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語普通話中沒法讀出三個連續的三聲字(如米老鼠,孔乙己,短鐵管),而必須將中間那個字讀成二聲?


題主所提問題,實質就是指:

為什麼普通話兩個上聲字連讀,前字會變成和陽平調一樣。

對於這個問題,大量的漢語語音學著作都只描述現狀,而不介紹其成因,所以題主有此疑問。

普通話的上聲,在實際語流中,可能出現三個調值:

  1. 單念或句尾:214,也就是所謂「全上」。
  2. 句中(不後接上聲字):21,也就是所謂的「半上」。
  3. 第三種情況,則是題主所指的情況,調值變成和陽平調一樣。

這三種情況中,「半上」的出現幾率明顯多於另兩種情況,也就是,在普通話中,上聲字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其調值都是「21」。端木三(好象是橋本?)據此,認為將普通話的上聲基準調值定為「21」,而將「214、35」定為「變調」更合適。這樣的音位規劃,實則合理的,這樣就能解釋更多的語音現象,也方便教學。但目前反而國內的語音學家都不認可這一方式。

如果承認上聲調的基準調值是「21」,可以認為,上聲的特質就是一個「低平調」,

在這裡,斗膽拋出一個民科結論:

  • 以北京音為標準的普通話,在語流中迴避連續低調的出現。

其例證如下:

  1. 兩個上聲字相繼(也就是兩個連續低調字)出現,前字會變成升調;

  2. 輕聲音節的本質也是一個輕化、弱化的低調音節,在陰平、陽平、去聲後,它都保持其特質,但是處於上聲字後的輕聲,卻並不是一個低調,而是一個較高的調。
  3. 北京話中有不少的不規則變調,比如:

    指頭、骨頭、指甲、吵吵……(抱歉一下子想不起來很多了)

    這些詞都是上聲字構成,後字也都應該念輕聲。按理,前字已經失去了變調的條件,但這些詞中的前字卻變成了另外的調,其原因就是。為了保持後字輕聲「低調」的本質,改變了前字的聲調,而達成讀「低調」輕聲的條件。這些詞大多是口語中常用度極高的詞,在環渤海地區,類似的不規則變調例子比北京話還多。
  4. 上聲的本質是一個低調,而低調本身的響度不及其它三個聲調,所以,在單念、句末、強調時,上聲字會延長音節的長度,且後半段上升。這也是普通話中一個這個突兀的、比其它聲調音節長的、轉折的「全上聲214」的來源,它不是常規狀態下的調值,反而是一定條件下的變體。

總結一下,個人的看法,普通話在語流中迴避連續低調的出現——所以兩個上聲字相連,前字會變成升調;所以上聲字後接的輕聲調是一個例外的較高的調;所以會出現在一不規則的變調。同時,因為上聲調是一個低調,不夠響亮,所以在單念、強調、句末時,會加長音節,變成一個轉折調。

歡迎摺疊、歡迎拍磚、歡迎批判。


一個低調字(低平、低降或低折都可以)在另一個低調字前變成升調是很多漢語方言共有的現象,不光燕語的上聲,其他的像秦語的陰平、豫語的去聲、徐語的陰平等都是這樣!不過登語的上聲雖然也是低折調,但在另一個上聲字之前好像是變成平調~~


只是一種習慣吧。越南語里也有一個聲調的調值很像普通話的第三聲,但是越南語中兩個這個調值的字連在一起的時候就不變調。


↓ 把書本的說法搬過來,嗯,我覺得說得挺簡單易懂的。

上聲的本調是214,只出現在單念和語句的停頓處,其他情況多以變調形式出現。

一、基本的變調規律有兩種:

1)兩字組中,上聲出現在上聲前,調值由214變為35調。例如:

可以:214+214→35+214

2)兩字組中,上聲出現在陰平、陽平和去聲前,調值由214變成211(或21),稱為「半上」。例如:

小吃:214+55→211+55

指責:214+35→211+35

準確:214+51→211+51

二、輕聲音節中的上聲變調

上聲出現在輕聲音節前,首先要把輕聲音節還原為本調,然後再接以上兩條基本規律發生變調。例如:

想想:214+·(後字本調為上升)→35+·

打聽 暖和 打量:214+·(後字本調為陰平/陽平/去聲)→211+·

但是在本調為上聲的輕聲前,上聲變調常有例外,即不變為35調,而是變成半上。主要出現在後綴是「子」的名詞和親屬稱謂名詞中。例如:

寶寶 姐姐 奶奶 腦子:214+·(後字本調為上聲)→211+·

三、多個上升相連的變調

三個上升項鏈,也要按兩字組的規律變調,但要根據詞語內部的結構層次確定變調的先後順序。

1)三個上聲字的層次關係為「(A+B)+C」,前兩個音節的調值都變成陽平,如:展覽館、洗臉水。

變調過程:(214+214)+214→(35+214)+214→35+35+214

2)三個上聲字的層次關係為「A+(B+C)」,第一個音節調值變成半上,第二和音節調值變成35,如小拇指,孔乙已。

變調過程:214+(214+214)→214+(35+214)→211+35+214

三個以上的上聲相連,也要根據詞語之間的結構層次,按上聲變調的基本規律變調。例如:

小組長請你往北走→長 / 你 /

21 35 35 21 35


普通話有四種基本聲調,即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上聲在普通話四個聲調中音長最長,基本上是個低調,調值為214。上聲在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前都會產生變調,只有在單念或處在詞語、句子的末尾才有可能讀原調。

題主所舉的例子正是變調的典型例子。

三個上聲音節相連,如果後面沒有緊跟著其他音節,也不帶什麼語氣,末尾音節一般不變調。開頭和當中的上聲音節有兩種變調情況:

1.當詞語的結構是「雙單格」時,即2+1結構,開頭和當中的上聲音節調值變為35(陽平)。例如:

水彩筆 shuǐcǎibǐ 選舉法 xuǎnjǔfǎ 展覽館 zhǎnlǎnguǎn 考古所 kǎogǔsuǒ

2.當詞語的結構是「單雙格」時,即1+2結構,開頭音節處在被強調的邏輯重音時,讀作「半上」,調值變為21(陰平),當中音節則按兩上變調規律變為35(陽平)。例如:

冷處理 lěngchǔlǐ 小兩口 xiǎoliǎngkǒu 好導演 hǎodǎoyǎn 海產品 hǎichǎnpǐn

自己讀讀感受下吧

嗯,雖然現代漢語我只考了個及格,這個知識點還是記得的


我試著按原調值去讀,結果非常費力,所以變調應當是懶音的結果


三聲是普通話僅有的曲折調,也只有它會發生系統性的變調(一不的變調無系統性)


和前面大家說的一樣,這裡涉及的普通話連續變調規則只有兩個音節,即:33 --&> 23。

所謂連續變調是說在字音連續閱讀所構成的某種語音環境下,一個字本身固有的音調(入詞典的單字調)發生了變化的現象。所以如果是刻意閱讀而脫離日常語言環境的話,例如「李爽」這種人名(非固定性的短語,兩個單字之間聯繫弱),或者甚至是其他結構的短語,其中的單字成一個獨立語義結構的(如"買馬"-動賓,"美女"-偏正)讀成33,似乎會比「老鼠」這類兩字組成一個語義單位的,讀為33在感覺上的自然程度高一些(這只是我個人的語感和解釋,絕不排除還有各種其他的語感和影響因素)。但是平時在日常對話中,如果不必對單字刻意強調,可以說幾乎所有情況下,都是讀為23的。

一般認為連續變調規則是音位規則(抽象層面)而非語音規則(物理層面)。lz問的所謂「讀不出來」字面上看來似乎更偏向後者。無論是「李爽」還是"老鼠",要讀成33肯定不是讀不出來。舉例說英語speak里的p發為不送氣,而grasp里又變回送氣,說明/s+送氣p/對於英語使用者並不是讀不出來,而是有特定規則的制約。抽象規則或許有語音層面的一些原因,但是其間的聯繫經常難於定論——前者一旦在母語認知里生根,就是一個超越發音能力的問題。音調理論里有所謂的異化現象(避免同音調相續出現),但是很難用來解釋3聲變調里,3為什麼不變為1或4,或者不變為其他新的音調。對某種連續變調的動因做系統深入的解釋,對這一種語言音調系統的了解是不夠的。。。

答了一堆然後表白自己漢語方面懂得少,也不了解有什麼相對靠譜的理論解釋,求知情者。。。


一般來說習慣於用五度標調法分聲調調值,簡單的說就是5度最高,1度最低,陰平(一聲)是55,陽平(二聲)是35,上聲(三聲)是214,去聲(四聲)是51。

如圖:

在普通話中,任何兩個上聲音節(兩個都是214)連讀,前一個的調值都會變成陽平(35),此現象叫連讀變調。原因大約是為了讀起來爽。

例:

「生活美好嗎?」

「生活很沒好!」


請留意以下兩種情況

甲:

23:米老 孔乙 短鐵

乙:

23: 老鼠 乙己 鐵管

你會發現,無論甲乙,其實第一個音都讀第二聲。

即一個中若兩個字都是第三聲,則第一個要發音讀作第二聲。

至於為什麼題目中例子是第二個字念第二聲而不是第一個字,我想應該是乙的情況才是一個詞。即甲中,"米老","孔乙","短鐵"不是一個詞。而」老鼠「,」乙己「,」鐵管「則是。

想了半天得到一個兩種分詞意義的詞:老美酒。

甲:老美(美國)的酒。即【老美+酒】讀應該是233

乙:老,美酒——陳久的美酒。即【老+美酒】讀應該是323

:以上只是口語發音的時候的讀音,不是原字的拼音變了。

以上純業餘的個人猜測,還請專業人士指正。

補充下百度百科中的理論:

在中文裡,最普通的變調規則即是在一組兩個第三聲的合音節中,須將合音節中領先的第一個音節提升到第二聲。舉例來說,nǐhǎo (漢語拼音,漢字的意思即:你好)為最普通的中文問候語,nǐ 與 hǎo 都是原調"第三聲",不過合音節第三聲的 nǐ 須提升為"第二聲" ní,「你好」要念為 níhǎo。

變調_百度百科


漢語在實際讀出來的時候會出現「變調」現象,人們在自然的語流中說話舒服,變調現象不是發音或者調位不準確,在正常的中國人說話的過程中,變調是自然而且必要的。這是一種語言現象。比如「姐姐",後一個是輕聲,前一個也並沒有三聲到底,三聲的調值是215,在姐姐這個詞當中第一個字的讀音就只有21,因為後面輕聲的緣故,所以第一個字有變調。大家讀的時候都變了,沒有誰在正常說話的時候三聲字全部到底的,只是每個人壓根兒沒有注意到自己這是變調了,反而很多都覺得自己就是讀的三聲嘛!其實您很細心,發現了這個問題。可以多看看現代漢語中關於變調的說明。」我想說「中的」我「變調在實際讀出這個短語的時候實際被大家自然處理成二聲,」想「依然是三聲。還有很多例子,不贅述了。


我記得我高中的物理老師,湖北人,他連續說的第三聲是不會變調的。所以可以想像他在課堂上講出「0.99995」這種數字時是多麼的有喜感……


如果你是武漢人,就會發現這種讀音是可以讀出來的,不用變調


這個問題在普通話里統稱為語流音變,即受到相鄰音節的相鄰因素的影響,一些音節中聲母韻母調值會發生變化。輕聲,變調都屬於語流音變。

我們說話並不是一個字一個字的去說,而是要把音節組合成自然的語流。

這麼讀也符合普通話抑揚頓挫字正腔圓。

至於有些想讀原調的朋友們建議你們改過來,普測以及大部分人的日常語言習慣不接受,隨著普通話的推廣這麼讀也會被人誤解。


自認說的是普通話,讀的出來,也一直這麼讀。


第三聲喉部緊張,第二聲喉部不緊張(鬆弛),一緊一松交替搭配,更容易發音,特別是日常說話語速較快時。


第一種情況,可以分成前一字後二字兩個詞的,第二字變陽上。如:「買水果」、「老土狗」。

第二種情況,可以分成前二字後一字兩個詞的,前二字變陽上。如:「狗尾草」、「百米跑」。

第三種情況,三個字不可分割或可以分為三個單詞,前二字變陽上。如:「我我我」,「五九九」。


真是個好問題,以前也發現過很多這類詞語,沒有細究過,在這兒瞥見了。


其實不是三個字的問題,而是兩個三聲字連讀,首字自然就變成二聲了。注意,是連讀,分開讀,中間有停頓,當然可以都讀成三聲。這其實不是規則,而是實用體驗。


不止是第三聲。「一天」和「不會」中也存在變調。在詞語連接是有語流變化的。變調是漢語中很常見的現象,由後一個音節的聲調影響前一個音節的聲調。最明顯在第三聲的變調和「一」和「不」的變調。


那樣讀出來就變成廣東話了好像……


推薦閱讀:

TAG:漢語 | 語言學 | 普通話 | 聲調 | 音系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