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開設科普專業會有幫助嗎?


科普本質上是「寫作」,不是「科研」。

專業的事情,就得由專業的人來干。「寫作」是作家的專業,「科研」是科學家的專業。寫作這種事情,主要就是得由專業作家來做。科普並不產生新東西,而是把已有的東西複述一遍,或者說把科學家的語言「翻譯」成非科學家也能理解的語言,所以這個工作不需要一定是科學家才行。當然,個別科學家可以客串,但是要想提高整體的科普寫作質量,必須依賴專業作家群體。

一個優秀的作家,頭腦清晰,邏輯嚴密,善於學習,是完全可以寫出好的科普作品的。要想有好科普作品,需要的是好作家,而不是「科普專業的學生」。

好的科普作者,一般分成兩種,科學家和作家。

寫科普的科學家就是那些科研寫作兩門抱的大牛巨巨們,比如理查德·費曼、喬治·伽莫夫、理查德·道金斯、史蒂芬·霍金等等。當然,不是每個科學家都熱愛寫作,或者擅長寫作,所以這一類是可遇不可求的,只能碰運氣,不是一種可持續的發展模式,畢竟科普寫作也不是科學家的主業。

寫科普的作家則是並不以科研為專業的作家們,寫科普只是他們寫作的一部分,在科普之外他們還會有很多別的作品。比如最近幾年最熱賣的大眾科普書籍《萬物簡史》的作者比爾·布萊森就是一位專業作家,並沒有任何科學專業背景,這本書也是他第一次涉足科普寫作,他另外的作品主題大多都是旅遊、語言學、傳記、歷史等方面的。

在《萬物簡史》的序言中,比爾·布萊森是這樣寫的:

So I decided that I would devote a portion of my life-three years, as it now turns out-to reading books and journals and finding saintly, patient experts prepared to answer a lot of outstandingly dumb questions. The idea was to see if it isn"t possible to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marvel at, enjoy even-the wonder and accomplishments of science at a level that isn"t too technical or demanding, but isn"t entirely superficial either.

一位沒有任何科學背景的文科生,為了幫大家理解一些非常有趣的蠢問題,花了三年的時間,調查研究,讀書看報,走訪專家,最終把他學習理解到的東西用優美的語言婉婉道來,寫成了一本流暢有趣的科普作品。

這叫什麼精神?這在知乎叫「強答」。

但是比爾·布萊森這位文科生強答的《萬物簡史》,贏得了包括皇家學會的 Aventis Prize 和歐盟的笛卡爾獎在內的諸多大獎。有的科學家甚至開玩笑說,這本科普作品 annoyingly free of mistakes。一本科普作品居然找不到科學錯誤,這簡直是太罕見太神奇了!

我覺得,要想好的科普作品,其實很簡單,需要的就是鼓勵優秀的專業作家們去強答。

當然,你可能會問,要是連優秀的專業作家也沒有,那該怎麼辦?那這就是另外的問題了。

PS 想要說我腦殘的同學們,堅持科普必須理科生來做的同學們,先別著急,給你們一個小任務:請在知乎好幾千萬用戶里找出十位寫作條理清晰、言之有物、生動有趣的理科生,或者請在所有的中文寫作圈裡找出三位科普作品引人入勝的理科生。

我先給你們列一個:萬維鋼老師,剩下的你們繼續。找全了再來反駁我。


問什麼聽起來像半桶水專業. 專業的本科生好多都半懂不懂呢, 你一個人學4, 5門? 還要學教育, 學傳播....

如果只學一門的話.... 那跟中學老師有什麼區別? 如果只是科普個什麼電磁輻射才是有害的, 你吃的食物怎麼來的什麼的, 小學有門課叫自然...

開個專門的課還不如提高下中小學老師的待遇, 吸引些教師進入中小學, 然後讓他們順便科普下學生家長. 讓學生回家把上課學到的東西複述給家長聽作為課題作業, 讓家長兩句話總結下學生說了啥, 簽個字以檢驗是否完成作業. Perfect! (想的真好)


前面有答案認為文科生「強答」是好的科普,這似乎需要要區分科普到底要做什麼。

一些人寫一些科學乃至工業的讚歌,這也許可以改善兩者的形象,但似乎並沒有使得人們的科學知識增加多少。

那些配上精美圖片,抒情辭彙和定性/含糊的關係描述,讓人甚至不用集中注意力就可以讀完的「科普書」,又有什麼價值呢?

科學的術語只有在它的理論中,其意義才能明確。如果不想要講清理論,則只能把他們的詞語進行·直觀印象的解釋。它所描述的對象,處於含糊不清的一團迷霧之中。這樣的科學,與同樣實施這樣手段的宗教什麼區別。

《科學是怎樣敗給迷信的》這本書中,指出了這種支離破碎的科普的危害,這在公眾之中,無非加強了科學是另一種「巫術」的印象,而沒有傳遞出科學的精粹。

那麼什麼才是科學的精粹呢,是科學的方法。通過數學形式去構建模型,模型如何反應現實,如何利用解析形式馴服複雜性,如何利用計算方法暴力求解,如何利用隨機模型去表示未知,什麼才是正確的證明,為何建立公理系統。

能真正傳達這些的科普在中國似乎只有高中物理,而要進一步達到上面的標準,起碼要學習高數與編程與至少一門嚴格的數學才能做到。而實際上,很多大學生會覺得高數無用,編程只到了那個等於沒有的二級水平,「這也要證!」,反映了什麼呢?

他們甚至的確學習過高數,而不是只是聽過關於它的偉大與瑰麗的傳說,他們甚至頭疼的學習了編程乃至通過了一個考試,他們也許看過了了用小字標出的證明,但卻仍然思維混亂,說不清證明在做什麼。

只能說,他們連科學素養的門都沒入。

現在試想,假如他們只是看了些數學家如何生活,如何撕逼的歷史的書,只是聽說過麥克斯韋方程如何美麗,只是一些列舉編程術語與馮諾依曼如何天才以及早期計算機如何巨大的文章。他們難道不是甚至比上面的人學到的還少嗎?(如果學到過任何東西?)。這又有什麼意義呢。


我聽說現在還要開創新專業,創業專業。

我始終認為行業和專業一定要分開。不能因為要搞什麼行業,就要建立一個什麼專業。

一個行業應該是由若干個學科支撐的。每一個行業都可以分解成為若干個基本的學科,如果這個學科不存在,那麼可以搞一個;如果這個學科已經有了,就只要繼續發展就好了。這就好比一個工程問題,可以分解成若干個基本科學問題一樣。

同時,教育是有滯後性,市場又是千變萬化的。把專業等同於行業的話,學生培養出來的時候,行業可能已經不需要人了。


目前科普專業是以碩士學位的形式在試點運行。

2012年,教育部與中國科協聯合開展推進培養科普碩士試點工作,首批在清華大學、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6所985高校進行 。

以清華大學為例,目前是在美術學院下,包括三個方面,即科普展覽策劃與設計、科普產品設計、形象識別與信息傳達設計。

研究生的主要來源有以下幾個方面:

1. 藝術類本科學生。

2. 文科類本科學生:管理、新聞傳播、文學等。

3. 理工科本科學生,如電子工程、計算機、工業工程、精密儀器、物理工程、自動化、建築學等。

具體效果如何,還要看之後學員、校方和社會上的反饋。

清華大學美術學學院 - 「科普創意與設計」全日制藝術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項目招生簡介


不如學美國,研究機構的錢歸國會給,國會的議員歸老百姓選

結果一個個機構做科研做的起勁,NASA連火箭發射指揮大廳都能開放出來;官網audience菜單有面向教師、學生、媒體三個區,東西都幫你找好了;還專門寫個benefit to you,生怕誰再寫封信:"為什麼不拿上火星的錢去救救非洲快餓死的娃?"


我校有科學傳播的碩士課程, 歡迎來讀...

往年都還挺火爆的.

https://www.sissa.it/master-science-communication


我不知道您說的是哪方面的幫助。

但是現在國內有幾所高校開設有諸如科學教育/科學傳播等專業。雖然不多,但是並非沒有,無需假設,只是不叫科普這個名字罷了。


沒太大意義。

第一,誰會讀?

讀了怎麼找工作?

難道就像我們生物專業的廣泛就業?

生物專業最大的特點就是就業非常容易。我的同學們有人在證券公司呼風喚雨,有的賣保險刷朋友圈,有的做了報社編輯,有的投身房地產開發。

從事本專業的人也是有的。有人去美帝深造至今還在做博後,有人被家裡安排去三流院校當了老師,有人去國企研發部門做科研主要是洗瓶子,有人去內蒙古大草原搞生態被曬得跟非洲難民一樣。

有錢有勢的人也是有的。有學弟回家繼承了家族工廠當了老闆,有同學考進了市委當了公務員,還有同學去外企做醫藥代表已經開上了奧迪。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

第二,誰能讀?

學科普專業?誰有能力?愛因斯坦是物理學的,業餘提琴。也就是跨倆。

目前共有13個學科門類(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軍事學、藝術學)、110個一級學科。

另一種分類法《學科分類與代碼》共設五個門類、58個一級學科、573個二級學科、近6000個三級學科。

你看,如果你覺得理工科是科普,農學醫學就不服,還有法學,經濟學…

第三,沒必要

其實即便有科普專業,你選擇一個雜而不精的人還是去找教授專家呢?

有人提到的科普碩士,其實當年就聽說過這個內容,比如科學技術史,科學教育等,當年被戲稱為「屠龍專業」,有個老師說,這種專業博學多才,出來估計可以給政府當顧問了。

就像清華大學的科普碩士介紹:

研究方向包括三個方面,即科普展覽策劃與設計科普產品設計形象識別與信息傳達設計,其核心是從多方面培養學生的創意、設計和實踐能力。

中國需要這些人才不?需要!但是更需要掌握科技知識的人,這才是關鍵。就像我前文所言,一個科普碩士去做科普和一個教授去做科普,哪個更有效果,哪個更容易獲得認可?

科普碩士做的這些,其實很多廣告傳媒都可以做,我們需要做的事更深入的去尋找更多做擁有科學知識,願意投身科普事業的人。

所以,加大教育力度,提高全民的知識水平才是王道,當然,也應該給科研人員更好的待遇,這樣才能挽留更多的人才。

另外,像好萊塢一樣,很多電影都邀請嚴格的學者去做顧問,這樣傳播才更有效。


我現在所在的National Centre for the Public Awareness of Science就是Science Communication的重鎮。但Science Communication並不等完全於中文意義上的科學傳播/科學教育/科普。

確切的說,我認為Science Communication包含了很多子集,其中涵蓋了科學傳播(理論),科學教育(學校教育和學術交流),科普(科學家向大眾普及科學知識)。但目前來講,基本可以認為Science Communication≈科普,因為這是最重要的重點,也是亟需解決的問題所在。

安利時間: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Public Awareness of Science (CPAS) is the world"s most diverse academic science communication centre.

The Centre』s mission is to encourage a confident democratic ownership of modern science nation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by increasing science awareness in the community, fostering public dialogue about science, and improving the communication skills of scientists.

Through research led education our students become skilled communicators who can engage people with the science, technology, or medical information that is most relevant to them.

Our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e ways science is being communicated in the public arena, new ways to excite the public imagination about science and methods to encourage informed decisions about scientific issues that concern us in the 21st century.

至於有沒有用,目前來講對於澳大利亞還是比較有用的。CPAS畢業生就業情況也比較不錯,畢竟目前學習Science Communication的人還是太少,基本上供需是平衡的。但Science Communication對學生要求的起點比較高,畢竟你要先懂科學,才能去傳播。所以CPAS基本上以研究生教學為主,入學至少要有成績D(最高HD)的任意學科(Mathematical Sciences, Physics and Astronomy, Chemical Sciences, Earth Sciences, Biological Sciences, Environmental Studies, Other Natural and Physical Scienc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Related Technologies, Health)理科背景。文史哲藝術生?呃…………也可以報考。

Many graduates have found careers as communication officers for scientific organisations such as the CSIRO, government departments, universities, businesses, NGOs, or in the media. Some have set up science media businesses or consultancy firms. Others work in centres for informal science learning across the world, such as science centres and museums. The Masters research project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produce assessment tailored to the needs of particular organisations or employment sectors, and most coursework assessment can also be tailored to students" interests, areas of expertise, and career ambitions.

但上周的研討會上,一位元老級人物提了一個很重要並且批判性的問題:科學傳播是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20世紀以來不少學科從經典物理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問,比如EE,CS。這位元老列出了不少「成長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所必要的條件,目前看上去,科學傳播在某些方面仍然需要進一步的成長,也許未來會成長為像CS一樣的學科,也許會黯然消褪。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位元老所研究的「成長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的歷史和條件」,這也成了Science Communication的研究內容。


關於科大有這麼一個自我吐槽,來自微積分老師,他說:

這個科大啊,什麼專業都要科技一下,一個考古專業,找個墓挖東西就好了吧,科大叫科技考古,為什麼嘞,用科技的方法考古 (@Tiger Tigris是這樣嗎) ;英語專業呢,要叫科技英語,主要搞搞科技文獻翻譯,當然你們背完GRE,英語水平比老師強;哲學專業總好了吧,科大的叫科技哲學,還有個專業叫科技傳播,主要工作呢,就是做科普,要說加個科技有什麼不一樣呢,那就是也要學四大力學

後來聽說科技英語不招生了還是怎麼的有點變故,也許是招來的那些本打算怒學四年英語的學生,實在扛不住科大那四大力學了

註:十二年前的事情,可能和實情有偏差


中學用來幹嘛?


科協已經在幾所大學開設3年科普專業了。


其實有個有點這個意思的專業——科學教育。就業方向就是科技館跟科學教師。專業課的內容就是教授如何展開科普工作、如何製作科普教具,也會經常安排去中小學辦科普展。詳細情況可以自行搜索。


沒用,各種科學才是根本,普及工作是為了不拖後蹄,但是類似大鍋飯,共同富裕這種理想完全沒有意義!

職業科普工作的理論還處於分散討論研究的階段,職稱現在屬於文博系列群文分類下面的專業之一(最末尾),中科館在探索教師職稱系列(講師),科普碩士的導師都是相關專業領域的教授,絕大多數不是專職做科普研究。

我覺得職業科普工作現在最缺乏的不是專業人才,而是職業科普理論,說白了就是大家該怎麼干職業科普這攤兒活兒!


我覺得國內小學中學才是科普真正的主戰場


科普不是隨便一個人就能做的,科普需要本領域內的大家。國外的科普書哪一本不是大牛寫的?


科普工作非常有意義,但是個人感覺沒必要開設這個專業,因為科普根本就不是個專業啊!

開這樣的專業會坑多少大學生啊,畢業了就失業。

學校開專業要慎重,現在還有啥物聯網專業,哎,這個專業也要開?有計算機專業,自動化專業,測控專業不就夠了嗎?


你說,那些還沒畢業就已經失業,上學不好好讀書只知道泡網吧打LOL,抽煙喝酒泡妞的貨色。他們註定要去搬磚插秧,科普幹什麼呢?培養社會主義特色的有知識的流氓嗎?


科普涉及到的方面多而雜。大學四年真的能駕馭嗎


推薦閱讀:

身邊幾個朋友的孩子,在玩湯姆貓的時候玩的方式都驚人的一致,就是不停的打它到湯姆貓完全暈倒為止,好玩的說話功能卻提不起這幫小孩的興趣,能否有育兒行家解釋下這種行為的原因,家長如何應對,制止還是順其自然?
如何評價張堯學任校長以來中南大學的變化?
國際象棋在世界上非常流行,為什麼在中國很難推廣普及?
「好為人師」是不是我們的國民性格之一?背後的深層動機是什麼?

TAG:科普 | 教育 | 科技 | 大學專業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