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戀愛的犀牛》這種先鋒話劇會得到如此高的評價?

前段時間,從沒有現場看過話劇的我,滿心期待有機會第一次看到《戀愛的犀牛》這樣的話劇,整體觀感卻不太好。也就看過《雷雨》《茶館》劇本具備這點淺薄話劇欣賞基礎的本人,在傳統印象中話劇應該具備一定的戲劇衝突的故事性,才能引人入勝。而《犀牛》里或是文藝腔調的獨白,或是神經質的舞動,平淡如水的劇情中間還不斷穿插一些跳齣劇情的喜劇表演,講一些自得其樂的段子。燈光陰森,音樂讓人不寒而慄,女主角被莫名其妙的蒙著眼綁在椅子上的時候,差點嚇尿的感受。這分明就是一個略有文藝氣質的犀牛飼養員愛上女鄰居的簡單故事,但感覺整體表演並沒有遵守嚴肅敘事的形式,偏執瘋狂前衛的更傾向於是打著話劇為幌子,在舞台上演一出行為藝術+詩朗誦+笑話段子的雜亂表演。讓人無法接受這是一部認真講故事的話劇。(讓我略微回想起去年不明真相的誤入電影院,看了《富春山居圖》)

我知道自己才疏學淺,但實在不理解為何網上對此劇的評價卻甚高。捧為愛情聖經,讓我深感不解。這是我讀再多書,看再多話劇也是無法理解的困惑。無意貶低此劇,只是本人實在比格甚低,請求高人指點迷津。


杭程在《看戲節目單》里說的已經比較透了


關於《戀愛的犀牛》,知乎上有很多提問,但這個問題是我最想回答的。

不如就從提問的兩個關鍵詞來講,為什麼《戀愛的犀牛》既先鋒(一直是它的title),又評價高(豆瓣評分8.7)

首先讓我們來搞清楚一個問題:只有好好講故事的戲劇,才是一部好的作品么?

如題主所言,《雷雨》、《茶館》在國內是不錯的戲劇作品,它們都很好地完成了講故事的任務,情節跌宕,飽含戲劇衝突——確實是符合絕大多數人對戲劇的想像。但需要指出的是,講好一個故事並不是一部好的戲劇作品的充分條件。「故事性」或者說「敘事性」只是戲劇中的一個元素,如果以其強弱判斷作品好壞,未免也太狹隘了些。當然,受限於我國多年的現實主義傳統……有這樣想法的人其實是絕大多數。

廖一梅老師《戀愛的犀牛》劇本很好,她讓大家知道,舞台上的戲劇語言也能夠很詩意很美,甚至可以不具有所謂的實際意義——對於寫實的劇本創作來說是一種反叛。但更重要的其實是孟京輝的導演手法,無論你是否喜歡:從來都沒有出現過的犀牛、表現兩個人做愛時的跑步機、背後巨大的投影和那最後的紅布等等。這樣的想像力和表現力,放在近20年後的今天來看,在國內也是非常出眾的。而劇中的音樂也足夠好聽動人,很容易讓人產生觸動。

回到先鋒,「先鋒戲劇」意味著前沿和創新,反叛和突破,如果真的像題主看了《雷雨》和《茶館》的劇本一樣,那又何談先鋒呢?在1999年,《戀愛的犀牛》劇本是反傳統的、導演手法也很特別,它的的確確滿足了先鋒的要求(但現在符不符合我們另說)。

有一點要提,那就是《戀愛的犀牛》不僅僅是當前國內最成功的先鋒戲劇,它也是最成功的小劇場作品。

在《戀愛的犀牛》之前,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無疑是1982年林兆華導演的《絕對信號》,在那之後,小劇場話劇雖然發展迅速,但實驗性質居多,直到1999年,孟京輝導演、郭濤、吳越領銜主演的《戀愛的犀牛》在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劇場(後歸中戲所有,為北劇場)首演,才徹底改變了小劇場話劇的格局(走向市場、能夠盈利)。

《北京青年周刊》這麼記載當年的盛況:

那年夏天,北兵馬司衚衕每晚都擠滿了觀眾,原定20場的演出加到了40場,連劇場的過道都加滿了椅子,排隊買票的觀眾從票房一直排到了對面的馬路上。

演員趙曉璐就曾是這些觀眾中的一員,在我4月做採訪的時候,她這麼跟我描述當年還是高中生的她看完《戀愛的犀牛》之後的感受:

郭濤(飾演馬路)的表演給我非常非常大的衝擊力,看完以後大家都走了,我坐在觀眾席上很久都沒離開。那是一種完全放棄自我的表演,在他要取出圖拉心臟的時候,他把上衣脫掉,露出他的小肚腩,但是他是那麼的自信、那麼有光芒有魅力。

郭濤、吳越主演1999年《戀愛的犀牛》攝影:李晏

《戀愛的犀牛》前幾版集結了非常非常好的一批演員,比如郝蕾,比如段奕宏,比如趙曉璐看的郭濤版,誠然演員的魅力非常非常大,但她給了我另外一個理由——那個時代就是有這麼一股勁。

巧的是,我在4月和5月遇到的三位採訪對象都生於1975-1985年,他們上大學基本是在1995-2005年,孟京輝的戲劇,包括《戀愛的犀牛》在內都給了他們非常大的震撼。

那個時候網路沒那麼發達,大家看戲基本都是買盜版碟。有一位採訪對象這麼跟我講他第一次看碟的感受:

孟京輝讓我第一次知道,原來戲劇還能這麼排、這麼演。

這大概就是孟京輝對於一代人在戲劇創作上的啟發,從他們的回憶當中可見《戀愛的犀牛》取得極高的評價並非空穴來風。

對於普通觀眾來說,無論是18年前還是今天,它都是一種與日常生活不一樣的體驗,再說愛情也是個永恆的話題。你不喜歡也許只是沒有類似體驗,無法產生共鳴而已。但我並不認為,《戀愛的犀牛》得到如此高的評價會是題主說的讀再多書,看再多話劇也是無法理解的困惑。

當你看到一定量的戲劇作品的時候,你會明白一部作品自己為什麼不喜歡,而別人為什麼喜歡。

這個問題應該是兩年前提出的了,不知道題主在這之後是否有看過別的戲劇?

如果題主對戲劇仍抱有興趣,又恰好在北京或上海,不妨可以私下交流,也許可以根據你的喜好推薦幾部適合你看的作品。


題主的問題描述我覺得不是很準確,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時候《戀愛的犀牛》剛上演,你可以說它是先鋒,因為開了中國小劇場的先河。但是二十幾年之後,它完全不屬於,更無法代表先鋒戲劇。題主以此為例說自己看再多書再多戲也欣賞不來這樣的戲劇,那實在是有些冤枉先鋒戲劇了。

其次,只看過《雷雨》《北京人》這樣的劇本確實非常局限了,這是同一個流派同一個時代同一個劇作家的作品,它所能反映和代表的太小太少了。

欣賞戲劇和欣賞畫欣賞音樂是一樣的,好看和看懂之間是有門檻的,這個門檻需要看書看戲去理解去感受。

《戀愛的犀牛》不錯,但捧到戀愛聖經只是商業噱頭,比它好的小劇場話劇現在太多太多了。但並不能抹殺它的不錯,它有很可取的地方。

比如很多答案提到它形式大於內容,這本身也是個很爭議的話題,有很多劇作家和導演是認為形式即內容的,這沒什麼對錯之分只是個人針對不同的作品理解和喜好不同。

但孟京輝這一個戲我覺得比起他後來很多戲算是形式和內容很得當了的。形式其實只是籠統的導演手段的概括,事實上這個戲各種手段做的還不錯。

就好像一個比喻句,小姑娘像花,如果你覺得喻體和本體關係恰當,可以揭示本體這就是合格的,如果這個比喻還令你感覺到了某種體會,那這個比喻就是優秀的。

所以你看《戀愛的犀牛》裡面,手段和表達的關係。瘋狂啃咬蘋果最後吐出來的明明,她站在殘渣里。用口紅在馬路赤裸上身寫字的明明,你完全知道馬路在喘息什麼。當兩個人都蒙著眼,明明給馬路剪頭髮的時候,你能感覺到危險和無法逃離。當明明在唱歌馬路在跑步的時候,你知道他們在做愛。

所以他們幾乎都是合格的,有幾處甚至算得上優秀,我覺得這個作品的手段應用就算很恰如其分了。

再一則,這二十年來犀牛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二十年前的反光紙和二十年後的塑料布,二十年前的紅光和二十年後舞台上波光粼粼。有的手段在迎合觀眾,有的手段有了新的表達。

一棍子打死是不必要的,哪裡可取哪裡不可取是可以總結分析的。不需要扯到逼格上去嘛,看槍戰片和看迪士尼的難道還會互相瞧不起?舞台上也有很多類型,大家都有自己喜歡的,只是個人愛好不同罷了。

:)


感謝題主,提出這麼好的一個問題。先說我的結論:對於話劇,或者其他一些藝術形式,都是需要具有一定審美能力才能接受的。但是對於什麼是美,每個人的經歷不同,看法自然也不一樣。所以欣賞不了,也不一定就是自己審美有問題。或許只是缺乏相關經歷,所以無法在欣賞時做到「移情」罷了。

第一次看《戀愛的犀牛》,也是我第一次接觸話劇的時候,是在大學二年級。對於當時還未對文藝作品開竅的我來說,雖然也看到了校內劇社貼得到處都是的售票海報,也只不過對「戀愛的犀牛」這個偏正短語的搭配感到比較新奇:犀牛又不是人,怎麼會戀愛呢?或許是個「雨季過了,又到了動物交配的季節」之類的科教片吧。直到公演的第一天,我單戀的姑娘在校內網上發布了那句經典的台詞「你是我溫暖的手套,冰冷的啤酒,帶著陽光氣息的襯衫,日復一日的夢想」,並配上現場表演的照片後,我才意識到原來這是一個關於愛情的故事。於是第二天,我早早地買好了票,帶著期待和失落,獨自走進了小劇場,開始了自己的話劇啟蒙。

那是一個炎熱而潮濕的傍晚,空氣里有著副熱帶高氣壓帶來的沉悶。走進劇場時,只有稀稀拉拉的幾個觀眾坐著在玩手機。舞台上沒有開燈,很寂寥的感覺,恰如我彼時的心境。隨意撿了個靠前的位子坐下,靜靜地等著開場。慢慢地,觀眾多了起來,但是並不喧囂。一個沉厚而憂鬱的聲音在背後響起:「黃昏,是我一天中視力最差的時候。一眼望去,滿街都是美女;高樓和街道也變幻了通常的形狀,像在電影里。你就站在樓梯的拐腳,帶著某種清香的味道,有點濕乎乎的,奇怪的氣息。擦身而過的時候,才知道你在哭。事情就在那時候發生了。」燈光亮起,話劇的主角——馬路,就這樣從後排的觀眾席上緩緩起身,慢慢地走到台上。一出充滿了憂傷、煽情、亢奮和歇斯底里的演出就這樣呈現在小小的劇場中,每一位觀眾的眼前。

若干年後回想起來,不光是那個由觀眾席開始的開頭,很多細節都還歷歷在目。大段大段張力十足的文藝台詞、誇張幾近瘋狂的肢體動作、深情而剜心的配樂、最後一幕從天花板傾落到台上的大雨,還有場景切換時忽明忽暗的燈光,這些散落在記憶深處的小碎片逐漸串在一起,具象出當時內心被這場劇所擂出的巨大聲響。我想起當時為那個人淡如菊的姑娘所做的種種傻事——她喜歡鋼琴,我便狂聽馬克西姆;她喜歡汪曾祺,我便翻遍圖書館所有散文;她喜歡吃蛋撻,我跑遍學校方圓十里買來,托她室友交給她······雖然我不曾像馬路那樣與情敵打架,也不可能用綁架的方式來留她在身邊,但是我也曾那樣,真心地愛上一個人。而當你真正愛上一個人的時候,你會不自覺地想要接觸並了解她的一切——她的喜好,她的過往,她的外在與魂靈。她隨便的一句話,就是你的聖旨;她轉身的一個側影,便是你的珍藏。大街上的每個美女,看上去都像是她,但又都比不上她;耳機里每首情歌的歌詞,都沒法完全表達你的心情,卻又都能引起你對她的悸動。

只有擁有過這樣熾烈的感情,你才能夠理解這場劇中「文藝腔調的獨白,或是神經質的舞動,平淡如水的劇情中間還不斷穿插一些跳齣劇情的喜劇表演,講一些自得其樂的段子」。是的,這場劇的敘事方式並不是非常線性,倒敘和插敘的多次運用使得劇情時間線的展現比較凌亂;各種旁逸斜出的看似與劇情無關的舞蹈和段子,也讓人不太明白意在何為;劇情矛盾和衝突的展現,也更多的是通過神經兮兮的對話,而不是其他更具互動效果的表現方式。因為這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表現一個人在陷入愛情時的瘋狂。正如話劇的名字《戀愛的犀牛》——犀牛的視力是很差的,而陷入愛情狂熱中的人,比犀牛更加盲目!

杜拉斯有一句話,很適合作為這場劇的中心思想,「愛之於我,不是肌膚之親,不是一蔬一飯,它是一種不死的慾望,是疲憊生活中的英雄夢想。」祝題主和關注這個題目的每一個人,都能擁有這樣一段噴薄而出的感情,擁有不老不死的夢想。

以上。


並沒有關注到它有多高的評價,但我確實蠻喜歡這部劇。

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台詞打動了我,我以前看莎士比亞,覺得歌德的評價很中肯——說不盡的莎士比亞,就因為那些經典的台詞,它在敘事中不經意的一描述,就講透了人生,它洞悉人性的真相,又以極其典雅的文筆將那些真相寫了出來。

還在這兒,雷歐提斯!上船去,上船去,真好意思!風息在帆頂上,人家都在等著你哩。好,我為你祝福!還有幾句教訓,希望你銘刻在記憶之中:不要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凡事必須三思而行。對人要和氣,可是不要過分狎昵。相知有素的朋友,應該用鋼圈箍在你的靈魂上,可是不要對每一個泛泛的新知濫施你的交情。留心避免和人家爭吵;可是萬一爭端已起,就應該讓對方知道你不是可以輕侮的。傾聽每一個人的意見,可是只對極少數人發表你的意見;接受每一個人的批評,可是保留你自己的判斷。盡你的財力購制貴重的衣服,可是不要炫新立異,必須富麗而不浮艷,因為服裝往往可以表現人格;法國的名流要人,就是在這點上顯得最高尚,與眾不同。不要向人告貸,也不要借錢給人;因為債款放了出去,往往不但丟了本錢,而且還失去了朋友;向人告貸的結果,容易養成因循懶惰的習慣。尤其要緊的,你必須對你自己忠實;正像有了白晝才有黑夜一樣,對自己忠實,才不會對別人欺詐。再會;願我的祝福使這一番話在你的行事中奏效!——《哈姆萊特》

《戀愛的犀牛》也有很多好的台詞,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寫愛情,寫出了愛情的本質,表現出了那種愛一個人愛得死去活來,但是對方卻不愛你的那種卑微的心態,每一個經歷過的人都會感同身受。

如果中世紀,我可以去作一個騎士,把你的名字寫上每一座被征服的城池。如果在沙漠中,我會流盡最後一滴鮮血去滋潤你乾裂的嘴唇。 如果我是天文學家,有一顆星星叫明明。如果我是詩人,所有的聲音只為你歌唱。如果我是法官,你的好惡是我最高的法則。如果我是神父,再沒有比你更好的天堂。如果我是哨兵,你的每一個字都是我的口令。如果我是西楚霸王,我會帶著你臨陣脫逃任由人們恥笑。如果我是殺人如麻的強盜,他們會乞求你來讓我俯首帖耳。

可我什麼也不是。

一個普通人,一個像我這樣的普通的人,我能為你做什麼呢?

相信我,上天會厚待那些勇敢的、堅強的、多情的人。如果你們愛什麼東西,渴望什麼東西,相信我,你就去愛吧、去渴望吧!只要你有足夠強大的願望,你就是不可戰勝的!

過分誇大一個女人和另一個女人之間的差別是一切不如意的根源。

你是甜蜜的,憂傷的,嘴唇上塗抹著新鮮的慾望,你的新鮮和你的慾望把你變得像動物一樣的不可捉摸,像陽光一樣無法逃避,像戲子一般的毫無廉恥,像飢餓一樣冷酷無情。我想給你一個家,做你孩子的父親,給你所有你想要的東西,我想讓你醒來時看見陽光,我想撫摸你的後背,讓你在天空里的翅膀重新長出

我愛你,我真心愛你,我瘋狂地愛你,我向你獻媚,我向你許諾,我海誓山盟,我能怎麼辦。我怎樣才能讓你明白我是如何的愛你?

我在想你呢,我在張著大嘴,厚顏無恥的渴望你,渴望你的頭髮,渴望你的眼睛,渴望你的下巴,你的雙乳,你美妙的腰和肚子,你毛孔散發的氣息,你傷心時絞動的雙手。

讀完這個劇本,會讓人覺得眼前一亮,其實可以寫的東西還是很多,生活永遠也說不完,莎士比亞沒有說完,我們還可以繼續說,只是這個時代缺乏好的藝術家,沒有多少人能把細碎的生活以如此精妙的戲劇形式表現出來,廖一梅做到了。

蘇佩里:可以分享一些你寫小說時快速進入「寫作狀態」的訣竅嗎?

.


當年這部劇若說是先鋒,那是觀眾的幸運,現在還說是先鋒,那是戲劇的悲哀,改開都四十年了,都別說睜眼看世界了,這都是泡在全球化浪潮下了,結果觀眾的眼界還停留在當年的意識里,真正的,尖端的,前沿的,探索的戲劇藝術形式大眾是根本不關心的,他們想要的就是在劇場里屢次三番違反規定拍幾張照片,發個朋友圈然後摘錄幾段簡單明了又故作高深的段子。

和他們說場域設計?視點?不好意思我不懂,我也不想懂,我就想簡單的裝個逼,不可以嗎?

可以,當然可以,但是不懂可以不說,卻偏偏又要附庸風雅,於是一來二去一煽呼,早該被遺忘的,成了永流傳的。

我這裡真的是敬佩陳佩斯先生,他在採訪里明確的說,希望日後人們把他忘了,把他忘了,就說明時代有新的藝術,更好的藝術出現了,如果過了幾十年,還有人不斷提起你,那就是那說明藝術界出問題了。

是啊,誰說現在沒問題呢?


僅代表個人觀點,跟題主交流一下

我只看過郭濤和段奕宏的兩個版本,最近的版本沒看過……我第一次在網上看話劇,就是被人推薦去搜戀愛的犀牛,當時看了郭濤那版,覺得這到底是啥玩意……後來看的劇多了點,又覺得這部戲很好,現在又覺得這個戲沒什麼了,大概是這樣的心裡階段。

我列一下這部戲的優缺點,不知道能不能更清楚的描述一下我的感覺,以及為什麼這部戲喜歡的人說的各種好,不喜歡的人覺得不怎麼樣

優點:誇戀愛的犀牛的人已經基本誇遍了,台詞文藝,超級文藝,尤其是描述愛情的台詞,很容易擊中文青或者偽文青的心。有些段子,也就是逗觀眾笑的成分,讓這部戲顯得貼地氣一點,不是那麼高聳入雲的文藝。舞美(燈光音響道具)讓人有視覺衝擊感和刺激感,感官上的衝擊很大,震撼人心。大量的意識流和布萊希特派系的手法,多種多樣的舞台表現形式,這個肯定會讓有些觀劇基礎,或者是接受能力強的人覺得耳目一新,眼前一亮。

缺點:故事情節極其簡單,幾乎沒什麼故事可言,全靠各種文藝台詞和形式上的表演撐場面。有段子,但是段子並不那麼好笑,有出格的台詞但是顯得有些刻意。意識流先鋒派布萊希特的那些東西,對於有些人並不容易接受,對於有些人而言並不覺得很好,對於有些人而言並不覺得很高級。整體而言形式大於了內容。

總結起來,這部戲的孟京輝標籤很明顯,簡化而言,喜歡的人喜歡這種台詞和戲劇形式,而討厭的人覺得形式大過了內容。而且,這部戲中所用的大量意識流手法,在九幾年看來是先鋒派,所以很是轟動,成為了經典,但是發展到現在,這個手法很常見了,並不是很先鋒了之後,除了在舞美上面下功夫之外沒什麼太多辦法,所以當形式不先鋒了之後,故事上面的短板便暴露的非常明顯,導致現在看起來是用一個不新穎的手法弄了一個極其簡單的故事。造成了人們不理解為什麼這部戲會有如此高的評價的一個原因。

所以說,這部戲很好,但要放在那個年代來看,台詞很好,形式極其新穎,突破傳統之作,但是到了現在,形式不新穎之後,只剩下了大家誇的最多的文藝台詞了,當然還有一部分是人云亦云的叫好和為了博人眼球的叫罵。所以不能以現在的眼光來單純看待這部戲,就像現在一個初中生就知道牛頓第一定律,但是我們不能否認牛頓的偉大一樣。

僅僅個人觀點,也希望與更多人交流


題主寫了這麼大段的分析,還硬說自己逼格低,未免過謙了。

我是幾年前看的,出於一種體驗和附庸風雅的目的,花了十倍於電影的錢體驗了一把。

最直接的收穫是:後來有一天和老爸看動物世界之類的節目,旁白說白犀牛快滅絕了,我隨口補充到:犀牛有五種,黑犀牛,白犀牛,印度犀,蘇門答臘犀和爪哇犀,十年前白犀牛數量不算少,如今竟然快絕種了,真是造孽。不大不小裝了個b。父皇非常意外地看我:小子竟如此博學?我心想那可不,花四百塊錢看犀牛飼養員話嘮了三個小時。

這部劇之所以那麼受追捧,一是廖老師的台詞夠文藝夠氣質,二是演員有張力而且很賣命,蜂巢劇場的舞台效果也很出色。但我想最重要的,是人物的那種偏執,那種不管不顧,不要明天,不想後果的狂野。

曾幾何時我們也曾熱血,為了愛情,為了一個人可以拋開一切,不管過去將來,不管眾口鑠金,不管投入和回報。

然而世事滄桑,歲月不再,我們學會把柔軟的內心裝進保護殼裡,試探著兩人的界線,計算著值得不值得,謹慎地投資一段關係,權衡著感情之外的各方面條件,雖然彼此近在眼前,但目光之間的距離彷彿遠隔千里萬里。

這時,舞台上的偏執甚至瘋狂,才那麼讓我嫉妒。才讓我懂得,愛上一個人,是我做過的最好的事情,哪怕痛徹心扉,也算真正地活過。

「你是我溫暖的手套,

冰冷的啤酒,

帶著太陽光氣息的襯衫,

日復一日的夢想。

你是純潔的,天真的,玻璃一樣的

你是純潔的,天真的,水流一樣的

你是純潔的,天真的,什麼也改變不了

陽光穿過你,卻改變了自己的方向。」

孟導鎮樓


作為一個對所謂先鋒戲劇,實驗戲劇等一系列完全不感興趣的人,我想給題主的描述打call。

不得不說,單把戀犀的台詞拿出來,那些大段獨白放在話劇以外也是能看的,就像高票說的一樣,可摘抄。

同樣,後來的琥珀、柔軟。劇情同樣某種意義上無厘頭,但語言都是很簡單的。

這個戲誕生於世紀之交,在這之前,並沒有大火的,面對市場的所謂先鋒話劇(跟高票說的一樣,戀犀並不深奧,只是把形式做足了),一出則為孤品。之前的先鋒戲,你只要看過劇本,就知道,這些戲是很難火起來的。

其實這個戲最火的還並不是在市場,而是高校,幾乎所有的高校話劇社都排練過戀犀,有的新生場不知道演過多少次,這個戲對於新手而言,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對白能夠讓他們產生自己也是個搞藝術的錯覺。

相反,後來的孟京輝的琥珀,能看很多了。

最後夾帶一點私貨吧。戀犀這類戲其實對學生搞話劇影響並不完全是正面的,當他們產生自己也是藝術家的錯覺後,寫劇本時也會青睞這種形式大於內容的東西,或者說掩蓋自己編劇能力的不足,這樣很多所謂學生原創先鋒話劇,就在毫無內容,無所謂人物、劇情、線索的基礎上開始了一場場無聊的詩朗誦。


因為中國觀眾欣賞水平低,話劇圈子小,學院派掌握話語權,於是硬把一個用華麗外衣糟粕吹成了神作。這個作品說白了就是孟京輝兩口子借鑒了點兒西方比較新穎的表現形式,外加自己編寫的聽起來很文藝的台詞,把一個原本很一般很狗血的愛情故事弄得雲里霧裡的。中國觀眾有一個尿性,就是看不懂的東西不敢輕易評價,於是方便了偽文青的過度解讀,這節奏帶起來以後,孟京輝順勢大肆炒作,這個爛劇就火了。你別在乎那些偽文青的評價,自己仔細思考一下,這個劇的故事是不是亂七八糟毫無邏輯,表達的內涵其實不過是無病呻吟,表現形式看起來新穎不過是外國人玩剩下的,台詞雖然文藝可其實矯揉造作,毒雞湯滿滿,而笑點更是低俗low爆。還愛情聖經,我看是個屁!


前段時間批評當代藝術,一群人受不了,說什麼反智呀無腦呀。現在戀愛的犀牛被拿出來當靶子了,到有點兒眾人推牆倒的意思。

高票答案的那些什麼敘事不完整呀,玩兒先鋒技巧玩爛了呀,用先鋒的外衣包裹爛俗愛情故事呀之類的論調。完全可以用在《大話西遊》上呀,但是大話西遊現在還是解構主義的經典吧?

說起受眾來,這個話題才正兒八經靠譜了,當年神吹戀愛的犀牛的觀眾們,的確是中國第一代小資。但是當年神吹大話西遊的是不是第一代沒有了包分配製度的大學生呢?現在的當代藝術神吹者們是不是受教育良好的頂級精英及精英二代呢?他們之間有等級之分嗎?其實是有的。但是咱們的權貴三代貴族們才在哥倫比亞念碩士。

我們讚美作品的時候往往會神話作者。但實際上真正起作用的其實是消費者,是這些受眾。這些受眾的話語權決定了作品是不是能夠留在史冊。

戀愛的犀牛之所以能有現在的地位,它的受眾功不可沒,說點不好聽的,那些小資們,當時真的就是中國最高的審美群體,他們的趣味就是當時文藝最正確的趣味。稍後一點兒的大話西遊同樣是因為受眾的力量。但是,這是不是意味著咱們現在牛逼起來了,可以不把戀愛的犀牛當經典了呢?告訴你!來不及了。

我們通常把文化結果當原因。比如李白杜甫是因為牛逼所以留下來了。民國七大腕兒是因為牛逼所以留下來了。但事實是因為他們留下來所以才牛逼了。各個時代淘了多少沙子才留下來那麼一些些結果。明清小說現在能找到文本的都有數萬種。可想而知四大名著是怎麼競爭出來的。

說這些是想說,戀愛的犀牛已經經過了淘洗,它現在已經是一個文化結果了。至少拿我們這幾十年當尺子來衡量。不信你們隨便找個人問問當代戲劇話劇,他能說出來的也就戀愛的犀牛了。要不你把這個領域遮住,你只要說,它就是經典。

但是你實在噁心,覺得它不能代表你的時代,放心。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宋朝沒有詩?明清沒有詞?

咱們這個時代最後留下的可能也就是電影和遊戲了。放心吧!


作為萬千個給予它高評價的人之一,就我自己而言是這樣:

1.我喜歡郝蕾、喜歡段奕宏;

2.台詞寫得我確實很喜歡;

3.那種奮不顧身的感情曾經經歷過,能引起我強烈的共鳴。

我看有的回答說「這就是無病呻吟」,說實話,我冷靜理智地時候看它也覺得很誇張,但是回憶自己曾經的經歷,其中有段時間的確是肝腸寸斷,劇中的台詞每一句都可以表達我當時的心情和想法。而且話劇本身就需要一種爆發力和渲染力,需要更誇張一些的表達。

附上曾經收藏的台詞:

1.忘掉她,忘掉她就可以不必再忍受,忘掉她就可以不必再痛苦。忘掉她,忘掉你沒有的東西,忘掉別人有的東西,忘掉你失去和以後不能得到的東西,忘掉仇恨,忘掉屈辱,忘掉愛情,像犀牛忘掉草原,像水鳥忘掉湖泊,像地獄裡的人忘掉天堂,像截肢的人忘掉自己曾快步如飛,像落葉忘掉風,像圖拉忘掉母犀牛。忘掉是一般人能做的唯一的事,但是我決定不忘掉她。

2.我想給你一切,可我一無所有。 我想為你放棄一切,可我又沒有什麼可以放棄。 錢、地位、榮耀,我僅有的那一點點自尊沒有這些東西裝點也就不值一提。 如果是中世紀,我可以去做一個騎士,把你的名字寫上每一座被征服的城池。 如果在沙漠中,我會流盡最後一滴鮮血去滋潤你乾裂的嘴唇。 如果我是天文學家,有一顆星星會叫做明明; 如果我是詩人,所有的聲音都只為你歌唱; 如果我是法官,你的好惡就是我最高的法則; 如果我是神父,再沒有比你更好的天堂; 如果我是個哨兵,你的每一個字都是我的口令; 如果我是殺人如麻的強盜,他們會祈求你來讓我俯首帖耳; 如果我是西楚霸王,我會帶著你臨陣脫逃任由人們恥笑! 可我什麼也不是。一個普通人,一個像我這樣普通的人,我能為你做什麼呢?

3.你永遠不知道,

你是我渴望已久的晴天,

你是我猝不及防的暴雨。

你永遠不知道,

你是我難以忍受的飢餓,

你是我賴以呼吸的空氣。

你永遠不知道,我的愛人,

你也許永遠不會知道……

你是不同的,唯一的,柔軟的,乾淨的,天空一樣的,

你是我溫暖的手套,冰冷的啤酒,

帶著陽光味道的襯衫,日復一日的夢想。

你是純潔的,天真的,玻璃一樣的,

什麼也污染不了,什麼也改變不了,

陽光通過你,卻改變了自己的方向。

我的愛人,我的愛人,我的愛人……

4.黃昏是我一天中視力最差的時候,一眼望去滿街都是美女,高樓和街道也變幻了通常的形狀,像在電影里……你就站在樓梯的拐角,帶著某種清香的味道,有點濕乎乎的,奇怪的氣息,擦身而過的時候,才知道你在哭。事情就在那時候發生了。

5.我有個朋友牙刷,他要我相信我只是處在發情期,像圖拉在非洲草原時那樣,但我知道不是。你是不同的,唯一的,柔軟的,乾淨的,天空一樣的,我的明明,我怎麼樣才能讓你明白?你是我溫暖的手套,冰冷的啤酒,帶著陽光味道的襯衫,日復一日的夢想。

6.你是甜蜜的,憂傷的,嘴唇上塗抹著新鮮的慾望,你的新鮮和你的慾望把你變得像動物一樣的不可捉摸,像陽光一樣無法逃避,像戲子一般的毫無廉恥,像飢餓一樣冷酷無情。

7.我想給你一個家,做你孩子的父親,給你所有你想要的東西,我想讓你醒來時看見陽光,我想撫摸你的後背,讓你在天空里的翅膀重新長出。你感覺不到我的渴望是怎樣的向你湧來,爬上你的腳背,淹沒你的雙腿,要把你徹底的吞沒嗎?我在想你呢,我在張著大嘴,厚顏無恥的渴望你,渴望你的頭髮,渴望你的眼睛,渴望你的下巴,你的雙乳,你美妙的腰和肚子,你毛孔散發的氣息,你傷心時絞動的雙手。

8.你有一張天使的臉和婊子的心腸。我愛你,我真心愛你,我瘋狂地愛你,我向你獻媚,我向你許諾,我海誓山盟,我能怎麼辦。我怎樣才能讓你明白我是如何的愛你?我默默地忍受,飲泣而眠?我高聲喊叫,聲嘶力竭?我對著鏡子痛罵自己?我衝進你的辦公室把你推倒在地?我上大學,我讀博士,當一個作家?我為你自暴自棄,從此被人憐憫?我走進精神病院,我愛你愛崩潰了?愛瘋了?還是我在你窗下自殺?

——————————————————

想再附一句話:

愛情是一種本能,要麼第一次就會,要麼就一輩子也不會。《霍亂時期的愛情》


一年多以前主持一場舞台劇大賽,做準備工作時在網上找了這劇,郭濤版的,看完了全程,然後在大賽綵排和正式表演過程中看了三次左右現場。

決賽那天,這台劇拿到了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

首先不得不說,看現場和看視頻真的會有差距的,即使我看的比賽現場版是非專業的學生排的劇,但是看過現場版之後再回去看視頻真的感覺又不同了。

會喜歡這場劇,感性來講是因為在觀看的過程中這個劇可以強烈的引起我的情感共鳴,而且看的非常的暢快過癮。

理性的分析,首先打動人的是演員的張力、感染力,馬路這個角色可以說並不算很難把握,但是情感的代入是極強的,比賽中飾演馬路的男同學在比賽結束後的一段時間都沉浸在馬路這個角色中無法自拔,甚至和自己已經同居了的女友分手去追求劇中飾演明明的女同學(雖然這個學長人不錯,但是不能阻止我因此認為他渣。)

其次,我喜歡那些被很多人認為不知所謂的、附庸風雅的台詞。不知所謂嗎?我能從中直觀的感受到狂熱,感受到一個人在愛到瘋狂時該有的情感,一個追逐心中白月光許久卻始終觸摸不到的人,心中絕望的吶喊。雖然我不知道能寫出這樣台詞的人,他是否經歷過這樣的狂熱。

我喜歡從各類形式的藝術作品中感受別樣的人生,所以這樣的一台能讓我們體會生活中或許不會經歷的狂熱愛情的劇,我喜歡,也會有很多人喜歡。


因為演員演得好啊,說實在的我也一點都不喜歡這種神經病話劇。2000年之後的中國話劇,評價最高和影響力最大的應該是【我在天堂等你】,這部確實是好,非常好


最近半年看了孟京輝工作室的三部劇,分別是《年輕的野獸》《戀愛的犀牛》《九又二分之一愛情》。

我是一個看電影時特別注重邏輯的人,所以真的對這些戲劇無感。看下來幾個最大的感受就是,

第一,表演真的很不容易,那麼局限的舞台上,那麼多不同場景的表現,而且切換很快,上一幕還是一堆人在嘻嘻哈哈,下一幕可能就是男女主深情憂鬱。特別要提《九又二十分一愛情》黃湘麗接近兩個小時的個人表演,難度非常高。

第二,戲劇的表演時長一般在兩個小時之內,和電影差不多,但是沒有電影那麼多表現形式,要依靠大量旁白式的台詞。而且因為內容的先鋒性、現代性,都是很小眾,甚至極端的情感,傳達的效率就很低,普通人看來就覺得蛋疼。

第三,也是最大的感覺,就是劇本的不協調。比如戀愛的犀牛裡面充斥著東北味的刻意搞笑,而且這麼多年過去了,段子雖然是更新的,但總是落後於互聯網的。再其次,這三個劇本你統統能讀出它的西式文化背景,給人感覺是這個故事和你熟悉的環境格格不入,但是和演員的表演一結合,就特別突兀、奇怪。

說了很多自己的感想,答非所問,抱歉了。。。


你得看他誕生的年代和行業背景,在1999年,確實很牛逼的,有空再填坑。。


當你說出「雷雨」和「茶館」的時候,在另一些人們眼裡「等待戈多」已經算過時了,而「戀愛的犀牛」是繼「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之後,相對成功甚至難再超越的中文話劇經典。

以其人之道,我來對你斷章取義一下:

當你覺得:

傳統印象中話劇應該具備一定的戲劇衝突的故事性,才能引人入勝。而《犀牛》里或是文藝腔調的獨白,或是神經質的舞動,平淡如水的劇情中間還不斷穿插一些跳齣劇情的喜劇表演,講一些自得其樂的段子。

的時候,你對「戲劇」的理解貌似還建立在元雜劇的起承轉合觀念之下。就像攝影術的普及改變了繪畫的寫實意義,卻總有人硬要揪著一幅現代繪畫「畫得不像照片」來說事。就像我年邁的父母都會用微信群聊和發朋友圈了,卻總有人還在發簡訊和彩信。

Coronation of Napoleon, December 2, 1804, Jacques-Louis David (completed 1808)

Henri Matisse 1909 Oil on canvas 259.7 cm × 390.1 cm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City

你認為:

這分明就是一個略有文藝氣質的犀牛飼養員愛上女鄰居的簡單故事,但感覺整體表演並沒有遵守嚴肅敘事的形式,偏執瘋狂前衛的更傾向於是打著話劇為幌子,在舞台上演一出行為藝術+詩朗誦+笑話段子的雜亂表演。讓人無法接受這是一部認真講故事的話劇。

看劇時總能聽見後面幾排有觀眾突然說話發表觀點:「喲這怎麼演著演著就開始唱歌了?」「原地跑步傻不傻啊」「你看他手裡拿的信上沒寫字!太假了!」「真哭啊?眼藥水吧」。

你期待的其實是「直白」「單線」「平鋪」式的藝術語言。稍有「象徵」「隱喻」「非線性」等藝術語言,你就覺得這是「行為藝術」了。

當然,你並不知道真正的「行為藝術」是什麼。

這很直白,很符合你的要求呢。

你也不會想給你老家的大伯二叔三姨介紹《狗鎮》的藝術成就吧。

當你覺得:

燈光陰森,音樂讓人不寒而慄,女主角被莫名其妙的蒙著眼綁在椅子上的時候,差點嚇尿的感受。

我不知道你看 SNM 的時候會是什麼反應?然而你似乎又說

我知道自己才疏學淺,但實在不理解為何網上對此劇的評價卻甚高。捧為愛情聖經,讓我深感不解。這是我讀再多書,看再多話劇也是無法理解的困惑。

其實,如果你真的多讀些書,多看些好的文藝作品,說不定就慢慢理解了呢。

這分明就是一個略有文藝氣質的犀牛飼養員愛上女鄰居的簡單故事

「雷雨」不就是某劇的中華版么。

「仲夏夜之夢」不就是 A 追 B,B 追 C,C 追 D 么。

我懶得反覆強調一個作品的地位,當年的先鋒話劇,遇上了今天的愣頭青觀眾。

最後,我可沒說我喜歡這部戲。但它的地位是在那的,沒什麼難理解的。

@黃繼新 贊的那個 @燭台犬 的回答引用的書里說的情況,00-10年確實是這樣。後來就不是了。觀眾也在成長,今天這屆觀眾真不如從前。


如題。它是先鋒話劇。看多了深刻的話劇像俄狄浦斯王雷雨北京人,也會尋求變化。畢竟社會時代是發展的,動蕩的年代會有揭露社會現實和振奮人心的話劇出現,而以我們現在生活節奏,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世界觀價值觀愛情觀在當今對話劇的影響,驅生了話劇各種變化。孟京輝導演,李伯男導演等等都是新時代話劇的代表。其實講這麼多,關鍵還得是觀眾口味。喜歡的不用解釋,不喜歡的解釋也沒用。以上。


我也覺得欣賞不能 倆神精病的愛情悲劇


首先 這種先鋒話劇得到如此高的評價是什麼意思 看傳統話劇就可以覺得先鋒話劇很low嗎 再次一個劇你覺得難看我覺得好看是有多正常 你覺得不好看就不要看 為什麼要質疑別人覺得好看就是偽文藝沒品位 看到自己不喜歡的別人喜歡就要質疑別人麻煩先問問自己哪來的優越感 再其次說會戀愛的犀牛本身我就是喜歡台詞所以喜歡這部劇關你什麼事 管好自己不要有莫名的優越好嗎 看個劇都那麼多戲你怎麼不自己去演


推薦閱讀:

如何欣賞話劇戀愛的犀牛?還有哪些精彩的話劇?
《戀愛的犀牛》中那段黃昏的台詞為什麼經典,它的作用是什麼?
為什麼《戀愛的犀牛》中「你有一張天使的臉和婊子的心腸」可以用來表達愛情?
《戀愛的犀牛》里你最喜歡的台詞是哪句?

TAG:導演 | 話劇 | 戲劇 | 演技 | 戀愛的犀牛話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