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牛津大學為鼓勵尊重多元性別,呼籲學生用「ze」代替「he」和「she」?
學過英語的人都知道,英語中的「he」和「she」分別代表了「他」和「她」,但如今這兩個指代詞已經不足以囊括多元化的個體認同。據英國媒體報道,牛津大學11日呼籲學生用中性詞「ze」代替「he」和「she」,以免讓跨性別學生感到被冒犯。
據英國《泰晤士報》報道,牛津大學為了鼓勵尊重多元性別,呼籲學生用中性詞「ze」代替男性第三人稱「he」和女性第三人稱「she」。
校內最具影響力的學生社團辯論學會在一張宣傳單中寫道,此舉旨在減少對跨性別學生的冒犯,因為用錯誤的代名詞稱呼跨性別人士是一種不禮貌而且帶有歧視的行為。
辯論學會希望把「ze」推廣到講座和研討會上。根據牛津大學現行的行為準則,用錯代名詞界定跨性別人士是一種違規行為。相關權益人士塔切爾表示,「淡化性別分歧和障礙是好事,我們應該推廣性別中立代名詞。」不過,他也認為不應該強制使用。
這項呼籲活動受到不少人的支持,劍橋大學也表示,將跟進這項決定,避免性別中只有二分法。
實際上,牛津大學並非首先鼓勵使用「ze」的高校。在大洋西岸,美國衛斯理安大學已經使用「ze」一詞超過10年,哈佛大學也同樣建議學生使用不分性別的「ze」或「they」等字眼。
除了「ze」,一本近日面向英國教師、家長和學生的指南還建議不要使用表明只有兩種性別的語言。它鼓勵教師避免使用「男孩」和「女孩」兩個單詞,在有跨性別學生在場的情況下。
話說。。。從平權意識上來看。。中國的是領先於西方的。
英文三人稱。
I, You, He/She
非常不平等。。。只要一張嘴。男性和女性就區分開來。這就形成了歧視。也對跨性別的同學,形成了冒犯。
中文就合理多了。
我,你,他/她
從讀音上完全無法區分性別。無論怎麼說。男女都是平等的。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只要落實到文字上。還是會形成一定的歧視的。
但是相對於腐朽的,滿含性別歧視的英文來說。已經是進步太多了。
===========================================
然而,這都不如兒時校園裡流行的俗語先進。
我們當年的三人稱是這樣的。
我,你丫,丫。
完美!可以增加ze,但是不能禁止使用he和she,也不能歧視拒絕使用ze的人。如果能做到這樣,那麼這個運動就沒問題。
原來新文化運動用"她"區分"他"的行為是性別歧視。
長見識了。
另,陝西話里ze是啥意思你們都懂得(逃跟綠教一個德行。
原來尊重對方的意思就是必須改變自己遷就對方?
尊重難道不應該是這樣嗎?
對男的稱he,對女的稱she,對跨性別的稱ze。
否則,跟綠教的,我不吃豬肉,所以你也不準吃有什麼區別?
我一直很奇怪
為什麼要為了尊重少數人而冒犯大多數人?
為什麼要為了少數人的利益而侵犯大多數人的利益?
沒錯,每個人都會在特定的場合成為特定的「少數人」,所以尊重「少數人」的權利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著想。
但每個人同樣也會在更多的場合成為「多數人」啊,尊重「多數人」的利益難道就是在害自己嗎?歷史遺留問題不好改啊,在這種涉及面廣的切入點入手又會被噴跨命貴。Transgender 與 gender equality 運動都有改變語言中指代的必要,但這個時機不太妙,太鷹派了。這種鬥爭方式有可能將許多本可以團結的人推到對立面,還是緩和一些比較可持續,將火力集中在一些別的地方,例如新聞媒體選題和用語避免 gender bias。
至於 Queer 思潮的問題,在於沒把別人搞成散沙卻把自己搞成散沙,建立不起來想像中的共同體,強行[個人自由],結果就是鬥爭不出來個人的自由。語法上的性別和真實的性別沒有關聯嘛。
這是要把所有帶性這個語法範疇的語言都標上天生歧視的標籤嗎?為什麼要歧視帶有性的語言呢?
這種愚蠢辦法還不如遇到一個人就問一次這種低效方法。作為一個男性,我不喜歡被叫 ze 或者 zem(假想中的賓格)。我覺得用 ze 稱呼我就是在冒犯我,要怎麼解決呢?為什麼這些學生覺得在不清楚情況、憑藉常見情況判斷的時候對性別認同為女性的男人用 he 是冒犯的,卻不覺得強行推行 ze 是冒犯的?啊對不起,我冒犯了這些先進的學生。Micro-aggression, like correcting your spelling.
另外,先想想怎麼解決帶性別的名詞的問題。你說一個演員是 actor 呢,還是 actress 呢,還是什麼呢?統一用 actor,這是男權毒瘤;統一用 actress,這是女權癌。我覺得中性化稱謂挺好的。在知乎上問同樣的問題,換一個性別就會得到不同的答案。比如網友對男性出軌和女性出軌的反應就不同。這說明即便人們有「性別平等」的意識,內心深處的歧視還是難免。而使用中性稱謂,回答者不知道題主的性別,性向,這樣就能得到更客觀的回答。就像為了避免閱卷老師偏心,把所有考生的姓名遮住一樣。這就是用制度來克服人性的缺陷。
凡事都要政治正確就沒有意思了。
你讓我尊重理解性少數群體,沒問題。
但是,你讓我說個話都得小心翼翼,只是為了照顧他們的感受?
對不起,我要投川普一票。
少玩標題黨,是學生組織提倡的而不是校方提倡這點早點說清楚。
Hacker News 的類似新聞只得了五分和一個罵標題黨的評論: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13166682
哦更神奇的是學生組織甚至都不承認干過這等破事,強調現行規則只是事前聲明代詞:https://theguardian.com/education/2016/dec/13/oxford-student-union-denies-telling-students-to-use-gender-neutral-pronoun
(哈欠。)先放結論,1.牛津大學的行為是一種嚴重歧視1222種其他性別的惡劣行為。2.按照平權理論,所有語言中的人稱都必須進行翻天覆地的改造。
原因是
人的生理性別(sex)至少有7種,社會性別(gender)至少有5種,所以性別總共至少有7*5=35種,而性取向理論上至少也有35種。這樣算下來,性別和性取向的組合的理論上限至少是1225。也就是說按照目前的平權理論,要想完全不歧視,需要創造1255種人稱代詞。賣糕的。ze,怎麼讀,澤?
Ze is just not that into you.
感受一下嚴厲敦促各國對德語實行性別平權→_→
說個題外話。我有一點不甚理解:灣灣辣么政治♂正確,按照某些小清新們的邏輯父母都不能說了,為什麼還能容忍姦,嫉妒這些政治不正確的漢字
1.旗幟鮮明地支持尊重多元性別以及跨性別者;2.不反對非強迫呼籲使用「ze」這一中性用詞;3.堅決反對任何將「he」 「she」視為對跨性別者的不尊重。
大部分跨性別者雖然性別認同與自己生物學性別相反,但他們大多數並不會真的去做變性手術。作為非跨性別者,我對其他人的性別認知首先是根據他/她的生物學性別,例如對於一個認同自己性別為女的男生,我仍然會認為他是男性,但同時我理解他內心把自己定義為女性,不會因此而對他的想法有任何不解和挖苦。
跨性別者擁有彼此相反的生物學性別和精神認同上的性別,這才是跨性別者的全部。如果別人願意用生物學性別來決定自己稱呼別人時使用「he」還是「she」,這本身又有什麼問題呢?同意。不過同時,英語中還有很多要改的單詞,請一併改了。比如:human(hu-man + hu-woman = huzan?)mankind(zankind)man-made(woman也make了很多東西好吧,叫zan-made吧)his(還有her,應該加個新詞,比如zer?)history(同上,zerstory)……
這是英國人的事,讓他們自己補充去吧
在西方語言,尤其是拉丁系的語言中,性數格構成了語言的非常非常複雜的特性。連個蔬菜水果桌子椅子飛機大炮都有性別,然後現在你過來跟我說要用中性第三人稱代詞????
每當這個時候就覺得中文還真的方便得多…隨時隨地轉換都沒問題,何況我在廣東,無論男女老少都是佢…
說一下,大家小學時候語文課,老師有沒有說過,一群人里只要有男性,哪怕一個,都要統稱為「他們」。這算不算歧視?!
我個人從詞源學角度表示不支持。首先我沒有查到ze這個詞有任何的詞源,是口胡出來的或者是the的訛變?求求你英語本來就夠壞體統了,你這不是更壞體統嘛(笑)。其次不分性別的代詞英語本來就有it,這個沒有說不能用罷。說起來,羅曼諸語這類有陰陽性的語言豈不是更難弄(笑)。還有history,有人認為這個詞是來自his story有性別歧視而弄出來一個herstory,這完全是不懂詞源學的人鬧出來的笑話,這是個經拉丁語(historia)轉手的古希臘語詞(?στορ?α),和his壓根兒沒關係... 反倒是story這個詞來自義大利語storia,是義大利人在為了刻意存古而將詞首isC-恢復成更接近拉丁語sC-的形式的過程中誤傷了historia(因為h在義大利語中不發音)而產生的野雞形式...
推薦閱讀:
※為什麼同樣是訪問沙特,特朗普伊萬卡與白左和女權分子差距那麼大?
※希拉里作為大資本家的代表為什麼被稱為「白左」呢?
※女權主義已經成為政治正確的中堅力量了嗎?
※怎樣看待2017年2月1日伯克利暴力事件中的一個兇手被人肉出是伯克利員工 Ian Mil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