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貸款利率遠低於中國存款利率,有沒有一種生意從日本貸款存進中國賺取利差?

聽說新加坡貸款到中國來周轉,年收益能達到百分之幾十?有人了解這種生意嗎?


我來填坑了

首先要明確的一點,大陸是外匯管制國家,資金跨境流動要嘛需要國際貿易背景,要嘛需要如股東分紅、跨境投資等資本項下的正當理由,這一般需要外管局備案審批。

這類套利交易要做成一門生意,一般選擇高單價商品作為貿易背景,如黃金貿易。一是單筆金額大,二是交易頻率高。分紅、跨境投資等資本項下資金流動一年沒有幾次,一般也就碰上了順便做個套利,額外賺點財務收益。某知名互聯網企業就是如此。

舉個簡化的例子說明:

大陸的A企業,從事黃金貿易行業,向自己在日本的關聯公司B企業進口一噸黃金。為了簡化數字,假設黃金現貨公開價300元每克,一噸黃金就是3億元。再假設當期日元匯率6,即3億人民幣當期等值於50億日元。

A企業在大陸的C銀行存入3億人民幣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3.25%,一年後本息和為3.0975億。

同時A企業在C銀行做一筆一年期遠期外匯交易,假設當時遠期日元匯率5.95(此假設價格體現了遠期外匯市場中的人民幣升值預期),即當期鎖定一年後定期存款本息和3.0975億人民幣兌換為52.06億日元。

以這筆人民幣定期存款作為保證金,C銀行就可為A企業開出50億日元的一年期信用證,受益人為B企業。

遠在日本的B企業收到信用證,意味著一年後B企業將收到由C銀行承擔第一付款責任的50億日元,憑著這個信用證B企業即可在日本的銀行貸款出來50億日元,利率1.4%,一年後貸款本息和50.7億日元。

我們來算算錢。

A企業和B企業是關聯公司,錢在哪一邊只是左右手的問題。

當期:A企業存了3億人民幣,B企業拿到貸款50億日元。兩邊抵消了。

一年後:A企業獲得52.06億日元,B企業要還款50.7億日元。兩邊一減,賺了1.36億日元,收益率2.72%。

這是到期實現收益的方式,想當期實現收益,A企業存入2.922億人民幣就行,收益率2.67%。

好像收益率很低?這門生意不值得做?

我們再算算黃金。

A企業現在手上有一噸黃金,花了3億人民幣進口進來的。

也不加價了,平價賣給別人吧。

A企業手上又回來了3億人民幣。

再重複循環上述過程。兩三天循環一次,自己算全年收益吧。

市場上做日元套利的不多,主要還是美元港幣。一來國際貿易還是美元結算當道,二來香港貿易物流成本比較低,甚至貨物保稅區空轉都有。黃金企業的套利貿易也受監管當局控制,要求銀行對套利類黃金企業不予支持。出現今年一季度深圳外貿同比增長90%以上這種妖速,主要就是因為套利貿易。

知乎太坑了,更新寫到一半誤碰觸摸板,跳轉到別的網頁,後退回來字都沒了。

=======================更新的分割線============================

這種生意已經存在很多年,一度幫客戶做得都想吐了。

可以參考這個回答: 為什麼騰訊 2012 年全年利潤 127 億元,卻將 108 億元做了定期存款?

提問者忽略了匯兌損益,匯率可以通過遠期外匯交易鎖定,無風險套利。人民幣升值預期強烈的前幾年,收益更高,是利差和匯差的疊加。

大陸的外匯管制問題通常是這樣解決的:在真實貿易背景下額外賺取這塊套利收益;或者用貴金屬加工貿易作為貿易背景多次循環套利。

比較匆忙,有空詳細說。


大家解釋的挺多了,肯定是能做,有正路子也有野路子, @garhom 說了不少正路子,我來說點野路子。

深圳一直是出口大戶,2012年出口額佔全國的22.3%,面向香港的出口尤其多。但2013年一季度發生了這樣驚人的一幕:在全國外貿形勢、出口形勢惡化的時候,深圳出口一枝獨秀,1-3月同比增速達到83%、71%、69%!出口額一度佔全國的30%!甚至拉動全國一季度出口額創記錄!

上圖是深圳出口額,單位億美元。下圖是同比增速,藍色深圳、紅色全國。

這樣的奇蹟從何而來?不是深圳人民的勤勞,而是出口商人的「智慧」!

以往出口企業進行虛假貿易的目的是騙補貼、騙退稅,增加的貿易數字也是政績。但這種老手段在多年打擊之下已經很難行得通了。聰明勤奮的中國人民開拓出一條嶄新的道路,採用新手段利用虛假貿易進行匯差、利差套利。

單次的操作流程大致是,生產(購買)出口所用商品,大致是CPU之類的晶元,體積小价值高,賣給香港的公司(關聯方),香港的公司以購買貨物為由貸款(需要國內公司的信用證),交貨款,港幣合法入境,結匯,用人民幣購買理財產品等。

如果只是這樣單次的操作,就是合理合法的出口。但其中貓膩在後面,貨進香港之後(全在保稅區內操作),還能原封不動的拉回深圳,再如此循環,利用信用證加槓桿,一輛車一天甚至可以來回幾十次。

別問我怎麼做的,我也不知道,跟我說了也聽不懂,其中奧秘就在這裡,民眾的智慧也在這裡。

這種手法的隱秘程度極高,海關一段時間甚至不知道,1月外貿數據出爐還有人歡欣鼓舞,慢慢就發現不對了,尼瑪出口香港的數據跟香港進口的數據對不上啊!出口形勢惡化的時候尼瑪甚至出口連續三月增速超過70%啊!

--------------------以下言論道聽途說而來,純段子,完全沒有真實性,禁止轉載--------------------

一季度過去,不懂經濟的人也知道深圳出口數據有假了,有關部門開始派人查,明知道出口數據有問題,就是找不到哪裡出了問題,鑽了什麼空子。SWB的問HG,你他媽坐那看著一個車來來回回幾十次,你就不知道查查。HG的回SWB,人家幾十次都有手續合法合規的,我怎麼查。事情在僵持之下,終於找到了突破口。他們找到一個污點證人,一五一十的交代了操作手法。一群專家坐著聽完了,愣是沒人聽懂=_=

----------------------------------------------------段子結束------------------------------------------------

就這樣,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偵查,終於發現了問題,大致是利用了十幾個政策中間交叉而成的一個漏洞。開始查的時候,勤勞的人民也有點害怕,還在做收斂了很多。後來發現要露餡,膽大的就在7、8月進行最後突擊,成功的完成最後一票,為深圳出口做出最後的貢獻。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從香港以2%多一點的利率貸款,拿回內地,最保守的購買理財產品,最終3%以上的利差加上人民幣升值的匯差,單次收益超過3%。再通過「來來回回」加槓桿,扣除佔用的資金和費用,收益相當可觀。


可以做,不過有匯率風險。

在過去幾年中人民幣相對日元升值了30%,如果從日本銀行貸款、到中國投資,不但能夠賺到正常投資收益,還能賺到30%的外匯升值收益。

但是這也意味著外匯的波動幅度很大,遠遠超過了正常的投資回報率。如果人民幣突然(臨時)貶值一下,哪怕投資再成功,折算下來也有可能賠錢。


手段很多,內保外貸(這麼多人回答居然沒有一個人提到內保外貸這樣高大上的業務!)、遠期信用證都可以做,但前提是外匯資金的管制問題,其實這個問題說的就是資金境內外流動的合法合規。


大家居然都忽略了銀行這樣一個大中介,和人民幣這個最近最紅的「國際貨幣」

方法如下:

最簡單的、通過銀行的海外分行貸人民幣給你,要知道海外人民幣的融資利率比國外低得多,我見過報價在半年1%的,是的,就是東京分行的報價,雖然銀行不可能給你這麼低的利率,但原理如此,可以盡量壓價,因為你知道了銀行的底線不再是下浮20%。

高端點的,通過@少少流的內保外貸方式,或是日本分公司在國內銀行的nra賬戶中存入人民幣(別問我從哪來),以此為質押,申請貸款,而貸款就是上述的人民幣跨境貸款,降低融資成本,一步享受國內的存款利率和國外的貸款利率。

補充下,海外分公司資金如何流入國內,當時我們考試有道題,答案是貿易、股權投資、債權投資。


在動態中看到這個問題,一想,怎麼2013年的問題都還會再跳出來。

發覺題主好有生意頭腦,這也就是常見的套利方式中的一種,同時通過合規渠道賺這種利差是合法的。不過是第一次發現有人講到日元的,好吧,估計是我比較孤陋寡聞。

一般這種套利型企業(多為空殼公司)第一反應就是美元,因為國際貿易中結算貨幣多為美元,另外選擇的境外融資銀行也多為境內銀行境外分行或是境內銀行離岸部,也就是導致授信幣種多為美元與人民幣。不過操作上與日元是類似的。

一般選擇的方式多為信用證、融資性保函(也叫備用信用證,即「內保外貸」形式中的「保」)、保付加簽。當然也有境外公司直接向境外銀行授信的方式,但這個很難,因為這些企業為了套利在境外設立的關聯公司實力都很差,審批條件幾乎都要求要境內大型商業銀行擔保,最終還是回到了信用證、融資性保函和保付加簽。

要辦理這些業務呢,境內公司需到境內銀行存入資金並質押,那麼質押物有:理財受益權、資管計劃受益權、定期存單、外匯掉期、商業匯票等。銀行為了高息攬存,會經常針對這種套利業務推出一些專門的結構化理財產品或是資管計劃,給予境內企業高存款利息。

境內公司辦理好質押手續後,境內銀行開立出信用證、備證給境外銀行,或在票據上予以保付。

境外授信銀行便給予境外公司融資,或向其提供貼現,或福費廷等。

境外公司通過與境內公司貿易方式迴流資金。咱們國家執行外匯管制的,所以,有的企業在沒有貿易的方式下就鋌而走險,通過地下錢莊迴流,這不合法,呵呵!當然有的銀行還有跨境人民幣交易渠道,繞過外管,額,這個不予置評!

境內公司拿回錢之後(當然這錢已經少了),又拿這錢到境內銀行再來一遍,就這樣周而復始,跟滾雪球一樣,槓桿比例越來越高,1000萬都可以玩轉到一兩個億,還是蠻有風險的哈!

那這裡面呢,有幾個風險:

對境內銀行而言,知道企業在套利,也明白其滾雪球,怕其資金來源不明,也怕企業無力還款或不按時支付貸款利息,會導致境外銀行索賠,境內銀行還得墊付資金。還有就是期限錯配問題了。

對企業而言,匯率波動有時會導致不賺反虧;資金在境內外流轉一次本金就減少一次,導致資金占用問題;因為滾雪球,要支付的利息也越來越高,要是心太大,還會出現付不起;如果通過地下錢莊,呵呵,費用很高,風險很大還不合法;在境外銀行配比金融衍生產品,有時虧得眼淚都下來了。

當然上面講的都是一小部分,還有很多細節,如NRA戶、離岸戶等,就不再細講了。


這種交易方式很久之前就有了,稱之為carry trade。最火熱的時候就是日本的渡邊太太們從本國借錢然後去冰島等國家投資或存入吃利息差。

大陸目前還是外匯管制的。日本的錢不太向國內流,而是去東南亞投資,歐美的債券。如果要在中國套利,一般是走香港。但是目前的收益應該覆蓋不住資金的渠道成本。


好多人談論了在日本如何貸款,但問題在於大陸外匯管制,無法自由匯兌。那我再說一個大家沒提到的問題。

雖然外匯管制了,但是實際上並不會難倒國際炒家。

匯通天下可是中國人提出來的。銀子坐地換成了銀票,再到另一個地方匯兌就好。於是只要找一個雙方都認可的等價物,就可以自由交易了,於是他們找到比特幣。即,一方將當地貨幣兌換成比特幣,把錢包或者序列(純數字化)交易給對方,對方再將其兌換為當地貨幣。然後中國政府也發現了,立即就叫停了比特幣相關交易。

於是,他們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等額匯兌。就是說:有人想把在日本的利益在中國支取,只要找到有同樣價值的中國利益想在日本支取的所有者,即可進行撮合。那麼有多少人想把中國的錢轉向日本呢?小額有各種留學生的父母(國家還給了他們外匯匯出配額,這種配額也同樣有人收購),也不能小看代購的力量。大額當然是各種貪官贓款以及外國想投資中國的熱錢炒家,直接通過中國地下錢莊轉移,實現財富流通的雙贏。

當然,也許有人說這樣做的太小了。問題是需要交易的量並不是交易總量,而只是交易利潤而已。如同你在日本投資1000萬人民幣,年利10%,其實只需要操作100萬人民幣即可。因此這個管道其實並不像想像中的那麼小。


日元本來就是最佳的融資套利工具呀,很多人這麼干!因為它的量很大,匯率又比較穩定,長期看利率也會比較穩定。

另外,融資套利並不一定是直接表現在貸款和存款這麼直觀的形式,更多的是貿易融資。主要的貿易融資工具性商品有銅和黃金。

其實歐元現在更加應該這樣干呀,都負利率了,存款都要收費了。你以零率去歐洲集資,然後拿來中國投資,就可以賺很多啦。但是,正常情況下是有管制的,就要做貿易融資把錢通過貿易的形式進出咯。你從一個中國企業購買黃金製品,就能把很多錢一下子送進來。然後,等你賺夠了,你又做一次從海外進口黃金或者銅的交易,錢又回去了。

美元在QE時期也被用來做套利工具,比如潛入中國和其他新興市場。

所以,貨幣當局和金融炒家一起就不斷的製造著不同市場的大幅波動。

美元走強以後,美國市場復甦,更加有利可圖的時候,資金迴流,新興市場就倍受打擊。人民幣匯率走軟,外匯占款減少,人民央行不得不放水,也是因為資本迴流和外流的因素導致的。

利已經套完,資本該回家了。


轉口貿易。

1 在國內提供高利率的小銀行開大額存單

2 用存單做質押去大銀行開信用證

3 國外的關聯公司拿到信用證去銀行貼現

4 將資金輸送回國

5 goto 1


轉一張圖過來——請注意看銀行對外籍貸款者的身份、收入等要求和審查標準。


題目所指正是「日元利差交易」。建議參考閱讀:你真的了解利差交易嗎?

當「日元利差交易」這個名詞滿天飛的時候,人們究竟知道什麼是利差交易嗎?為何這個詞總是被頻繁的錯用呢?

Mark 談了對利差交易的認識,首先從歷史開始。

時間回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情況已經越來越明顯了,日本央行準備在與通縮的戰鬥中採取越來越激進的措施。隨後也正是日本央行開啟了央行史上最大膽的貨幣試驗,最終給我們帶來了諸如零利率(ZIRP)和量化寬鬆(QE)這樣的新概念。

而對於投資而言,這種變化意味著:日本利率快速跌至0,而美國的利率則遠在5%以上,而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紛紛敦促日本讓日元貶值以逆轉通脹預期。在這種情況下,對沖基金該怎麼辦呢?當然是大規模做空日元。

投資者不僅可以預計日元貶值,而且巨大的利差也給這種交易策略以支持,或者用做固定收益那些人的說法,帶來了正利差。在這種情況下,日元需要升值5%才能達到平衡點。

而事實上,在1995-1998年期間,美元對日元匯率從80升至140。由於正利差構成了這一交易策略總回報中的相當大一部分,這一策略很快就被稱為「日元利差交易」(順便提一句,對這段時期日元從80跌至140的美好回憶正是當前許多做多美日匯率的對沖基金背後的支撐因素)。

但直到1998年,日元利差交易在圈外仍然少有人知曉。直到那個時候,這仍然是少數對沖基金和固定收益天才的玩物。然而,就在那一年,俄羅斯違約引發軒然大波,市場看到了這些少數人所承擔的大量風險出現了無序的關閉。從俄羅斯國債到丹麥MBS再到亞洲貨幣,看起來每種資產都由做空日元的頭寸「融資」。LTCM以及那些跟隨他們的華爾街投行自營交易部門處在了漩渦中心。此外,還有許多許多人,比如Julian Robertson的老虎基金,也遭重創。

「利差交易」一詞迅速變成金融領域的通用辭彙,以至於近期任何日元或者其他貨幣的空頭都被一些分析師和股票投資者稱為「利差交易」。

但這是錯的。想想看,如今誰的利率更低?美國還是日本?是的,現在不存在利差。那麼歐洲VS日本呢?同樣也不存在。投資者做空日元僅僅是由於他們下注日元貶值,而非利差的原因。

那麼如何定義利差交易呢?很簡單呢,如果,當你建立一個頭寸,而你預期收益的絕大部分來自於你做空的資產(也可以包括現金)與你做多資產之間的利差,那麼你就在執行利差交易。

這意味著這筆配對交易的價格波動相對於利差而言較小。

比如:如果你做澳元與美元之間的利差交易,兩者之間的利差目前約3%。沒有很多利差空間。而儘管近期兩種貨幣的價格波動從歷史標準看非常低,但仍有約10%。這意味著你的回報主要受到貨幣升值/貶值的影響,而非利差。你可以稱這筆交易有正利差,但你不能將其稱作利差交易。

經典的貨幣利差交易來自於之前許多新興市場國家有著固定匯率和高利率的時期,這主要是由於這些經濟體的金融市場很小且缺乏政策可靠性。但如今時代已經變了。在外匯市場領域,已經很少有真正的利差交易。相對於潛在的利差,匯率波動性過高了。近期唯一真正的利差交易的機會出現在債券市場,主要經濟體金融市場的低政策利率和陡峭的收益率曲線。


日本已經維持了N年的超低利率了,負利率都有過,在外匯市場上,從日本借入日元,再投資到金磚四國這些地方的案例比比皆是。以外資的神通廣大,相信不會稀罕把錢存到中國的銀行里吃利差。

個人猜測熱錢主要是兩條路進入中國,第一是經常賬戶下的FDI(外國直接投資),這個是長期的生意,相信這些年不是很多。

第二是與在中國有生意、需要把錢匯出去的跨國公司合作,熱錢的美元換得跨國公司的人民幣資產,通過股權交易等形式轉讓。

第三是地下錢莊,通過地下錢莊渠道流入流出的熱錢之巨,相信絕對超出所有人的預料。

個人猜測而已,無知之處請輕噴~


所以你發現,你借入日元後日元升值,等你還的時候發現其實你虧了


實際上是可以的。很多在日中國人買房子都是低息長期貸款,然後慢慢還,把錢拿到中國來存。

不過超越一定規模會有問題。中國是個外匯管制的國家,不是你有多少錢都可以兌換的。

最後,日本拿低息貸款買房,然後把錢拿到中國來存,其實沒有另外一個辦法簡單,直接,收益高:

直接在中國買房。

(和房價升值比較,利率差真心不算什麼)


假如可以這麼做的話:

就會有無數人跑到日本貸款,然後存到中國...

然後日本的demand for loan上升,中國的supply of loanable money上升...

然後日本的interest rate就會上升,中國的interest rate就會下降...

直到兩國的interest rate完全相等...

然後推廣一下,通過類似的機制,世界上所有國家的interest rate都會變成同一個數字...

顯然,這種事情並沒有發生,所以,這似乎是不可行的...

原因嗎,一言以蔽之:capital control...


一個山裡的少年熱愛數學 ,他苦讀手上能得到的所有數學資料並大量思考,最後他發現了和微積分相關的定理和知識。

這個山裡的少年之後賣掉了自己的一切狂喜地走出了大山來到了城市,因為他認為自己的天才能夠感動世界。

之後他發現這玩意已經幾百年前就被發明出來了,而且是大學數學的標配。

我就不告訴你這個少年最後自殺了。


「全世界10個最大國家的利率交易是銀行們的搖錢樹」一張圖告訴你十大投行最賺錢業務,來自華爾街見聞網。


國際資本市場本來就是這樣的,資金從低息國家轉到高息國家,如果你做外匯,會發現這個現象,低息貨幣貶值高息貨幣升值,原因即在此。

正常來講,從低息國家貸款存到高息國家吃利差沒有問題。國際大公司都在做,但是前提是國家沒有外匯管制。

我國是有外匯管制的,是不是就一定不能做呢?答案是可以,但要配合生意來做。舉個例子:國內進口商進口大宗商品到國內,交貨有周期性,在交貨期內從國外低息國家貸款買貨,而國內資金存銀行,賺取一定周期利差後,再將國內資金匯出到國外還掉國外的貸款。大總商品交易這一次利差利潤就很可觀。這就是銀行的內保外貸業務。目前鐵礦石、燃料油等國內進口商都在這樣操作。


首先,中國大陸外匯管制。。。沒有大額貿易外管局不會給你換匯的;

第二,你在日本得有良好的信用,才能借的到大額貸款;

第三,你需要通過金融衍生品來規避匯率風險,但是人民幣這種貨幣國際化程度低,她的遠期互換可能不是那麼好找得到能和你的業務相匹配的。。。

總的來說,如果這種業務很好賺錢,那麼大家都去賺了,熱錢就這麼全部湧入中國了,政府肯定會限制的,事實上現在就是通過外匯管制來限制。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國債收益率和 CPI 高度相關?
如何選擇債券研究方向?
銀行的利率風險暴露一般是怎麼算的?
同行拆借利率和隔夜拆借利率有什麼不同?

TAG:投資 | 經濟 | 金融 | 利率 | 套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