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不太注重的貞潔觀念為什麼到後世越來越看重了?

春秋記載常有卿大夫娶再嫁女子為妻,更有夏姬巫臣之事,而當時卻鮮有人指責,到了宋朝卻有「餓死是小,失節是大」的說法,為什麼春秋的貞潔觀念沒有沿革下來?


根本原因是人少

如果遵從「守貞潔、夫死不再嫁」等規則,意味著這名女子將來不會再有生育的可能

或者說,她的生育能力從此就浪費掉了

對於人口富足、甚至陷入到馬爾薩斯陷阱中的社會來說,這點兒浪費沒什麼

但是對於春秋那種人口幾乎集中在有限的聚居區、城邦之間留有大片大片的空地的社會來說

女性的生殖力是非常重要的資源

同理適用於游牧民族,由於生產力限制了人口總量,女性實際上是極其珍貴的部落資產,你看土匪搶劫的時候,經常是圍繞兩個目標:搶財物,搶女人

弟弟、兒子(非親生)、孫子接著娶同一個女人的情況比比皆是

例如著名的 解憂公主_百度百科

朱熹是南宋人,他的學說的一個重要背景就是宋朝開始,中國人口過億(具體數據有爭議,但是人口大幅增長是公認的事實),這令上述這種「浪費」女性生殖力的做法成為可能

春秋時期,相信也是有人提過類似的主張的,但是大家肯定都把他當成瘋子

另外,關於「貞潔」觀的提出,初衷並不是控制生育,我看到評論中有誤解。進入男權社會以來,控制女性的活動範圍,這種傾向是一直就有的,其目的是:防止被「戴綠帽」以至於給別的男人養孩子;以及在男方死後,把男方的財產轉移到第二任男方去。有這種傾向也得有實施這種政策的條件才行,南宋時期,這種條件滿足了,所以提出來並被實行就順理成章。「貞潔」觀的本質是為了維護男權社會和男性的利益,主觀上並沒有控制生育的初衷


有說法是因為靖康之恥。在北宋文人其樂無窮的裝逼、扯淡、內鬥、和各種敗家作死行為的努力下,終於開封城破,宋朝皇室女子都被脫光了衣服像趕牲口一樣弄到東北女真野蠻人家裡去當性奴隸。儒生們覺得面子上太掛不住,不反思自己老爺們沒本事,反而怨念女孩們沒有去死來維護爺們的臉面,就搞出了生死事小失節事大的缺德理論。隨著異族一次次的入侵而不斷修正理論中的BUG,不斷追加售後服務升級換代。其實漢唐時代,女孩們才沒這麼遭罪呢。北宋初期都還挺開放的,比如仁宗朝還是真宗朝來著,一個老寡婦為了改嫁,把事直接鬧到了政治局!


觀念這玩意,視當時的具體情況而定,視統治層的意志而定...

jb毛的貞潔,鬼扯淡


貞潔觀很大是在南宋末年開始成形的。

但是縱觀整個宋朝,對女性還是相當開放的,無論是繼承財產,還是嫁夫後的嫁妝所有權,都是有得到明確的法律保護的。包括婦女離婚,同樣受到法律保障,當然也享有再婚的權利。

宋代女性二婚相當普遍哦,我舉些典型的例子,比如真宗皇后劉娥,第一任丈夫是打鐵匠,第二任才是宋真宗。范仲淹的媽,家裡太窮,也是二婚,以至於後來范寫家訓時,明確規定,宗室女如果二婚,有補貼,而男子再娶,得自掏腰包。

再有大詞人李清照,二婚眾所周知,後來發現第二任丈夫是騙婚的。還有!理學的創始人程頤的外甥女和侄媳也是再嫁哦,還有!你們罵的朱熹他妹妹也是二婚,而且是朱熹親自安排的。

現在說說我的看法,為什麼貞潔觀是南宋末年形成的

因為南宋人都太放蕩了!寡廉鮮恥,且不說一般士大夫家裡養的官妓就有數十個,民間的青樓,娼妓業之發達簡直可以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光臨安就有數百家青樓,很多家境一般的百姓如果有條件,會把女兒放在青樓調教(是青樓,不是妓院),期望女兒長大後能養家糊口。

那麼理學家的問題來了,看到世風日下,道德淪喪的社會,認為自己有義務扶正社會道德,於是就嘔心瀝血的規定了八榮八恥貞潔觀,期望大家遵守,讓道德回歸正軌。等到宋理宗的時候,離南宋滅亡只有20來年,發現理學家說的好有道理,就是因為大家都太放蕩了,搞的現在不能抵禦外敵。嗯,那就把理學升為官學,大家要好好克己復禮!然後南宋滅亡,貞潔觀也隨著理學烜赫於明清,加之明清歪曲理學,斷章取義,貞潔觀進一步扭曲,什麼手也不能碰,臉也不能看,不能再嫁,已經是很後來的事了。


那時候是諸子百家。

後來是獨尊儒術。


其實就是男權主義越來越強勢導致的。

很多理論都認為:婚姻的起源是一種財產制度,一開始是能夠方便確定自己的後代,以便於將財產傳給後代。而在婚姻制度發展的過程中又糅雜了男權主義的不斷強盛,女性就開始成為婚姻中男方的財產之一了。

而貞潔,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成為女性財產屬性的重要標誌。就像二手貨總要比新貨降價很多一樣,男人在這一時段的婚姻過程中都非常注重女性的貞潔,因為這是他的財產。

大概就是醬紫吧。


很贊同最高票的答案,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看,早期的文明和宗教在性方面是非常開放的,普遍存在著生殖崇拜的情節。而後期產生的三大宗教,和東方的程朱理學卻幾乎不約而同的壓抑性和生殖。某種意義上也算是對馬爾薩斯陷阱的一種無意識的自我救贖吧。


春秋那是感覺就像打成一鍋粥的UK 周王=女王 所以中央集權不像後來那樣強 而貞潔什麼的是在強大的等級制度下的產物(君權 父權 男權

想想臣子可以佩劍面君就知道就好理解·春秋不那麼等級分明

禮樂崩壞=制度崩壞 即使統治者有心集權 也沒有力量

so春秋不看重這些


題主所謂的後來,其實是明清時期;當然這一切還得歸咎於朱熹,一個用孔子的學說做外衣,說了一堆扯淡的理學的空談家。


奴隸社會,人是社會中最重要的生產條件,打仗的主要目的是奪取勞動力,和生產勞動力的「工具」

封建社會,土地成為第一生產要素,自給自足的家庭經濟形成,隨之而來的是大體上的一夫一妻制。

而所有的上層建築都是為了穩固經濟基礎的需要。


換個角度看中國歷史,會發現封建社會的中國歷史,就是中國女人悲哀的歷史,越發沉重

另外,春秋學者很忙,無論哪方面都在創造,明朝學者沒什麼可創造的了,閑的憋出來個三從四德、八股文章


走自己的「道」


這個要問朱熹。


樓上有人提到了,我也認為是程朱理學開的頭


國家越是弱小,就越是壓迫人民;男權越是不振,就越是約束女性。

一個國家乃至民族,它受壓迫或被看輕的時間越長,它的文化就越傾向於蟄伏。


一部分原因應該是人口數量的變化


你確定這叫婚姻觀念???


簡單的規矩經過時間的推移,總是會變得愈加繁瑣。


宋朝婦女地位的下降。

李華瑞《宋代婦女地位與宋代社會史研究》

張邦煒《不必美化趙宋王朝——宋代頂峰論獻疑》

第三,不能否認宋代禮教的存在。翻開司馬光《居家雜儀》,什麼「婦人無故不窺中門,有故出中門,必擁蔽其面,如蓋頭、面帽之類」;女子「作歌詩,執俗樂,殊非所宜也」;「凡為子婦者,毋得畜私財」;「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 [66]諸如此類,比比皆是。「貞女不事二夫,忠臣不事兩君。」[67]這句話在宋代已較為常見。程頤畢竟說過:「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68]雖然其社會實際影響遠不如後來的明清時代那樣大。司馬光說:「夫婦以義合,義絕則離之。」[69]宋代婦女離異另嫁的事例不少,但離異在傳統時代受到傷害的往往是女性。宋詩有句云:「妾心如鏡面,一規秋水清。郎心如鏡背,磨殺不分明。小窗寒燭夜,結紐綴郎襟。不結尋常紐,結郎長遠心。郎心如紙鳶,斷線隨風去。」[70]在廣大女性經濟不能獨立或完全獨立的時代,妻子內心深處不免隱藏著被丈夫拋棄的憂慮和恐懼。離異另嫁者多,只怕絕非女性幸福指數高的象徵。何況纏足這一摧殘、禁錮婦女的陋習興起於宋代。[71]


很多答案歸罪於儒教與朱熹,有其道理。但我更認為,站在現代人的角度批判古代人思想落後愚昧,脫離了當時的國情文化,有些失之輕佻。 可惜我對朱熹以及宋史了解不深,無法反駁這種觀點,不過我依然不負責任地認為,朱熹,人傑也,他提出的理論,想必是適應當時實際的,自有其道理。董仲舒進言漢武帝獨尊儒術,後世人詬病之,但在當時,統一思想確實凝聚了漢帝國的力量,有利於穩定。

能在歷史中留下名字的人物,雖然很多方面不能與接受科學教育的現代人相比,但其智慧,比絕大部分人都強,評論古人,還是懷著點尊敬為好。

另外,評價古人今人或是身邊人都一樣,可以捧可以罵,但最好不要從其人的私德找攻擊點,這種手法很有效,但副作用也不小,慎之。


夭折率。財產權。搞清楚這兩個東西


為了控制女性而人為造出的枷鎖。


尼羅河不用施肥,洪水自動泛濫,女人有繼承權力

而相同的西非,必須僱傭男子下地,女人即使是寡婦都必須僱傭男子完成,聯合國紀錄片提到的


推薦閱讀:

孔子到底有沒有誅少正卯?
正黃旗鑲黃旗哪個更尊貴 ?
怎麼評價Cousera上面台灣大學呂世浩主講的《秦始皇》以及《史記》課程?
戰國時「君」是什麼爵位?

TAG:歷史 | 婚姻 | 宋朝 | 春秋戰國東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