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判斷在行里的行家值得約見?

在行 app 挺好的模式!

現在行家不少,有點挑不過來

希望每周約一位,來填充自己的一些短板!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判斷,這些行家值得約見?


昨天剛在歐美匯雕刻時光見了一位老師,普通的大學教師,絕非加V人員,但受益匪淺。

我覺的LZ的問題應該變為「怎樣使得一次約見有價值」,因為行家、經驗交談具有主觀性,不像是網購商品,有確切的使用價值,因而能客觀比較性價比。因而行家是否值得約見,不是由行家單方面決定的。

行家與學員雙方契合度最重要。

首先確定需求。不要無謂的約,沒有切實需求,效率很低,錢和精力不說,浪費資源,要提升不如讀書聽講座上網課。單純想社交見大咖另當別論,但人家又不見得會見你,尤其是目前公測階段多數行家為的不是這點錢。所以先在約見之前先把自己要問的問題想清楚,需求要清晰。

了解行家。行家是否具備回答你問題的經歷和經驗,而非泛泛而談。大咖不見得適合你,就像聽馬雲演講,當然說得好,但對你目前的人生也許並無大用。和行家交談時直扣主題,切實解決即將面對的問題,獲得具體信息,時間上要貼近,學了就能用。

因此決定約見之前先明確需求,然後仔細閱讀行家介紹,再將具體的問題和自身相關情況通過平台直接告知對方,進行雙向選擇,以此來保證雙方契合度。

當然誠意非常重要。不過這個問題目前不是很大,在行公測的定價範圍基本將沒誠意交流的人過濾掉了,我想絕大多數行家和學員都是有著理想情懷的。(比如創業邦CEO方軍老師在介紹里寫約見將通過等價書籍奉還學員費用)

因此我認為是這樣:(學員個性化需求+行家個性化經驗)*契合程度=實際收穫

--------------------------------------------------------------------------------------------------------------------------------------------

下面以昨天在我看到「十分值得」的體驗為例,具體說說操作過程。

我的情況:大學畢業生,文科專業,無清晰職業規劃,無中文或對外漢語教育背景,對中文感興趣,喜歡到處跑,想到國外看看,家庭條件一般,理想主義,憧憬教師工作但並不了解,綜合下來對對外漢語教師工作有傾向,官方缺乏管理行業現狀混亂,從網上無法獲得全面客觀的了解,想考北師大研究生或是考證,具體操作不知從何下手。

明確這些之後,我沒有在在行的分類里漫無目的地瀏覽,而是直接在搜索框輸入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師,搜索結果並不多,僅有兩位行家。仔細閱讀行家的介紹和提供的問題之後,從本科經濟專業畢業工作兩年後辭職三個月跨專業考上北師大對外漢語,目前從事對外漢語教師工作並在業內有十年一線經驗的劉老師自然就成為最契合我的選擇。然後我將自己的問題整理清楚在平台上發送,自然也得到了劉老師的肯定答覆,成功約見,將所有話題相關問題一一解決,並且話題之外對於考研的問題也得到了寶貴經驗,最終獲得了一次個人認為200塊買不來的有價值的交談經歷。

就醬。


我也曾約過一些行家。我覺得首先要看你所感興趣的方面或者是你所短板的一些方面所對應的行家信息。行家的資歷非常重要,必要時也可以看看評論。但很重要的一點是,我會有時上其他網站看看相關行家的報道或者他們所就職過的公司。


看行家介紹,看親友評價,看學員評價。


推薦閱讀:

分答是語音版的知乎嗎?
果殼網新出的「在行」的一些思考,大家如何看待?

TAG:在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