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中科院「青年千人」趙永芳不幸離世?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青年千人趙永芳不幸去世,年僅39歲。

根據幾方面消息,大致認為趙老師的不幸離世部分原因可能是由於勞累引起的心臟停止


這是我同事的中學校友。

哀悼之餘,最大的感慨就是,人到中年,真不能像年青時那麼拚命。

我剛畢業時候,熬夜通宵搶救病人,或者寫課題標書,第二天仍然精力充沛,年紀大了後,明顯就感覺到不復當年勇,現在再讓我熬個通宵,第二天真是精神萎靡的。

我的一位同班同學,前兩個月早上交班時,突然倒地昏迷,當時幸好在醫院,馬上開始搶救,轉icu,救了回來。原因呢,是突發心律失常,幸好是在醫院辦公室發作的,如果他是交完班回家路上,甚至就算是出了醫院大門發作,肯定就救不回來了。

所以到了這個年紀,我突然明白一句話叫做 知天命~~~~~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雖然自己還很想拼搏,但是身體精力已經不夠了,真要拚命,可能就要搭上自己的老命了,所以就向天命低頭了。

可能說的有點兒泄氣,但是真的,中年人,身體健康是第一位的,沒有了身體健康,你所有的夢想,你之前打拚獲得了一切,都化為了零。

年青人,奮鬥第一,中年人,我現在的體會是 ,要把保命第一 深深植入腦海。

並不是說中年人就不再奮鬥了,而是說,要在身體健康的基礎上奮鬥,比如這個課題下個月一號要交,你就提前安排好時間,萬萬不要搞成截稿前還要通宵達旦。一年發十篇文章需要你經常加班,那麼,我發五篇文章,是不是就可以輕鬆愉快了呢,如果是,那就選擇後者。

真的,保命第一。

~~~~據說她剛買了新房,正在搬家,結果就出了事,唉,也就是說新家還沒住過就去世了,可想而知還有幾百萬的房貸沒有還,唉!!!!

哀悼!

並再次反覆重申:保命第一!!!


都說碼農很累,通常是996的工作狀態。其實科研工作者很多也是996的工作狀態。然而男性科研工作者996之餘恐怕很少參與家務和帶孩子。而很多女性科研工作者在996之餘還要照顧孩子超持家務。

由於晚上要帶孩子,我自己的工作時間是556。我每天早上3-4點醒來,早上5點之前就到了辦公室開始工作,下午5-6點回家帶孩子,晚上8-9點陪孩子一起睡覺。周末只休息一天,雷打不動的肯定有一個周末是來辦公室加班。沒有任何娛樂的時間,連網上看看新聞都很少。後來看到一則美國40出頭的華人女教授猝死的新聞,這位華人女教授的作息時間和我非常相似,她下午下班時間比我還早一點,工作時間是從早上4點至下午2-3點,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那時候我就想,我會不會有一天也猝死了。某一天,我突然覺得胸悶氣短,坐在沙發上好半天才緩過來。從此我放緩了一點工作節奏,我想最重要的還是我要健康活著看著我女兒長大才好。

對於35-45歲的女性科研工作者來說,生活進入上有老下有小的壓力最大階段,在工作上自我要求又高,超高壓連軸轉的狀態很常見。趙老師的狀態是最典型的超高壓的女性科研工作者,年近40,2個孩子母親,老人身體不好,丈夫還異地。趙老師自己作為回國沒幾年的青千,前期拿到普通青椒艷羨的資源,但是對應的也是更多更好成果產出的壓力。

保障身體健康才是一切的本源。如果太累了,就停下來放緩腳步,走慢一點又能如何?

願逝者在天堂里不再這麼累了。


搞科研真是要多鍛煉啊,我都想以後開一個博士生乒乓球班。。


趙永芳老師是我們所的PI,說一些我了解的情況,大家可以自行看待和評價。

這件事剛出來的時候,大家都很震驚!很多人在實驗室微信群里問到底是不是真的。。。因為這段時間剛好趕上所里實行夏季彈性工作制,很多人離所去休高溫假了。很多人不在所里,不了解情況。最初的消息來源是膜蛋白團隊的組長張凱老師在他的微信群里發了一個訃告,然後就在各個實驗室的群里瘋轉。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因為真的是生命戛然而止的感覺,沒有任何預兆。。。因為就在彈性工作制開始的前一天,趙老師還在夏季PI年會上彙報了實驗室的工作進展,看不出任何異樣。還是她一貫的行事風格,給人特別雷厲風行的感覺。

然後說一下趙老師本人吧,事後我才知道原來她的壓力如此之大。。。她是2013年回國的,剛回國不久,加之實驗室研究手段比較新(用單分子FRET的方法研究膜蛋白構象變化),實驗室肯定還在籌建階段。安置儀器,招兵買馬,申請基金,工作上的事情肯定已經極難應付。何況她還是兩個孩子的母親!老大11歲,因從美國回來中文不太好,降了一級在讀四年級,女兒今年剛上幼兒園。另外她母親的身體似乎也不大好,也需要人照顧。加之她的丈夫一直不在身邊,好像是在上海工作。工作和家事她都要一個人扛。出事那天,是剛忙完新房的裝修,正在從周轉房向新房搬家。可能是心臟突發問題,導致從樓梯上摔倒,摔傷腦幹,沒有搶救過來。。。

好吧,事實敘述到這裡,我不能做什麼評價。因為就在自己身邊切實發生的事情,我很難學著新聞里的口氣去概括和評價!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最後,希望大家能夠珍惜健康生活的每一天!


不針對這件事。

在我看來,科研就是一項工作,工作和生活就要有明確的界限。工作的時間就努力提高效率好好工作,工作時間之外就多陪陪家人,和朋友聚聚,好好消遣。重點就是要平衡好二者。

現在好多搞科研的人,心裡沒有這道界限,拚命犧牲生活來填補工作。做起科研跟吸了毒似的,而生活過的卻並不愉快。關鍵是圈內圈外,還很推崇這樣的方式。

我覺得其實挺悲哀的。

衷心希望科研人能夠善待自己,更好的平衡生活與工作的關係。


注意看一下趙老師的簡歷,她1999年就本科畢業了,2013年作為青年千人回到生物物理研究所,算是真正開始一份正式的工作,這期間過了14年。14年啊,相當於本科畢業以後,又從幼兒園中班開始讀起,讀到高考結束。

這其實是困擾很多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問題,尤其是傳統的數理化生專業,由於教職少,競爭者多,往往在本科畢業十年以後才能找到一個教職,多數人此時已經三十多歲了。如果是碩士畢業就工作,到三十歲的時候一般已經工作了五六年,有了一定的積累,至少公積金繳夠了年限,首付攢了點兒,該買房的也可以買房了,娃的奶粉錢也存了。

而搞科研的這批人,三十多歲的時候才剛剛能確定自己的工作單位,孩子還小,房子沒有,積蓄沒有,剛剛開始獨立的科研工作又有一大堆的項目要申請,還要出好的論文,不然說不定非升即走又被淘汰了,壓力確實很大。


哎,失去這麼優秀的人才!

在別的行業,感覺工作的時候就工作,下班的時候就下班,休假的時候就休假。加班大都也是按小時算。

科研人感覺一直在上班,沒有真正下班的時候。

身體調節是重要,心理調節也很重要啊。


已被某自稱諸葛孔明的答主拉黑。我來另立答案實名反對。

這位答主開篇直接對題目的存在提出批判。其觀點是所有職業都一樣,其他職業也死人為什麼單單問這位生前已然十分成功的青千?

我對於這樣的疑問覺得十分可笑,你在這個問題下提出這樣的質疑的時候難道全知乎關於工作崗位上死亡的問題就只關於這個青千嗎?難道提這個疑問就是因為這個青千高人一等嗎?

這三個職業您全做過也沒有資格評判那個壓力大,況且您也只是盲人摸象,談何縱向討論職業壓力高低?

這個答主認識一兩個貌似連科研門還沒有入的人,然後他們的言行態度可能傷害了這位答主,然後就跑到知乎這個早期用戶中科研工作者相對較多的平台上來罵所有的科研工作者都有一種自己比別人高一等的心態。他覺得站在這樣的立場上甚至可以評價他人的生命,甚至可以影響他人思考討論的自由。他在言行上自覺自己比科研工作者高了一等,這是他遇到一個做科研的反對他就一定要針對一群人的原因。

@海洋之子 把他掛出來讓大家看看,科研人依舊在社會上忍受著非議,做著拓寬人類知識邊界的事業,卻無法得到應有的尊重,這才是現有社會需要思考的問題。

但是,我們又從來不是依賴於外界環境的一群人,如果真的在意,當初不必讀博,當初不必出國求學,也不必放棄大公司的offer投身科研乃至高校教育。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各位同袍,珍重!


實名反對高票的轉載,某卧龍之亮的文風和言論,俺不忿久矣。「說句不中聽的,對於沒有一點實力的人,突然之間拿了這麼多錢,都不知道買什麼設備好,你說他們愁不愁。」麻煩一下,像拿到青千和大千人的,哪位沒有發過頂級論文,沒使用過科研利器呢?以青年千人為例,中組部給予三年的300萬的科研啟動經費,所在學校可能給予一比一的匹配(有可能是學校在招聘時的空頭支票),請注意300萬是分三年給完的,這些錢對於一個剛到國內開展工作的青椒怎麼會足夠呢?一些必備的科研儀器要買,就別說一些高精尖的進口儀器了。青椒只會為了怎麼再申請國內的基金髮愁,根本不會為了怎麼花錢發愁。

國人歷來勤奮努力,青壯年期身體尚能吃得消,過了三十五歲之後如果沒用養成很好的運動習慣,身體素質下滑很快。真心希望咱們各行各業的中國人可以勞逸結合,享受生活,正常工作時間提高效率,而不需要靠加班熬夜來提升業績。

去年的新聞不要遺忘:44歲浙大教授英年早逝 身後捐所有財產資助學生

我國九成英年早逝者因過度疲勞殞命


R.I.P.

逝者安息。

就像大家都知道的,科研工作者過勞一直是個問題。今晚,實驗室兩個師兄開始互相拔罐了。我覺得沒事運動運動,踢踢球挺好的。

科研工作者,甚至在讀的學生都面臨著很大的壓力,包括心理壓力。這幾年,每所高校都時不時傳出學生或者老師離世的消息。北京某校學生死亡,天津某校學生連續自殺,北京某校某班三個博士連續猝死,可怕。我們在心痛的同時還應該反思,至少要從自己和身邊做起。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再也回不來了。


現在,國內很多人看到青年千人的待遇、科研經費比一般的老師要多很多,心裡很不是滋味。確實,很多時候,大家見到的都是一起上班、一起下班,「恨」同工不同酬的現象。然而,大家都不知道這些人的壓力比普通教師要大很多。至於他們的壓力,應該是來自多方面的。

首先:單位領導的期望。一般基層單位,對於引進青年千人,花的力度都是很大的。為什麼這些領導願意花這麼大的力度,原因就是期望引進的人員產出突出的成績。期望他們在國外能夠發表Nature、Science,回到國內繼續發表Nature、Science。昨天,趙明老兄分析了清華、北大能夠在上交大大學排行榜突進的原因,主要是引進一批能夠發表NS的教授。而這一部分教授,現在都落在青千上。

其次:實驗平台建設壓力大。做科研,就必須有一定的實驗設備、人員。對於青千人員,他們回國的時候,一窮二白,雖然科研經費比較多,但是,買設備、僱傭人員、安置新家,談何容易。說句不中聽的,對於沒有一點實力的人,突然之間拿了這麼多錢,都不知道買什麼設備好,你說他們愁不愁。

再次:科研產出質量與數量壓力大。對於一般的老師,把自己的課講好,把自己的課題做好,寫點論文,到了年底,考核一般都比較輕鬆。然而,對於這些青千們,由於科研經費充足,對他們的考核要求也要高很多。另外,如果只是寫普通的論文,很多人不會認賬,所以,他們要想方法往高端期刊發表,需要數量與質量兼備。

第四:科研合作的難度大。在澳洲,大家做科研,是非常容易合作的。因為,這些看論文,並不一定都必須第一作者。掛名在中間,大家也是認可的。然而,國內的科研機制,基本上只認可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也因此,要合作,沒關係,這兩個位置必須適當平衡。有一教授從大洋洲回某名校做千人,回國前,想回國大展宏圖。回國幾年,想做的事情,四處碰壁,最近跳槽到另一個學校去了。

第五:自己要求都會比較高。很多人說,有些人成績好,是因為他們的領域好,或者遇到的導師厲害,而往往會忽略他們這些人自身的努力。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觀察一下身邊的人員,如果某個人業績非常突出,你看看他們是否經常加班,是否經常工作在一線。我們卧龍崗大學,有一個年輕的教授A。他課題組現在每年能夠發表20篇以上的BioresourceTechnology,應該說算是很強了。但經常聽到他課題組的抱怨,這哥們經常晚上12點多發簡訊、或者寫郵件騷擾學生的休息,要求他們馬上就某些學術論文的修改問題開展討論。如果不回復,第二天可能就會挨批評。記得一個朋友評價他:你自己可以當強人,但不能要求我也當強人呀。沒有辦法,他們自我要求太高了。而自我要求高,壓力自然會比一般人大很多。

最後,這個年齡段,家庭壓力大。對於一個科研人員,30-40歲,無疑是創新能力最佳的時候,但也是家庭壓力最大的時候。這位趙老師,有兩個孩子要照顧,還需要加班加點做科研,可想壓力不是一丁點。至於家庭壓力,做父母的都知道,不多聊了。

上面給出了青千的多重壓力,現在大家一定不會再嫉妒他們收入比一般老師多一點點吧。面對如此大的壓力,如何有效減壓才是我寫這篇博文的重點:

(1)家庭要和諧。在外工作壓力大,如果回到家中,通過和諧的氣氛,適當地釋放自己的壓力,那是非常重要的。相反,家不和,則萬事衰。在外遇到壓力,在家庭再積累一部分壓力,容易造成身心疲憊,身體容易出狀況。

(2)有一些釋壓方法。這幾年,我經常在科學網上寫博客,其實,大家不知道,我的壓力也是很大的。身在資本主義國家,如果你連著兩年不出成績,基本上只有走人的份。所以,大家看到我的時間,都在寫博文,其實,看不到我的時間,都在做科研。而事實上,我寫博文,已經成為了調節自己壓力的一種有益方式。

(3)提高辦公效率,留出時間休息。我一直在思考,對於科研人員,是否應該他們「朝九晚五」的工作制度。因為,我發現其實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工作效率最高的時間段。以我自己為例,工作效率最高的時間是下午5點-8點。基本上,這幾個小時做的工作量可以相當於白天一天的工作量。也因此,白天一般都是做一些實驗,參與一些討論。等到5點後,安安靜靜寫論文、寫項目申請書、設計實驗思路等等。

(4)無論如何,保持足夠的睡眠時間。前幾年,我經常熬夜寫論文。有一些論文都是一兩個凌晨寫完的。後來發現,這種方法非常損耗身體,需要好些天才能夠調節回來。也因此,我現在寫一篇論文的時間,延長到一個禮拜。另外,對於我自己,還養成一個習慣,每天8點左右才起床,即使醒來了,也繼續躺著不動。這樣堅持下來,我現在工作時,精力都很充沛。

(5)已到中年,可以吃適當的保健品。科研人員壓力大,平常鍛煉又少,也因此,需要通過適當的營養補充,增加自己的體力。我自己現在每天都堅持吃深海魚油,感覺很不錯的。以前熬夜,心臟會難受。現在偶爾熬夜,也不覺得難受。所以,我建議條件許可的朋友,如果到了中年,可以吃適當的保健品,增強身體抵抗力。

……

對於每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的人,都期望自己做出有意義的成績。然而,無論工作如何重要,外部壓力有多大,都必須把自己身體保護好,只有身體好,才有可能持續的貢獻。在此,再次為趙永芳老師不不幸凋零,表示哀悼,一路走好。

(轉自科學網科學網—哀悼:39歲優青趙永芳離去,剖析優秀人才壓力


生物物理所的工作強度,在研究所里都是高的,我有的時候走得晚了,看見他們所燈亮的是最多的。


突然覺得我們老師以後會注意一下自己的身體,我們之後的研究生生活也許會好過一點


首先,哀悼。

其次,我個人覺得此事,生物物理所有必要詳細的說明一下,事件背後可能會映射著一些專業學科,國內學術界目前的現狀,以及一些不為大眾所知的問題。如果確實存在著比較大的問題,那很可能還有更多潛在的危險,需要提高社會對國內學術界,國內科技工作者的重視與關注度。


看來周末晚上不工作是對的


累的呀,累的呀!

科研是永遠忙不完的!

大家必須注意身體啊,都不容易,都不容易


科研也就是一個工作,何苦burn out

btw武大生物系本科畢業的飄過~我們學院畢業出去太多都是一輩子苦熬professor

沒必要的


兩個月前參加學術會議有幸見過趙老師一次,當時她帶著她的小女兒,我們還開玩笑說,科研要從娃娃抓起…會議的最後一天,趙老師在一次辯論中表現非常出色…前兩天在群里看到趙老師去世的訃告,心裡一顫,生命如此脆弱,那兩個孩子這麼小就失去了媽媽…我身邊有很多老師同學投身於科研,不管是工作時間還是周末,我時常告誡自己要再努力一點,但是身體還是最重要的,要多分一些時間給家人。緬懷。


沒想到只有這麼點回答。同為科研er表示有點寒心。

在朋友圈看到的這個消息。作為一個剛剛考上科院研究生的小碩,表示科研壓力真的很大,不光是老師,,學生也是如此,暑假接到導師電話提前一個月進實驗室開始勞動,一周只放一天假,導師每天都要來實驗室好幾趟,對我這個新人也要時時詢問實驗進度,實驗室的師兄師姐都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尤其是讀博的師兄,導師一言不合就會延期,拿畢業來壓他們。

講真,科研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來的。

願天堂沒有科研壓力。

以及,希望大家給予科研人更多的關注和尊重,也希望各位科研人彼此尊重和關懷,生活不止有實驗和文章。


願他得到解脫!

不能說心臟驟停就是完全因為科研工作的勞累。我也不了解這位研究員,興許他並沒有為了科研勞累過度,而是由於其他原因發生這樣的事。

我覺得比較悲哀的是,假設我有一段時間為了科研上的什麼事情過度勞累而去世了,哪怕是我的妻子也不太清楚我死前到底忙啥,我的老闆、我帶的學生,也都不會知道。

老兄,你死前到底忙啥呢?


推薦閱讀:

中國製造、中國建造、中國發展的中國速度是一種什麼樣的速度?都有什麼樣的成果?
法學研究,尤其民商法研究,實質上在研究什麼,該如何做研究工作?

TAG:科研 | 中國科研 | 科研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