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做一款圖片社交產品,應該如何做用戶畫像?我是指具體的操作步驟、注意事項?

是一款以個人用戶圖片分享為主的社交APP,已經有想打的特定人群;目前在開發階段,但總覺得對目標人群的特徵把握不夠,用戶研究中有一種方法是用戶畫像(persona),有沒有大神可以給介紹一下具體做法?感激不盡= =


首先是明確你已經找到了特定的目標人群了。

1、首先把你能夠確定的特徵和不能確定的特徵都寫下來。寫的時候如果發現你根本不知道能確定什麼,那麼說明你的目標人群不清晰,再回頭去考慮你的目標人群。初期寫的時候可以發散一點,點可以多一點,雖然這樣不好,但是畢竟初期不好確定產品的邊界。另外,寫的時候需要與開發、運營都討論一下,看看大家需要的特徵都是什麼,不要自己一個人悶頭寫,否則最後出來的內容,其他部門會感覺跟他們沒有關係。

2、如果你能夠寫下比較多的特徵,不管是確定還是不確定,說明你對目標人群已經有一定的理解了,這時候再去約幾個你心目中的目標人群來訪談。

3、訪談的目的就是圍繞你確定和不確定的特徵來進行描述。主要節奏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1)、初步用一些問題來篩選一下,看看你發現的用戶是不是你的目標客戶

2)、對於你不確定的問題,問問他的選擇和習慣,當然還要問一下原因

3)、對於你確定的問題,同樣要問問他的選擇和習慣,也問問原因(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樣)

一般情況下,你訪談完10個人以後,你對於這個目標用戶群已經有很好的感性認識了。

4、整理你的訪談資料,首選篩選出你覺得符合你目標用戶的人,然偶按照你的特徵將每個人的答案進行整理。比如你訪談了10個人,有8個是你的目標用戶,然後他們的工作分別是:攝影師、創業公司創始人、建築師、獨立製片人……,這時候你可以歸納一下,這些工作的特點都是偏重創意類的自由職業者。所以你在做persona的時候就可以圍繞這個職業特點進行選擇,選擇的時候首先要選訪談用戶中出鏡比較高的,但是由於有時候後訪談的量比較少,職業出鏡率都很低,這時候要選擇一個相對用戶規模較大,且容易被人理解,而且可能和你的產品比較相關的職業(這一點,有時候會建議選擇不相關的)。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考慮"攝影師」,因為明顯可以感覺到攝影師比獨立製片人更容易讓人有直覺的印象。

5、等你把所有的特徵都匯總在一起的時候,你的用戶畫像基本就完成了。再配上每一個特徵的原因,基本定性的心理畫像就是這樣。

6、有時候會有一些定性的數據支持,這時候就是通過定性數據把,最有可能的各個特徵帶入你的用戶畫像中,比如你的目標客戶群男性佔60%,女性佔40%,如果只能刻畫一個群,基本就可以將性別定義為男性。

最後補充一點,persona只是一個開發運營階段的溝通工具,如果實際工作中大家很少對目標用戶需求是否有必要進行交流,那我覺得沒必要去做用戶畫像。


我們通常所做的用戶畫像是通過定量數據的方式來給用戶「畫像」。期間也有一些訪談或者其他定性數據為產品「描繪一幅用戶的樣子」。

這裡有一篇定性用戶畫像的文章供參考

創建定性用戶畫像

你們現在已處於開發階段,目標用戶也是現有用戶和競品用戶中轉化而來。所以定性部分可以:

1.用戶訪談——提煉現有用戶/競品用戶的產品認知、行為、偏好等「定性畫像」

2.焦點小組——收集目標用戶的產品認知和需求

--&> 結論:一份定性的人群或者目標用戶的畫像。

涉及用戶個體直觀的感受評價,使用截圖、吐槽和其他定性反饋等。

優點:操作性強,成本相對較低,結論輸出快。結論比較直觀易懂。

缺點:結論偏向個體,目標用戶可能不好找。

同等情況下,量化數據的相對更具有說服力。

1.基於定性的訪談,補充和梳理定量問卷的框架、邏輯和選項設置

2.問卷捉蟲和與預投放,完善和修改問卷

3.尋找投放渠道(最好能定向投放)

4.回收和清晰問卷數據。從產品的角度分析、比較不同用戶群體之間的數據差異。

--&> 結論:一份定量的用戶的畫像(可以是總體市場用戶、垂直領域用戶、目標用戶)。

涉及用戶屬性、市場情況、人口學屬性、產品和競品差異數據,行為態度數據等。

優點:對市場大盤或用戶大盤有一定了解,輔助驗證和做產品判斷。結論易於理解。

缺點:問卷投放渠道和答卷樣本會嚴重影響數據,研究周期和成本相對較高。


Personas, 用戶畫像,又叫人物角色,是用戶中心設計里的一個重要工具

本質上是將接受服務的人群從主到次分為兩種或更多類型帶明顯特徵差異的角色,從而研究不同組的典型用戶特徵、需求(痛點)、發生場景和解決辦法

有三點值得關註:

1. 每個角色能代表所關注的真正用戶

2. 角色的屬性和描述是精確而完整的

3. 這一組角色能涵蓋絕大部分的用戶

有人說為什麼要做Personas?

引用白鴉的話:「角色設計(Personas)可以更加真實親近地再現典型用戶、具象化服務對象,讓產品設計更有針對性」

做用戶畫像的方法

1. 通過用戶研究(數據調研、市場分析、競品參考等)確立應該分哪幾個用戶群。先確定核心目標用戶,再輻射至次要用戶、一般用戶。

2. 分析不同用戶屬性對不同行為模式的影響,不同屬性用戶對於產品的需求,產品對於不同屬性用戶的期望。

這句話有些拗口,可以以圖片社交應用same為例。先將same用戶分出兩類來,一類是寂寞90後小黑,一類是熱愛音樂分享交流的大學生小白。這裡已經給打了兩個標籤,「寂寞」「音樂分享」,各會有什麼樣的應用內行為差異?(如小黑愛刷貼,和異性交流,小白愛分享歌,邊聽歌邊刷帖)。那same中孤獨患者和音樂達人對同樣一個回帖即私聊功能各有什麼需求?same的高流動性互動對小黑小白各有什麼價值?

3. 確定用戶畫像的「主要屬性」和「次要屬性」,即需求是什麼,希望怎麼用?然後做成角色卡片:

圖片來自用戶畫像的方法與案例――從具象到抽象,侵刪。

4. 在自己身邊、類似產品、競品、相關網站等找到5~8位基本符合條件的用戶,圍繞最典型的那個永輝把其他人的屬性綜合到一起,就算是完成了一個角色。這個角色70%以上是真是存在的,30%是人為調整,」藝術加工「,但不偏離人物主體形象。

5. 如有需求也可將主要角色周圍的社交圈保留下來,成為」群眾演員「。不需要特別的設計,若之後考慮社交傳播、人群拓展等方面時會用到。用戶畫像是一個迭代過程,在主要屬性確定後逐步豐滿次要屬性,最終能夠具象到具體的人上。

建立用戶畫像只是需求分析的一個環節,之後的任務分解、情景設計同樣重要,但不在本次的分析內了。


關於用戶畫像,給你推薦一本書《贏在用戶》,既然你想創業,看完一本書的時間成本相信你還是願意花的,其他人的解答都是經過自己提煉之後的總結,系統的看書才能真正融會貫通,我當初三個晚上看完,看完相信能夠解決你的問題,如果連這點看書的耐心都沒有的話……。


推薦閱讀:

對於設計調研,設計師們在設計過程中是否依舊買賬?還是多憑藉自己的見解?
你對獨立項目之外的設計、用研部門怎麼看?

TAG:用戶體驗 | 用戶體驗設計 | 用戶研究 | 用戶畫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