg
朝鮮糧食大概自給60%左右,韓國大概自給30%左右
那片土地就很貧瘠,歷史上就是那樣,韓國不過是可以進口而已
人類擺脫饑荒,靠的是化肥和農藥,朝鮮一旦經濟崩潰沒有這個,也就等著餓吧。
糧食是很奇妙的,不夠吃的時候,少一點都感覺餓,夠的吃時候多一點都是吃不下的
朝鮮近年糧食產量僅相當於40年前水平
,2010年朝鮮的大米、玉米等糧食產量為452萬噸,人均大概200多一點,這個確實會比較餓,朝鮮經濟好的時候有600到700萬噸。人均有250到300公斤,這個就可以吃飽了。2013年韓國糧食產量近4年來首次同比增加
而韓國的糧食產量 人民網首爾6月18日電(龐婕)據韓聯社消息,韓國統計廳18日發布的有關農作物生產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2013年韓國大米、大麥、雜糧、大豆、土豆、紅薯等糧食產量同比增加5.87%,約為483.3萬噸,自2009年以來時隔4年首次出現同比增加。483萬噸,跟朝鮮差不多,人均也就是100公斤左右,如果沒有進口糧食,比朝鮮還慘
南北朝鮮水土條件差不多,北邊土地多一點,南邊自然條件好一點,管你什麼制度扯皮,糧食產量還是那麼多。不管你怎麼努力都是一樣的。
扯什麼朝鮮集體化分田就可以提高產量的可以修矣。
PS:日本的糧食產量只有1300萬噸,人均跟韓國差不多,如果沒有進口一樣是非常慘的身為一個吉林人,我喜歡拿本省和朝鮮的一些數據做比較,得出一些有意思的現象。
以兩個地區的農業基本概況比較(表1)以2014年兩地區稻米產量情況比較(表2)從表1可以看出,在兩個地區總人口接近的情況下,從「可耕地面積與國土面積比例」和「耕地面積與農業人口比例」可以看出,朝鮮農業人口平均耕地面積為吉林農業人口的28%,而朝鮮農業人口又只佔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強。耕地和農業勞動力不足,使朝鮮耐受自然威脅的程度遠低于吉林地區。
表2為單純考察稻米在一年中的產量情況,用管中窺豹的方式來一窺朝鮮的糧食生產能力。(註:稻米年產量和大米年產量有區別,2014年吉林省大米年總產量是1040萬噸,而同年稻米總產量是587.6萬噸)。
朝鮮平均年降水量1000到1200毫米,而吉林省西部年降水量只有400毫米,東部偏高,為800毫米。根據報道,朝鮮2015年降水量為往年的35%,取最低數值為350毫米,略低于吉林西部2014年降水量,而2014年是吉林省稻米的豐收年,也就是說,朝鮮的旱年,也只比臨近的吉林地區的豐年,降水低12.5%。
2014年朝鮮稻米產量約為190萬噸,如果和中國的投入一樣,朝鮮畝產可以達到吉林的71%,但實際只達到了29%。朝鮮全國人均分配這些稻米的話,每人能分到76/12*0.6=3.8公斤/月,若一個月20天飲食中有米飯,則人均為不到4兩大米。
所以我認為朝鮮糧荒的問題主要有兩方面,一個是自然條件限制,國土和可耕地面積太小,抵禦自然侵害的能力低;另一個是產業結構問題,在農業投入上嚴重不足,一個農民要養活兩個非農業人口,同時單個農業人口的生產力又只有鄰國的四分之一,無論從量上還是質上,低下的產能就成為必然。
無論是用馬鈴薯代替大米,還是改變其他種植結構,只要國家層面無法對農業投入有所提高,其結果都是一樣的。
觀察朝鮮領導人的視察活動,感覺他對於農業基礎設施的關注度遠低於工業建設。在某個時期里,國家總體資源是一定的,過多將資源用於工業、軍事和形象建設,必然影響第一產業的生存和發展。簡略的說,沒工業就沒化肥,沒化肥還想搞好現代農業是扯淡,以前朝鮮緊報蘇聯大腿,化肥不愁,後來蘇聯解體了,自己的工業也差勁,就成了現在這樣。
我在北朝鮮6年,大部分是山區,山上山下全是樹 和草,養兔子都餓不著 不要聽謠言
朝鮮改變糧食結構也無法應對饑荒。
1、在種植面積一定和勞動力一定的情況下,要大幅度提高糧食產量,需要的是工業產品的支持——化肥、機械、水利(水泥、水泵、水管等)、交通運輸等等。中國建國後糧食產量的高增長是從70年代開始的,因為國產化肥生產能力提高了。朝鮮目前的工業水平太差,工業反哺農業的能力太差。簡單來說:由於朝鮮的工業生產水平太低,農業發展也一直停留在低水平上。
可以看這裡:FAO:預計2015年北朝鮮大米產量將減少12%_外盤播報由於工業能力差,所以農業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差。2、朝鮮一直堅持先軍政治:
朝鮮人口是2500萬左右,而現役的軍隊的人數在120萬左右,也就是說,軍隊占人口的比例已經達到了5%。中國14億人口,現役軍隊人數在230多萬;美帝的3.1億,現役軍隊人數137萬。軍隊本身是不從事生產的,也就是說要純消耗,可以說19個朝鮮人供養一個軍人。考慮到在軍隊中服現役的絕大部分都是適齡的勞動力人口,而在這19個人中還有老人、孩子、女性等在農業生產中效率比較低的,所以可以說朝鮮農業生產的很大一部分都被龐大的軍隊消費了。同時,光有人是不行的,還要有槍,有武器裝備,還要搞核彈,搞導彈,顯然,這些都是純粹的消耗而對農業生產沒有意義。所以,不難看出,朝鮮饑荒的重要原因是朝鮮的先軍政治。以下又是不宜討論的政治內容了。
3、朝鮮的饑荒是金家刻意製造的。
對內:長期饑荒的人更加容易被控制,金家的地位也就更穩固
肉體上,因為長期的營養不良,人的體質很差,單體戰鬥力很弱。精神上,因為長期饑荒,人生產的首要目標是填飽肚子,而不是什麼民主、自由、法治、正義、公平等東西,換句話說,誰手裡有糧食就聽誰的。為啥叫先軍政治,因為一切資源都優先投入到軍隊上。軍隊是幹啥的?國家暴力。
所以,維持饑荒,也就使得軍隊更加容易和金家站在一起。或者說,在饑荒的狀態下,金家只需要稍微給軍人多一些糧食,就足以讓軍隊保持對其的忠心,從而幫助其鎮壓國內的反對力量。為啥朝鮮的軍人比例那麼高?沒辦法,被逼急了就會反抗,全世界的人都一樣。要鎮壓那麼多的反抗,就必須有足夠多的軍隊。而軍隊數量多了,總的糧食生產能力下降,就意味著民眾更加饑荒,這樣惡性循環,國家就可能完蛋。目前朝鮮的軍隊比例就是維持在一個在金家看來合適的水平上:足夠維持金家的統治,又不會讓國家完蛋。當然,這個平衡是非常脆弱的,全靠中國等幾個相關國家在努力維持。在對外方面:以飢餓的民眾為砝碼,對中國和韓國敲詐勒索
中國之所以不停的給朝鮮援助,最大的原因是中國害怕。
害怕什麼?不是朝鮮那飛不起來的導彈,也不是核武器,更加不是朝鮮人民軍,而是害怕朝鮮那兩千五百萬的飢餓民眾。假如朝鮮現在把人口的1%放過鴨綠江,也就是二十五萬朝鮮人,讓他們到中國東北自尋生路,會有什麼後果?就比如說延邊,其人口總數不到250萬,這二十五萬朝鮮人過來,那就是延邊人口的十分之一。造成的後果將是這個地方的混亂甚至毀滅。先是長期的飢餓,現在突然看到了非常多的食物就在眼前,你覺得這些二十五萬朝鮮人會客客氣氣地打工賺錢買東西吃?錯,因為這個時候的人往往是非理性的!非常容易爆發大面積的搶劫,自然而然地帶來了蔓延到整個中朝邊境的暴力衝突。假如中國政府未卜先知,防止了暴亂,接下來要面對的是更多的困難。
1、要安置這二十五萬人,首先需要足夠大的場地,而且必須足夠分散。2、要維持著二十五萬人的秩序,需要的警力絕對是上萬級別的,考慮到這是個長期的事情,牽扯的總警力或者軍隊數量是在五萬級別甚至更多。3、要給這二十五萬人飯吃,給他們水喝,給他們帳篷甚至房子住,這需要多少物資?4、萬一這二十五萬人中有一萬人是帶著槍或者其他武器過來的呢?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軍隊拿著槍換麵包的情景會再次出現,也就意味著巨量的武器流入中國。。。。注意,以上還僅僅是朝鮮人口的1% ,光算了經濟賬就已經是如此恐怖。萬一金家決定徹底放開中朝邊境,那麼對中國必定是一場災難。中國如此,韓國也如此。
在目前的世界政治和人權輿論環境下,中國和韓國都不可能以屠殺的方式阻止朝鮮民眾入境,而屠殺恰恰是唯一的徹底解決方式。其實,中國和韓國給朝鮮那麼多援助,甚至幫助朝鮮維持政權穩定,完全是基於自己的利益考慮。就好比說獅子和不會和蚊子去拚命的,即便是被蚊子吸一點血。另一方面,只有極度飢餓的民眾才是有價值的砝碼。
如果這個時候朝鮮民眾一下子過上了中國80年代水平的生活,甚至哪怕是朝鮮現在能達到基本吃飽飯的程度,那麼金家的砝碼就失效了。看看中國的城市化,本來中國農民在農村基本是能吃飽的,他們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才進城的。同樣,朝鮮民眾的生活水平只要達到能基本吃飽飯的程度,金家開放邊境,那不過是為中國提供大批的廉價勞動力而已。所以,個人認為:朝鮮改變糧食結構也無法應對饑荒。這不是一個技術問題,也不是一個經濟發展水平的問題,而是一個獨裁者維持獨裁統治的必然結果。只要朝鮮的獨裁製度不變,不管是金家、銀家還是銅家上台,最大的可能是繼續維持這個狀態。事實上,正如你所問的那樣,玉米,地瓜,土豆早已成為了當地主食的一部分。比如,當地釀酒都多以土豆為主,度數在十度上下。若請朝鮮男人吃烤地瓜,他會毅然拒絕,因為多數朝鮮男人都參過軍,部隊里把地瓜作為三餐主食,他們在部隊已經吃得夠多了。玉米跟不用說,也屬於當地食物供給的一部分。由於受多山地少平原的地理條件(可以說也就平壤那塊地較為平整)制約,大量的食物缺口唯有依靠外匯購買和國際援助這兩個渠道。
話說本世紀初有一個朝鮮官方的中文網站,叫「民主朝鮮」還是什麼的。裡面很重要的一個欄目就是「土豆食譜」,點進去最上面有正日將軍的重要指示,內容就是大力種植土豆之類的。所以應該有過這方面努力。但效果如何就不清楚了。 http://m.sohu.com/n/390517751/找到這樣一個網頁,算證據吧。
朝鮮的地理位置和遼東山區大體一置,大部分是山區,適合種植水稻的地方不多。
上面回答的說過,大部分的壯年勞動力都是軍人,消耗了大部分的糧食,還是一些是做為軍用儲配。我們國家現在對朝鮮就像是養著一個無賴的小孩子,餓了就哭幾聲,塞嘴裡幾口奶,不餓了就看看孩子身下有什麼東西值得拿的。鐵礦石、樹木、海產品,有什麼要什麼。因為老金說過:我要讓全國人民吃上米飯喝上肉湯。大金說過:我要讓全國人民吃上米飯喝上肉湯。小金也說過:我要讓全國人民吃上米飯喝上肉湯。大米涉及到國家夢一半的內容,怎麼能放棄!!!
你咋知道朝鮮只吃大米的……就我看過的脫北者書籍,玉米高粱土豆地瓜他們都吃。所以朝鮮的饑荒肯定不是簡單的糧食結構問題。
回答不了。土豆紅薯按理說是解決糧食問題最好的作物,產量高,抗災強,有營養。但是,毛時代我國也是常年災荒……所以我懷疑……還是人的問題……不是作物的鍋……
適度的飢餓是維持統治的必要工具
大規模種植其他作物會讓人聯想到赫魯曉夫,會犯政治錯誤的。。。。
沒有肥料,沒有先進種植方法,沒有自然災害,沒有推廣高產作物,沒有鼓勵開墾荒地,僅僅是吃大鍋飯變單幹,就能讓成千上萬人不餓死。
這就是制度的力量。
所以朝鮮的饑荒問題並不是換種植作物就能解決的,最根本的還是解決制度。
金家一倒,百姓吃飽。這年頭,全靠化肥(70%以上權重),你懂的
推薦閱讀:
※20世紀亞洲國家4次大規模與歐美列強交手(日俄,朝鮮,越戰,法越),哪次含金量最高??
※「朝鮮」名字的由來是「朝日鮮明」嗎?如果是的話,為什麼不讀作「zhāo xiān」?
※為什麼韓國人認為長白山是韓國領土,有何歷史和法理根據?
※朝鮮計劃經濟,哪他們的貨幣人民是從哪裡賺的?即賺到的錢可以幹什麼?
TAG:朝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