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真的比努力更重要嗎?

從這個問題想到的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556269?rf=20211970 ,其實是不是做個不太差的選擇就足夠了?


沒有不斷的努力,怎麼能在可以選擇的時候,有得選擇呢?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欲事之無繁瑣,則必勞於始而逸於終」,這句話來自蘇軾的《決壅蔽》。意思是說,想要做成一件事情,就必須在剛開始的時候慎重地選擇和辛勤地勞作,才能夠在最後安逸地收穫果實。

從攻讀學位和工作的個人經驗來看,好的開始其實就是成功的一半。選擇合適的研究方向,才能夠更好的發揮自己的才能。選擇一家有潛力的公司,才能夠在工作上盡情地發揮。對於攻讀PHD的學生而言,選擇一個適合的導師和研究方向就極為重要。如果導師的做事風格和學生格格不入,那麼在攻讀學位的過程中就肯定會產生矛盾。如果導師給學生選擇了難度過高的題目,學生在四五年之內很可能無法做出,以至於最終延期畢業;相反,如果選擇了過於簡單的題目,學生最終即使做出來也會無法發表優秀的文章。因此,一個良好的開始則是成功的一半,在做事情之前一定要再三思量,避免出現功虧一簣的情況。

方向不對,努力白費。如果選擇了一個錯誤的方向,就會在這個錯誤的方向上越走越遠。走得越遠,距離成功就越遠。一些選擇了錯誤的導師或者研究方向的學生,越努力則距離正常的道路越來越遠。一些選錯了公司的職場人士,在職場的道路上也會越走越窄。只有選擇了正確的道路,哪怕路再遠,也能夠最終走向勝利。其實,讓人最擔心的事情,不是路途的遙遠,而是這條路所帶來的一種不確定性,一種對未來的不確定所帶來的恐懼感。因此,選擇一條合適的道路則十分重要。一旦發現某些路不適合自己,一定要壯士斷腕,及時止損才能夠防止更進一步地陷入泥沼而無法自拔。

無論是學校的項目還是公司的項目,開局則是重中之重,領導們讓手下員工進行「頻繁地試錯」則是一種錯誤的表現。就個人的觀點來看,寧可花一兩個月的時間去調研未來半年到一年的發展方向,也不能夠貿然開始「試錯」的這條道路。對於每個人而言,時間則是最寶貴的資源。沒有打好基礎的項目是無法挽回的。早先的錯誤決定一旦做出(比如設計方案,框架結構,人員配備),之後就無法改正。未來將會在一條不良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熱衷於量化的人很痴迷於日活躍用戶數量,周活躍用戶數量,月活躍用戶數量。雖然可以很容易地獲得這一批數字,但是這些數字很容易讓人忽視更深層次,更難以量化的問題,而正是這些問題會導致項目的最終失敗。在項目的初期,就必須要有人不停地思考項目的本質特徵和未來的發展方向,以及它的優勢和劣勢究竟在哪裡。甚至這個項目在未來能否與其它項目互惠互利,達到共贏的目的。

古話說「慎始而敬終,終以不困」。開局是十分重要的,「頻繁試錯」是錯誤的。一個好的開始則是成功的一半,一個好的選擇則是勝利的基石。


首先,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2000年時,我還在上大學,比我大一屆的師兄師姐已進入畢業季。那時候,我認識的四個師兄和師姐分別是小蔡、小肖、小李和小張,他們都是同一個學院同一個專業的。在校時,他們四個的情況分別是:

小蔡同學是大家眼中最活躍最優秀的,工作職務是學生會主席,平均成績95分、英語已過專業八級,總之堪稱優秀;

小肖同學也較優秀,學生會副主席、平均成績80分,英語已過六級,總之是較優秀;

小李同學就相對遜色了,學生會小部長、平均成績73分,英語四級。

小張同學是學生會幹事、平均成績61,還有過掛科經歷、英語四級差幾分,還要補考中,算是馬馬虎虎混了張畢業文憑。

當招聘季來臨的時候,我的這四位師兄和師姐都積極地參加各企業的宣講會和招聘會。四位師兄的求職戰績可想而知,小蔡和小肖的錄取通知最多,可以選擇企業了;小李就少點了,能找到工作就不錯了,小張,則成為了「找工作困難戶」,被很多企業拒之門外。

最後,小蔡挑了一家大型集團企業櫻花紡織集團:資產總額10億,擁有有11家控股、參股子公司。小肖去了規模稍小的創維電子集團;小李也很羨慕能簽約去大型的集團,但一直沒有面試成功,最後他簽約去了一家規模不大的公司,這家公司的名字絕大部分人都沒聽說過,業務是做房地產的;小張則一直拖到畢業離校時也沒有單位錄用他,離校後,他住在學校周圍的地下室里繼續找工作,最後,不得已去了一家只有十幾個人的小公司,公司在一個很不正規的旅館的房間里辦公,兩個房間的房號也非常不吉利,分別是1414和1444,不過他覺得有個工作就不錯了,先干著吧。這個公司聽說是幹什麼網路的。

四個師兄師姐,畢業時他們選擇的工作確實和他們在大學的成績是有關係的,他們所在的公司大小和個人的薪資,由高到低依次是小蔡、小肖、小李和小張。那一屆的畢業生們都很羨慕小蔡和小肖,沒有任何人懷疑他們的前途,大家都覺的未來的發展中,公司給的平台大的,一定會更好。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10年的光陰,轉瞬即逝,在2010年的夏天,我很榮幸地應邀參加了這四個師兄師姐當年所在的那個學院那個系的畢業10周年聚會。除了去國外的幾個同學沒到場,其他同學都到齊了,包括我認識的這四位師兄師姐。

小蔡、小肖、小李和小張,已經都三十齣頭了,10年的變化真是讓人意外。他們的事業情況分別是:

小蔡所在的集團在08年破產了,做到中層的他已經經歷了下崗、失業和再就業,目前在另一家服裝企業工作,年薪在5-6萬。

小肖在創維集團經歷了家電行業的快速發展壯大,創維移動的衰落等,目前是業務副總監級別,年薪10萬左右;小李所在的房地產公司,在過去的十年快速發展,在前幾年被房地產巨頭萬科收購,目前小李是總監級別,年薪50萬左右,他自己通過投資房產,在北京有至少4套房,個人資產500萬以上;小張同學,現在也已經是老張了,目前已經是那家小公司的副總裁級別,年薪80萬以上,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股票期權已經價值0.5億人民幣以上,他去的那家小公司叫百度。

四位師兄,都是同一大學、同一學院、同一專業畢業的,都是在離開家庭背景的大城市去重新發展,為什麼,他們的職業發展,和10年前的期待如此天差地別?為什麼,他們的人生道路,和10年前的職業目標發生了驚天逆轉?

這促使我不得不認真考慮一個問題:

選擇重要,還是努力重要?

如果你感覺這個例子有點極端,我在給你看一個例子。

4個同學的生涯軌跡

我上中學時候,我有四個好朋友。我們四個同學住在同一個宿舍,當然還有其他的人。我們當時一起吃飯,一起去操場打球,一起睡覺,我們每個人是如此的天真擁有自己的夢想,然而5年後的每個人發生了翻天復地的變化,這一切到底發生了什麼呢?今天我首先講這幾個同學考學後的結果以及以及大學畢業兩三年後的狀況

1.A同學考學成績最好,考入了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設計,也就是王澍(普利茲克獎獲得者)任院長那個學院

2.B同學考學成績次好,考入了廣州美術學院建築設計

3.C同學考的一般,但是沒有去上大學,提前工作

4.D同學也是考到一般,但是還是選擇就讀,但是選擇了一個比較好的專業,新興專業,傢具設計。

幾年後的結果

A同學畢業後順利進入國內的大的設計事務所,擔任設計師職位,主要從事房地產這塊商業綜合體設計,類似萬達那種模式,因為出自名校名師,所以很受公司領導器重,加之自己比較有能力,所以年級輕輕就很快躋身「高富帥」行列。現在參加工作約3年,年薪20萬左右。(孫小志:理所當然,這個就是我們常說的百姓子弟出人頭地就是靠讀書,靠科舉,十年寒窗讀,就盼望著一朝成名,出人頭地)

B同學占著美院的優勢,借著國內目前的藝考熱,開辦培訓班,類似於新東方,只是類別不一樣,現在畫室經營穩定,一年工作約7-8個月,有幾個月的休息時間,年收入約30-50萬,看每年的生源情況。(孫小志:跟對人,做對事)

C同學雖然沒有上大學,但因為有藝術功底,跟B同學合作開培訓班,情況跟B同學類似,但是收入略少,年收入15萬往上走,但是B同學有一個是這幾同學羨慕的,就是已經結婚,有兩個小孩,實際就是有車有房有妻有兒有女,事業生活家庭平衡。(具有商人頭腦,企業家思維)QQ空間

D同學雖然讀的是新專業,但是專業的影響力和整體報酬不如建築設計,所以收入相對較低,儘管D同學比較努力,在傢具設計行業獲得過國際國內的大獎,在公司也擔任重要職務,算是優秀,畢業約2年半,年收入6-8萬。(本本分分,誠誠懇懇,大多數人都是這樣)

我們幾個當年幾乎沒有什麼區別,但是什麼讓我們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呢?是我們的努力程度?是我們上的大學?還是什麼呢?那麼如果是你也曾經畢業的話,請您也回想一下自己的中學同學有沒有類似的情況呢?這到底是什麼原因有的人年收入30萬,有的人僅僅6萬?為啥有的人站在大街上掃地?有的人可以坐進高檔的寫字樓拿著高薪?一連串的問題從我的腦海里冒了出來。

當然不斷地思索,靜下來思索的時候,我發現一個本質的區別,那就是金錢流動的軌跡。

A同學考入中國美術學院類似於清華北大成為了一個相對稀缺的資源,專業技能,個人的細分領域研究比較深刻。所以相對的價值就比較高,收入也是相對較高。

努力學習----國內名校-----某專業稀缺資源----穩定高收入20萬年薪。(鳳毛麟角)

B同學學歷一般,但是比較有商業思維,很會把握社會的需求和規律。建立美術培訓班學習畫畫的大需求,一年工作約7-8個月,有幾個月的休息時間,年收入約30-50萬。(少數的企業家)

成績次好---廣州美院---商業思維---滿足社會某種需求---實現價值---年薪30-50萬。

C同學高中畢業,沒有讀大學。年收入15萬往上,有兩個小孩,實際就是有車有房有妻有兒有女,事業生活家庭平衡。典型跟對人了!因為有藝術功底,跟B同學合作開培訓班,情況跟B同學類似,但是收入略少,年收入15萬往上走。(跟對了人,找到了自己的貴人,幸運的少數人)

D同學學歷普通,專業新穎。傢具設計行業獲得過國際國內的大獎,在公司也擔任重要職務,算是優秀,畢業約2年半,年收入6-8萬。專業的影響力(行業的區別)和整體報酬不如建築設計,所以收入相對較低,儘管D同學比較努力。(平凡而且優秀努力的大多數)

以上是幾個同學的例子,但是我感覺我還應該補充幾個典型的代表。

E同學高中畢業沒有考上大學,早早的就結婚生子。成為了一個平凡而又有代表性的農民工。

F同學大學普普通通,被調劑。畢業就進入了事業的隊伍,換過好多工作,至今無房無車無存款。

G同學畢業就靠上了公務員,至今一個政府機關,每月拿著2K的收入,過著一眼就望到頭的生活,已經結婚生子,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新生的兒子身上。

H同學由於畢業不好找工作,選擇了考研。同樣是設計,至今在某設計院工作,打算跳槽,。前途渺茫,由於盲目考研為了逃避就業,沒有了青春,也沒有找到自己適合的工作。大齡剩女,家裡正催著相親。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選擇大於努力!

在正確的方向上持續努力才會收到應有的收穫!希望對你有幫助!祝你成功!


當然!

這幾天在閱讀中偶然看到的一段話,非常觸動:

「這些年我一直提醒自己一件事,千萬不要自己感動自己。大多人看似的努力,不過是愚蠢導致的。在學習生涯中,有很多的同學無比努力卻成績不好,在我高中時更是如此多的人都是如此,什麼熬夜看書到天亮,連續幾天只睡幾小時,多久沒放假了,如果這些東西也值得誇耀,那麼富士康流水線上任何一個人都比你努力多了。人難免天生有自憐的情緒,唯有時刻保持清醒,保持一個高的眼界,才能看清真正的價值在哪裡,傻乎乎的努力只會是勞模而不是優秀。」


努力的結局是及格,興趣的結局才會是出色。


我認可這句話,但和題主的理解有2點差異:

一是對於「選擇」的理解。

題主認為「選擇」是「做個不太差的選擇」,這是微觀上的選擇,即某個事件點上的選擇(比如是選擇考研還是選擇工作,是選擇去A公司還是去B公司工作),我認為這樣的選擇不重要,或者說,這種選擇對最後的結果根本沒有決定性的影響。

我認可「選擇比努力重要」的中「選擇」是宏觀上的選擇,即你選擇怎樣的人生觀,選擇如何過完一生,是隨波逐流還是奮起一搏?是創造財富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還是以家庭為先,讓每個家庭成員都擁有快樂幸福的時光?是選擇腳踏實地還是選擇僥倖投機?是朝向理想努力還是等待天上掉餡餅?這種宏觀上的選擇(價值觀),決定了你在每個微觀選擇上會選擇怎樣的選項,也決定了最後你能達到的結果。

二是我認為努力也很重要

而「選擇比努力重要」這句話中,並沒有否定努力的重要性,只是強調了方向更重要而已。「選擇」和「努力」都是成功的必要條件,而非充要條件。在正確的選擇下,努力才有意義,如果方向就是錯的,再努力也沒用。選擇是第一階段的關鍵,努力是第二階段的關鍵,缺一不可。


絕對值越大的負數,不是越小嗎


個人覺得,不要過分看重選擇。選擇的時候,最重要的做到別後悔就好了。選擇就算最優,如果不好好做接下來的事,一樣會失敗;但是即使做出的選擇不是最優的,如果在接下來的過程中,好好做好應該做的事,一樣會成功。當然,若果過分看重選擇得失,很容易對選擇之後的所為造成心理上的影響,打擊積極性。所以,選擇的重要性,因人而異吧。


可以稱之為選擇的行為,彼此間卻相去甚遠。以我目前的視野來看,已至少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選擇,其實並不能稱為選擇,只是在能力所及處去追求最好。這就好像考試時做選擇題,選擇其實只是一種在外的形式,我們真正關注的並非是選擇,而是如何儘可能得到正確的答案,考得最高的分數。

按照這個定義,我人生中絕大部分被稱之為選擇的東西,都算不上選擇。我考重點高中,只因為那是最好的學校;我選擇東南大學,只因為是高考成績所能觸及的最高學府;選擇電子科學,是在成績的許可下,挑選最容易就業的專業。等等等等我所稱之為選擇的行為,其實都只是摘取那個我能夠到的最大的果子而已。

第二種選擇,則夾雜著對機會成本的放棄。在我的生命中,這種選擇也只有兩次。一次是選擇我的另一半,這意味著我從此放棄了和其他女生交往的可能性;第二次則是我選擇了回家鄉工作,放棄了在大城市光鮮亮麗的平台。

因為需要放棄其他美好的機會,在做這兩次決定的時候,不可謂不慎重,甚至經歷了反覆的猶豫,身心都受到煎熬。但是,一旦做出,我從未後悔過,一是因為對於過去放的下,對追悔從無興趣,二是因為明白有得有失的道理,珍惜現在的擁有。

還有第三種選擇,放棄已經擁有的,去追求一種新的可能性。我至今仍還未經歷過,但我漸漸明白,做第三種選擇的能力,才是決定整個人生寬度和廣度的決定因素。

常人從不考慮做第三種選擇,他們總想追求更多,擁有更多,卻不會主動去放棄,即使擁有的東西毫無價值。很多家庭里有太多萬年不用的雜物,但少有人定期分類清理;還有些人抱著一份半死不活的鐵飯碗,看著企業像一艘沉船一樣慢慢沉沒,卻絕不會考慮主動離開去尋找新的出路。

隨著年紀的增大,一個人成長速度不再完全取決於是否聰明和勤奮,而是固有觀念對大腦的佔據。一個人死守自己已有的人生閱歷、經驗和地位,卻全然不顧時代的發展,不學習新的知識,覺知新的體驗,因而提前進入封閉的老年生活,停止了繼續成長的步伐。

在人生不同的年紀,需要掌握不同的選擇方式。

少年時代,自己一無所有,因此竭盡全力去摘取最大的果子,自然是一件重要的事情。隨著年齡的增長,身上的果子也越來越多,就要漸漸學會挑選最適合自己的果子。當身上的果子太多,已不堪重負的時候,還要適時懂得丟掉自己的老果子,才能挑選新果子的道理。很多人年紀輕輕就不堪重負,被生活所累、寸步前行,很快成為無趣的中年人,就是因為還不明白什麼是真正的選擇。


不擅長替人做選擇,但是我想分析分析你的情況。

第一種:你處在交叉路口,需要做選擇,那麼此刻你的問題應該是:我面前的那條路更好?而你做的應該是自身抽離出來,客觀訪問下n條路上的行人,你走到這裡感覺如何?然後出去思考自己判斷。

第二種:你已經過了選擇期,這種情況我就比較同意 @莫葉 的觀點。你該做的就是如何基於自己的選擇去努力,因為有個詞叫做堅持。那你怎麼知道堅持的是不是對的呢?這裡有個小插曲,我第一次聽到「哀莫大於心死」這句古話後,很長一段時間一直處在惶恐的狀態中,擔心自己在愚鈍中「太過頑固」。後來,我終於弄清楚自己真實的擔憂點其實是方法錯誤,而不是方向不對,(很多年輕的朋友真的要區分這一點。)衡量方法的對錯其實很簡單,一定時間內比較哪種更有效,但看清道路遠近彎平就沒那麼簡單了,因為走到終點的人太少,而大家經歷的又太不同。遠之宏觀來說,方法其實也是努力的一種,沒有努力過,沒有嘗試過不同方法,又如何知道哪種最優呢?

你知道嗎?人生其實是由每個時刻組成的,你想要健碩的身材,但卻在每個時刻不能管住嘴,不能邁開腿,所以你現在依然處在討論「想要」的階段。

PS老實說,其實真的沒有人能明確告訴你,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呀。因為明明條條大路通羅馬,行行出狀元的呀。


答:是的。舉個實例吧,改革開放初期,大量農民進城務工,山東人、河南人這些北方地區的農民工選擇了給人打工,搬磚、砌牆、做產業工人,而浙江、廣東這些地區的農民擇選擇了走街串巷做小買賣。30多年以後的今天,我們再看,當初靠著出賣體力的北方民工,今天依舊在溫飽線上下掙扎,生活談不上有質量;而當年那些走街串巷的小販兒,靠著做買賣過程中不斷積累的經驗,自己當了老闆,買賣做的大小不說,生活起碼比月薪幾千塊的工薪族有質量吧。

起點都差不多,吃得苦也都一樣,為何最終的結果卻千差萬別? 不是選擇的結果,是什麼!


投胎,為了投個好胎,多少人燒香拜佛。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問題是你能選擇嗎?一是選擇需要的能力和資源,二是選擇需要的勇氣和眼光。而且不是二選一,而是萬里挑一,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你以為是別人送上門讓你選?這個世界上,除了騙子,誰會送上門呀?你有騙子那麼勤奮嗎?


前幾天晚上,我和室友重溫了一部舊電影,名字叫《破壞之王》。

和星爺的大部分電影一樣,它講述了一個小人物如何改變自己的命運的故事。

星爺扮演的何金銀,生性天真爛漫,又何嘗不是很多年輕人的影子。

在每一座城市的快餐店裡,總是有這麼一群年輕人,他們努力工作,以養活自己。

為了有兩頓餐飯和一個床位,他們必須忍受小領導的壓迫,長時間的勞累,以及顧客的吵吵嚷嚷。

可是,他們剛剛踏入社會,沒有什麼工作經歷,沒有什麼選擇的權利,只好做著這份低門檻的工作。

他們一定熱愛這份報酬很低的工作嗎?我想是未必。

這使我又想起,一名年輕的服務員用湯潑顧客的事件。

在一個自我意識膨脹,缺乏尊重他人的社會裡,無論是顧客,還是服務員的忍受能力,比以往都要低很多。

回想起《破壞之王》,何金銀遇到過奇葩的顧客們,以無厘頭的理由投訴他,讓他忍無可忍,終於辭職。

何其不幸,何金銀決定改變自己,卻遇上了江湖騙子鬼王達。

為了學習搏擊技術,何金銀花光了所有的積蓄,似乎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條。

我看到這裡,不禁覺得,何金銀真的是全天下最傻的人。

意料之外的是,他卻意外習得,無敵風火輪,打敗了對手,贏得美人歸。

這殘酷的現在,也許讓我們變得聰明,學會現實一點。

剛交往的男女朋友,一旦被發現有討厭的小毛病,很容易被淘汰掉。

一份合適的工作,比不上一顆想走就走的心。

我們如同選擇一件件產品,淘汰情侶,淘汰工作,淘汰一件件『次品』。

但是,有誰和何金銀一樣『傻』,堅持走一條路,一直走到底。

人們總說:同樣是一個B,往北走就是NB,往南走就是SB,人生重要的是選擇正確的方向。

其實我想說,地球是圓的,無論往北走,還是往南走,走到最後都是回歸原點。

哥倫布往東航行,途徑太平洋,發現了新大陸。而北美洲離歐洲只有一個大西洋。

太平洋比大西洋更廣闊,航行路途更長,相當於繞地球一周。

那時候,為什麼哥倫布選擇了捨近求遠?

因為他相信地球是圓的,即使不抵達新大陸,也能回到故鄉。

勿忘初心,方能始終。

有多少人走得太遠,卻忘記那時的初心,迷失了自我。

我們努力去改變自己,不僅是為了有更多的選擇,也是為了保持初心。

『功夫』在結尾處,星仔看著芳兒,芳兒看著星仔,兩個人彷彿回到了童年,小手牽小手,一臉純真笑容。

而一位乞丐依舊拿著『如意神掌』,伸手向一位小男孩要五塊錢。小男孩吸了吸鼻涕,似乎也心動了。

周星馳一直試圖在電影中告訴我們:

即便你是一個小人物,身處困境,甚至是險境,請不要放棄你的夢想。

因為努力比選擇更重要啊。


這句話初看上去很有道理,但我想實際情況不會這麼簡單。

不要太低估了大部分人的智商,權衡不同選擇之間的利弊幾乎是每個人都會的。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如果一個人很渴望財富,他不會輕易放過一本萬利的機會吧。不過每個人面臨的情況多種多樣,所以才會做出不同的選擇,如果有個上清華的機會,你會不會選擇呢?不用說,大部分適齡年輕人會選擇,因為這個選擇符合利益的最大化。然而,如果超過讀書的年齡了,或者有了更好的國外讀書機會,那自然不會選擇,因為這就不值得了。大部分情況下,大部分人做出的選擇是理性的,並且綜合考慮來說是利益最大化的。

那為什麼大家都不選擇去名校讀書,去出任CEO呢?因為要達成這些所需要的資源非常稀缺。世上資源本無貴賤之分,然而一旦某個資源與巨大的利益捆綁在一起,這個資源就會成為大家追捧的對象。競爭的人多了,門檻自然就會提高,這些資源自然就成了稀缺資源。為什麼做成一件事很難找到捷徑,因為如果存在捷徑,大家都會來競爭,捷徑也不存在優勢了,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捷徑風險過大。除非掌握了信息這一要素,並且信息來源擁有很高的壁壘,否則,很難通過「選擇」來建立優勢。

大部分人面臨的重大選擇並不是去清華還是去藍翔,而是快樂自在的幾年與艱苦卓絕+風險+一項成就的選擇。有些人喜歡自在的生活選擇享受人生,有些人則更喜歡成就,某種選擇一定要好些嗎?有些人可能會說取得一項成就的選擇更好,然而,當面對整天無聊至極的生活,當努力付諸東流,處處碰壁,甚至負債纍纍的時候還會這麼認為嗎?

為什麼貧困地方的人們不都選擇往大城市跑呢?按照「選擇大於努力」的邏輯,那是因為他們不會選擇啊。那為什麼你不選擇移民去發達國家呢?每個人所處的環境,所掌握的資源是不一樣的,如果以自己的處境和眼光來評價他人的選擇,那才是輕率和魯莽的做法。這讓我想起了一件小事,我以前讀本科的時候,看到研究生學長們都用MATLAB做研究,就在想,不是說國外很多用Mathematica的嗎?為什麼不學學他們選擇Mathematica,這樣肯定能大大加快效率呀。然而輪到我讀研,堅持用了半個學期Mathematica之後,終於放棄了。因為我的研究領域本身就涉及大量的運算,如果盲目地使用看上去「高級」的工具,結果只會適得其反。要達成一項很大的成就不是靠一兩個自作聰明的選擇就可以實現的,熟悉環境和規則,努力創造條件,成功的幾率才會逐漸加大。

「選擇大於努力」這句話最迷惑人的地方就在於它隱含了一個假設:每個人的生存環境以及個人能力是一樣的。並且很多人把想像成一個簡單的賽道模型,走最近的路當然就最快了。這個假設的謬誤之處很難讓人察覺,以至於這句話得以廣泛傳播。

相比於選擇,那些需要努力去獲取的稀缺資源更重要。


選擇是努力的前提,有了選擇,你才有努力的方向。兩者有可比性嗎?


高中選擇了打魔獸世界,導致中國少了個院士啊。國家的損失。逃)


對於普通人來說,踏踏實實的多做些事才是最重要的。

只有那些地位高到一定程度,資源豐富到一定程度的人。選擇才顯得重要。

比如國家主席,任何的專業性問題(比如經濟)都有一個行業頂尖的專家組成的智囊團來給他出謀劃策。他需要做的就是權衡各方面的因素然後選擇A套餐,或者B套餐。

又比如某些行業巨頭的總裁(如互聯網),他們技術有技術人才,營銷有營銷團隊,對他們來說,只需要做一些「艱難」的決定。

對我等屌絲來說。再正確的選擇也必然有所失算。再錯誤的決定也難保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找准方向再鑽牛角尖,這樣似乎沒有理由不出人頭地


努力前先選對方向,在正確的道路上輕快前進而不是在歧途中揮汗如雨。在我看來選擇與努力是相輔相成的而不是放在一起做比較的。


這兩個問題不能分開來看,選擇重要,選完了就不需要努力了嗎?努力向前,發現方向錯了,也是白搭。這個世界沒有那麼絕對的事情,如果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那就努力爭取,方向錯了,反省反省還可以改正啊,我們不會在明早醒來突然掛掉的。一天到晚糾結那個選擇正確,不如往前走走,新的看法會讓我們更懂自己。努力與選擇,都是重要的。


推薦閱讀:

醫學生、醫生們因為哪些原因而選擇了現在或將來要從事的專業方向的?
城市規劃要比建築學發展前景好一點嗎?

TAG:生活 | 選擇 | 努力 | 人生的抉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