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跟廣東有什麼關係?
唐山很多吃的,比如月餅,臘腸,都是廣式做法,聽老一輩人說地震以前還有廣東街。這些應該不是偶然現象
本文轉自《南土熏風話往事-老唐山城市記憶》
作者:黑色長河這是分割線這是分割線這是分割線這是分割線
唐山人,追朔其祖籍未必都是「唐山人」。
唐山因煤而興市,100多年前,由外籍洋人技師、以廣東人為主的工匠、以及大批的破產農民組成的礦工,構成了這座城市的最早的開發者。細說唐山風情,體現著中西文化交匯、南北文化相融的鮮明特點。
唐山的廣東人
唐山在最初始的狀態,曾經是廣東人的半壁天下。
出身買辦的唐廷樞即為廣東香山人。他創辦開平礦務局初始,就深知「用人最是急務,儲才由為遠圖」(李鴻章告誡他的話)的道理。而他本人曾被李鴻章向光緒皇帝贊為:「熟精洋學,於開採機宜、商情市價,詳稽博考,胸有成竹」,是個專家型的難得人才。唐廷樞建開平煤礦,他身邊最早的「高管」幾乎是一水的廣東籍著名實業家和學者,如徐潤(與唐廷樞共同興辦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鄭觀應(曾任開平礦務局粵局總辦,其在任上所著《盛世危言》影響惠及了後來光緒、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毛澤東等一批偉人)、伍廷芳(1886年任開平鐵路公司總辦、中國近代第一個法學博士、後任民國首任美國公使、外交總長、財政總長)等;有就讀美國著名學府、1881年學成歸來的8位廣東籍留美幼童,如吳養增、鄺榮光、唐國安、梁普照等,其中,唐國安來開平煤礦成為唐廷樞的助手,後出任清華學堂第一任校長。這些廣東籍青年才俊,幾乎都是從開平煤礦起步,後來成為中國近代工商業、近代科學與教育的開拓者,居功至偉,遂成大業。
開平煤礦作中國近代最早採用機器開採的大型煤礦,大批外國機器設備的投入使用,急需一批具有近代生產經驗的熟練技術工匠來開動機器、維修設備。而唐山一帶的人們大都是靠耕作過活,很少有人接觸過近代機器。於是,唐廷樞就從廣東同鄉中招聘了一批技術工匠來唐山礦從事各種技術工作。由於廣東人懂技術、工資待遇高、加之生活穩定,爾後來唐山的廣東人逐漸增多,開平礦務局和開灤礦務局早期統計資料顯示,截至1882年時,在唐山礦第一批520名工人中,有120名是廣東香山籍。隨著煤礦生產規模的擴大和唐胥鐵路的建成、鐵路工廠的發展,又陸續有廣東人來到唐山。截至1891年,廣東人已經增加到500人。而到上世紀二十年代,唐山的廣東籍人已達到2500人左右。
在人們的眼裡,廣東人更加果敢決斷,敢為天下先。廣東人是絕對的現實主義,對技術有天賦般的悟性,對商機的掌握超人一等。難怪洋務幾大著名企業都有廣東人率先創辦,他們都是那種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能人,他們有著各種的海外關係,他們是那個時代的信息儲備者和開發者。從城市人文歷史看,這些遠道而來的廣東人無疑是唐山這座北方工業重鎮的最早開拓者。如今,廣東人早年生活的遺迹已蕩然無存,但他們在開發唐山過程中的歷史功勛,應永存唐山人心間。
熏風南來的廣東會館
每一個地方來的人,都帶來了一種文化、一種腔調、一種做派。由於語言和生活習慣與本地人不同,這些廣東籍員工大多是集中成片聚居。隨之而來的社會問題也就日漸增多,生老病死、天災人禍、子女入學、家庭糾紛、與本地人鬧摩擦等等。其中有些問題單靠個人能力無法解決。於是,1882年,在唐廷樞的大力贊助下,成立了廣東同鄉會,辦事和活動地點在唐山礦北門外廣東街路北,初為臨時建築,後於1909年(宣統元年)建成廣東會館。
據《開灤煤礦志》記載:唐山廣東會館,佔地 3000平方米。前後兩排10間正房作為大廳,東西兩邊10間廂房為活動室。整個建築為坐北朝南的劇院式建築。庭院前有一片高出馬路的平地,由一個九層台階與馬路相連,平地中間鋪卵石甬路,兩側大槐樹下設有供遊人休息乘涼的石凳,庭院與平地間為一道鐵柵欄牆,透過鐵柵欄可見到院里花池中盛開的花草。庭院中有一道磚格矮牆,矮牆後即時左右廂房和大廳。大廳的正門是高大的四扇玻璃格門,兩旁貼牆為浮雕,一幅凸字門聯分列大門左右。右書「歌風薰南土」,左書「道義沔湖陽」,迎面凸雕的橫匾上四個蒼勁大字「廣東會館」,為廣東新會人陳照常所書。
進大廳後,迎門一個木製大影壁,上畫「天官賜福、指日高升」的壁畫。繞過影壁即為正廳,正廳上部高大的玻璃窗可透進重組陽光,下部場地擺放可供幾百人落座的長凳,除在此集會外,平時還演戲、放映電影。大廳正北的牆上供有神龕,左右分供著天地君宗和唐廷樞的牌位(唐廷樞於1892年去世)。神龕左右又有四幅藍底金字的木刻通長聯分掛牆上。繞過神龕,左右又有側門通向後廳,後廳比前廳小一半,筵席是即作為後台。整個大廳寬敞明亮、布置高雅,為唐山較早的文化活動中心。大廳外側廂房第一間為書記室,室內掛有開灤創始人唐廷樞的放大照片,為平時同鄉聊天、看報的地方。
廣東會館主要以聯絡同鄉感情、舉辦同鄉福利事業、幫助同鄉解決危困為宗旨。會館的會長和理事、監事均由開灤、南廠、商界、普通界(包括交通銀行、啟新、防疫醫院、交通大學等)原處代表民主選舉產生。其主要經費由開灤支付;同時會館出租廣東人義地給人耕種,收取少量租金。
可惜,歲月消蝕,這座曾標誌著領近代開放風氣之先的老建築,早葬於大地震廢墟之中了。
最早的城市街區——廣東街
對於有懷舊意識的老唐山人來說,「廣東街」才是他們記憶中真正的街區馬路。廣東會館就坐落在廣東街上。
隨著定居唐山的廣東籍工人日漸增多,唐山開始有了最早的城市居民和街道。1900年左右,唐山出現了第一條城市街道——廣東街(現在的廣東街成為貫穿唐山東西的通衢大道——新華東道)。
上個世紀20年代,廣東人的聚集地逐漸形成兩大片,以唐山礦北側為中心,沿廣東街分布,如西山口北側的孫家大院、唐山礦北側的老廠大院(此處住有70餘戶廣東人)、廣東街下坡的廣生堂衚衕、孫家巷、東局子、財神廟街、菜市一帶,在此住的廣東人大多在唐山礦做工。另一片以鐵路工廠(南廠)為中心。如仁字衚衕、義字衚衕、歐陽衚衕、陸家街一帶,鐵路南面的同仁里、扶善里、寶善里、大興里等。在這裡居住的廣東人大多在鐵路工廠做工,其中包括早期的共產黨領導人鄧培。
來到唐山的廣東人,除主要在煤礦和工廠做工外,還有人經商開店,或從事擺攤販賣之類的行當。20年代時,廣東人在唐山廣東街開辦的商號有經營藥材的廣生堂、廣和堂、廣源堂、廣平安等;經營家鄉食品的有廣萬祥、廣吉祥、廣隆昌、老陸婆等。1972年,一名美國記者威廉﹒約瑟夫曾來唐山拍攝了震前「建國路大下坡」,依稀可以想見當年老廣東街的商業街區面貌。
孫中山、白崇禧與廣東同鄉
唐山近代產業的興起和發展,受到了世人矚目,同時也引起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關注,他曾於辛亥革命前後,兩次來唐山考察。
1894年7月, 28歲的孫中山還只是南方邊陲一個再普通不過的醫生,這年夏天竟在好友陸皓東的陪同下,到天津上書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雖然孫中山得到了洋務派眾多重要人物的推薦,但李鴻章卻並沒有接見他。這之後,便有了孫中山第一次來唐山。據《唐山市志》記載,「光緒二十年(1894年)夏,孫中山偕陸皓東來唐,看望廣東同鄉。」廣東同鄉會在廣東會館設宴招待了孫、陸二人。孫中山在陸皓東陪同下從上海抵達天津,繼而來唐。在唐山,他參觀了開平煤礦和鐵路工廠,親切看望了在此工作的廣東同鄉。
1912年9月22日,辭去大總統職務後,擔任中華民國鐵路總監和全國鐵路名譽會長的孫中山再次來唐。此行目的主要是考察唐山的工業和交通,陪同前來的還有黃興、宋教仁、胡漢民等。
唐山各界民眾在火車站召開了熱烈的歡迎會。孫中山首先視察了唐山製造廠,向工人發表了講話。鄧培以廣東同鄉的身分陪同並在廣東會館設宴款待孫中山等。孫中山還視察了開灤礦務總局、啟新洋灰公司和唐山鐵路學校(唐山交大前身),並在鐵路學校發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說,受到與會者的熱烈鼓掌歡迎。他說:「國民革命需要兩路大軍,一路進行武裝鬥爭,建立平等自由的中國;一路學習世界科學技術,改變祖國貧窮落後的面貌。在座諸君不都投身於鋒鏑之間。況且學習採礦、築路、建橋也是為了革命」。他還強調說:「要中國富強起來,就需要修鐵路10萬英里、公路100萬英里。希望大家努力自學,以身許國,承擔起歷史重任」。孫中山在唐期間,還在華民工黨中吸收一批骨幹,如鄧培、許作彬等為同盟會員。
1928年,白崇禧率北伐第四集團軍與直奉聯軍作戰,從唐山趕走了直魯聯軍王琦旅並進駐唐山。白崇禧雖是廣西人,但其所率部隊中多為廣東人,在直奉軍閥多年統治下的唐山廣東人,為同鄉軍隊的到來歡呼雀躍,和北伐軍相處親密,並在廣東會館召開「懇親大會」歡迎總指揮的到來,旅居唐山的廣東人有近千人參加了這次大會,白崇禧對同鄉講了話,在廣東會館大門口拍記錄影片併合影留念。近日,偶讀白先勇先生所著《身影集》,見到當年的合影照片,廣東會館建築形製得以重現於世,也算為老唐山補上一段遠去的城市記憶罷。
(本文大部分歷史資料源自《開灤煤礦志》)唐山的建立和廣東的技術工人和管理者來到唐山建設開灤煤礦有直接關係。唐山小山原來叫廣東街
我在珠海上學,這裡有紀念館,就有寫廣東人去唐山開礦的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