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川士人集團是否更偏向法家?
發現三國一個伏線就是潁川士人雖然出身豪門但大多有法家家風,陳,鍾,荀都曾主張恢復肉刑,而孔融嚴厲反對,這是否背後是儒法之爭?
和儒法無關,只是潁川地域使然
潁川地處中原,故韓之地,深受法家思想影響,【士有申子、韓非,刻害餘烈,高仕宦,好文法,民以貪遴爭訟生分為失】,故而潁川豪族的家學除了經學傳承之外,多兼精律法,典例如潁川郭氏、潁川鍾氏。
原來是題主想自問自答
推銷那一套漏洞百出的觀點
一句話能說明白的事情
先明確一件事,西漢董仲舒以後只有儒,沒有那麼多派別了。
雖然有很多人的作品依然被歸類到百家之中,但不代表他們本人就是屬於那個派別。比如東漢崔寔的著作正論,被列為法家典籍,但不代表崔寔是法家。崔氏世有美才,兼以沉淪典籍,遂為儒家文林。(崔寔)以病徵,拜議郎,復與諸儒博士共雜定五經。蔣濟,仲長統,應劭也有著作被列雜家,桓范也有著作被列法家。但不代表他們本人是雜家或者法家。所謂肉刑,也和法家無關。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劉邦入咸陽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和墨者之法相通,難不成就說劉邦是墨家么?
諸子思想也在很多相通之處。但不代表有相同就是相等,諸子百家,看的是核心思想。法家核心,法術勢,全是御下管理之術。肉刑與否,看似和法有關。但是法家中的法講究的是自君王以下,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很重要的就是刑無等級。而曹魏時的八議明顯違背刑無等級的要求。與法的核心觀念有差異。縱然恢復肉刑,八議的存在也不可能有刑無等級。肉刑議論只是單純的在於法律實施輕重上的一個討論。如果支持肉刑就演算法家的話,「三王肉刑揆漸加,應世黠巧奸偽多。」根據這話要不要把三王也算進法家呢?
————————————————————————
更新一段話,不想多說了,孝惠、高後時,公卿皆武力功臣。孝文時頗登用,然孝文本好刑名之言。廢肉刑的是漢文帝,好刑名之言的也是漢文帝。刑名之言即法家之言。漢文帝好法家之言卻廢了肉刑。我再說一次,肉刑不肉刑和法家不法家無關。在另一篇回答「為什麼陳壽說諸葛亮的「嚴刑」?」寫了下面的東西:
另外一點,就是「嚴刑峻法」這個觀點,在東漢末到三國時期,其實並不必然是壞事。
在東漢,不少政論作品都提出了重視「刑罰」或相類的觀點,在王符的《潛夫論》有專篇「述赦」;荀悅《申鑒》時事篇,在二十一個要點內,就有四項與刑罰有關,分別為「五曰生刑而死者,但加肉刑」,「六曰德刑並用」「七曰避讎有科」「十七曰禁數赦令」;徐幹《中論》亦有「賞罰」專篇;崔寔《政論》有「今既不能純法八世,故宜參以霸政,則宜重賞深罰以御之,明著法術以檢之」之語;仲長統《昌言》亦有復肉刑之議。凡此種種,可見漢末之世,社會輿論是有種崇尚嚴刑峻法的傾向。
那麼上面這堆人都是法家嗎?當然不是
漢代自獨尊儒術以後,一直是王霸雜之,主體只有儒學。
上世紀倡議的「儒法之爭」,不過是政治影響學術的集體沉淪...若到今天還不知警醒...
不務正業強答一發。
有句老話叫做,「漢承秦制」。
劉邦「約法三章」只是初入秦地的臨時措施,漢家統治故秦地用的還是秦法。這一點有漢初的出土簡牘可證。也是學界共識了,就不報菜名了。
也就是說,兩漢的大多數人其實是生在「秦法」(修改版)的環境下。後來又有「儒吏合流」,你說誰是法家,我跟你講,滿地的「法家」。比如諸葛亮在蜀地使用「嚴刑峻法」,就僅僅是個政策抉擇,不會當作「儒法之爭」。
再論,「諸子百家」吧。
我前幾天讀魯西奇先生的書時看到一個說法,中國的秘密社會其實就建立在師徒的擬制性血親關係上。
胡寶國先生也說過,兩漢的學術單位是「家」,《史記》是父子相繼,《漢書》雖然都說班固寫得,但其實也是一大家子相繼。
先秦學術也若是,我們說「諸子」,也是「諸子」開學在上,血親與門徒相繼於後,漸成一大學派。
去年以來,我開始深讀《史記》,有人談起司馬談的學術貢獻,指出《論六家要旨》對先秦學術的總結梳理,後至劉向、班固集大成「諸子百家」一說。說的就是《漢書藝文志》。
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所說所理解的「諸子百家」更多的是學術史上的概念總結。
戰國以來就未必分得那麼清,荀夫子的兩位高徒就進了「法家」,儒家在漢初就把陰陽家的手段學過來了,始皇帝「焚書坑儒」之前可請了不少儒生當博士。
有人認為,「諸子」之亡亡於「獨尊儒術」。
突然想起《漢書藝文志》有一條,
漢興,張良、韓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刪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
你說這兩位這麼一搞,哪家兵家還混的下去。
再比如,劉向校《戰國策》,縱橫家拿什麼玩?
漢代的幾次學術整理,其實起到一個作用,變「家」學為「官學」。而新產生的家學必然與兩漢時期儒法合流的社會政治環境脫離不開。
嘮嘮叨叨一大堆,感覺沒答上題。
真正切題的是匿名答主的,
故而潁川豪族的家學除了經學傳承之外,多兼精律法,典例如潁川郭氏、潁川鍾氏。
至於展開來詳細講,我還是多讀書吧。
就這樣。
再一翻,原來題主是精衛鳥這個法西斯智障。
怪不得問出這麼蠢的問題,算我白打那麼多字。
不請自來,鬼扯兩句。有這種想法不能代表就是這個派別的。這就跟近代有人喜歡給人劃分他是什麼主義一樣。儒家歷史上經歷了幾次大的變化,法家也不是一開始的法家了。所以類比戰國時期的儒家法家之爭,不合適;如果說後世的觀點,中國有句話叫「亂世用重典」,難道全中國都是法家的?
儒家誕生於孔子,傳到孟子的時候,據說已經是分成八個派別了,跟孟子同時代的荀子,跟孟子的觀點基本相反,比如人性的善惡。所以荀子的兩個學生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李斯和韓非子。到董仲舒的時期,儒家已經是經過他改良的了,什麼天人感應,應該是屬於陰陽家之類的觀點。到了後世,儒家更是在歷代帝王的有意改造,最後成了儒教。個人觀點,經歷了一次王莽之亂,傳統的儒家的很多信仰都崩潰了,比如禪讓還有這麼玩的?難道是印證了韓非子所說的「堯幽囚舜野死」?井田制也玩不下去了。說後世是某種儒法合流,還是變種的合流更合適。不是漢武帝的曾孫,還是曾曾孫?漢宣帝當年就跟自己兒子太子說不要跟那些儒生一天到晚混在一起,給他們洗腦了,皇帝從來就是外儒內法。
說完儒家,再說法家。現在很多人對於法家有個誤解,認為只要是嚴刑峻法,搞法西斯、轉至那一套就是法家。法這個意思最早是變法的意思。戰國各國諸侯面臨日益嚴重的國際競爭,都開始進行變法,其中有變法徹底的,也有不徹底的。比如在兵家排名在孫子之後的吳起,很多人不知道他,一生打仗九十幾場,七八十場是勝利,剩下來是休兵和談,沒一場敗仗。這麼牛a的人應該是兵家的,怎麼會在法家人物里也出現了呢?因為他先在魏國進行改革,後來被排擠;後來到楚國改革,最後得罪人,被亂箭射死。楚國的改革算是失敗了。後來又有所謂的李俚變法(法家重要的一派人物),同時期的秦國商鞅(法家另一派重要人物),還有一派代表人物是誰記不起了。到了戰國末年,結巴王子韓非師承荀子後,結合國際實踐,終成為法家所謂的集大成者,至少是理論上,法家全面成型,形成了所謂的「法術勢」集合體理論。大家現在理解的嚴刑峻法就是其中這個法,商鞅為代表;現在所謂的帝王權術,就是術,以李俚為代表,還有一個勢,我也解釋不清,姑且就當做是皇帝不怒自威的威嚴,讓人不敢越雷池。
戰國時期還沒有形成後來發達的官僚體系,算是各展所長,到後來官僚體系已經是整個帝國或皇權的伴生或利益共同體,不管是儒家說教,還是法術勢,哪一個有用,能維護帝國,就用哪個。當然儒家強調的天下觀,還起到不少作用,特別在亂世,但也不能說法家就沒有。
沒有分析潁川集團,抱歉!但我不知道他們內心到底怎麼想的。
估計題主對法家的『法『有誤解。法的本質應該是『辦法『的法,並不是一定要嚴刑峻法的。只不過當時環境而已,亂世用重典。
儒家的旗幟,法家的手段。
實際上東漢末年有兩個非主流學派,就是潁川士人集團和襄陽隱士集團,前者就是荀彧,陳群,鍾繇這類人,後者就是諸葛亮,龐統,司馬徽這類人,這兩個集團直接掀起了東漢末年的幾場大戰。
跟他們對立的就是劉表和袁紹這批儒學名門,有人說,很難看出一個人的儒法傾向,其實很容易判斷,一是這個人對地方豪族的態度,二是這個人對廢長立幼的態度,儒家的特點就是講求封建主義,所以往往偏向於幼子而不是長子,同時懷柔地方豪族,比如劉表就是典型的儒家政權,劉表政權從頭到位都依賴蒯,蔡等豪族,且劉表廢長立幼,因為他更專註於兒子間的平等,而諸葛亮和劉備治理巴蜀跟劉表治荊州比起來明顯法家氣息濃厚,一是諸葛亮根本不重用益州豪族,二是劉封不僅不被立而直接被殺了,所以襄陽走出來的諸葛亮是典型的法家名士。
袁紹之所以廢長立幼加註重兒子們的平等,就跟查理曼大帝分封兒子們以至於分裂法蘭克一樣,這不是無知,而是一種傳統主義。而劉表不用司馬徽等隱士的真正原因也是劉表政權的階級性質,使得劉表的高級幕僚多是貴族出身,而諸葛亮「臣本布衣」,司馬徽田奴之屬,劉表跟他們本來就談不攏。
有很多人說肉刑之爭不是儒法鬥爭,但我認為不然,我認為不僅肉刑是儒法之爭,曹操幕僚對袁紹的態度也能看出他們的傾向,比如官渡之前孔融明確指出袁紹不可敵,荀彧反駁說袁紹法令不行,其實根本原因是孔融是儒學世家,荀彧更偏向法家一點,所以孔融不是很討厭袁紹,而肉刑之爭荀彧和孔融又是對立面,當時儒學出身的王家就明顯反對恢復肉刑。
我之前說的潁川派和襄陽派最後的繼承者鍾會和姜維奇妙地站在了一起,其實之前有一件事,魏諷謀反案件,很多人沒注意到魏諷背後的勢力就是司馬徽襄陽隱士和那些法家名士的聯合,比如王粲家族,曾被劉表冷落,還有劉廙,劉廙跟司馬徽關係密切,他也和劉表關係很差,我一直覺得潁川的這些法家豪門對蜀漢有一種同情的態度,陳群和鍾繇是明確參與到魏諷事件中的,鍾繇還因此被貶官。
推薦閱讀:
※東漢末年的黨錮事件,對三國亂世有多少影響?
※三國時的陽平關到底叫什麼?
※三國演義中司馬徽和司馬懿有沒有什麼關係?
※三國時期的高順是否被低估,誰能還原真實的高順?
※如何評價三國六大家族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