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家不叫「國」,而是叫「國家」?「家」這個字有什麼深意?
如題
因為最初時,「國」不是今天的國,「家」也不是今天的家。
《左傳》中有一句話,叫做「天子建國,諸侯立家」(桓公二年),意思就是說,天子建立「國」,並且把這些國分封給諸侯們。諸侯建立「家」,然後把這些家分封給卿大夫們。
所以,「國」和「家」的意思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了。
上古時所說的「國」,不是我們今天中國、美國、英國的國。在那個時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子是整個世界的王,擁有整個天下,為了便於治理,他就把天下分成若干份,分封給親貴功臣們,這就是諸侯。諸侯所擁有的土地及政權,就是「國」,——這也就是「天子建國」的意思。
諸侯在擁有「國」之後,把「國」分成許多采邑,分封給卿大夫們,卿大夫們所擁有的土地及政權,就叫做「家」,比如晉國最後被三個卿大夫給分蛋糕了,這就叫做三「家」分晉。
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叫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話是什麼意思?是說做好自身修養後,就讓家庭和睦,然後去治理國家,最後讓全天下太平?——錯了。這裡的「家」,不是家庭,而是上面說的卿大夫的那個家,也就是采邑。意思就是說,一個君子先搞好自己的修養,然後治理好自己的采邑,然後幫助諸侯治理好國,最後才能幫助天子平定天下。
又比如孔子曰「有國有家者」,是說有祖國有家庭的人嗎?——當然不是,這句話意思其實是說「諸侯和大夫」,有國者即諸侯,有家者即大夫。
這其實就是西周封建制度下的政權結構。
但到春秋戰國之後,禮崩樂壞,西周的這種政治制度完全崩潰,最後搞得國不成國,家不成家。——春秋戰國的分野為什麼是三家分晉?因為就是從這一刻起,「家」和「國」的區別被搞沒了,三個卿大夫,成功的化家為國,所以這是天崩地裂的大事件,春秋和戰國也就由此而分界。
戰國之後,秦國滅二周而亡諸侯,以一個諸侯國而統一天下,也就是化「國」為「天下」。而在中央集權的政體被建立起來了之後,雖然諸侯「國」還有遺留,但和西周春秋時期的「國」已經是不可同日而語了。到後來,「國」也就演變成了今天國家的含義。
至於卿大夫的「家」,自從中央集權後那是徹底沒有了,所以「家」這字的意思,就從一個政權的名稱逐漸變成了「家族」、「家庭」的意思,直到現在。
而在漢語發展過程中,有一個很明顯的雙音節化的趨勢,上古時一個字表示一個概念,到後來就都變成了兩個字組成一個詞語來表達概念。在這個雙音節化的過程中,由於上古時期「國」、「家」兩個字長期連用,所以後世在表達「國」這個意思的時候,往往綴以「家」字,以組成雙音節。但實際上在「國家」這個詞中,真正表達意思的是「國」字,「家」並無意義。
三紅同學說的很好了。「國家」二字,是經由中國先秦時代的分封制而成。以周朝為例,周天子打下天下,將整個版圖分封贈送給功臣和親戚。這些人會拖家帶口趕往分封之地,其所擁有疆域,就是「國」。
為何?
眾所周知,「國」字古字是這樣寫的:
國者,所圈之域也。
你爹打下江山,未來天下傳給嫡長子。而你作為非嫡長,也不很虧,你爹給你圈定一塊疆域,封你為諸侯。你帶著你媳婦、你兒子,去往你「國」。而你必然又把你的國,作為身後的財產分配給自己的幾個兒子,自己的爵位要老大繼承,這叫「立後」。把什麼縣邑給老二,什麼縣邑給老三,這就與民間「分家」別無二致。
故而:
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王要考慮的是如何讓國強起來,卿大夫考慮的是如何使其家受益。
「家」一開始是這樣一個地方:
古人包括現在的還在村裡的村民,家裡都養豬,是生活安定富足的象徵。
寶蓋頭甲骨文這樣寫:
代表屋:
下面的「豕」,就是「豬」,是象豬形。
「國家」二字,起初是由立國而分家,由家佐國,國統治家,家構成國,卻又是有矛盾的。三家可分晉,國可隳卿大夫的三都,家分了國的土,世襲、壯大,極不穩定。到頭來,分崩離析的各個國家,終究會歸為一統,並會尋找出一種更為穩妥、健康的國家形式。
必須養豬
這個問題專業性很強了。說實話,要真把這個問題回答的很透徹,沒有語言學,政治學,歷史學,甚至哲學的有關知識,根本是回答不清的。敝人只好從詞源歷史這個角度來談,而且是遵循政治學的研究範式來簡述。 「國家」,這個詞中國古代就有,但應該不完全是現在的含義。實際上,現在政治學上談論的「國家」,是英文中「state」,法文中「état 」。這個詞源於義大利語的「stato」,概念來源自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在《君主論》里,stato應該指的是擁有領土的政府,因此是和中國歷史上的「朝廷」「官府」的內含相同。 至於這個詞是怎麼變成現代漢語中這個含義的?是不是近代後日語的回譯,賦予這個詞來指代英文中的state的?說實話,我不知道。這要請語言學方面的專業人士來解答了。
家天下的意思
日報黨,先稍微提出幾個小的意見破一下高票答案的說法,回頭有機會再來補充。
首先是大家都背過的課文:《孟子.梁惠王上》「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還有《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願為之有室,女子生而願為之有家」
這裡兩處的家明顯指庶民。《孟子.公孫丑上》:「紂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遺俗,流風善政,猶有存者」
這裡的家指的是帝王之家。這裡想表達的是:「家」這個概念最早指的就是血緣上的那個家,跟我們今天的理解並無本質差別。所以庶民有家,天子也有家。
日報的答案,問的問題其實是:為什麼「家」在政治上會有一種特別意涵呢?這一點也很簡單,古代的家有所謂「世襲」這種狀況,「世襲」說的就是世襲采邑與擁有這些采邑所配合的那個地位,這個時候,家就有了特比明確的一種政治內容指向。《孟子》的年代與今本《左傳》是近似的,我們再來看一下更早的文獻。
《論語.子張》「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
《論語》的「家」的確偏向政治性,但這樣的談論本身就是孔子的個人特色。也是有例外的,這裡的室家要解釋成政治意涵,就有些牽強了。《詩經.召南.行露》
「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
雖速我獄、室家不足。」
「桃夭」漢儒認為是有政治意涵的,但這一篇要說到卿大夫身上,未免牽強。《詩經》里「家」的通俗使用非常之多,再舉幾例。《詩經.檜風.隰有萇楚》「隰有萇楚、猗儺其華。夭之沃沃、樂子之無家。」《尚書》里的「家」的確有政治意涵,但請注意《尚書》記錄的人物,一般都是古代政治的大人物,故不能以此作為決定性證據。
另外,《易經》中有一卦叫「家人」,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翻閱看看它的本文,應該能看出它並不一定有什麼特別的政治意涵。豆子叔和三紅的答案都很好,建議大家先看他們的回答,我這裡只是補充一點思辨性的內容,比較枯燥,而且也需要以他們的回答內容為基礎去理解。
首先,下一個結論。
語言教學上有定論——國家是偏義複詞,語義重心在國,家的含義是被隱去的,之所以國家連用,是因為這兩個概念一直以來都是以一種既對立又統一的相關關係成對出現的。很多偏義複詞都是這麼發展出來的。。而且偏義複詞里有一類,其實就是國家這一類,在面向皇帝的時候會比較常用,因為這類詞是把帝王的用詞(國)和平民的用詞(家)連在一起了,用一個平民的詞去襯帝王的詞,以顯示皇帝的特殊地位(或者說是親民?)。。國家這個詞在中古時代是可以專門用來指代皇帝這個人的,就跟宋朝人管皇帝叫官家一樣。。要再舉一例的話,其實你們讀書的時候都學過。。「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崩殂是偏義複詞,崩說的是皇帝死,殂是平民死,皇帝用詞和平民用詞連用,後者為前者做襯,以體現一種中和。。但平民是只能用殂,不能用崩殂的,那屬於謀逆了。。崩和殂,國和家,顯然是不可能一樣的。在古人的觀念里這些概念都是有等級差異的,有絕對性。只是家和國這一對概念不像某些辭彙那樣有禁忌性,而且到了近代被徹底抹去了封建時代的文化痕迹,彷彿成了一個新鮮的近現代辭彙了,我們也就體會不到刻在其中的古人的等級觀念,誤以為這是一個近義甚至同義的並列複合詞,作出「國如家,家如國」這樣的錯誤解讀。。
然後,是考研政治時間。。我們來說說儒家思想中家和國的辯證統一關係。。
上古漢語用詞其實很情境化,每個詞的使用都要結合具體情境來看,才能比較準確的把握含義。至於那種含義是最原始的義項,恐怕是很難有定論的,因為我們沒有足夠充分的上古時代語言的日常使用記錄,無法得知語言演化中的微觀發生過程,所有的揣測都是根據正式的書面記錄在宏觀層面上得出的,說服力很有限。
我舉幾個例子。
《周禮·地官·泉府》:「國人郊人從其有司。」
《史記·伯夷列傳》:「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
《孟子·離婁下》:「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這三個「國人」指的都是同一種人嗎?
顯然不是,對吧。第一句里的國人,是和「郊人」對立的一個概念。第二句里的國人,是有立主權力的一批高階層人。第三句里的國人,則貌似含有一定的貶義,與「犬馬」呼應。
那麼,這麼多種「國人」里的「國」到底指的都是些什麼?是同一個概念的不同形式嗎?還是本質上是不同的概念?國人一詞會有這麼多種語用,是這個詞自身的原因,還是構成這個詞的字本身的原因?是不是因為國的用法也很混亂所以國人的用法才這麼亂?
然後我們再來看看家。如果說家是到了春戰國之後才從特指大夫之家逐漸跌落至指普通人之家,那麼我們該如何解釋《易》中的「家人掛」呢?「《象》曰:風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難道這掛只是大夫階層的掛?
而《左傳》里這句:「四年春,蔡昭侯將如吳,諸大夫恐其又遷也,承,公孫翩逐而射之,入於家人而卒。」這裡家人中的家就更顯然不是大夫之家的意思了,蔡昭侯是被手下一群大夫追著懟,其中一個還拿箭射自己,他會跑去這些大夫的家裡嗎?而且一國之侯也不可能說跑就跑大夫采邑里吧,這裡的家人也不太可能是指的大夫采邑中的百姓之家,它應該是一個泛指,指的就是一般平民之家。
既然國人不一定指諸侯國中之人,家人不一定指大夫家中之人,那國還是諸侯之國,家還是大夫之家嗎?
這個問題只要不看得過於絕對就不算問題。我認為先秦古人所說的「國」,並沒有一個絕對的地位,而只是一個相對的地位,它相對於家更高,相對於天下則更低,但是這種相對的關係是絕對的,某一特定語境中家不可能大於國,而國也不可能大於天下,但兩個不相關的語境里,語境a中的國可能就小於語境b中的家,這並不矛盾。這體現的其實只是一個理想的、並沒有被徹底制度化的等級觀念。因為這種觀念並非源自於絕對的、已經被徹底制度化的了社會秩序,故而在實際的語用里,其具體含義才會隨情境而發生這麼多變化。
而所謂的家國一體,只是一種概念上的聯結,認為秩序的上層和秩序的下層不可分割,但上層和下層之間在語詞的生成層面上仍然是對立的區分的,這是哲學的範疇,不可能因為現實之中上面的事物會運動到下面,下面的事物又會運動到上面,我們就可以把上和下這兩個概念含混而論了。這完全不符合人的基本認知原則。所以,我也認為國家這個並列複詞的起源並不能用歷史上某段時間裡家和國之間沒有明確的界定,轉化相對容易,也就是所謂的「家國一體」來作解釋。
在那麼一批儒家理想主義者看來,家國之間在禮制之下是有絕對差異的,只是他們沒有去具體論述這些差異的實質,並且他們似乎也無意去做這樣的思考和定義,那種事是老子才去乾的,而但凡熱衷於幹這種事的思想流派最終都要轉到本體論上去,不可能看得上儒家的這些伎倆。在儒家的詞語體系內,相對來說那些個人的、低階的、小的、屬於被統治者的就是家的範疇,而公共的、高階的、大的、屬於統治者的則是國的範疇,若這兩者的對比不夠大,還需要再凸顯一個更大更高的第三者時,那就需要用到天下這個極為籠統的概念。「國家」的含義不是一成不變的,中間有多次變化。
最早諸侯的封地叫「國」,大夫的封地叫「家」;
後來分封制瓦解,「國」指本朝,「家」就是現在的意思;
「國家」連用大概是在現代民族國家興起以後,以國為家的意思;
因為除了閩粵贛之外的方言從中古到近古都經歷了較大的音系簡化,同音字增多,中古時以單音節詞為主的模式必然會帶來大量同音混淆,所以便走上了辭彙雙音節化的道路。「國家」這個本來在上古是並列結構的片語,便被用作「國」的同義結構,漸漸緊縮成一個詞,意義也偏重在了「國」上,「家」變成無意義只起到增加音節作用的語素。
偏義複詞。
看了幾個答案,雖然把國和家的意思都解釋得很清楚,但是都沒切題,所以我有必要啰嗦幾句。
國家之所以叫國家,是因為白話文興起的原因。
古人寫字要用刀刻,或用毛筆寫,很費工夫,也很費寶貴的材料,所以就惜字如金。這和以前發電報類似,發電報按字收錢,所以都儘可能省字。古人寫字很困難,我估計這就是文言文產生的原因。文言文之所以叫文言文,就是古人專門用於書寫的。古人說話仍然正常說話,但是寫文章就用文言文,就是為了省字。說話不能用文言文,因為很難聽懂。由於文言文要盡量省字,所以文言文中多是單音節詞,例如國和家。
民國時期廢除文言文,推廣白話文,平時怎麼說話就怎麼寫文章,所以這樣的文章就叫白話文。白話文不怕浪費字,講究的是說起來上口,而且容易讓人聽懂,所以單音節詞就少了,很多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單音節詞被組合成了多音節詞,例如國家、星辰、人民、歲月、奴隸、城市、勞動、收穫。這就是國叫國家的原因。商家 店家 廠家一個意思
我有點好奇,如果如果這個國家的傳統文化都滅絕了。這個國家算滅絕了嗎
從社會組織形式而言,中國在在夏朝之前就行成了以家庭為單位的組織形式,恩格斯在《家庭、國家、私有制的起源》中闡明了家庭這種組織形式的出現,往往伴隨著私有制的行成,正是由於中國如此早的形成私有制,此時也伴隨著古代國家的形成與發展,這種早熟的代價是中國社會的「公與私」不能像西方那樣嚴格的區分(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君臣、父子關係,你的父親不僅僅是你的父親,他還是天子的臣子,兩者如果衝突,當盡臣子本分忠於君。),所以中國國與家、公與私難以嚴格分割,家國同構,家中有國,國中有家。
中國古代是家國同構模式,「國」被視為一個放大了的「家」。天子既是「國」的統治者,也是這個「家」的大家長。因此,天子稱「君父」,臣民稱「子民」。「國」和「家」也自然而然的經常被連用在一起。
「且夫天子者四海為家。」
百姓呢,就是一個家中的子女。天子呢,就是家中的爹。
做子女的孝敬爹,當爹的負責保護子女。
這就是家。
現在說來政治上挺不正確的,
不過這個詞的起源更不正確,古代諸侯的封地稱國,大夫的封地稱家。
湊合看吧,也就那麼個意思。有家才有國國又重於家萬家養一國國生千萬家
一玉口中國 一瓦頂成家都說國很大 其實一個家一心裝滿國 一手撐起家家是最小國 國是千萬家在世界的國 在天地的家有了強的國 才有富的家
「家」指的是有國者的家族集團,類似於現代政治語境中的「黨」,其成員包括已故的先王先大臣到自己這一輩。
我覺得是由於中國傳統的道德觀念吧,古話都是成家立業,家也在前面,這是對於個人。群體當然國在前家在後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