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的學習過程遇到公式推導是不是大部分時候都可以當做黑盒跳過?待需要時再深入研究?
提示:很多人還是沒有理解我問的重點,重點在於學習的次序。
---------------------------------------------------------------------------------
在理工類學習過程中大家想必可以看到很多公式推導,或者技術的細節,其中有不少內容非常複雜,可能需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然而其結論卻非常簡單,是否可以在學習過程中先粗枝大葉的將公式推導類的內容跳過,只當做黑盒,了解其用途原理即可,這樣可以更好的了解宏觀的知識結構,以後有需要可以深入研究。
補充一點,大家關於打開黑盒的重要性講的比較清楚了,我想問問打開的順序和時機,先了解宏觀知識結構還是先了解技術細節,其實這是一個矛盾,因為細節不清楚影響宏觀結構的理解,宏觀結構的不理解也會制約對公式的理解。
+
理工科的「學習過程」遇到公式推導「大部分」時候都不應該當黑盒跳過,而是應該克服技術薄弱環節,了解細節。
只有少部分可以跳過,等以後有用再研究,道理以前其他場合說過,歸根結底是解析運算的伎倆其實很有限,絕大部分的問題的招數就那幾樣。大部分時候的問題反而是無法解析推導出來。
謝謝邀請+不具備可操作性的觀點很容易成為正確的廢話。
黑箱全都不打開,會嚴重影響對知識的理解,自然不行。黑箱全都打開,幾乎不可能完成。因此,必然有很多黑箱要打開,很多黑箱不需要打開。
以上就是不具備可操作性的正確的廢話。
關鍵是,怎麼分辨一個黑箱,是不是應該被打開。
依我拙見,這取決於:
1,這個公式在體系中的重要程度
2,這個公式所處的abstract layer,和你所工作的abstract layer之間的距離。
3,對推導過程的理解是否會影響對公式背後的science的理解。
第一條想來不必多說。對於核心的公式與知識,只要不是那種及其複雜的,都是應該打開黑盒看一看的。
第二條,就要先說一下abstract layer。人類發展這麼久,知識積累這麼多,abstract layer就是一種重要的組織這些知識的形式。從底層,到應用,到應用的應用,一層一層下來,就是一個一個abstract layers,有點類似於計算機里的encapsulation。舉個栗子,量子力學-量子化學-熒光材料-熒光探針-生物成像-成像的生物學解釋。上一層對於下一層來說,理論上是可以當做黑盒處理的。
但實際上不是這樣的。不管工作在哪一層,總會或多或少涉及一些隔壁層的知識,或者會和隔壁層的人有合作。如果把隔壁的知識完全當做黑盒,那必然會對學習、研究、交流產生負面影響。因為黑盒往往不是理想黑盒,很多時候都會掩蓋一些細節信息。
對公式也是這樣。如果公式的推導所處的abstract layer就在你的隔壁,那最好還是了解一下。如果相去甚遠,那黑盒就黑盒吧。
第三條。就我個人體驗而言,一個公式帶給你的,最重要的不是這個公式能算出來什麼,而是這個公式能帶給你一個什麼樣的sense,一個對公式所描述模型的認知。實際工作中,公式的計算任務很多時候可以由機器代勞,但是暫時來講,公式給你的,對模型,和模型背後的science的理解,是機器無法代勞的。
比如最簡單的,理想氣體模型下的分子動能計算。
這個公式是從理想氣體模型來的,其推導的一些假設,直接涉及到了理想氣體模型的一些重要部分。可以說,理解這個推導和不理解這個推導,會直接影響對理想氣體模型的認識。這種時候,就應該打開黑箱看一看。
能力所及,黑箱還是盡量打開看一看。關鍵就在於,大部分黑箱並不是理想黑箱,真的可以做到你不用管裡面的,直接用就好。公式大家都能背下來,但對一些關鍵黑箱的理解,則構成了競爭力的一個重要部分。
謝邀,不過真的是學渣一個。我個人比較喜歡多學幾遍。第一遍一口氣讀下來,只了解這本書的整體結構框架,對於知識體系有一個整體的了解。第二遍仔細學,深入細節,認真掌握知識。然後可以看點別的講類似知識的書,再回過頭來學第三遍,可能會有特殊的收穫。
我這幾年科研的經驗就是:如果哪個地方你不懂或者推導過程不清楚,總有一天你會被迫去弄懂它,當然我說的是高能物理理論
可以的。
例如代數經常會有看不懂證明的情況,那找一些例子會幫助理解。例如如果一下不能理解為毛n階多項式在F上的分裂域E會有[E:F]≤n!,那就找一個具體的,例如Q上x3-2的分裂域,跟著證明的思路操作一遍。西羅定理的證明也比較麻煩,但如果先用它處理幾個有限群的分類,就會有很好的把握了。但數學的宏觀把握可以說是為證明服務的,有些工科確實不重視證明,例如偽化生。。
一面紙,甩一堆不明所以的定理,然後舉例應用,我高中競賽的時候反正看的一臉懵逼。後來我看到這本書,才感覺看到了人生的意義,生命的精彩。不好意思拿錯了,是這本可以看到《結構化學》用簡潔明了的1面紙就概括了《群表示論》102面紙的內容。所以大家明白為什麼要叫偽化生了么。。暫時忽視推導過程一般是沒有問題的,何況很多時候只是為了水過考試。但我認為很多理工課程中推導和證明才是核心,除了一些純經驗描述科學。
謝邀
作為學渣表示,對於本科及之前的物理學,實踐證明,不是。
從學習知識的角度來說,至少我個人如果不自己推一遍的話看完一遍翻到習題發現一道都不會寫。。。"One who reads the whole book but cannot do the exercise has learned nothing."—J.J. Sakurai
(不過有時候推過一遍也不會當然某些證明起來特別特別啰嗦的數學公式是會直接用結論的,比如S-L型方程本徵函數集的完備性。
從考試的角度來說(又要拿上學期某川教授的電動來說事了)我一個室友就是持有這種態度,然後他這學期還在學電動(要不是考試前從電磁場作用量開始把所有電動的公式都推了一遍我怕不是也掛科了。所以你是做"工」科,還是做「理」科?
不能,晚看不如早看,實在看不懂想了幾天想不明白時 可以先放一放,以後有機會會忽然想明白的。
如果是課程內容的話,不是,不是,不是。
不然你一學期下來發現學的什麼都沒記住,考完試就忘光了,如果你在考場上沒有忘的話
蟹妖,是的。
驗證推導過程,是審稿人的責任,不是你的責任dxp:別以為證明長我就不考。(然後考了一個長四頁紙的證明)
開個玩笑。
如果是非數學專業的話,我不是很懂,數學專業的話,好吧,我終於明白為啥那麼多人簡單的證明題都不會了,連書都沒推過你就敢考試啊親?這麼說吧,書上的定理是你第一次接觸這一章內容時最好的證明練習,雖然不必每個定理都推一遍,因為有些實在過於冗長,但你至少需要知道每個定理是怎麼推出來的,這對培育數學上最玄的概念:想法,有密切的關係。(程偉:這就叫有那麼點意思。)推導過忘掉和直接跳過有很大的差別,推導過的公式,用到的時候稍微畫兩筆就能反應過來。直接跳過的話,基本上是蒙逼的。尤其是對於比較大的項目,需要各種公式和演算法,一旦有bug ,立馬能想出排查思路,精確定位問題所在。和那種不求甚解的人合作過,遇到問題,完全是暴力排查,挨個試。幾十個參數挨個置零,挨個乘十,挨個加負號。就是因為每個公式都是黑盒,啥都不懂。
工科是,理科不是。
有時候擬合的準確度就靠每個項前頭乘的那個數。謝邀~哈哈哈。
有時候理科學習並不是所有結論簡單明了,就可以忽略其中的理論推導,就可以離開原理進行黑箱操作,或者是只是記住了結論。凡事都要搞清楚,還是自己一步步的推導與理解這個其中的思維過程然後再考慮結論的應用比較好。比如我舉個最近的例子。最近在看Jurkevich方法處理光變曲線M(t)的相關文章,於是想自己上手寫個程序去處理一組有周期的模擬信號從而驗證這個程序是否可以用Jurkevich方法得到其周期。。。。。簡單的說,如果沒有理解原理怎麼寫程序呢?或者說如果有現成的程序你要怎麼開始用呢?
嗯最開始的文章是這樣的:結論很清楚:在對應的到真實周期的時候Vm 2有最小值。但是遇到寫程序的時候光有上面幾個給出的內容是遠遠不夠的,什麼重疊啊。。。這是什麼?_?,m怎麼取,實驗周期的步長取怎樣的值合適?於是找到了原文和相關綜述。。。嗯原來還有個這個。。。看投入產出比。個人意見是,會推導公式還不算學會,能建立直覺,改變一個變數知道一系列連鎖的變化才是真的融會貫通了。
只學過一點工科課的物理狗強答一下:
純粹的工科可以(甚至說推薦),純粹的理科不行。多數課程定位在兩者之間,具體要求可以參考課程緒論。如果老師一直在強調課程是應用性的,理解原理當然更好,但只知道結論也無可厚非。如果課程大半時間都在推導,不看推到過程怎麼也說不過去……具體「黑盒」 到什麼地步自己掌握,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編程課上可以不知道二極體工作過程,那是電子電路課講的;電子電路課上可以不知道麥克斯韋方程組,那是電磁課講的;電磁課上可以只知道格林公式的結論不記得推導,那是高數課講的;高數課上你敢不看格林公式的推導?_(:з」∠)_來自網路,侵刪
感覺本科物理處處都是這樣啊。。。
一本數物,濃縮了復變,積分變換,特殊函數,PDE,如果全部要求從頭一個個推導出來,可能學的已經超過數院難度了吧。謝邀。當然不是,基本公式如果都不重複的話,證明你根本學都沒學會。
我去 你該不會和我一個導師吧,最近推公式,頭都大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摩托羅拉宣布起訴海能達?
※「你做的東西沒有用」是對博士生最大的打擊嗎?
※那些在大牛實驗室的學生或工作人員,你們的大牛導師(老闆)有哪些過人的能力?
※如何看待廈門大學可能成為第一個因為老師不給批經費而不能參加 ACM 競賽的 985 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