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北大比國外名校差在哪裡?
以難著稱的哈佛數學55(榮譽線性代數)不過是北大絕大多數大一學生都能達到的水準。而兩所名校的研發能力也並不差,為什麼在各類核心研究上一直不敵藤校一流?以至於澳國立這樣的大學都能進世界前二十,清北卻進不了?
謝某些答主指正,最新一版QS排名當中清華大學已達到第25位。我之前看到的數據都在47-48打轉,有些落後。
我本科在北大讀希伯來語專業,現在在哈佛讀中東古代歷史和語言(專業名稱叫古代近東)博士,碩士也在這兒讀的;目前在這邊呆的時間已經長過在北大的本科了。
(現在具體的專業是希伯來聖經研究和古代近東研究;比較感興趣的話題是古代中東/近東地區整體的歷史和社會;古代語言是基礎,學過一些。)
我對北大和哈佛的了解都僅限於我們專業本身,其他專業最多是耳聞。
在我們專業,我覺得北大和哈佛的差距主要在於圖書館和課程設置。其他方面我覺得各有千秋。
一、為什麼這個專業我國整體水平仍然較低?
原因我覺得很簡單:因為這個專業的興起有兩個因素,這兩個因素和我國歷史上關係都不太大。首先是聖經考古的因素。早期的中東考古,與基督教關係很大。虔誠而略顯狂熱的歐洲基督徒會跑到中東來找諾亞方舟,找聖經提到的古代遺迹。早期的考古發掘相當野蠻,基本就是跟盜墓和尋寶差不多,而慢慢地人們意識到,文物本身的考古環境也是很有價值的。即便那時,仍然有考古為了證明聖經這種行為。這一點就不詳述了。這方面,我國不是基督教國家,自然沒有這種熱情。此外聖經研究本身是西方的傳統學科,我國也沒有這個歷史,這方面恐怕和西方古典學有類似之處;其次,列強擴張。英法德俄覬覦中東,在行將就木的奧斯曼帝國裡面劃分勢力範圍。這方面的歷史估計北大拱玉書老師寫的西亞考古史里講過。這方面我之前寫過一篇小文章,算是轉述了一點點歷史背景:薩達姆如何通過考古「構建」伊拉克?而我國在那個時期出於衰落期,和中東地區一樣是列強的獵物,自己怎麼可能主動去中東搞考古呢?弱國怎麼去研究別人?這恐怕是強國的專利。我們看問題還是要有基本的歷史觀。
所以這種外國區域研究,近現代不是我國的強項,是和中國近代的衰落有關的。四十年代季羨林先生回國在北大創立東語系,已經是非常不易。我們專業在北大就脫胎於東語系(入學時還是東語系)。後來新中國成立之後,需要外交和外語人才,在大學裡開設小語種專業,在中學層面搞了外國語中學(包括我的中學)。我們初步補課,只能先從語言開始。八十年代我國準備和以色列建交,才組建了希伯來語專業,至今我們專業仍然是四年招一次。北大的希伯來語專業也為國內其他為數不多的若干專業貢獻了教學人才。
而隨著中國的發展,海外利益增加,對外國的了解未來估計會呈現幾個特點:
1. 不會再滿足於語言教學;2. 不會再滿足於對對象國當代社會的了解(雖然這仍然是最關鍵的);對象文化古代歷史、文學、社會、宗教的研究會得到更多的關注;3. 研究人員的知識結構會複合化。區域上,你有側重的語言,但區域內的其他語言也要學。我猜測,以後恐怕認為劃分烏爾都語專業、印地語專業這種兩個班基本上學的是可以互通的語言的情況會減少。區分二者的可能是歷史、文化課程;學科上,學語言只是基礎,需要搭配更多歷史、政治學、經濟學、語言學、法學等學科,每個人要有自己的組合。4. 學生出路要更多元:外交、傳媒、學術、商貿。這方面現在基本也這樣,但我希望以後學弟學妹們在走上這些崗位之前可以獲得更多的知識儲備。現狀呢?有沒有這個趨勢?以我對國內專業發展的粗淺了解,我覺得有,而且發展很快。我對此保持樂觀態度。每一個中東冷門的區域、時間段,都有越來越多的小朋友等著去學,這種人不需要多,有一兩個就好。而且不僅僅是中東。清華大學發展中國家研究項目,把學生送到了從印尼到巴西的各種新興地區。
古代方面呢?暑期回學校看老師,聽說中國已經在準備往埃及派考古隊了;今天在朋友圈發現越南也有中國的考古隊了。當然,我們的專業地區考古學家夠不夠?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的積累。但如果中國能掌握一手資料的發表權,那將改變中國學者在領域內的地位,甚至一定程度上改變中文作為學術語言在區域研究中的地位。這是最樂觀的估計,具體發展肯定不會一帆風順,但勢頭我覺得是積極的。
若是古今研究如果多一些縱向對話,多一些與其他學科的橫向合作,恐怕就是中國在該領域取得一些哈佛還沒有怎麼做到的突破的時候了。
我一直希望有更多的中國同學出去學一些小眾的地區和歷史階段,這二年攛掇了一些學弟學妹,建議過他們學非洲研究,學科普特研究,學中美洲文明研究,專攻赫梯順便學學Hurrian什麼的;也不知道是幫了人家還是讓人家上了賊船。這種坑蒙拐騙的事情我會繼續做下去。聽到有本科生、研究生學弟學妹想去學什麼敘利亞教會啊,庫爾德啊,奧斯曼史啊,巴勒斯坦(不是以色列這邊)研究啊什麼的,我有時候感覺比人家本人還興奮……這個病也得治……在我之先的前輩學的領域已經又不少了,嗯大有希望。
二、我們的老師和教學方法差嗎?
僅僅是北大和哈佛相比。
老師方面,北大老師一點也不差;相反,中國的外國研究以後發展的每一步,都有前輩不可磨滅的功勞,這絕不是什麼套話、官話。
我反對有些朋友說的,什麼五六十歲的老師水平太低,放到現在不夠格之類。時代不同,標準也不同,責任和目標更不同。每一代老師都有自己的職責,都脫胎於那個時代。我們希伯來語專業的誕生,離不開軍隊里選拔的人才。我們的徐老師,如果硬說她是一位什麼猶太歷史研究的集大成者,我相信徐老師自己也不會應下來這個頭銜。相反,徐老師勤勤懇懇,所有經歷都花在語言和語法教學上。徐老師教的語法,讓我畢業幾年之後,在這邊當助教教聖經希伯來語,幾乎不必備課。跟徐老師學了之後,詞法規則都記在腦子裡了,忘不掉。特別是加那些馬索拉母音點這方面。
我們能說這樣的老師不如哈佛那些的確在猶太教、中東方面知識很淵博的教授嗎?如果這麼想,那麼不妨回到第一段再看看。美國這方面的傳統早已一百多年,到這一代是什麼樣子?中國這方面的研究從無到有,第一步就是搞好語言基礎教學。
就拿徐老師為例,她當初去以色列讀書,直接從語言學碩士讀起。她說過,很苦,都是希伯來語教學,而之前在國內學的幾乎是啞巴希伯來語,聽不懂。徐老師就這樣花了四年,錄下來課程反覆聽,回到北大扎紮實實教語法。
後來,北大又有兩位老師從國外讀完博士回來。
都是這樣一點點積累起來的。我在這邊的導師跟我們講過,一百多年前,在美國想學這些,得去德國。現在德國仍然是學術強國,但美國的實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一口吃不了個胖子。
誠然,我國有一些學校的有一些教授水平可能不算高,但不是所有人。最關鍵的是,你以為過去本科畢業就留校的老教授們,放到今天不如你啊?你以為人家讀不下來北大博士哈佛博士啊?五十年代(錯了,六十年代,中蘇交惡之後)送到蘇聯學古典的王煥生先生人家用俄語也可以讀下來吧。只不過對於很多人而言,時代需要,國家、社會和學校等不了那麼久。有了他們,才有我們今天坐在國外的教室里和老師同學談笑風生。
總結:我認為北大外院的老師,在完成自己使命這方面,一點也不比哈佛的差。在專長的地方,我們專業的老師業務水平相當高。
教學方法方面:
北大很重視基礎,課時很多;哈佛這邊語言課課時少得多。是否效果一定差一些?也不好說,畢竟他們主要靠暑期去對象國上集訓班來提高。還有全年交換什麼的。這個北大當然也有,我也去過。
語法方面會不會北大更強一些?我個人角度來說我感覺我學到的讓我在哈佛在希伯來語方面不費力。本科學現代希伯來語,但因為已經學了一些語法,到哈佛讀古代研究的時候,聖經希伯來語是從第二年開始學的。我為了申請時好看,春季學期又直接跳到了第三年也就是最高級。一點也不吃力,這方面我需要感謝的還是北大老師。
我覺得兩種安排方式各有千秋,談不上誰更好。我個人覺得成年之後學語言還是要夯實基礎,北大和國內小語種專業重視語法的政策我感覺是正確的。
三、圖書館和課程設置
圖書館方面不用多說了,這是制約北大文科外國研究方面學生髮展的主要因素。沒有好的資料不可能寫出論文來。並不是說北大學生學不出合格的課程論文,而是有些專業的同學很難寫出來。不怪他們,怪圖書太少。
我記得我大四去以色列交換,同時申請。當時為了寫writing sample絞盡腦汁,借了各種亂七八糟的外文書,北大有什麼拿什麼,東拼西湊,寫的東西不堪入目。當時覺得雖然英語寫東西不怵頭,但作為論文實在太差,簡直是四不像。
後來到了以色列那邊,有了正常的圖書館,在老師的指導下,我記得在國際學校(主要是美國學生)的一門古代近東課程上,老師最後告訴我我的期末論文得了班裡最高分。這對於我確立基本的信心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北大時指導老師偶有批評,讓我很懷疑自己。後來才知道從老師那裡拿到「參考書單」並且真的能找到這些書,是一種多麼不同的體驗。回國之前我掃描和複印了一些書,為了寫畢業論文。但量不夠,以至於回國後寫的畢業論文水平還不如以前。而當時,我居然發現一套著名的聖經舊約評註,在北大居然藏在希臘研究中心裡,外人一般不能借。我當時還需要托古典班的同學給當時往返北大和復旦的一位老師打電話,然後老師恰好在上飛機之前又電話聯繫到北大希臘研究中心的圖書館,才讓我把書借出來。希伯來語舊約,又不是七十子譯本(LXX),怎麼就跑到希臘研究中心了呢——恐怕是捐贈人的意思吧。
所以如果想讓我們的外國研究更上一層樓,一方面請給錢買新書,另一方面請給錢買舊書。需要有人去抄海外高校的圖書目錄。這一點解決起來其實最難。比別的都難。
而課程設置呢?我覺得在北大老師們已經盡量把能教的都教了。除了本專業,歷史系乃至哲學系可能還有適合外院同學的科目。但專業內部課程的確還不夠,主要是因為許多小語種專業老師不夠。這方面應該是會有改觀的。越來越多的畢業生選擇出國留學,既然這個領域別人領先,最好的追趕方法就是先去人家那裡學。能回來一些就對我們國家的專業發展有益。以後才能慢慢建立中國視角,尋找中國角度的議題,乃至給世界提供新議題。
除此之外,邀請海外老師來教一年半載也挺好。東北師大在這方面頗有經驗。
這方面我覺得也基本向好。希伯來語、猶太學專業在北大並不是最熱火朝天的,那些更熱鬧的專業,人早就更齊整了。
總結:我覺得在文科,特別是外國研究方面,北大清華差的是圖書館,缺(不是差)的是老師。
發散:具體培養方式上,如果能想辦法保證來學的學生真的都想學,那就更好了。因此語言課或許應該提供給更多的人上。從學生視角看,專業之間還要再多一點點合作。比如說,再給我一次重讀的機會,我無論如何也要讀個阿語的輔修啊,否則只上過一年公共阿拉伯語,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讀閃米特語的。希望以後的同學們有慢慢這個機會,希望行政上和政策上可以慢慢解決這一問題。謝邀,專門來噴一下「全英文教學」派,
我理解為,這一派希望中國老師也「全」用英語給中國人上課
如果是外國老師用英文上課,那其實沒什麼好噴的,比如,不管外國老師要給我上金融還是語言學,都完全沒問題,這些內容從中文換成英文,難度很大嗎?只不過工具罷了
否則如果真的是我理解的那樣,要求中國老師和中國學生以日常根本不用的英文進行教學,那隻能說就跟100年前的「漢字滅絕派」一樣,都是對2個事物做了錯誤的關聯
漢字那麼負擔,那麼劣等,怎麼台灣普及識字率比菲律賓快那麼多?
全英文教學那麼棒,那全世界人才不就全都匯聚在香港和新加坡?怎麼港大和新國大的科研能力(以Nature Index來說)比北大、清華和東大差那麼遠呢?
伴隨中國國力增強,北大、清華的科研能力是不是「反超了」全英文教學的港大和新國大?
現在中國人均收入只有美國1/5,科研能力比1/50之一的時候強了幾十上百倍,對吧?但這個時候為啥非要因為美國一些壓箱底的優勢仍然強於中國,就要把鍋甩給漢語?
歐洲精英用文言文研究數理化的時候,中國精英用文言文研究孔孟,結果到頭來落後了,就把鍋甩給可憐的漢語和漢字?
所以真的,不要再掉進「漢字漢語要被淘汰」的坑裡了,100年後回頭看只是笑話,何必呢?
我覺得是不是人們對北大和清華太過於苛責了。即便是我,根本考不上清北的學渣。很多人都在說去政治化,以及所謂的用試卷考甄選人才。這兩點似乎可以總結為很多回答的中心思想,無論是贊成是反對,是覺得要改進還是覺得有點失望。
但是,所謂的政治化,上什麼山唱什麼歌而已。我很同意有的人說,你拿一個發展中國家的學校去比較發達國家的學校,這根本就是不對等的。常青藤大學說到哈佛耶魯賓大,都是在英國統治時期建立的,十七世紀外面的世界已經在劃分山頭拿著憲法和和黃金,和封建王朝討價還價,即便是我們總被人說很水的墨爾本大學,也是趕上了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的淘金熱,在墨爾本發現了大金錠,一下子闊的不得了,那麼大家來建個大學吧。我們中國呢?這個鍋確實是滿清的,即便是最晚建立的康奈爾也是十九世紀了,在那個時候,老佛爺還在那裡祖宗之法不可變呢。
就不要說後來,誰都來到這個古老的國家你欺負一下我欺負一下,外戰內戰冷戰,我們有清北這樣的學校,已經是奇蹟了。
另一個我就要說,階層固化,這個詞已經成為萬金油,什麼話題都能最後靠在這上頭。歐美髮達國家階層固化,無論你怎麼詬病,福利和社會保障體系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保護著普通人,但是在初級階段的我們呢?如果真的和常青藤那樣招生,又有誰來給尋常人一點希望呢,特別是依舊養老靠子女的今天,一個農戶家,大山村,就算再怎麼固化,一個能靠高考走出去改變現有生活的孩子,依舊是希望,是未來,甚至是保障,可是你要他們自己去寫申請,寫推薦信,去玩什麼馬術高爾夫培養藝術特長,憑什麼,要按照這樣的遊戲規則?但凡在今天抨擊什麼一張考卷定乾坤,什麼教育改革的人,有點其心可誅。現有的教育體系即便有很多問題,但是不能不說在極力兼顧公平,更何況,如今高考去裸考都已經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對於許多其他特長的考察也已經加深了對考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環境的要求。
知乎上的人,如你們所說,多少高知,高幹,高收入。但是有時候我們也應該看看自己是怎麼來的,我們的父輩是付出了多少才有我們今日,我們的祖輩也許就是槍炮聲中滾打摸爬,在死人堆里爬出來,也許是辛辛苦苦在一望無際的田野,日復一日汗滴禾下土地耕作,不要認為我們看到的就是整個世界,更不要以為站的比別人高就能看到的比別人多。JK羅琳2008年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演講過一段話,結尾處說的要人百感交集 The education you have earned and received give you unique atatus, and unique responsiblities. Even your nationality sets you apart. If you choose to use your status and influence to raise your voice on behalf of those who have no voice. If you choose to identify not only with the powerful, but with the powerless. If you retain the ability to imagine yourself into the lives of those who do not have your advantages...不僅僅是說給畢業生,大學就是要不僅代表了強者精英,更是要為弱者發出聲音,而在優渥的環境里的人,要保持能夠理解那些沒有自己這樣的優勢的人,就很像蓋茨比裡面的話。你要想想那些沒有你這樣的資源的人。
所以回到這個話題,不能用「差」去比較,因為說出這樣的話的時候,你要想,清北是多少人的夢想,對於多少人這兩個學校意味深遠,不僅是沒有權利否認別人的夢,更何況,根本就不如有些人想的那樣差。
清華北大目前最高的排名也是比較有名的英國QS排行榜的排名,清華世界24,美國的杜克大學、密歇根大學、西北大學相當。北大世界39名,和京都大學、倫敦政經學院相當。當然,清華和這些學校各自的強項專業比,學術水平總體上有一定的差距。但我必須說,這些學校也不是每個專業都強,而是都有短板。相比之下,清華更全面。有一些專業和方向,清華已經超出了這些學校。
清華和上一tier的學校,比如哈佛、斯坦福、Caltech(也就是大家公認的世界名校)還是有很大差距的。首先,辦學經費就遠不如同等規模的學校,人均更是差的比較遠。這方面還有賴於我們加大對科教的投入。教育科研方面的投入一直在快速增長,目前科研投入佔GDP比例已經趕上了歐盟、韓國的水平。
公平地說,中國在高等教育上的成就是無可置疑的。目前經濟水平和中國相當的國家,比如巴西,科教實力是遠不如中國的。巴西最好的大學聖保羅大學,也只排到世界120名,而中國已經有好幾所大學進入了世界前100。(現在早已不是改革開放初期,我們的大學取得了很大進步。)首先要對中國科教現狀的基本面有一個判斷,才能客觀地看問題,否則就成了鍵盤俠。
有位學長(學弟?)提到了教學語言的問題。我想清華絕大部分同學是足夠應付英語教育的。我們本科的時候,就有外籍教授開設廣義相對論等專業課,全英語教育,也使用英語教材,同學們並沒有因此感到有任何困難。清華數學系也有歐洲的教授英語授課。誠然語言問題是障礙(正如這位同學注意到的,世界top30的學校里只有清華的教育語言不是全英文),但我認為不是根本。
首先,清華不應該以全英文教學為目標。比如大學語文、詩詞鑒賞這種全校通選課,難道也要英語教學嗎?清華的韓國留學生質量有待提高,也絕不是漢語水平不夠的問題。由於有大量的同源詞,再加上很多韓國學生來中國前就學過漢字,韓國學生的漢語水平普遍相當好,和中國人交流沒有太大壓力。清華的理想狀態,應該是中英文混合教學。國際學生較多、國際教師授課的課,就用英文,其他的課自然用中文。
根本上說,中國大學無法吸引到最頂尖的人才還是社會整體發展水平的問題。人往高處走,發達國家能提供更好地生活環境和社會保障,自然全世界最好的人才都會往發達國家跑。我國的人均社會資源很有限,很難在吸引人才上和美國歐洲這樣的發達國家競爭。當然,語言也是障礙,但很多外企高管一樣不會中文,還是可以在中國工作的嘛。在大學授課,也不需要融入中國的社會圈子。
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我們主要的人才引進對象還是要以海外留學人員和海外華人為主。一方面語言障礙小,這些人很多也對中國也有特殊感情,所以很多人才會選擇來中國發展。前一段時間聽說國家考慮給海外華人發綠卡,我覺得是一個不錯的辦法。如果國內的科研環境和機會繼續改善,從長遠來看,這方面還是有很大潛力的。只要我們能把海外華人的資源利用好,就可以更上一層樓。
我們不需要成為牛津劍橋哈佛斯坦福。我們有自己的國情和歷史現實環境,現階段不需要盲目追求多元化和diversity。清華是公立大學,每個清華人都知道清華的建立其實是中國的國恥(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建立了清華留美預備學校,也是後來國立清華大學的前身),學校的最終目的,還是要培養國家發展需要的人才,提高國家的科技競爭力。現階段,提高科研實力是第一位的,國際化和diversity是第二位的。我們要積極引進國際智力,但不能為了多元化而多元化。
1.雖然我英語很差,但我不反對英語教學。只不過說實在的,英語教學是榜單這些項目里最好刷的一項,並且相對來說也沒那麼重要。說句不要臉的,人口基數擺在這裡,講漢語的科研人才遲早要與講英語的科研人才一樣多。當然,這是後話了。不過就現在來說,英語教學、國際化這塊兒刷榜其實好刷。2.學校水平的差距,很大程度上也是國家實力上的差距。中國是個發展中國家,這已經原原本本地反映在了人均GDP上,在此不需要我再摘抄。我國的人均GDP反映了我國國民的生產力水平,進而也反映了我國目前在世界產業鏈中的位置,我們應當對此有清醒的認識。我國在產業鏈中的位置不在上游,這也就意味著我國的科研訂單不足,進而也就意味著我國科研市場相比起西方國家是偏低級的。然而,我國快速上漲的人均GDP也意味著我國快速上升的產業鏈位置,進而也意味著我國快速升級的科研市場。這也原原本本地反映在了中國高校的排名上,我想這也不需要我來摘抄了。
3.高校排名總體可靠,但其中當然也有許多不可靠的地方。一切科研都以英語作為第一語言,因此任何高校排名都必定會偏向英語高校,這是一種「必然存在的錯誤」。在排名上吃虧的不僅是清華,也有東京大學,也有德國法國的頂尖高校。這當然是不合理的,但我認為,細枝末節,也沒有必要糾正。大家也就是看個熱鬧,不會真的有人拿大學排名來當聖旨看。
4.大學排名,說白了還是個「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沒水小河干」的故事。國家不行,學校不可能行,培養的人才再優秀也會離開。國家行了,雞犬升天,自然有人主動來學漢語,爭著來你這任教,東北石油大學都能進世界前200。說到底,「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其實是個蠻功利的事情。畢竟,沒人真的喜歡在白人國家畏畏縮縮地當個腦力華奴。我本科在劍橋讀數學 大一開學前旁聽了中國十幾所top5的大學的三十多節課 後來也在清華的實驗室做過實習 外加朋友們有一些在清北經常討論一些看法
雖然信息上並不完全是第一手資料 而且第一手資料也不全面 但是一直在思考教育的我還是想說點什麼
首先上結論
清北並不是全方位落後於世界top10的名校 但是整體上落後
這大概就是整體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區別其次要明確一個基本的邏輯 哈佛的線性代數課只不過是北大大一水平 這句話對理解題主的問題其實並沒有任何意義
一個人現階段的成就主要歸功於上一個階段乃至之前所有的階段 唯獨和現階段沒什麼關係
換句話來說 雪崩的發生 根本原因不在於最後一片雪花 而是這片雪花落下前積累的那幾十萬噸雪
所以大一的能力 跟清北是沒有關係的 只是跟高中教育有關
一個人從清北畢業 並不能說明他本科很牛 只能說明他高中時表現得很好
真正能體現清北教育的功效的 是畢業後的能力和發展從各行業領軍人物和清北出的大師數量來看 的確和國外名校差的很多
我來逐個分析我所看到的現象
1. 清北的生源強於世界名校
這是清北之福 也是清北的負擔
我不止一次聽說各種清北的學生水平多高 但是這麼多年來拿到諾獎或者fields等頂級獎項的都幾乎沒有中國人的身影 即使有 也是和我國人口基數無法相提並論有些回答說清北的很多學生去了外國名校也可以達到甚至超過平均水平 給人一種清北並不比海外名校差的錯覺
13億人口培育出來的頂尖十萬分之三和別人6千萬人口培育出來的頂尖萬分之三比 更優秀那是理所當然的 關鍵是還比不過
國際奧林匹克競賽到2016年中國參加了28次 奪冠18次 相比而言美國僅得過6次
但是高等數學方面 鮮有學術成就(相較於人口和發達國家)
不得不承認 明明那麼多好苗子 成材率很低
教育是一個增幅器 劍橋的生源可能70分 平均能教出85分 最頂尖的10%能教出95分
清北的生源可能75分 平均也能教出85 但最頂尖的10%只有90分從這個比喻就不難理解 清北差就差在增幅作用比較弱 (仍然很強 但跟最強的比 還弱一些)
我們來看一個數據:List of countries by Nobel laureates per capita
(每單位人口的諾貝爾獎數量)
原因:
教育制度產出的人才能力均值高 方差低 這是有多方面原因的資源制度:海外名校清一色在發達國家 這是財力人力的硬實力
2012年的劍橋開學典禮說法是每個學生每年政府補貼了1萬多磅的學費 不僅在軟體方面保障充足 連硬體都要強很多
很多器材國內不給學生用或者不夠用 再或者國內根本就沒有比如很多生物化學的儀器落後國外十年以上 詳情請看
和國外相比,中國的理工大學缺什麼?別提缺女生
再比如我自己知道的 劍橋有一台超算Darwin 哥大可以用Blue Waters超算 清北有自己的超算么?
再舉個小例子 劍橋的高福利讓老師除了lecture傳道以外 還可以進行一對二的解惑小課 每周兩三個小時 個性化的解決學習問題 提高學習效率高師生比是建立在教育資源的豐足上的 而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 教育資源是匱乏的
這都是清北所缺乏的語言隔閡:海外名校多在英語國 因為目前主流的學術語言就是英語 而清北學生的英語水平自然比英美要差很多 間接導致英語教材的普及和更新受影響 每年上千上萬頁的讀寫 學習吸收效率都不一樣 還有跨國的學術會議交流合作等方面
國家需求:子曾經曰過 學而優則仕 學習自然是為了生產 但是生產什麼是受到大環境影響的 這一點下面再展開
2.清北的師資總體弱於國外名校
比如說超算吧 ACM有個Gordon Bell獎 算是超算屆的諾獎成立28年以來去年中國人才拿到(恭喜恭喜)除了今年以外的27年乃至更早的那些有超算研究沒有獎項的50多年 從事超算研究的國人就是沒有頂尖的大師帶領我們的莘莘學子 我們只能靠自己走上頂尖但超算是國家花了大力氣投入的 從2013年開始世界上最快的兩台超算都是中國的 第一名的「神威」浮點運算速度是第三名的美國」泰坦「的近乎五倍 四捨五入就是十倍啊其他千千萬萬個沒有重點投入的學科呢?在這些絕大多數的領域 我們就是沒有大牛 就是沒有頂尖的老師 自然很難把學生的資質更高效的帶出來名校的傳承幾百年了 劍橋近百位諾獎獲得者 他們帶出來多少學生 這些學生又成為怎樣優秀的教育者如果想從1977年恢復高考這麼短短的40年培育出特別多大牛的教師隊伍 未免太不現實了
3. 清北作為公立大學 國家的政策是影響巨大的
國家的影響未必是壞事 劍橋也是公立的 哈佛的funding也有1/3來自聯邦政府我們來看看國內的科研情況(藝術和文科的情況我不是很了解) 以下結果來自《自然》China by the numbers
縱軸為科研投入占國家GDP比例
非常明顯 我們國家的投入非常不均衡 雖然這是合理的
紅色的實驗類佔了絕大多數 其次是黃色應用類和藍色基礎類
理論和實踐的區別就是道和術的區別 術是技術 道是道理
術是當下 道才是人類的未來
我們都知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但是之前中國實在太餓了 來不及學漁 只能舍遠求近
所以才有鄧小平在改革初期提出中國需要三個30萬:30萬會計師、30萬稅務師、30萬律師
也有了中國大學遍地開花的會計系金融系本科學位 包括清北 還特別難進
你絕對無法想像在世界名校(劍橋牛津哈佛MIT斯坦福芝加哥杜克等等等等)的本科項目中看到會計這種職業化的學位 就好像看到藍翔進入了世界前十
職業技術化的學位不應該作為本科教育 它只是熟練度和執行力的結合 毫無創造
這就是差距 中國還是很餓 不得不把大量的生源和師資投放在短視的項目上 這在科研上也是同理
時至今日 至少對於集中了大量資源的清北 更應該重視基礎研究 取締職業化學位
回憶一下 美國第一任物理學會會長羅蘭在1883年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年會上做的題為「為純科學呼籲」的演講(節選)
我時常被問及這樣的問題:純科學與應用科學究竟哪個對世界更重要。為了應用科學,純科學本身必須存在。假如我們停止科學的進步而只留意科學的應用,我們很快就會退化成中國人那樣,多少代人以來他們(在科學上)都沒有什麼進步,因為他們只滿足於科學的應用,卻從來沒有追問過他們所做事情中的原理。這些原理就構成了純科學。中國人知道火藥的應用已經若干世紀,如果他們用正確的方法探索其特殊應用的原理,他們就會在獲得眾多應用的同時發展出化學,甚至物理學。因為只滿足於火藥能爆炸的事實,而沒有尋根問底,中國人已經遠遠落後於世界的進步。我們現在只是將這個所有民族中最古老、人口最多的民族當成野蠻人。
4.國內學術圈有十分嚴重的歪風邪氣
抄襲 造假 不思創新 並列為壓在中國學術上的三座大山
抄襲: 這是最嚴重的 中國的文章一大抄 最新的復旦仇思雋博士論文抄襲99.9% 連致謝語都抄 堪稱前無古人造假:韓春雨這個諾降級造假; Springer Nature 2015年宣布撤回64篇論文 其中一大半是中國人; 同年BioMed Central撤稿43篇 其中41位是中國作者
不思創新:水paper 把別人的方法放在不同的數據跑一遍 一稿多投
我相信清北的操守 但是一是難保沒有害群之馬 二是難保在這樣惡劣的大環境 不會發生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
5.成本來說實在是物美價廉
清北最強的優勢就在於硬是用(相對)較弱的師資 較差的儀器 較少的經費 較短的時間培養了一大批一流的人才
我覺得這是中國人特有的力量 低成本大決心把事情做成
清華的學費一年才一萬多元 劍橋對英國人收費是9000多磅 對非歐盟是兩萬多
至於美國私立學校更誇張 哥倫比亞的數學系本科生一年5.5萬美金
人家施了幾百斤的肥樹人 我們沒怎麼施肥就有別人八成的收成 性價比奇高
最後總結一下
清北差在很多方面 雖然算不上喬峰那樣的超一流高手 也能算慕容復這種一流高手了
雖然在師資 經費 政策 器材 風氣等因素都有差距的情況之下 尤其是新中國是一個才成立68年的發展中國家來看 就憑我們吃的這幾年飽飯 能做到現在這樣已經是天賦秉異了
中國強則清北強 中國進步則清北進步
中國勝於歐洲 則清北勝於歐洲
中國雄於地球 則清北雄於地球
最主要原因是大陸工業整體落後。
以工科專業(ee)為例,此行業核心中的核心就是晶元加工,而大陸目前沒有任何競爭力,僅僅是用著美國人的模擬軟體做外圍設計,然後拿到台灣或韓國流片而已。
在核心行業中,大陸高校實驗室沒有和市場的介面,只能靠接魚龍混雜的基金和壟斷低效的專項來維持生存,自然培養不出高端人才。不一定差。看評價維度。
就拿北大和劍橋做橫向對比吧。以我和眾多北大校友的觀察,北大的大部分本科生來劍橋都能成為完虐眾生的學霸。論學習成績和努力程度,都會讓劍橋生嘆為觀止。PhD方面,很多重點理工科實驗室里的學術交流語言已經是中文了,北大培養的學生在這裡做PhD的口碑極好。
而標準化考試不可以檢驗的其他方面,就差很多了。比如學校有formal dinner,就是模擬版上流社會淫亂趴,用以培養氣質審美和社交能力,這個北大沒有。比如稀鬆平常的高爾夫球和馬術等貴族運動,北大沒有。一以貫之的對於美育和體育的高度重視,北大沒有。一人一間的大宿舍,北大沒有。從來都帶著微笑的超級nice的院系教務,北大沒有。
所以,中國很難培養出有喬布斯這樣審美的工科生,因為我們從小就把美育的時間花在了標準化考試上。雖然難出天才,但是作為高級技術人員水準不低,如果不指望著自己的國家有大量的重大創新,這也足夠了。畢竟有別人可以抄嘛。我們是沒幾個能出idea的,但我們有程序員啊!
綜上。一所是典型的科舉學校,一所是典型的九品中正制學校。更深層的差異,是選拔標準的差異,到底靠標準化考試成績選拔還是窮人搞不起的綜合素質選拔?有些東西能改變,有些東西難改變。所以領導逼不得已,又想在西方主導的大學排名上躋身世界一流,只能犧牲學生和青年教師的利益外加配合一些低劣的行政手段刷排名。
要根本解決問題很簡單啊。以中國之大,其實你只要改變北大的招生制度,放棄以標準化考試成績為核心的錄取標準,北大按西方世界的標準可以分分鐘躋身世界一流。招一堆二代,然後少數學霸陪練,這學生素質啊,國際化程度啊,就業情況啊都分分鐘上去甚至碾壓。
關鍵是,你要保證,在搞了幾千年科舉的中國,這麼弄,老百姓不造反。以學術水平和科研實力開展的大學排名,本來就是西方資本主義者的遊戲,在這方面打敗他們需要幾代科研工作者數十年如一日的努力。科學界並不是一股清流,科學家也不是聖人,西方學者對其他世界科研工作者成就的排斥和壓迫也很多。國內大學科研真正開始發展得從改革開放、恢復高考後算起,也就發展了近40年。40年取得如此成就,已經很不錯了。
科研實力差距肯定是有的,諾獎大牛,世界級的學術泰斗很少。
教授質量國內一流,國際上也有很大的影響力,重要期刊的編委,一些國際會議的理事,會長之類的頭銜很多,但局限在亞洲國際會議範圍內。一方面是影響力不夠,另一方面也存在著西方對東方的排斥。(身邊的情況是這樣的,也可能有不了解的超級強的院所)
身邊的老師一部分是清碩博,出國成為教授,回來任教;另一部分本科外校、清華博士,留校任教;還有是別的學校博士畢業來清華任教的或者從別的學校挖過來的。研究生入學聽一老師講,當初的目標就是為了回來當老師,才在博士畢業出去留學,在國外拿到教職,也取得不錯的成果,剛好趕上第一批「千人計劃」,被引進回來,直接就評上了教授。
學校辦學的宗旨本來也不是為了科研辦學,為了科研而設置的機構是中科院。
查了下文獻總結的清華辦學理念的核心部分:
1.國家責任感與時代使命感。清華大學在逐漸走向成熟的過程中,與國家的命運建立起千絲萬縷 的聯繫,與時代的命脈緊緊相連。在歷史發展的各個時期,適應國家和社會的需要始終是清華大學辦學 理念的核心要素,清華以此為出發點來規劃整體發展。
2.育人為本,是清華辦學理念的一個基本點。學校重視教學工作,將人才培養作為根本任務,而且將 「為人」的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從注重通識基礎到堅持全面發展,體現了對人才素質的綜合和諧的要求。 清華大學雖然曾經歷20世紀50年代的院系調整,由綜改工,但在學校發展的大部分時問里走的都是一 條文理滲透、中西融會的發展之路,這不僅是學科發展的需要,也是人才培養的需求。 3.重視科研。無庸置疑,科學研究是大學的摹本職能,也是決定學校學術水平、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 性因素。作為一所研究型大學,清華大學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把科學研究看成是學校應肩負的一個非常 重要的職能。無論是在戰火紛飛的戰爭年代,還是在國泰民安的和平年代,尤論是在「以階級鬥爭為綱」 的時期,還是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期,扎紮實實開展科學研究,使大學成為新思想、新技術的源泉 始終是清華大學不可動搖的辦學思想。 4.注重實踐。清華歷來崇尚「行勝於言」,有重視理論聯繫實際、重視實踐教育的傳統。在作為一所 多科性工科大學時期,清華大學提出了「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的辦學思想,在建設研究型綜合性大學 時期,清華大學更是強調理論聯繫實際,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辦學理念。與注重實踐密切相連的是實 事求是的辦學傳統。梅貽琦在辦校中,重視「科學家的眼光和態度」,主張一切以事實為出發點;而實事求 是則是蔣南翔長校一以貫之的指導思想。在新的歷史時期,不唯書,不唯上,不唯他,不唯洋,一切從實際 出發的科學求實精神得到進一步發揚。 清華大學的辦學理念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在不斷適應我國社會發展 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清華人追尋的是發展科學,振興文化,勇於探索,講求實幹,造就國家民族英 才。服務於社會的大學理想。在21世紀,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清華人將追尋這種理想 繼續開拓進取,在建設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下,清華大學將在主動適應社會、服務 社會,引導人和社會和諧、全而進步的進程中,使自己的辦學理念得到持續的發展。 【1】傅林, 胡顯章. 追尋大學理想--清華大學辦學理念的形成與發展[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2005, 26(6):4-9.
上述排名中,國家第一,「培養人」第二,科研第三,賺錢第四,以前的宗旨是這樣的,現在基本也差不多,最近「國際化」的口號更響一些。
國外大學最初辦學的宗旨也都是為國家服務的,現在也都是為國家服務的,大學排名與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國際地位息息相關的。
清華的學生都是經過艱難選拔的,讀書不可謂不刻苦;清華的教師都是國內頂尖的,科研不可謂不勤奮;清華的經費是國內最多的,硬體設備不可謂不完善。但與世界一流仍有差距。這個問題在本科的時候困擾了我四年,也是促使我出國的一大原因——我一定要親自看看歐美人的科研環境到底是怎麼樣的。
然後我發現有一樣東西藤校牛劍等名校可以輕易做到,而清華現階段打死都做不到的,就是從世界各地挖人才——無論歐美教授還是優秀外國學生。
人是科技力量的決定性因素。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岩土工程專業一共十三位教職工,其中七位是英國人,剩餘六位來自葡萄牙,美國,希臘等國,我的博士導師則來自塞爾維亞。英國高校大抵如此,教授和科研人員的招聘是面向全歐洲和全世界的。這些人才基本都是用高薪「搶過來」的。
世界一流大學當然需要吸引全世界的人才,但是清華做不到。清華的科研人員和教職工群體,100%都是中國人(英語外教榮譽教授訪問學者什麼的不算)。
不得不說,拿我們一個發展中國家的人才去對抗全北美,全歐洲甚至全世界的人才,我們還能排進世界前30,已經很不錯了。
晚清時期尚有高薪聘請洋教官指導北洋水師,為什麼到了現在反而沒有辦法高薪聘請西方教授來華長期授課科研?
原因在於教師待遇和教學語言,後者是重點。在2012年,一位清華土木系建材所講師到手的學校工資也就三千多一個月,這待遇縱觀世界各大名校也沒誰了;世界top30的高校中,清華是唯一的一所官方教學語言是非英語的高校,從上課到科研,都是全漢語的環境。在漢語依然是作為世界小語種的今天,這導致了清華無法吸納國外優秀人才前來讀博或科研。校園內掛科無數的韓國留學生倒是隨處可見。
不捨得提高待遇,人家不會來;即便開出年薪百萬美元的高價,漢語的科研體系依然無法挖到一個劍橋的教授來華教書。
我們就這樣在中文的科研圈子裡,用從國內各地選拔的人才,默默地對抗著全歐洲和全世界。
還是那句話,人是科技力量的決定性因素,沒有辦法挖人就沒有辦法變革。高薪挖人和英文教學是唯一出路。
在本世紀中旬之前大概是不太可能實現了。
-----------
對於評論區一些疑問,我補充說明一下:
1、有同學指出來清華也有極個別外國教授的,不能說100%都是中國教師,感謝指正。但是不能改變教師團隊缺乏外來人才的事實。
2、漢語尚未形成國際學術語言的條件,可預見的未來(2050年之前)是不可能成為國際學術語言的。
3、在國際上漢語算不算小語種問題,我對於語言學了解甚少。但我知道在西方社會漢語不是主流,是十分小眾的外語。
4、東京大學的問題,東京大學是日語教學,但也有全英文教學,這點做得比清華好。也就是說,一個只會英語的普通學生去東京大學科研學習完全沒有障礙。
5、居然有人扯到了漢語言文化受影響的問題。一個學校的工科專業用全英語教學有什麼問題嗎?這要是能導致漢語言文化的衰敗那我覺得這樣弱勢的文化衰敗了也好。
(這句話的意思是漢語言文化是不可能衰敗的。假如真的衰敗了,那就是屬於弱勢文化,像滿語那樣被歷史所淘汰,是我們沒有辦法控制的。評論區有幾個人的閱讀理解水平我是服氣的)
6、還有人質疑全英文教學清華的學生能否聽得懂。清華的學生是中國英文最好的一批學生。人家香港人日本人能聽得懂,清華的學生怎麼可能聽不懂?
7、有人說我妄自菲薄。我絲毫不否定清華近年的發展與成就和全校師生的努力。但是要成為真正的世界一流,加入世界學術大家庭才是清華的唯一出路。
--------
評論區大家的爭論點無非有二:不推行英語教學是不是一個造成差距重要原因?推行英語教學好不好?
我的觀點是不推行英語教學和科研是一個造成差距的重要原因;工科專業課用英文教學較好,一些通識課(例如大學語文)以及文科類當然用中文教學。因而將來也不可能是「全面」英文的局面。
工科專業的教學語言是一種工具,我們只討論它對我們做科研有沒有幫助,對清華有沒有意義。沒有必要上綱上線到民族主義。
希望反對我的評論能否給出你的論據,單是為噴而噴沒多大意思。以上是僅僅代表個人的觀點,歡迎辯論。
--------
一撥人迅速佔領「民族國家漢語文化」愛國主義道德高地然後拿著機關槍向我掃射。這顯然已經超出了辯論的範圍了。我提醒你們一下,多穿件衣服不要凍感冒了。
英文教學是我個人的一點建議,我認為只有睜大眼睛看世界,多了解並且融入國際的學術環境才能更好地為中國謀求發展。我個人出國的目的很簡單,師夷長技以制夷。
不同意我的建議可以反駁,就事論事。既然不少人因為與我觀點相左就有人身攻擊,那索性最後我再說句實話戳一下這些人的痛點:
極力反對英文教學的人有很多是平時不做科研或者不會去大量閱讀英文學術文獻的人。他們自己英語不行同時也不太用英語,看不到也不願去看科研領域國際前端的面貌,只有振興中華的口號倒是喊得很響。
就像很多人反對學高數那樣,因為他們用不到。
核心是教授不行。
北大清華充斥了一批所謂中老年教授,其實際水平尚不能達到當前二線985大學青年教師水平。例如搞出常凱申的清華大學某教授。這批教授大多是畢業即留校,然後混資歷混到的教授。相比哈佛,雇10個助理教授,可能10個人到期只留一個最好的,剩下統統趕走。所有的哈佛教授都是在血里殺出來的。教授不行,就招不到好研究生,招不到好研究生,北大清華的本科就往外跑。惡性循環。什麼時候這批教授老得可以退休了,什麼時候中國這些一二線985就都起來了。大陸的頂尖大學最頂尖的資源就是學生啊,各個都是萬人中出搏殺的頂級精緻利己者。即便加上少數被應試教育制度搞傻搞殘的,也比世界大部分所謂名校那些校友二代以及塞錢進來的學生強得多。
然而大陸的頂尖大學也就這一點強。清北比教育經費也就美國tier 2級的州立大學水平(這還是在大陸高等教育資源嚴重向重點學校傾斜的情況下)
2016年清華運營預算數為182.17億元 ,北大 153.11億元 。2015年tier 2快掉到tier 3大陸學生很喜歡的UIUC預算是108億人民幣(1.6 billion USD)
同時2015年頂尖之一的哈佛運營預算有 305.1億人民幣 (4.5 billion USD)
這還只是日常運營,沒算一次性建立實驗室購置設備等大量前期投入。
學校制度教學質量,甚至校友影響力/捐款數 就更不用說了……
學校硬體、資金、歷史方面,前面很多答案提到了,我補充下生源的方面。
一方面是清北最出色的本科生一般是去美國繼續讀書的,而MIT、Stanford這些學校幾乎集中了世界各地最優秀的學生,清北研究生的生源遠遠比不上,這個也有之前的答案提到,就不再贅述了。
另一方面是我認為清北的本科生平均質量,並沒有人們想像中那麼好。或者說人們認為的清北本科生源不輸哈佛MIT,僅僅是在智商上不輸(個人認為不僅不輸恐怕還有盈餘),但把眼界、能力、經歷等各方面綜合來看,清北的本科生源還是有很大差距。
產生這種差距的原因,一是經濟基礎差距太大,二是應試教育制度的分數導向太強。
經濟基礎方面,美國一流大學的學生絕大多數是從私立中學招過來的,這些人中的絕大多數又是從私立小學進入私立中學的。這些私立學校教育質量很高,學費也很貴,因此這些學生絕大多數家庭富裕,至少也是中產階級,否則很難負擔起教育費用。而國內,除了北上廣深等經濟發達地區之外缺乏優質的教育資源,清華北大招的學生中,家庭條件不好的比例也比MIT哈佛高得多。而且近年來招生政策還在進一步往貧困和落後地區傾斜,例如清華的「自強計劃」針對一些較貧困地區的優秀高中生降分錄取,還有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江蘇(較發達)高考減招挪給西部(較落後)。這種做法確實能夠促進教育公平,但這些地方的學生在綜合能力上肯定會有些欠缺。
教育制度方面,國內絕大多數高中還是相當崇尚分數,導致高考分數幾乎成為中學生唯一應有的追求。國內高中老師眼中的「乖學生」,每天只有聽課背書寫作業,只要高考不考的東西,都被認為是「沒用」的東西。而高考考的那些所謂「重點」,則被翻來覆去地練習。每個清北的學生高中時都花了大量時間去反覆複習這些東西,倘若這些時間能用來學新知識,他們的能力一定會有很大的進步——但恐怕就考不上清北了。而這些背得滾瓜爛熟的知識點,在後續學習和事業方面,作用真的沒那麼大。應試還帶來了眼界上的限制,很明顯的就是高中生報志願的時候抓瞎,除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這種高中見過的學科外啥都不認識,只能隨緣分或者追熱點。甚至很多人都考上清北到了選志願的時候,還認為「清華理科好,北大文科好」,對大學學習和生活更是所知寥寥。
Mary的父母在華爾街工作,每天飯桌上談論融資重組;小紅的父母在農村種地,每天飯桌上談論玉米地瓜;Mary中小學假期會出國遊歷甚至參加一些國際項目,小紅中小學假期在家幫忙做農活;Mary考上了哈佛,小紅考上了北大;你覺得Mary和小紅誰的前途比較好?
Mike周末會抽時間讀一些大學的教材,小明周末把這周學的反應方程式反覆背了好幾遍;Mike經常去學校實驗室鼓搗試劑,小明一有時間就多刷幾道題;Mike考到MIT讀自己喜歡的化學,小明考到清華選了個當前最火的專業;你覺得Mike和小明誰更出色?
智商遠遠無法決定一個人能達到的成就,以上提到的這些都很重要,而這方面的差距遠不是清華北大待四年能彌補的。
--------------------------------------------------------------------------------------------------------------------------------------------
最後實名反對一波贊數最多的某匿名用戶,第一句話就是典型的看上去痛心疾首一針見血實際上毫無邏輯和道理的話:
什麼時候清北的宣傳冊上不再以自己招了多少省狀元為榮了,不再低三下四的去求那些到達清北分數線的考生選擇清北,那他們離世界一流大學就不遠了。
如果不在宣傳冊上印這些東西並且派一些高冷的老師同學去招生,就能往世界一流大學邁進一大步的話,我相信清北都會很樂意做這件事,然而並不能。我也不知道「低三下四」是指什麼,我當年高考分數還挺高的,清北招生組也沒對我「低三下四」,也沒求我報。當然招生老師很禮貌,幫忙招生的同學很熱情,難道這樣就算「低三下四」么?難道得擺出一副高冷姿態,「愛來來不來滾」才行?
作為一個沒考上清北的學渣,我高中時第一次看到清北的宣傳冊上還在以自己招了多少狀元作為招牌的時候,我是很震驚的。作為中國唯二優秀的兩所大學,狀元選擇你們不是理所應當的事情嗎?居然還要靠自己錄取的新生撐門面嗎?
狀元選清北並非理所應當的事,還可能選港大,何況清北招生時也要競爭。這種競爭對高中生是有好處的,因為清北為了爭取優質生源必須把自己所有優勢和好處都說出來,這對於高中生是一個既全面又可靠的信息來源。清北撐門面的當然是院士教授們,你之所以看到宣傳冊上有狀元數量,是因為那些宣傳冊是專門給高中生看的。上面的答案提到了,高中生高考後報志願時是很盲目的,你說我們有多少好老師多少出國交流機會,對他們很抽象,所以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就是說你看來了這麼多狀元,說明我們確實不錯。這種東西清華不印,北大印了,就會有更多好學生報北大;清華北大都不印,就會有更多好學生報港大。那樣的話,清北就更難成為世界一流大學了。決定清北在這種宣傳冊上印什麼的不是清北,而是高中生認可哪些東西。你也可以去找找清北面向其他對象的宣傳冊,肯定不會寫狀元數量。
再後來看到清北的招生組在各地爭風吃醋,互相排擠。真是讓人大跌眼鏡。這就是兩所世界一流大學的氣度?
首先清北現在還不是世界一流大學,清北招生組很多都是志願者學生,做事難免會有疏漏,因為這種競爭關係確實會起一些小摩擦,但這也只是學生之間的事。如果你說的「爭風吃醋」「互相排擠」是指這個,那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學例如MIT和哈佛、劍橋和牛津之間也沒少「爭風吃醋」「互相排擠」,網上搜搜就知道了;如果你還知道一些清北之間更了不得的陰謀算計,我只能說接到消息你們自身也要判斷,畢竟新聞標題里有個清北容易漲點擊量。
當年意氣風發的馬同學辯得美國總統啞口無言,轉過頭就投入了美利堅的懷抱。這就是我們國家最高學府培養的人才?
大學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吧,會被人批教育政治化、洗腦;培養的學生去了外國效力,又被批最高學府人才流失。美國現在是世界第一強國,經濟、教育、環境都比中國好,所以有人想去,清北也沒辦法啊。你要是有辦法趕快提出來,清北指定給你送錦旗。
某不學無術的華僑捐了幾千萬就成了教授,我們國家最高學府的尊嚴在哪裡?
當年高舉旗幟,救亡圖存的五四風骨又在哪裡?
這個確實不好,然而這和題目沒關係。顯然清北跟國外名校的差距主要在科研而非在節操上(國外名校這種事也不少),清北拒絕這種捐款也無法提升自己的世界排名。
我愛大清國!我怕他完啊!
多麼飽滿的情緒,難怪能拿到這麼多贊。然而完全搞反了順序,大清國不會因為你說的這些問題完,也不會僅僅因為解決你說的這些東西就變得像美帝一樣好。
就好像說中國比美國差,有人說是因為中國人道德素養不如美國人,什麼時候中國人道德素養上去了中國就富強了,所以中國應該以文化素質教育為中心?不,中國得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然教出14億孔聖人來還是造不出飛機大炮,還是在國際貿易中掙不著錢,還是無法實現富強。現在經濟水平提高了,人們生活富裕了,中國人的總體道德素養自然就提升了。
同理,清北不是因為你說的這些問題才不好,而是因為不好才有你說的這些問題。倘若清北有MIT哈佛的實力與名譽,會害怕內地的學生被港大搶走嗎?倘若清北像國外名校那麼有錢,軟硬體條件像國外名校那麼好,會因為這點錢損壞自己的名聲嗎?清北沒那麼厲害,所以只好努力宣傳自己多招幾個好學生,在一定範圍內滿足捐款人的要求多拿點錢進點實驗器材,忍受著洗腦和人才流失的雙重罵名勸學生留下來。
這些做法確實有不妥之處,但是誰讓我們是追趕者呢,你不這樣怎麼追趕人家啊,你說的大清國要復興也得遵循基本法吧?
能夠不受文字主觀情緒影響,冷靜客觀地判斷其邏輯性與正確性,是獨立思考的基本要求。在如今的時代,做不到這一點的話,可是很危險的。說一個點,制度性歧視。
北大清華的絕大多數博士是沒辦法留母校或者去隔壁做教職的,因為都只要海龜了。其他優質學校雖有機會,但身份仍有劣勢。據說這是因為海歸比例是教務部評價大學的標準之一。
北大清華的很多碩士在就業時都要糾結北京戶口的問題。留學生落戶渠道和國內畢業的學生是不同的,雖說仍有限制但競爭激烈程度還是低多了。這兩年很多往年保證戶口的央企都不敢保證了,但這些企業目前基本對留學生還不太限制。差在清華北大為代表的中國學界沒有掌握當代學術界的話語權。這背後是中國與美國經濟政治文化的實力差距。QS這種東西,在法國學界還不如Classement de Shanghai(據說是交大排名)權威。學術的整體發展,從來都不是靠學術自身實現的。
請給中國教育一些耐心。不妨再等30年的時間。
北大清華的生源絕對不差於西方發達國家的大學,差距主要是體製造成的。如果按照世俗的眼光去衡量清北畢業生的成就,那麼他們之中絕大多數都是成功的。但是如果從大學這個詞的含義本身出發,無疑中國的名校都是失敗的。
本質上差在中國還是個發展中國家。北清再厲害也還是中國的的大學,這就意味著北清很難吸引到中國以外的國家的人才前來效力,即便有的話多少也是別有用心的(我就不想提燕京學堂蘇什麼學堂之類的破事了)。這點就和哈工大蘭大之類的學校在很多省份高考分數線斷檔差不多。相反,美國一些不怎麼樣的大學都有可能收留一些其他國家了不起的人才,當年蘇聯解體以後就是如此,大家熟悉的張益唐出名以前也是在一個普通的公立大學當講師。說心裡話,我後來都覺得不值,如果不是當年家裡沒那麼有錢不敢往那方面想我也會準備本科就出國。各位知道現在全國一二線城市頂尖名校的頂尖學生的首選已經不再是北清了,而是外國名校。在這個意義上,現在的小孩比我們那個時候是要幸福的。另外,你說的這種排名就是扯,有的排名裡面蘭大的數學還排全國第一全世界前列呢,怎麼沒看到奧賽金牌去蘭大?另外math55是榮譽抽象代數。如果只是線性代數這種課,harvard是不會好意思拿出來說的。
清北不過持續燒了10年的錢海外名校至少燒了50-100年吧。
說實話,如果清北跟國外名校一模一樣了才更可怕
推薦閱讀:
※Hsylc2015,已經申請。我是小城市的學生,自己申請。各位前輩,自己申請是不是被拒的可能性很大?
※1764年哈佛圖書館火災,一名學生歸還違反校規卻唯一倖存的一本珍貴藏書,被開除。從不同方面怎麼看此事?
※如何評價韓劇《愛在哈佛》?
TAG:教育 | 大學 | 清華大學 | 哈佛大學HarvardUnivers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