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金融學在智能投顧業務中如何應用?

針對投資過程中投資者可能存在的非理性行為,智能投顧是如何解決的?

本題已收錄知乎圓桌 ?金融科技浪潮 ,更多「金融科技」話題討論歡迎關注


行為金融學不是僅僅從微觀個體的心理和行為來解釋、研究金融市場的學問。這門新興的學科也可以在金融市場中有非常廣泛的應用。比如許多對沖基金都採用的「慣性策略」,就是利用了投資者對市場信息反映不夠充分這一行為來獲利的。我認為在智能投顧的業務中,行為金融學也有許多很好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糾正投資者的行為偏差

近期的中國市場處在一個財富管理規模高速增長,同時又面臨資產荒的市場格局。換一個角度看資產荒,是一種貨幣供應過剩的現象。從歷史上看在貨幣供應增長快的時候,投資者對收益有較高收益的訴求。投資者的投機心理會進一步加強,在這樣的情況下往往也是產生泡沫的時候。在這樣的情況下,投資者的心理非常容易產生偏差。

首先,在市場發生泡沫時投資者比較容易發生過度自信的心理偏差,進而導致過度交易等行為上的偏差。如果此時智能投顧幫助投資者在不同的時點,對不同的資產進行相對客觀中立的投資判斷,而不是讓投資者憑著自己對不全面的信息進行投資判斷,或是頭腦一熱做出不切實際的決定。

第二,克服厭惡損失,散戶投資者是有名的不愛止損,一旦出現了浮虧之後在心理上不願意麵臨這個真實的損失,雖然沒有希望翻本,但是仍然長期保持著深度套牢的狀態。在這一點上,智能投顧產品可以有效地避免用戶厭惡損失的心理。

第三,化解羊群效應,個人投資者總有一個很強烈的跟風投資的動機,跟風有兩個原因,首先是大家的消息來源比較類似,其次個是投資者有攀比的心理,看到別人買了某隻股票賺了錢,自己覺得也能跟上一下,其實很多的研究表明,追漲剎跌的心態是最容易導致散戶虧損的原因。在這一點上,智能投顧可以給用戶一個更為平和的心態。

2、從產品層面完善功能

除了金融層面,在產品設計的層面上行為金融學也可以有很好的指導作用。行為金融領域有一位大師叫理查德·泰勒,他寫過一本書叫《輕推》,講述人類的思維存在直覺思維繫統和理性思維繫統,這兩種思維繫統常常互相爭奪控制權。而且直覺系統常常得勝,這也就導致了人經常會做出不利於自己的決定。從智能投顧產品設計的角度來看,我們需要正確引導用戶的直覺思維繫統讓用戶更容易接受產品的理念。

很明顯,智能投顧是優於個人投資者的投資方式。我們的產品應該怎樣讓用戶接受和理解這樣的投資模式?泰勒教授告訴我們應該用預言的方式改變用戶的動機和行為。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想要倡導健康的飲食習慣,是應該立法禁止垃圾食品還是把新鮮的水果擺在人們面前?當然,強制禁止垃圾食品對於大家喜歡吃垃圾食品這一行為的改變是收效甚微的,而新鮮的水果對倡導健康飲食反而有著更好的效果。智能投顧的產品在設計的時候應該利用行為金融的相關理念,設置類似的選項或改變環境,幫助投資者做出更好的選擇。

3、投資者教育

要讓投資者意識到智能投顧的優勢和好處,通過璇璣投資者類型的評測,積極型的投資者佔到比較大的比例。對於積極型的投資者來說,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只有不到10%的投資者具有跑贏市場的能力。對於這些投資者來說,智能投顧可以成為一個很大的增值服務,幫助他們分散風險。

另有一部分只能與市場水平基本持平,其他的一大部分根本沒法跑贏市場,對於這些投資者來講,我認為智能投顧可以提供三個優勢,一個是節約交易成本,第二個是節約時間,第三個能提供更好地多元化。要讓這些投資者看到,他在投資過程中承擔了更多的風險,但並沒有獲得更高的收益,這是智能投顧需要利用行為金融學做好投資者教育的重要方面。

最後,雖然智能投顧在國內迅速火爆,但是智能投顧產品之間也是良莠不齊。熱炒的概念會不會也導致投資者的羊群效應蜂擁進入智能投顧,使得一些打著智能投顧幌子的不良產品「忽悠」投資者。如何甄別優秀的智能投顧也有三點需要注意。

1、團隊,要考察團隊過往的經歷和團隊的經驗和水準,我覺得這是第一點。

2、理念,雖然都叫智能投顧,我覺得運用投資理念也有很大的差別,這最終會導致業績的差異越來越大。

3、產品,作為投資者要考察智能投顧的合作夥伴、、審計還有歷史過往業績,更包括它的合規和風控。

賣者有責,買者自負,投資者如果想要利用智能投顧做長期的資產配置,也不能盲目跟風,而是應該做到盡調的職責。


什麼是理性?你的投資按照你的真實風險偏好在進行,就是理性。一個風險保守者追漲,就是非理性,一個風險偏好者殺跌,也是非理性。

行為金融學主要應用在風險評估上,智能投顧都可以按照既定風險評估而來的策略自動執行,也就不存在用戶非理性追漲殺跌等等主觀行為了。

風險評估是智能投顧的最先環節,準確評估用戶風險偏好,制定對應的風險策略,形成對應這個風險策略的投資組合,嚴格執行。

這個評估一般而言是複合的,也即,在很多個維度的風險評價之中,行為金融學已經解決了那些非理性行為對風險評估造成的干擾,最終的評估結果,應當就是你潛意識裡的風險需求(而不是你對外表露的,比如,我膽子大不怕風險之類的,實際你可能是個風險保守者)。

有些時候,這種風險評估還幫助你發現了「真實的自我」。而一旦確定,所有的投資理財,都在智能投顧的安排下,幫助你「理性地」進行了。


推薦閱讀:

《投資交易心理分析》一書?
「賭徒謬誤」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TAG:行為金融學 | 智能投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