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好多地方都有二里半這個地名?

我在包頭 長沙和上海都見到過,是離哪裡二里半?


長沙二里半土著來回答:

原因:

二里半真正的命名,是因為從湖南師範大學的老校門的位置到溁灣鎮老車站那裡步行剛好2.5里(約1.3KM)

如圖所示:

這是手繪版二里半分布圖:

1.師大老校門原址:

師大老校門我記得是2003年才拆掉的,我讀附小的時候都還是有的,門口的小獅子是很多附小師大子弟的童年記憶。不要小看這個老校門:其實湖南師範大學這幾個紅字和大星星都是後來刷上去的,原來這是在前後四次長沙會戰和日軍在長沙從1938年死磕到1944年的國民革命軍第10軍的烈士陵園的牌樓,這個牌樓的原來左右都有對聯的,上書「栽培蘭芷遺忠愛,整頓河山樹楷模」。二里半在抗戰的時候是國軍炮兵的主陣地之一,另外一個炮台是在嶽麓山觀景台後面小路過去,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國軍第10軍和73軍的墓地都在師大的原因,他們都是抗日的英雄部隊,同時也是湖南子弟兵。

經上游村土著@Diana Gong補充到:「以前新傳院前面那個長坡的起始的樓梯都是用嶽麓山上的墓碑修的。「懷疑可能就是第10軍或73軍的墓碑。

這是師大老校門,就在師大生命科學院的正對面那裡:

2.師大新校門:

師大的新校門,是2003年之後搬到桃子湖邊上的。師大的前身其實是「國立師範大學」,是中國第一所國立師範類院校,抗戰的時候在婁底漣源成立(今婁底市漣源市第一中學校址就是師大的成立地點),當然大牛教授很多,例如錢鍾書,首任校長是廖世承,美國藤校布朗大學的教育心理學博士歸國,他後來又一手打造了南京的南師附中。1949年後,國立師範大學回長沙的時候給湖南大學捧場,就被併入了湖南大學,位置在嶽麓書院,結果53年院系調整分家和湖大搶嶽麓書院的場子,結了很深的梁子,最後當然是沒搶過湖大,被迫搬到了二里半(其實這邊是墓地)這裡。師大後來能搶過湘潭大學(也有不能說的原因在裡面)風頭成為湖南四個211大學是離不開老一代師大人的努力的,梁子的事你從師大和湖大修長沙地鐵4號線都能看出來,明明就相隔500米師大和湖大都要求分開建站,有點舊情人分外複雜的感情。最後的結果就是無辜了麓山南路上面的香樟樹們。

3.師大生命科學院:

二里半的生命科學院這裡其實原來是個土丘,是後來把土丘推平之後修的,師大的生命科學院本身坐擁湖南省內最大的動植物標本館,在後坡頂上的老生物樓里說是嶽麓山最後一隻華南虎的標本(卒於1950年左右,你沒看錯,剛建國的時候嶽麓山是有老虎的),但我記得我在附中的標本實驗室也見過這個老虎標本,不知道是不是師大搬過來的。當然師大生命科學院作為一個師範大學的之所以牛是因為坐擁魚院士——劉筠,喜歡吃青魚,草魚,鰱魚,鱅魚和甲魚的各位都要感謝劉筠院士的研究成果,因為是他實現了這些魚的人工繁殖的,所以他也是和袁隆平一起評的院士,我記得劉筠院士的孫子劉啟智也和我是小學中學同級同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也是研究魚的,和他爸爸一樣。祖孫三代就是研究魚。

4.莫家毛筆:

莫家毛筆算是師大二里半的百年老店了,原來是第三代店主莫谷升經營,去世後是第四代莫鳳明接班,我記得小時候在他們家買過毛筆和墨汁,據說他們打造一支毛筆前前後後有120道工序,真正的長沙老手藝人。這家店的位置也是很能看出二里半改造後的特點的,因為現在二里半那個坡是墊高且砍了半邊的山,我讀小學的時候二里半比現在陡峭多了,二里半村對面那裡現在都是一個長達百米的混凝土牆護住的

5.三棵樹酒家+津市牛肉粉+列印店:

這個點主要是因為師大的學生從天馬來下車奔赴各自學院的必經之點繁華起來的,當然305(現在又改回5路了)最早是叫5路,是長沙第二條公交線路,1952年就有了,原來是從溁灣鎮的老公交站一路跑到左家瓏的,正好穿梭師大,湖大和中南(中南是2000年三校合併才有),因為河西車一直都很少,305一直以開的超快出名,我原來都見過一個急剎能把人從中間摔到司機旁邊的事情,不過神奇的是很少出事,也許和這條線路開發的早不無關係,老司機比較多。5毛立珊大鐵皮跟305比都是晚輩了。

這是5毛立珊大鐵皮,中南跑到火車這,是河西居民過河必坐之車。也是很多90年代河西三校大學生和沿線居民的集體回憶:

當年的大鐵皮都是有人收票的,無空調配合長沙的冬天和夏天,絕對的技術活,當年的員工:

三棵樹算是二里半很有名的的飯店了,另外一個算是開在二里半村那邊的新大新,都是師大學生聚會的首選,其實三棵樹門口只有兩棵樹,其中一顆是連理枝。還有一家老店就是津市牛肉粉了,因為自己老家是津市的原因,和老闆非常熟,原來經常賒錢嗦粉,老闆是澧縣小渡口人,看著他們家價格一步步漲起來的,現在路過二里半都會跟我打招呼。粉店隔壁的奶茶店換了很多,不知道現在是哪家了,都是師大和附中妹子們愛逛的地方。然後粉店往下走原來是建行,現在也不知道什麼了,建行下面就是二里半扎堆的列印店,列印店隔壁是老的師大出版社,是老建築了,其實那裡最早是長沙西區公安局,後來才搬到學堂坡那邊去的,西區96年才改的嶽麓區,現在長沙學院一把手黃中瑞就是嶽麓區第一任區長,地道的老河西,師大的鄭佳明教授和他是同學,原來也是西區的區長。

6..師大圖書館:

師大現在的圖書館是91年邵逸夫和省政府赫修的,所以才會叫逸夫圖書館,如果我沒有記錯師大圖書館號稱10萬藏書,因為讀附中的緣故,我幾乎也會每天路過這裡。

8.赫石坡烈士墓群:

其實赫石坡在上世紀30年代,是國軍15師師長王東原(安徽滁州人,那個環滁皆山也的滁州)給15師買的墓地,後來在長沙正面應擊日軍的國軍73軍也是他當他的軍長。

王東原將軍,卒於美國:

我自己最早02年去這裡的時候比老照片還要破敗,這個檯子最早其實15師的,後來長沙會戰之後烈士遷入才改成了73軍的,所以它兩邊的墓其實是15師和73軍混葬的,15師很少提的原因是因為大部分戰士都是在江西圍剿紅軍的時候戰死的,我都記得張輝瓚,對,就是太祖詩歌寫過的那個張輝瓚,他的碑最早是跟個廢石頭一樣丟在岳王亭的湖邊的,因為這裡Wenge被破壞的很嚴重,你看這個現存的就被推到斷成幾節,上面有個被扣掉的字,其實是」蔣中正「三個字。不過第10軍的墓應該是在師大武裝部北邊,不過wenge早就毀掉了,現在師大其實零散著很多第10軍的墓碑碑體。

赫石坡岳王亭前面的忠烈祠其實是後來才重視,以前還是挺破敗的,它是大陸地區除了衡山之外最大的紀念抗戰的忠烈祠,主要是紀念73軍的。

岳王亭,因為忠烈祠最早是叫岳王廟,紀念岳飛的:

這是上去的分界點,往右才是去赫石坡:

上73軍墓園的路還是很辛苦的,必須一口氣上去

這才是真正的赫石坡:

但現在師大的學生對於73軍和10軍以後其它國軍在長沙做出的犧牲知道的很少,我稍微解釋下:

下面這條紅線就是日軍一直都想打通的中國大陸交通線,打通之後日軍坐著小火車從東北可以一路浪到越南,可以互相支援。不過長沙從38年到44年就像個釘子一樣釘在了這裡

1937年,抗戰開始

1938年,日軍拿下了武漢和廣州,同年因為自亂陣腳,傳日軍進軍到長沙新河,發生了長沙文夕大火,其實是日軍到了岳陽的新牆河,被傳說到了新河。日軍從此就住在了新牆河

1939年第一次長沙會戰:日軍第一次進軍長沙,日方派出的選手是岡村寧次,帶著18萬日軍進犯長沙,中方選手薛岳和陳誠,帶著24萬國軍在長沙迎擊,戰果,平,日軍繼續住在新牆河

薛岳將軍的嶽麓山指揮部:

1941年第二次長沙會戰:日軍第二次進軍長沙,日方派出選手阿南惟幾(他兒子曾是日本駐華大使),帶著12萬日軍進犯長沙,中方選手薛岳將軍帶著10個軍迎擊,戰果,平,日軍繼續住在新牆河

1942年第三次長沙會戰:日軍第三次進軍長沙,日方還是老選手阿南惟幾,還是那12萬人,中方薛岳將軍和第10軍的山東漢子李玉堂將軍正面迎擊,戰果,勝,日軍將近65%的士兵死或殘,日軍繼續住在新牆河

1944年:日軍改變思路,決定衡陽和長沙一起拿,長沙被才拿下。衡陽保衛戰也打的異常慘烈,也是這個安眠在二里半的第10軍,以1萬7千國軍對10萬日軍的比例,遭受衡陽附近幾十萬國軍見死不救的情況,硬是死守衡陽城47日才淪陷,士兵到了後來殺紅了眼,身上都綁滿了手榴彈和日軍拼刺刀,稍有劣勢就拔了引線抱著日軍同歸於盡,但最後因為戰略還是被日軍打通了大路線,所以這場異常慘烈的孤軍守城的事情很少被教科書詳說。

那二里半除了是長沙守城陣亡將士的最後歸宿,還發揮過什麼作用呢?

奧秘就在於二里半和嶽麓山頂有兩支炮兵部隊是1944年才被日軍拿下的。

炮台和他們的射程:

下圖是二里半赫石坡的炮兵原址,就在73軍墓的上面,揮手的是原長沙炮兵學院(併入國防科大)院長謝後齊

當時在這裡是放置了1-2門長的跟下圖一樣的SFH18 150毫米榴彈炮,當時全國的國軍才裝備48門這樣重炮,很有諷刺意義這炮的產地是納粹德國。這種重炮從二里半打出的話,最遠能飛到長沙東二環的荷花園,覆蓋當時的長沙城內日軍毫無壓力,當時就是二里半的這門重炮,造成日軍司令部在長沙河東搬了六次家,搬一次就一炮擊毀一次,日軍還派飛機找這個炮台無果。當然,他們不可能找到的,因為就連我們自己也是2015年才發現這個炮台的。謝老看完位置最感慨的是這種5噸重的榴彈炮是怎麼搬上來的,因為榴彈炮是不能像積木一樣拆了搬到郝石坡上組裝的,所以最有可能的就是5噸的鐵是守軍整體硬抗上來的。

另外一處就是相對出名很多的嶽麓山古炮台,山頂旁邊那個

這個炮台曾經遭到很多現役解放軍炮兵的質疑是假的,因為覺得炮台是對準的西面,難道去打梅溪湖方向?日軍明明是在東面。但其實當時這裡裝備的是瑞典的Borofs 40cm的山炮,這個炮管最小的才1米多,有」哈巴狗「之稱,放在嶽麓山的山頂北側吊打日軍,都可以打到黃土嶺,位置隱蔽到日軍飛機也沒炸出來。讓日軍吃盡苦頭。

後來,1944年日軍改變策略,從南第一時間就是消滅了嶽麓山上的炮兵,再攻長沙才拿下長沙城的。

當然在日軍之前,也有兩位名人進攻過長沙,時間相隔並不久遠。

例如這位:太平天國的洪秀全:

結果:

最後直接太平天國被湘軍拿下,長沙也沒被拿下。

再例如秋收起義中意氣風發的太祖:

結果:

以上為二里半小史,歡迎指正。

歡迎關注我的知乎專欄:長沙舊事 - 知乎專欄


明清時包頭古城是現在的東河區,出南門南走二里多路有個漁港,估計就是包頭現在的南海,所以此地叫做二里半。1934年在此建立機場,叫做包頭二里半機場,也是包頭市唯一的民航機場。近期由於包頭市和民航發展,二里半機場將會更名為天驕國際機場,街道辦事處也將更名為天驕街道辦事處。


七里河是個什麼鬼地方,貌似很多地方都有這個地名,有沒有大神能給解釋一下


眾望公交提醒您,二里半。

哪個wang記不太清楚了


古代"內之為城,外之為郭",一直以為是按照古代的縣衙為中心,後來想到地圖上應該放射狀出現才對,應該是按照驛站來的吧,這個距離是向著京師方向而來的。

同時,秦漢時每十里設置一亭,以後每五里有一短亭,劉邦就是從亭長做起的。

中國古代有發達的驛路系統,可以實現六百里加急這種快速傳遞信息的方式。一天六百里在沒有告訴公路的年代還是非常厲害的。

以前高中上學從學校到家做公路班車,會依次經過五里鋪,十里堡,二十里鋪,有客運管理部門的檢查點,會對乘客人數進行清點,防止超員,同時檢查危險品。

北京有許多以距離命名的地點,用Google maps測量了一下。三里屯距離東直門大約三里地,而八里鋪和十里堡距離建國門的距離分布是八里和十里左右。


家在山西,神奇的是我出生的地方也叫做二里半。我的家鄉位於山西省運城市絳縣,是上世紀70年代三線建設時期修建的兵工廠,這個工廠的生活區就叫做二里半。

聽長輩們說,之所以有二里半這個名字,是地理距離上的原因。從兵工廠的居民生活區到兵工廠的生產車間是2.5里,從居民生活區到最近的鄉鎮衛庄鎮也是2.5里。一邊是每天的上班必經之路,一邊是與外界溝通的最短半徑,兩個重要地理距離的巧合鑄就了二里半這個名字。

但是為什麼會有用地理距離來命名的習慣,我沒有聽到過官方的解釋,下面只是自己的猜測。二里半作為國家主持建設的兵工廠,在建設時期曾經從全國各地調集大批人力,其中一個相當重要的來源就是內蒙古的包頭市,問題中也談到過包頭也有二里半這個地名,因此我猜測是來自包頭的移民帶來了這種命名習慣。


懷念在長沙二里半生活上課的日子吶


下一站:二里半


《漢舊儀》:「十里一亭,五里一郵,郵人居間,相去二里半」。郵亭的信差在兩郵中間的兩里半處接力。有學者考證,至今在河北一些地方尚有「二里半」的地名,即系古時郵亭制的遺風。ーー臧嶸《中國古代驛站與郵傳》。

今天剛看到的東西,居然這麼快就拿來zhuangbility,哇咔咔!


西昌有個 四公里半 公交站


十里鋪,四里山,六里山,七里山等等很多,都是以某一點為參考,到目的地的距離命名的


我們這裡有一里白,二里吳,三里鄭,四里何,五里楊,六里王,七里許,八里蔡,九里馮,十里鋪,十一里井,十二里代,以舊縣城弔橋為起點,村子最大的姓氏為名,小時候家裡人教這些地名,從一開始,有趣有趣。


我們老家縣城有往東北方向有十里鋪,出城十里的鋪子,往西北方向有八里岔,出城八里的河汊


我們這兒的二里半是個看守所的名稱,來源不明


我的老家也叫二里半,還在知乎上遇到過長沙的二里半,本來想說說自己家鄉的,結果發現上面有個老鄉已經說過了,我只好給他點贊了。。


說明你見的少。。哈哈哪裡都有。王莊,李庄,劉庄。大王莊。。

都有七里倉。八里倉。

都有兩間房、三間房、四間房。。我說的是地名。。

中槍的握個爪。。。


沒什麼太多理由,就是因為距離某熱點地區剛好這麼遠,這裡後面也成了熱點地區


還有,大房身


上次去重慶,記得有幾個地鐵站名叫七公里、八公里的,有重慶的朋友可以解釋一下嗎


五里一亭,這個是古代的一個行政單位的設置,對於古代小城市而已,五里的第一亭子往往是城鄉結合部,比如迎賓接客,貨物分流,什麼能進城市,什麼要改交通工具等等,當然也包括驛站,執行許多的功能,這個方式出現時間很早,形成一種聚落的習慣。所以,亭所在和鏈接城市的道路沿線居民,就能享受便利,所以會繼續形成聚落。二里半的地名是民間名名,就是大概在五里中間,因為不是官方劃定,所以半隻是個大概。大體在五里之亭中間的一個地方的意思。因為早而方便,所以多。


推薦閱讀:

上海的房價這輩子估計是吃不消了,蘇南有哪個城市適合定居?性價比高!?
對上海PyCon2016的期待?
上海哪兒有比較有文化有氛圍的地方可以逛,或者有什麼文化活動之類的可以參加的?

TAG:上海 | 長沙 | 地名 | 人文 | 湖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長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