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行語言學田野調查?
這個問題好小眾……作為方言學學者子女怒答。所有內容圍繞方言調查,但由於本人沒有子承父業,所以大部分的東西也都是從老爹處聽來的,或有不詳或疏漏之處,不過大體輪廓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方言調查是方言學研究的基礎,當然了方言學本身也是語言學中比較獨特的極大依賴田野調查的學科分支。方言調查一般的主要內容是記音,當然也有一些是通過與當地人的交流去印證一些方言中的語法規律乃至習慣用語、俗語等的。
方言調查的基礎是對於國際音標的掌握和對於方言調查一些技術環節的了解,不少學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有比較高階的這方面的課程,如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就開有研究生選修課《國際音標與方言調查》。學習國際音標,乃至辨析調值調類,還是需要一些天賦的,用我爹的話說,五音不全的人恐怕很難準確辨別音調(當然是半開玩笑的)。
方言調查,或者說方言的音系調查中使用的主要工具書是《方言調查字表》,其意義在於使方言調查者能夠通過列舉字表中各個字的字音,了解音系中一大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字音發音。經常進行方言調查的學者或研究者的家中,這本書都是批量購買的,因為需要經常外出調查並且在上面進行批註,有點像練習冊的感覺。給一個pdf版本,可以體會一下:
http://www.chtr.org.tw/0/0t.pdf。選定調查地區後,首先要尋找發音合作人。比較有經驗的學者,由於其研究的範圍較窄,而且經常反覆去某幾個地區調查,在當地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根基,也會有一些門路去比較方便的尋找發音合作人。一般對於發音合作人的基本要求有,一定的年齡(大於多少歲這一類,大家一般喜歡選擇年紀比較大的),一定的文化程度(最基本的是要識字,可以方便地交流),土生土長(十幾歲從外面遷過來的這種都是不合格的,中間有一長段時間沒有在當地生活的也是不行的),口齒清楚等。學者在調查過程中往往會和發音合作人建立很深的友誼,反覆調查一個地區的學者有時候會喜歡每次都尋找同一個發音合作人,這樣的合作人和學者就更熟絡了,一般都會保持長期的聯繫,成為工作之外的朋友。
發音的調查一般以方言調查字表為基礎指導框架,輔以調查者自身對於一些關鍵環節的特殊安排(比如這一次去調查,是為了研究一個特殊的語音現象,那麼調查的內容肯定是圍繞這一現象制定的)。基本的過程其實就是對話,按照事先安排好的字表,「這個字怎麼讀?」「xxx」然後記錄(當然這是最簡化版的,實際上的過程比這個要複雜的多,有的時候沒聽清,或者有什麼關於類似發音或辭彙的追問等等)。有時候研究者會攜帶錄音筆進行錄音,回去後對於沒有完全清晰的部分反覆分析研究。
方言調查是一項吃苦活動,因為說句實在話,大部分需要進行方言調查的地區都是落後地區,縣城算好的,農村也是要去的:落後地區的條件你懂的,有的時候需要住在發音合作人家裡,與其共同作息,同桌吃飯,享受農村特有的廁所和排水系統,等等不多說。其次也是一項需要耐心的活動。對於一個點的調查短則四五天,長的可能延續十天甚至更多,完成對於一個地區(一般是縣)的調查,再到做出最終成果,可能需要數年乃至十年的積累。家父代表作《神木方言研究》,從其萌生研究家鄉方言的想法,到考上博士生並決定最後採用該題目作為博士論文,到博士畢業四五年後,六十萬字的著作最終出版,大致就經過了八九年的時間。另外,從目前等等研究趨勢來看,很多學者都是申請一個圍繞整個地區的大項目,拉起一批學生或同僚一起做,這就意味著在項目的關鍵時期,可能出現一年之內出差次數直追會計師事務所的情況,忙碌程度也是比較可觀的。
當然,方言調查也是一項很有趣味的活動,如果真正對於方言學有興趣,相信調查者能夠在其中找到很大的樂趣。另外就是,方言調查伴隨著對於當地人民和風土人情的體察,是一個很好的增長見識,認識我國不同地區、不同階層生活狀態的好機會。日本著名方言學家秋谷裕幸先生,致力於中國語方言研究,自出道以來曾經到過一百次中國,對於中國東南沿海農村,尤其是福建農村的熟悉程度,以及對這片土地的熱愛程度,可能甚至遠遠超過本省的很多當地城裡人。
如果題主對於方言研究感興趣,除了學術專著外,也可以上網買一本《走過田野——一位方言學者的田野調查筆記》,作者是著名方言學家曹志耘教授。這本書讀來學術色彩不濃,主要是記錄調查經歷、趣事,調查生活的酸甜苦辣,與同僚及合作人的友誼等等,趣味橫生,也能體現出這一輩方言學者獻身學術的崇高情懷。專業相關來回答一下,說明一下我的專業方向不是語言學,但是基礎課程和大量選修課程是語言學課程。
他說得已經比較全面了,我就補充幾點。
由於剛開始接觸語言學田野調查,所以認識還很初級,有些地方結合老師所講實例分析。首先,語言學的田野調查不僅僅包括方言,還包括少數民族語言。這一點可能上面這位答主由於父親是研究方言的所以完全忽略了。
語言學田野調查是語言學的一個分支,其任務是對未被認識或認識不夠的語言(方言)進行科學地描寫、分析。目前國內少數民族語言研究做得比較好的是中央民族大學。國際上非常出名的是美國暑期語言學院(The Summer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它是當今世界上從事語言學教學研究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一所高等學校。其突出成就是為世界上一些國家民族創建了自己的文字。
其次,對於方言調查合作人的要求,一般來說確實需要有一定文化程度,這樣交流起來會流暢很多。但實際情況比較糟糕……到一些鄉村之中,很多老人不會普通話,甚至不識字,所以這個時候就要藉助輔助工具……比如圖片。
另外,有時候對於方言的調查,並不僅僅是調查它的存古,還有它的變化。所以合作人需要挑選典型的樣本,按年齡進行區分,比如在對廣東某閩南方言島進行閩南語調查研究的時候就選取了一家三代,爺爺受外界影響較小,孫子會說客家話、粵語、閩南語,但他的閩南語已經可以感覺出來受到了客家話和粵語的影響。對於方言調查合作人來說,一般不可以離開居住地超過半年/一年,教育程度越高,受到外界的影響越大。再次,關於設備。
老一輩的語言學工作者進行田野調查是非常辛苦的,需要背一大堆磁帶,錄音機等等。現在的設備已經很先進了,但是由於調查環境的嘈雜,有的時候還是會受到影響,所以後續依舊需要反覆聯繫與確認。最後,有關調查時間。
一般來說田野調查都是要長時間的,基本在一個星期以上,但是也有特例。比如僅僅調查幾個字在閩南方言區的發音,一位台灣學者走遍台灣,每地僅停留2小時。多說兩句……
語言學田野調查是語言學的內容,但對於國際音標的學習是中文系本科階段就會接觸到的,只不過由於其難度太大,所以老師一般不要求背,平時作業也是可以查看國際音標表的。國際音標表不等於英語音標表。國際音標表不等於英語音標表。國際音標表不等於英語音標表。
重要的話要說三遍。上面那位答主提到的學習國際音標以及調值需要一定天賦,我並不否認。但我個人認為,其實這與母語有著更大的關係。會閩南語、粵語、客家話的學生明顯比母語是普通話的學生更容易學習國際音標,對聲調也有著更好的認識,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在大多數情況下,要一個只會普通話的學生去學習一些方言中才有的音,正如我們很多人剛開始去學習俄語中的大舌顫音和德語中的小舌顫音一樣困難。我並不是說只有會方言的人才能夠進行深入的語言學研究,我只是說,對於一些人來說入門比較困難而已。不管怎麼樣,從事語言學研究的人都需要有良好的基礎。有些音在口語和書面語中是不同的發音,有些音的確很難區分發音部位的細小差別(靠前靠中靠後),這也都是方言調查中的難點。這裡有一個Daniel Everett 做田野調查的演示,希望有所幫助。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YpWp7g7XWU
暑假剛剛去了一段有趣的方言田野調查,覺得即使沒有太多準備也依然會收穫非常大(對於語音來說)。的確是聽到了才會察覺到不同。另外到了各地語言保護小組才知道,現在國家組織的語言資源保護工程「語寶網」對語音資料收入逐漸齊全起來,值得參考。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