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大安法師 沒有菩提心也能去凈土 魏唐二譯三輩俱發菩提心 漢吳宋三譯上輩中輩發下皆不發 你如何理解?
1.真正生起菩提心並非易事,不是口裡喊著度眾生就是菩提心。阿底峽尊者昔曾依止金洲大師十二年,專修菩提心。往昔捨得弗發菩提心行菩提道,因婆羅門乞眼而退心。小乘聖果發心尚且如此艱難,況末世凡夫?
2.首先因菩提心之前導是大悲心,故應先明大悲心之生量。印度菩薩蓮花戒論師於《修道次第論》中云:「若時猶如可意愛子,身不安樂,如是亦於一切有情,欲凈其苦,此悲行相任運而轉,爾時即是悲心圓滿,得大悲名。」此說若見有情受苦,欲拔其苦的悲心任運而生,就象對自己唯一心愛的兒子一樣,方名悲心生起。試看能有幾人具備這種悲心呢?看到別人受苦,因病去世,自己是否能象唯一心愛之子受苦死去一般痛苦?看到眾生在生死中輪轉不息,恆受無量大苦,自己內心是否感到焦灼不安?現今之學佛者,自己在三界火宅中尚不覺得焦急可怕,何況對一切眾生?
3.如果必須發菩提心方能生凈土,那凡夫能有幾人得生凈土呢?凈土之殊勝又在何方?三根普被也變成虛言了。因所謂三根者:人天、小乘、菩薩也。發了菩提心,就是菩薩,今如必發心方生凈土,豈不專接大乘了嗎?
4.當知《無量壽經》現存共有五種原譯和四種後人會集本,會集本暫且不提,就五種原意中,只有魏、唐二譯說三輩俱發菩提心。而漢、吳、宋三譯僅上輩或中輩發菩提心,下皆不發矣。
5.菩提心是不是往生的必要條件?依法不依人,撇開諸祖師大德的開示,我們看原原本本的阿彌陀佛的本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樣說並不是就不重視菩提心了。有的把菩提心列為往生必要條件,就是喪失了凈土法門的超越性,讓人對凈土疑惑,喪失往生的信心,其過誰能但當;也有的只強調信願而菩提心閑置一旁,就失去凈土的包容性。凈土一法乃「豎與一切法門渾同,橫與一切法門迥異」。印光大師中正似蓮池,對信心不堅定飄忽不定者便講「凈土一法,專仗佛力。不論斷證,惟恃信願。」「有信願,決定往生;無信願,決不得往生。」對應發菩提心之機便講「若只有願生心,無菩提心,則功德微劣,難登上品。」對末法時期自命通宗通教,要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行菩提道成佛的則講「好高鶩勝者,每每侈談自力,藐視佛力。不知從生至死,無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為恥。何獨於了生死一大事,並佛力亦不願受,喪心病狂,一至於此。凈宗行者,所當切戒。」
求願往生,就是無上菩提心。凈宗法門是大乘法門,而且是大乘特別的法門。許多老太婆念佛往生,站著走、坐著走的,她們從來沒有聽過經,問她們佛教意思,一句也不懂,她們居然能夠站著往生、坐著往生,臨終瑞相那麼好。哦,原來蕅益大師這句話說對了,一心專求西方,那就是人家發的無上菩提心。——凈空法師
6.發菩提心是不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必要條件?曾經就有人說不發菩提心就不能往生。這些涉及到往生的重大的問題,我們一定要加以明辨。如果是通途的菩提心,所謂「上成佛道,下化眾生」的心。菩提心說起來,又有很深廣的內容,有發心菩提,有明心菩提,有伏心菩提,有出道菩提,有圓滿菩提等等啊。它的次第很多。我們在凈土往生一法當中,單刀直入,就談信願。而且深信切願,就是無上菩提心。你具足信願,你就能往生。如果是從通途佛法的菩提心來看,你能發起通途的菩提心當然也很好,那就能夠提高往生的品位。但萬一中下輩的行人發不起通途的菩提心,他能不能往生呢?他只要具足信願,照樣可以往生。觀經講下輩三品往生都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再發通途的菩提心的,到彼土去發菩提心的。所以千萬不要說,沒有發菩提心就不能往生。我們正面說應該提倡發菩提心,但是萬一這個菩提心發不出來,具足信願照樣往生。——大安法師
7.不知九品之下三品,臨終苦極,一聞佛名,其歸命投誠,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奮感激,比臨刑望赦之心,深千萬倍。雖未言及發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與誠,實具足菩提心矣。——印光大師
《觀無量壽佛經》「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所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花中,滿十二大劫,蓮花方開,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
《阿彌陀經》「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
由上看來,很多眾生是到了極樂世界才發起菩提心的。所以,菩提心不是必要條件。
往生的正因,是真信切願念佛。
好了,又有佛子,看到以上說法,又反過來懷疑印祖,印祖說「五逆十惡人臨終一念往生,此中一念已含攝菩提心。」印祖的解釋是在理上,全心是佛,全佛是心,了無雜念,全心是佛了,佛當然包含了菩提心了啊,這裡的菩提心涉及到佛境界了!
所以,我們要麼真信切願,一心念佛,不說廢話;要麼就學習一下凈土法門的純正理論,建立正見之後再開口。切莫謗我佛法,切莫謗我祖師。——大安法師
謝邀:唉!!!其實前面你邀請我回答問題的時候,我就說過了,你的許多問題在於修行不深入,流於表面,只截取某一段內容,強行理解。其實多是世間情見。這樣下去是很危險的,一不小心落入歧途。學佛不是只看經而已。
- 網上很多謠言怎麼來的?其實就這樣來的,某某師說的某某話,如何如何?其實都是搞不懂人家說的是什麼,在什麼情況下說的。
- 其實這個問題在於,你看凈空法師和大安法師的文章太少太少,只看了某一篇,又搞不懂人家說的什麼意思,就開始自己給人家扣個帽子「凈空大安法師 沒有菩提心也能去凈土」。
那麼你的問題在於哪裡?對於別人的意思沒了解,對於法門也未深入,截取其中一段就開始下定論。為什麼會有這個誤解?
- 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里有段話,很重要,你聽過這句,你就知道兩位法師說的是什麼意思了:「深信切願即無上菩提心」。
凈空法師:深信發願,即是無上菩提心 - 凈空法師 - 佛教網
大安法師: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
- 你去多讀讀兩位法師的文章,是在講解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的時候,說深信發願,即是無上菩提心,並沒有說不發菩提心也能往生。你不要亂解哦。
- 兩者的意思都是一致的。黃念祖一篇文章里談到過這個問題。
黃念祖:元曉師等以發菩提心為正因,念佛為助因。我國善導、靈芝與日凈宗諸家則以持名為正行,發心為助行。兩者相左。蓮池大師《疏鈔》中和會之曰:「還以持名為正行,復以持名為發菩提心,則雙取兩家而和會其義也。」
今崇「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本經之宗。正是雙取兩家,復又攝歸名號,正與蓮池大師之意相契。且此八字,展之則為徹悟禪師之教曰:「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約之則為蕅益大師所倡之「信願持名」。《彌陀要解》以信願持名為宗。並云:「信願持名為一經要旨。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故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又「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凈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大本阿彌陀經(指《無量壽經》)亦以發菩提願為要,正與此同。」可見「信願持名」與「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正是同旨。蕅益大師以「信願持名」為小本之宗。大小兩本,宗旨應同。故今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大本之宗。正是遵奉蕅益大師之垂教也。
- 注意黃念祖這句說的很清楚了:「可見「信願持名」與「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正是同旨。」。你以為人家兩個法師的意思是沒有菩提心也能去凈土,其實也家說的也是發菩提心,往生凈土。因深切信願,即是無上菩提心,本來是一個意思,同一個宗旨。
- 修行不深入,胡亂理解。這樣很危險。從修行的角度,應先把自己腦中的種種見解放下。老老實實先修行為上。行門沒跟上,解門是要出偏差的。
謝邀大安法師和凈空法師的情況,我不熟悉,沒什麼說的。另外,作為一個在家人,不適合評價出家人。印光法師是公認的民國高僧之一,也是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讀過幾遍《印光法師文抄》,法師的佛法造詣高超,隨喜讚歎。至於往生需不需要發菩提心的問題,先說菩提心,從發菩提心到成佛應該分五個階段:發菩提心,行菩提心(悟前修),證菩提心,行菩提心(悟後修) 成菩提心。
之所以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面見阿彌陀佛?是因為行人和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相應。阿彌陀佛的第十九臨終接引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所以三輩往生必發菩提心。
能夠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那就是發菩提心、行菩提心(悟前修)的體現。信、願、行屬於發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悟前修)的階段,往生到凈土屬於證菩提心的階段,到凈土繼續修是行菩提心(悟後修)的階段,成佛是成菩提心的階段。佛是簡稱,全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可以這樣說,發菩提心是因,成佛是果。所以說無論修什麼法門,不發菩提心是不可能成就的。凈土先生:喵先生,求放過。您要肯放過我,絕對往生。
北京市數十位老人陸續遭遇「以房養老」騙局,他們有的失去了房產,有的背上了巨額債務。這場悲劇你如何理解?知乎用戶:北京市數十位老人陸續遭遇「以房養老」騙局,他們有的失去了房產,有的背上了巨額債務。這場悲劇你如何理解?
大師此文是1954年發表的,至今近70年矣。
今天北京市數十位老人陸續遭遇「以房養老」騙局,他們有的失去了房產,有的背上了巨額債務。
這是呂澄大師70年前力求避免的社會悲劇!
可是,70年以後社會悲劇還是不可避免的發生了!
2017年的中國大陸,還是念阿彌陀佛的凈土法門為第一法門,先生說的涅槃三功德--般若、法身和解脫,實現阿賴耶識的轉依,染盡而凈滿,可能還需500年矣!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印光大師,大安法師,你說那些騙子,臨死念句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凈土?我就是打入地獄,我也不信!
佛法不是這樣的!那些被騙的老人,就是死了,也不會閉眼的!
還是意念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更好,更靈驗!
還是修行龍樹——提婆一學系,無著——世親一學系,才是正知正見了!
那些騙子,就是今天開始念100萬句阿彌陀佛,今世結束,來世還是要下地獄,否則佛法豈不是騙人的法門!!
也許那些騙子,歷經千百世代劫難,再次佛法的菩提,才是佛祖的大慈大悲!但是今世結束,騙子來世還是要下地獄,這是佛法一開始就肯定的!
======================================================
呂澄 正覺與出離 法性本寂本凈 轉依說 認識-行為-環境-習性-藏識轉換-染盡凈滿 轉世而出世 世間出世統一呂澄 正覺與出離 法性本寂本凈 轉依說 認識-行為-環境-習性-藏識轉換-染盡凈滿 轉世而出世 世間出世統一
對於「正覺與出離」這一問題,聲聞乘的解釋不大正確,應該加以簡別。他們以為人生欠缺、痛苦的原因,即在人生的本質上。分析人生,因的方面是「業」「惑」,果的方面即是「苦」。要去掉苦果,應該斷業,滅惑,不使再生。但業是種種行為,惑是種種煩惱,業惑之生起,在人事上隨時隨地幾乎無法避免,要斷滅它們,很容易走向禁慾一途,企圖由隱遁的方式擺脫糾纏,而此種消極辦法又必然遠離社會而變成自私、自利。其結果雖不能說完全落空,但終非究竟解決。
菩薩乘對於現實世界並不逃避,而要從各方面去理解它的實際,以求踐行的實在。因此,他們對佛所說純由「依義不依語」的路子,活用語言文字所構成的概念(想),契合實際而發生真正的智慧,這樣得著概念與實際的統一認識(八)。
菩薩乘因有這些特點——也可以說是和原來佛說極相符合的精神,對於「正覺與出離」一問題,就能追究到深處。像「常」「樂」「我」「凈」這些人生的基本要求,聲聞乘不能得其著落,便一概予以否定,而走上消極以至於斷滅的道路。菩薩乘則不然,硬要找到人生真正的常樂我凈,並從那上面見出由染趨凈的向上發展,而為人生另開闢一條新途徑出來
菩薩乘里的重要學說,起初有龍樹——提婆一系。他們依據般若、寶積等經典,由「法性本寂」(這是從諸法實相不為煩惱所囂動變化而言,也可謂之「法性本凈」)的看法立言,以為人們對於一切事物現象,如沒有真正智慧,就不會得其實在,由此發生顛倒分別、無益戲論(執著),而招致人生的無窮痛苦。
但這種迷執可以從根本上解除,最重要的是體會一切事物現象實際和那些執著無干,並不像分別戲論那一回事,也就是沒有分別戲論所構畫的那樣實體,這謂之「無自性」,謂之「空」。
在形式上,這無異把分別戲論給與現象的染污去掉了,而見著它原來的寂靜面目,所以謂之「法性本寂」(一二)。他們用這樣的看法解釋一切,到了「正覺與出離」這一問題上,也把世間和出世(涅槃)統一起來,以為不是離開世間而有出世,卻是得著世間的實際,依著世間實際而踐行,謂之出世(一三)。這樣地看得世間和出世為一,我們曾經說它是「即世而出世」。
無著學系特別重視認識論,以為宇宙人生在踐行中都是所知的並且是應知的對象,而藉以證知的方便則為種種名想——概念。一切名想都須經過長久的時間,應用於無數次的經驗中,才會成功「世間極成」,即同一社會中人們的共同理解。
這些不但是言傳的,並還是意會的;也就是不但表現於語言文字之上,並還存在於心思分別之中,所以在不解語的嬰兒啞子一樣有名想的認識。這樣推究到一切名想慣習究竟依存之處,他們便提出一種與生俱來而且相續不斷的意識狀態即「藏識」,稱之為「所知依」。
說轉依,就在這上面著眼。這要由於人們認識的轉變,影響到行為,改革了客觀環境,而形成種種向上的、清凈的名想慣習,在所知依的藏識里逐漸替代了陳腐的、染污的名想慣習。如此不絕地轉換,到了整個的認識、行為、環境都變化了,也就是染盡而凈滿了,那才是轉依的歸宿。這樣的轉依,原是結合著內外、自他而成,在所知方面並不單限於物象,他人也概括於內的
最顯著之點,即在舉出涅槃的成分為三德——般若、法身和解脫。他們為著涅槃所作的,所行的,不只是解除一切苦惱,並還要累積一切功德,這樣來構成法身境界。這要打通了自他的界限而就整個的人類社會來說,功德的積集正是為著人類長期間的打算,最後化除私我為大我,乃構成涅槃的法身。也就由於這樣的因緣,它會具足常樂我凈的特徵,符合於人生基本的要求
推薦閱讀:
※佛法如何看待燒紙錢?
※阿閦佛凈土的往生法門 般若經有佛 法 僧 戒 舍 天隨念的故事 ,那彌陀凈土又是如何思維佛法僧?
※對《徹悟禪師語錄》怎麼看?
TAG:凈土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