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 2017 年 9 月 4 日,央行等七部委聯合發文管理 ICO?可能帶來哪些影響?
9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等7部委聯合發文,對ICO進行了首次官方定性,稱「代幣發行融資……本質上是一種未經批准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並要求「各類代幣發行融資活動應當立即停止」。
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3374222/index.html
先澄清:關於我專欄寫哪個領域(各種虛擬數字貨幣是龐氏騙局嗎?),哪個領域就會遭災的不實傳聞是毫無根據空穴來風的,時間點上的重疊都是巧合,純粹的巧合,沒有任何一點因果關係!
先得搞清楚ICO和數字加密貨幣是有區別的,這是兩個東西。央行對ICO的態度和對比特幣這樣的加密數字貨幣的態度也並不是完全一樣的。這次央行的《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針對的是ICO這種活動,而《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這個文件針對的是比特幣這類的加密數字貨幣。
關於比特幣這樣的數字加密貨幣,《通知》定性為:
不具有法償性與強制性等貨幣屬性,並不是真正意義的貨幣。從性質上看,比特幣應當是一種特定的虛擬商品,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普通民眾在自擔風險的前提下擁有參與的自由。
央行的意思,比特幣這類數字加密貨幣的地位就跟你在網路遊戲裡面的屠龍刀裝備一樣,是個虛擬商品,你可以持有,但和貨幣沒有半毛錢關係。並沒有定性為違法犯罪行為。又反覆提醒大家遊戲裡面的刀不是真的刀,叫數字貨幣的東西也不是真的貨幣,別把這個東西當真錢了。
而ICO的定性是完全不一樣的,《公告》直接定義為非法集資,這是違法犯罪行為了。
《公告》里認為「本質上是一種未經批准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涉嫌非法發售代幣票券、非法發行證券以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
不能混為一談。
接下來說一說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先說結論:這對於區塊鏈技術是個真正的利好。
我國政府並沒有精分,一方便把區塊鏈技術寫入國務院規劃,一方面又把ICO一刀切給禁掉,不是自相矛盾的做法,而恰恰是證明當局有認真研究過技術的底層。行政操作上的粗糙不代表背後決策的無知草率。
再強調一下:區塊鏈技術,比特幣等數字加密貨幣,ICO,是三個有關聯的不同事物。
各種虛擬數字貨幣是龐氏騙局嗎? 里簡單介紹了一下區塊鏈技術,比特幣等加密數字貨幣是區塊鏈技術的一種應用,本質上是技術的一種應用模式而非技術本身。
貨幣支付是一種負債轉移(關於貨幣最簡單的邏輯),在銅本位,金銀本位時代,我們如果把柴賣了變銅板,再用銅板買糧食,本質上是做了一個柴和銅的貿易,再做了銅和糧食的貿易。這個很好理解,沒問題。當銀票作為支付手段出現的時候,我們不需要兌換出真正的白銀,也可以把白銀做為中介商品做貿易。銀票是一張紙,其實是負債,我們是將票號對我們的負債轉移給另外一個人了。一直到金本位時代,都是這個邏輯。
然後是純信用時代的貨幣,當今的央行制度也不是沒有抵押物的。我們可以打開央行的資產負債表,負債一欄就是貨幣,資產一欄就是抵押物。類比的話,貨幣就是銀票,資產就是白銀。比如中國央行的資產里就有外匯,黃金,債券等等。大名鼎鼎的QE,是美聯儲一次擴大資產負債表規模的買買買。美聯儲購買美國的國債和MBS,美聯儲的欠條——美元就是這麼來的。美聯儲的抵押物是國債,國債的抵押物是美國政府的稅收,MBS的抵押物是房產。那我交給你美元,事實上是把美聯儲對我的負債轉移給你了,穿透之後最後的抵押物是財政部的賦稅權和房產權,相當於我把一部分的權力轉移給你了。
銀行存款,支付寶餘額,微信錢包能當錢來用,本質上也是一層債務轉移。當我們足夠信任這些機構能兌付自己發行的票據所對應的資產的時候,我們就不必真的去兌換。負債轉移就能完成支付這個功能了。到這個地步,銀行ATM機能吐出紙幣,支付寶能提現,微信能提現是硬約束。
央行的票據的提現是軟約束,也就是並沒有兌現窗口。我不能拿著人民幣去央行要求兌換相對應份額的外匯黃金和債券。但這並不影響人民幣作為貨幣的使用。
沒有硬兌換窗口的債務轉移也能完成支付功能,那背後徹底沒有資產的債務體系能嗎?
理論上的爭吵必須通過實驗最後來驗證真偽,比特幣是一次相當有意思的社會實驗——不依賴任何中心體系的公開記賬信用體系,也沒有抵押物,能否完成貨幣的功能?
對於比特幣的批評很多:作為有總量有嚴格上限的東西,會發生必然的通縮狀況。去中心化也可能被大礦場壟斷,並不分散並不真正去中心化。處理交易的效率有限,如今已經有擁堵的情況出現。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有些批評是隨著技術的改進能被慢慢解決的,有些批評是經濟學上有爭議的內容,那些就需要社會實驗去證明。
這個實驗運行到現在,我們看到比特幣沒有抵押物的缺陷並沒有影響到流通,其匿名支付的安全性蓋過了其他諸多缺點,已經被地下市場真的當做貨幣在使用了,運行了有一陣子。有些小國家爆發金融危機的時候,民眾真的使用比特幣。
這只是截止目前為止的階段性實驗現象,記錄下來再分析,不應過於心急的下結論。
說不定只是目前運行良好,最後沒有抵押物的缺陷要過一些時間再逐漸浮出水面。
說不定徹底沒有抵押物的負債轉移本身,就已經能滿足貨幣說需要的功能了。
不要用經濟學理論試圖去分析和預測,實驗的結果才有最終裁定權,任何理論都是人的臆測,包括央行專家們的。
比特幣這場社會實驗還沒結束,一個附帶實驗倒是有了相當不錯的階段性成果。
為了開發比特幣誕生了區塊鏈技術,這個技術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因為比特幣客觀上很值錢了,所以全世界的黑客是有充分動機去黑這個體系的。如今,區塊鏈技術運行到現在,達到了設計的目標,安全性得到了時間的考驗。
區塊鏈真的能做到解決「雙花問題」(一個資源不能被使用兩次),真的能夠使用去中心化網路的方式運行起來,真的能夠做到數據無法篡改實現一致性。比特幣作為貨幣功能的實驗,還有待觀察。區塊鏈這個技術能在線上如期工作,已經是一個客觀事實了。
雖然區塊鏈技術當初的發明是為了要實現比特幣的構想,但區塊鏈的應用場景遠不止加密數字貨幣這一種,是可以發揮到各行各業里的。
金融行業里的應用是比較多的,已經有銀行間信用證清算使用區塊鏈,而不是中央清算了,因為可能是不同國家的銀行之間的對手交易,所以單個某國的央行或者中央清算機構也沒辦法。供應鏈金融方向也有不少應用。區塊鏈技術作為公司加密不可篡改的賬本,天然比較實用金融行業不意外,期待其他各行各業的應用。
ICO 也是基於區塊鏈技術的一種應用,不過是一種思考得並不周全的,比較有問題的應用。
比如我們要做一個生意,缺乏本金。那大致有兩種融資方式,向銀行或者其他機構借錢,這個是債權融資,或者是把股份讓給某些投資機構或者個人,這個叫股權融資。
ICO 設計的初衷是一種股權融資,利用區塊鏈記賬的方式記住每個人持有的權力,最後創業團隊的項目有收益後,反饋給公開賬本上持有代幣的人。無論怎麼掩飾,用何種說辭,ICO的本意就是一種股權融資。其命名就是在故意模仿IPO。
那ICO作為一種創業團隊的股權融資比傳統的方式有什麼技術上的優點嗎?是有的,因為區塊鏈來記賬每個人對創業團隊項目的投入,天生擁有二級市場的流通功能,只要在公開賬本上轉移記賬就能像已經IPO的股票一樣找交易對手買賣了,這在早期項目的一級市場,是不可想像的。另外區塊鏈網路里,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持股份額進行數字簽名的投票,相當於召開股東大會可以常態化了,一旦股份的份額發生了轉讓,其對應的股東投票權也轉移了。區塊鏈運行在公開的網路上,也不用擔心交易所的停牌限制。募集的效率也很高,還有等等等等優勢。nasdq交易所已經用區塊鏈技術linq交易一些股票了。
那ICO為什麼會變成如此混亂的市場呢?因為股權融資除了發行這一塊之外,更重要的是保證股東利益的那一塊。姑且不論項目是否成功,創業失敗是很正常的事情,投資者為自己的眼光負責是無可指摘的。但傳統的股票發行,除了發行之外上市後會有監管部分來監督,上市公司管理層有沒有堅守自盜,有沒有公司賺錢了隱瞞利潤,有沒有明明賺錢了就是不給股東分紅,而是通過利益輸送給上市公司之外的關聯主體等等工作。
你可以批評說這個工作做得還不夠好,但畢竟是有的。而ICO目前只解決了發行問題,後序的保證投資者利益的工作是半點沒有。
我曾經和做ICO比較多的團隊交流,我問他們我理解ICO後你的幣,也就是份額是有保障的,互相之間的交易是可以確保的。但項目的利潤如何保證兌付給投資人呢?幣的價值如何約束呢?
給我的答案很多恨複雜,不過有個共同的特徵——根本無法約束。
給我的例子里最強的約束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購物券綁定幣,幣能兌換那家公司的購物券。這還是要以來這家公司的信用,事實上,根本就是中心化的。
所以ICO這個技術應用,只解決了前半段,後半段交白卷。
nasdq的linq能有用,是因為token背後依然是傳統的股票,這些股票的運作同樣受SEC監管。所以只是發行和交易流程的改進,而非另起爐灶。
狂魔亂舞的ICO市場,在根本沒解決完問題瘸腿的狀態下開始了融資的狂歡。
幾個人,啥技術啥資源都沒有,寫了個白皮書,融到上億資金,然後哥們幾個分了去買豪車買房,實現個人財務自由。
投資者為什麼買賬?因為能炒啊。
道理非常簡單,你要賭博,我提供賭博工具,有供有需,市場就出來了。
其實ICO如此瘋狂和區塊鏈關係不大,如果「幣圈」的網站做一個很中心化的token出來賣,自己坐莊自成交天天拉漲,一樣會有受眾。
「幣民」根本不在乎是不是去中心,甚至不關心是不是區塊鏈。和末日渦輪,郵幣卡,高槓桿外匯對賭平台沒什麼差別,我要一個一夜暴富的夢,你給我一個可能的餅。
成交。
我見過一些幣圈的交流,項目的質地,區塊鏈技術的遠景這些話題找人聊不起來,大家都在猜下一個10倍幣,下一個100倍幣。
所謂ICO市場發展成這個樣子,已經是對區塊鏈技術的一種污名了。
因為ICO事實上有大量的欺詐行為,區塊鏈也背鍋了,比特幣就更不用說了。
幣圈的小聰明,ICO融資融的不是美元人民幣,而是比特幣。心裡的小算盤是,如果你認定ICO的非法集資的話,那得先承認比特幣以太坊這些就是貨幣,否則不叫融資。你又不承認這些是貨幣,所以我沒融資,又談何非法融資。
這個小聰明其實挺巧的,但是某神奇的國度會告訴你:不要拿法律當擋箭牌。
公道得說,相比美國SEC這種做法,把ICO缺的投後監管這一塊做起來,而不是一刀切禁止掉,肯定是更合理的的管理辦法。國內這種一刀捅死所有人的做法,在行政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已經是最大化保護投資人的利益了。
當然,這裡有個弔詭的事情,也許ICO市場並沒什麼投資人,大家看到的只是警察踢翻了賭桌而已,被迫散場後怏怏不樂。壓根沒投資人,保護投資人的政策又有能有誰獲益呢?
我個人看好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探索,謹慎而密切得觀察比特幣這個社會實驗的動態,並且認為ICO目前有嚴重缺陷,但未必不可能進步。嚴重鄙視借區塊鏈之名,行集資詐騙之實的人。
這次一刀切的管制,或許能讓人把注意力回到如果使用區塊鏈技術提高生產率這件正事上來,而不是如何吸引人再造出個百倍幣這種破事上。
也僅僅是或許而已。
要判斷一種融資工具是否靠譜,有沒有「泡沫」,一個簡單方法就是找到背後對應的現金流。也就是認清楚錢從哪裡來。
金融工具,其實就是在搬運錢:可以把未來的錢挪到現在,把分散的錢集中起來,把閑置的錢挪到有用的地方。ICO就算給吹得天花亂墜,也不是點石成金的魔法,不能憑空創造財富,只不過是用了一招乾坤大挪移,把未來項目八字沒一撇的收益,變成了現在就能看得著的一個符號。至於這個符號的真實價值是多少,最終還得看對應的項目能賺多少。
舉個例子: 我發現明尼蘇達州根本吃不著正宗的煎餅果子,打算自己去練個攤,用羊骨頭熬的湯和綠豆面,自己炸油條,棗紅色嘎嘣脆,每天開著F150皮卡拉著餅鐺去學校門口賣。問題是,我沒錢買皮卡啊!於是,我拿電腦編了個程序,只要往我的「開皮卡賣煎餅果子項目」投資一美金,就能得到一個全世界乃至全宇宙絕無僅有的一個獨特字元串,要嫌存在電腦里不過癮,還能列印出來裱在牆上看著過癮。
問題是,您拿這個字元串幹什麼用呢?也不能吃也不能喝,只有兩種出路:一是等我賣煎餅發了大財,到時候把最初投資的父老鄉親們都叫到一塊,論秤分金銀;二是趁著大家都想要這個將來能用來分金銀的字元串,趕快找個出價高的倒騰出手。
第二種方法,論其本質,和第一種是一樣的:都是要取得一個未來的預期收益,把這個符號變成真的錢。而究竟能變成多少錢,完全取決於「開皮卡賣煎餅果子項目」能賺多少錢,也就是未來的現金流有多少。
--
學金融的朋友這時候就該說我了:啰嗦,這麼簡單一個現金流折現(Discount Cash Flow)的思路,扯這麼多。
沒錯,這就類似於股票估值的方法。股票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它代表了公司的收益權,而收益權有價值,是因為有收益。現金流折現的估值方法,簡單來說,就是把一個公司未來能賺到的錢折現到現在,從而得出現在一單位收益權的價值。
對於ICO而言,把上一段裡面的「公司」替換成「項目」,分析模式是一樣的 -- ICO和股票一樣,不過是把未來能賺到的錢搬運到了現在,因此其價值應當和未來的錢掛鉤。然而,股票至少還有人管,例如上市公司必須要披露年報和重大決議,股票的上市發行和交易都有監管措施,而ICO則可以說是法外之地了,投資者被騙了都不知道找誰哭去。
--
有的人可能說,人家那些虛擬貨幣可了不得呢,總量是用技術手段限制住的,不會通脹貶值,而且加密手段非常先進,絕對不可能偽造。
那我就舉一個不太清真的例子好了:我那個「開皮卡賣煎餅果子項目」還發行一種特殊的流通券,未來可以憑券分紅。這張券有個特殊之處:每一張券都讓我養的寵物豬舔過一下,上面的唾液里有這隻豬的DNA序列,以現在的技術,還沒有辦法人工複製出來,絕對不可能作假。另外,很不湊巧,去年春節家裡客人多,這隻豬已經和粉條進行了全方位的合作,全天下再也發行不出來這種流通券,總量絕對控制得住。
你說,這張紙,會不會因為被這隻特別的豬拱過一下就成為一種完美的「貨幣」呢,它的價值從何而來?
本回答的第一句就是答案。如果未來的現金流不能支撐現在ICO虛擬貨幣的交易價格,那麼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很可能會產生一次泡沫破碎的危機,監管部門的舉措,不過是讓明白人心裡的這塊石頭提前砸到了腳面上。
也有的朋友說,那怎麼比特幣就這麼多年都好好的呢?
兩個字:需求。比特幣能夠滿足一些特定的需求,例如跨境轉移資金和匿名支付,特別是對於一些需要規避監管的灰色行業,可以完美滿足資金轉移的需求。正是因為需求,比特幣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擁有自己的交換價值。
然而,ICO所發行的虛擬貨幣,相比於比特幣而言,完全算不上是剛性的。你看,稍微放出一點風聲來,把熱度壓下去,馬上一片哀鴻遍野。要是有龐大的真實需求(而非投機需求)為其價值背書,也不至於對政策作出如此劇烈的反應。
--
ICO不是洪水猛獸,說句公道話,這的確是一種非常有創新性的融資手段,大大拉低了投融資的門檻,而且能夠自發地形成一個富有活力的二級市場。
只可惜,這種金融工具在目前來看,一定程度上被投機者和大忽悠們利用了,成為了斂財的工具。這也可能是監管部門急於出手的原因:穩定壓倒一切,真等到大爺大媽也蜂擁而上的時候,就攔不住了。
在這裡,還要奉勸大家,別因為這東西被那隻獨一無二的豬給拱過了,就把它當成一個寶貝給捧得比天還高。
--
另外,ICO所發行的虛擬貨幣和比特幣嚴格意義上來說還不是一回事,前者強調的是融資,後者強調的是創造一種去中心化的貨幣,這個問題下有一些答案似乎混淆了這兩種東西。本回答也只是在討論我國目前的ICO,並不對比特幣價格波動作出任何預測,特此聲明。
評論區吵的厲害了一點,我再吹一點吧。
大家的爭論點一個是比特幣是不是傳銷。另一個是區塊鏈技術這個大框架是不是也是壞東西,我一個個說吧。
我說比特幣是傳銷是過分了一點,它本身是區塊鏈技術的一個應用,也就是說,它本身不是傳銷,特別是它離大眾還很有距離的時候,它是帶著前沿技術光環的牛逼事物。但是,當國人大量參與後,比特幣終於變成了一個龐氏騙局,我說他是傳銷,也就是從它在國內這樣的投機環境下,和所有的電子貨幣一起,成了一朵類似傳銷一般的惡之花。
關於區塊鏈技術,原始的區塊鏈技術(以比特幣為例)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交易由所有的在線參與者認證,所以可以實現去中心化的交易,另一方面,為了給無關交易的第三方足夠的動力保持在線,設計出了挖礦這麼一回事,使得在線認證他人的交易成為一件有獎勵的事情,這兩方面疊加起來,事情就自己循環起來了,這就是比特幣真實的樣子。
現在的區塊鏈技術火熱,管理層也支持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其實支持的是第一個方面。
真實貨幣,以人民幣為例,所有的非現金交易目前都是由各級結算中心來認證的。比如說李雷的工行賬戶給韓梅梅的工行賬戶轉一百塊,這個交易記錄和認證就是由工行來做的;跨行的交易則是由人民銀行的支付系統來認證。
人行的支付系統,在我還在人行的時候,就已經複雜到了天上:支付系統主系統、備用系統、主控中心為了安全都設在不同的城市。無論是主系統、備系統,網路和供電都是多層的備份,電信這條線掛了有另一條線,電信全掛了有聯通,聯通的再全掛了還有衛星網路;供電也是有好幾條線互備,實在是電網掛了還有超大的柴油發電機跟上。除了網路和供電各種靠譜,核心系統更是複雜,硬體裡面光光幾台大型機每台都是上億。軟體上,每一代的系統都有央行員工、外包公司、供應商辛勤勞作好幾年才能從需求分析開始打通到試運行。全世界的所有人民幣跨行交易都要經過人行的支付系統,無論是用招行卡在交行的pos機上刷,或者是單位的建行賬戶給你的非建行賬戶打工資或者是報銷款,這裡每天的成交額多的時候可以達到全國一年GDP的很多倍,運行壓力非常之大。
以上說的是總中心的情況,各個省和深圳都有一個分中心,分中心也是各種複雜,而各大銀行系統的複雜性也是這個樣子的。
除了複雜性之外,為了這些中心的正常運行,大量的人力被安排在了值班工作上。以央行支付系統為例,除了春節和十一國慶節中的不超過六天之外,所有的日子都是需要7*24小時的值班的,值班的不單單是一線基層人員,領導們也逃不過。在主系統工作的很多領導,家其實是在北京的,每兩周才能周末回一次北京,這樣一干就是很多年。
知乎er們這幾年似乎突然發現中國真的牛逼了,這裡面離不開政府主導下的民生基礎工程的跨越式發展,這些工程中,高鐵是最明顯的,而金融基礎工程,特別是我國的支付系統,已經悄悄地走在了全地球村的前面,各位出國看一看,特別是如果在國外當地辦過用過當地的銀行卡之類的產品,就能明顯的體會到了。很多我們在國內習以為常的便捷服務,在國外看到的會是相對原始的情況。
大家經常會覺得到改革開放到現在,人民都已經上岸了,領導們還在水裡假裝摸石頭。這其中有很多的誤解,在精英體制下,至少在中央層面,沒有我們的領導們在各個條線小心謹慎地把握著方向,我們這麼大一個經濟體不要說崛起了,很多人吃飽飯都會是問題。
扯遠了,所以說,區塊鏈技術為什麼有吸引力,不是說基於它可以搞出各種幣供投機者炒上天,而是它真的有可能在進一步周密設計的基礎上達到我們目前使用的各種結算中心的效果,或者說,達到一部分,最起碼可以減輕中心化運行帶來的各種資源投入,以及其中不可避免地產生的浪費。
技術確實是好技術,不要跑偏了就好。
比特幣與其他各種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電子貨幣從技術上講是沒有本質區別的。他們最大的區別在於知名度和接受度,知道比特幣、持有比特幣的人肯定要比其他幣多的多,這也就是為什麼比特幣會比其他的那些東東貴的原因。只要電子貨幣不絕跡,比特幣就一定是那個扛大旗的,它的知名度和接受度就是它的根本價值,它的炒作價值和流通價值都是基於其上的。我們姑且認為它是一個明星吧,明星的巔峰期,一般都會需要最大化價值的,各種廣告節目上都會熱火朝天。但是,明星終究要過氣的,他們除了名氣之外,和你我並沒有本質差別,而人氣終究會散去。
我們再從泡沫過程的角度來看比特幣,在這裡先拋開所有的倫理價值。
泡沫過程是人的動物本性所導致的,這種具體的本性就是對不勞而獲的賭博的迷戀,任何東西都可能成為泡沫過程的媒介:無論是牛頓折戟的南海公司股票、荷蘭的鬱金香、中國的君子蘭、葉子花,或者是2015的A股、2016的商品期貨、2017的電子貨幣,說白了,這些都只是個由頭,所有泡沫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人氣聚散的過程,這個過程裡面,賺錢的通常是那種一開始就在裡面的人,或者對這種泡沫過程研究透徹的人(索羅斯就是這樣的人,他有一本書《金融鍊金術》,專門講了泡沫規律),大部分的人,都是埋單的。
這十幾年來的中國房市,也是一個泡沫過程,但是這個是有強力主導的,而且交易層面(由於需要過戶,交易資格、交易成本管理層可以靈活控制)牢牢的把控在管理層手中,所以這個泡沫可以控制,可以做成一個超長泡沫,最終這個泡沫很可能看上去永遠沒有破,只是淹沒在了通貨膨脹中。
抓好泡沫過程是大部分人唯一的財富自由之路,而泡沫過程中的大部分參與者(中國房地產泡沫除外)又一定是要虧錢虧出血的。這是兩個血淋淋的公理。
單個參與者確實可以在翔實研究的基礎上,利用好每一次的泡沫,包括這一次的電子貨幣,把自己從其實不想從事的平凡工作中解放出來,這個真的沒有問題。但是,一定要充分研究,並且做好心理準備。
這其中最明顯的邏輯陷阱就是認為比特幣之流的上漲要從它們所謂的技術前沿性來分析。分析來分析去陷入技術細節中去了腦子運行不過來的狀態下一拍腦門——哦這個東東確實很牛逼它一定還要繼續漲。這樣的分析過程是大眾踏入泡沫中之後對自己持續心理建設的常態。處於泡沫之中,千萬要清楚的知道這種上漲邏輯的根本在於泡沫過程規律,去對泡沫做基本面分析與在君子蘭泡沫中去分析君子蘭連基因序列都有多麼多麼美麗沒有本質區別。邏輯方向錯了,就成了真正的賭博了。
而且,這其中最重要的在於,不要把別人帶入自己都不一定能夠全身而退的泡沫中,這是一種罪。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就算是沒有太深度的思考前提下參與了泡沫,從主觀過程上來看這也說明了這樣的參與者有著企業家般的勇氣,願意承擔風險來獲取超額收益,這種勇氣在眾多的企業家素質中是唯一無法通過學習來獲取的素質。所以一定不要讓一次的泡沫破裂就讓自己的這個閃光點萬劫不復,好的玉璞,還需經過一流的加工才能真正閃光!
---------------以下為第一次更新
民智不達,傳銷不止。沒有監管保護人民,不敢想像會是怎樣的光景。
作為前央行總行員工,我告訴大家總行很早開始就一直有項目組在研究電子貨幣,我們的管理層真的是精英來著,特別是央行,這些雷厲風行的監管措施出台,絕對不是外行管內行。
電子貨幣天然通縮的特徵導致不可能成為最終的貨幣形式,這個具體我就不展開講了,而其匿名性絕對是犯罪滋生的土壤。
有人認為電子貨幣脫離監管,所以它們是好東西,所以監管不允許他們存在,所以監管都是反向指標,所以要越跌越買。好吧,金融脫離了國家背書其實就沒有了權威的可信度,像比特幣那樣透過所有參與者和演算法來背書真的靠譜么?一方面,大眾參與者,和任何意義上的大眾一樣,大家可以去看看《烏合之眾》這本書,大權力給了大眾都是災難的後果,可以參考一下吳京被逼捐。另一方面,演算法寫死之後,是無法隨著實際情況的變化而適應性變化的,這種脫節放在小事上還可以,讓它出現在貨幣上,那要出大問題。
關於管理層的監管進度,我們的管理層還是一步步來的,他們未嘗不知道官方一出公告這些東西就要下跌,就有人要虧錢,9月4日之前的新華社屢次發文,媒體也找來央行人士評論,這也已經有幾個月了吧。官媒一開始喊話到現在,信任中央的人早就撤了,從中央的角度來說,剩下的都不是自己人了,你覺得後面的監管是會更強還是如何?
確實傳銷只是龐騙的一種,但鑒於電子貨幣騙局檔次很低,叫它們龐騙太客氣了,所以我還是叫它們傳銷。
---------------以下為原答案
中央這是為了大家好,早監管比市場自發的終於意識到所有的電子貨幣都是傳銷,最後一地雞毛的出清好很多,到時候不知幾人跳樓幾人服毒。
上周末開始,市場中傳開ICO即將被監管的消息,筆者曾被拉入幾個ICO的群,監管將至的消息傳出後,有幾位ICO項目負責人在群里堅定地表示,作為要認真做事的ICO項目,肯定是積極擁抱監管的,監管的到來對ICO行業而言是好事。
周一(9月4號),人民銀行等七部委便發布《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下稱《公告》),將ICO界定為「未經批准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涉嫌非法發售代幣票券、非法發行證券以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監管大棒如期而至,且比市場預期要嚴格得多,並非要規範這個市場,而是直接終結了整個行業。
我想,這個結果是很多ICO市場參與者所措手不及的。所以,就著《公告》的出台,我們不妨就大家可能關心的幾個問題,再做一次系統性梳理。
ICO是怎麼變味的,《公告》又為何如此嚴格?
2016年以前,ICO被局限於一個小圈子內,這個圈子裡是區塊鏈擁護者、比特幣投資者和理想主義的理工男,他們懂區塊鏈,也認可區塊鏈的發展,圈子雖然小眾,卻相對健康。大家簡簡單單做事,項目發行方也抱著促進區塊鏈進化、甚至改變世界的美好願望。像以太坊這種ICO里誕生的經典項目,更是為人津津樂道,也為人嚮往,每一個項目發行方似乎都夢想著再造一個以太坊,去做點真正有意義的事情。
2016年下半年以後,事情變味了,因為ICO開始由小眾群體逐步滲透至大眾市場,月度融資額出現爆髮式增長。
因為站在區塊鏈產業化的角度看,市場對於區塊鏈創業項目的需求並未出現大的變化,相反,隨著越來越多的巨頭開始主導區塊鏈的商用化進程,對區塊鏈創業項目的需求甚至是下降的,所以,此時ICO項目的大量出現和融資額的爆髮式增長,並非一個正常的現象。
真正的原因只有一個,整個加密數字資產在2017年火了,很多代幣獲得了上千倍的漲幅,虛擬貨幣市場也開始脫離區塊鏈生態本身走上了「獨立化」飆升之路。用一個我們熟悉的詞語類比,便是開始脫實向虛地泡沫化發展。
此時,大量的投資者湧入,本身並非看好代幣背後的區塊鏈發展前景,而是幻想在這個博傻的投機市場中分一杯羹。之後,大量的騙子(如很多前期專門從事郵幣卡詐騙的團伙)被這個暴富的遊戲所驚呆,ICO開始成了他們的狂歡樂園。
至此,ICO已經嚴重變質了,從助力初創企業實現改變市場理想的融資工具,變成了騙子們圈錢和非法集資的手段。
在當前金融強監管的環境下,既然出現了風險問題,監管自然會及時跟上。考慮到ICO融資額每月都在成倍地增長,監管早一天介入,便能多挽救一批韭菜,所以,政策出台才會如此快速、如此嚴格。以至於大多數參與者看來,都有點措手不及。
需要善後的問題,投資者該怎麼辦?
《公告》明確要求:「本公告發布之日起,任何所謂的代幣融資交易平台不得從事法定貨幣與代幣、「虛擬貨幣」相互之間的兌換業務,不得買賣或作為中央對手方買賣代幣或「虛擬貨幣」,不得為代幣或「虛擬貨幣」提供定價、信息中介等服務。」
意味著ICO代幣沒有了二級流通市場(當然也可以場外交易,但誰會接盤呢?基本沒有流動性),可能變得一文不值。此時,投資者怎麼辦呢?總不能眼睜睜看著花「錢」買來的代幣真的化為泡沫。
《公告》給投資人指了一條路,「本公告發布之日起,各類代幣發行融資活動應當立即停止。已完成代幣發行融資的組織和個人應當做出清退等安排,合理保護投資者權益,妥善處置風險。」
即,投資者手中不能流通的代幣由代幣發行人進行回購。問題來了,以什麼價格進行回購呢?發行人已經把錢揮霍或花出去了又該怎麼辦?
在融得比特幣和以太幣還留在發行人賬上的情況下,理論上不存在回購能力的問題。此時,若ICO代幣尚未進入二級市場流通,處理起來比較簡單,直接按照發行價回購即可。對於ICO代幣已經進入交易所流通的,考慮到一批ICO參與者已經套現離場,很多新的投資者在二級市場中高價買入,投資者的購入成本差異很大,便很難達成一個各方都滿意的回購方案。
最終的辦法,可能就是忽略成本的差異,直接以持有代幣數量的多少由項目發行方組織最終清算,此時,後期高價買入的投資者必然面臨損失。但是,實在也怨不得誰。高風險的投機市場(監管界定為非法公開融資行為),從來就沒有保本一說。
在發行人已經把融得的資產轉移或揮霍的情況下,結果只能如e租寶跑路事件一般,通過司法程序去解決問題。
對主流「虛擬貨幣」的影響,比特幣和以太幣會如何?
《公告》出台後,比特幣和以太幣雙雙出現大跌。在上周末的文章《ICO迎來監管大棒,區塊鏈生態各方誰最受傷?是比特幣嗎?》中,筆者曾做了相對樂觀的預測,
「ICO監管之後,無論是對虛擬貨幣交易的監管還是窗口性指導,都會顯著影響市場預期,短期回調概率增大。不過,另一個角度看,虛擬貨幣交易被納入監管意味著受到官方承認,中長期看,也算利好因素。」
不過從《公告》內容來看,對比特幣和以太幣的影響,主要還是負面因素居多。不妨注意一下《公告》的措辭,「向投資者籌集比特幣、以太幣等所謂」虛擬貨幣』」、「自覺抵制與代幣發行融資交易及『虛擬貨幣』相關的非法金融活動」,並再次強調各金融機構和非銀行支付機構不得為「虛擬貨幣」提供相關金融服務。
可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比特幣和以太幣等『虛擬貨幣』獲得監管認可的可能性並不大,所謂的中長期利好並不存在。
不過,考慮到比特幣在國際上的認可度越來越高,此次《公告》的出台並不會對比特幣的走勢產生根本性的影響。比特幣真正的挑戰,仍然是兩個月後的分叉風險,屆時,不排除會再次引發整個加密數字貨幣市場的地震。
前景展望:虛擬貨幣市場或迎來分水嶺
區塊鏈與加密數字貨幣的關係,很像實體經濟與金融業的關係,二者相互促進,本來也可以互相支撐。只是,2015年以來,具備資金實力和豐富應用場景的主流金融機構和互聯網巨頭逐步接管了區塊鏈的商用化,區塊鏈創業機構則逐步走上了ICO融資的道路,區塊鏈與虛擬貨幣開始逐步變成兩個相對獨立的圈子。
從政策氛圍和監管態度上看,二者也有了截然不同的結局,區塊鏈幾乎已經得到所有主流機構的認可,並積極投入;而虛擬貨幣則走上了另外一條道路,其中的ICO發行甚至被界定為非法集資。
虛擬貨幣距離區塊鏈商用化越來越遠,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一種脫實向虛。這個問題,可能才是虛擬貨幣市場的根本性挑戰。失去了區塊鏈發展的支撐,虛擬貨幣的發展勢必會面臨更多的阻力。以此次ICO監管為契機,不排除整個虛擬貨幣市場正迎來一個真正的分水嶺。
作者:薛洪言,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 微信公眾號:洪言微語
——————————————————————————————————————
PS:歡迎去我的LIVE分享頁,系統了解 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 相關知識
「我能計算出天體運行的軌跡,卻難以預料到人性的瘋狂。」
英國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爵士、國會議員、皇家學會會長艾薩克牛頓在經歷了臭名昭著的南海股票泡沫事件損失慘重後,如此說道~~~『
#投資準則001不要投資自己不知道如何賺錢的東西#,這句話其實一點都不難理解~
然而對於參與者來說,他們對這句話其實分兩種認知~
第一種認知是真傻,「我不管這東西怎麼賺錢,我只知道隔壁家的王大爺,牛大媽買了**幣都賺錢了,你們要是勸我,我就跟你們拚命」
第二種認知是覺得自己不會接最後一棒,「我知道這東西有點離譜,但你看看最近這個真火啊,誰誰誰都多少倍了啊,賺錢嘛就靠後面的接盤,現在殺進去應該還行,我賺點就撤」
別人賺錢了不代表你能賺錢,散戶追庄只能靠運氣~~誰能保證不是最後一棒~除非你是庄~
黃賭毒的生意歷史悠久,商業模式清晰,利潤豐厚,為什麼了???
因為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寫在基因里的人性未變,貪婪未變~
所以什麼二元期權,一元奪寶,所羅門矩陣,ICO,無非是換了個名詞新開了個賭局~
ICO的賭局結束了,而傻子和騙子的故事還將一直上演~
央行的態度從未有任何變化
- 數字貨幣本身沒問題
- 非法集資要禁要抓
這有什麼好討論的,不就是重申了一遍嗎。抓「非法集資」都抓了幾十年了,之前那波ICO妥妥的非法集資
9月4日下午3時,中國人民銀行(央行)等七部門聯合發布了《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下稱《公告》),將ICO定性為「一種未經批准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同時表示,各類代幣發行融資活動應當立即停止,已完成代幣發行融資的組織和個人應當做出清退等安排。
《公告》指出,代幣發行融資是指融資主體通過代幣的違規發售、流通,向投資者籌集比特幣、以太幣等所謂「虛擬貨幣」,本質上是一種未經批准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涉嫌非法發售代幣票券、非法發行證券以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
《公告》也對代幣融資交易平台管理作出了嚴格規定,任何所謂的代幣融資交易平台不得從事法定貨幣與代幣、「虛擬貨幣」相互之間的兌換業務,不得買賣或作為中央對手方買賣代幣或「虛擬貨幣」,不得為代幣或「虛擬貨幣」提供定價、信息中介等服務。
公告一出,比特幣,以太坊價格大降,而投資者群里則是一陣喧囂:「XX幣為什麼還不給退!」
事實上,ICO在中國熱鬧已經有段時間了,不少人利用這個ICO發了財,比特幣的價格也跟隨ICO一路高漲,如今政策定性犯罪活動,估計是要消停幾天了。然而,接力棒的搏傻發財機會並不會隨著央行的一紙公告結束,未來的變數還很大。
一、ICO的實質
ICO這個東西雖然名詞新,但是其炒作的本質和人類歷史上其他炒作品或者說金融產品沒有太大區別。
設立一個場所,允許人們在其中交易,有價格波動,可以通過高拋低吸盈利,發財效應吸引更多資金和更多人進入,後來者接前期投機者的盤,最終後來者進入不足而崩盤。
與其他產品略微不同的是,ICO沒有直接用人民幣投資,而是要走一下數字貨幣的過度,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
比特幣這種數字貨幣,本身就是信心貨幣,其流行是因為去中央化,難以監管,在政府沒有下決心禁止之前,比特幣是一個良好的無監管過渡貨幣。
原本,各種非法交易的資金流動是比較困難的,走金融系統,數據被掌握,有被查處的風險,大額現金不安全,於是誕生了洗錢行業。而比特幣的出現,其跨國,難以監管,去中心化的特點大幅降低了交易成本。
不過,比特幣是需求並不是人人都有,對於沒有非法交易需求的人來說,比特幣更像是投資品,要從其價格波動中獲利。而投資品很多,比特幣與其他投資品是競爭關係。
對於手中持有大量比特幣的人來說,如果後續沒有資金進入,沒有人接盤,比特幣的價格是撐不住的。
於是ICO應運而生,中間通過比特幣過度,那麼要參與ICO就得先買比特幣或者其他數字貨幣,需求有了,數字貨幣的價格就上去了。
無論你在ICO接盤不接盤,你只要進來,首先接了比特幣和其他數字貨幣的盤。
於是ICO興起,比特幣就大漲。事實上很多ICO的發起人本身就持有大量比特幣。這一波他們的賺的。
二、無監管投機市場不能放任
對政府來說,一個投機市場會產生很多問題。無監管的投機市場像一個賭場,大莊家呼風喚雨,跟風的小散戶賠光。投機市場本身不產生價值,你賺的錢是別人賠的錢。但是國家監管的市場可以抽稅,擁有籌碼發行權的人可以賣籌碼。
而投機市場是互相競爭的,本身有監管的投機市場,國家可以抽稅,可以掌握籌碼發行權獲利。突然冒出來無監管,私人控制的投機市場,這意味著籌碼發行權分散了。
ICO發展到極致,就是人人開賭場,每人設立一個東西,讓其他人進來交易投資。有人賺有人賠,發行者做作弊,賣賣籌碼,甚至捲款跑路。所謂石油期貨,白銀期貨,紅木期貨都是這種遊戲。
石油期貨,白銀期貨還有個銀行轉賬可查,而ICO走數字貨幣,比特幣本來就沒法監管(除非宣布非法,禁止兌換,關閉平台),比特幣衍生的投機就更無法監管。
而這個過程中,社會資金被抽向了私人賭場,國家設立的投機市場就失血了。
所以,政府要堅決打擊,現在是ICO,未來比特幣以及其他數字貨幣,會不會加強監管,作為經濟犯罪打擊也很難說。
三、博傻遊戲還會繼續
所謂博傻遊戲,是說投機者投機某些東西本身無價值,要依靠後來者進入獲利,只有後來還有人進入,前期的投機者就可以獲利而退。
後來者也不是傻子,但是他期望有更傻的人接他的盤,只有有人接他就變成了聰明人,這樣循環下去,最後一批接盤的人成為真正的傻子。
ICO雖然被管制了,但是這種博傻遊戲還會一直存在下去。最近創遠世紀高利攬儲詐騙曝光。日息9.9%,難道投入的人不知道這是博傻遊戲嗎?
但是依然很多人被騙,貪婪存在一天,博傻就會存在一天,政府監管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不會解決本質問題。
所以,ICO雖然被禁止了,但是博傻遊戲還會一直有人玩下去。
去中心化的理論貌似很有道理,某種幣發行量有限貌似也不會通貨膨脹了
問題是,大家都可以發行幣了,創造出那麼多幣種,幣種膨脹了,該選擇哪個交易呢
沒有交易就沒有價值,有交易也未必就有長遠價值
價值必須有承載,天然的或強制的
理論上只會有一種幣存活下來
沒錯,我說的是
Q幣這個問題很好的給知乎上嚷嚷「資本」有多厲害的小朋友們一個非常真實的回答,那就是資本在集權面前「不堪一擊」。曾經微博事件讓小朋友驚慌失措擔心危及社會主義國本的馬雲及其「資本集團」,在一道央行禁令面前也只能瑟瑟發抖。
言歸正傳,其實顯而易見的是目前國家對於各種新興金融產品的監管正在加強,除了某些尾大不掉,容易在自己任內引發劇烈的社會震蕩的非法集資項目諸如錢寶之流還沒有下手進行一刀切之外,已經有不少非法集資項目遭到打擊了。
可能在大多數人眼裡,ICO僅僅只是由忽悠團隊發行代幣進行融資,其實你們不知道的是由這些代幣衍生出來的黑色詐騙產業也早已經開始蔓延了。當然,這些團隊們都在我們喜聞樂見的馬來西亞。
IGOFX前幾個月才席捲數百億而去,便是所謂的跟單獲得固定收益的龐氏騙局。ico代幣也蔓延出新髮型代幣上市融資坐莊分成的騙局。眾所周知,ICO幣的流動性沒那麼好,而且實際上是缺乏A股募資中的一二級市場那樣的壁壘的。也就是說,手持新髮型數字貨幣的投資者如果找不到接盤的人,那麼他們手中的代幣幾乎可以說是一文不值。為了給ICO提供最初的交易流動性,融資的團隊會自己出一部分錢,然後再非法集資一部分錢,用這筆錢作為上市之後的拉抬價格的資金,之後製造活躍的交易氣氛引誘散戶上鉤,坐莊出貨,這都是業內相當普遍的做法。
如果不予以監管,那麼現在好不容易已經打壓下去的郵幣卡、白銀原油瀝青現貨等金融詐騙玩法必將重新換個身份捲土重來。而且根據中國草根金融從業者的一貫膽大妄為的風格來看,一旦出現了一種可以「簡單複製,並且大量來錢」的忽悠手法,就會極為快速的在大量缺乏金融常識並且貪婪激進的人群中飛速傳播。尾大不掉之後,又是大量白髮蒼蒼的老年人和狗皮膏藥般難纏的中年人四處鬧騰。
所以在目前ico這種高逼格的複雜騙局還沒有被騙子們進行通俗化進而向普通無知民眾推銷的時候,當局的出手應該算是比較及時,就算有損失也主要是參與的賭徒們。
比特幣這個東西和按摩棒很像,都背離了初衷。
如何看待……
可以直說嗎?這次央行等六部委出手,確實果決,但是,當我們觀察一些更老牌的資本市場,他們在這方面的監管步子並沒有邁得這麼大:
- 美國證監會(SEC)在7月25日發布 的The DAO事件調查報告,是美國監管層首次發布關於ICO的正式官方文件。文件中認定The DAO項目構成了證券發行,應受證券法約束,但並不代表SEC對所有的ICO行為及其發售的數字貨幣都有管轄權;
-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於8月1日表示,如果加密代幣構成「證券與期貨法案」中監管的產品,那麼這種加密代幣在新加坡的發售或發行將受金融管理局的監管——這也是對監管機構對於ICO活動管轄範圍的小心定義。
現在,中國對ICO的監管方式,算是……走在了前面吧。[尷尬笑.jpg]
影響……
兩方面來看。
第一,一個直觀的影響是,交易所里的token跌成狗。這是雪梨醬在9月5日,就是央媽發布文件第二天,上午10:30在雲幣網的截圖:
可以看到,除了幣圈的基礎「貨幣」比特幣(BTC)和以太坊(ETH)之外,其他代幣的單日跌幅均超過30%。
第二,國內不上玩兒ICO,不少玩幣族捉摸著轉戰海外。
這是雪梨醬長期潛水的一個微信交流群內聊天內容:
市場上也有已經這麼做的「前輩」:9月2日,數字資產交易平台比特幣中國(BTCC)發布公告稱,暫停一款名為ICOCOIN(ICO幣)數字資產的充值與交易業務,並於9月3日下午6點暫停該幣種的提幣業務。
雪梨醬核實發現,「ICO幣」已登陸歐洲交易平台C-CEX:
(圖片說明:C-CEX交易平台截圖)
該平台總部設在德國,主要用戶來自歐盟國家。一位接近央行人士表示,如果國內投資者選擇繼續在國外在線平台交易, 「那就屬於國際投資了,買者自負,最後如果要維權就找外國政府吧。」
回答內容選自我為「朗迪FinTech學院」的撰文:當中國式ICO遇上「中國式監管」,整個幣圈作如下反應
另外,歡迎關注我個人的知乎專欄:雪梨醬のFinTech學習筆記
比特幣以太坊不死,爾等終究是跳樑小丑。立帖為證。
本人算是比特幣相關行業的從業者,主要關注對比特幣交易方面的影響。
想要搞清楚央行等七部委的這個文件(2017)指的是什麼事情、說的是什麼意思,最好結合上一次(2013)央行關於「比特幣」的文件一起讀。
我們來看看這兩個文件的相關內容分別是什麼:
《中國人民銀行 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 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銀髮〔2013〕289號)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999049/index.html
近期,一種通過特定計算機程序計算出來的所謂「比特幣」(Bitcoin)在國際上引起了廣泛關注
從性質上看,比特幣應當是一種特定的虛擬商品
雖然比特幣被稱為「貨幣」,但由於其不是由貨幣當局發行,不具有法償性與強制性等貨幣屬性,並不是真正意義的貨幣
提供比特幣登記、交易等服務的互聯網站應當在電信管理機構備案。
同時,央行自己有這樣的解釋:
比特幣交易作為一種互聯網上的商品買賣行為,普通民眾在自擔風險的前提下擁有參與的自由。
我對央行態度的理解是:比特幣是個新事物,我暫時不想把它限死(可能暫時也沒辦法限死),我想看看比特幣到底能發展成什麼樣,能不能為我所用,但基於防範風險的考慮,我要劃一划紅線。於是規定金融機構不能提供與比特幣相關的服務;交易網站可以合法運行;民眾可以自由交易比特幣,但不能「使用比特幣進行詐騙、賭博、洗錢等犯罪活動」。
文件發布至今四年左右,期間監管部門對比特幣也有力度不一、持續不斷的監管行為。整體看來,比特幣在國內發展可算平穩,形成了「火幣」「okcoin」「比特幣中國」等三家主要的交易網站,在國際比特幣市場上有重要話語權;比特幣價格長周期來看呈上升趨勢,成交趨於穩定;市場深度增加,暴漲暴跌的情況變少;圍繞比特幣的相關產業漸次發展,比特幣的公眾形象從「極客玩具」、「龐氏騙局」逐漸變成「區塊鏈」、「下一代支付結算」;出現了「以太幣」等以比特幣技術為基礎的新型加密貨幣,並逐漸站穩腳跟有趕超比特幣市值之勢。總的來說,比特幣相關產業上下游觸角越伸越長,形態越來越豐富。比特幣行業不斷發展壯大,加之比特幣的匿名性和流通方便,天生不受特定機構或個人控制的特點,各路牛鬼蛇神也紛紛出動,各顯神通,央行明確禁止的「使用比特幣進行詐騙、賭博、洗錢等犯罪活動」,恰恰成了比特幣的一個重要應用。
至於這次(2017)的央行等七部委文件:
《中國人民銀行 中央網信辦 工業和信息化部 工商總局 銀監會 證監會 保監會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3374222/index.html
近期,國內通過發行代幣形式包括首次代幣發行(ICO)進行融資的活動大量湧現,投機炒作盛行,涉嫌從事非法金融活動,嚴重擾亂了經濟金融秩序
代幣發行融資是指融資主體通過代幣的違規發售、流通,向投資者籌集比特幣、以太幣等所謂「虛擬貨幣」,本質上是一種未經批准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涉嫌非法發售代幣票券、非法發行證券以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
本公告發布之日起,各類代幣發行融資活動應當立即停止
本公告發布之日起,任何所謂的代幣融資交易平台不得從事法定貨幣與代幣、「虛擬貨幣」相互之間的兌換業務
這份文件用詞和行文與上一份迥異,通篇的「違規」、「非法」、「停止」、「不得」,語氣強烈。似乎在表達「老子很憤怒,四年前明明說過不能『使用比特幣進行詐騙、賭博、洗錢等犯罪活動』,結果有幫人偏偏搞『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
央行把ICO直接定義成「涉嫌違法犯罪活動」,態度堅決,同時也明確區分了「比特幣、以太幣等所謂『虛擬貨幣』」及「代幣」,「提供比特幣登記、交易等服務的互聯網站」及「代幣融資交易平台」。我的理解是,央行對比特幣的態度沒有變化,按2013的文件辦,只要不利用比特幣做違法的事,大家還是好公民,相關產業安心發展;但只要涉及利用比特幣做ICO、集資、傳銷,那絕對是見一個查一個,不會手軟。央行真要管起來,力度不用懷疑,2017年初,央行進駐三大比特幣交易網站現場檢查,國內各家大小比特幣交易網站停止提幣,前後持續小半年,對網站自身和相關行業影響巨大,期間無一家網站敢開口子或變相開口子,執行力可見一斑。
太陽底下無新事,伴隨比特幣的發展,所謂「山寨幣」一直層出不窮,與今天談論的ICO可算一脈相承,換湯不換藥。「山寨幣」們有的基於比特幣技術原理,作出某些改進,形成新的系統運行;有的隨便改改代碼,換個名字,即可上市交易,追漲殺跌,不亦樂乎;有的無任何技術力量,純粹拉人頭,今天花10萬買我這個幣,明年給你1000萬。一直以來,國內外均有專門進行「山寨幣」交易的網站,交易量大小不一。「山寨幣」們有的暴漲暴跌後曇花一現;有的持續開發運營,認可度不斷提高,終成正果進入主流市場。後一種「山寨幣」以早期的「萊特幣」及近期的「以太幣」為代表,「以太幣」的早期參與者如買入持有一直到現在,確實會有可觀浮盈,但更多的各種山寨幣參與者,投入的資金在追漲殺跌中打了水漂。
以上寫於9月8日下午,當日夜間比特幣市場有突發事件,客觀情況發生變化,回答中某些判斷可能已不再適用。可參考本人另一回答:
萬一:如何看待9.8日比特幣及其他虛擬幣暴跌?
區塊鏈迎來第二次寒冬
逃避監管去海外發幣會迎來區塊鏈行業重大挫折原因很簡單投資方和募資方都在國內,錢要去國外兜一圈回來只有通過比特幣這會導致巨大的跨國資金流動,監管外的央行不知道進來的出去的是什麼錢非常敏感結果就是兩國央行聯手禁止比特幣和法定貨幣的兌換比特幣這種東西,你覺得他可以保護你,央行這叫笑而不語。比特幣的確地址只是一段代碼,但上面所有的轉賬記錄都是公開的,只要銀行查到你比特幣地址和金融賬戶對應的記錄,他就可以順藤摸瓜把你所有的交易對手都找出來,而且根本無法抵賴,無法修改。換而言之他不用禁止,他只要去監控比特幣地址就可以了。你在幹什麼他一清二楚。比特幣使用者就像沒穿衣服在大街上走一樣,他自以為自己很神秘,其實根本就是一個大笑柄。那央行的心思就更簡單了,他不封交易平台,因為交易平台有所有的提現記錄,他查一查很方便,如果封了交易平台,他還得和比特幣使用者打游擊戰。費時費力。還什麼去中心化,自治連李笑來這種人都進場的時候,還以為你們都是聰明人嗎?回過頭來好好把東西做好再說。中央終於出手了。
央行、證監會、工信部等七部委,聯手發布的最新政策,是簡單粗暴的一刀切,連根拔掉!
「各類ICO活動應當立即停止;已完成ICO的組織和個人,應當做出清退等安排。」
其實這次嚴厲監管的出台並不意外。我兩周前就在微信公號里,發出了紅色預警:提醒大家ICO監管的暴風雨就要來臨。
先來看看,監管層這次為啥要下這麼重的手呢?
ICO不是CEO的親戚,它是Initial Coin Offering的英文首字母縮寫,也就是「首次代幣發行」的意思。(七部委稱之「代幣發行融資」)
這三個字母是不是看起來有點眼熟?沒錯,它跟股市裡的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首次公開募股),長相和意思都接近。
這是一種區塊鏈創業企業、組織甚至個人開發者,通過發行數字貨幣來為新創項目融資的方法,來換取項目開發所需的資金。
你可以把ICO看作是區塊鏈上的「股票發行」,實際意思差不多。
常見的ICO里,數字貨幣和區塊鏈項目向早期的熱心支持者(或者看好項目前景、或有投機獲利機會的投資者),發行項目代幣,來換取比特幣或以太幣等主流數字貨幣,來為項目募集資金。
參加ICO項目的投資者,是為了獲利而來。當ICO項目結束後,項目代幣被某些數字貨幣交易所上線交易後,通過該代幣的價格上漲(如果有的話),投資人賣出,獲利退出。
ICO之所以今年熱起來,跟大量企業正在研究應用區塊鏈技術密切相關,尤其是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國際上各大金融機構都在行動起來。
這個基本面推動了ICO項目的數量和融資金額大幅攀升,大量資金開始湧進來,導致一批ICO項目最早的投資者,往往短時間內獲利幾十甚至幾百倍。
有人說,在中國投資房產最賺錢。很多炒幣和玩ICO的人,聽到都笑了。
- 截止2017年7月,全球收益率前十的ICO項目。資料來源網路
但是,玩ICO真的能讓很多人賺錢嗎?
從國內一份關於ICO上半年的行業報告看到,上半年國內ICO融資近30億元,超過10萬人在玩。實際的金額和數量,恐怕要比報告的高得多。
但是,我覺得,在這個瘋狂的遊戲中,賺錢的只是極少部分人,如那些發行數字貨幣的,和坐莊炒幣、操縱價格的莊家;大部分被暴利吸引進來的,最終都會成為被割的韭菜!
一個簡單的問題就是:幾十上百倍的收益,這麼快從何而來?
目前ICO項目融資門檻很低,而獲利很高,很多創業團隊僅憑藉一紙白皮書文件,就開始ICO融資,因此投資ICO的風險非常高。
我總結了下,玩ICO投資,有這麼幾個高風險,讓這遊戲險象環生:
1、騙子捲款跑路的風險。有人說,如今90%以上的ICO是騙子項目,這是有可能的。
2、初創項目失敗的風險。那剩下來少數真創業項目,其失敗率也可能高達90%——連傳統嚴格風投的項目大部分都會失敗,何況這種近乎零門檻的高風險項目,可想而知。
3、價格泡沫透支的風險。極少數有先進技術、有優秀團隊的項目,不排除可能會成長為未來的BAT,但那至少也需要三五年後才會稍見端倪。可動輒幾天、幾個月就上漲幾十倍,早早就透支了上漲空間,後面接盤的在中短期內,哪還有賺錢機會?
4、「一刀切」監管的風險。我相信,ICO項目中還是有些好孩子的。但是在中國,監管者把孩子跟髒水一起潑出去的洒脫做法,我們早就司空見慣了。
這些風險層層過濾下來,最後能成活、讓你賺大錢的項目,堪稱奇蹟了——不會比上個世紀末,你押注馬雲、馬化騰會大富大貴的概率高。
所以ICO這種遊戲,還真不是適合普通人玩的,中央的監管也是非常及時的。
如果你已經投資,又不會獨立分析和做價值投資,只是跟風炒玩的話,我勸你儘快脫手。
怎麼脫手?我也請教了一下律師。他的觀點是——
第一,已經投資的ICO項目,需要投融資雙方協商退出方案;
第二,今天正在募資的項目,只能按今天的價格退出了,如果投資方不同意,那還是要靠雙方協商。
總而言之,接下來募資和投資雙方,可能會有一系列的扯皮事件。
這次的ICO全面被禁,其實還影響了一個更大的市場——數字貨幣。
這個1500多億美元(上萬億人民幣)的市場今天清一色大跌!
- 2017年9月4日,全球數字貨幣價格大幅下跌。截圖為市值前十的數字貨幣。信息來源:http://coinmarketcap.com
因為ICO募集的都是數字貨幣,現在國內ICO不能玩了,數字貨幣的需求就少了一塊,這對投資者信心的打擊還是很大的,國內玩家紛紛拋售,價格就跌下去了。
但是我覺得,這個時候反而要理性看待數字貨幣暴跌這個事。
數字貨幣是一個全球化的產品,大部分玩家並不是在國內,而且多數投資者也不是沖著ICO去的。七部委今天的這個規定,短期必然會衝擊數字貨幣的價格。但目前來看,這次的政策只是對ICO實施了「精準打擊」,尚未涉及主流的數字貨幣。
如果中央沒有後續措施的話,從長期來看,這次對數字貨幣的衝擊只是暫時的。
在中國,再好的東西也容易走樣變形。說實在,ICO原本是種重要的融資制度創新,可大幅降低融資成本;但如今,已經跟各種炒股炒期貨、甚至傳銷騙局扯到了一起,變污了。
當那些開餐館的、做學術的、或跳廣場舞的,都來關心一樣賺錢的事,而這個沒人搞懂是什麼的事情,還越來越時髦、越來越瘋狂的時候,如果你還來問我這個東西能不能投,我這時能給你的最好的建議,就是——
捂好錢包,離得遠遠的。
本文內容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小小財技」(ID:caiji555)
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沙包大的小拳拳捶你後腦勺~
如何看待?
2017年9月4日之後,大家突然都成了明察秋毫洞察一切的大神了,千萬個事後諸葛亮想雨後春筍一樣冒出來了。
但是為啥部委發文之前絕大多數人是在看好ICO和比特幣呢?
那些懂點IT行業皮毛懂「挖礦」的專家呢? 你們都去哪兒了?
那些 炫耀過去幾年發了大財嘲笑大家「傻」錯過機會的「數碼巴菲特」們,你們又去哪兒了呢?
其實,稍微有一點點證券發行常識和金融貨幣理論的人,都知道所謂的數字貨幣有多少法律和監管漏洞。但是,人們的賭性,早就像一層厚厚的豬油一樣蒙住了哪怕是最明亮的眼睛。
來看看,我在大半年前指出比特幣的根本問題的時候,得到了4個贊。
只有可憐的4個贊而已 (我不是在乎贊啊。抖個機靈拿個幾千贊並不難。但是乾貨就這個下場)。
還有:
還有(多虧本山老師出馬):
最後,我再科普一遍:為什麼成立公司需要拿營業執照?為什麼商業交易要簽法律合同?
因為所有金融和商業的活動,需要法律的認可和保護以及強制執行。
如果你拎一箱子白粉去個廢舊碼頭交易,既可能提著幾百萬美金回來,也可能被打成篩子直接丟海里餵魚了。 當然,有錢能使磨推鬼。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但是,普通群眾應當意識到,炒這玩意兒跟你炒股票是不同的。炒藏獒都比這個強,因為寵物還是有法律承認的物權。
你說看到炒這個發財的我眼紅么? 當然眼紅(比我有錢的我都眼紅)!
讓我炒么? 謝謝,我不炒。
大約是三周前的一個周末,跟朋友聚餐,聊彼此最近在做的事情,朋友說最近很流行ICO,他的朋友正在做ICO,說有人通過ICO輕輕鬆鬆融資幾個億,還是美元。他們正打算包裝一個項目去ICO。我之前就知道比特幣怎麼回事,但聽完朋友關於ICO是什麼的解釋後,還是心裡沒底,融資這麼多途徑,好項目不缺天使,做大做強做得好VC巨頭,現在還有政府基金排隊給錢,特別成功的項目,可以去美股港股IPO,退一步還可在A股融資或者上個新三板,為什麼一定要用代幣融資呢?而且似乎隨便一個項目都能融個幾億美金,比A股甚至美股的融資能力都強,這錢是哪裡來的?
想不清楚的我,發了個朋友圈諮詢,沒想到一堆朋友發來鏈接,看來我已經OUT。不過,在我還沒精力去弄清楚ICO究竟是什麼的時候,ICO就要壽終正寢了。
40天閃電式投資18個ICO項目的薛蠻子、以及被行業稱「比特幣首富」的李笑來,或許都會有一個不眠夜。李笑來曾在視頻中說,醒來賬上就多了2個億,這讓他很抑鬱。今天各種虛擬代幣急跌,李笑來賬上的錢恐怕會少幾個億,不知道今晚抑鬱會不會好點。當然,已成功《通往財富自由之路》的李笑來,應該早已將錢視為身外之物,不care了。
李笑來
李笑來微博早已關閉評論,其EOS(虛擬幣項目)和PressOne(一個通過EOS眾籌的ICO項目)正在(即將)進入開發階段,現在看來前景堪憂。
李笑來微博
之前有一些創業項目因監管政策而一夜陣亡,比如互聯網電視盒子、比如互聯網彩票,對於這些項目我是同情的,畢竟它們都實實在在抓住了用戶需求,方便了用戶的生活,一定程度也改變了世界,而且,對於公眾而言沒什麼風險。不過,對於P2P、眾籌、ICO這樣的金融科技創業項目,我覺得監管再怎麼嚴格都不為過。如果P2P早期監管嚴格點,就不會有e租寶這樣的慘案;如果ICO監管不嚴或者來晚了,恐怕會再次釀成e租寶慘案——只不過,韭菜會換了一撥而已。
在ICO、比特幣之前,就有不少虛擬幣玩法,比如3M。3M由於需要靠拉人頭來維持運轉,因此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其詐騙和傳銷本質,只有傻子才會玩,或者明知道是騙子還想加入其中去騙人的聰明人。比特幣自然不是詐騙,貪官可用它洗錢、黑客可用它敲詐、相信去中心化的極客還可買一兩個來收藏以充值信仰,它有一定價值,然而卻因為越來越多人將其作為投資手段,導致其價值與實際價值不符,成為一個擊鼓傳花的遊戲,收益很高,但風險也大。
虛擬幣
ICO將比特幣這樣的本身就充滿很高風險的投資手段推向大眾,被嚴管就顯得很有必要。不是每個人都看得懂ICO、比特幣或者P2P,但是,太多人都有一夜暴富的夢想,沒有多少人能抗拒不勞而獲的誘惑。年收益率最高達1500倍,遠超過往所有投資方式(包括那些虛構的方式,比如3M的承諾不過是每月30%),看上去不可思議,然而依然會對一些人產生吸引。連「民族資產解凍」這麼荒誕的遊戲都能吸引數萬老人聚集鳥巢,這個世界最不缺的就是韭菜了。
不了解原理沒關係,只要能投資賺錢,就願意嘗試,這是不少人的投資心態。今天在股市中投資的小散們,不理解股市運作原理,不過問公司商業模式和業務價值的應該不少,對於他們來說,股票的K線圖跟澳門賭桌上的牌點別無二致,不過是賭個漲停板。類似的遊戲還有澳門賭場、福利彩票、體育彩票以及現在讓許多人寄託了財務自由夢想的樓市。然而這些遊戲能夠玩下去,都是因為有政府這個中心、有不斷迭代的監管措施(如樓市、股市),所以對公眾來說是健康的投資方式。
在互聯網金融這個概念出現之後,眾籌、P2P、區塊鏈、比特幣……各種金融科技辭彙層出不窮,每一個詞所代表的技術本質沒問題,「去中心化」只是一個中性辭彙,然而與金融結合到一起之後,再被引入到公眾之中,就很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特別是明人利用,讓人傾家蕩產的可能性都有,說是謀財害命也不誇張。互聯網金融,在今天已成敏感辭彙,行業只得用科技金融取而代之,由此能夠看到互聯網的去中心化能力與金融結合之後的殺傷力。
互聯網金融本來沒有什麼問題,移動支付、互聯網理財、消費金融、網路貸款,不少產品給人們生活創造了方便,但前提是要有及時乃至提早到達、比市場預期更嚴的監管。
我一直認為,站在大眾與科技之間的科技(自)媒體、互聯網平台,對於與金融沾邊的科技項目、玩法、公司和人物,都應保持警惕和距離,避免有意無意成為騙子的幫凶,也避免給自身帶來風險——看看郎咸平們現在的被動就知道後果了。
e租寶後諸多大眾媒體停止了互聯網金融類廣告,在我看來這是非常明智的。這幾天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幾次「K線規律點評」這類薦股的朋友圈廣告,宣稱「免費學炒股、免費看效果」,教你發財致富,雖然不確定是否詐騙,但一看就有貓膩。
微信朋友圈廣告
微信的朋友說已注意到相關投訴,股票類廣告應該很快會被全部封殺,雖然這類廣告在其他互聯網平台已司空見慣,但微信對成熟類的金融產品尚有如此的態度,科技(自)媒體、互聯網平台對於ICO這類項目更是要警惕了。
這類無國家和大公司做信用背書的電子貨幣,真正的用處只有洗錢和灰色交易,目前應用最多的是中國人換匯洗錢出來,所以這些貨幣的價值建立在可以國內國外兌換這個基礎上,相當於賭場籌碼,實際還是依附於主權背書的各國貨幣。沒國內外自由兌換功能的就是傳銷,有這個功能的主要看中國換匯和洗錢出來的需求有多大,比特幣買東西的功能現在看不到幾個應用,零星應用都是實驗性質的。如果有蘋果一類大公司支持,才有更長遠的前途,目前看不到,蘋果甚至自己也要搞自己的電子貨幣。
1. 對比特幣和區塊鏈的認知
先說一下,當我對比特幣的了解還不夠深入的時候,我也只是簡單的認為這是一個巨大的泡沫。
但是我認真了解了比特幣背後涉及的知識之後,我的觀點有了一些變化:我認為比特幣背後的區塊鏈技術和去中心化的思想,具有極大的價值。這個認識,是在我看了不少比特幣、區塊鏈和ICO的資料,了解了一些密碼學的知識,甚至硬著頭皮啃了啃中本聰的比特幣論文之後,得出的。
在我寫這篇回答的時候,中國政府剛剛下令,限期關閉所有的比特幣交易所。在一些旁觀者看來,這無非是又一場狂熱泡沫的幻滅,他們認定比特幣不過是和當年的鬱金香狂熱一樣,可笑的炒作遊戲,最終的結果,不過是價值歸零。而反過來,在一些比特幣狂熱者的眼裡,比特幣是未來的世界貨幣,至少能在未來的世界貨幣中佔據一席之地,因此總量2000萬個的限制,也就決定了比特幣在未來必然攀上一個高峰,所謂的一幣一別墅就是他們的野望。
然而,在我看來,兩者實際上對於比特幣和背後的技術、精神,都一無所知。
下面,說一說我的看法:比特幣是一次開啟歷史先河的實驗,它也許會失敗,但是它所啟迪和激勵的技術(區塊鏈)、組織形式(去中心化)和精神(人人享有自由,權力歸於所有人),不會失敗。正如同當年的互聯網泡沫最終破滅,無數的公司灰灰湮滅,但是互聯網本身,卻最終改變了世界。即使有一天,比特幣一文不值,只剩下一個「情懷」的價值,那麼也不要忘記,它曾經是歷史上一個先行者的足跡。
第一點,我認為這次比特幣交易所被關停,實際上反過來證明了比特幣核心思想「去中心化」的正確性。這一點我和 @許哲 的觀點是類似的。
比特幣本身是去中心化的,是健壯的,可以說除非是SHA-256被破解了,否則比特幣本身難以被任何政府或者組織所摧毀。但是這些比特幣交易所,卻並非如此,他們就和傳統的交易所一樣,是中心化的。如果你要在一個交易所裡面交易,那麼你必須要註冊一個賬號,提供一些信息,同時把你的錢委託給交易所。這其中蘊含了一系列的風險,包括隱私泄露,信息泄露,交易信息泄露,交易所被黑客攻擊,甚至交易所老闆捲款跑路等等。這一次的風波,就是交易所本身遇到了國家政策的打擊,被強制關停了。
我一直很奇怪,為什麼當年Mt.Gox事故之後,數字貨幣的用戶們,還不趕緊想一個完善的去中心化交易所的辦法,反倒是沉浸在如何挖坑以及建立新的交易所上面。
第二點,我認為比特幣本身,只是一個實驗產物,並不完善。所以比特幣之後,出現了一系列的新數字貨幣。在中國統一把它們叫做「山寨幣」,我覺得這個稱呼實在是有一些偏見色彩。山寨幣當然是不少的,很多數字貨幣只是改了改參數什麼的,其他都是照葫蘆畫瓢,這種當然是山寨幣。這一次的ICO泡沫裡面,大部分就是這種圈錢的山寨幣。但是你要是仔細研究過,就會發現,許多數字貨幣並不是簡單的山寨幣,他們是比特幣的進化版。他們的出現,要麼是為了解決比特幣的某些缺陷,要麼是為了提供一些新的功能。
在這裡我簡單說一說比特幣的一些缺陷:
-區塊的大小有限,無法容納越來越多的交易數量。
-2000萬的上限決定這是一款通縮的貨幣,作為交易中介並不適合。
-和傳統的清算方式相比,交易的速度過於緩慢
-容易丟失,而且丟失後無法找回。
-由於匿名而且無法撤銷,所以比特幣無法創造「信用」,換句話說,無法借貸和融資。借貸是現代銀行的核心功能。融資是資本市場的核心功能。這兩點比特幣都難以實現,這是它最大的缺陷。
為了解決以上的弊端,所以就誕生了一系列其他的數字貨幣。比如萊特幣,它和比特幣相比,交易速度和效率大大提高了。比如以太幣,它是以太坊項目的內置貨幣,可以驅動以太坊內的智能合約。比如點點幣黑幣未來幣等,它們號稱是第二代數字貨幣,特點嘛就是用POS代替了POW(Proof of Work,工作證明),也就是說大家不用挖礦了,不用搞礦機軍備競賽,靠手裡的貨幣量和持有時間吃利息。另外還有比特股,英文名字BitShares,如果說比特幣是用區塊鏈技術實現去中心化的貨幣,那麼比特股就是用區塊鏈技術實現了去中心化的交易所。
以比特幣為首的數字貨幣,本身只是區塊鏈技術的一個應用方面而已,它用區塊鏈技術和密碼學,解決了在去中心化的前提下,維持一個貨幣信用體系的問題。但是現在的問題是,所有人都被數字貨幣驚人的漲幅,以及各種發行代幣的利益所吸引,反而忘記了如何將新的技術和組織形式,應用於人們的生活。
打一個比方,我們時空穿越回九十年代末,許多人想著借互聯網泡沫的東風,炒一波概念,座一波庄。而類似馬雲馬化騰這樣的人,則在思考如何利用互聯網來改變人類的交易和社交活動。
同樣的,如果你僅僅看到了各種不靠譜的ICO,發一個簡陋的白皮書就能拿出來騙錢;或者是你僅僅關注到哪個幣漲哪個幣跌,那麼不管你是支持比特幣還是反對比特幣,實質上你都對它一無所知。
2. 未來的社會猜想
很多東西,你必須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看問題,才能看得清楚,才知道後面究竟該怎麼發展。
知道我怎麼看待它們嗎?在我看來,開源軟體和社區,比特幣和區塊鏈,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它們都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前置科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那麼生產力足夠發達,信息交流足夠發達的社會主義制度,究竟該有怎樣的生產關係呢?蘇聯和一共的失敗,已經證明了靠政府取代資本,是不可取的,官僚並不比資本家更加值得信任,而權力甚至比資本更加容易腐化人心。
按照社會契約論,構成國家一切權力的憑證是民意所締結的社會契約。人們為了更好的保護自己的自由和財富,才讓渡了一部分權力和自由給政府。當然了,這是盧梭作為一個小資產階級所設想的理想狀態,現實中的國家並非完全如此。在列寧的國家與革命之中,他發揚了恩格斯的思想,提出了國家不是天然產生的(這點和盧梭的觀點相同),而是由於階級社會的分裂,用統治階級用暴力把被剝削階級控制在當時的生產方式所決定的那些壓迫條件下(奴隸制、農奴制或依附農制、僱傭勞動制)。從這個角度來說,盧梭所設想的通過社會契約代表全部民意的國家,從來沒有出現過。在古代是佔有奴隸的公民的國家,在中世紀是封建貴族的國家,在當代是資產階級的國家。當國家終於真正成為整個社會的代表時,它就使自己成為多餘的了。
當過去的共產黨人閱讀來自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文集,他們難以想像國家、貨幣、警察這些東西,如何會在未來「消亡「。當時,作為當代的人,我覺得自己越來越可以理解這些預言裡面的圖景了——國家、政府、銀行、貨幣,它們的消亡,是因為生產力的發展,使得生產關係和社會組織發生了變化,出現了更好的東西來代替它們。
在這裡,我用阿里巴巴舉一個例子。
目前阿里巴巴的市值突破了4500億美金,它的價值是什麼呢?它建立在電子商務或者說網路交易上面,因為人們需要一個交易的「場所」,一個交易的中介,所以出現了阿里巴巴。而互聯網產業的特徵使得它非常容易壟斷,最終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第二?)的電子商務公司。阿里巴巴加上亞馬遜,兩家公司都已經有近萬億美元的市值,如果考慮到全球其他的電子商務公司,那其總量更是巨大無比。
我們可以這麼說,這些巨大的電子商務公司的運營收入,其實反過來說,就是賣家和消費者支付的交易費用。如果我們可以用一個安全的、值得信任的、去中心化的組織結構,取代所有這些電子商務公司,而且成本相比而言低得多,那麼你覺得人們是否會拋棄這些「舊時代的恐龍」呢?感興趣的童鞋可以去搜索OpenBazzar和bitsquare,你要不帶偏見的理解這些應用的本質,最好能夠下載下來自己試用一下。然後,只需要不太複雜的思考過程,你就會認同我的思考和結論。
而另外一個等待革命的對象,是整個資本市場。為什麼區塊鏈和ICO會使得資本趨之若鶩,屢屢製造了暴漲和暴富的現象,其背後除了炒作,也代表了一些嗅覺敏銳的資本開始提前布局。上面說到的電子商務公司,儘管其總市值高達數萬億美元,但是和服務於資本金融市場的金融公司相比,那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了。而當信任建立在去中心化的網路上,當信用直接在融資者和投資者之間流動的時候,這些金融機構的存在,還有什麼意義嗎?那時候,我們也許需要信息提供者,需要信息分析者,但是不需要銀行、券商、保險這些提供基礎服務的金融機構了,因為它們的工作,被更加基礎的區塊鏈所完成了。
前些年,P2P貸款為首的互聯網金融創新,唱的很火。但是火過之後,大家發現,P2P金融可能代表未來的方向,但是目前的這些P2P公司,卻很可能只是先行探路的炮灰。原因沒有別的,就一點,那就是資金獲得成本太高。和能夠低息吸納儲戶資金的銀行相比,投資P2P的投資者,一個個都是指望著10%以上的收益。如此高的資金成本,再加上運營的費用和利潤,最終P2P給與融資者的利息,簡直就比高利貸還狠了。我試了試當時網上流行的幾家P2P公司,投資和借款都了解了下,結論就是:這玩意兒就算不走歪路,唯一的作用大概也就是取代小貸公司和高利貸公司,並沒有什麼卵用——或者說,僅僅對貸款困難的中國民營企業,有那麼點卵用。有什麼辦法能夠降低P2P獲得資金的成本,以及運營的成本嗎?我想區塊鏈是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
大家相信銀行,是因為銀行有國家信用的背書,真正有價值的,是國家信用。那麼大家為什麼相信比特幣這種數字貨幣呢?因為比特幣背後,有密碼學(或者數學)和算力背書。算力先不談,就數學和政府來說,我更加相信數學,而不是由人控制的政府;正如同我更加相信機器,而不是人性一樣。也許大多數人的觀念,一時還轉變不過來,但是我相信比起可能會捲款跑路的P2P公司和小貸公司,他們肯定會更加相信數學和區塊鏈。
所以,我認為,這些本身就在灰色地帶的金融機構,是最容易被區塊鏈技術所取代的,因為它們本身沒有公權力的照顧,而且成本太高,也不太被人們所信任。至於取代銀行,這估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畢竟技術容易改變,但是人們的傳統觀念並沒有那麼容易改變。
3.結語
前途總是光明的,道路總是曲折的。目前來說,區塊鏈的第一塊基石,本身就還沒有完全的建立好。大名鼎鼎的比特幣,只是一個試驗品,而且由於其本身的可擴展性較差,可以預計在未來必定會被更加完美的數字貨幣所取代。
就這次的交易所被取締的風波來說,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機遇,舊的、中心化的交易所已經被再三的證明不能適應未來的發展,那麼新的、去中心化的、健壯的交易所,正被市場所急切的需求——而這種需求,本身就是最好的機遇。
目前我對去中心化的交易所已經有了基礎的框架和想法,現在就差一個碼農來實現它了。
推薦閱讀:
※怎麼看待數字黃金上線布萌區塊鏈?
※如何投資區塊鏈項目?
※區塊鏈技術入門,涉及哪些編程語言?
※如何看待目前正在眾籌的BigONE?
※如何評價小蟻股最近的瘋漲?
TAG:比特幣Bitcoin | 金融 | 金融監管 | 區塊鏈Blockchain | 首次代幣發行IC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