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做建築大師的案例分析?

相關問題:如何去解讀一個建築案例? - 建築設計


案例分析有很多種方式,就像一鴨四吃一樣,看你想得到什麼。

1 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是親臨現場,在案例的里里外外溜達,觀察,體驗,享受建築設計的最終成果,這是大師本人也必做的一件事情。現場的感悟多種多樣

2 對於設計師來說,研究案例如何產生的過程是第二重要的,那需要去查閱案例有關的歷史檔案,分析前因後果,歷史背景,設計思潮,大師和客戶的心路歷程,甲乙方包括政府、民眾、社會各界圍觀群眾的種種互動,以及施工到最後使用的過程。這種分析很難做,但是也非常重要,手邊就有一例經典分析《 流水別墅傳 (豆瓣)》,這才算真正的案例分析。

3 對於普通人做普通的案例分析,能夠通讀大師本人的作品集和期刊、網站上的介紹、訪談等,了解業內出版的評論分析,最好還能做過面對面採訪和提問,配合相應的實地調研、圖紙分析,對建築本身的歷史環境關係、法規控制、功能和指標要求、造型構思、空間效果、技術支撐、立面材料風格、細節設計、實際感受、運營使用這十個方面進行比較完整的描述,最好還能加以歸類,指出其獨到之處(創新點),那就算是很好的分析了。

建築在設計過程中的時候,其信息量還是作者可以把握的,這時當以設計思路和過程為主,能夠承載很多東西。而建築一旦開始施工到建成,那就已經不是任何一個單方包括設計者所能覆蓋的了,承載的信息量是無窮盡的,就像孩子已經生出來並且成長,了解它就需要全方位長時間的調查研究,這時當以實際建成物及其環境為主,從什麼角度分析,取得什麼樣的信息成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分析者的目的。


安藤棕熊剛成立事務所的時候沒有活干,就把柯布所有的建築做成了模型。


一個建築大師的思想是系統性的,要以他的設計思想入手,在各個案例中找到能體現其思想的方面,不宜單獨看某一個案例,尤其是脫離當時的環境和時代來看,這樣就失去大師作品分析的意義了

其實不只這一個作業,他只是教你們一種讀建築的方法,從平立剖、設計構思、環境時代來看建築,以後在面對無數作品時懂得欣賞和學習。


當初做的是東館。我們做大師案例分析的時候很像是資料搜集重新整合的一個過程。從圖書館資料室網路各種途徑搜索與之相關的內容,然後再把搜到的信息整理(建築師生平,背景,前期草圖,建設過程,結構,立面,各種平面,細部,對後世影響等等),做成PPT,最好能有手繪圖,和手工模型。一代代建築學學生基本都做過這個作業,網上的資料或許夠用了吧…
谷歌地圖上會有部分建築的模型,可以看看。有些建築還能搜到SU模型,感覺我不說你也應該知道的…


建築就像生孩子,不是一個平面拉起來就有立面的。它是從一個胚胎,一直全方位發育到一個完整的方案的。這是以前上課,老師說過的一段記憶深刻的話。

個人覺得,在學生時代的案例分析,是攝取一個案例是用何種思維、邏輯生成的方法。統籌其激發自己設計靈感的地方。


大二的時候做過一個密斯的案例,是在德國斯圖加特的 Weissenhof Apartment

前期的話就主要是資料收集了解背景,但其實那個時候就應該開始注意網上或者圖書館裡能不能查到比較全面的圖紙,否則的話後面會很痛苦。因為沒有具體清晰的圖紙就沒辦法清楚地理解這些案例的平面布局和其他一些剖面的節點細節之類的

然後可以開始描圖,在紙上描圖和電腦上描圖其實都會對理解他們的思路有所幫助。要是往大了做就從Urban Map開始,接著Site Plan,然後各層Floor Plan,Section和Elevation,有必要的話就可以出完圖直接出3D 模型了,然後順帶著就可以用模型來出分析圖了……當然了,可能你到最後也還是get不到這個建築的設計理念,分析圖就只能按自己的臆測來畫了(如果沒有以前的圖參考的話)

如果能實際去參觀效果最好,不過大部分學生就基本上是和我差不多的Internet搜索狗吧……

最後放上多年前的老圖……真是感覺自己老了啊,當年的鄉村style現在簡直hold不住啊(儘管現在也鄉村……

好吧,其實後來平面上不少東西不確定,都是自己意會出來的……所以也只能攤手了,不過這種抓狂的過程不就是學習的意義所在嘛

臉皮薄,不讓轉載,蟹蟹


我也曾經抄繪過一些大師的作品。然後總結了些自己的理解。大師作品的分析有很多個層面,美學,功能,材料,技術,空間,精神等等,從大到小,每個細節都不放過。分析多個案例,不要只是一個,多進行比較,總結大師的整體的理論發展。最後,你會發現大師不再是神一樣的存在。


舉個你初中時期的例子,類似於怎麼理解"孔乙己排出了四文大錢"中,作者為什麼用了"排"而不是"拿","掏"。


推薦閱讀:

不渲染的情況下,Rhino有什麼快速出效果圖/表現圖/截圖的實用技巧?
如何 DIY 建築模型?
建築背後需不需要理念或者意義?

TAG:建築 | 建築學 | 建築設計 | 建築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