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孩子在 1 歲多時表現出的情緒化反抗?

女兒1周5了。

之前一直安靜得讓人擔心的她,在11個月之後開始啰嗦起來,約一周時開始有明顯反抗言行,而這幾日,幾乎處處都是她的情緒爆點。

睡得不夠好醒來就是玩命哭,不愛穿衣服就扯我的頭髮,不肯吃飯就掀翻桌上的餐盤,不願洗手就把水龍頭下的水揮得到處都是...這一切行為都伴隨著嚎啕大哭以及不時停下盯著大人的挑釁憤怒的眼神。

我一直希望給孩子足夠的寬容及安撫以營造她的內在安全感滿足感,又希望能夠從一開始就給她塑造一個健康積極的生活規則。

所以,我暫時的處理辦法是,先暫停讓她反感的事項,擁抱哭鬧的她,然後在她耳邊用極慢的速度數1,2,3,她此時會略放低哭泣的音量,然後我說安靜的寶貝更漂亮,她就會安靜下來,之後用別的小玩意逗引她,順勢完成進行一半的事項。

不過這個辦法才奏效了2天,今天女兒的情緒又全面失控了,這讓一直很有成就感的我覺得智商有點不夠用。

於是來請知乎的大神前輩們支招,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無法完全溝通和講道理,也不能強迫,更不能放任,父母該怎麼做能有正面管教的效果呢?

謝謝!


20150421:更新答案(見最後)發現有人反對我的答案,感謝該答主專業角度的提醒,補充一下我娃很久不再「用頭撞地」了,當年撞地也是偶發行為,一共沒幾次,他在情緒處理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詳見兩歲半的女兒習慣性用哭鬧來作為武器,該如何應對? - 豬豬的回答),大家放心!

僅根據「用頭撞地」的現象顯然是無法得出「精神障礙」的診斷的,更無法推論出十幾年後仍用「撞頭」的方式解決問題。很多人很害怕「寵壞」孩子,往往正是基於類似的擔心,人們總是誇張地認為眼前的現象會一直持續下去、且越來越嚴重,可事實常常並不是這樣,生活是動態的,人是在變化的,尤其是孩子。

當然,如果孩子確實到了「精神障礙」的程度,可能是先天因素,也可能有後天家長處理不當因素,家長確實應該更加註意,諮詢醫生的意見而不是來看我的答案。真正會導致孩子精神障礙的處理不當,恐怕是很多次嚴重地處理不當的累積後果。對於正常範圍的孩子來說,家長某一次處理得不夠完美,不會對孩子有什麼不可逆轉的嚴重影響,不是一切皆因此造成,家長不用太過擔心。根據我讀過的材料的記憶,在精神障礙這個群體中,只有一小部分人「患病」的主要因素是來自家長教育的,這一點還向 @Gillivoy Wa 求證。

我不追求絕對完美,只追求真實,我的具體做法即使在我們家也不是每次都做得最好,大部分還比較好我就很滿足了,做得不那麼好的時候也多得是,尤其剛開始嘗試處理一個新情況,往往還會造成孩子的一些小問題,我都是從孩子的反饋中總結改進,和孩子一起成長。我把這些過程都記錄下來,好的處理場景,不那麼好的處理場景,有的問題怎麼解決了,有的問題怎麼還未解決,又有什麼新的問題出現了,這就是真實的育兒生活。

我不是專家,也不從事和教育相關的職業,我沒有包袱,那些專家們不敢展示的不那麼經得起推敲的細節,我敢展示。而且,我覺得這樣的真實展示是很有價值的,適合能有智慧地去辨別、從別人的經驗中學習的人(包括失敗的經驗),我也從別的家長的類似經驗中學到很多,希望有更多人分享真實的育兒經驗。

20150228更新在最後:補充終極大法,如果孩子大發脾氣,你當前能做的都做了,又不能妥協,該怎麼辦?我還真有辦法,之前沒想到,多虧大家把我逼出來。

---

謝邀!寶寶發脾氣的問題我經驗豐富,我們家孩子是個脾氣特大的傢伙,從2、3個月開始就很明顯會發脾氣。表現為:他發出需求信號,而你明明在旁邊卻偷懶不回應,馬上升級為發脾氣,瞪腳大哭,憤怒的眼神看著你,你立馬去滿足他,也徹底晚了,他能一直發脾氣很久很久很久。什麼「讓他去哭吧」,碰上脾氣倔的一點也沒用,只好老老實實「親密育兒」。

再大一點尤其一歲多,就表現為一旦干擾打斷阻止他要做的事,下一秒就大發脾氣,賴死、坐在地上瞪腳、把頭往後仰或往前撞地、咬牙切齒大叫。惹不起只好尋求躲的辦法,認真學習寶寶的生理心理發展規律並觀察寶寶以理解寶寶的需求,放手讓他自主活動盡量不干預,提供環境保證安全和盡量少說no,探索一系列轉移注意力手段讓他自己放棄不該擁有的戰利品,或者發脾氣了讓他儘快能停止。幸好那時候他對會動的東西很有專註力,使我們能隨手找到很多轉移工具。

你的孩子現階段的行為很正常。一歲左右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行動能力還不足以滿足自己的意願,也不能夠很好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發脾氣就成了家常便飯。更有語言表達和行動能力後,脾氣會自然地好很多。

面對孩子的情緒失控,首先,家長不用有挫敗感,這不代表你是個失敗的家長,你照顧得再好孩子還是會生病接受病毒細菌的挑戰,同樣,你再親密育兒孩子也會歇斯底里發脾氣,請接納這個現實,家長自己的情緒不要跟著受影響。

我很想強調的一點,這正是觀察孩子、走近孩子的絕佳機會,他們的生活遇到了什麼情況?他們的內心經歷著怎樣的情緒?他們為什麼這樣反應?找到此時此刻問題背後的真正原因,而不是去套用別人或自己以前總結的經驗。我一直是這樣做的,我的孩子一歲十個月才開口說話,幾乎不影響我弄明白他想表達的意思。如果不影響別人,真的不必著急讓孩子平靜下來,事實上你越淡定地面對,越能找到問題所在,孩子也越容易被你的平靜感染,能越快平靜下來。

分析寶寶發脾氣的常見原因,一個是想做的事被強行阻止,另一個就是想做的事沒有能力做好,很有挫敗感。

下面舉幾個我們家孩子的例子說明。

例子1:想做的事被強行阻止,說個和娃鬥智斗勇的實例(1歲2個月)。某天晚上睡前,不小心被路易拿到了空調遙控器,他一直開關鍵按不停,這下不干預的話就不用睡覺了,於是爸爸一把搶過了遙控器。路易氣壞了,先是用腳踢爸爸嘴裡邊哼哼,踢了幾下不管用立馬升級,頭向後一仰重重摔下去,幸好摔在媽媽肚子上,再一下拱起肚子像鯉魚跳龍門一樣,整個人蹦噠了一下。

眼看把路易惹毛了,爸爸趕緊供上遙控器,可惜已經晚了,路易氣得把遙控器扔掉不要,爸爸接著按遙控器開關,路易這才被空調的動作吸引安靜下來。路易接著拿來遙控器玩,邊玩邊喝水,結果嗆到一口水,就把遙控器扔了,爸爸趕緊藏起來,等路易把嗆水這事處理完,還爬過去想找遙控器,沒找到就只好算了(再大一點就不會善罷甘休了),開始跟媽媽玩,這一場風波總算平息。

例子2:挫敗感的情況,又有一回(1歲5個月),路易熱衷於挑戰一件高難度任務,企圖控制運行中的掃地機,又沒有能力馴服這匹野馬,脾氣暴增。他的目標是要把掃地機從充電裝置中拉出來,再強硬地塞回去。這塞回去可不容易,掃地機不停地在動,遇到障礙還會轉變方向,路易需要和掃地機的動力抗衡不讓它跑,還要轉動方向使它正對充電裝置,才能完成任務。這項工作說實話有點碰運氣,上一回玩得很順利,下一回很可能就出師不利了,不是項熟練就能搞定的活動。小路易可是個急脾氣,一會弄不好就又急又氣,越急越難做好,惡性循環,最後就要用頭撞地發脾氣。

怎麼辦呢?偶爾失敗氣憤時,我們給予安慰鼓勵,讓他慢慢來不要急,他從我們的擁抱撫摸獲得些正能量,又去迎接挑戰。有時他接連著玩得不好,沮喪急躁,我們就幫他降低遊戲難度,比如讓掃地機進入暫停模式,使得掃地機更容易控制。再就是趁小路易心情平靜時,把他轉移注意力到同樣有吸引力的事情上,比如吃橘子、跑步等,不過這些只能暫時管用,過一會他又關注回他的「野馬」了。最後,乾脆帶他去另一個房間,換個環境,他很快發明了一樣新玩法:把瑜伽球推向沙發,並借沙發的阻力把球抬起,運送至沙發坐墊上,再把球推下來重複。小路易玩得開心極了,掃地機全被他拋在腦後了。

例子3:還有一次(1歲5個月)路易感冒了沒發燒,不過他的癥狀那是相當慘烈,鼻子不通,整日整夜睡不成覺。我們找各種辦法來試:把頭墊高,熱毛巾擦鼻子,教他擤鼻涕等等。最後,我們放下自己的焦躁情緒,仔細觀察他的行為表現,終於找到了問題的關鍵。

原來,他睡不成覺的主因是「情緒」,他是在跟鼻子生氣較勁呢。想想也是,鼻子不通,嗓子疼,也不至於無法睡覺啊,我們生病的時候,雖然難受,不也能睡么。小路易身體的不舒服,以及由此引發的無能為力感,點燃了他的火爆脾氣,於是,他就倔強地拒絕睡覺。

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幫助他控制情緒,保持一個平靜的狀態,這樣他自己就有能力入睡。我們的辦法是:他一醒來,立馬進行干預,給他喝水,輕柔撫摸,唱安眠曲,在他脾氣發作之前,給他帶來些舒適和安撫,以平衡他的不適感,使他得以維持平靜的心情。他對安眠曲的要求比平時高,必須唱最早期的那首,曲調還要唱得正確,不能敷衍了事。這樣,他能在醒來幾分鐘內再次入睡,並睡上一小時。對此我們已經很是滿足,畢竟寶寶生病時夜醒頻繁也是正常的。

我們發現,如果反應不及時,他的情緒上來,再做什麼都晚了,很難平息。而如果他帶著情緒入睡,很快就會醒來,且醒來的那一秒還延續在之前的情緒之中,及時干預也來不及。真是個氣性大的寶寶!

孩子再大一點情況會如何呢?如果孩子說話比較晚,再學會用語言表達需求之前,一般會經歷一個發脾氣的最高峰。這時候,孩子越來越堅持自己的要求,之前很管用的轉移注意力越來越不起作用。

我們家孩子說話晚(1歲10個月),而他大概1歲7個月開始脾氣處於最高峰。那時候他的野心更大了,需求更複雜,以前光看看摸摸就夠了,現在想要帶花樣的,又表達不出來,大人理解起來比較曲折,這樣的情況多了,他就變得一觸即發。那時候,一點小破事都能激起他很大的情緒,聲嘶力竭地賴死,這哭鬧是讓人絕望而煩躁的那種,不再具有促進交流的功效,這也反映出我們和寶寶之間溝通的無效。除了剛出生那陣,我們和路易的交流沒有這麼障礙重重過。

仔細想想,現在那些我們交流順暢的時候,他表達的東西確實複雜多了。比如下面這個例子(1歲7個月),路易把小車推到沙發下面,兩手一攤告訴媽媽不見了,接著又變出來。玩一會,路易試著把小車推進另一個沙發底下,卻被卡住,急了。媽媽趕緊解釋,這個沙發底座太矮,小車太高。路易不買賬,指指另一個沙發,意思是「那個沙發為什麼能推進去,同樣的沙發」,好複雜的內涵。這提醒了媽媽,仔細一看,原來是這個沙發邊的墊子有厚度,把小車墊高了。媽媽給路易解釋,他明白了,還探索出一個能讓小車推進去的小竅門。

2歲進入terrible two的時候,路易有了更複雜的獨立想法,更堅持自己的要求。有一回媽媽和路易玩鐘錶,路易指著一個數字「1」讓媽媽念,媽媽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讓他說,結果這樣他都生氣了,因為媽媽沒有按照他的意思來做,他就要媽媽念。媽媽真是好無語,前段時間這樣玩他還很開心,會接受鼓勵自己念出來,也很有成就感,這轉眼需求就變了。

有時候我們實在搞不清是怎麼回事,比如有一次,路易睡前聽故事好好的,突然開始哭鬧起來。媽媽試遍了可能的問題都不對,路易急得要死,媽媽只能跟他坦白:「媽媽真的不知道你是什麼意思,不是媽媽故意不配合你,媽媽真的不明白要怎麼做。」 路易聽懂了,不再跟媽媽著急,而是轉而求助他人。那天爸爸不在家,路易指揮媽媽抱著他出了卧室,然後指著阿婆房間要求去找阿婆,可阿婆正在在線唱歌,只能等一等。直到路易一泡尿尿了媽媽一身,粗心大意的媽媽才明白路易的需求,原來是紙尿褲沒穿好會漏,他剛才尿床了,這是尿第二回了,汗死!

慢慢地,路易明白了,拍地撒潑沒有用,爸爸媽媽還是不知道他想要什麼,他必須給出更明確的指示,於是他開始用語言來表達需求,看來孩子說話真是被「逼」出來的。這以後,路易的脾氣奇蹟般緩和了不少,家裡一個隨時可能引爆的「地雷」被解除。

比如,他想跟爸爸玩踢球,而爸爸正忙著做別的,媽媽建議說:「我們去看書好不好?」 人家不為所動,媽媽邊踢起球邊說:「那媽媽陪你踢球玩好不好?」 人家仍不理睬,非常用力地叫出了想要說的話:「爸爸爸爸。」 只見他瞪圓了眼,漲紅了臉,歇斯底里的樣子,和平時親昵地呼喚完全不同。這樣表達,我們就非常清楚他的需求,他是在指定爸爸陪玩指定的踢球項目。如果是以前那樣發脾氣,我們得猜多少次才能猜出他這麼特定的要求呀。如果爸爸沒有及時趕來,他也不會發脾氣,而是繼續堅定有力地發出你無法拒絕的聲音:「爸爸爸爸」,彷彿把氣都揉進語言里了。

他理解了,爸爸媽媽和他是不同的個體,沒有能力時刻明白他的需求。這樣,他更能接受需求不被理解的現實,也就沒有那麼大的怒氣了。

這以後,對於路易偶爾的發脾氣情況,我們的重點轉向了如何幫助他控制情緒。感興趣可以參考下面的文章:

2014-06-01 如何幫助孩子處理情緒

2014-11-12 給孩子處理情緒的時間和空間(嘔心瀝血之作)

我們也給他講道理,路易2歲就能聽道理了。參見如何對孩子的無理要求說「不」? - 豬豬的回答

----

發現大家對育兒這件事存在著很大的誤解,很多人似乎默認,育兒這件事是一旦你在某個場合用了一種方法,就意味著你從孩子出生到成人任何階段任何場合只用這一種方法不變化,事實上根本不是這樣的。

引用我最喜歡的育兒書是《西爾斯育兒經》上的一句話:養育不是你可以從一本書中信手拈來、然後嚴格地、一成不變地在你孩子身上冷漠地進行試驗的一組技巧。相反,你應該形成自己的養育體系,採用適合你的孩子和你的家庭的手段來創造出你自己的養育風格。

真實的育兒生活是這樣的。

我記錄的例子只是我育兒生活中的一個片刻,是我綜合地考慮事情的危害程度、緊迫程度,看孩子的性格、對生活的理解程度、和親子關係模式,以及父母的性格和做事方式等等的一個樣例。不同階段、不同場景我自己的處理方法都不同的,比如我有的場景處理他的脾氣,有的場景給他設限,有的場景遵從他的秩序感,有的場景對他進行和善而堅定的管教,有的場景幫助孩子處理情緒,有的場景給孩子講道理,還有的場景給他自主生活的權利,還有的場景又跟他親子遊戲。

在孩子的不同成長階段我也會調整。比如發脾氣這事一個階段大點、一個階段小點都是正常的,這個度拿捏在我自己手裡。比如我家娃1歲多還不會說話時脾氣比較大,我更多理解他的無能為力相對積極響應(積極響應不代表不能說不,其實一歲多的孩子沒有那麼強烈的要達到什麼目的的企圖心,很容易轉移注意力忘記本來的訴求是什麼)。2歲以後會語言表達了脾氣好了很多,最近(2歲9個月)他進入到自我意識最強烈的時期脾氣有所增加,我現在的辦法(會比1歲多時更偏向滿足我的需求)是提前講好規則,讓他有預期,期待3歲後第一叛逆期的結束,迎來一個合作的打孩子。

育兒的效果從來不在於單單一件事情,而是一個綜合的平衡。

不用太擔心會寵壞孩子,孩子是不是仗著我愛你而發脾氣,還是因為他們自己碰到的問題(比如想做的事被阻止,比如挫敗感),作為朝夕相處的父母是能察覺到的。我們面對的是孩子這個真實的個體,影響你行為的是你當下的觀察和判斷,而不是腦子裡不知道啥時候被灌輸且未經仔細思考斟酌的一句話。滿足孩子合理的(符合兒童心理發展規律的階段性特定需求)的需求,是為了更好地拒絕孩子的不合理需求。

我只是記錄我們家的真實情況,提供一個例子(僅僅是這一次的方法),大家千萬不要生搬硬套效仿,需要創造性地去實踐自己的方法。我們家孩子天生脾氣大,我的經驗對同樣問題的父母相信會有幫助,如果很幸運你有個好脾氣娃,完全不用這樣處理。

----

20150228更新:如果孩子大發脾氣,你當前能做的都做了,又不能妥協,該怎麼辦?

終極大法來了。

場景1:孩子哭鬧怎麼哄?大人自己請先平靜下來,孩子才有可能平靜下來。

介紹一個哄娃大法,叫「撫摸哄娃法」。顧名思義,「撫摸哄娃法」就是通過撫摸來達到讓娃安靜鎮定的效果,適合於哄睡、安撫因疲倦不舒服的哭鬧、 安撫害怕情緒,瘋累了的情況下發脾氣也有效果。此法美媽們誰都知道,本能都會用,是最古老的哄娃大法。但美媽們常常忘了用它,包括我自己,有必要拿來詳細說說。

還是用例子來說明吧。這天(1歲4個月)臨睡前,路易瘋玩得又興奮又疲倦,媽媽哄他往床上一趟,他既不願接受瘋玩結束的現實,又累得難受動彈不得,於是大哭起來。這時候轉移注意力也有效果,但回頭還是要睡覺,還是要面對過度疲勞的不舒服。於是,媽媽就開始撫摸哄娃。

這個撫摸是有講究的,是關鍵技術,你的心態最重要。什麼意思?

如果你受寶寶哭鬧的影響,心情煩躁不安,手上動作難免生硬著急,你的情緒會透過你的手傳遞給寶寶,寶寶更難以平靜下來。(PS:擴展一下,你的煩躁的語氣、表情、動作都會傳遞給孩子。)

而如果你能排除寶寶哭鬧的干擾,放鬆自己的情緒,用柔軟的心、輕柔的手給他安撫,想像他安靜可愛的天使模樣,你忍不住要摸摸他的感覺,這樣,你傳遞給寶寶的才是鎮定的能量

媽媽就這樣輕柔地安撫小路易,摸他的背,他的頭,他的身體不再掙扎。可幾分鐘過去,哭聲一點沒有減弱。突然,奇蹟出現,哭聲戛然而止了,再看看小路易,臉上微笑的表情,滿足的樣子,看不出上一秒還在大聲哭鬧。那一刻,我們像乘坐時光穿梭機,來到了媽媽和路易親密表達愛的場景下。

想起來路易小時候睡覺前哭鬧,媽媽也是用的類似辦法,最溫柔地抱著他、輕搖著他,用最輕柔的聲音給他唱搖籃曲。有一回搖籃曲第二遍還沒唱完,路易就睡著了。

這就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你改變自己的心態,創造一個期望的環境,親子關係就真的會向著你想要的方向去變化。如果你自己都做不到從煩躁轉變為平靜,又如何去要求孩子能做到,孩子的行為是家長的一面鏡子。

場景2:孩子累了求抱如何拒絕?肢體語言展示抱不動的現實,輕拒絕而重鼓勵。

有一次(1歲10個月)路易出門玩得特別樓,回家走到樓梯口(我們家在沒有電梯的六樓),他伸手求抱。媽媽實話實說抱不動,提出了一個建設性的意見,數台階拉著他借點力,鼓勵他自己走,要點是「輕拒絕而重鼓勵」。他立刻接受媽媽的建議,很高興地爬樓梯,那感覺是「這主意不錯!」

誰都不喜歡被拒絕,路易也確實累了需要幫助不是在無理取鬧,媽媽力氣小也確實抱不動他上樓,現實就是這樣,怎麼辦?生硬地拒絕人家,在人家需要的時候潑盆冷水,豈不傷了人家幼小的心靈。給他講道理,說一通你是大寶寶了,大寶寶都自己上樓,這也站不住腳,人家天天都是自己上樓,就一次累了你就這樣說人家,大人偶爾還像個孩子一樣尋求溫暖呢。可媽媽也確實不想抱他上樓,因為太累了。

媽媽只是陳述了抱不動他的無奈事實,肢體語言透露著無能為力的信號,避開了拒絕的態度。媽媽也沒有花時間在講規則講道理上,這背後包含了對路易需求的理解,但真說出來可能反而提醒他累的感覺。然後媽媽給出了建設性的意見,歡快地語氣讓他積極投身於爬樓梯的樂趣中,於是我們數著台階、媽媽多給路易借了點力,愉快地回了家。當然硬要媽媽抱他上樓也可以,可媽媽肯定得走一步歇一步,媽媽累得要死也很難愉悅地和他共度這段時光,他也知道媽媽又累又煩,他也不會開心到哪裡去。

場景3:孩子生病磨人怎麼辦?你任由他擺布也不能讓他好受,反而是大家一直陷在不舒服的方式裡面,主動引導孩子用更好的處理方法。

孩子生病的時候是很累人的,原因之一就是磨人行為會大增。比如路易生病的時候,要求要抱著他,無目的地指揮大人去這去那,連坐下休息都不讓。我們的辦法是把他放下,並給他兩個退一步的選擇:要麼我們抱著你坐著哪也不去,要麼你要去哪裡自己去。

有人反饋說孩子不接受這兩個選項,要求第三個選項,繼續抱著走。其實路易也不接受這兩個選項,他會繼續把身體伸向遠處,於是我們就認為他選擇了要去某地,我們就把他放下來說「那你自己去吧」,這時他多半不願意被放下,他沒有明確要去的地方其實,於是我們認為他還是要選擇和我們在一起坐著,我們抱起他說:」抱著你不是就很好了么。「 這樣他比較能接受」失而復得「的抱抱。

這世上有一種事情是別人無法控制的,那就是人的行為,行為必須由當事人自己進行,他人無法代勞。孩子不吃飯不睡覺不刷牙,我們是沒法強迫的,孩子不是機器人,我們不是遙控器。同樣,我們累死了不願抱著他們到處走,他們也拿我們沒辦法,不是么。

其實,孩子並不需要折磨人,他們只是不知道還有更好的方法,你要引導他們。關鍵在於,你任由他擺布也不能讓他好受,反而是大家一直陷在不舒服的方式裡面。他亂指揮我們很不舒服很累,他也能感覺到我們的不舒服,與其這樣不如找個大家都舒服的方法。比如我們讓路易接受抱著很好,他靜靜地在我們懷裡待著,他一定比亂指揮我們更舒服,他也知道我們也更舒服了。孩子需要我們幫助他們,必要的時候需要引導孩子用更好的處理方法,做更有意義的事。

場景4:找不到孩子無理取鬧的原因怎麼辦?如果孩子(尤其是3歲以下)一段時期特別多無理取鬧,多給些陪伴、親密、安全感肯定沒錯。

孩子不會無理取鬧,他們行為異常一定是有原因的。我們不必弄清楚他們的每一個小需求是什麼,只需要知道大的需求,比如陪伴,親密,安全感,就給這些肯定沒錯。我們可以理解成,孩子正在辛苦地成長,他們需要我們的配合和幫助,這樣籠統地理解有助於我們保持良好的育兒心態。

有一次(1歲7個月)連續幾個星期我們都很忙,阿婆也很忙,路易像個小皮球一樣被大人「踢來踢去」,成了個「小負擔」。大人越是忙,路易卻越是依賴人陪他玩,一秒也離不開。我們感覺他是個大寶寶了,對他的響應及時度也自然降低,缺乏耐心去研究他日漸複雜的需求。於是每天衝突不斷,積累一陣他就演變為脾氣一觸即發。

這其實是一個孩子發出的需要充電的信號。意識到問題,問題就解決了一半。我們利用周末及時、耐心地響應路易的需求,要點是抓住充電時機,高質量親密陪伴。在路易表現出需要充電的時候,不僅對路易有求必應,還要給予更多關注和愛的表達,超出他的預期,把他「餵飽喂撐」

路易真的變回了那個不亂髮脾氣、能乖乖自己玩的寶寶。即使有些時候我們沒能摸清他要什麼,即使偶爾他的行為我們必須堅決制止,在大部分需求可以很快被滿足的情況下,路易能平靜地接受佔比不多的得不到和被拒絕。說實話,對此我們很是驚喜,他很久沒有這個狀態了。

反思一下,我們的心態也不夠好,隱約覺得有問題,也沒顧上去調整。以為只是路易大了,更需要和人互動,要求高了。這是沒錯,但另一方面,大人的不夠關注和不夠有耐心導致了情況的惡化。寶寶處於動不動就表達不滿的狀態,不僅親子時間的快樂感會降低,大人也無法真正安心愉悅地處理自己的事。

我們應對高需求大寶寶的策略,還是更多補償,順著他的需要,他才能更好地順著你的需要。你配合他,他配合你,這是互相的。無論大人再忙,優先幫助寶寶調整好狀態,是對全家人都更有利的投資。

還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太長了,大家有興趣可以點擊這裡2014-08-10 過度補償。

總的來說,育兒是件綜合的事。

有時候要順著點: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提供理解安慰;孩子分離焦慮的時候抓住充電時機更多補償;孩子堅持秩序感的時候滿足其需求;孩子堅持自我意識的時候放手給他自主的權利。

但這些不妨礙我們堅持自己:給孩子設限,圈出一個穩定的安全範圍;溫和地說不,給孩子台階下,小時候轉移注意力,大了點講道理;孩子有情緒的時候給予安撫共情,並幫助其找到更好的處理辦法;利用孩子天生的秩序感、自我意識偷偷達到我們的目的;孩子困了累了病了等狀態不佳的時候擺出現實,幫助其找到雙方都舒服的方式。

這些的基礎是:親密育兒,建立堅實的親密關係;積極響應孩子的需求,處理好分離焦慮,給孩子安全感;觀察讓我們有機會找出問題背後的原因,真正了解我們的孩子;配合孩子主動發起的親子遊戲,把吃喝拉撒睡這些瑣事都演變成親子遊戲,快樂育兒。

我的育兒實況直播的文章,微信訂閱號「蒙台梭利家庭育兒實踐」或者「mtsljt」,博客路易一世的成長觀察)

目前育兒書絕大多數重理念輕實踐,實踐也主要針對3歲以上孩子的觀察和互動,且案例大多是事後根據記憶整理,省略了對場景的詳細描述,過於抽象讀者難以借鑒。然而,0-3歲是孩子更重要的發展階段,家庭是孩子更重要的發展場所,支離破碎的記憶片段無法按時間的連續性串起來,無法看到孩子的成長過程,這些背景對如何處理育兒中的問題其實非常關鍵。本博客採用育兒實況直播的方式,觀察路易寶寶的適齡行為和成長,講述育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基於環境和孩子個體特點量體裁衣式的應對方式。

------

update 2015-04-22 搬運一些評論內容

答主看到我!我大概就是這種親密育兒的失!敗!例!子!

我父母不懂什麼蒙氏,只是靠單純的愛和極大的耐心把我哄大,時至今日麻麻還很得意的講起當年自己多麼細心多麼聰明,我一哭她就能猜到我想什麼,就能讓我滿足,當然,我非常愛粑粑麻麻,很感謝他們無微不至的體貼與照顧,長大後的我平時也是很好相處人緣也非常不錯,但素!談戀愛後種種缺陷才凸顯出來。男票比較粗心,可我要求他同祥無時不刻的關注我,一但發現他沒注意聽我說話、不順著我的心意,我就會鬧彆扭、不說話、冷著臉,他必須反覆問不停問怎麼了,我在確認了他是會百分百關注我後才有安全感,不然我的脾氣就會越來越大,最後哄都哄不住只能靠大吵一架甚至動手來解決。(感謝男票知道我間歇性作死還不離不棄,淚)

真心的,覺著家長不能對孩子過度關注。

嬌慣著長大的孩子,即使不任性、不熊,平時好脾氣看起來和其他孩子沒什麼兩樣,但在面對家人、另一半、特別好的朋友時,會格外玻璃心、缺乏安全感。

最後強調一遍,不要給孩子過度關注,讓他知道,地球不是圍著他轉的。

答覆:謝謝你這麼長的評論!你期待伴侶像母親對嬰兒般對待你,這是另一個問題,可能是因為你和母親的分離沒很好完成,很多人也有類似情況,嬰兒時期沒被很好關注的人也可能會分離不夠好。我寫的只是三歲前(大多數是一歲多)的案例,這個時期的孩子需要關注,分離其實也是在逐步自然進行的,出生、斷奶、上幼兒園都是分離。

真正的問題在於你說的過度關注,即給予孩子比他們的年齡階段所需更多的關注,這可能會耽誤分離。

我不認為自己是過度關注,我會隨著孩子的能力發展自然減少關注,在孩子準備好的時候,程度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家孩子處於這個年齡階段,說話晚,脾氣大性子急(天生的),自我意識很強很叛逆,因此在情緒方面我會給予相對更多的關注,而在比如孩子大運動方面我的關注比一般人少得多。

最後強調一下,我只是提供我自己觀察記錄的例子,僅供參考,差異個體里深層的統一性的內容很多育兒書上都有,但理念和方法怎麼用光看書是不夠的,需要自己去創造性地實踐。我僅僅提供我實踐的記錄,作為媽媽我也只有這一個實踐對象,我遇到的問題不可能是全集,我的處理方式只是一個當時情況下綜合的選擇,不是讓大家生搬硬套用的,我的初衷是做出一個創造性實踐的範例,啟發更多人這樣做。最開始我只是記錄,慢慢地也引入了一些理論,隨著時間推移,長時期的觀察讓我總結出更多,以後會越來越多一些統一性的總結,我是自底向上的,在職媽媽時間有限,慢慢來吧。


在尋求答案前,還是先回想一下為什麼孩子以前會「安靜得讓人擔心」,這本身不太正常。現在的憤怒倒像是一種交流,而以前是不是無交流?不該這樣。先排除下生理因素,孩子有沒有不適?比如耳朵痛,長牙痛,等等。

你現在要做的也許不是想著怎麼讓孩子不鬧,而是學會怎麼和孩子交流,明白她,也讓她明白你。你採取的那些措施,目的都不是為了增進交流,而是「止鬧」,當然沒用。


我沒帶過孩子,問了下我媽。

我媽說如果我是因為想要啥就哭的話,我哭的越慘越不給我,等我哭不動了再給我。

一哭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孩子也不傻,肯定下次還會哭的。我媽說的這種方法,一開始家長可能會心疼孩子,不過我媽說以後對孩子對自己更輕鬆。

好像基本一周的時候我就不哭和發脾氣了,都在察言觀色的賣萌。。 可能因為賣萌更能得到我想要的東西吧。


你找找胡適他媽怎麼做的。我認為,僅此一法


1-2歲寶寶的執著於「對抗」父母,這個階段的寶寶,家長認為很可怕,特別難對付。

因為這個時期的寶寶,內心的想法是:親愛的爸爸媽媽,世界那麼大,那麼複雜,如果能有一小部分讓我自己做主,我會感到很有安全感。

2歲半左右的寶寶把一致看的很重要,要求一切都要一致,無論是位置、方式、路線還是物品歸屬,他會自己立下規矩。寶寶的時間觀是以事件為標準,一旦你破壞了他的標準,寶寶就會大發脾氣,要求重來。他的要求具有不可逆性,你也會感到無助和無奈。

解決的辦法就是:和寶寶合作,共同制定和遵守生活中的規矩,如果不小心破壞了,請陪著他,允許他釋放情緒。不過過於擔心,這種狀態不會持續太久。

寶寶有和你對著乾的表現

不僅如此,他還很多變,因為寶寶不會選擇,這讓他很為難。

1歲半左右的寶寶喜歡違背大人的意思,你讓他往西,他會往東,2歲半左右的寶寶就變成了喜歡和自己作對,心裡想要,卻說不要。原因是2歲半左右的寶寶「選擇困難」,他覺得兩者都想要,同時也認為兩者都可以不要。前一秒做出決定,下一秒就反悔了,你可能會認為他在給你找麻煩,故意挑戰你的底線。

那麼當寶寶出現了與父母對著乾的行為,怎麼應對呢?

在語言上,弱化「不要」怎麼怎麼樣,而是具體的指出怎樣做,給寶寶明確的、正確的指示。

以下有6種情景。

錯:不要亂丟玩具!

對:一起來收拾玩具吧!

如果你僅告訴寶寶「不要做什麼」,他會感到很迷惑,甚至認為你在暗示讓他去做什麼。不如直接用清晰具體的話語告訴他,你想要他幹什麼,最好加上你直觀的動作示範。

錯:不要到處亂畫!

對:來,畫到白紙上!

告訴寶寶什麼情況下允許做,幫助他把特定的行為和特定的環境聯繫到一起。

錯:穿上衣服和鞋子!

對:先穿鞋子還是先穿衣服?(讓寶寶自己做選擇,徵求寶寶的意願,而不是讓寶寶覺得自己無能為力,什麼事情都是聽從你的安排,無法自己做決定)

給寶寶提供與他當前能力和喜好相匹配的選擇,盡量讓他選擇「如何做」,而避免讓他選擇「做不做」。選項要具體明確,所提供的選項最好都是你允許的。可以把你希望他做的這個選項放在最後,因為最後那句話通常令人印象深刻,容易被選中。

錯:寶寶在搭積木,你們必須出門時,你說「快點,該出發了!」

對:積木搭得很漂亮!我們是帶上積木出去還是一會兒回來再搭?

盡量不要打斷寶寶正在進行的活動,這個在之前注意力的那篇文章中提到過,如果不得不終止,除非提前告知他,否則就從他目前的活動出發,提出選項讓他做出選擇。

錯:穿上衣服!

對:要去公園玩了!要加快速度,才能多玩一會!

告訴寶寶行動帶來的直接好處,巧妙繞過行動本身會帶來的抵觸,並通過強調好處,讓他集中注意力提高速度。

錯:穿上鞋子!

對:在我拿好包之前,你一定還穿不上鞋子!…天啊,你竟然這麼快就穿好了!你真棒!

寶寶很樂意證明你說的不對,假裝懷疑他做不到與他當前能力相匹配的某事,當他做好之後,表現出對他所做之事讚嘆不已,不過,這個方法要謹慎使用,否則會挫傷他的積極性。


現在的孩子好幸福,我記得當初媽媽都是冷靜地讓我哭完。「再哭晚飯不給你吃。」

親測有效。


正向激勵過頭了。小孩從兩周歲,或者能夠表達開始就應該讓他知道,有些事情從道理上來講不能如他所願。要經受挫折。

現在爸媽捨不得。爸捨得,媽也捨不得。

現在正向激勵教育過頭了,誰敢負面教育誰就要承擔千夫所指,或者智商(教育手段和水平)不夠的罵名。

MD,現在小孩比大人聰明多了,一歲多就知道欺軟怕硬!我不知道哪個貴族和皇族是完全正向激勵培養出來的,但我知道很多父母認為正向激勵培養的小孩以後可以趕超貴族………

這個自信從哪裡來的,值得我們反思。


別人家的不提了,就說說我家的吧。

我家孩子沒有明顯的這個階段,在幾個月的時候基本和豬豬說的差不多,就是哄,但也不是無原則的,只要開始不答應的,再哭鬧也是不行的。

稍大點,能聽懂大人說話了,就不是乾脆地不答應了,會告訴她為什麼不能做,或者要做,會有什麼後果,同時也告訴她,哭鬧是沒用的

再大了,就純粹是慣,上幼兒園的時候,每周就有自己的零花錢,可以自己隨意支配,還特地告訴她,想怎麼花就怎麼花,不用請示爸爸媽媽,也不用告訴爸爸媽媽怎麼花的(其實還是知道的:),同時也告訴她,如果有特別想要的可以和爸爸媽媽申請,但不一定會答應。時間也是,規定的時間段內,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需要別人配合(比如一起玩)需要看別人是否同意。比如到時間就要睡覺、就要起床,玩電腦每天只有30分鐘,慢慢地,他就會把玩電腦的時間放到別的小朋友不出來玩的時候。

當然,她也有不高興的時候,比如挑食;不過我們的辦法不是猜,而是徵詢她想吃的口味,盡量滿足。

所以我認為:不要小瞧孩子的智慧,他們只是不善於交流,他們需要的只有耐心。

另外,遺傳是有用的,但孩子更多的是大人的一面鏡子,可以照出生活中的細微。


作為一個三歲男孩的媽媽,我的處理辦法如下:首先,用語言表示對孩子的情緒的理解。「寶寶生氣了對不對?為什麼生氣,讓媽媽猜一下。」當孩子感受到媽媽理解到了自己的心情後,會暫時平靜一點。然後媽媽停下手裡的事情,溫柔地抱住孩子,親親他,告訴他:「媽媽愛你,媽媽喜歡你。但是寶寶為什麼生氣,媽媽一下子猜不出來啊!我們想一想,是因為寶寶想玩水,媽媽不許你玩,所以生氣了是不是?」這時候溫柔耐心地提問,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如果能猜出孩子生氣的原因自然最好,猜不出也沒關係,媽媽一定要保持平和穩定的態度,一邊問,一邊帶寶寶換個環境,比如出門玩,帶孩子逛超市什麼的。寶寶的情緒就會慢慢平靜下來。如果孩子生氣的理由是比較正當的,家長可以向他道歉並且糾正自己的行為。如果孩子生氣的理由是要求拿一些危險的玩具比如刀什麼的,但是大人不給他,那麼媽媽可以溫柔堅定地拒絕,同時告訴他:「媽媽愛你。但是這樣真的不可以!」然後提出另外一個建議比如說去外面玩兒什麼的,來減輕孩子的要求被拒絕後產生的挫敗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發脾氣,通常是因為沒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所以感覺生氣和無力。粗暴地打罵是不能改善孩子的行為的。因為孩子根本不明白自己做錯了什麼。幼兒需要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和接納,這樣才可能更好的成長。推薦幾本優秀的育兒書,尹建莉的《最美的教育最簡單》,小巫的《接納孩子》,還有蒙苔梭利的教育全書,都是非常優秀的著作。我來回看了不下五六遍。我家的寶寶現在也不輕易發脾氣了。孩子成長是個漫長的過程,作為父母,要在不斷的完善自身的同時,陪伴孩子成長。


你們這些說打他的,一定都是還沒結婚的。


贊同@豬豬 觀點的大部分。 分享一點自己的想法。 第一,不要把孩子放到自己的對立面。 尤其是這麼小的孩子,語言還不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又不被了解,因此加倍惱怒。 這樣的情緒一般會直接對著最親近的人表達出來。 盡量先建立共情,比如通過愛撫和擁抱,小聲的呢喃讓孩子慢慢冷靜下來。 過程中慢慢自然的離開當下的環境,去到其他房間或者戶外,一般孩子就會停止哭泣。

第二,我個人不接受孩子發泄怒吼的往我身上招呼拳頭尖叫和扯頭髮。有愛是有底線的,即使是最親密的人,彼此基本尊重也必須有。生氣怒吼的所有要求都不能達到或者大大延遲達到的時間。 這點也不需要跟孩子比大聲。 冷著臉,帶到另一個房間,蹲下來安靜對視即可。以靜制動,等到孩子安靜下來,慢慢的引導很重要。事後需要較長時間的解釋(孩子年紀小,說太多也記不住,只要簡單明了的講清楚基本規則即可,重點是最後繞回媽媽愛寶寶。) 切記事後輕輕擁抱與孩子和好。

第三,需要家長自己反思一下,是不是最近給孩子的親密時間過少。年齡越小需要媽媽的關注越多。換句話來說,你跟孩子的關係越親近越穩定,孩子情緒化的次數會越少,即使有情緒,也容易化解。

第四,孩子的日常生活規律是不是有改變,比如旅行,搬家,或者媽媽最近工作量(或者壓力)大增,家裡住進來客人等等都會給孩子帶來直接的情緒影響。

最後,不可對孩子使用暴力!什麼打一頓就好!這才1歲多點的孩子,他會理解成,我最愛的媽媽為什麼傷害我?! 以及孩子會把暴力作為解決問題的重要手段!!


還沒有當父母,如果說得不好見諒。

從行為心理學上來說,如果哭鬧能讓孩子滿足自己的需求,孩子會不斷地加強,重複自己的哭鬧行為。這是最簡單的條件反射。

比如孩子希望跟大人一起睡覺(這是耶魯大學心理學的一個例子)在孩子提出來請求的時候,大人一般有3個選擇,A同意,B堅決不同意,C開始不同意,但是在孩子哭鬧之後妥協。

很遺憾的是,絕大多數情況下是,家長選擇了C。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在孩子腦子裡建立了這樣的條件反射:哭鬧=實現願望。結果就是孩子越來越哭鬧,脾氣越來越大。

所以正確應對孩子哭鬧的方法是,要麼第一時間關注,要麼從頭到尾狠心不管。避免孩子在「哭鬧」和「達成願望」之間建立聯繫。(據說我老媽對付我哭鬧的處理方法就是直接扔進小屋自己鬧騰去)

最糟糕的行為是在一開始狠心,過了一段時間忍不住了,還是妥協。這樣的話在孩子眼裡是「我得不到想要的是因為哭鬧得不夠」。但是女性天生會對孩子哭鬧缺乏免疫力(這是生物本能),所以孩子的父親一定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對於樓上所說給孩子講道理的建議,我只能說,高級神經活動是建立在基本神經活動基礎上的,讓孩子養成好習慣是最重要的。

對於已經養成哭鬧習慣的孩子,剛才說的訓練方法也是有用的,只是可能會比一開始就接受訓練的孩子花更多的時間。估計怎麼也要幾個月吧,但為了養成良好的習慣是值得的。

對於還不能表達自己想法的嬰兒,哭是他們與外界交流的唯一手段,千萬不能忽視。


寶寶開始懂得會說「NO」其實是一種成長過程,但是許多親子間的摩擦也會在此時相繼發生,該如何平和的面對寶寶反抗、拒絕的情形,粑粑麻麻擁有正面的能量於是顯得格外重要。幫助寶寶培養人格的獨立、自主性,以及建立正確的自我存在感,第一個反抗期是相當重要的時刻,粑粑麻麻可得耐心、小心應對喔!

寶寶的第一個反抗期出現時間

通常在2歲左右會出現反抗期,但是1.5歲~3歲之間皆有可能出現。

為什麼會有反抗期?

每一個寶寶都有與生俱來的獨特性格,在遇到反抗期時其個性的鮮明度將會更為突出。原本很容易相處、不固執的寶寶會因為他的堅持或情緒無法獲得化解而使得反抗期表現更為明顯,時間也會比較長。

雖然每位寶寶都會遇到情緒發展的階段,但並不是每位寶寶都會出現反抗期的表現,某些情緒掌控能力較佳的寶寶就不容易被人察覺到他的反抗期。

寶寶在反抗期時的心態、反應轉變,都會讓他們更深刻的感受自我存在,也能學習「不」字的用法,同時也了解「拒絕」的權利,他們便能夠對於自我權利有好的感覺並奠定信心的基礎,反之,若他們在學習的過程受挫,可能就會對自我的感覺不佳,造成往後較為自卑、不願表達的性格。

反抗期寶寶的特徵

1.喜歡獨立完成某件事情。

2.開始設立自我規則。

3.固執。

4.較難受約束。

5.與他人爭吵次數增加。

6.坐不住(心情浮躁)。

7.(嚴重時)出現具有破壞性與攻擊行為,例如會去拍打他人、搶奪物品等。

雖然看起來,經歷反抗期的寶寶好像不甚討喜,但是其實這些行為、情緒的背後都代表這是寶寶發展獨立意識的信號,因此他們會喜歡依照自己的喜好、意志行事。此外,寶寶也將因為他們的整體官能接觸了許多種物品、環境、他人的情緒…等。而更有能力去接觸各類事物,使得他們學習的速度更快也更為成熟。

反抗期會消失嗎?

寶寶的反抗期也是他們展現獨立意識的開端,往後仍舊會持續地潛伏在腦部,影響情緒、個性的表現。當寶寶出現反抗期之後,問題便不在於反抗期是否會消失,而在於寶寶將來情緒表現的強弱。

耐心面對寶寶的不忍耐!不妥協!

家長們應在寶寶出現反抗期之前便先為雙方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而非等到反抗期出現了才開始想辦法逐一擊破。除了平時便建立良好的親子互動外,家長也應把握原則並拿捏分明。

當寶寶開始有較無法忍耐、不願妥協的情況時,家長應避免直接予以責難或處罰,除了因為過於嚴格的管教方式會讓親子關係較緊繃外,父母的情緒也會容易失控,不論是對親子雙方或是整個家庭環境的正面幫助都很有限。建議家長應從旁觀察寶寶的堅持或需要的部分,假如寶寶是因為衣服的顏色、想要吃零食等原因,家長便可以照當時的情形或是家中的規範來調整,若是無傷大雅的小小堅持,家長可以順從寶寶的想法也無妨;當寶寶的堅持太過無理或是純粹情緒發泄,家長則可運用玩具、遊戲等方式來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專家小叮嚀:爸比媽咪應保持正向態度卻非過於樂觀

在初次面對寶寶的拒絕、反抗時,家長可能會認為這是少見的情形,而且「船到橋頭自然直」,過陣子情況就會好轉。對此,家長應清楚正面思考與樂觀的差別,若是單純樂觀的認為,寶寶現在的反抗表現能夠自然而然的回歸以往,忽略寶寶的需求,和需要被看見與照顧的心理,親子關係以及寶寶的心理狀態較難改變。

但正向思考的態度則應能夠對於寶寶不論好壞的表現都有預期,並且準備接受各種可能,這些持正向態度的家長也將對於寶寶的教養、教育更為有信心,因為有了預期,調整了自我心態,家長也更有能力去面對未來在親子關係上可能出現的狀況。

幫助寶寶建立正確的自我意識

寶寶在1歲~3歲之間會藉由肢體、感官的碰觸來了解世界,但是探索的過程卻不可避免的存在著危險性,該如何幫助寶寶建立正確的自我意識且能讓寶寶不致暴露在危險中。家長應該要隨時注意家中的危險物品,譬如尖銳的刀器、易碎物品、桌(椅)角、清潔劑等,都應放在寶寶不易取得的地方仔細收好,盡量讓寶寶待在妳的視線範圍之內。

寶寶在成長的階段喜歡探索、學習,如果家長總是制止,即使寶寶因為擔心讓家長不喜歡而停止摸索,卻也同時限制了寶寶的發展。建議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要做的不是限制,而是從旁協助、輔導的姿態,告知寶寶過程中可能會受的傷害,別害怕寶寶受傷,因為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論是得或失,都非常可貴。

獨立與依賴的拿捏

家長必須建立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的觀念,家長應多觀察寶寶,了解孩子的需要,用柔軟的身段去抱他,給寶寶安全感和依靠,讓寶寶從小就能獲得滿溢的愛及溫暖,他們也將從中獲得更多的能力去學習接觸外界。此外,家長運用肢體、語言以及情緒等方式表達對寶寶的情感,寶寶也都能夠藉此學習到父母親的處事態度、表達情緒的方式,因此寶寶的反抗期不單單只是情緒問題的展現,同時也是親子間學習如何溝通以及調整相處模式的好時機。

為避免寶寶在學習的過程中因為太過自由、放縱而造成他人困擾時,家長也需適時地用堅決的態度予以制止。粑粑麻麻應注意自己的情緒掌控,避免出現強烈的情緒波動 。

暫時的付出耐心也許不難,但是面對教養寶寶這種必須長時間付出耐心的情況,可就不是這麼容易了。「要有耐心!」這樣的話總很容易就能聽到,但是當遇到寶寶(尤其是反抗期寶寶),持續性的耐心可就相當珍貴。

建議家長在情緒不佳的時候,避免對寶寶出現情緒性的言語或行為,即使有時候只是家長小小聲的碎碎念,寶寶也都會聽進去呢!所以在寶寶面前說出的每句話都要小心,多一點正面少一些負面,因為情緒性話語很多都會讓寶寶認為家長是直接否定了他的能力!

本文內容來自微信公眾號:wei_V_qi


第一反抗期?


專業不是非常契合本題,但也有涉及。所以簡單的來說說吧。孩子發脾氣,往往是想要得到什麼東西,或者自己身體不舒服。後一種需要監護人耐心詢問孩子究竟有哪裡不舒服,然後幫他解決。前一種的情況下,如果要求合理,建議滿足孩子的要求,如果孩子提出了不合理的要求,在監護人拒絕後採用撒潑打滾等方式反抗的話,建議將孩子放在一個對兒童來說安全而且比較狹小封閉的空間里,監護人不要去看他,等他自己平靜下來,再帶他出來和他講道理,這是為了讓他知道,撒潑打滾不能解決問題,重複幾次之後,孩子就會懂得撒潑是沒有用的了。整個過程中語氣和表情一定要平和,一定要在第一時間對孩子撒潑打滾的行為做出反饋,不能日後處理。


小時候我爸我媽很少打我,但是我做的不對的地方一定會罵我,等我哭完以後,就會好好和我說為什麼會生這麼大的氣。

雖然現在仍對我爸發火有一定恐懼感,但是我真誠地感謝我的父母,在我年幼的時候,能夠嚴厲又溫柔得指出我的不足,而不是讓我任意妄為地長大。但又不是過多要求,因此得以保留許多天性。

我也認同要將孩子視為一個平等獨立的個體,但我依然覺得父母的態度將決定孩子是否能夠成為一個凡事有底線的人,而強硬的程度要自己把控。幼年和童年時約束的缺失會帶來許多意想不到、麻煩至極的後果。

另外,千萬別讓祖輩成為孩子的盾牌。孩子絕對比想像中還會察言觀色、趨炎附勢。


我家一歲左右特別愛哭,自我意識出現了又無法清楚表達的時候就是這樣,我告訴他:你要說出來,不說我不明白你要什麼!很幸運他一歲兩個月開始開口說話,能準確表達自己的大部分需要然後脾氣就好了。

說到這裡我多幾句,兒子表達能力非常好讓我很高興,可勁的鼓勵他誇他聰明,造成他害怕失敗的個性,三歲左右他開始拒絕學習-比如認字做算數,免得出現錯誤。而且脾氣更大了整天不如意就開哭,讓人非常疲倦。懂得三歲叛逆期的人請告訴我該怎麼辦!


我兒子還小 大家的回答對我日後育兒都比較有啟發性 我老公的一個朋友是這樣做的:孩子鬧得不行的時候數123 數到3如果繼續不聽話的話 就要真的打屁股了 這樣的做飯只能說一半管用吧 遇到孩子執著的事情 即使數到3他也還是不妥協


我寫過一篇關於應對幼兒反抗期的文章,請參考。

介紹的是日本心理學專家的見解和日本的育兒方式,首先要理解這個時期孩子反抗行為的意義,再運用一些技巧,對親子關係和孩子發育會有些幫助。

如何愉快度過寶寶的反抗期(1-3歲)


基本考吼,道理說破嘴,不如虎著張臉,轉移注意力也是一種,反正忍忍也就過了,每天教寶寶多說點話,期待完美交流,擺脫髮怒模式


推薦閱讀:

小孩什麼時候可以打架?
如何預防和消除動畫片中暴力、撒謊等情節對小朋友的不利影響?
「工作用不到英語卻堅持學習英語」有意義嗎?如果有會產生什麼影響?
富養女兒主要體現在什麼地方,會導致攀比虛榮嗎?
在已經解決自己老年生存問題的前題下,為什麼要養孩子?

TAG: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 發展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