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多大開始閱讀《人生的智慧》這本書比較合適?

這本書寫的內容基本是現實生活最客觀的寫照,看完後感慨良多。要是早幾年看的話, 可能會少走很多很多彎路。但是話又說回來了年輕的時候沒經過挫折,很難理解書裡面寫的內容。 有了孩子後想讓她少走些彎路,所以提這個問題,孩子多大開始閱讀《人生的智慧》這本書比較合適?

---------------2015-10-20------------------------------

今天早上忽然有個頓悟,這個問題再抽象些就是,什麼時候讓孩子面對這個糟糕世界的本質。

----------------------------------------------


謝 @陳昆廷 邀。

《人生的智慧》這本書我沒看過,所以只回答後半部分的問題:關於是否要儘早向孩子揭示世界的殘酷這部分。

基於我的個人經驗是:不需要。

因為我們的經驗理論不是孩子的認知,也不能替代孩子下結論,不管我們認為世界是美好或者殘酷的,請陪伴孩子成長,而不是主觀地引導孩子成為自己陣營中的一員。

有時間的話,可以看看《分歧者》這本書或者電影,裡面寫的非常明確的一點,就是孩子做出了與父母完全不同選擇時所受到的阻力,和孩子本身的意願多麼強烈。

未來是孩子的,不是我們的。我們的人生向死,孩子們的人生向生。

更何況孩子們所接受的很多概念,在三歲接收,和我們在三十歲接收,所形成的影響其實是截然不同的。家長們如果不能理解這一點,強行要求一個三歲或者十三歲甚至二十三歲的小孩與自己擁有對同一事件的同一感悟,別說是對孩子了,就算是對老闆、伴侶這樣的成年人,也會被呵呵一臉血啊!

交流的要義在於:即使我們觀點不同,我們依然互相欣賞,請給予孩子同樣的理解和尊重。

家長可以把自己欣賞的書買回來堆在孩子視線可及的任何地方,徵得孩子的允許後放在孩子房間或者書架上,但是什麼時候讀,理解到什麼程度,由孩子自行決定比較好。

你的彎路,不是孩子的彎路,這是其一;

你的失敗,不代表孩子會失敗,這是其二;

孩子現在少摔跤並不能讓孩子成長得更為穩定,這是其三。

大家都明白欲速則不達,但很少能明白有些事情,做為家長只能眼睜睜看著孩子跌倒再爬起,不伸手是為了讓孩子走得更穩。

因為孩子終究要生活在家長的視線之外,而不是永遠生活在家長的羽翼之下。

所以我即不贊成少走彎路,也不贊成人為製造困境讓孩子提前體驗,我比較贊成順其自然的同時,陪伴孩子探索世界並協助孩子自行形成三觀,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思維方式。

你喜歡吃的和孩子喜歡吃的都不盡相同,更何況三觀。

給孩子創造無限的可能性,好過培養孩子成為和自己一樣的同一類人。

教育下一代的時候,應該先告訴他世界的險惡,還是先告訴他世界的美好? - 知乎用戶的回答

小朋友的人生,原本就不是大人可以干涉的。

太多的控制欲不是愛,是傷害。

世界好不好,小朋友自有定論,這不是父母告訴以後,就能統一三觀的。

如果小盆友可以被完全洗腦,那麼這個世界該有多麼無趣~

父母總試圖告訴小盆友好的不好的,讓小盆友照自己預期的道路上走,這其實是一種控制欲,只是披了愛的外衣。

好不好,從小盆友一出生,就有本能了。即使出錯,也要給時間,才會自我學習到。而外力的強勢打斷中止這種學習狀態,比摔一跤後果還不好。

小盆友生下來起,就是大自然物競天擇的結果了。

每一次生病都是自我防疫機制的再建設。

每一次受傷都是自我認知的再建設。

父母唯一能做的,不過是提供吃住,和受傷時的一個擁抱。

畢竟,做為父母不能24小時陪伴,不能替小朋友思考、戀愛、受傷和痊癒。

所以總要放手的,早放早安心。

如果題主覺得世界很殘酷,請忍一忍。不要告訴小盆友結論,而教小盆友怎麼燒菜燒飯,待人接物,教小盆友掌握能夠在我們父母視線以外獨立生存的技能就好了。至於世界好不好,小盆友自有結論。

如果題主覺得世界很美好,也不用天天說花香動物萌。不要因為自己見到乞討者就投幣就要求小盆友也這麼做,即使小盆友不這麼做,也不是什麼十惡不赦的事情,只是三觀不同,不妨礙小盆友生存,不見得就反社會。

以上,我們的人生向死,而小盆友們向生,所以觀看就好,資助就好。那是他們的人生,原本就與我們無關。我們這些父母做為片外人,沒必要也沒辦法去修改劇情的。他們的人生,他們是主角。



我大學讀的 非常喜歡叔本華老爺子的文風 大概也因為我和他一樣的孤獨吧

人和世界的關係不是不變的 人的世界就是人本身

我們接觸的世界在我們小的時候是影響和刺激我們的

當我們長大後我們可以選擇通過什麼樣的世界刺激我們

我記得當初在圖書館裡 的哲學書籍里混雜著這麼一本"人生的智慧" 顯的非常雞湯 我下意識看了下作者 叔本華 哦 那個犟脾氣的老頭 索性翻閱 然後。。。借走 書很薄 很快看完 但意猶未盡 翻看數遍 尤其是和自身經歷過的感同身受但就是被這麼精準的表達出來所折服

我一般是不太喜歡向人們推薦書籍和音樂的 因為想成為什麼人 想接觸什麼世界 他總會找到的

你不可能把自己喜歡聽的新世紀 和古典 推薦給一個只聽流行的人

也不可能把一本自己非常喜歡的哲學心理之類的書籍推薦給一個只看小說的人

說了這麼多 其實就四個字 順其自然

他會找到他需要的

他也會有自己面對這個世界的方法 不論在他看來糟糕還是不糟糕


相對孩子來說,叔本華的衝擊力還是稍大了點,容易把孩子帶入悲觀的泥沼,我記得我當初就是通過叔本華喜歡上了哲學,然後沉迷在巴門尼德、奧勒留、貝克萊、休謨、薩特等有悲觀傾向的哲人著作以及佛學的一些思想中不能自拔。

所以我想其實也沒必要非得給孩子的人生加上沉重的東西,如果孩子還未成年,讀讀周國平的書可能更合適點,講得也很透徹,往後如果他自己感興趣的話就自己選擇其他人的書去看就好了,不喜歡也不要強求,因為在中國這個實用主義的大環境下,開心的活著比透徹的活著更好。

以上僅個人觀點。


其實沒有哪本書是必讀的,也從來不會存在所謂的書單。而每個人的經歷經驗又是不同的,不能用什麼一致的經驗套上去。

讀書,只有此時此地此心境下必讀之書。沒有此時此地此心境的大前提,必讀之書必然不存在。就像20歲的人讀紅樓夢和60歲的人讀紅樓夢完全是不一樣的感覺,生活閱歷豐富後,你才會體會到作者的用意,你才有可能覺察到書中的一切無處不在。如果完全沒有自己的經歷,讀書彷彿空口說白話,只有自己與作者經歷了相同的思想掙扎後,你細細地品讀才會發現,這哪裡是作者的人生,這分明是我的人生,只是我想表達而無法表達之意作者全部替我表述出來了,你會深深為作者所折服,你會感受到兩個靈魂的交談。

所以,你要做的就是在生活中引導你的孩子,給他初步的開導,讓他從你的價值觀中受益,讓他受到你的價值觀的指引。如果你把叔本華一天到晚放在嘴上,從來不放在行動上,你讓你的孩子何從相信,何從追隨。所以說作為家長不僅要在思想上引導還要在行動中引導,以身作則吧。至於書本,就放在書架上,或許有一天他會覺得必須要讀一讀的。謹記一點,不要把你所有的任何思想框架在你的孩子身上,不要試圖以你的想法去鑄造一個人,你永遠只能是引導者,每個人都是獨行的騎士。


今天剛讀完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我認為很適合即將成年或成年不久的人讀,也很適合迷茫的人,會給我們構造一個三觀,叔本華本身比較悲觀,所以有些觀點比較極端。但對我來說,彷彿給我注入了一股清泉,讓我豁然開朗。

這本書主要講了人格、地位、人性。印象最深刻的一個觀點就是人就是在痛苦和無聊之中搖擺,當你有未實現目標和慾望時候,你會痛苦;當你實現了那些後,就會無聊。如何平衡在中間,就需要去豐富你的精神與提高心智。

附一段摘抄:

每個人都受自己意識的限定,我們並不能直接超出自己意識的限定而變成另一個人。

持久不變的並不是財富,而是人的性格。

人不受事物的影響,卻受他們對事物的想法的影響。

愚蠢是生命的包袱。

人的合群天性大概與他們知識的貧乏以及俗氣成正比。

行行復行行,能為己尋覓。

世上最大的傻子,是為了外在而犧牲內在,以及為了光彩、地位、壯觀、頭銜和榮譽而付出全部或大部分閑暇和自己的獨立。

蘇格拉底視閑暇為所有財富中最美好的財富。

一個聰明人最難擺脫的便是名利慾。


22歲~看了一半,繼續中。覺得現在遇到這本書,時間剛剛好~犯過各類錯誤,有過各種想法,覺得有些迷茫,不知如何看待生活看待自己。在看這本書時,覺得內心平靜,有種原來可以這樣簡單的醒悟。放下書,走進生活,同樣放下了很多之前不值得糾結過多的事情,覺得世界變得深刻,又柔和。


高三的時候讀的

被叔本華的文筆深深吸引了

看完有種「這傢伙和我真像啊」的感覺

不僅不覺得悲觀反而覺得都是大實話


我的感受是:第一次開始展現心智成熟的契機。

具體現象包括他已經經歷一些失敗,也取得過成功,對事物的看法開始有多元化表現,產生了一定元認知思考;

這些標誌著智力和心智成熟的表現出現以後,可以鼓勵孩子去閱讀。鼓勵的時候可能需要一些教育技巧,孩子閱讀中也可以適當誘導他停頓。被強迫可能是最要不得的。

淺見,謝謝


說實話,在看《人生的智慧》前,應該看看《毛姆讀書隨筆》。


這本書好,而且不算艱澀。但我堅持認為看哲學書,尤其是人生哲學的書之前,小孩子應該多體會生活:體會成功,體會失敗,體會愛情,體會背叛,體會榮譽,體會屈辱,體會各種強烈的感情和人生的起起落落。在這之後才能明白書里說的是什麼,才能和作者」對話「,而不是被作者」灌輸「。由此而言,孩子讀者本書,至少要到大學畢業以後吧。

還有一點,應該堅持以了解整個哲學史為目標去讀各種哲學家的著作。以了解多種文化為目標讀各種宗教經典,不當偏信一家。就像羅素曾說的:「我不會因某個信仰而死,萬一我相信錯了呢?」這種謙虛謹慎的學術態度是非常值得稱道的。


30歲才看,覺得有點晚,25、26差不多。


叔本華的?我現在十三歲看的叔本華的哲學,康德和尼采我也有看過。理解是理解,但是深層次的東西我還參悟的不透徹,以後慢慢讀吧。但是如果看哲學的話,最好等到十五歲以後,記得叔本華貌似提過這個,太早看哲學並不好。我覺得像我這麼小看這個確實不大好,經常思考的比別人多和深,也沒什麼朋友,在同齡同學的眼裡就是學習學傻的高冷怪物,還有些不正常,平時我也很悲觀,和看叔本華有很大關係,現在我父母已經不讓我看了,怕我發瘋。。建議太小不要看。


糟糕的世界不應該由你來展現,也由不得你來控制什麼時候為孩子展現,你是孩子的父母,是他的天,保護好他,當你無能為力的時候也不用自責,因為已經儘力,但也不要把理由說得冠冕堂皇,「鍛煉孩子」這個詞,名頭漂亮,十分骯髒。


初中學生推薦閱讀書籍里就有這本,初中同學就可以看了,而且可以反覆看


孩子很難看懂,年輕可以犯錯誤


我覺得較好的方法是,作為家長的你去閱讀《人生的智慧》,然後有篩選地,在正確的時刻,把書里的東西告訴你的孩子。

關鍵詞是:正確的時刻,有篩選地

正確的時刻,是指你的孩子在成長時候遇到的各種問題,問題雖小,但是往往能引申出很多的道理;有篩選地選擇書中的一些語段,對孩子是很有裨益的。無關孩子當時能懂與不懂,其實真正的重點是作為家長的你,變得有內涵,並且積極主動地在引導你的孩子成長。

一本的書而已,對於孩子而言,從父母口中說出的精心的一些話語,才是最大的人生智慧。

以下是我摘抄的一部分在孩子成長這塊有益處的句子:

  • 人命運差別的劃分:人的自身、人所擁有的財產、人所展現的表象
  • 每個人到底生活於何樣的世界,首先取決於這個人對世界的理解。
  • 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只在別人的頭腦意識中產生效果
  • 每個人首先是並且實際上確實是寄居在自身的皮囊里,而不是活在他人的見解之中
  • 驕傲是發自內在的,直接的自我敬重;而虛榮是從外在、因而是間接地努力試圖獲得這一自我敬重。
  • 名聲的獲得只能通過做出行動業績,或者創作思想性的作品
  • 謬誤總是產生在從事物結果推究其原因的過程中

———————另外————

不要理會叔本華的這個觀點。

請告訴你的孩子,人生是有意義的。


小孩不適合閱讀全書,你可以為他摘選一部分內容,讓他先讀這些。而後循序漸進。

說實話,這本書里還是有許多那時代的局限性,比如對女性只能依附男性的觀點。這部分自然不適合小孩子閱讀。


可以讀。但不一定會讀懂。

不斷的完善自我。認識不同的觀點。見識更大的世界。慢慢地才會水到渠成吧。


什麼時間開始不重要,反正好的書不是一遍就讀完的。

理解了就理解了,不理解也只能等到日後,不能強求,更不能把自己的主觀世界強加於人。


推薦閱讀:

有哪些關於提升英語閱讀速度的好書?
買書還是借書閱讀效果好?
你現在還讀書嗎?
如何快速閱讀英文論文並提取重要信息?

TAG:哲學 | 叔本華Schopenhauer | 閱讀技巧 | 兒童閱讀 | 人生的智慧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