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和「下」表示「一來一去」,為什麼「上館子」和「下館子」都表示「去」呢?

前對後,左對右,上對下,都是反義詞。即使在組詞的時候,基本也是反義的,比如上班下班,上車下車,上船下船,上床下床。但有一個情況例外,就是上館子下館子,不是反義,而是表示同一個方向,都是去。

作為漢語為母語的我們,平時都這麼用著,甚至還意識不到。但鬼佬很容易發現,因為他按照你教的語法造句時,把它們當成了反義詞。

當然你永遠可以用慣用法來搪塞。但你想過沒有,為什麼遇到了館子,就慣成了這樣呢?

----------自說自話的答案在最後,估計沒人有耐心翻到最底下。還是貼到這兒----------

對國人是簡單得無法再簡單的問題,也是一個能做一篇大文章的複雜問題。它將語言與思維,與文化糾纏在一起,讓你可以扯出一個又臭又長的論文,將博士混到畢業。不過我關注的是它如何增強我們對語言的理解和對語言學習的思考。

語言是幹嘛用的?語言就是交流的工具。交流的過程就是信息的傳遞過程,一是一,二是二。上就是上,下就是下,是空間位置的高低。這是語言的原始意義,或者叫本義。它是可以用語法來精確描述的意義,也可以理解為語法意義。

如果語言僅限於語法意義,那麼機器翻譯根本不是什麼難事,翻譯也早就失業了。但實際上機器根本無法處理人類的語言,至少現在還看不到希望,因為,語言交流還有另外一個目的,就是傳遞感情。一旦參合進感情,事情就複雜了。一還是一,二可就成了傻瓜。千百年來人們使用同一套語言系統,不同地域不同時代不斷給它參沙子,到我們接手的時候,就已經慘不忍睹了。從原義或者本義,到引申義,比喻義,虛指,實指,各種指,已經一團亂麻了。而且連我們自己都不斷添亂,給它描龍畫風或者砍手剁腳,然後再把它扔給子孫後代。孔子如果穿越到現在,醒來看見這血肉模糊的漢語,打死也不會承認我們說的是漢語,更別說承認你們這些孝子賢孫了。

但沒辦法,我們活著不是為了讀《論語》,是為了屌絲逆襲,追求白富美。不整點花樣,怎麼打動白富美。於是就整成了這麼一個亂攤子。這攤子還不是一般的亂。隔個幾百里,就換好幾副腔調,甚至都完全聽不懂了。隔個幾百年,也換了好多詞,看著都費勁了。最後大學都能整出一堆專業,從古文到方言,讓一堆人有了飯碗。這算好事變成壞事還是壞事變成好事?

語言的語法意義可能非常清晰沒有歧義,但一旦加上不同場合由不同的人表述,那就跑偏很多了。本來就是喜歡,就是仇恨。但白富美要說恨死你了,可能你不僅不難過,還開心得晚上睡不著覺。她的意思你為什麼就不能大半夜拿著玫瑰在她窗檯下冒雨求愛,害的她一晚上眺望無數次又失望無數次,最後被你哥們佔了先。好不容易你明白了,為白富美插兄弟兩刀,終於抱得美人歸。這時候就該你哥們恨你了。這時候你千萬別拿著票子找你哥們,跑路是最好的選擇。

一個字就這麼複雜的情況,你要機器來翻譯,它怎麼乾的過來。至少在我們這一輩子機器是幹不了這活兒的。它最大的好處還是給一堆人提供了一個飯碗,叫做語用學研究。他們乾的活就是專門研究在不同的地域,不同時代,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人群中,語言是怎麼變來變去的。換個專業點的術語叫做語境行話,黑話,情話,鬼話,官話,套話,都是語境研究的範疇。語法的差別小到可以忽略不計,語境的差別可就到了你抱白富美的大腿還是你哥們卸掉你一條大腿。這樣看來,我朝熱火朝天的外語學習,整天抱著單詞書語法書啃,每天做一堆多項選擇的屌絲們,是不是跑偏了太遠太遠!

回到。本來它就是一個位置的表述,一高一低。問題是有了人,就有了長幼尊卑,有了階級,有了愛恨,有了仰望和俯視,上下就變得複雜了。本來從甲地到乙地,是水平的。但乙地是高官巨賈雲集的省城,只可仰視不可俯瞰,這去省城就變成了上省城。而見慣了高官巨富的欽差,自然就是下省城了。這一,不僅把表示高低的Y軸變成了表示水平的X軸,連階級地位都劃分出來了。只有上班下班上床下床這些沒有階級性的場合,上下還保持了原貌。

於是上班下班是一去一回兩個方向,在上省城下省城中就變成了一個方向了。語法意義中的反義,在語用中神奇的變成同義了。上館子下館子也成了省城的縮小版。對吃了上頓沒下頓的屌絲來說,上一次館子那是是山珍海味的存在。對整天山珍海味的闊佬,去那烏煙瘴氣的地方吃飯,下一次館子受一次罪。對開飯館的老闆來說,我管你是上還是下,反正都是來我這兒給我送錢的。

好吧,我就是那開飯館的。我也搞不清楚你是上來的還是下來的,反正客官你都來了,明不明白先不管,我先讓廚房給您下菜,然後我再給您上菜。你等著啊……


籠統地說,上一般用於往物理高度或心理地位比較高的地方,下則反之。(上廁所可能是從舊時廁所的物理高度來的,並非反例)

查語料庫發現兩種說法都是從清朝開始有,但是古代漢語(清民兩朝)的結果是這樣的。

上館子16條,下館子只有2條,而且下館子的第一條

你既在家裡享福,因何同上幾十個流氓下館子吃酒?

明顯帶有貶低這個去飯館行為的意義。

但是到了現代,情況就不一樣了。

下館子的條數幾乎是上館子的二倍。而且說當代事的當代語料基本都是中性評價,像第一條那種以歷史為背景的或者八九十年代說當時事的語料還帶一點奢侈腐敗意義的負面評價。(這些正統書面作品反映的感情色彩實際是滯後於時代的,八九十年代口語里下館子不是貶義)

所以,個人推測可能是這樣。「上館子」和「下館子」在產生之初可能是從不同視角的命名,「上館子」著眼於飯館較好的物質條件,「下館子」著眼於飯館食客魚龍混雜、或行為花天酒地。

清朝的百姓連飯都吃不飽,哪管什麼飯館逼格高不高呢。因此還是上館子佔了主流。

今天的物質條件決定了「上」和「下」承載的心理地位意義都已經弱化了。但是,人們平常談話時為了取得幽默效果,更喜歡適度的嘲笑與自嘲。於是,帶有弱化的貶義殘跡的下館子就佔了主流,用得越來越多,直到人們感覺不出這是自嘲。就如同今天的人把吃飯叫腐敗一樣。


上館子的上,是表示去哪裡的意思,相同用法有:「你上哪兒去了?」,只表示去到館子,並不一定有在館子吃飯的意思,往往還要加個「上館子吃飯」,「上館子找人」。而下館子的下,是配合館子的一個特殊用法,同時已經有了吃飯的動作在裡面,大家一說下館子肯定都知道是去吃飯,其起源可能與南北方向或者社會地位有關,就好像英語裡面的break down,也沒有方向「下」的意思在裡面。


我記得我們公司的德國人曾經問過我,打這個字到底要怎麼用。

打車,打電話,打人。

打工,打雞蛋,打炮,打毛衣,打個問號,打傘,打官腔,打南邊來。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下館子?上館子?_mice_新浪博客


私以為,最簡單的理解可以從拆分詞語結構入手。我們一般使用"下館子"的時候較多,已經約定俗成地把它作為一個固定搭配的詞了。而"上館子"則可以拆分為 "上",動詞,表去,館子,名詞,表地點。所以,"我們今天下館子"的類似句式中,"下館子"名詞活用作動詞。不影響句子成分的構成。

分析並不專業,個人覺得這樣更易理解。


上館子的上取的是到哪裡去到意思,不知題主聽過「我上 XX 家去」、「他上城裡去里」的說法?

上車的上取的是到 XX 上面,引申出乘坐的意思,貼近英語的 on。

至於下館子,我也不知為什麼可以用下……似乎古時飯館屬於較低的階層?也許與下榻同源?不敢妄下論斷。


iOS 的應用要多少有多少。

WP的應用要多少有多少。


這個屬於語言學範疇吧,國內專業搞語言學的不知道有沒有搞明白搞透徹有專門理論出來的,很多語言現象業界都還沒有解釋,坊間就更說不出什麼門道了。


坐等大師,就是不知大師上不上知乎。


也許和人的經濟情況和家裡條件和語言環境有關吧!

如果條件不太好,去飯館有點小奢侈,或表示慎重,就是"上"館子。如果很隨意或是表示謙遜,就是"下"館子。


上天堂…意味著去一個比自己所在環境和層次更高的地方…

下基層…意思就有點紆尊降貴了…

所以當你很窮攢了一年的錢才敢出去吃頓好的時候,你會說上館子…

當你懷著不知道那家館子衛生情況如何有沒有用地溝油但是又懶得自己煮給點錢吃下風味也不錯的心態…那就是下館子…


你們難道不知道有個詞叫做:參照物?

上班下班,上車下車,上船下船,上床下床.......

因為你不在班上,所以「上班」表示去工作!

因為你在班上,所以「下班」表示離開工作!

因為你不在車上,所以「上車」表示登車!

因為你在車上,所以「下車」表示離開車!

因為你不在船上,所以「上船」表示登船!

因為你在船上,所以「下船」表示離開船!

因為你不在床上,所以「上床」表示去床上!

因為你在床上,所以「下床」表示離開床!

.......

那麼為什麼有「上飯店」和「下飯店」兩種說法呢?

那是因為以參照物來說,你都不在飯店!!!

那麼為什麼有「上」和「下」兩種表達呢?那是因為有的飯館在地下室!


小姐,你不害臊!

小姐,你別不害臊!


這是中華傳統文化


前面的路還長/後面的路還長


也是一個意思


有意思的問題。

先考慮:下街、下商場、下超市、下廁所、下賓館——這麼說都不行吧?那為什麼唯獨下館子,可以這麼說呢?可見館子,和以上的場合都不一樣。

再考慮:如果你去館子,不吃飯,去了就走了。說「下館子」是不是不太合適?但說「上館子」就沒問題。也就是說「下館子」一定暗含著去吃東西的意思。

這就明白了——下館子不是指自己到館子里去,這個叫上館子;下館子特指館子里的東西,來到自家肚子里。


這個問題我自己也來試著回答吧。我不喜歡也不擅長用一大堆概念和理論來回答。一則自己理論修養不夠,二則我懷疑很多扯概念的人有時候是否真的明白他們在說什麼。這個在目前我圍觀的在線教育領域依然盛行。短視頻叫成了微課,MOOC又成了慕課。一個非常簡單易懂的東西,立馬高端大氣上檔次,和窮矮搓拉開了距離。

進入正題。

對國人是簡單得無法再簡單的問題,也是一個能做一篇大文章的複雜問題。它將語言與思維,與文化糾纏在一起,讓你可以扯出一個又臭又長的論文,將博士混到畢業。不過我關注的是它如何增強我們對語言的理解和對語言學習的思考。

語言是幹嘛用的?語言就是交流的工具。交流的過程就是信息的傳遞過程,一是一,二是二。上就是上,下就是下,是空間位置的高低。這是語言的原始意義,或者叫本義。它是可以用語法來精確描述的意義,也可以理解為語法意義。

如果語言僅限於語法意義,那麼機器翻譯根本不是什麼難事,翻譯也早就失業了。但實際上機器根本無法處理人類的語言,至少現在還看不到希望,因為,語言交流還有另外一個目的,就是傳遞感情。一旦參合進感情,事情就複雜了。一還是一,二可就成了傻瓜。千百年來人們使用同一套語言系統,不同地域不同時代不斷給它參沙子,到我們接手的時候,就已經慘不忍睹了。從原義或者本義,到引申義,比喻義,虛指,實指,各種指,已經一團亂麻了。而且連我們自己都不斷添亂,給它描龍畫風或者砍手剁腳,然後再把它扔給子孫後代。孔子如果穿越到現在,醒來看見這血肉模糊的漢語,打死也不會承認我們說的是漢語,更別說承認你們這些孝子賢孫了。

但沒辦法,我們活著不是為了讀《論語》,是為了屌絲逆襲,追求白富美。不整點花樣,怎麼打動白富美。於是就整成了這麼一個亂攤子。這攤子還不是一般的亂。隔個幾百里,就換好幾副腔調,甚至都完全聽不懂了。隔個幾百年,也換了好多詞,看著都費勁了。最後大學都能整出一堆專業,從古文到方言,讓一堆人有了飯碗。這算好事變成壞事還是壞事變成好事?

語言的語法意義可能非常清晰沒有歧義,但一旦加上不同場合由不同的人表述,那就跑偏很多了。本來就是喜歡,就是仇恨。但白富美要說恨死你了,可能你不僅不難過,還開心得晚上睡不著覺。她的意思你為什麼就不能大半夜拿著玫瑰在她窗檯下冒雨求愛,害的她一晚上眺望無數次又失望無數次,最後被你哥們佔了先。好不容易你明白了,為白富美插兄弟兩刀,終於抱得美人歸。這時候就該你哥們恨你了。這時候你千萬別拿著票子找你哥們,跑路是最好的選擇。

一個字就這麼複雜的情況,你要機器來翻譯,它怎麼乾的過來。至少在我們這一輩子機器是幹不了這活兒的。它最大的好處還是給一堆人提供了一個飯碗,叫做語用學研究。他們乾的活就是專門研究在不同的地域,不同時代,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人群中,語言是怎麼變來變去的。換個專業點的術語叫做語境行話,黑話,情話,鬼話,官話,套話,都是語境研究的範疇。語法的差別小到可以忽略不計,語境的差別可就到了你抱白富美的大腿還是你哥們卸掉你一條大腿。這樣看來,我朝熱火朝天的外語學習,整天抱著單詞書語法書啃,每天做一堆多項選擇的屌絲們,是不是跑偏了太遠太遠!

回到。本來它就是一個位置的表述,一高一低。問題是有了人,就有了長幼尊卑,有了階級,有了愛恨,有了仰望和俯視,上下就變得複雜了。本來從甲地到乙地,是水平的。但乙地是高官巨賈雲集的省城,只可仰視不可俯瞰,這去省城就變成了上省城。而見慣了高官巨富的欽差,自然就是下省城了。這一,不僅把表示高低的Y軸變成了表示水平的X軸,連階級地位都劃分出來了。只有上班下班上床下床這些沒有階級性的場合,上下還保持了原貌。

於是上班下班是一去一回兩個方向,在上省城下省城中就變成了一個方向了。語法意義中的反義,在語用中神奇的變成同義了。上館子下館子也成了省城的縮小版。對吃了上頓沒下頓的屌絲來說,上一次館子那是是山珍海味的存在。對整天山珍海味的闊佬,去那烏煙瘴氣的地方吃飯,下一次館子受一次罪。對開飯館的老闆來說,我管你是上還是下,反正都是來我這兒給我送錢的。

好吧,我就是那開飯館的。我也搞不清楚你是上來的還是下來的,反正客官你都來了,明不明白先不管,我先讓廚房給您下菜,然後我再給您上菜。你等著啊……

==============

上下終於一致了,現在來的新的問題。都是用腳走路,只是快慢不同而已。那為什麼不能互相替換呢?

再不好好乾活,我讓你走人(行人?)。

前面好像是一個行人(走人?)

行不行?不行。/走不走?不走。

你到底行不行?你不行我走了啊。

你到底走不走?你不走我不行啊。


上訪 和 下榻 是 一去一來~


首先,中國隊大勝美國隊,與中國隊大敗美國隊。這個段子里的話的確很精妙。古人對文言文的使用應是慎之又慎的。

我們先看看」大敗「一詞在古文中的用法:

《左傳?桓公五年》:「蔡、衛、陳皆奔,王卒亂。鄭師合以攻之,王卒大敗。」

《左傳?成公十六年》:「楚之良,在其中軍王族而已。請分良以擊其左右,而三軍萃於王卒,必大敗。」

《戰國策?魏策二》:「楚王怒,自將而伐齊,趙應之,大敗於徐州。」

由上可得,大敗,在古文中應有兩種用法。

1. 表示B被打敗的狀態,例:「王卒大敗。」

2.表示A把B打敗的狀態,例:「大敗於徐州。」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當「大敗」表示A勝利的時候,在古文中並不將A放在「大敗」之前連用,而是省略主語。如果我們補上省略部分,《戰國策?魏策二》中的這句話將變成:楚王怒,自將而伐齊,趙應之,楚趙聯軍大敗於徐州。但是人家古人在寫作的時候就是不寫出被省略的主語,因為如果單獨一句話拿出來會有歧義。到底是誰打敗了誰?

所以歸根結底,「中國隊大敗美國隊」 這句話是有問題的,至少放在文言文中是不對的。

之於題主提出的,「上館子」和「下館子」,「上」,「下」,的確是反義詞,但是不代表「上館子」和「下館子」這兩個表達就一定是異義的。下鄉,下田,下地幹活,上城裡去,上京趕考....... 在這些地道的表達,」上「,」下「都表示「到哪裡去」。單個字的差別並不能阻止我們對一句話一個意思的理解,這就是語言的魅力所在。


中國隊大勝美國隊,中國隊大敗美國隊


都是中國隊贏了,這就是漢語的魅力!


這裡不能簡單地用上下對比進行理解,那是方向性錯誤。

最初它們肯定含義不同,但是到了今天已經沒有了差異,因為漢語的發展。

上,大概容易理解,比如上學,上哪裡去。

下,很可能當初飯館屬於飲食行業的低端,對於一個在外消費的人來說,首選的很可能是酒樓,去飯館是丟份的事,所以有了「下館子」的說法。與之類似的,下廚房,下牢房。

如果你閱讀古代文學作品,大概就能體會到這種字義的變化過程。


推薦閱讀:

那些滅絕了的古代生物肉質和口味可能是怎麼樣的?
如何解決家裡吃飯時有餐廳餐桌不用,搬著小凳子坐在客廳茶几吃的尷尬?
一次連續吃五包及五包以上肯德基薯條是什麼體驗?
如何做出美味的蛋餃?

TAG:生活 | 語言 | 英語 | 吃貨 | 語言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