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所倡導的無為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弱肉強食是否矛盾?


謝邀,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廣成子傳道於黃帝,後延綿千年道一直流傳,一直有帝王之學的痕迹。

道德經第一次說無為「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二次是為無為,則無不治。第三次是愛民治國,能無為乎?第四次說的更明白了!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道家學說從一開始就是帝王之學,老君爺說的無為也是針對侯王這個階級來說的,這是一種治理方法,而不是個人的生活方法。如果你非要去學,就像一個窮光蛋去學富人生活一樣,結果只會是負債纍纍。

至於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道德經》從根子上就是教人活的更好,教王侯活的好,教普通人活的好。既然是要活的好,就必須面對現實,所以老君爺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你不能指望你是天地的寵兒,你也不要指望你是聖人的寵兒,萬事萬物皆需自己去競爭。

但很多人很弱怎麼辦?道德經中只有一套柔弱勝剛強的方法,而這也是自然之理。強弱之變在於勢,能明白大勢的規律,則能以弱勝強!故老君爺在說完上善若水就說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在合適的地方,有合適的心態,有合適的方法,有合適的技能,掌握合適的時間,就可勝過剛強。後人所說的天時地利人和來源於此。

你覺得是弱肉強食,適者生存,但活下去的真的是強大的動物嗎?曾經地球上都是恐龍,後來了?恐龍腳底下的小動物在後面統治了這個世界。老君爺說了一個很深刻的道理只有合適的,沒有最強的。

這點在後世的道家學說中有充分體現,如《鶡冠子》中的中河失船,一壺千金。你如果在激流之中失去了船,這時你身上如果有黃金,會害怕被黃金拖下水,扔掉黃金,還會願意用千金換一個救生圈。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柔弱勝剛強。

治大國若烹小鮮。

天地之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也。

道家之所貴者乃柔,此柔勝於剛強,實際指的是韌,柔韌之物,雖尖矛利刃而不能勝。

然而同以尖矛利刃擊石,尖矛利刃必有毀折。

所以爭強鬥狠,是屬於強梁者不得好死的,非道家之所尚。

物競天擇,最後能活下來的一定是最有韌性的東西。

這種關係是人與天的關係,至於同類相殘,弱肉強食,這是俗世人與人的關係,本來便是不應該。


不矛盾。

老子之說,非常單純,也不必往玄妙裡去參,更不能以道教之說去悟。

無為者,順其自然也。

物競天擇,亦順其自然也。

所謂"適者",不是靠對抗自然,以取得生存的條件,而是要隨環境而變,就像老子最喜歡的象徵: 水。

水無定形,隨勢而變,環境怎麼變,水就怎麼變,就像有保護色的昆蟲,生存機率大於沒有演化出保護色的昆蟲。

故曰,順其自然也。

物競天擇,就是生物相互競爭,看誰更適應當下的環境,以求生存。

簡言之,愈順應自然,愈有利於生存。

就是這麼簡單。


老子所倡導的無為:為學日益,為道日減,減之又減,以至無為。

人出生後,一直在世界上學習沾染世俗上的條條框框(道德觀/規矩/是非),如同不停往自己背簍里丟工作、人際、愛戀(認為自己愛人應該是如何,而對方不是那個樣子就痛苦)等等石頭;而為道者是「逆成仙」的,是不停在丟掉自己的條條框框,減之又減了,最後連背簍都丟掉,躺躺平讓生活與世界從自己身上流過。

最後的無為是什麼事情都不做嗎?

是也不是,也做也不做。有事無事常若無心,事情發生了,就去應事、應對,心還是靜的而已,常應常靜、雨露不沾就是這樣。做事之前沒有欲在牽擾,事中事後沒有喜怒恐驚思。如此這般才能無為而無不為。

比如我寫答案的時候沒注意地鐵,以為自己坐反了方向,但是沒有因此產生任何憤怒鬱悶,淡定的下車再等車,發現自己居然下對了換乘的中轉站,中轉站我又繼續寫答案,又乘反了,再乘回中轉站時,沒跟人搶位置也撿到了座位。那麼這件事我也做了,好像對,又好像不對,但對不對都不對我產生影響,我,如如不動。

老子說的上善若水,上士不爭,上德不德都是一致的。聖人就是居其下、潤萬物,處眾人之所惡,不爭,聞道之後勤能行於其中。你沒有見過一滴水是固執地要往哪裡流的(聖人無心,以百姓萬物之心為心);你也沒見過哪一滴水是逆勢而流的(上士不爭,下士好爭);你也沒有見過哪一滴水因為拒絕變成容器的形狀而受傷(故,夫為不爭,而莫能與之爭);也沒有哪一滴水堅持水的「世界運行法則」(德/規矩)而強求其他萬物變成水(上德不執德)。

做到像水一樣了之後就能達到老子說說的:陸行不遇凶虎,入軍不被甲兵。因為在山中你就是山,入軍你也與士兵並無兩樣,如何會被傷害呢?所以無為而無不為,成為了聖人怎麼做都行啊。

了達此處,止想無求。

了解了老子的「無為」,再回頭看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任世界怎麼變,我獨不動。我不擇日不擇時不擇天地,不與萬物爭,不論是什麼社會都能適應生存。

「弱肉強食」是別人的遊戲,與我無關。我不是弱肉,沒誰可以食我,我也不會去食別人。既不是弱肉也不是強食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方為真道人。


現在理解無為是什麼都不做,其實是錯誤的。

無是相對於有的概念,在春秋時期,老子在於世界上第一個提出無的作用。例如:人喝瓶子里的水,盛水的是瓶子,容納水的是空間。道德經是拿車輪、房屋舉例。

道德經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gǔ),當其無,有車之用也。埏(shān)埴(zhí)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也。鑿戶牖(yǒu)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用現代心理學解釋下題主的問題。

什麼是有與無?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在翻譯道德經時把「有」翻譯為「有意識」,「無」翻譯為「無意識」。並把人格分為意識、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三層 。

我們做事情,寫東西,打扮,逛街,打遊戲其實是有意識活動。我們心臟跳動,肝腎功能運轉是無意識作用。我餓了,是無意識反應給有意識,說我需要補充能量,有意識反應出來「我餓了」,然後我有意識地去選擇東西以及進食。

生物進化與有無

有意識地調控自身可以達到無意識的反應,形成生物鐘等,就是使有意識變為無意識。這種無意識可能會傳給下一代會變成本能或者疾病。一代一代傳下去形成了現代我們熟知的生物。

例如長頸鹿,最開始是,我想吃到樹上的樹葉,並去伸長脖子,這種意識與行為會導致脖子伸長。時間長了這種有意識形成無意識,變成生物本能潛藏下來。傳給下一代極大可能是脖子天生比其他物種脖子長,這麼一代一代傳下去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弱肉強食與有無

現代國際社會,各國之間弱肉強食。我國從大國發展到強國,我們基礎打得好,並且抓住了幾個關鍵的機遇,這是有為,我有意識地去做鋪墊並爭取。機遇來了是無為的。光是我們有意識地爭取,很難在建國70年取得發達國家200多年的成果。這裡面自然有很多無為的東西。例如:

玄學講:國運,風水(地理位置),天體運轉對國家的影響(觀星),老祖宗保佑(可不是佛祖保佑)等等。

種族一點講:中國人確實比外國人聰明,勤勞,能吃苦,忍耐力強,道家、儒家幾千年的好的思想積澱。促使了我們國家的輝煌成就。

文化上講:感謝造字的倉頡老祖宗,中國的語言和文字是最鍛煉人思維的,潛移默化中影響中國人的形象,邏輯,空間思維。

感謝演易經的伏羲氏,使中國人有了有別于于外國人直線思維的曲線變通思維。

感謝孔夫子使中國人有禮和有德。(雖然我覺得儒家是教人厚黑)

感謝老子使中國人思維變得更加開闊、兼容並蓄。

感謝各個時期的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藝術家,是他們挺起了中國人的脊樑。

這些老祖宗雖然肉體不在了,但精神及成就仍然影響著我們,這就是無為的作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


首先,中國古典哲學都是寫給統治者看的。道德經對話的是那個禮崩樂壞爾虞我詐的時代欲求不滿的君王。

其次,無為,不是啥也不做。是一種更高視角俯視下的智慧,是洞察並順從時勢的選擇,是低谷與逆境中的淡泊與堅韌。

第三,弱肉強食和適者生存其實是不一樣的。小強苟且今猶在,暴龍何處稱霸王?


答案是:不矛盾。原因有二。

第一,我們都知道,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的意思。就算是這個意思,也只能代表懶,跟物競天擇扯不上關係。

第二,我理解的無為是「無欲而為」的意思。無為不是不為,而是為而無為。什麼意思呢,就是你去做了,但是不要夾雜個人慾望。不抱有目的性。就比如你要種一個棗樹,常常以棗樹成活、開花結果為成功。因為你對結果有期待,所以是有為。什麼是無為呢?我只是種了一棵棗樹,如此而已,該澆水膠水,該培土培土,至於結果如何,我並不執著。

為什麼要不執著呢?因為「執者失之」,有執必有失,無執故無敗。

另有答主用的「不干涉」三字很接近,但是還差一點味道。老子的原話是:「輔自然之道而不敢為」,這裡有一個「輔」字,就說明了並不是冷眼旁觀,也要積极參与的。但是參與了,你要放下自己的主觀意願,就是在「無我」的狀態下順應自然而為。聽起來是不是很難操作的樣子?恩,難操作就對了。什麼?你說難理解?呃!難理解也是對的。

-----------------------------------------------------------------------------------------------------------------------------

所以無為的這兩個意思,不管哪一種,跟「物競天擇」都不是對立的,不矛盾的。題主這麼問,是因為沒有弄清「無為」的真正意思。

有沒有人好奇怎麼能達到「無為」境界的?有的話贊一個,下次下山的時候我去網吧接著敲。


強勝弱,大打小,快制慢,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常理。

弱勝強,柔治剛,慢打快,外其身而身存。這是道法的玄妙。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老子


不矛盾。

無為不是指不作為,是指順勢而為,無為而無所不為。

你飢餓了,就去進食,這符合無為之道。你很飢餓,故意不進食,這是為,你明明吃很飽,強去進食,這是為。

無為是指順著自然規律,順著世界本來的規則,不要人為逆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就是規律之一。


既然說倡導無為,那我們先要考慮老子遵循的是到的形而上學對吧((′Д` )這個是我自己理解的,馬哲老師說中國古代沒有形而上學理論),道孕育出天地,但是道是本源沒有東西孕育它,因不自生,故長生。所以所謂無為的概念是由道演化出來的,無為最開始是形容道的。無為說的是道本身不干涉萬物的進程但是它為萬物提供根本準則,不偏袒,不依靠,是獨立存在與物體的物質。那麼人的無為我就可以認為是不偏袒不依靠外力來達成目標,對待事物從本質考慮因果不偏袒不包容,無所謂善惡,全憑自身把握時機對錯。∠( ? 」∠)_話說我逍遙遊里不是講過嗎……

?(? ? ?ω? ? ?)?歡迎指正


占坑,不干涉才是無為。


西周末到東周是諸侯相互攻伐,天下大亂,禮崩樂壞的時代。諸子百家中的政治學說是當時的人應對大亂的時代,提出各自認為的能使社會秩序得以恢復的理論。首要就要解決生存問題,各個國家怎麼在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弱肉強食的亂世中生存下去。《老子》或者說《道德經》,它本身主要就是道家學派的一種政治構想。這無為,不是我們老百姓去無為。你無為一個試試,看看誰給你發工資。這理論是向統治者們兜售的。他無為,他手下可不是個個都無為,什麼事也不幹了。這在儒教叫聖人垂拱而天下治。

和弱肉強食是否矛盾?這有什麼矛盾的。他無為也不是為了物競天擇,讓老天爺把自己篩掉了。適者生存,他無為也不是為了讓自己不適於生存啊,不是為了讓強者把自己給吃了呀。

別以為人家那個無為就是神仙們端坐在那裡一動不動,法道一源,你弄本韓非子看看。不用去看那些神仙家們的附會,寫一堆之乎者也的東西。讚美道家多麼玄妙啊,多麼清凈啊。道教附會道家嘛。還有神棍比如白雲先生靠著這些玩意兒妄想修神仙。

道家也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學派。作為一個政治團體,早就煙消雲散了。道德經也並不是什麼了不得的蓋世奇書。

還是把好熊的話複製粘貼到這裡。

所以,道,到底能不能被講清楚,這雖然也取決於講述者,但更加取決於聽眾。甚至對後一種人來說,不講清楚或者講不清楚才是最好的結果,畢竟人生總需要一點神神秘秘、高深莫測的東西,也只有這樣的東西才適合作為一個人的永恆的精神支柱。也許正是出於同樣的感受,伯特蘭·羅素在談論偉大的柏拉圖的時候,才會以這樣一句話作為開場白:」頌揚柏拉圖——但不是理解柏拉圖——總歸是正確的。這正是偉大人物們的共同命運。「
所以許多人願意相信(」願意相信「往往就直接和」相信「畫等號了),我們的一位名叫李耳的祖先已經在兩千多年前洞悉了天地間最核心的規律,並且用一種神秘的語言啟示世人,於是,無論是今天的中華民族將要在世界上崛起,還是張三、李四把自身升華到一種至高無上的精神境界,都仰賴於對《老子》這部書的悉心感悟。

——熊逸《道可道:〈老子〉的要義與詰難》 線裝書局


開個腦洞

時間是長長的河

無為能沉下來去 不隨波逐流 是少數個體運用得法就能從河裡出來

物競天擇 適者生存是大部分河裡的生存法則 浮在表面 快速而短暫的渡過自己的一生

但是無論哪種都是自己的選擇 沒有矛盾


不矛盾,無為就是在政治上少干預不干預經濟活動,老子提到這樣做經濟就會休養生息,但是這種不干預也必然會帶來自由競爭。

美國前總統里根就引用老子的治大國如烹小鮮來闡述其理念。說的就是上面那個道理。


不矛盾。《道德經》宣揚「無為無不為」,「無為」是手段,「無不為」是結果。「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以不爭的方式贏得世界。弱肉強食可以說是以爭的方式來奪取世界。目的相同,方式不同。


你站在地上,望著眼前的道路,你說它是直的。

我飄在太空中,我望著你眼前的道路,我說它是彎的。

這兩人的觀點矛盾嗎?

自認為地球上最高等的生物的人類,面對最低等的生物——病毒,顯得如此無力。

矛盾嗎?

——————

而且,關於無為,很多人也理解不了。無為是指什麼事都不做嗎?如果你什麼事都不做,你明顯做了一件叫做「沒有任何行為」的事情。用現代一點的話說,無為就是「你們吶,不要想,喜歡,弄個大新聞!」


這是兩個層面上的概念呀。

無為指的的心境修為呀。

因為人年級越大,對事物成功的期盼心越是強烈,但是不如意是常有的,所以會怨恨惱怒煩,久而久之身心就出現種種問題。

期盼心本身就是妄想,因為世界是唯物的,你可以說你已經得到的東西,但是你不可以說你沒得到的東西就一定能得到或者如你想像一般那麼美好。

舉個例子:很多知乎眾從小就聽說上了好大學,人生就寬廣了,事業有成生活幸福云云(當然不上大學或許更坑)。但是實際上了,很多東西都是基於一種想像。

我們對於事物的期盼心,本質上可能與這件事物是否能成功無關,而與是否符合你的想像有關。

但是從絕對意義上講,任何情況下,事物即使達到了量化指標,也不可能符合你的想像。

所以解決之道是無為:期盼心無限小,而相對而言付出(努力)無限大。

這才是真正的無為,難道題主以為無為就是無所作為,那不是混吃等死。你覺得一本聖人書能這麼痴傻?

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客觀事實的描述。屬於外在世界的法則

回到最初的命題,如果能夠把握無為之心,期盼小,付出大。則能得大快樂。

因為期盼小,所以得失心不重則容易開心。因為付出多,所謂做到才能得到,所以能有所得。

如果還能秉持一顆公心,為社會為人類做出貢獻的話,那一定是強者的路途了。

順便再插一句,主席說的為人民服務也是此理。

如果能夠真正貫通經典的話,你會發現很多道理其實時相通,只是在不同層面的不同描述。要學會仔細剖析。


不矛盾,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講究的是適應性,你說的弱,有多弱?強,有多強?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你很強,土豪的兒子很弱智,你隔壁村的天才小學都沒上完就輟學了。這就是天地不仁。

咱們不談個體,談談群體。人類很強,強到搞不好哪天就弄幾個原子彈就把自己搞沒了。這是自作自受。如果是彗星撞地球呢?人類瞬間消失。上帝隨便創造一種傳染病就能把人類乾乾淨淨的清除掉。所以別以為人類有多強,就像襁褓中的嬰兒,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就沒了。


無為是指不做不符合自然規律的事情。


當然有矛盾


推薦閱讀:

解讀《道德經》或老子思想比較深刻有見解,不牽強附會的書有哪些推薦?
為什麼佛教能流出四阿含經,道教卻沒有流出老子說法時的記錄,而只有道德經攝總?
當代中國有沒有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為什麼今時今日的中國出現不了《道德經》《論語》?《道德經》又是怎麼寫出來的?
怎麼看待自己討厭的人?
熟背古典書籍如《道德經》《論語》,就算似懂非懂;隨著時間和經驗積累,真的會慢慢理解透徹嗎?

TAG:道家 | 道教 | 道德經書籍 | 老子人物 |