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張磊向耶魯大學捐款 888.8888 萬美元?

張磊曾是高考狀元。聯動問題:怎麼看待熊曉鴿向湖南大學捐款那麼多錢? - 如何評價 X - 知乎

我個人表示支持畢竟。只有思想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時才會出現這樣的做法。


2017年2月4日更新:

不知道是被哪些大v點贊,這個將近4年前的答案最近突得很多的贊,看評論里有些留言就不一一回復了在這裡說幾句比較好。

1、也是最重要的,這個回答是引申的旅美學者薛涌教授博客的文章,我其實在原回答開頭就寫了的,發現評論里依舊有以為是我原創的,這個一定要澄清。

2、當時的一些想法在評論的長回答里有一些涉及,那算是自己的一點想法吧。

3、時間過去4年,從當時的在校生到今天的公務員,我的主題思想依舊沒有變化:今天的中國政府服務與制度依舊有如此多缺陷和值得抨擊的點,但也同時有了越來越開放的氛圍與環境,信心依舊在,但首先要敢於正視問題,和歷史。

2013年原回答如下:

剛剛在網上看到「 兩位從耶魯畢業的夫妻:張磊捐款內幕」,居然也被擊中淚點。張磊夫婦給耶魯捐款是因為耶魯才是真正的改變了他們的命運,莫說888.8888,再多也是可以理解的。
(經@Arron Leung 提醒,該文出處為旅美學者@薛涌 教授所寫。附上其博客鏈接闢謠文章:張磊為什麼把錢給了耶魯?)

至於@Atsen Liu所說的很二的數字,無非是受祖國文化感染的成果。不論如何在知乎上搜到了這個問題,就應該把全文貼出來,去感受感受。

「 張磊向耶魯大學捐款8888888美元、創耶魯管理學院中國畢業生個人捐款紀錄的新聞,一時間在國內石破天驚。中國網友立即對張磊和他創建的Hillhouse Capital Management (高瓴資本管理有限公司) 展開「人肉搜索」。有人極為憤怒:「中國辛辛苦苦培養的高材生幫著人家發展」,甚至調查出他和他的公司在四川地震等事件中並缺乏表現等等。張磊吃裡爬外的形象躍然而出。

我們夫妻二人(薛涌夫婦)都在耶魯接受的博士教育。讀到這則新聞,心裡實在非常複雜。老實說,如果我們有張磊的能力,也許確實會優先考慮給國內捐款。幾年前耶魯就有畢業生在《紐約時報》寫文章,說自己就能捐那麼幾十萬,給了耶魯,不過是往滿滿一大桶水中加一滴而已,無關緊要。但是,如果同樣的錢給了非洲,不知道能救多少條人命。你會怎麼選擇?

  但是,回憶一下我們自己的經歷,又對張磊的行為感到理解。二十多年前我們結婚時,妻子在北京是個「黑戶口」。她被分到外地,我們不願意兩地分居,索性「黑」了。代價是沒有工作,有時還為臨時戶口操心。後來決定出國,兩人一起學英語,考托福。1993年我們正處於彈盡糧絕的狀態,她接到從耶魯寄來的一個厚厚信封,打開一看,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被錄取了,兩萬多美元的學費人家給支付了,另外給將近一萬的生活費,整個三萬多美元!有生以來,我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錢。

  可是,接下來的事情就麻煩了。有這筆錢並不一定能出國。出國要有護照。按當時的規矩,大學畢業服務不夠一定年限者,出國必須有海外關係,還必須支付大學的「培養費」,把賬還清了以後,就可以掃地出門了。於是,我們全家緊急動員,先找到在台灣的姨媽開證明,然後到街道派出所開證明,記不請跑了多少地方,當然也送了不少禮,其中頗有些差點前功盡棄的驚險關節。最後,把所有積蓄都拿出來,按照國家開出的帳目,把大學四年國家在她身上花的錢全都還清。再向父母借了些錢買機票,一下子就飛了過去。半年後,我也跟去探親。我畢業後為國家服務十年,不用繳納大學的培養費。但是,我去探親,按規定必須辭職。而這又是一場有驚無險的奮鬥,比如找地方存檔案、在一堆「不行」、「不辦」的聲音中絕處逢生等等。我還記得最後辦成的那一刻,跑到單位要最後一個文件。窗口一位冷冰冰的小姐把蓋好章的一張紙往我面前一仍,甩過來一句話:「你從此和我們沒有關係了!」

  我到了耶魯探親,人家對我這個「家屬」則無微不至。比如,我只需繳一點錢就有了醫療保險,白拿了學校圖書館的借書卡,使用健身房等等設施,還能在旁聽兩門課。總之,除了課松一些外,和正式學生也沒有什麼太大差別。我正是利用這個機會好好表現,被教授看中,什麼也沒有考就被錄取到碩士課程。日後一帆風順,直到拿了博士,而且六年下來一直拿著全獎。除了正常的獎學金外,學校還給各種錢在夏天讓我學英語、學日文,甚至送我到日本學了整整一年。說「耶魯改變了我的一生」,難道還有什麼爭議嗎?

  張磊的經驗是什麼我不得而知。但是,從中國上大學、工作到耶魯讀書,一個人直接的感受往往確實就是「耶魯改變了我的一生」。張磊的捐款,在耶魯從校友中拿到的捐款中只是很小的一筆,在美國並沒有太多新聞價值。在中國有新聞價值的,是這一行為所顯示的教育模式和中國是多麼不同。

  第一,美國的名校,特別是常青藤,現在大多靠校友吃飯。這些學校只要發現人才就去招募、爭奪。你要是窮光蛋,學校就把學費生活費全包下來,而且還會畢恭畢敬地說:「感謝你到我們這裡來讀書!我們的校園因為有了你一定會變得更加豐富。」入學後,學校對你無微不至。特別是本科生,有時讓我感到學校活象個慣孩子的父母。比如,大學生是談戀愛的最佳年齡,中國的大學對待學生的戀愛經常有各種「不準」。美國的學校竭盡全力為此創造條件,甚至在招生中採取傾斜政策,保證男女平衡。一位美國學生告訴我:大學生是第一次離家的孩子,剛離開父母心裡空落落,大學就要成為學生的第二個家,迅速填補父母在孩子心裡留出來的感情真空。如果你在大學裡找到自己的配偶,那是學校最高興不過的。大學所期望的是:你們夫妻一輩子都忘不了自己的家庭是在哪裡組成的,都會把大學當成自己的家。日後家裡有需要,你當然會把大筆的捐款拿出來。當然還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回家」讀大學。

  第二,學校靠校友,對畢業生也就非常恭敬。比如,我們畢業後,學校總把校友刊物免費寄來,系主任每年寫信報告系裡的情況,學校在我們的居住地區有活動總要通知。耶魯選校董,也每次都把選票寄來,並且反覆通過電子郵件等通信手段督促投票。要知道,校董是學校的最高權力機構。校長就是校董事會任命的。誰進董事會,又要由校友投票決定。2002年著名華裔建築師林瓔當選耶魯校董,就是受到校友協會的支持。我們夫婦當時雖然博士都還沒有畢業,但已經有了碩士學位,以校友的身份投了票。這大概是我們作為外國人在美國行使的唯一一次選舉權。所以,我們拿的並不僅僅是一張耶魯的文憑,而且是一個當家作主的權利。學校要是惹你不高興,你也可以通過校董事會施加壓力。

  張磊究竟對中國捐了多少錢,這是另外一個問題。但是,他給耶魯捐錢,則不過是人家大學經營模式的日常運轉和效率而已。你現在就是給美國名校繳足三萬多美元的學費,人家培養你還是賠本的。何況許多學生是人家倒貼錢請來的。這麼賠錢培養學生怎麼賠得起?人家學校牛就牛在這裡:我們的教育能夠保證你成功,而且保證你成功之後會認識到是我們的教育改變了你的一生,最後你會捐錢來感恩。如果你畢業後收入低、欠的教育貸款還不起怎麼辦?許多名校(特別是法學院等)的作法是:全免!理由大致有兩條:第一,在我們這麼優異的地方畢業後,你放棄高薪而從事低薪的公益事業,那就算我們學校為社會作貢獻了。第二,如果你真沒有技能拿到高薪工作,那一定是我們教育的失敗,對你說「對不起」還來不及,怎麼會追著向你要錢呢?

  張磊的行為,應該促使中國的高校好好想一想。我們要是一天到晚和學生算培養費、懲罰不能按期還貸的學生,怎麼指望學生象張磊對耶魯一樣對待自己的母校? 」


和最近陳天橋捐款1.15億美元的新聞一樣,不能理解這類行為的人,大概都是沒怎麼和國內學校的行政機構打過交道。

一個普通的行政人員,面對學生橫眉豎目,頤指氣使,轉臉遇到一個小領導點頭哈腰,卑躬屈膝。再加之以國內學校各類懶政惰政,鐵打營盤流水的學生,只求安穩極少真切為學生著想的大氛圍,這樣的人,遇到一兩個,就足以讓人對學校機構感到噁心。更何況,以我的經驗恐怕這樣的人遠遠不是個別。

不介意這些噁心事,依然願意努力回報母校,是他們的大度。介意而願意捐助給他們認為值得捐助的機構,是他們的自由。

與其看待張磊陳天橋成名之後的捐助,倒不如想想,他們窮困,拼搏,迷茫的時候,你們在幹什麼?國士報國士,眾人報眾人。


想起國內運動員的「養狼計劃」,奪冠了開始關心國籍,當初又是怎樣心酸被迫離家?

養孩子也不過如此!你不要你的孩子了將他逼出門過戶到別家,等他長大成才他又極孝敬一直待他育他至親的養父母的時候,你又說他沒有良心?

這樣的自私何值。


龔自珍的兒子龔半倫,帶領英法聯軍把圓明園洗劫一空,然後又做英國公使的翻譯,代表英國和恭親王談判,百般刁難。恭王怒道:「你等世受國恩,卻為虎作倀甘做漢奸!」龔半倫曰:「我們本是良民,上進之路被爾等堵死,還被貪官盤剝衣食不全,只得乞食外邦,今你罵我是漢奸,我卻看你是國賊。」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隨便就特么認為自己是誰誰誰的恩人~


多好的例子啊,狠狠地扇扇國內某些機構的臉,讓他們反思反思到底自己什麼地方做錯了才會導致自己的學生甚至於連回母校看一眼的願望都沒有,讓他們願意從空泛的組織里走出來關心關心學生們到底需要什麼,讓他們真正願意放下身段為學生考慮考慮。

絕對支持,這樣的例子就應該發生成百上千個,到時候讓這群所謂的網路暴民們再不能舉著「愛國」的標籤自以為是的給人扣帽子,讓這群心裡瞧不起外國人又不願意做出改變還總試圖對別人的行為評頭論足加以批判盲目人肉的水軍知道什麼才是事實,讓頭腦發昏的人們學著用理性的思維去看待社會中的不同,讓這個浮躁衝動的社會慢慢冷靜下來。


借人家雞生了一窩蛋,送一個蛋給人家而已


我覺得這件事情非常正常,倒是標題起的很奇怪,為什麼是高考狀元,為什麼不是耶魯畢業生呢?他不是因為自己是高考狀元才捐款的,這種標題特別容易讓人感到我們培養出的人才捐錢給外人,但事實上人家認為自己是被耶魯培養出來的,感激母校這種行為竟然還有人批判,我覺得很困惑。


投資人張磊:駐馬店少年的奇幻之旅

張磊更願意講述的是一個駐馬店少年通過自身努力逆襲的故事。他公司的中文名字「高瓴」,取自成語「高屋建瓴」;而英文名「Hillhouse」是橫貫耶魯管理學院的一條道路。而這條路,正通向他當年上課的教室。

文 | 飛蚊 金匝

編輯 | 金匝

張磊大概不會想到,在今年秋天,他和高瓴資本會以一種戲劇化的方式,成為輿論漩渦的中心。

他上一次出場是6月的中國人民大學的畢業典禮,回到母校的他罕見地介紹了他所創立的公司:「說起高瓴,不見得大家都熟悉。但是要問在座的大家,有沒有用過微信,騎過摩拜,用滴滴打過車,在京東上剁過手,我估計答案是肯定的。」

除了投資上述公司,45歲的張磊,管理著超過300億美金的高瓴資本,是耶魯大學19位校董之一;今年的胡潤排行榜,他排名第179,身家達170億人民幣。對普通公眾來說,他是藏在一眾名號背後的影子,神秘不可知。

如果追溯張磊的成長史會發現,在精英充斥的創投圈,他算得上是個異類,從駐馬店販賣雜誌的少年,歷經變革時代,躋身為當代中國「價值投資」領域的重要人物,這出「寒門貴子」的故事,也許才是真正的戲劇化所在。

1

張磊人生中第一筆真正的投資和QQ有關。

那是2005年,他剛從耶魯回國,創立高瓴資本,手握一筆來自耶魯大學捐贈基金的2000萬美元巨款。給他拿錢的是耶魯投資基金首席投資官大衛·史文森,也是張磊的恩師,他在耶魯商學院修過對方的課。

沒有猶豫,張磊說服了史文森,把這筆巨款的大部分投入到當時市值不足20億美元的騰訊——他看中了QQ,這是他的第一筆投資,看起來像一場冒險,但事後證明,這筆投資的回報極為豐厚。

但真正讓張磊在中國創投圈揚名的,是另一個傳奇故事。「這個生意要不讓我投3億美元,要不我一分錢都不投。」 2010年,面對京東商城創始人劉強東7500萬美元的融資需求時,張磊拋出這樣一句話。他知道完善京東的物流和供應鏈系統會燒錢,而這些才是核心競爭力。

這是當時國內互聯網單筆金額最大的一輪融資,有人因此取笑過他「人傻錢多」。但現在,這筆投資已經價值超過40億美元。

「我當時就知道中國即將雄起,整個國家煥發勃勃生機,每個人都能發大財。國內湧現了眾多朝氣蓬勃的創業者與高科技創業公司。」在與FT記者對談時,張磊說起當初從耶魯回國的感受,這也是他做出決策的理由。

這些故事的開端距離張磊創立高瓴資本已經過去一個輪迴,而他也並不是一開始就擁有財富積累的神奇能力。

他很少提及的一段失敗經歷發生在2000年,回國跟幾位同學合夥創立「中華創業網」,半年後盈利,被評價為「中國最有影響的投資品牌」。當時他才28歲,黃金年代,高調至極,他和公司的名字一起出現在《紐約時報》的頭版和一眾媒體上。但僅僅是一年後,中華創業網在互聯網泡沫中受到衝擊,最終解散。

如果說早年的這段投資還帶有不自量力的生猛氣息,那經歷過失敗的張磊已經開始學習如何低調,並關注到長遠未來的商業圖景。等到了烏鎮互聯網大會上,他已經是坐在柳傳志右邊,和李彥宏、柳傳志、雷軍一起聊併購的角色了。

從2015年年初至今的一系列合併案例:滴滴和快的,攜程和去哪兒,美團和大眾點評,美麗說和蘑菇街,騰訊電商和京東,背後幾乎都有高瓴資本的身影,張磊也被媒體稱作「合併幕後推手」。這跟他後來對自己的定位一致,要做桑丘——堂·吉訶德背後的男人:「我的角色就是幫助英雄人物成就大事。」

2

但當初的駐馬店少年,顯然不會預料到未來走得如此長遠。

張磊身上一直帶有家鄉的印記。2014年,和FT記者一起在耶魯大學旁一家熟食店吃飯時,張磊點了硬麵包夾辣味雞肉三明治和胡椒酸豆角沙拉,他說這道豆角沙拉讓他想起自己最喜歡吃的一道家鄉菜——豇豆滷麵。

張磊的家鄉是河南駐馬店,中國中部的一個小城。離開小城是他人生的第一步。他就讀的中學出過一個很牛的人,名叫施一公,現在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結構生物學家和清華大學副校長。張磊曾說,施一公是他的第一個榜樣,讓他知道要努力。

和大部分出生優渥的投資人不同,駐馬店的張磊家庭普通,是通過高考改變命運的。直到現在,地方媒體關於他的報道中,「市文科狀元」仍然是第一位標籤。

但在變革轉軌的1990年,「市文科狀元」張磊選擇了中國人民大學的金融學就讀,這讓他身邊的人覺得詫異,畢竟那一年的12月19日,中國才剛剛開通股市,在駐馬店,也沒有幾個同齡人能真正說得清金融是什麼。

張磊的班主任和同學們後來回憶,其實端倪早就顯現:那時張磊的課桌上放的是《資本論》,據他自稱,這本書他已經讀過至少兩遍了。

如果再往前追溯,張磊從小就對商業有天生的嗅覺。在不少採訪中,他都提到了7歲時就開始做生意的經歷。他家的房子位於駐馬店火車站旁。放暑假時,他會在車站旁擺上一排小椅子,把自己的連環畫書租給候車旅客和散步的人看。後來,生意範圍擴大到雜誌。改革開放後,致富的渴望席捲大半個中國,他弄回來講述類似故事的雜誌,再進行倒賣。

高考結束之後的那個暑假,18歲的尖子生張磊離開家鄉去北京時,帶著自己掙的800塊錢,比當時部分人一年的工資還多。 而這種對商業的天生興趣,某種程度上也暗合了他後來成長為投資人的可能。

等到了耶魯,張磊很快發現自己和別人的不一樣,因為得到的只是一年期獎學金,整個研究生階段為期三年,他還需要四處實習打工,賺夠生活費。儘管他在駐馬店有過小打小鬧的商業經驗,但在尋找實習生工作時,還是遭遇了現實的挫折。

張磊就讀的耶魯大學 圖 / 來源網路

有一次去波士頓的一家諮詢公司面試,面試官讓大家分析整個大波士頓區域需要多少加油站。別人都在做數據分析論證,張磊卻向面試官提了一連串問題——為什麼只建加油站?開便利店不行嗎?如果以後電動車普及了,還需要加油站嗎?「可能是我『懟』面試官太狠,結果他現場就把我KO(淘汰)了。」張磊後來在演講中自嘲。

但現實狀況是,他急需一份工作,機會大門正在一扇扇關閉時,史文森給了他一個耶魯投資辦公室的實習機會,這也被看作張磊命運的一次轉折點。

前摩根史丹利投資管理公司董事長巴頓·畢格斯曾有句話形容史文森的江湖地位:「世界上只有兩位真正偉大的投資者,他們是史文森和巴菲特。」對張磊來說,史文森是恩師,巴菲特是偶像,因為這兩個人的影響,他從此也走上了投資這條路。

在很多場合,張磊都不吝於承認,耶魯管理學院改變了他的一生:「這一點也不誇張。我在這裡學到了很多東西,不僅僅是金融或企業家精神,還有給予的精神。」也正是這段當年出國讀書沒錢的經歷,促使他後來在人大捐建高禮研究院,與耶魯大學、牛津大學合作,實現「通識教育」。

3

張磊在美國待了7年,他深諳中美之間的差異,並為此舉過一個例子:問你父親是做什麼的,美國人會回答是工程師,中國人則會回答是在一家公司,「不是誰對誰錯,而是雙方思維方式不同」。

因此,在他本人身上,你能看到一種投資人身上少見的、中西混雜的價值觀。

譬如為耶魯大學捐款,他選擇了一個頗有中國吉祥寓意的數字,8888888美元,創下中國畢業生個人捐款紀錄,儘管這個數字被很多人認為俗氣。

在很多個場合,他都會背誦自己總結的3個投資哲學,分別為「守正用奇」、「弱水三千,但取一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3句話分別源自《道德經》、《論語》、《史記》,通俗解釋起來就是:堅守原則下的奇襲、關注投資的重點,以及做了好事不要宣揚,要低調,但聽起來像混雜了投資理念的某種成功學。

在某些時刻,張磊的投資策略又會顯露出「美式打法」的痕迹,關注基礎和實業。儘管已經是胡潤榜富豪,現在去美國,他還會通過房屋租賃平台Airbnb擠進一套三居室里住,通過雜貨店遞送服務Instacart定水,用Google Express購買食物——不是因為節省,而是想看看哪個更值得投資。

今年,張磊最受矚目的行動,是在不久前帶領高瓴資本參與了百麗國際的私有化退市。高瓴現在持有百麗57.6%的股份,成為百麗私有化後的新任控股大股東。而真正經營一家公司,比僅僅做投資人要複雜得多。

在百麗中高層戰略研討會的內部講話上,張磊解釋了高瓴投資百麗的原因。「我們投過不少高科技公司,百麗做的事情他們都做不了……唯一最有機會實現並創造出新模式的公司,實際是百麗,而且只有百麗。」在投資人普遍關注移動互聯網的時代,這也許正是張磊自稱的「守正用奇」投資哲學的體現。

作為恰處時代變革中的人,在創投圈一部分人眼中,如今的張磊與美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金融家有相似之處,他們創辦了龐大的上市私人控股公司,最後都控制了一部分實業,然而在與媒體的交流中,張磊本人並不願與他們相提並論。

從一個名字看得出,張磊更願意講述的,是一個駐馬店少年通過自身努力逆襲的故事。

他公司的中文名字「高瓴」,取自成語「高屋建瓴」;而英文名「Hillhouse」是橫貫耶魯管理學院的一條道路。而這條路,正通向他當年上課的教室,那也是他人生轉折開始的地方。

文章為每日人物原創 侵權必究

想看更多,請移步每日人物微信(ID:meirirenwu)。


1.關你P事

2.關我P事

熟練運用關我P事,和關你P事,可以節省人生80%的時間。

真理。無諷刺題主意。


摘自 羅輯思維 第185期 即將到來的階層社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第三條路呢 就是捐款 我們華人就是不愛捐款

因為我們華人的家長和學生覺得 大學就是一個工具

上完就完了 我跟你又不是一夥的

可是白人的很多私立學校他不是這個傳統 校友和校友的孩子

跟這個學校是同氣連枝的這樣一個關係 終身都保持聯繫

所以校友捐款 是這些私立學校很重要的財政來源

那你華人不愛捐款 學校為什麼要招收你的孩子呢

招收華人越多 意味著這個學校將來的財政基礎就越薄弱

那你說是不是因為華人窮啊 不是

華人的收入在美國是比較高的少數族群

但是華人對於這些私立學校的捐款

甚至比自己在人口中佔有的比例還要低

當然也有一些其他情況還是比較好的 比如說斯坦福大學

那是因為有一些華人大亨 比如說楊致遠 黃仁勛 李嘉誠

給斯坦福大學做了大量的捐款 但即使大量

其實也不到斯坦福大學接受捐款的10%

其實美國人還是比較講規矩的

比如說有一個香港的慈善家叫陳樂宗

一次性給哈佛捐了3.5億美元

這是哈佛歷史上最大筆的一個單人捐款 結果呢

立竿見影的效果 第二年 據吳軍老師說 就在斯坦福附近

就是矽谷地區 招收的華人學生馬上那個比例就提高了一倍

當然你也不能說這二者之間 一定有確定性的關係

但是確實一個族群給大學的貢獻越多

它就當然更願意招收你的孩子 這就讓我想起一件事

中國的那個房地產商潘石屹和張欣夫婦

不是到哈佛大學捐了大概1500萬美金嗎

國內那個輿論那通罵 中國大學這麼缺錢

你在中國人身上賺的錢 你不捐給它們 這才是對的

中國大學是國家撥款的 從來沒有接受捐贈的這樣一種傳統

為什麼要捐 但是捐給哈佛什麼概念

這是為華人在美國主流社會當中 打下一代一代的基礎

你這個族群愛捐款 你的孩子將來就能上美國的名校

將來畢業之後 就會成為主流社會有影響的一群人

所以潘石屹 張欣這筆捐款 我們應該為他點贊

說到這兒你應該明白了吧 什麼叫教育分層

你再回頭看我們剛才講的那個 考取清華大學的小明

你到底是要這樣的應試教育呢 還是要美國式的應試教育呢

小明的應試教育 那窮人 社會的底層人士

多少還能看到一點希望 但是在美國的應試教育下

那個社會分層 那可叫鐵門檻 想越過它太難了

而這個教育的分層 在中國的未來會不會出現呢 好

我們剛才說到美國的教育分層 而教育只是社會的一個側面

實質上就是社會分層的結果 那美國的底層人民

就是窮人活的怎麼樣呢 我們看起來還不錯

因為美國窮人的標準 是家庭年收入低於2萬美金 你算一下

一年13萬人民幣 好像還不錯 在中國就不算窮人了

而且美國的窮人還能享受大量的福利 國家發食品卷

直接發錢 還可以申請廉租房 而且美國的公用設施非常好

那窮人和富人是同等享受的 而且美國的窮人往往還能買車

天天還能吃肉 看起來也不怎麼可憐

但實際上你要是了解美國社會的話

你會發現美國的窮人面對的挑戰比中國的窮人要大

因為中國社會它畢竟沒有形成那個分層的結構

窮人的上升之階還是存在的 我們隨便舉一個例子

在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 即使你來自於鄉村 只要你肯吃苦

肯學習 你哪怕到人家當保姆呢 北京的保姆一個月的收入

是在6000到1萬人民幣 甚至要更高

如果你是月嫂這樣的工種的話

那比應屆大學畢業生其實要掙得更多

你看藍翔技校畢業的廚師也好 還是開挖掘機也好

一個月也不少掙 所以窮人在中國 你只要肯干

你不至於落到社會的徹底的底層 但是美國窮人可就不一樣

其實在美國這麼富裕的國家 你想擺脫貧困非常簡單

你只要做到三條就可以了 你看

第一條就是結婚之後再生孩子 第二條是高中畢業 第三條

有一個全職工作 基本上你就不會年收入低於2萬美金

可是美國窮人做到這三條就很難 你覺得匪夷所思吧

首先第一條 什麼叫結婚之後再生孩子

就是一個人在自己性成熟之後 能夠有起碼的控制力

你哪怕就去做愛 你至少戴套 你就不至於要生孩子

但是窮人他真的就做不到 因為他就是沒有自控力

所以很多事年紀輕輕 比如說十六歲就把孩子給生了

然後那個男的也不會負責任 就跑掉了 所以美國的底層窮人

一大半都是出生和生活在叫單親家庭

這樣的家庭能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 一個母親

她又要照顧生計 也得給家庭掙點錢

她用於教育孩子的那個時間其實是非常少的

我在美國看到過一個統計 說美國的窮人家庭比富人家庭

他的孩子長到四歲之前 窮人家庭的孩子少聽3000萬個單詞

什麼意思 富人家庭父母跟孩子 是有大量的交流的

對孩子的智力和理性發育是有重大幫助的 窮人的媽

你喊她幾遍 她可能答應兩句就完了 沒空跟你說話

所以這樣的孩子在這樣的家庭

他的智力發育就被鎖死在一個水平線上 再也沒有出頭之日

再比如說 什麼叫高中畢業 高中畢業就是好好學嘛

怎麼能會不畢業呢 窮的孩子為啥不畢業

因為他不像中國的那些高中的差學生 我頂多是學習成績不好

或者是我考試做個弊 美國的那個差生就是 經常忘了去上學

經常忘了考試 你讓他填一張什麼助學金的表 他也懶得填

為什麼 因為他們的那種社區文化 窮人孩子

黑人孩子在一起 他們互相覺得我們就這樣好 我們吸個毒

天天聚會 在一起 我們不要變成白人那個樣子

所以他又進一步被鎖死

而這種人的智力發育水平和社會認知水平

他也不可能進入全職工作 隨便找一個工作 干兩天就煩了

一點小事就辭職了 所以這樣的人 他就會變成窮人

年收入低於2萬美金 他是被牢牢地鎖定在社會的底層

美國有一個女作家叫芭芭拉 寫了一本書 叫我在底層的生活

她自己當然不是底層人民了 是做一個社會實驗

就是到底層去跟那些窮人一起生活 一起工作 掙一樣的錢

她就想搞清楚一件事 美國的窮人能不能通過自己的勤勞苦幹

擺脫這個命運 後來這本書寫出來了 答案是幾乎不可能

為啥 不是社會不給窮人機會 而是窮人自己的認知能力

把它牢牢地限定在那個社會層次上

所以這本書里有一句話是很刺目的 說貧窮本身就是一種專制

我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吧 芭芭拉有一個同事

最底層的那個女工 就在美國的餐館裡打工

那一天呢她大概是掙40到50美金 但是她住在哪兒呢

她住在一個汽車旅館 一天房間的費用是四十美金 說白了

一天掙的絕大部分的錢都交了房租

自己剩下來的錢能把自己餵飽就不錯了

那她的財政狀況當然就非常惡劣 對吧 那芭芭拉就奇怪了

說你為什麼不租一套公寓呢 因為公寓一個月算下來

那肯定比住旅館要便宜嘛 結果那個女工翻翻白眼說

你知道住公寓是要先付一個月房租定金的吧 那得上千美金

我上哪兒弄那麼多錢去 所以我只好住這個汽車旅館 你看

這就是認知水平問題 1000美金 你是挪也好 借也好

貸款也好 想盡一切辦法 只要你找到這1000美金啟動

你馬上每個月你自己的財務狀況 就進入一個良性循環

但是她沒有這個認知水平 她只要覺得今天還過得下去

我今天掙了45美金 交40美金房租 剩下5美金

我買點兒東西吃 這一天就混過去了 她不想更長遠的事情

所以她當然就只能在這個底層 窮人要 更多地獲得安全感

他們不願意到更遠的地方工作 他們在工作當中也受不了氣

動不動就要辭職等等 所以這些都是認知水平對他的局限

而不是社會對他的迫害 而認知水平取決於什麼

除了小時候的教育環境 那就是周邊的朋友 他所身處的社區

這就是美國窮人和中國窮人的實質性的差別

中國的窮人我們好歹還能怪 社會不公平 資本家心黑

可美國窮人你怪誰 限制你的是你的父母 你的朋友

你的社區 是你自己的思想觀念 你再也出不來了

所以說中國窮人可能對自己的境況是感到憤怒

而美國窮人對自己的情況你只能感到絕望 請注意

我剛才拿美國的社會底層說事 僅僅是幾個例子

其實相同的情況在社會的各個階層都存在 你以為中產階級

就不受限於自己階層的認知水平和思維方式嗎

他們想往上突破也是很難很難的

我們在中國就能看到這樣的現象 很多人掙的錢不少

混得也還不錯 但是他去理解社會頂層精英的想法也是辦不到的

他們總是用自己的想法來套別人的想法 比如說

我就親耳聽過一個中產階級身份的人說

馬化騰捐100個億做慈善 呸 那就是給騰訊做個廣告

他們商人有一個好東西嗎 還有人說馬雲

什麼馬雲說辦企業就要有核心價值觀

找商機就是為社會解決問題 都是唱高調

馬雲辦那個淘寶就是天天要掙我老婆的錢

什麼王石說萬科不行賄 呸 我才不信呢 你看

我們身邊持這樣論調的人是不是有的是 所以喬布斯說

活著就為改變世界 很多人雖然嘴上這麼說

心裡那是真不信 對 你就是沉在你的那個階層

那是一個牢籠 雖然看不見 但是無比牢固

你在裡面是出不來的 是看不清上面人怎麼想的 好

我們要理解社會真正分層是觀念分層之後

再回頭來看教育分層 那就是另外一副光景了 教育的內容

教育的目標 教育的使命各個階層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們還是拿美國來說 美國的社會底層那辦教育

它的目的是什麼 就是讓你夠著一個飯碗 說白了

把你變成一個有用的社會工具就可以了 它不是在培養一個人

它只是在打造一個工具 在這兒我們要舉個例子

這在美國教育界 那是可歌可泣的例子

是一個完全正面的典型 叫KIPP 它其實也是一種公立學校

但是相對它的辦學方針是自己自由的 那天KIPP什麼意思呢

就是知識就是力量 那這種學校在哪兒辦呢

就是在那個最糟糕的學區

就是我們剛才講的底層平民聚集的那些地方

那這個學校它辦的好嗎 辦得特別好

剛進來的那些底層的孩子 進來的時候水準

比其他中產階級的學校可能要低兩個年級

可是經它這麼一培訓之後 馬上就追上了其他中產階級

那這個學校辦學有什麼訣竅呢 其實很簡單

就是跟中國一樣 做應試教育

你可別覺得美國的學校都是什麼素質教育 不是

對底層來說 應試教育是最好的教育

因為至少可以讓他夠上一個飯碗

那這種KIPP的學校核心就是要考上大學 你看應試教育吧

那兩個基本點是 叫Work hard Be Nice 就是努力學習

好好做人 它的基本方法其實也很簡單 就是讓這些底層的孩子

尤其是那些黑人或者拉丁族裔的孩子

跟他們原來的社區切割乾淨

你原來不是要跟門口的小朋友一起玩 一起吸毒嗎

現在你就天天在學校給我呆著 別人早上比如說八九點鐘上學

下午3點鐘就放學了 你們早上7點半就給我上學

上到下午5點鐘 然後大量的家庭作業

回家做完作業累趴了直接睡覺 不要跟門口的小孩玩了

再比如說這個學校裡面 它進行了一個非常複雜的獎勵系統

如果剛進這個學校 對不起 是沒有課桌椅的

全部坐地下上課 但是你要有好的表現 比如說測驗成績好

賞你一課桌椅 你可以坐在那兒 而且他們非常講究課堂紀律

如果一個小朋友做了小動作 走了神 老師馬上停下講課 來

我們全體幫助一下 看怎麼改掉你的壞毛病

如果你的表現特別特別好 學校會給各種各樣的獎勵

低年級學生給幾支鉛筆 有的直接就發現金

更高級的獎勵也有一些了 比如說今天考的不錯

允許你在中午吃飯的時候戴上耳機聽音樂 這都是一個獎勵

你說什麼 連吃飯都管 對 一直管到吃飯 包括上廁所

怎麼用那個衛生紙 用多少 這都是有規定的 所以你看

我們中國的那個什麼毛坦廠中學 大家都說它是高考集中營

你到美國去上KIPP 你才知道什麼叫集中營

因為只有這種方法

讓那些底層的孩子能夠克服自己的那些習性

然後進入一個大學的門檻 他們的一生的命運才能被改變

所以雖然這是一個正面的例子

但是我想告訴大家的正好是一個反面的信息

那就是底層人所享受的教育 最好的也只是這樣了

跟我們中國的應試教育的那些學校 是一模一樣的

沒有什麼素質教育 那素質教育是在哪兒展開的呢

是在中產階級的學校 這樣的學校培養孩子 更多的體育特長

更多的才藝 你得唱歌 跳舞 畫畫 還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口語表達的能力 社會交往的能力 組織人群的能力

還要探索問題的能力 比如說這樣的學校要上歷史課

老師往往就會布置一個作業

我們全班小朋友會不會就這段歷史事實 拍一個電影

有人專門寫本子 有人專門拍畫面 最後弄得非常好 你看

這就是中國中產階級最羨慕的 美式素質教育了 但是請注意

這樣的素質教育仍然不是培養頂級精英的

它培養的是一種中產階級人格 啥意思呢 用萬維鋼的話說

這叫培養工藝品 請注意 工藝品和藝術品是不一樣的

藝術品每一個東西都不一樣

可是工藝品一個檔次的它是一樣的 因為它的價值取決於材質

我們談工藝品的時候總會說 這個是黃金打造的

這個是花梨木雕刻的 中產階級的教育可不就是這麼回事嗎

就是給自己的孩子來披金戴銀 來創造更多的才智

讓他變得更加的優秀 這樣他將來到社會上之後才能被挑選

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這叫中產階級的教育

也就是我們一般說的素質教育

那美國頂級精英的教育是什麼樣呢

這種教育往往是由私立學校來承擔的

它的核心使命不是要讓孩子變得更好

因為變得更好是被人挑選 他們那個階層的人是挑選別人的人

我們為什麼要懂怎麼做ppt 所以這不重要

真正頂級精英的教育核心只有一條 就是培養他們決策的能力

比如說你這個學生非要說1+1等於3 老師不會說你錯了

1+1就是等於2 他是說 你們其他人同意不同意 你們不同意

你看 他們不同意你 你是不是換一個方式來思考這個問題

往往是這樣的教育 而且這樣的學校往往也不講究什麼紀律

學生上著上著課出去了 老師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因為什麼

他們的觀點是 你是你的船的主人 開的慢 開的快

你自己決定 別人是沒有辦法來判斷你的對錯的

我們要教你的就是你學會怎樣決策你的快和慢 在這樣的學校

你要上歷史課 老師就不會布置作業 拍什麼電影了

那都是中產階級孩子的事 老師往往會引導這樣的討論

比如說在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 伯里克里他犯了什麼樣的錯誤

而雅典公民又犯了什麼樣的錯誤 這樣的討論可能會持續一天

這種教育的核心使命 是要讓孩子學會怎樣欣賞

選擇和改變世界 這才是頂級精英的教育

剛才我們是描述了美國的社會分層和教育分層

你也許聽出來了 現在教育沒有那麼大的力量

他最擅長的是改變底層人民的命運

底層人民其實家庭也不用過度介入了

只要你找到像KIPP這樣的好學校

他就有本事把你的孩子變成一個 對社會有用的人

或者說得不好聽一點 對社會有用的工具

在這一層上教育是非常起作用的 但是到了中產階級

教育的作用就沒有那麼大了 最主要起作用的是家庭

必須是家庭和學校聯手合作

才能讓這個孩子變成一個更優秀的人 來等待社會的挑選

而最頂層的精英教育 學校說白了

那就是提供一個基本的環境

最終起作用的是家庭本身的思想觀念 社會階層和財富地位

家庭的作用是越來越重要 這當然是美國的情況了

我們關心的還是中國 你看 中國社會的財富分層正在形成

但是社會分層還沒有形成 教育分層也沒有形成

現在即使是一些巨富 他也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變得更好

變得對社會更有用 變得更優秀 而不是培養他的決策能力

所以中國雖然已經在財富上出現了 中產階級和頂層精英

但是在教育分層上還沒有展開

但是未來會不會開始這樣的分層呢 剛才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

中國會不會出現美國那樣的 社會分層和教育分層

那每一個階層的人的教育 從內容的工具到目標都完全不一樣

而且階層之間很難穿越 會不會呢 不好意思 我的答案是會

當然前面我也聲明了 這不是一個價值判斷 這不是我的主張

他只是一個事實判斷 那我為什麼得出這樣的判斷

主要是以下三個理由 第一個理由最好理解了吧

它是經濟上的理由 你看中國的財富分層正在形成

貧富分化已經是一個明顯的事實 那這種貧富分化你要是擱到

中國古代的皇權社會 那不要緊 為啥 因為皇權一枝獨大

那個時候也不尊重什麼私有產權

而且現代科舉制度打破社會的上下分層 可是這是啥社會

這是一個法治社會 是尊重私有產權的

而且現代教育可不是科舉教育 它是鞏固分層的

比如說前面我們講的潘石屹和張欣夫婦

給美國哈佛大學捐了1500萬美金 但這個行為本身是要點贊的


利益相關:高中三年磨難,慘無人道,現大一

我的高中是一個慘無人道的高中,雖然學校這樣做讓我考上了top1,但是我對學校並沒有絲毫感激。

當年在宿舍,幾個舍友討論的是【將來有錢了,一定要強拆了這學校】,我那所高中制度和衡中有的一拼,甚至是獨裁。

現在回想起那種日子真的是很恐怖。


中國高考狀元,有必要加著這麼一個標籤嗎?於此對應的還有著名華裔xx,等。

耶魯培養了他,他感恩、投桃報李是他自己的事情,我很好奇的是為什麼這麼多人抓著他不放,甚至拿地震捐款往這邊靠。

捐款是每一個人的權利而不是義務。


挺好的,捐錢多以後中國學生錄取率也提高啊!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有很多人玻璃心,但這沒有必要。又不是說漢語寫漢字叫漢文名的就是中國人對不對。

先富帶動後富,那是中國人乾的事。先富幫後富,後富孝敬先富,那是資本主義乾的事。

損有餘而補不足,此乃天道

損不足而盈有餘,此乃布爾喬亞之道

有位老哥說得好啊,

小資產階級的問題,不在於自私,而是在於其自私的天經地義,理直氣壯,振振有詞。

有朝一日,赤色的太陽普照全球,他們定無處藏身。


我覺得這事和感不感恩關係不大,關鍵還是圈子和性價比。

圈子最重要。在我國的小學裡有一項儀式叫加入少年先鋒隊,99.99%的學生都不可能理解這件事的意義,但大家都做,不入隊就會受老師同學排擠,所以很多小朋友也迫切地想入隊。換言之,人家上流社會就是這麼玩的,一個家族大部分都是一所藤校畢業,有錢就給學校捐款。你也捐點錢,換來的就是一批精英校友的認同感,獲邀參加高端聚會,拓展政經人脈,利益巨大。如果你賺了錢不捐,始終被精英圈子嘲笑成暴發戶,總不帶你玩。你說你捐不捐?

其次就是性價比。給國外名校捐錢,那是能直接給孩子買來學位的,相當於拿到了精英圈子的門票。1000萬美元,對他們來說不是什麼大錢,但確可以保證家族財富和地位的傳承,性價比很高。要是在中國你給清北捐個1000萬美元,學校最多在自主招生的時候偷偷摸摸給你加個20分,想入學你還得參加高考。如果敢直接給學籍,那個社會輿論,想想都後脊梁骨發涼。說到底,中國人還是不接受西方那種拿錢換地位的玩法,給中國大學捐錢性價比太低。

最後再說一句,這個捐款數字也是很有中國特色的,88888888,估計耶魯大學也是一臉懵逼,哈哈哈。


他感謝國內學校什麼?你國內學校沒收錢?該收的錢少了一分沒?別人不遠萬里免了他學費還給他生活費。

所以國內所謂的「培養」是一分沒少的賣給人家的,而國外的「培養」是送給人家的。

你要讓人家謝你什麼?他該謝的應該是總算把錢湊夠的自己。


我就問一個在你大學期間動不動就要整死你的導員……捐個雞毛款,還tm985。艹


現大二,坐標廣州。

現在是恨不得以後有權就把這所大學拆了,編製取消。

你還想我有錢回來捐款?


人家一沒偷二沒搶三沒坑蒙拐騙四沒貪污受賄,也沒資助恐怖分子策劃顛覆黨國,自己的錢願意給誰給誰,你管的著?

講道理,拿這事起鬨的多是仇富心理作怪,拿民族主義黨遮羞布而已。


知恩圖報,這才是一個中國人的情懷.


推薦閱讀:

Yale law school新開設的PHD除了只需要JD不需要LLM外同JSD的區別是?
關於耶魯大學的申請?
耶魯大學藝術學院入學要求?
關於耶魯大學的藏書比賽?

TAG:耶魯大學YaleUniversity | 如何看待評價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