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林海音的《城南舊事》,你有什麼感受?

《城南舊事》是不是邊看邊感覺到內心有種孩童時的寧靜呢


誠如扉頁上那句「我是多麼懷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讓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一幅幅的童年的畫面在作者平實的記錄中鋪展開來,作者以小英子的視角描繪了五個童年的小故事。這五個小故事很普通,普通得就像我們每個人生活中似曾相識的場景。很自然地,在作者的筆調下,童年在我們每一個人心裡全面復甦。

那些童真與夢想,鄰里之間的關心與信任,小夥伴之間的吵鬧與打趣,家人之間的依賴與互助,全都活生生的。人生全是隱藏在這些瑣碎的睡覺、吃飯、閑聊、玩耍中。而童年的時光那麼無聊而漫長,彷彿一輩子都過不完一樣。彷彿一個冰棍就可以吃上整個夏天。

小英子的小夥伴們永遠地住在了她的童年裡,遺憾的是這些人和事將永遠塵封,沒有續集,幸運的是童年還將繼續存在於我們的血液當中,還是會在某一個時刻排山倒海地襲來,然後喜怒哀樂都付之輕輕一笑。


滿是人間煙火味,卻無半點名利心


二十幾歲再讀這本書、眼睛裡看到的已經不只是孩童的世界了。


我的感受就是她家真有錢,還請老媽子。作家家裡都有錢,魯迅家有阿長,巴金家也有好多傭人。過去的作家,文人,文豪,文學家都是有錢人家的孩子,沒錢人家的孩子就變成了小桂子,閏土那樣。所以命運還是不公平的。


故事的背景是上世紀20年代末,很喜歡那個那年代,很喜歡那個年代的北京。這種種好感當然要歸於那個年代人們的質樸,孩子的視角總是那麼單純,乾淨!《小王子》也是孩子的視角,但給人的感覺卻很不一樣,這可能也確實和中外文化差異有關。25歲的年紀再看兒童文學,看到的已經不單單是那份快樂,有一種淡淡的憂傷的情愫在裡面。心頭卻漾起一絲絲的溫暖,因為已經很少看見這樣精緻的東西,不刻意表達什麼,只一幅場景一幅場景地描繪一個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說它自己。不疾不徐,溫厚淳和,彌久恆馨,滿是人間煙火味,卻無沒有半點追名逐利心。印象深刻的一段,英子為了妞兒要去找親生父母的事憋病了!憋到特別難受的時候還放聲大哭,但卻怎麼也沒說出她和妞兒的秘密,大人都以為她是發燒什麼,其實你永遠也無法想像一個六七歲的孩子心裡藏了多少事。說不出,有點小感動吧。葉聖陶22歲讀這本書時說有點相見恨晚!25歲的我亦然。已經慢慢忘記六七歲的想法了,有些理所當然現在可能不那麼理所當然了,有些難以割捨現在可能就隨手丟棄…

「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童年一去不還。」


用一種孩提視角下淡淡的純凈的美好講述了一個小女孩成長的故事,如同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這種美好在長大後去回憶更顯其彌足珍貴。英子的四合院像不像童年魯迅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英子的宋媽像不像童年魯迅的阿長?英子的好友妞兒像不像童年魯迅的閏土?

書中有句話這樣寫道:

這些人都隨著我長大沒了影子了。是跟著我失去的童年也一塊兒失去了嗎?

可是有些事情失去了就是失去了,這是成長的代價,正如最後一個篇章的標題《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很多時候孩子的長大並不是主觀上的,而是被動地因為一件事、一個人。長大之後的我們並不能再重新回到童年時代,但是林海音的《城南舊事》讓我們讀到了自己的初心,讓我們知道自己曾經有過的「赤子之心」。


所謂成長的代價,竟是這樣的令人痛心

記得小時候,大約是上初中吧,有一篇課文——《爸爸的花兒落了》,就是節選自《城南舊事》。當時讀了,並沒有什麼太深的感觸,只是在內心中覺得,作者在這個年紀遭遇這樣的不幸真是有些可憐。少了前面大量故事的鋪墊,對於最後爸爸的死便像看一個陌生人一樣,隨風而逝罷了。

長大後,經歷了不同的人和事,開始追憶童年時,幾乎是一口氣地讀完了小說,看到最後的結尾,內心便隱隱作痛。這就是成長的代價,直到爸爸的去世,小英子才真的明白,長大原來竟是這麼殘酷的一件事。「大小姐,到了醫院,好好兒勸勸你媽,這裡就數你大了!就數你大了!」老高的兩個嘆句,大鎚一般,砸在了年幼的英子心中,身邊的弟弟妹妹尚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但小學剛畢業的英子,已經要撐起這片天地了。

從前,蹲在草地里的叔叔盼著她長大,蘭姨娘盼著她長大,宋媽也盼著她長大,但他們每個人的成長,卻也無一不是飽經了現實的淬鍊。蹲在草地里的叔叔,小時候貪玩兒,沒念成書,花光了家當,老娘也因為他的沒出息哭瞎了雙眼,而他在無情的現實面前,浪子回頭,一心供弟弟漂洋過海去念書;蘭姨娘十四歲被人從蘇州帶到了北京,六年的苦難生活之後,二十歲就給施老鬼當了姨太太;宋媽在鄉下的農家,嫁了「蠢驢」黃板兒牙,更是從來就沒幸福過。小說通過孩子的視角,刻意用詼諧的筆調敘事,卻反而產生了更強烈的反差。小說中的主角們,莫不都是苦難的,懷著對生活的希望,在艱難現實的漩渦中奮力掙扎。「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正如鮑勃迪倫的詩句所說的,唯有苦難的淬鍊,才能換來一個人真正的成長。

所幸的是,小說並不全是這麼灰暗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在每個故事的結尾,總還是有美好的事值得去期盼的。宋媽回了老家,或許一年後,就會有新的孩子了,他可能會被帶來京城,或許還有機會去學堂呢;蘭姨娘跟了德先叔,原本乾枯的人生,又收穫了愛情的甘露;蹲在草地里的叔叔,被巡警帶走的時候,起碼在一個小姑娘心中,他也並不是一個壞人啊;就連慘遭不幸的秀貞和妞兒,她們離開人世的時候也還是幸福的吧,至少失散多年的母女再次相認了;爸爸的花兒落了,但英子的花兒卻在慢慢盛放呢。」Life is a struggle「,品嘗喜怒哀樂之後,日子還是要繼續地過下去。成長的代價雖然殘酷,但也許這就是生活吧,誰也逃不開的生活啊。


我的感受就是溫暖,體會到了她的幸福


個人認為,寧靜之中也許還透出一絲涼涼之感。暑假的時候看見十三歲的外甥在讀《城南舊事》,說是老師布置的暑期閱讀任務,我覺得雖然英子的口吻很是符合他們的年齡段,但只有以回憶的視角去讀,才有那番韻味,才體會得到孩童難得的天真,才能讀懂離別和成長。


「英子,人家都說我得了瘋病,你說我是不是瘋子?人家瘋子都滿地撿東西吃,亂打人,我怎麼會是瘋子,你看我瘋不瘋?」

「不」我搖搖頭,真的。

或許只有孩童才不會用世俗的眼光去看一個人吧


城南舊事,看完以後挺感動的,每一個小故事的結尾,都讓人有一種莫名的傷感,也正是在這樣的生活中,自己一步一步的長大,父親的死,更讓自己突然承擔起生活的重任。描寫的如此天真,細膩的童年與生活的艱難相互交融,讓人在感受童年的趣味時,也體會到生活不易。


我從學生時代結束開始生活在北京,工作地點距離《南城舊事》或《穆斯林的葬禮》中描述的區域很近,喜歡在午休的時候在衚衕中走走,有時總是把故事和現實聯繫在一起,幻想許多年前,這裡的人和事會是怎樣。

這一本描述場景很能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可能是因為之前看過南城舊事的電影,再看書時,小英子,秀貞等人就有了真實的形象。推薦大家去看電影的版本,小英子的扮演者特別符合人物的特徵。

書中印象最深的兩句話:

我分不清海和天,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無論什麼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初中時看,總覺的是充滿探險有趣的童年生活,對未知的好奇和嚮往。

如今一看,卻看出了真實世界人們往往被各種條件所限制,而孩子心中,卻是真正自由的。

今天看了一遍書,又看了一遍電影,居然哭了

( ???????? )羞


結尾那句話 好想哭

我們都抵不過歲月的長河

一去不回的童年

永遠是我們心中最溫柔的一角

長大吧

「英子,不要怕,

無論什麼困難的事,

只要硬著頭皮去做,

就闖過去了。」

人生難得是歡聚

唯有別離多


從孩童的視角看到了那個時代的北京的一角,她筆下的世界令我好奇,粗看一遍不敢隨意評論,但我想說的是,我更好奇後來是怎樣的人娶了這麼一個有想法的古靈精怪的女子,去搜狗了一下,林海音的作品中有《婚姻的故事》,不知道是不是我想的那種,準備考完了試看,哈哈

然後這本書中的兩句話我最記得:1.你是吃飯長大,讀書長大,也是在愛里長大的。這句話蠻有意思,於是我便問身邊的人怎麼長大的,大家的第一反應都是「有詐」,然後猶豫地說「吃飯長大的啊」。這是一般人的共識,我也是,在看到這句話前,我也沒意識到自己是讀書長大的在愛里長大的,或許說從未思考過。

2.爸爸的花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被這句話撞擊了一下,這句話承負了英子多重的悲傷啊,而又能從她沉甸甸的悲傷中看到她的堅強和倔強


當我讀它的時候 我在想自己的童年 很平淡

跟著爸媽 在爸媽離開的時候 我和妹妹會拉著他們的褲腳坐在他們的腳上 央求他們帶我們一起去

也喜歡賴著外婆 翻外婆的衣服口袋 因為她的口袋裡總是會裝著甜甜的糖

我有個跟我差不多大的妹妹 很幸運 雖然兩個人總是會因為一個東西而爭來搶去 但是有個人吵吵鬧鬧一起長大的感覺很好啊

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很美好的吧 畢竟那麼純粹的時光一生只有一次啊

作者把她的童年生活寫出來 可能也是不想讓自己忘記這段美好的時光的 雖然總有一種淡淡的傷感 但那也是最真實的感受啊


人窮極一生就是送別的過程

且行且珍惜


印象最深的還是小英子做了四眼狗和三姨娘的媒人,古靈精怪,說是孩子卻也操著所有人的心。


推薦閱讀:

TAG:豆瓣讀書 | 好書 | 城南舊事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