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廣深的本地土著是不是普遍比外來人員窮,他們是怎樣的一種生活狀態?

如題


見證身邊深圳土著的幸福生活:

1. 隨隨便便領了一張獎狀就可以向村委申請獎金5000元以上;

2. 隨隨便便上了個隨隨便便的大學村裡分紅幾萬塊錢至十幾萬不等;

3. 叼著個煙穿著拖鞋在街邊打麻將收房租就是很多土著大媽大爺的工作;

4. 隨隨便便都有一兩棟在村裡的房子;

5. 政府拆遷什麼的隨隨便便可以賠幾千萬。

………………

還有很多!

————2016年4月的分割線————

工作了九個月,同事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本地人。

其實他們也很努力工作,平時看起來沒啥差別。但ta們常常隔段時間會存錢到存摺…

據說是房租收入。


上海本地土著,不同於外省市大家理解的那樣。上海人≠上海本地土著。

大家可能把上海人里非新上海人的那一批當上海本地土著了。

其實不是的,如果有人留心,論壇里的上海板塊或者某些上海論壇的話,會發現,一群上海人在那邊說什麼你們寧波人,我們蘇南人什麼的。他們是不是上海人,是的。他們是不是上海本地土著不是。上海自從清末對外開放後,是有很多外省市人來上海發展謀求機遇的。大多是江浙地區的,至今還能看到他們的後代可能會沒事互相開玩笑互相嘲諷。留心上海一些滑稽戲的話會發現,裡面總會出現各式各樣的地方的形象,什麼小山東啊,小蘇北,寧波商人,無錫讀書人什麼的。

上海自然是一個移民城市,但也不是一些人說的那樣之前是一個小漁村,戰國的時候上海就已經有一塊地方叫申城,漢朝叫華亭歸屬蘇州,所以三國時候吳郡吳縣華亭的陸遜是蘇州人,也可以算是上海人,後面又叫松江府,出過徐光啟、黃道婆,據說紡織業還是比較發達的,上海這地方一直是有人的,也有朱家角、七寶之類的有著江南味道的古鎮。可以理解成是上海在開放前當地的本土文化。

可以說清末被迫開放,類比改革開放,那時候的上海類比深圳【一個本土文化和群體更濃厚強大的深圳】,深圳有全國各地的流入人口,上海也是,雖然江浙居多。由於上海之前一直是有當地人的,他們也就由於新移民的到來成了上海的本地土著,不過活躍在上海的其實大多是那些外來的新移民,也是他們塑造形成了人們現在印象里的上海文化。

解放後人口流動減小,市區里的新移民們也有許多共同的文化和風俗,各地的語言語調融合了上海本地的方言,成了後面的上海話,他們也就成了大家知道的上海人。又過了二十多年,各地區間的人口流動又變大了,對於外省市來說自然把這些幾十年前的新移民當作了本地居民,相對於上海的非上海人和新上海人,這些老移民就成了他們口中和以為的上海本地土著。其實要認真算的話,相當於再過十來年,在新湧入深圳的人的眼裡,那些之前湧入深圳的老移民成了深圳本地土著。上海的情況差不多就是這樣。上海本土居民相對於第一批移民的上海人是土著,在很多第二批和外省市人們的眼裡,前兩者都是土著。實則不然,上海土著管老移民叫上海人也叫上海城裡人,上海人管上海土著叫上海鄉下人或者上海本地人。

可能會很多人覺得不必細分的那麼清楚,不過既然問的是土著當然答的是土著,理解錯對象就成答非所問了。

我這邊回答的時候本地土著指的是祖輩上海的人,大多是郊區與市區里一些鄉鎮里的農民。說是上海土著,上海本屬江蘇,其實就是一群蘇南的農民。

他們大多都有自己的村子和自留地、宅基地,房子是自己和村子一起幫忙蓋的私房,一口不同於上海話但是又很類似的上海本地人,上海人許多是聽不懂本地話的,上海本地人倒是聽的明白上海話。他們相對的比較豪爽,文化水平相比上海人來說普遍稍微低一點。

上海人以前是比較看不起這些上海土著的,因為土著大多是沒什麼文化的農民,所以許多時候都被上海人叫鄉下人,上海人和上海土著以前矛盾也是比較大的,上海土著里很多都不怎麼喜歡上海人,考慮談朋友或者結婚的話也往往是喜歡找同樣上海的土著,其次才是上海女孩。現在雙方矛盾小了很多,一來是外來人口大量進入,二來是上海土著文化和經濟實力都上去了,上海人也沒以前那樣看不起土著了。

上海土著本來應該普遍來說是比較窮的,畢竟再富裕的農民也還是農民,但由於上海的城市化不斷進行,原來在城市邊緣的上海鄉鎮農村也不斷變成了城市,土著們的房子在不斷拆遷,所以也就有了拆遷房,也就是有了錢。一拆遷,估計經濟實力就比外來人員強了。也沒什麼數據,不清楚外來人員普遍經濟情況如何,也不知道上海土著到底拆了多少了,所以也不好比較。只能說拆遷了的土著不窮應該比外來人員富裕,沒拆遷的溫飽還是沒問題的,可能和外來人員經濟情況差不多或者更差一點。

生活狀態的話,敗家的有,依然節儉樸素的也有,後者佔大多數,但是由於祖輩和父輩文化不高,自身壓力不大,普遍不是很有進取心,就是些有錢但是不怎麼大手大腳的普通人,大部分做著普通的工作,廚師、職員、司機、保安、門衛等等居多。.

上海本地土著的經濟情況是不如深圳和北京的,深圳的朋友分的房子實在比上海土著多太多了,北京的朋友本來家就靠近市中心,分的房應該是比上海土著強的。上海土著有許多都是在市區邊緣和郊區。分的也不是很多,一家人家,大概二到五套,但房價不會很高,相對於北京、深圳,畢竟地段比較偏僻。

上海土著有的村子也比較靠近市區,甚至被從郊區划到了市區,例如我家規劃在上海市區在中環邊上,我乾爹家則規劃在了中環內。

運氣好的碰到川沙造迪士尼,浦東的世紀公園等項目,一下子就從一般地段變好了,房價上去了,拿的房多的話,可以有個三四千萬,或許勉強可以和北京的土著稍微比比。不過大部分是沒那麼好運的。

在上海土著那邊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況:一堆豪爽、樸素但是文化水平和技能不強的人老老實實做著各種比較底層的工作,拿著不高的薪水,但他們不愁房產沒太多後顧之憂,他們的親戚朋友,往往也和他們一樣都有個千萬資產,但是論人脈人脈不怎麼強,論眼界眼界也不是太高。【普遍相對上海人來說】

ps.上海本地土著還有個特點,就是容易無辜躺槍,由於外人不清楚兩者是不同的,就會出現分明是想討論上海人的內容莫名其妙就被說成了上海本地人,上海本地土著,然後一些上海人的文化和行為、評價就被扣到了他們身上的情況,分明上海人和上海本地土著某種意義上來說以前是個仇的......orz上海本地土著里的強迫症例如我,碰到這種情況就會很想去解釋清楚,但往往沒那個表達能力,討論者也不一定樂意看、不一定想分的那麼清楚,所以乾脆借著這次答題的慾望把,上海人和上海本地人的區別和淵源說一下。


深二代來說一下,我的前女友是深圳本地土著,她家不是算房子,而是算樓的。她家在深圳有三棟樓,深圳本地土著很少有沒錢的,最起碼每個村子都分房分地,以沙一村為例,每家每戶按人頭分錢,一人一年啥都不幹凈分20萬,所以沙一村一家至少是四五個孩子。深圳本地土著一出生就至少比外來人口少奮鬥二十年,信不信由你


北上廣的土著跟深圳沒有可比性,他們城市化比較早,很多都是打工子女,手上沒有地,只有自己住的那套房,但深圳不一樣,深圳早期是農村,農民手中有很多地,雖然城市化時被政府強行廉價徵收了大半,但是剩下的宅基地,都建了密密麻麻的7層房子,廉價租給外來打工仔,算是城市裡的貧民窟,不過隨著土地升值,政府已經不讓村民自建房子了,很多為了以後拆遷補償都自己偷偷摸摸在頂樓加建。不過深圳的超級富豪滿街都是,土著那麼點收入也只能勉強算小康,現在已經沒什麼人會眼紅了。


深圳的話就是每個月靠收租 分分紅 每年出國旅遊 嗯 把一班年輕人給廢了


深圳市中心的土著基本都在海外,近的香港遠的東南亞,美洲澳洲,本地的房子都是給遠房親戚打理,你說窮么?


必須拉個大仇恨 省的你們這些北漂一代 真覺得自己是個人物了

首先說物質財富

房子你們外地來京的徹底比不了

西城核心區4套 全在內二環里 不知道啥叫內二環 自己個兒去百度 其中一套空著 布置了一下 偶爾過去看個電影

石景山還一套隨便租著

二說人脈

比如夫妻高中同學 大學同學 全北京的 比比皆是

雙方父母朋友都是北京的

無論上班 上學 醫療 你們外地來京的

只要犯難的 沒辦法 提著豬頭找不到廟門的

我們都隨手解決了 基本隨便說說 就有同學朋友 抻茬兒 一頓飯就搞定了

真北京土著 不需要郊區別墅 也懶得每周末路虎跋涉郊遊踏青 更不必12306註冊 比如俺就真沒ID

想玩飛機去 國內近地都去了 遠的國內外還是飛機好 您說是不?

周末一般就市中心幾個大商城隨便轉轉

孩子大了 學而思 瑞斯 各類課外班排好隊

一切都雲淡風輕 沒啥邁不過去的檻兒

遇事兒 真不慌 沒啥可慌的 同學朋友幾個電話 然後親親熱熱一頓飯而已

想北大婦產生娃 就不用去協和醫院 人太多 沒必要 好歹北大婦產人略少

想去奮鬥小學 就沒必要非爭取實驗二小 雖然也能去 但攀比太多 亂了心情

最後擠得你們這些外地高知高能人士一句

知道我們守著紙筐扔紙球的特權嗎?

你們千里萬里博士碩士 風塵僕僕來了 真的只能站在北京的門口 半邊在門裡 瞄準了扔

我們有特權 懶得沒完沒了 炫耀 而且也壓根不覺得

看完生氣啦?

沒辦法 你自找的

特生氣? 得 我匿名


大部分土著過著神仙般的逍遙日子,小部分人因為敗家過著窮途潦倒的生活。

幾乎沒有中間狀態。


土著單靠收租就已經是一筆很客觀的數字了。


像蔡屋圍的村民,身家一個億。當然外來新移民也有身家兩個億的。


也不說別的了,自己邏輯上推理一下。

如果北上廣深的土著都比外來人口窮,說明什麼?說明北上廣深窮,說明在北上廣深賺不到錢,而外來人口的老家有錢,外來人口在他們的老家能賺到錢。

有錢人在能賺到錢的自己的老家不呆,跑到賺不到錢的地方去做什麼?


這個問題是想釣魚?是想找幾個YY的答案自己虛幻的滿足一下?還是打算被人打臉?

首先,你用擠在北上廣的幾個億萬級的富豪跟原住民整體比是扯淡的,原住民也是普通人。

其次,普通原住民再不濟也不用每個月交房租,這就省下多少錢?

最後,這個問題打算掀起群眾內鬥?老百姓何必難為老百姓?


人吶,最可悲的就是不能正視自己。成天忽略事實不斷意淫給自己信心有意思嗎?如果要說金字塔頂尖的人,那麼京滬穗的本地有錢人是比不過外來的多,但是田忌賽馬很開心是嗎?比比人口基數呢?或者拿出在以上四個城市的數據,每十萬人一個樣本,比比資產?看看你口中更有錢的那一群,會不會被爆的連內褲都不剩?而且最可怕的不在於資產的多少,而是像題主這種人在個人素養,世界觀等已經被大城市居民拉開很大的差距了。最後,送題主一句話,一個奧巴馬當上了美國總統,不代表所有的肯亞人都是美國總統。


深圳二代來答一下。

深圳土著有兩種:一種是早期城鎮人口(原寶安鎮及設立特區後遷入市區的),地利人和,借著改革開放春風最早受益的一批人。

另一種是原農村人口後變成城中村樓主們,有房有廠有分紅。另外也別以為人家世代農民就不重視教育,有錢了教育投資很多也高於平均水平。

很多人HK有親戚,困難時期這點幫助很大。

總的來說,比平均生活水平高是一定的。

(北上廣或者其他各個城市應該也差不多的。可不是所有新移民都是高學歷,絕大多數新移民是從事各類服務業的——售貨員、業務、餐廳從業者、電話客服等等。)


蘇州屬於上海輻射區,

我待過2年,給你講一講。

因為蘇州政治相對清明,

拆遷補償應該是比較有誠意的,

具體不詳,但是本地人家裡一般都是幾套房。

窮人富人都有。

本地人裡面,也有讀書上學職業發展好的,也有吃房租或者開個車停在路邊接點零活掙點外塊的。

市區邊緣的房子,雖然相對便宜也便宜不到哪去,

最便宜大概9000吧。

本地人住在這樣的房子里(動遷小區),房價比我們北方小城市的房價貴了好幾倍,

但是,經常有很多老人去河邊洗衣服,甚至是冬天,撿垃圾....

可以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

住在群租房的年輕民工們,扔掉的飲料瓶啤酒瓶,

被住在價值百萬左右的房子的業主們撿走。


這種容易開地圖炮的話題,還是少討論的好

不少答案都戾氣那麼重,幹嘛還邀請我,你以為我京罵很正宗嗎?

保持平常心吧,心態放寬,少點兒比較


這個問題我最有資格回答了。我先介紹下我的背景,北京土著,非原住民,第三代北京人。祖輩從天南地北來到北京為國防做貢獻。很認同樓上幾位觀點,北京人≠北京土著,非拆遷的北京人很窮。

我家這片普遍的情況是:第二代第三代北京人住在不能上市的央產房,以前沒有覺得房子是剛需,因此一直沒買房。現在展開來說。我家這片是航天系統下面的一個研究院,人口有十萬左右,是個典型的熟人社會、單位型社區。科研院所以前都給職工蓋房子,職工可以租,也可以買,但是買的話是小產權,房產本都不在自己手裡,統一在一個神奇的部門,房管科手裡。根據相關規定,涉密科研單位的房子是不能上市交易的,於是,這些房子只能居住,繼承,但不能上市買賣,更不可能按照市價賣。我家這片大多是這個情況,90年代,21世紀初,覺得不缺房子住,戶口所在的學區是所在行政區最好的三個學區之一,於是一部分人也沒買房子的動力,於是,就落得了今天買不起商品房的情況。

這就是我想說的事實,不是所有的北京人都有錢,有錢的可能是那些真正的北京土著,在老北京(二環)地界有房,或者以前三環四環附近(三十年前還是農村)有地,一拆遷一征地,於是家裡多出來好幾套房。可是我也見過這樣的北京土著,坐擁家裡幾套房產,但眼界狹隘,格局不高。我相信再過二三十年,拆二代會倒下,因為他們的原生家庭由於思想的狹窄並不能給他們一個更高的格局,日後的生活會應了那句「錢多了不是好事」。另外,不是所有的北京人不用租房。那些遠郊區縣的但在市區工作的北京人依然要租房,生活和北漂沒有太大差異,唯一顯著差別就是每年春運不用搶火車票。

我到了婚嫁年齡,沒有人跟我說一定要找北京人,因為包括我及我的家人在內,都知道那些生來就不愁吃喝的年輕人,在足夠的物質財富中,逐漸喪失鬥志,最終將失去在這個社會的核心競爭力。縱使所擁有的財富不會因為一些重大經濟或政治事件在自己這輩子及兒孫輩貶值,但是坐吃山空的生活態度會影響一輩又一輩人。

由於我的從小到大的求學經歷,以及現在工作生活,接觸到的北漂比北京人多的多,北漂中不乏優異者,憑藉著自己的能力,一步一步走向了中產階級。我相信,再過一代人的時間,中產階級會產生亞階級,那些靠自己努力走向中產階級的人們,會教導子女保持吃苦奮鬥的本性,這些孩子在中產的高度上繼續努力,步入精英階層。而那些仰仗拆遷的部分拆二代,把坐吃山空的理念傳遞給下一代,下一代處於什麼階級就不好說了,賣房賭博還債在現在這個社會上不算什麼新鮮事。寫到這裡,我想表達的是,財富可以傳承,同樣,對待財富的態度、家教也可以傳承。

如果把有北京戶口的青年人(涵蓋土著、一代二代三代,及遠郊區)綜合進行階層劃分的話,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層:50年代的大學生的子女、當年下海經商的子女、紅二代紅三代,這一類人過著富足且體面的生活,社會資源極廣

第二層:一些事業單位的中層幹部的子女,或者一些中小企業的老闆的子女,且家裡有宅基地,一拆遷分得房,家裡有一定社會資源,也有錢

第三層:一些近郊區的土著農民,拆遷拆出來幾套房,有錢,但視野相對狹窄,社會資源也少

第四層:二代三代北京人(祖籍非北京),靠著工資生活,房價起飛前湊巧買了房,現在也算是中產

第五層:二代三代北京人(祖籍非北京),靠著工資生活,一直沒購商品房,多數住在單位的小產權房,比如我家

第六層:新一代北京人,畢業後留京解決戶口,再努力貸款買上了房子,但是有貸款,在北京也缺乏社會資源

第七層:遠郊區的北京人,就算農村有地,城市建設也發展不到農村,子女在北京市區依然過著近似北漂的生活,家裡不見得有多少錢,也不一定有多少社會資源

哦對了,忘記說了,我的身份證是110106。

本來想匿名,不匿了。


不是。

大多人看到這幾個地方很多本地窮人,主要是因為外地來的要是窮的過不下去還可以回家鄉。本地窮的只能留在本地繼續熬。

除開高收入人群,同樣收入條件下,剛出來工作的本地人比外來人員生活要舒適不少。正常狀態下本地人起碼解決了居住問題,就房租就能省出一個月生活費出來干其他的事情。

要是討論條件設定在已經當地落地生根的外來人員的話,這種和本地人其實沒什麼區別,本地人在可以自立之後沒比外地人在當地多呆幾年。


讓我們舉個栗子:深圳羅湖區京基100附近的拆遷戶,回遷的時候,領鑰匙都是拿著塑料袋來兜一兜走的,你說誰窮呢?


先刨除掉拆遷和房產等地緣優勢因素,咱們來討論一下家庭收入:

如果想論證外來人口普遍比本地人口有錢這個命題,那無非兩點,一是外來人口自身收入比本地人高;二是外來人口在外地的父母收入比本地人高。

樓上有很多論證本地人窮拆遷暴富什麼的都強調他們在一個普通公司就業,收入不高;父母就是普通過去的國企工人或者別的什麼普通勞動者。所以除去房子拆遷外本地人家裡很窮。

現在問題來了,這種普通本地人就業的普通公司裡面,本地人外地人比例是怎麼樣都?這種公司招聘的都是北京人嗎?外地人都能道高大上的公司賺高薪嗎?就北京來說,我所知道的任何一家公司除了有戶口壟斷性質不招外地人的,其員工分布全部都是外地人遠多於北京人。一個低薪的北京人,也同時有n個底薪的外地人和他一個收入水平。

在看家庭收入,本地人父母職業一般就是普通工人是沒錯,但外地人口的父母就都是幹部和商人嗎?普通工人和農民家庭在全國來講都是大多數吧。

綜上,排開地緣優勢,大家其實都是差不多的人。本地人再多有幾套房子也沒提高几個社會檔次,外地人也沒有你們自己想像的那麼精英。


推薦閱讀:

上海的房價這輩子估計是吃不消了,蘇南有哪個城市適合定居?性價比高!?
對上海PyCon2016的期待?
上海哪兒有比較有文化有氛圍的地方可以逛,或者有什麼文化活動之類的可以參加的?

TAG:上海 | 北京 | 廣州市 | 深圳市 | 北上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