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有些人偏向不喜歡學習?

不管在做學生,還是生活中,有些人總是要強迫自己去學習,而不是像上網娛樂那樣自然而然,為什麼人們不是發自心底喜歡學習,有什麼方法可以愛上學習


我把dota幾十個英雄各個技能跟效果移動速度都背下來。我不愛學習嗎?無他,興趣而已。


懶是人的天性好不好。

學習本來就是反人性的活動,天生喜歡學習的人那是變態。

然而為什麼還有人會愛上學習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學習可以讓他得到更多的東西罷了。

這個我給我的小外甥解釋過。

一件事,如果你懶了,你可以得一塊錢。可是如果你付出了努力,就可以得到十塊錢。

你就會在心裡想一下了。我是懶一下,得一塊錢呢,還是動一下,得十塊錢呢。

好吧,雖然我依然還是懶,但是我還是動一下吧。

然後動的時候,發現居然動兩下,可以得到更多。

好吧,我心裡依然懶,可是我的外在表現已經是很勤快了。

5555,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

如果你是一個小孩子,那麼看完上面的,就不要看下面的了。

可是如果你要是個成人了,我就得再給你補充點成人童話了。

故事還是上面的故事,只是多了一個選項。

當你長大之後,你會發現生活是需要成本的,這個成本可能是5。

懶一下,確實得到了1,但是5-1=4,你是要受傷的。為了得到了1,傷了4,那樣就不好玩了。

就像有句話怎麼說來著。屬驢的,不趕不走。

一隻小毛驢,懶一下,可以得到休息。結果屁股上,BIA,好疼。那麼走兩步。

再懶一下,BIA,又得走兩步。

你當然可以繼續懶,只是鞭子在抽啊,抽啊。抽完了還得走。

有的人就比較聰明了,與其被抽再走,還不如自己乖乖的就往前走吧。

而如果你已經準備好了10,那麼好像是可以過得很開心的。

這也就是另一句話,誰能不早不晚的成熟,誰就能幸福。

包括眉毛上的汗水和眉毛下的淚水,你總得選一樣。


人不喜歡的應該不是學習本身而是學習的途徑方式

多少人被應試教育和填鴨式教學坑慘了啊?

我很記得以前看過一本書是這麼說的

有些人終此一生都覺得,學習是這輩子最有意思的遊戲

而大部分人會不斷地被大人們噁心,直到他們覺得學習是一件很枯燥無味的事情

而有些人就算長大還是覺得學習是最有趣的,這種人我們可以把他們叫做天才


如果我們喜歡學習,又會是怎麼樣呢?

初中的時候,我也特別喜歡學習,老師提問,我會舉手熱情地回答,收上去的作業,一絲不苟。

高中的時候,我還算是愛學習,老師布置的作業按時完成,課上盡自己的本分。

後來順順利利地考了大學,我還是像一個普通人一樣,上課,吃飯,社團。

後來我思考自己,一直在學習的時候丟掉了什麼東西。

直到我在看新聞的時候,看到了一位昌平實驗中學的同學的消息。

放棄高考後 北京天才小伙兒的電競人生

他叫 路垚,比賽ID:Maybe,中國Dota職業選手,16歲登頂中國天梯排行榜第一,出道前就是國內著名的「路人王」,外號「高中生」,被譽為「天才少年」,是圈內公認中國Dota未來的接班人。也是因為這個特殊的身份使得這位原本處於備考關鍵期的少年毅然決然的做了一個在老師和家長看來不可理喻的決定——放棄高考,加入職業戰隊成為一名職業選手。

按照傳統觀念來衡量,Maybe放棄了高考,主動成為教育體制的「棄兒」,放棄考入大學的機會,只是個沉迷競技遊戲,剛剛成年的大男孩,不像是一個具備正能量,受大眾喜愛的偶像人物,但如今,就連外國玩家在看他的比賽時都會不停的在彈幕中刷出「call me Maybe」的字樣,究竟是何種魅力使得他取得如今的成就呢?高考和電競真的水火不容嗎?

談到高考,或者說談到教育制度,話題自然而然就被賦予了爭議性,在這裡筆者首先要闡明個人的觀點,我認為:在沒有明確自己真正的目標之前,高考仍然是一個最為穩妥、相對保險的解決方案。科舉制度自古就有,新中國的高考也持續了幾十年,說明這是一種經過驗證並且被廣泛認可的人才選拔方式,通過高考的篩選和劃分,青少年能獲得接受更高層次教育培養的機會。

但義務教育的意義就只是為了讓學生通過高考嗎?顯然不完全是,筆者認為,教育的意義首先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養成科學系統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再往大了說,教育的本質是讓人在受教育的歷程中發覺自身的閃光點,而不是千人一面的培養出解題機器。道理都會說,但做起來又不完全盡如人意,咱們來看個例子。

大名鼎鼎的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曾經是一名優等生,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世界頂級學府哈佛大學,按正常的流程,他應該讀完大學,入職名企,但他並沒有。憑藉對計算機的濃厚興趣,在畢業前他就早早的明確了自己的目標——創業做軟體公司,因此僅僅入學哈佛一年的比爾蓋茨毅然離校,與好友創立了微軟公司,後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今天世界上每個城市都有微軟系統的身影。

在這裡我們是否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只要特別明確自己的目標並認定自己一定能成功,就可以不選擇高考-上大學-找工作的模式,而是提前結束學習生涯去為理想矢志不渝的奮鬥。反過來在尚未明確自己的目標或無法確信自己能承擔代價之前,高考仍然是個明智的選擇。如果有些人非要說當初高考前也有更好的選擇但沒勇氣選,那我只能說你是對目標不夠明確才沒能踏出那一步。

反過來我們看看Maybe在放棄高考後的歷程。作為一名職業電競圈的高中生新人,Maybe出道帶來的震撼無異於當年以高中生身份加盟NBA的加內特,毫無大賽經驗卻直接進入了國內一線強隊,這本身對LGD戰隊來講就是一個賭博式的選擇。而對於一個剛剛放棄了高考,在同齡人都緊張複習時,自己卻背井離鄉去為一個未知的電競夢想拼搏的18歲少年,我無法想像當時的他是背負著多麼巨大的壓力,而這一切本不該是這個年齡的孩子能夠承受的。

「我有一顆奮戰TI的心,我想把中國的國旗插在西雅圖」Maybe在採訪中說道。在加盟之初電競愛好者們的普遍評論還是正向的,畢竟頂著最強新人王的頭銜,路人局中無數次力克職業選手的Maybe被粉絲們廣泛看好,認為憑藉他的實力能夠給老氣沉沉的職業圈注入一記強心針。但事實並不盡如人意,在僅僅效力了一個月、18場比賽後,Maybe就感受到了職業圈的殘酷,他被下放到了LGD青訓隊。

萬眾矚目的天才少年放棄高考信心滿滿的加入職業戰隊,第一次深刻的經歷居然是被下放……我不能妄圖去揣測他當時的內心世界,但我想總歸是有些失落的。一時間輿論四起,唱衰的言論充斥在各大論壇貼吧,如果是我可能會後悔當初的決定。此時的Maybe卻表現出了超越年齡層的成熟與淡定,他的做法是在青訓隊伍中扮演領袖的角色,專註於賽訓,加倍努力。

在青訓隊接近一年的歷練讓Maybe具備了一名頂級選手應有的素質,在技術層面他上飄逸中日漸穩重,在思想層面上他凝聚整個隊伍,使這支青年軍順利躋身一線強隊。我沒有看到Maybe有什麼八卦和花邊新聞,沒有看到他每天在刷微博。他只是不停的訓練、直播、比賽一直循環著。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一切的一切都離不開自己的努力,如果你連努力都做不到何談成功和成長?

憑藉著在青訓隊中的出色發揮,Maybe已經在今年的轉會期重新回到了LGD戰隊擔任中單位置。上個月結束的I聯賽第三賽季,憑藉著Maybe的出色發揮,LGD戰隊在決賽中以3:0的大比分乾淨利落的帶走了本土強隊VG,斬獲獎金129萬。現在的Maybe正同冠軍隊長xiao8和冠軍教頭戰神7一起,並肩向即將到來的第五屆Dota2國際邀請賽千萬美金獎金池發起衝擊,目標劍指冠軍。

「有一種選手叫天才,有一種可能叫Maybe」,這是論壇和貼吧上提到他最常被說起的一句話。誠然放棄高考有些遺憾,但這位史上最年輕的高中生選手卻在電競的舞台上找到了自己。經歷了諸多爭議和起伏,如今的他在才華橫溢的同時又兼具一份大氣和沉穩,無論國內國際,Maybe都是最被看好的新生代選手之一,無愧「天才少年」的稱號。

部分圖片和內容轉自中關村在線。


----為什麼人們總是偏向不喜歡學習?

首先, 關於這個命題本身是存在不精確性的, 進一步細分應該是這樣的: 人是不喜歡學習, 還是不喜歡某種學習?

我認為是後者: 人是不喜歡某種學習, 而這種學習, 通常是"基於目的或結果的學習".

從身邊的小孩子或者自身的童年時代來觀察, 可以發現大多數人都是樂於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的, 只是那個時代對於學習的出發點, 是"好奇", "結果"只是附加品, 而現在的人對於學習的態度, 也即是不喜歡學習的態度往往來自於想要得到某種"東西", 因為東西才是他們想要的, 學習成了得到"東西"的過程且是不得不接受的過程, 而"不得不接受的過程", 誰會喜歡?


因為你雖然生活在現代,但是你的身體和你的潛意識都是從遠古傳下來的。遠古人想的沒有那麼遠,因為想那麼遠也沒有用。所以這就造成了,你的大腦總是容易向滿足現在的需求的那些東西屈服。


我呢 曾經學習很好 但後來 成績下啊很快 沒什麼原因 我想說這是故意的 通過自身經歷我覺得 學習好的人多半是因為幸運 ,可能在小學 或者某節課 ,也許是遇上了喜歡的老師,總之各種原因而促使他們學習很好,成績也相當理想 ,從而得到老師家長同學的誇獎。人都是喜歡得到讚揚的 ,但他們稀里糊塗走上某個位置之後 ,他們會自覺的想要保住這個位置 ,保住這些讚揚,同時會對自己的未來做出很多美好的假設。並為之努力奮鬥 ,這樣長時間下去就造成了他很強的好勝心,比別人不好的時候,就會努力奮鬥。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競爭力。當然也有一部分本身就是因為自身經歷自強不息的,但我覺得不是很多。而那些向來就是老師眼裡的壞孩子,不熱愛學習的孩子,他們當然沒有這個動力,特因為懶惰 和拖延症 致使他們不愛學習,縱使當有一天他們不想再渾渾噩噩 ,但萬事開頭難,學習好的人通過學習 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壞孩子只有通過玩樂 各種消遣來填補他們內心的空洞 ,第一次回復請多多關照


有句話說的好:「活到老學到老。」很多人明明知道這句話很正確但是都不偏向學習,我認為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學習沒有動力沒有目標。第二學習沒有心情。第三怕吃苦。


這三個中任何一個符合了,學習都不容易搞上來,但這恰好又是在人們身上普遍存在的問題。

我在高中時期,班上就有很多自暴自棄的同學他們一貫混時度日就連高考倒計時100天時,上課還在那裡悠閑的看著小說。他們總說以後去哪兒?幹什麼?大人已經安排好了不急不急,心中沒有了主見與追求哪還有上進心去搞學習呢?當然沒有。另外卻看到有些小情侶約定好一起考大學的成績飛快的進步著,有理想有抱負的同學也都成了名副其實的學霸。

人們總有一個共性,他們喜歡去專研能夠吸引自己的東西,他們會對其產生濃厚的興趣,欲罷不能。學習也是一樣,有些人就是愛學習,所以他們不斷的學習。這些特徵就像是與生俱來的從很小的孩子中就可以體現出來,小孩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可以愛不釋手的對其把玩,就像那些愛學習的人們一樣他們可以將學習進行到底。

電影《聞香識女人》中有一句話說的很好:「如今我又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我知道那條路是對的,毫無疑問,我知道,但我從不走,因為太他媽艱難了。」很多人在生活和學習中都沒有吃苦精神,學習要付出努力付出汗水,那些不能吃苦的人便退卻了,讀書時代有同學說過一句話:「讓我一節課安安靜靜,聚精會神的聽一節課那簡直要我的命。」他們在一開始就放棄了更別提堅持下去,最終便放棄得徹底。

我真心希望人們可以「活到老,學到老「。


無法同意上面的回答。

首先,我們必須界定樓主對學習的定義。如果只是說在學校圈養式學習,那估計少人有真的回去喜歡。但如果將學習的範圍拓闊,比如,學習一門技術,學習某個特定領域的知識,我想不能單用人的天性-懶惰來解釋人為什麼不喜歡學習。

從學習的動機出發來看,在初高中甚至大學階段的學習動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聰明才智高於其他人,學習好的同學,對這種感覺應該不陌生。而學習不好的往往容易被認為智力存在缺陷或不努力。(為了考上更好的學校?其實也是為了證明自己聰明吧)

從社會層面來說,傳統認為學習好代表名校,代表好工作,代表將來可能的社會地位(但是作為學生的你曾經想過這麼多嗎?)

由於從小是在這樣一種理念中成長,被逼迫承擔了外界對自身的看法,被逼迫去學習,加之中國的老師大部分自身素質較差,無法很好地引導學生,形成了學習是痛苦的,無論如何不可能去主動學習,更別提喜歡學習的一種潛意識。

人的天性總是懶惰的、容易放棄的,但人的天性中也存在著對未知事物的好奇,當你的好奇心驅動你去探究某項激發你內心渴望的事務時,你將為之廢寢忘食。人並不是偏向於不喜歡學習,而是沒有採用正確的方式學習,沒有找到自己希望去探索的那個點。

科學史、工業史上對人類產生了重大影響的人千奇百怪,而且很多並不是好好學生,但他們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他們在各自的領域殫精竭慮不眠不休,掌握並開創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技術。


懶,願意接受容易接受的。站在水中,順流受到推力,逆流受到阻力。逆流而上所獲得的東西給出的吸引力大於阻力,也就是愛上學習了


因為學習得到的反饋時間很長,不像吸毒做愛玩遊戲。


個人覺得你說的學習是指現有的教育體制,制度。其實說到學習本身,其實就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或者說一種行為。你通過學習,學會了你的母語,也許你自身沒感受到你在所謂的「學習」。又比如說,你做喜歡的事情,比如說打籃球,打遊戲,當你對你某些事情感興趣的時候,你自然回去研究,學習來提升自我。 只是個人感覺現有教育體制可能並不是合適每一個人,畢竟每個人感興趣的地方都不一樣,而也許你感興趣的事並不包括在現有的課程里,所以你會感覺你自己被動學習。

比如說,作為一個工科生,然而對歷史,政治,天文感興趣,感覺在學習和閱覽這方面知識的時候很快樂,並沒有像在看工科各種圖,文獻的時候那樣的煩惱。說到底還是興趣決定了學習態度。不過活在這世上,還是有很多生不由己的事情的,只能坦然接受吧。


不愛學習的人是因為沒有失去什麼,當他失去到一無所有的時候,他就會學習,因為 他除了學習還能做什麼。


因為不能帶來樂趣,心靈得不到愉悅


因為,除了學習,我還有更重要的事去做!

睡覺,看電影,逛街,聊天,刷微博都更重要!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此時此刻,學習對你來說並不是迫切需要的。在你第二天就要做ppt演講的時候,你ppt還沒做好,有個效果不會做怎麼辦!趕緊翻教程啊!

所以,只有在用到知識的時候人們才會感受到學習的緊要,才會把學習排在所有事情的第一位。

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最求結果的,睡覺追求身心的舒適,看電影追求感官的代入,逛街追求購物慾的滿足,聊天追求交互的滿足。同樣,學習是為了知識的獲取。

懶,其實是一個很模糊的辭彙,我懶得看電影,懶得找人聊天算不算懶?這個字只能用來形容一個人對某件事的態度而已。

以我自身的經歷,要想改變這種觀念,就必須使自己忙起來,記住不是「勤」是「忙」,忙起來後,你就會發現你的時間安排不過來了,迫使你把完成安排好的任務排在第一位,為了造成任務,迫使自己去學習。

忙,有兩種方式,增加自己任務量或者把時間縮短。第一種大家都懂,就說說怎麼把時間縮短。

1、我在大學只有4年時間,畢業後我會失去什麼?失去海量的學術資源,失去期刊檢索的許可權,失去參加課題、實驗的機會。那畢業後,我要成為多麼牛逼的人,成為這樣的人需要多少知識的積累,換算下來,是不是我這4年的學習時間就不夠用了?如果我利用的好,4年的學習就達到了6年本碩連讀的效果,我是不是賺到了?

2、我來到北京(或者國外),我知道我終有一天要回本地,或是回去繼承家業,或是回去創業。那我在外的工作時間就是很有限的,在這有限的時間內,我要學的創業所需的各方面能力,這時間相當緊迫啊,虛度一天就虧了一天。

其實這應該都屬於心理暗示,但是只要心裡建立起足夠重要的目標,而且是跟學習的目的等同得上的,那就可以時時刻刻感受到學習的緊迫性了。並且,會樂在其中。


1.錯誤的舊友概念

2.懶于思考,計劃

註:人要有夢想,多參加社會活動


局限性,每個人擅長的方面不一樣,所以就有了條條大路通羅馬的說法。(今天剛在電視上看到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發現找不到好玩的電腦遊戲了?
為什麼很多時候我的父親總是會曲解我的話?
知乎上是不是營造出來一個民智已開的假象,其實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怎麼看儒家文化中家庭關係包含隱形利益關係,而陌生人社會中反而有情感寄託?
如果未來想從事人工智慧相關職業,本碩博以 neuroscience 甚至心理學為背景有助益嗎?

TAG:學習 | 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