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小孩寄宿好還是走讀好?


非常贊同@CindySSS。

我其實有個理論,只是通過自己的觀察所得,全無依據,那就是孩子寄宿的時間越早,和家人的感情越淡薄。

血濃於水,其實真是扯淡,親情,是要用在一起的時間換來的。無論多大的孩子,沒有辦法回家,自然會對親人的感覺淡薄。被欺負了,無法即時傾訴,生病了,沒有家人照顧,慢慢的,「家人」,就變成了一個周日節假日吃飯,很模糊的影子。

確實是這樣的,至少於我而言。

簡單說一下我的住校經歷:

幼兒園大班到小學二年級在私立學校全寄宿,好像是每周回家一天,具體周期記不清楚了,只是留下很深的印象是,有一個周末爸媽忘記接我回家,整個教室只剩我和一個老師等了很久很久才看到有人來接我。其實學校離家很近,走路也就不到20分鐘。

後來問起媽媽為什麼連幼兒園都把我放在學校,她說「當年比較流行住校,後來她也很後悔。」

小學三年級鎮上辦了公立小學,轉校後在家住了一年後又繼續住校,五年級考中學的時候一心想考到以全鎮前30名減免借讀費的名額去市區念書,絲毫沒有和家人住一起的留戀。之後如願以償。

在市區讀完了7年中學後,再去外地讀大學,再到來北京工作。這十多年來每年在家住的時間,只有念書時的寒暑假,和工作後春節和偶爾長假回家。

住校期間,主顧起居的是宿舍阿姨和管理員。生病自己去校醫務室,只有嚴重需要住院學校才會通知家長。努力學習只是為了學期末的獎狀。

小學和初中解除的大部分學生還都是住校生,生活圈子一直都在學校內。高中之後,班裡只有少數的住校生了,才接觸到很多「不一樣」的同學。可以說,高中第一年是相當震撼的一年。

大學時期,最初看到宿舍同學有人不會疊被子,有人不會洗衣服甚至每天打電話要回家的時候,是完全不能理解的。寒暑假期里,我也總是出去旅遊和提前返校,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也被我下意識的盡量縮短。

大學畢業那一年,第一次在家住了很久,跟媽媽說,頭一次有了不想回學校的感覺。

一個人到北京後,生活工作遇到的辛苦從來不會和家人說,定期打電話也只會說一切都好,有時加班回家很晚很累想打電話回家,但是還是放棄了。不是不想爸媽啊,只是拿起電話真的不知道說什麼。

想說,從小住校真的會減少對家人的依戀,對親戚更是缺少感情。每年過年回家,看到很多親戚長輩基本不認識,開口也不知道叫什麼好。永遠記得有家在等我支持我,只是遇到困難的時候從來不會選擇回家。

想說,從小住校換來的所謂獨立,不是真正的內心強大,只是把感情都藏起來,減少和別人的接觸來避免發生應付不來的情況。因為小時候需要關愛的時候家人都不在身邊,所以經歷更多辛酸,以至於心胸都不那麼寬廣,總在建立自己的小王國,缺少包容。

如各位前輩所說,學會獨立有很多方法,獨立不僅僅是自理,更是意識是能力。

應對困難的能力、成才的疑惑、理財交朋友等等這些事,是學校家人小孩三方面的事。

對於提問,以親身經歷來發言,很不建議可以說是反對小孩過小就開始住校。從小在家人的關愛成長下的小孩,享受到的溫暖,內心才有充足的安全感,這種安全感如果缺失是永遠無法彌補的。

小孩的成長要面臨的課題那麼多,家人和小孩一起努力才有更好的結果啊。

當然,具體的問題會有很多,小孩情況、經濟能力、交通、家庭關係等等。住校好還是住家好,還需具體分析。只是,在儘可能的情況下,不要缺失孩子的童年和青春。


你寧願聽一眾不相干的人瞎扯也不願問問你孩子?


1.有沒有見過幼兒園全托班的孩子?好聽話,可也好可憐。我見過一些孤兒院里等待領養的孩子,超聽話超可愛的,但是超可憐。越是懂事,越讓人心痛。

2.有沒有見過自己孩子在爺爺那裡蠻不講理的樣子?作為她爸我很生氣,太不懂事了;作為我爸,他很生氣我亂生氣,人家明明很喜歡孫女蠻不講理好不好。

3.有沒有想過孩子和你一起親密無間到底能有多少年?從出生開始到幾歲?保守點說最多就是14歲,孩子就開始叛逆了,咱們在他們眼裡就sb了,他們有啥話也不肯跟我們哭訴或者炫耀了。作為什麼都懂世界上最能幹的爸爸也只是曾經不懂事時候的可笑的認識了。如果孩子開始上幼兒園,在他把你當傻逼前,你們還有10年在一起親密無間無所不談;如果孩子是開始上小學,你還有6年實際去珍惜;如果孩子開始上初中,老實說你也許沒機會了。

4.所以我的意思是,要珍惜。每一個孩子都是上天賜予我們的禮物,你不珍惜,你要讓他寄宿,我告訴你,你錯了!


獨立不是被客觀條件逼出來的,那隻會造成自卑、冷漠和防禦,而是從愛從那種永遠為你遮風擋雨的守護中茁壯成長起來的。敢於突破自我迎難而上跟被動得去應付人為的九九八十一難,完全兩碼事。


大學之前的孩子不適合寄宿!!!!!!!!!!!!!

企圖依賴"客觀條件"來讓孩子「學會獨立」是沒有教育魄力,人云亦云,不了解孩子的家長一廂情願的想法。出於對這種愚蠢念頭的抨擊,同時也給迷茫家長壯膽,我必須寫下這個答案。

有一次我碰到了一個小孩,他正在進行入園前體檢,媽媽告訴我他的孩子一歲半,準備進幼兒園全托。我當時不解,這麼小的孩子為什麼要全托。這位媽媽說「我想讓他早點學會獨立,孩子一天在家一天是不會獨立的,只有離開父母才會獨立的。」我問「你希望他怎麼獨立呢?」媽媽說「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飯,自己上廁所,自己玩,可以不用一天到晚粘著爸爸媽媽。」出於禮貌,當時我沒有反駁她。我想告訴她,我的孩子一歲半的時候已經可以自己吃飯,可以自己穿衣服,可以自己上廁所,可以自己玩了。可是這些,都不是在幼兒園學會的。這是大人放手,讓孩子自己學會的。因此,認為孩子不離開大人不能學會「獨立」(我認為她說的是行為獨立)完全是為自己沒有給予孩子充分的鍛煉機會導致行為不獨立而找一個「替罪羔羊」,然後把這個鍛煉交給他人來實現,這是懶惰。(當然肯定會有人喊冤,說「我哪知道啊,大家都這麼說的。」但是如果你不懶惰,平時就注意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自理能力,你會看不到結果嗎?)

如果說孩子需要集體生活,這沒錯,但是究竟孩子需要多少時間的集體生活?一個星期24X5小時的集體生活嗎?(除去回到家就遭到父母惡打惡語各種傷害的孩子之外)還是每天均衡的將家庭生活和集體生活都共同組合成他的日常生活?

很多父母在追求孩子的「行為獨立」的時候,卻往往忽略掉孩子的「情感獨立」。剛才那位媽媽說到的「可以不用一天到晚粘著爸爸媽媽」,這個話讓我深!有!體!會!縱觀我們這一代的父母,很多父母和孩子的親密是倒著來的。我們小的時候,他們與我們很疏離,有的是孩子太多顧不上;有的是工作太忙顧不上;有的是社會主流育兒思路就是疏離(一廂情願認為這就是變相的獨立),無論是什麼原因最終導致了父母與孩子之間是很疏遠的,然後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父母卻越來越開始看緊了,高考的神經病,甚至如果城市比較發達的,希望孩子不要考到外省......給孩子買車買房子選工作娶媳婦,甚至乎還跟子女搶著帶孩子......其實這些順序本應該是逆著來的啊!

小時候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剛上路的父母也需要多了解年幼的孩子,父母應該和孩子在一起。

成年以後孩子想要離開父母,結交自己的朋友,見識自己想看的世界,父母應該放孩子走。

工作以後孩子需要靠自己的能力打拚,實現自己想要的人生,父母應該不干預。

孩子組建自己的家庭,為人父母,需要學會如何經營自己生活和教育子女,老父母就不過多摻和......

這不是更順應人類的自然規律嗎?!

為什麼我要把寄讀放到大學以後呢?因為「未成年的孩子」心性都未成型,有很強的可塑性,一旦被過多消極因素影響,對健康的人格建立有很大的破壞。這時候,需要父母隨時關注孩子的成長,一旦出現什麼消極的現象,父母需要及時糾正和處理。尤其在中學時期(青春期),孩子在好奇和懵懂的敏感期,更需要對孩子有足夠的了解和交流。而如果孩子長時間在外,發生了什麼事情,看到了什麼,有什麼新的想法,結交了什麼新的朋友等等,這些父母都無從知曉,談何了解?沒有在一起充分的時間,孩子對父母陌生,談何交流?很多家長在孩子學「壞」之後痛心不已,怪學校怪社會,而我看到的個案背後往往都是一個平時對孩子關注太少,發現惡果的時候,已經晚了。不信?你現在可以開始觀察身邊的個案。

有人會質問我,他或許見過不少獨立的孩子,學會生活自理的同時也獨立開朗,與父母關係也超級融洽,不見得寄宿學校帶來什麼不良影響。首先,我不會要求所有的父母都必須讓子女走讀,有的父母因著工作關係實在沒有時間照顧子女,那麼到寄宿學校也是一個辦法。但是請做好心理準備了,你花在教育上的心血越多,你將會收到越好的成效。這是肯定的。因著客觀因素制約而不得不下策,那麼沒有人責怪你,只是這個後果你必須承擔,甚至乎這些後果將會在孩子長大之後表現的越來越隱晦,例如他將情感寄托在別的人或者別的事物身上,內心的不安感和對你的不信任等等;其次,小時候在情感未獨立之前便強擰著獨立起來的孩子不是他情感真的獨立了,而是因著這種逆自然規律的早熟而讓她把情感需求「藏」了起來,在日後長大之後,這種需求會變相隱晦表現在戀愛和生活上。就像自然成熟的水果和用催化劑催熟的水果,他們表面上看似乎都成熟了,實際上的區別吃的人才知道;最後提醒,不要因為表面的融洽而判斷是真的融洽,家庭背後的矛盾很多時候藏在他人前,而且不是明眼人,會很難準確分辨的。

總之,生活自理完全可以通過家庭教育有效調教而養成,在寄宿學校學會的自理只要家長想培養,完全不需要寄宿學校來完成,大家所看到的某個小孩不夠獨立,往往不是孩子不想獨立,而是大人不是真的具有行動力培養到孩子的獨立。然而孩子情感獨立卻錯失了機會,彌補就相對難了。而且你還要承受相處過少帶來的溝通障礙,這才是最難解決的問題。


現身說法一下,初一轉學之後,算上大學,在宿舍住了11年,我今年22。

排名第一的答主觀點個人贊成一部分,但也沒有到淡薄的狀態,我和父母關係90%時候相處的很好,得分開看。

壞的一面是發現自己對於父母的家沒有歸屬感,有天放假在家也聊起來著我說"你們的家是你們的,不是我的。我更像一個租客,不過再長大一點,我肯定也會有自己的家。"媽媽聽了倒是覺得有些傷心,可她一直覺得把我送去住宿是絕對的明智之舉,不知那一瞬間有沒有一點後悔。

好的一面是相比遇見的同齡人,的確更有主見,更獨立,知道孤獨的時候怎麼和自己相處;遇到事情父母的意見會聽一聽,但不一定採納;做事比較穩,也算堅強,畢竟從小孤身在外遇事也只能靠自己了。o(╯□╰)o

不知好壞的是,對誰都比較淡,會刻意保持距離,防備心重,特別渴望希望擁有自己的家。被人說過這屬於情感障礙,不過我也不太懂= ̄ω ̄=

題主你自己衡量下吧,如果是我,肯定不會把小孩放到學校住宿的。


首先,我並不認為寄宿是很好的能鍛煉孩紙獨立的一種方式,不管是小學、初中還是高中,很多寄宿生(特別是男生)在學校三餐無規律,換下來的衣服等一大堆,這樣僅僅只是在距離上與父母分離了,但是卻連最基本的生活獨立都沒有;第二,我覺得應該是孩子在家長的引導、教育和潛移默化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的思想與精神的獨立,而後自然而然的形成生活自理能力的獨立,而並非以先讓其生活獨立的方式來讓其形成精神與思想獨立。相對來講,生活獨立能力的形成要比思想精神獨立的形成要難得多,所以,如果有了思想獨立的前提,哪怕是在大學以前一直是走讀,我相信上大學之後也能很好的大理自己的生活,但是,如果一個孩子,哪怕是一直寄宿,自理能力很強,卻在思想上始終依賴父母,也並非能真正的獨立。綜上,我覺得寄宿與獨立並沒有太直接的聯繫或者說沒有太大的關係。當然,我所列舉的上述情況只是兩種極端,但是兩種極端並非現實中的小概率事件。總體上來講,對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以及周邊環境還是很重要的。


作為一個從2歲半開始上全托幼兒園寄宿小學初中一直上到高中的高中生,我真心覺得所有讓自己孩子在14歲之前就上寄宿學校的家長都是在逃避自己應付的責任。這跟培養自立精神和住宿條件什麼的都無關。

幼兒園當時上的是北京一幼,北京的應該都知道基本上算是北京最好的幼兒園了,因為好多都是紅三代當官的小孩,老師總是會很明顯偏心某些人,但我記得特別清楚的是不管多受偏愛或多愛欺負人的小孩,每到周五的都會提前好幾個小時就眼巴巴地站在門口等爸爸媽媽,每次我奶奶去接我都會說小孩子好可憐。

後來因為我爸工作原因上的是外交官子弟小學,在學校認識的不管高年級低年級幾乎全都是家長常駐國外,有的像我一樣現在跟父母關係特別差的,也有比較和諧的但是無一例外的都覺得自己比當時同齡的小孩少點兒什麼,並且長大後總會有父母虧欠自己的感覺。

我還記得每次看見有同學因為剛開始上寄宿哭的時候我都覺得特別傷心,他們現在體會的生活我早在10年前就天天這麼過了,那種難過已經是連哭都哭不出來的了。這些都是當家長從來沒考慮過的吧?

現在馬上要去美國讀書了,但是跟周圍的人相比離開父母的感覺並不是很難過。跟我一樣從小寄宿的好朋友說估計大學四年都不會再回北京了,因為沒什麼人值得她花一萬多回來看的。

如果LZ想培養一個特別獨立的孩子的話那就把他從小就扔到寄宿學校吧,這樣絕對有效。但是最好做好以後被小孩翻後帳以及老了以後無人探視的準備。反正我以後如果有小寶寶的話,我寧願他不獨立自立能力差也不希望這個世界上再多一個半夜裡會因為不被愛而一個人哭的小孩。


依賴才是愛,獨立意味著無情。

那些小小年紀把小孩子送去寄宿的父母,無非就是嫌棄孩子黏人,嫌棄孩子麻煩。殊不知黏人才是愛的表現。

如果一個孩子獨立自主,不粘人,不依賴你,那他一定是獨立無情的——因為離開你他也不會多難過。

誰想要這樣的親密關係?

如果有人期待的親密關係是這樣的,那我建議你不但把自個孩子小小年紀送去寄宿,最好連老公/老婆也送出國比較好,一個人過最爽,也不用操心也不用在乎也沒人煩你了,每年過年的時候打個電話拜個年,多省事呀


都好,也都不好。

家長比較嘰歪的還是讓小孩子寄宿吧。

家長比較開明的就多陪陪小孩。


我是來潑冷水的,上面很多高票答案我都贊成。但我必須要說,很多家長並不具備撫養和教育孩子的能力,還不如送到正規的寄宿學校。


我是某重點高中的准高三學生,既住宿過,也走讀過,個人認為還是比較有發言權的哈。

首先我是男生,土生土長的城市人。女生和鄉鎮青年以下內容不完全適用

首先小學和初中的就別住宿了。

  • 那麼小真的很需要父母陪伴,他們需要來自父母的關愛和陪伴,對一生都有好處。而且身體正直發育旺盛階段,在家營養跟的上。

  • 小孩自理能力差,很多報道過說多大多大小孩就養家糊口照顧父母洗衣做飯,反正我們土生土長的市裡小孩做不出來。尤其是小男孩,想想哈,不刷牙不洗臉不洗腳,襪子滿宿舍飛是什麼樣的。。。

  • 小學尤其是初中時價值觀養成的階段,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還是很有一定道理的
  • 初中自律能力差,雖說德育全面發展,但成績從某方面還是很重要的。反正我初中作業只要我爸媽不查我就不寫,包括現在也不寫= =(就是那會遺留下來的毛病,當然,我也不喜歡做重複機械工作,比如抄寫課文)

那麼高中住不住校就看你們做家長的和我們商量一下做決定了,反正是好憂參半

一、好的一方面

  • 最主要的是安全方面。住校就可以基本忽視交通事故了,畢竟絕大多數學校宿舍和教學樓都在一個校區,沒車
  • 再來看時間方面,的確住校比走讀要省很多時間。那我們學校舉例,住校生比走讀生要多上一個小時的自習每天,當然如果有變態非要早上一起宿就到教室,中午只吃快餐不午休,晚上學習到教學區強制斷電,那大概能每天多學三個小時= =,當然我相信城市裡的,尤其是男生, 更尤其還是學特長的男生, 最最尤其還是學體育特長的男生,發生以上事情的概率基本等同於我去參加2012年美國競選並且成功打敗奧巴馬和羅姆尼當選新一任美國總統的幾率(PS:我是中國籍)
  • 然後就是社交方面了。高中住宿可以成功幫你搞到幾個鐵哥們(只要沒有偏激性格或者潔癖異裝癖等特殊嗜好),對包括今後的人際交往打下很棒的基礎
  • 鍛煉自理能力。比如整理內務方面,這個學校每天都查。還有自己洗衣服,假設一周回一次家,襪子可以帶五雙,內褲可以帶五個,校服就兩件啊,每天都要穿,尤其是夏天還會出汗,校服不洗不行啊。還有個人衛生,再懶的人住校也會搞好,不然同學會對你有意見~
  • 培養經濟意識。我記得我初中花錢大手大腳,看見啥好了就買。住校就不行了,像我住校那會錢按周給,一周大概三百左右,拿到錢就會想平均每天有多少錢,拋去飯錢還剩多少,還有再拋去點卡,要學會算啊!
  • 對家長來講可以逐漸適應孩子不在身邊的感覺,總比一下子上大學走了半年回來一次要好。

二、負面影響

  • 還是來看時間問題。我們晚自習走讀生九點十分下課,算上推車,聊天還有買點夜宵,基本上所有的人都能在十點之前回家(只要不是特別特別遠)一般的九點半就可以到家。如果十點到家,洗澡刷牙十點半就能上床,如果像我用ipad刷刷微博看看空間基本上十一點也能睡覺。但是住校生時十點二十下晚自習(當然可以提前回宿舍,主要看班委的了,不過一般都不管,班委也想提前回宿舍),但是學校是十一點半熄燈(主要考慮到買夜宵和洗漱還有洗衣服的問題),根據我的觀察,基本上沒有宿舍會在吹哨前主動熄燈,一般都是熄了燈之後還會在床上聊會天,大概十二點才能真正入眠。而且學校六點起床(不過沒有早操,就讓你起來),算下來基本上都是走讀的比住校的休息更好
  • 夜不歸宿問題。雖然學校宿舍有門禁系統不過可以代刷,每天晚上熄燈後(注意是熄燈後)宿管會查宿,不過都關燈了,宿管從門的小窗看裡面,在床上蓋上被子墊上枕頭,根本就看不出來有人沒人。所以有一定幾率可以夜不歸宿(不過如果RP很爛被發現後很嚴重,取消住宿資格,記大處分。發現是上網會被勸退),那麼我們通常的地點是網吧通宵、KTV通宵、同學家,極少數人會跟另某個人去快捷酒店= =。反正不管去哪,你們做家長的肯定不希望我們出去。
  • 還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問題,不過基本可以明辨是非。
  • 可能會染上某些習慣,比如抽煙喝酒。
  • 飲食問題,雖說學校飲食絕對衛生安全,但是可能會因為排隊等問題懶得吃了,或者隨便吃點,反正沒家裡吃的好。

基本上就是以上幾點,說哈我的情況我高一住校一年,現在不住了。我當時最想住校的原因很簡單:有錢還不受家裡管。但發現真的還是家裡好,各種好,所以就走讀了。

我的意見:高中上住校與否可以家長和孩子商議後決定,我個人更傾向於走讀,但盡量尊重孩子的意見。如果拿不定主意可以先向學校申請一個學期的床位體驗一下,中途可以隨時退宿。如果家較遠且戀家的,可以選擇公共交通如公車、地鐵(現在都到挺晚了,我覺得在路上折騰半個多小時我也樂意回家)還有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租校車,幾個路順的同學聯繫個車接送,大家分攤錢,省時省力又比較安全。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寄宿當然能培養出好孩子,但那是集體的孩子,而不是家庭的孩子。

今天父母讓幼年孩子因為遠離家庭而夜夜哭泣,

來日子女後也會漠視年邁父母朝朝暮暮的寂寞。

不是說子女一定會變得充滿仇恨,而是哪怕他們很感恩父母,但長期不在一起生活,彼此完全不熟悉對方最所想最所需。

沒有同樣的口味,沒有相同的生活方式,沒有潛移默化的默契,(搞不好還沒有同樣的語言,孩子會說普通話而忘記方言),沒有分享過秘密,沒有在心理上依靠過你,彼此也就是個血脈,談不上太多感情的。

再說,獨立生活能力強的人,自然也會以己度人。能指望他們將來多細緻的關心?他們自己也沒被人耐心溫柔的關心過好嘛。

你想生一頭老虎,就永遠別怨它不能像牛羊那樣和父母群居。


我有這麼一個媽:

會在我做任何事情時在我的房間門口走來走去,問我在幹什麼,問我要不要吃蘋果以及其它無數東西。夏天問要不要電風扇,冬天問要不要熱水袋。平均10分鐘一次。

會在任何時間衝進我的房間,送各種水果等進來(我家規定房間不準關門不準上鎖),並且一定要看到我開始吃才走。或者扛起拖把衝進來說你先出去玩一下,我拖地。

在我做任何發出聲音的事時問我在幹什麼,並且申請最高級別響應。一般只要我在打電話或者VoIP,她會不停問我在和誰打電話,即使我當時正在講話。當我在聽iTunes U上的課程時,本來語速比較快聽不太清楚,她一直問「這講的是什麼啊?」「聽得懂嗎? 」,兩個問題重複到我按暫停。

家裡不準關門。抽屜和柜子不裝鎖。我的任何私人物品隨時接受檢查。

會在我做任何事情時問我關於如何使用她的電腦和iPhone的問題,並且固執地覺得她打不開農場牧場是由於我天天下載東西的結果。(我兩星期回一次家,我媽不去升級寬頻套餐,家裡的網速迅雷最高達到過40kb/s(1000+資源的種子!),其它的基本連接不上。

所以說還是寄宿好啊!基本不想回家。


1)取決於你的孩子是什麼樣的孩子。

2)報個全宿夏/冬令營試水。

自己很有主意的孩子,適合寄宿學校——好的寄宿學校讓 TA 能得到更多自由思考的時間,體驗集體生活,更好地與同齡人交流,在不知不覺中就學會了時間計劃和管理。

自己沒什麼主意的孩子,就算了吧。我真的見過讓家長花幾千塊從國內郵寄速食麵到英國的(十幾年前的物價)。對這個世界沒有好奇之眼、開拓之心,上寄宿學校不會有什麼好過普通學校的地方——多出來的那些自由,TA 不會懂得如何利用。

以上指的是青春期的年紀。

(本人曾就讀於英國全宿高中。)


能走讀就不要寄宿!未成年盡量不要寄宿。。

沒上過幼兒園

小學 走讀

初中 在學校附近租房,一星期回一次家,走14公里

一堆學生住一起,衛生差、飲食差、環境差。住宿環境實在是太糟糕了!晚上被虱子咬得睡不著!!!還經常被學校附近的本地學生欺負。。

高中 在學校附近租房,一學期回一次家,坐4小時汽車

晚上下自習課得走夜路,偶爾會被小混混勒索。。

大學 住學生宿舍,一學期回一次家,做16小時火車+16小時長途車+4小時短途車

日子終於好過多了!!


我是讀初中開始全寄宿,可謂從那時候開始「獨立」。現在很多朋友都誇我獨立,有主見什麼的。姑且認為他們這方面的判斷是對的,但他們可能很難聯想到,因為從初中開始住校,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我就極少跟父母住在一起,我現在跟父母的感情,很淡。

如果父母真有打算讓子女獨立,就算是住在一起,也會通過日常生活細節所表現出來的尊重孩子的意見、讓孩子自己從小學會自己作判斷、讓孩子自己選擇、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等等等等,讓孩子慢慢成長,獨立。

直接把孩子置身於他本身並沒有能力去適應的外部環境,聽起來是挺乾淨利落的,但是也意味著殘酷,冷漠,一定會有某種你意想不到的後果。

用心做父母,從尊重孩子開始。


部分不同意川寧的觀點。

依照目前大學教育的狀況來看,我認為最佳的住校時間應該從高中開始。

首先,一般高中都會採取比較嚴格的宿舍管理。比如固定的起床時間、關門時間,晚點名制度,用電制度,定時熄燈制度,這些學生不太喜歡的規章制度對於學生們的作息規律養成,自理能力養成都是保障。

其次,高中時期的宿舍里都是相同地區的學生,他們不管性格怎樣,成績差異多少,至少交流不成問題,在高考的同一個大背景下,且還處在相對單純的年紀,容易建立友誼。大學的宿舍呢,我們更常見的是——沒有了高考的壓力,舍友更專註自我,埋頭上網交流熄滅,來自不同省份,彼此用普通話交流的時候表達真實自我都有障礙。


中學時期寄宿,尤其是到另外一個城市去,會極大影響孩子社交能力的發展,因為孩子平時放假難以和同學出去逛。這點缺陷,中學是看不出的,因為中學對社交需求很少,但到了大學末期就會顯現出來。越往後,社交能力的缺陷就越明顯。本人就是受害者啊。


-

曾經聽朋友回答類似問題。他給了個經典回答。

「為什麼不送小孩出國讀書?」

「好好一個家,拆散它作啥?」

-


推薦閱讀:

國際象棋在世界上非常流行,為什麼在中國很難推廣普及?
「好為人師」是不是我們的國民性格之一?背後的深層動機是什麼?
在中國為什麼男女分校不流行?

TAG:教育 | 寄宿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