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靈異小說的靈感和題材來源於哪裡?
最近看了一部靈異小說《三屍語》,總感覺寫的非常真實,整部小說框架非常大,作者構思細膩,真的讓人開始懷疑是不是真實事件。像法醫秦明他寫的小說,題材靈感來源於生活工作,那寫靈異小說的作者,靈感來源於哪裡?
@酷炫鋼牙妹 謝邀
首先我並沒有看過您說的那部作品,但這無疑是一個好問題。
如題主所言,像《法醫秦明》這類行業劇(行業類小說),半紀實文學,其實是基於作者在現實生活中的積累。題主對比之下認為靈異小說沒有現實依據和來源,從而產生了「他們到底怎麼寫得那麼真實的?難道純靠編(腦洞)嗎?」
這肯定是不可能的。
小說題材之間的不同確實會導致小說情節、人物虛構程度的差異,但並不會導致這部小說完全沒有一絲絲現實基礎,徹頭徹尾的依賴於作者的憑空想像。
簡單的舉例說明一下(還沒吃午飯的最好不要看):
我是一個作者。
我在外面吃飯時候得知有個人叫小剛。小剛是一個做黃燜雞米飯的,通過聽他和同事聊天,進一步知道了,他喜歡上了一個經常來吃黃燜雞的女孩。(現實)
言情(貼吧現實向):
小剛和女孩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女孩誇小剛做菜有天分,小剛長大後當了廚子,女孩嫁給了大款。從那以後小剛再也沒有做過女孩愛吃的菜,頹廢的他改行做黃燜雞,最後,他娶了一個常來吃黃燜雞的女孩。(虐戀)
行業劇(紀實文學(X星級大廚回憶錄)/新聞刊載/雞湯勵志):
小剛是XXX連鎖黃燜雞米飯的廚子,他所在的飯店經常使用地溝油和老鼠肉做菜。由於菜價低廉小飯店生意越來越好,小剛喜歡上了一個常來吃黃燜雞的女孩。為了女孩他決定不再縱容老闆的無良行為,他舉報了老闆,毅然辭職,用誠信和好手藝開了一家名滿京城的餐館,那個女孩則成為了他的助手兼老婆。
恐怖小說:
小剛在一個飯館當廚子,有天飯館裡來了個吃黃燜雞的女孩,她只是點一碗黃燜雞坐在那裡,卻並不吃,每次她走得時候滿滿一碗飯和雞,一點都沒動,這讓小剛有點挫敗,他開始懷疑自己的廚藝。
小剛苦練黃燜雞技巧,然而,女孩一直不吃東西。半月後,女孩終於吃飯了,小剛卻失蹤了。店裡來了個新廚子小明。有天飯館裡來了個吃黃燜雞的女孩,她只是點一碗黃燜雞坐在那裡卻並不吃,小明苦練廚藝,然而女孩一直不吃東西,終於有一天女孩吃飯了,小明失蹤了...後廚里,女孩把腐爛的小剛倒掉,把新鮮的小明冰好,然後笑盈盈地打開門。
你走了進來:「我是來應聘的,你們這兒還招做黃燜雞的嗎?」
靈異小說:
在我小的時候,爸媽曾經把我送到爺爺奶奶那兒去住一段,那是個偏僻的村子,有著各種奇怪的規矩。其中一條就是親戚頭七那天不能吃雞,不然會惹上沒死乾淨的人。當然這只是個傳聞,尤其當我上了大學以後,這種偽科學我就再也不信了。回老家的時候得知爺爺去了,明天就是頭七。
不知怎的,後半夜我輾轉反側的睡不著,總覺得能聞到一股子特別香的味道。我循著香味走過去,看到兩個人蹲在廚房灶旁燉雞。大的叫小剛是六叔的孩子比我小兩歲,小的叫二丫,是表姐家的小丫頭。
我吞了吞口水,盯著那雞,早忘了應該義正辭嚴的告訴他們不能吃,明天爺爺頭七,吃了要惹不幹凈的人的。他倆給我盛了一碗雞囑咐我保守秘密。第二天一早就聽見六嬸和表姐的哭號聲,二丫死了,小剛失蹤了。我打了個寒顫,面色鐵青地參加了爺爺的葬禮,然後飛快的找了個理由回到了城裡。
那之後很久我都沒有再吃雞了,直到我交了個愛吃黃燜雞的女友。我倆去吃黃燜雞,我側頭看那廚子有點面熟,但也沒太走心。女友吃得高興,我卻沒什麼胃口,吃了兩口就算了。當天晚上,我回到宿舍,宿舍哥們都去網吧刷夜了,剩我一個人在屋裡。
忽然,傳來了急促地敲門的聲音,我打開門,門外卻並沒有人。一瞬間我想起白天的黃燜雞和村裡的謠言,嚇得連滾帶爬,甩上門趴在地上抱著頭顫抖。月光照進來....地上,有兩個影子。
捂臉....
我知道寫得不算好,但是就想借這個例子告訴一下題主,任何一個題材的小說要想寫得「真實」,核心就在於讓讀者覺得真的有這樣的人,這種事,而人物的動機在你理解的範疇內。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需要加上一些現實中我們見過的元素,我們聽說過的事情。換言之基礎的一些東西都是由現實中的一些是衍生出來的。
著名作家 Stephen Edwin King 說透過看小說的主角經常能夠看到作者本人的一些碎片。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指著憑空捏造作品只會變成為賦新詞強說愁,只有具有現實依據才會讓讀者有共鳴,大框架可以各種幻想,細節方面還是要落地的。
當然,除了基本元素,其他部分當然會因為題材不同有著不同的虛構方向,比如我琢磨著,言情小說裡面的小剛就得談戀愛(要不虐要不甜),行業劇裡面的小剛就得智商情商雙高,創業達人行家裡手,技術高桿敢於向惡勢力挑戰;恐怖小說里的小剛可以面貌醜陋,也可以是個引人共鳴的普通小哥兒;
靈異小說里的小剛.....你看,你背後是誰?!
最新的網路小說知乎口碑營銷方案么?
腦洞
靈感和題材從哪兒來?巧了,我入行三年,寫了三年的靈異小說(網路小說),稍微知道點吧。首先,從追根溯源開始,早在殷商之前祭祀鬼神這種東西就已經開始了,人有了生命於是開始怕死,開始思考人死後的事情,這才有了鬼。特么你說古人腦洞豐富不豐富吧,這麼幾千年他們愣是為此造出一個完整的體系,六道輪迴、陰司地獄、十殿閻羅、勾魂的各種無常、夜叉,再加上古時候科技不發達,很多無法解釋的現象被鬼神化!於是乎,從小到大在我們家裡那些迷信、稍微傳統點的老人嘴裡,鬼故事就成了嚇唬小孩子的利器。特么三國時候張遼的名字能夠夜止小兒啼哭,我們小時候大人們一個鬼故事就能嚇得你屁滾尿流。可以說這是一個絕大多數人都要經歷的東西,加上生死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會去思考,對於這些東西的思考加深了,我們的本能當中其實對於這些東西是存在很深、很重的好奇心的,這可能是靈感方面的起源,因為潛移默化加上童年深刻的印象,自身所形成的這樣一種特殊的好奇心。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你可以滔滔不絕的講出黃段子嗎?我覺得一部分人應該講不了,因為他們不怎麼會,可如果你讓他們講鬼故事的話,估計除了白痴傻蛋之外,是個人都會。
哎呀我跟你說,那邊那片墳地以前死過人,那裡好陰森的,大爺的上次我們村裡有個人從那裡路過又死掉了,你說是不是邪門?
我跟你們說,我半夜走路老是覺得背後有腳步聲,好像有個人在背後跟著我,可我轉過身去就沒人了,這時候吹來一道冷風我頭皮都炸了,你們說是不是有鬼?上面我講了兩個故事,是不是很簡單嘛,因為小時候耳濡目染,我們都會啊!然後題材跟靈感呢,實際上來自於生活,然後主要還是靠你的想像力跟跳躍性的腦洞。告訴你,作者們的思維是很跳躍性的,上一秒還跟你聊著下午吃什麼的話題,然後突然跟你說要啪啪啪,等你褲子脫了的時候他們可能已經有了另外一個想法,想出去逛逛…所以哪怕我們聽到一個沒聽過的鬼故事,或者普通故事,腦子裡說不定突然冒出一道靈光就變成一個題材。說個真事,我跟朋友去ktv唱歌的時候,明明坐在一邊嗑瓜子,然後看到朋友笑了一下就突然想到一個點子,馬上用手機記錄下來,做好批註,就是這麼的任性。究其根源,實際上主要還是腦洞問題。小明去馬路對面買袋鹽,這是個敘述性事件吧?那小明如果過馬路買鹽,順帶扶老太太過馬路被訛錢,這就是一個生活中的突發故事!小明去買鹽,扶老太太過馬路被訛錢,情急無奈的時候,班花小紅路過作證解圍,這特么就是一個校園愛情小說的開頭…
小明去買鹽被老太太訛錢,小明一眼識破老太太玄丹二層的修為,手中暗含的致命偷襲法器,這就是都市修真小說…小明買鹽扶老太太過馬路被訛錢,小明突然七竅流血嚇得老太太一命嗚呼,原來小明三天前去買鹽的途中被卡車撞死,這特么就是靈異小說…就是醬,題主你會了嗎?所有的小說,無論情節多麼奇譎詭異,最終都是來源於生活,是對平常生活的加工和想像。
很喜歡日本妖怪文學作家京極夏彥,他的筆下是各類妖怪,百鬼夜行之奇錄,但是他認為所謂妖怪無非是人心罷了。
古代借鬼怪之言寫人事者也很多,比如蒲松齡的《聊齋》,比如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所寫雖是妖狐鬼怪,但實際上只是借鬼神之事說世間百態。
有一部電影叫《大魚》,老爹經常跟兒子說自己年輕時的奇特經歷,比如自己是條魚啦,巨人啦,雙頭人啦,兒子從來沒有相信過,覺得父親是個傻逼,直到在父親的葬禮上,看到了像姚明一樣高的父親的朋友,看到了如果錯位看的話就像是雙頭人的一對雙胞胎姐妹,他才明白,原來父親一直想要告訴他的,其實是保持對於精彩人生的熱烈追求,永遠保持對於生活的好奇心,保持一顆永不老去永不無聊的心。
所以其實反過來說,紀實文學也好,幻想文學也罷,其實都不過是我們對於生活的一種加工和想像,其根本的來源都是我們對於日常生活的熱愛,如果沒有這種熱愛,沒有對於日常生活的細緻觀察和體驗,根本不會有各種奇譎的想像。
文學創作,無論看起來多麼不可思議,多麼奇譎詭異,最終都是來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這個,我是來著生活。我是靈異體質。世界上確有這一類不為人知的人。因為一些經歷,我對世界有一套自己的認知,可能不完全對,但我能解釋我遇到的一切。然後就開始用這套自己總結的理論寫小說,只寫完一篇短篇,剛剛粉絲2000。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