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遇到科研工作無法繼續該怎麼辦?
本來老師讓做的是共乘,第一步用社交網路(微博)提取用戶發布的文本信息,以及簽到位置,並且提取用戶文本信息的主題內容,通過相似性演算法計算兩個用戶之間的相似性,從而作為推薦條件之一。第二步,需要利用用戶的家庭位置,在用戶出行上完成共乘推薦。我現在在完成這部分,但是對於自己如何實現完全沒有頭緒。哪個大神能指點我一下。
還有一個方向就是在我已經做的相似性計算的基礎上,自己提出一個演算法進行對比。然後做實驗進行對比?不知道這樣的水平能不能達到研究生畢業論文的要求?
方?Sv?:?
說一點關於科研管理方面的問題。我一直覺得科研領域之所有有這麼多人灌水,有這麼多人精神出問題,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科研項目的周期過長,而評價體系過於單一。
一個完整的project,從提出想法到最終定稿投出去,比較快的專業比如cs可能要兩三個月,比較慢的生物可能要四五年。然後漫長的審稿過程又要折騰大半年甚至更久。也就是說,如果你做的方向恰好是一個長周期問題,那麼你的整個博士期間,只夠做這麼一個問題。
所謂評價體系單一,指的是最終對於成果和人的評價都會落實到文章上,而且credit一般歸於第一個做出來的人。那麼就是說,如果很不幸在某個國家某個學校,恰好有一個人跟你做了一個相同的長周期工作,那麼你們倆有一人會播種五年顆粒無收。這就是說,長周期科研項目的風險非常大。
但是反過來,隨著人類知識的進步,好啃的肉很快就被啃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骨頭。這些工作總是需要有人做的,也就是說總有一部分人要犧牲在這種長周期的風險里。
所以除了對科研評價體系的改良以外(給予長周期、難問題更多credit,給予獨立競爭者一部分credit),我比較主張狡兔三窟的做法。我一直是同時做至少三個project的(當然一般還遠多於三個)。一個是我感興趣的難問題,一個是老闆喜歡的其方向的延伸,一個是跟別人合作的相對不太花時間的項目。這樣,你工作的深度可以體現在第一個方面,數量在第二個方面,廣度在第三個方面。風險對沖。
有人可能會問,我精力有限,只能把時間投入到一個方向上。我只能引一句老話「時間像海綿里的水」。我更喜歡說,時間是分形的。你拿出一年、一個月來做一個其它方向不可能的話,你能不能拿出一天?一天也困難的話,一個小時、五分鐘呢?你做實驗的話是不是有大量的等待時間?你做計算的話是不是有編譯和排隊時間?你做理論的話,吃飯走路上廁所洗澡是不是可以利用的時間?把時間做合理的切分,把項目也做合理切分,然後像管理內存一樣高效優化。我覺得學會這個管理能力比做一個項目本身要重要。沒有思路,狂看論文。有了思路,狂看論文。
看論文。
不好意思,我不是本專業的,請另找高人
下面就當我瞎逼逼,當個看客就好
到處問啊!還能怎麼辦,師哥師姐不能解決,就找導師,導師不能解決就找其他導師,實在不行再找本科老師,這時候你的人際關係網就出來了(看你自己所積的德了)
總會有辦法的
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
看論文看論文看論文…………以下省略一萬遍
也在經歷這樣一個階段。
基本上就是,多看,多想,多做,多交流。
牛頓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呢。方法實現上的話,從粗到細,從簡單到複雜,逐步完善。做科研臉皮要厚,做不下去要找外界幫助啊!導師,學院其他導師,外校合作者,請教問題啥的應該可以吧!
很基礎的工作啊,通過簽到時間判斷簽到的位置是家還是工作地點,通過簽到時間和位置判斷上下班時間。工作地點和家庭住址相近,上下班時間匹配的就可以推薦共乘。就憑這個估計發不了論文。
現在谷歌和蘋果都能精確判斷使用者的工作和住址,我的iPhone會根據我的日程表和當前路況建議我去辦公室還是留在家裡開會。谷歌地圖能判斷我在通常下班的時候離開了辦公室,多半要回家,直接告訴我路上是否堵車,並推薦最快路線。
你導師給你布置任務的時候都不先調查當前相關技術發展到什麼程度的么?推薦閱讀:
※在你的領域中,有哪些小工具可以大大提升DIY或者做實驗的幸福感?
※科學研究有哪些原則?
※如何將PDF中高亮的文字轉換為思維導圖?
※sci-hub.ac 已無法使用,如何獲取新的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