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曹丕終制中說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也」?

尤其是「未有不亡之國」,

由一個開國皇帝說出來,直白到嚇人,直白到可欽。

原文:

 冬十月甲子,表首陽山東為壽陵,作終制曰:「禮,國君即位為椑,椑音扶歷反。存不忘亡也。昔堯葬谷林,通樹之,禹葬會稽,農不易畝,故葬于山林,則合乎山林。封樹之制,非上古也,吾無取焉。壽陵因山為體,無為封樹,無立寢殿,造園邑,通神道。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見也。骨無痛癢之知,頉非棲神之宅,禮不墓祭,欲存亡之不黷也,為棺槨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而已。故吾營此丘墟不食之地,欲使易代之後不知其處。無施葦炭,無藏金銀銅鐵,一以瓦器,合古塗車、芻靈之義。棺但漆際會三過,飯含無以珠玉,無施珠襦玉匣,諸愚俗所為也。季孫以玙璠斂,孔子歷級而救之,譬之暴骸中原。宋公厚葬,君子謂華元、樂莒不臣,以為棄君於惡。漢文帝之不發,霸陵無求也;光武之掘,原陵封樹也。霸陵之完,功在釋之;原陵之掘,罪在明帝。是釋之忠以利君,明帝愛以害親也。忠臣孝子,宜思仲尼、丘明、釋之之言,鑒華元、樂莒、明帝之戒,存於所以安君定親,使魂靈萬載無危,斯則賢聖之忠孝矣。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也。喪亂以來,漢氏諸陵無不發掘,至乃燒取玉匣金縷,骸骨並盡,是焚如之刑,豈不重痛哉!禍由乎厚葬封樹。『桑、霍為我戒』,不亦明乎?其皇后及貴人以下,不隨王之國者,有終沒皆葬澗西,前又以表其處矣。蓋舜葬蒼梧,二妃不從,延陵葬子,遠在嬴、博,魂而有靈,無不之也,一澗之閑,不足為遠。若違今詔,妄有所變改造施,吾為戮屍地下,戮而重戮,死而重死。子為蔑死君父,不忠不孝,使死者有知,將不福汝。其以此詔藏之宗廟,副在尚書、秘書、三府。」


因為他就是這樣的人啊︿( ̄︶ ̄)︿

道理大家都懂,說出來就是你的不對了( ̄ε(# ̄)☆╰╮( ̄▽ ̄///)

其實不太理解題主這個問題的意思→_→我按照我的理解隨便講兩句(⊙_⊙)

不亡之國和不掘之墓其實有一種對應在裡面。先說無不掘之墓。

裴松之在《三國志·魏書》(卷六)中補註陳琳的事迹時,引東晉史學家孫盛編撰的《魏氏春秋》里文字,「又梁孝王,先帝母弟,墳陵尊顯,松柏桑梓,猶宜恭肅,而操率將校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略取金寶。至令聖朝流涕,士民傷懷。又署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我們知道古人對喪葬事宜是比較重視的,盜墓這個事情其實還是一個比較嚴重的事兒,要不然也不值得寫入討伐曹操的檄文里,wuli丕子從小跟著他爹南征北戰順便帶人挖墳,估計心理陰影肯定不小。曹總自己也知道盜墓這個事情不厚道,所以在他的遺令里提到「斂以時服,葬於鄴之西岡,上與西門豹祠相近,無藏金玉珍寶」要求薄葬。父親的言傳身教無疑對曹丕也有一定的影響。他也是這樣貫徹執行的,參見曹丕的《罷墓祭詔》里提到的「先帝躬履節儉,遺詔省約。子以述父為孝,臣以系事為忠。古不墓祭,皆設於廟。高陵上殿,屋皆毀壞,車馬還廄,衣服藏府,以從先帝儉德之志」,當然至於後人以此罵他不孝,我只想貼出一個表情【我懷疑你這裡有問題.jpg】再有就是題主貼出的一段出自曹丕的《營壽陵詔》,繼續倡導薄葬,我覺得真的是很好貫徹了他爹的想法。順便吐槽第一次讀到「若違今詔,妄有所變改造施,吾為戮屍地下,戮而重戮,死而重死」這個說的也太重了,我感覺wuli丕子就是個蛇精病。【手動再見.gif】

再說未有不亡之國。

這個也是我很佩服曹丕的一點,古往今來我從沒見過哪個開國之君說這種觸霉頭的話【且很快被證明不幸言中】,我趙日天服了Σ( ° △ °|||)︴。文首提到曹丕就是這樣的人,為啥?畢竟我不是他,只能說點比較虛的我自己的想法。首先我覺得還是和個人的經歷有關吧,從小跟著父親南征北戰目睹了戰爭的殘酷,尤其是在宛城一役目睹長兄的喪生,自己也幾乎喪命;還有目睹了東漢末年社會生產的極大破壞、人民流離失所等,這些都是對他有所觸動的。後來的世子之爭也讓他長期都處於一種比較壓抑的狀態。再到建安末年發生的一場疾疫,他的很多好友由此喪命。這些經歷讓他對死亡、命數(順帶一提曹丕專門寫了一篇《論方術》批評迷信,如果題主感興趣可以看下)這樣的一些虛無縹緲又好像歷歷在目的東西的看法還是有巨大的影響的。這可以從他的作品中看出來。如《與王朗書》里的「生有七尺之形,死為一坯之土,唯立徳揚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與吳質書》里的「疾疫數起,士人凋落。余獨何人,能全其壽?」;包括還有《典論·論文》裡面的「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死亡這件事本身是無可奈何的,他提及此也會難過卻不消極,他努力給這個世界留下隻言片語,只是不想自己的思想隨著肉體的腐朽和消亡。哪個皇帝不想長生不老,只有他,他不咸不淡說著「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只有他,作為開國之君很煞風景地說著「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因為他就是這樣的人呀(????)

喜歡曹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的文字、他對於死亡、生命、寫作的思考,別說作為一個開國之君,即便只是那個時代的普通士人,他的想法也顯得很超前、很與眾不同,即使是到了一千八百多年後的今天,讀他的作品,仍然能感到他的文字與思考背後所承載的那份厚重。

如果對曹丕感興趣,可以移步我的專欄 兮嘉の三國八卦志 - 知乎專欄

曹丕相關文章整理:

怎樣評價歷史上的曹丕? - 兮嘉的回答

八一八丕子和他爹的關係 - 兮嘉の三國八卦志 - 知乎專欄

丕子和他的兄弟們 - 兮嘉の三國八卦志 - 知乎專欄

丕子和他的姐妹們 - 兮嘉の三國八卦志 - 知乎專欄

那些年我們一起黑過的丕子 - 兮嘉の三國八卦志 - 知乎專欄


無不亡之國,這句話從一個帝王口裡說出來,真的很讓人覺得詫異。曹丕真是個漢子。

但是無不掘之墓嘛,曹丕顯然小看了成都那個魚的墳墓和勉縣那個水的墳墓了。這也沒辦法,誰叫曹丕的父親是那個「置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的人呢?


一千多年後,我們用「掘」了他老爹墳墓的方式支持了他的論點。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也;無不亡之國者, 是無不抇之墓也。

出自《呂氏春秋》

作為帝王接受這個觀點很難得,不過非他原創吧。


我猜是當年曹操為了軍餉而盜墓導致的「無骸不露」的景象給他留下的心裡陰影……以此悟出薄葬便不會引來盜墓者的道理也就不奇怪了

話說曹操本人應該也是知道這個道理的,他當年的《終令》里也提倡了薄葬,應該不只是因為他一生主張節儉的緣故

不過曹丕的話確實講得更重一些就是了


性格使然吧,如果曹昂能活著並繼位他也不用承受這麼多了。想到他說過這種話就覺得三國殺裡面「仙福永享,壽與天齊」「千秋萬載,一統江山」這種台詞超違和....


四百年大漢帝國亡於他手,

而且他還挖過很多帝王的墳墓,發丘中郎將就是大魏國的一個官職。

所以曹丕說

TM沒有不亡的國家啊,

沒有不被人挖的墳啊,

我都干過,

出來混都是要還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曹叡也不重用曹植?

TAG:三國 | 三國志書籍 | 墓葬 | 魏文帝曹丕 | 曹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